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1:26:41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1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一)我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从表面上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排斥的,但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正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允许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存在一样,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这种提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确有商榷之处。

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合理性关系分析

(一)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以及辩证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矛盾的一面,正确认识这一点,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如果只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一面,而忽视它们的统一的一面,就会导致对素质教育理解抽象化,而显得可望不可求,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表现为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例如,科举制度虽然给教育与社会留下许多弊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学校与教学内容的发展,不少学者追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都能为当今实践素质教育所借鉴。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差别更多是体现在观念上对立。事实上很难在实际中找到纯粹的两种教育。现在,有许多学校公开以高升学率作为其奋斗目标,而教学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渗透了素质教育的因素,应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通过上述分析,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但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

(二)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1.素质教育不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从而也决定它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素质教育并不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取代考试。考试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中的考试不再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更多的是作为教育手段。

2.不是所有的考试都是错误的,都要被舍弃的。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它对教育活动和其他某些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考试,可以认识到它对能力的培养既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科学、合理、鼓励能力的考试,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考试,则会抑制学生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宗旨,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我们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

3.素质教育与知识的关系。素质教育是非知识教育,而是能力教育。在教育的各项任务中,由于掌握知识的情况是最容易进行准确测量的,所以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是以知识,甚至是有限的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评的标准。这也是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纽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但是,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不要或放松知识教育。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知识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知识教育、理性教育始终应是各类教育工作的基础。国外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教育思潮把知识、理性教育放在首位,一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家―希腊的苏格拉底、卢梭、罗杰斯、萨特以及陶行知等等,无不把知识和理性作为现代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基础。应试教育把教育的质量效益集中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文化知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素质发展的认识基础,从这个出发点看,应试教育也在培养人的素质,也可以称为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片面的、低层次的“素质教育”,只是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也正因为当前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的存在,所以中小学教育楣家培养的成千上万的人才中,不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不可能不重视知识和理性教育。当然,素质教育的知识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知识教育,它把在知识和理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和学的方法革命作为自己的深层任务。

三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是当今教育的最好选择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它确实包含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但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能否把在头脑里已根深蒂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暂时抛开,而探讨一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同时兼顾两者的可能性。即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绝对是考场上的佼佼者。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正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掌握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比例一样,如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例失调,事物的性质同样会发生变化。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高考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左倾”冒进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右倾保守倾向。既考虑到长远,又注意到眼前;既着眼于全局,又关注了局部。这是目前能把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使各方面都满意的可选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79-180

[2] 十二所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5-36

[3]杨超.现代教育人本论[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76-78.

[4] 孙锋.现代德育原理 [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8-109.

[5]张承芳.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120-123.

[6]肖川.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 2007.24-89.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2篇

>> 分值动不了应试教育的“奶酪”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 教考分离是撬动应试教育的支点 初中英语中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化学教育 现实教育中的困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探索 应试教育怎样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几点想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感悟 浅谈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互补 借新课改之风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接轨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契合的有益探索 浅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实现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 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的教与学 浅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师生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语文教育常被边缘化倒逼高考语文分值提升[2013-11-22].

[8] 山子.新课程改革与考试指挥棒的关系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10(8).

[9] 钱钢.“可算度的人”――从福柯说到考试地狱.社会学家茶座(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 郭思乐.静待花开的智慧: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教育研究,2011(2).

[11] 钱林晓,王一涛.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学生学习行为模型.教育与经济,2006(1).

[12] 周序.高考公平研究:回顾与展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3篇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究其缘由,和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失之偏颇有重大关系。因此,辩证地认识两种教育模式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生长的基点,将有助于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首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次,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是与教育永存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现在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是认为取消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认为一谈到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他们把考试不是当作一种测验手段来掌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贯彻,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对考试作研究,充分显现考试的科学性,发挥考试的整合功能,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它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倾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上每个人对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实现这一美丽的理想!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学考试正处于相当混乱的状况,其原因之一是较长时间以来关于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不恰当地套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考试与素质发展之性质的误解;将局部当作整体;片面地或过高地看待考试的功能。考试与素质发展既有着重要的实质性联系,又有着重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局部现实与完满理想的张力关系。基于这种张力关系的考试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包括:确立全景发展的理想;充分考虑考试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关注和把握考试的局限性。

近年来,考试(本文中的考试指中小学考试)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方面,对考试的批评真可谓铺天盖地,其中不少批评还严厉至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在努力地为考试做辩护。在激烈的争论中,考试一直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事实而延续和发展着。而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有不少文献甚至明确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于一些人士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提法存有疑问,本文暂且慎用这两个提法,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相当复杂的问题,对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探索。本文试图在考察考试与素质发展之关系的基础上对构建考试体系的基本思路作一些探讨,从而为考试和整个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关于考试与素质发展之关系的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于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关系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型:(1)考试与素质发展是对立的,考试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考试从根本上阻碍着素质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素质,就要废除考试。(2)考试与素质发展是一致的。考试成绩就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素质,要促进素质发展,主要依靠考试。(3)考试与素质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考试一方面阻碍着素质发展,但又是素质发展的必经途径,并且是社会选拔人才的必经之路。应该说,关于考试与素质发展之关系的各种讨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这些观点还包含有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恰当地套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这里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宏观层次的思维方法的定型化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已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将事物划分为两个方面——即“二元”,并将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对其进行非此即彼式的选择,或者分裂开来进行分析。早在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维方式就已流行,后来,这种思维方式又发展到将两个方面根本性地对立起来的同时,也承认两个方面之间的所谓的“统一性”。在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哲学中阴与阳的对立、义与利的对立,西方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因而在传统哲学中,哲学的根本问题“变成一个调整或协调两个分开的存在领域的企图”[1]。今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上述关于考试与素质发展之关系的第一种和第三种观点,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这里,暂且不讨论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本身的正确与否,但我们认为,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关系是不能套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的,因为这两者并不是一对对立的范畴。

2.对考试与素质发展之性质的误解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将考试与素质发展看作是性质相同的两件事,由于有这种观点,就期望二者达到同一化、完全一致,如果没有达到完全一致,就认为两者是一对矛盾。进而认为考试对素质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是当今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罪魁祸首。再加上概念上的模糊化,就在观念上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和所谓的对“应试教育”的大批特批。其实,考试与素质发展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个范畴,与此相关。即使“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提法是恰当的,它们也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发生于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层面。二是将素质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等之外的某种神秘的、空洞的东西,或者说,把知识与技能等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由于考试往往考查的是知识与技能,因此就认为考试的东西与素质无关。认为考试无益于素质的发展,而为准备考试又得付出大量的时间,因此简单地认为考试与素质发展是相矛盾的。

3.将局部当作整体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将局部当作整体,即把含有考试或具有考试指向的教育简单地称为应试教育。前者认为,教育过程中设有考试,学生为了成功地通过考试,当然要对考试有所准备,这是正常的现象,那么,这种教育能否被称为“应试教育”呢?在一定的教育阶段结束之后实行相关的考试,如升学考试,因而使得这个阶段的考试具有考试指向,这种教育又能否被称为“应试教育”呢?显然不能。因为含有考试的教育过程,往往具有很广泛的范围,考试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局部;教育具有考试指向的同时,还具有其他指向,考试只是其中一个表面化的指向。而我们不少人却将这些教育称为“应试教育”,并将之与素质发展对立起来。长久以来,虽然我们的教育都强调考试,考试的面也较窄,但学生的素质发展并不像我们所批评的那样片面、那样畸形,我们的教育并不那么失败。

4.片面地或过高地看待考试的功能

考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导向功能,即把学习者的素质发展导入一定的方向的功能;改进功能,即通过考试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发现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改进学习的功能;激励功能,即基于人的自我肯定、自我表现、自我概念等自觉意识,通过考试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功能;选拔功能,即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功能;分流功能,即通过考试来甄别不同学生的优点与弱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必要分流的功能;控制功能,即社会通过考试对教育方向与进程进行一定控制的功能;研究功能,即通过考试为教育研究提供相关的客观数据的功能。可以看出,考试的功能更多地是教育性的,只有少量的是选拔性的,教育性的功能就包括多个方面。无情地批判、简单地否定考试的人,往往认定考试只是选拔与分流的手段,而没有关注到考试的其他功能。

而过高地看待考试功能的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放大考试的主述功能,没有注意到要去制约这些功能的发挥。实际上。考试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只是多种教育措施之一,过多地依靠考试,就会干扰其他教育措施功能的实现,会将学习和整个教育控制得太死,严重地干扰学习和整个教育。

二、考试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张力关系

作为手段之一的考试与作为理想的素质发展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同一或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着实质性的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分,这就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张力关系,这种张力关系可视为局部现实与完满理想之间的张力关系。

1.考试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人的素质发展,与此相关联,在教育领域或与教育直接相关联的领域中,考试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日益普遍和深入,形式也日益精致。所有这些,是由于考试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量出参加考试者相关领域的素质,或者说,考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参加考试者的相关领域的素质。考试总是要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尽管这些任务往往是虚构的而非直接属于现实生活的,考试的形式往往是诉诸纸笔,但是其完成却总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为广义,包括技能)。而知识本身乃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尤其是能力的构成内容[2]。而且,考试涉及到的或者考试内容代表着的知识,往往是比较高层次的素质,这些素质虽然未必能够完整地保证一个人有效地完成现实的具体洁动任务,但却往往是保证完成多种现实活动的要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里需要澄清一种严重的误解:有人认为知识和技能不能完整

地保证一种现实的具体活动的完成,因而不构成人的能力,相反,能够完成一种现实的具体活动的人就有能力。这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了。实质上,仅仅能完成一种现实的具体活动而缺乏知识的人,其能力往往比较狭隘且属于较低的经验水平,知识却是广阔的、相互之间融通的、层次较高的,而且是革命性的,即易于发展和进步。

这里,可以将考试与真实性评估做一个比较。近年来,不同于传统考试的真实性评估比较流行且受到一些人士的高度重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有大力挤压考试之势。确实,真实性评估比传统考试更能测出一个人具体情境下的相对完整的能力。但是,真实性评估能够发挥测量优势的地方往往限于具体情境下的能力,而考试则在测量出概括程度高、迁移范围广、适用范围广的知识上显著地优于真实性评估,而且考试更省时、省力。

其二,考试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上文所述,考试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将这些功能聚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就激励功能来讲,有了适当的考试,学生的目标感、成就感、竞争感等意识都会大为增强,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感,这些意识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提高。再如,就导向功能来讲,通过考试上的方向引导,能够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指向特别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素质发展,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各种重要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就改进功能来讲,通过考试上的测量和相关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从而更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区分

考试与素质发展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或者说,它们有着重要的区分。总的来说,个人素质的完满发展是理想,而考试则是一种现实的手段。具体地说,考试与素质发展的区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素质发展是目的,而考试主要是手段。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生活都具有个人素质发展的目的,而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个人素质发展的目的就越重要、越显著。要实现素质发展这类目的,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手段,考试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考试能够测量出个体的相关素质,能够促进个人素质的发展,长久以来,考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确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发展。

其二,作为理想个人的素质发展是终极的目的,而考试是具体的手段。在有些情况下,素质发展是近期的、具体的目标,而考试似乎成为终极的指向,但总的来说,个人素质发展是终极的目标,而考试为实现近期目标的具体的手段。当然,这里的终极和具体都有多个层级。

其三,理想的个人的素质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而考试则是片面的、局部的。一般而言,考试并不能测量出个人的整个素质,也不能完成促进素质发展的整体任务,而只能对少数几个方面或局部有效,要真正完成全面的、整体的任务,还需要依靠真

实性评估和非评价性的手段。

其四,素质发展是理念性的范畴,而考试则是操作性的范畴,尽管这个操作性的范畴要为理念性的范畴服务,但是它们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两个范畴。

其五,素质发展总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尽管有时这种理想同时也是现实,但理想的性质仍然存在,作为理想的素质发展是完满的。而考试作为一种现实、一种手段,则往往是不完满的。

三、构建考试体系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考试与素质发展关系的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形成考试体系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关键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全景发展的理想

要使得考试真正为素质发展服务,就需要首先确立完整的素质发展理想。对此,历史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探索,诸如全面发展的主张、个性发展的主张、终身发展的主张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主张整合起来,确立全景发展的理想。在个人素质发展的范畴内,全景发展是指基于全视野、以完整的思路加以动态性构建并呈现为完全“景致”的发展,包括人类个体发展(可称为“个人发展”)和人类总体发展两个基本角度。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全景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五方面的特性:一是全面性或完整性,即就可能达到的境界而言,个人发展要不要全面性;如果全面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个人发展要达到怎样程度的全面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突出这种相对性,同时又强调和谐性,那么我们就不妨采用“完整性”的提法;二是充分性,即就可能达到的境界而言,个人发展要达到怎样的高度。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全面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包含充分发展的含义,马克思有时就提“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三是独特性,这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个别差异性、个性化、特色化,即一个人的身心发展从整体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的特异性;四是健康性,尤指包括人格和道德发展的健康性,其评价基准是人性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五是终身性,主要是指终身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即把终身的发展统整起来进行考虑和构建,既注重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分别侧重不同的发展任务,从而保证个人以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完美的境界。

从人类总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全景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是广度,即人类总体能够发展起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构成多大的范围;二是高度,即人类总体在各个人的素质发展上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三是素质的个人或人群分布,即单个个人或局部群体在怎样的广度和高度上具备人类的素质,这影响到人类总体发展的公平性与和谐性;四是取向,主要包括人类总体发展的总体走向和个人特色、群体特色的凸显情况,尤其是后者,这影响到人类总体发展的多元性、丰富性(第一个方面也影响到人类总体发展的丰富性)。

2.构建有效地体现素质发展的考试体系的基本策略

要使考试真正成功地为素质发展服务,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考试体系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对考试进行多层面的规划,在各层面规划上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其一,参照全景发展的理想,构建完整的素质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包括两大评价范型:(1)考试(这里的考试包括传统的测验);(2)真实性评估。这两大评价范型又各自包括多种具体的方式。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特别需要考虑考试与真实性评估这两大范型各自的优点,它们分别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多大的比重,各自在什么场景下发挥评价的主导作用等。这里有一个背景性的认识,即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目标。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应该分别以考试或真实性评估作为主导性的评价。例如,1999年澳大利亚出台的《阿德雷宣言:2l世纪学校教育的国家目标》将教育目标分为高标准的知识、技能与理解力几类,显然,知识和理解力的评价更适合于以考试为主导。

其二,构建考试与素质发展之间动态的相互印证与互动关系。素质发展应当是考试的目的和内在实质,考试应该反映和印证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素质发展目标是一个可变的、开放的、探索性的体系,对于特定个体和特定人群来说尤其如此,考试可以检验素质发展目标本身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现实性。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借助于考试及相关结果对素质发展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总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图景:素质发展决定考试;考试建立在素质发展基础之上并反映和印证着素质发展;考试又作为一种现实,对素质发展目标尤其是特定个人和特定群体的素质发展目标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关于考试对调整教育目标的问题,人们已有所研究。例如,佩尔G所罗门(Pearl G.Solomon)明确主张“评估同时也形成新的目标或修正已有的目标”[3]。

其三,建立关于考试的反馈与协同机制。在一定意义上说,考试本身是一种关于教育的反馈过程,但是我们还需要就考试建立一种反馈机制,以便随时了解考试的进展、效果和其他影响,这样既可更好地保证当下考试作用的发挥,又可以改进将来考试的效能。同时,还需要建立围绕考试的协同机制,诸如策划和实施考试的基本准则、操作程序、组织策略、监督机制、预警与应急机制、向教育培养过程过渡与转换的机制等,各个方面的协同机制对于考试的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及其对素质发展之作用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关注和把握考试的局限性

长久以来,考试一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怎样才能既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又避免或减少考试危害呢?这就需要在构建考试体系的基本思路上充分地关注和把握考试的局限性。

首先,要对考试加以必要的限制。考试对素质发展的体现和促进是重要的,但也是很有限的,过度使用考试则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对考试加以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包括:限制教育评价的总量,对整个教育评价应该适当地予以淡化,不宜将教育置于教育评价的严密控制之下;限定考试在整个教育评价中的比重,确保真实性评估占有适当的比重;限定考试的解释功能,即不能过度地用考试成绩来解释学生的素质发展,还应该从其他方面来解释学生的素质发展;在舆论上既保持考试的影响力又适当地淡化考试。

其次,要有正确的考试代价意识。一般说来,任何活动或措施都会产生负面效果,需要相关人员或组织付出代价,考试也不例外。如上文所述,考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分流功能、控制功能和研究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是有条件的,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付出代价。例如,导向功能意味着重视某些方面的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选拔功能意味着赋予某些学生以相应机会而使另一些学生失去此机会,控制功能意味着使学生和教师丧失一些自由。我们应该认识到付出一些代价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不能陷入发现有代价付出就否定考试的状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考试的规划和实施上尽量做到代价不至于过大,而设法尽量减少代价,使考试始终以发挥积极作用为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46.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5篇

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本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从区别与联系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从教育目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从教育对象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从教育内容的层面来看,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除此以外,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1.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两种不同模式,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学好。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重新支起自己的炉灶。无论是应试教育的体系、内容、方法、手段都给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素材,应试教育的弊端需要素质教育来克服,应试教育的优势需要素质教育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作参考,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了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教育的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应从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特别要对为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升学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内容、方法、措施等进行改革。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建议

结合上文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富于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还要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最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及时吸取当代科技新成果,并能有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整理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关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需要从一种教育向另一种教育转轨,也不需要以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要改造传统教育,向它注入新的理念,给它添加新的活力。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融入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应试教育实践,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融合,可以造就理论上的和谐。在人的思维领域,不必再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尖锐对立起来,从而结束近二十年的争论与批判。融合,可造就实践领域的和谐。在实际工作中,不必再为素质教育而“轰轰烈烈”,也不必再为应试教育而羞羞答答。融合,可造就和谐的教育,进而造就和谐的人才。

2.3“学”与“思”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学与思必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这个理念的转变是对素质教育批判性的发展。肯定了应试教育中注重知识文化的掌握,但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课本、教室为中心的单向性的知识灌输,而注重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的掌握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学会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2.4“教”与“学”应紧密结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教,而是要求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此外还要求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在教的过程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授课内容的多少和程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的摈弃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舍弃。

三、小结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6篇

关键词:应试考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0-01

一提“应试教育”,有人就认为一无是处。我真想不通,如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是完全的失败教育,那么,我们国家怎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哪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诚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有它碍于教育发展的一方,但也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怎能彻底否定呢?我相信,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大多是“惟有努力,才成大器”的应试能力较强者,对“应试”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对“应试”的分析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考试,在我国,律师、会计师要考,硕士、博士生要考,公务员招聘要考,公司招聘也要考,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能行吗?应试应该是竞争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取消考试,而更需要关心教什么、考什么、怎么考。而这之前首要问题是理清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其中必然包含着应试的许多成分。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范围广、一个范围小。如果说过去的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而是我们在一个狭窄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施教。

教育与考试是相伴而存在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不论是私塾式教育还是公共学校式教育莫不如此 。考试是教育的督促手段和检测方式,取消了考试,教育也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关键不在于考试本身,考试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最关键的在于教育和考试的内容。人们对考试之所以持否定的态度,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我国目前的学校考试制度,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选拔性。高考作为选拔考试不同于形成性或终结性的水平考试,它具有为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选拔功能。但它年复一年的进行,构成教育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考也含有选拔的成分,其竞争的剧烈程度不亚于高考。高考、中考同学校教育连成一体,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导向的功能。因此,形成了各类学校的考试都围绕着选拔的需要,层层选拔。这种选拔考试使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存在应试化的倾向。

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之一,是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各类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夸大了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成绩的惟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应试教育弊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校内考试的异化:不区分校内考试与校外升学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测量内容上严重偏倚,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量水平盲目仿效升学考试;测验题型上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等。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校长、教师则长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应付考试。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各类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各种试题训练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目前学校学生的大题量训练未必就是提高了社会所实际需要的能力,充其量是提高应试能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不断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我们要加强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改革考试大体可从如下两大方面作努力。

一方面,改革升学考试,使之更有利于素质教育。要对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形式、功能和作用,从政策、法规、技术、方式和方法上研究如何消除和限制中考和高考中不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消极因素,发挥它的积极导向作用,使之成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第7篇

一、理论与实践上出现误区的主要表现

1.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目前我们都在提倡教育的“两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其实,两全的目标模糊,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在大班额、师资素质不高等情况下,“两全”的教育思想是没法真正落实的。我们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就会发现,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解决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统帅了教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可以说,贯彻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就是素质教育需要的目标和方向。任何割裂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认识都是不够科学和全面的。

2.异化考试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许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列举了素质教育的各种优点,分析了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一种感觉,对素质教育的爱有多深,对应试教育的恨就有多深。各种考试被当成了应试教育的代言人。这实在是一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偏见。考试是一种方法,一种检测手段,其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考试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种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考试对于“选才”的公正性、公平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可相比的。无限夸大考试的作用,给考试强加上附加值,逼迫考试异化,才流落为应试教育。错误不再考试本身。应考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考试也是检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考试,我们应认真、谨慎地探索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把考试用好、用巧、用妙,而不是给考试扣帽子。

3.混淆了素质教育点与面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而有的人则认为学生考级或得了比赛奖项就是素质教育的成果等等。其实各种课外活动只是学校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点。如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来谈就值得研究了,让其代替整个素质教育,作为“面”来理解,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特征,它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中,任何一项具体工作都只是“素质教育”这个整体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以点带面的认识和做法是偏颇的、不全面的,是有碍于素质教育健康推进的。

4.忽视家庭与社会的素质教育效能。成功有效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的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因“学校”、“家庭”、“社会”在不同时空承担着各自特定的教育任务,如何把三者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教育对象朝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前进,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和实践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现实中“家庭”和“社会”没有有效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还极不和谐,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存在推诿现象,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5.急于求成的功利做法。素质是人最本质的东西,是积淀在人身上轻易不会改变的、深层的、稳定的、持久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培养一个学生的素质,一定要通过日常积累,要假以时日,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素质教育相应的应该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不加快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不提高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就会出现一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就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盲目、无序和低层次发展,最后预速不达,事倍功半。

二、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家弄懂素质教育“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一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找准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造经验,抓好典型,及时推广,理智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活动平台搭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加深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感性认识,优化素质教育发展环境。

2.强化研究,破解难题。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素质教育作为一定时期教育的一种追求,一种探索,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为素质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的支撑。教育经不起颠簸,素质教育不能长期盲目的、无序的、自以为是的开展。如素质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科学的课程体系研究;科学的评估体系研究;和谐协调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一体的教育环境研究;制约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政策因素研究,素质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等,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应当认真探讨、研究、解决的科研课题。问题明白了,措施办法找到了,沿着素质教育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尝到素质教育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