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素质培养分析

时间:2022-12-06 09:59:49
素质培养分析

素质培养分析1

虽然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但其跳槽率较高,企业忠诚度较低,并时不时出现各种就业问题。这反映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存在不足,如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等欠缺。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都会呈现在具体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之中,这就需要中职学校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即除了就业指导课和道德法治课,还需要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优势、教材内容、教学特点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渗透式培养,让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也能够接受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形成健康的就业择业观,进而真正成长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情况

1.对语文课的期待。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较为认可通过语文学习能促使个体的气质、能力得到提升,也希望通过语文课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和能力;希望教师多在写作课上进行指导,也希望教师能够在自己消化理解相关知识之后再推进更深入的教学过程。这表明中职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是有实践应用意义的。

2.对语文课的态度。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并不排斥语文课,但明确表示自己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占比只有50%左右,另一部分中职学生则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喜欢语文课的中职学生表明自己对于语文课感兴趣的原因是认为语文学起来不难,自己也较为清楚学习方法;不喜欢语文课的中职学生则普遍认为语文课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自己的基础不好,理解起来较难。

3.对自己学习语文结果的评价。有近四成的中职学生认为语文课的考试成绩基本反映了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近一半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较好,但也有超半数的中职学生认为语文是自己整体知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问题表现

1.教学重点失衡。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更重视阅读教学,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知识结构、中心意思和写作手法方面,而在应用阅读素材开展写作教学方面的安排较少。其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效率最低。同时,对于口语教学,教师也较为主观随意,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环境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突出表现为读、写、口语锻炼相分离、相独立。

2.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许多语文教师通常会围绕课程的知识重点进行讲述式教学,其模式仍旧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阅读课教学为例,教师通常先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说明,然后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划分文章层次,逐步进行文章分析,再对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归纳。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被动记录知识的行为者,而非能动学习知识的行动者。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在进行教学结果的考核时,中职语文教师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考试形式,即布置知识习题、阅读习题和作文习题。同时,考查学生时,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分数评核,既没有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没有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结果,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进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

(三)成因分析

1.学生层面。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抱有刻板的陈旧印象,也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语文知识探索过程中,而是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能力成长方面。这就导致其既没有主动探索语文中包含的职业类内容的兴趣,也缺乏发现语文中包含的职业道德素质类知识的能力。2.学校层面。中职学校的主要办学特色是实现工具性,即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能力,而忽视了能力体系之外一系列思想层面的内容,也忽视了专业之外的文化类教学内容,这种轻文化、重专业的观念对于教师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学校和教师不重视文化类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另外,中职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立体化素养不够,没有做到对于教材的创新性应用和方法的创新性选择,且没有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基础、特点,灵活选用教学资源。

二、基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全面促进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1.知识与能力,为职业素养奠基。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应当立足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能用到的具体语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比如,学习过语文材料之后,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的口语锻炼,完成演讲;在学习文章之后能掌握必要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行文方法和写作技巧,并形成个人的写作特色[1]。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演讲和写作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比如,《合欢树》一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让学生阅读文章,品味文章中作者使用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时间顺序记叙事件,能够把握人物描写的特点,能够学会利用某一实物线索、景物线索、事物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并使学生学会简要散文或记叙散文写作的方式。在本课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简要的复述,以提炼文章内容,进行口语锻炼,再请学生讲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与亲人之间的故事,由此借由课文内容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善恶标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与道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为职业素养蓄力。此方面的目标是要求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即对文字表达和文学艺术形象有赏析能力,学会与其他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自我思索,并在交流过程中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2]。同样以《合欢树》一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合欢树”在本文中代表了哪些意象,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强化交往技巧和提升交往素养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引入小组竞争模式,表达最为完善快速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份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道德与情感,为职业素养赋能。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结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这一过程,突出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并立足于专业特色和职业发展特色[3]。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蕴含十分宝贵的教育价值与处事智慧,对此,教师必须站在不同专业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捕捉其与不同专业学生相契合的情感连接点,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合欢树》一课为例,本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立足于文本,体会到母亲深沉的爱,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母亲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过往点滴,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最终使其学会认知爱、发现爱和表达爱。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而言,要从本课中捕捉到学会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合作共赢的关键点,并延伸到职业道德情感目标上,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与同事真诚合作、友好相处,并致力于打造更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开展与职业道德素质相关的教学活动

1.职业道德内容主题学习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题材组织不同的职业道德内容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题目、主人公、作者等方面入手,寻找与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内容相关的主题,组织演讲、辩论等学习活动,让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进行结合,从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4]。比如,教师可将《善良》和《人生的境界》两堂课串联在一起,组织“善良与人生”这一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两篇课文中找到的与善良和人生相关的字词句提炼出来,制成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理解认知,再谈一谈选择该思维导图主线的原因及善良和人生的关系,最后即兴举办一次演讲小活动或辩论赛活动。学生灵活地学习课本知识,发展自己的情感认知,并借助文本资料思考更深刻的话题,能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选择观。
2.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专业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中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主题课上既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又可以发展职业道德能力。比如,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本节课是以口语锻炼为主要形式的主题课,让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作者选择了哪些书写角度、哪些切入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变为自己进行言语组织和表达的形式。另外,学生在课上可随机选择教师提供的主题进行练习,像介绍工艺流程、介绍景点特色、介绍活动进展及开展竞聘演讲等。同样每一名学生都是口语锻炼课的评委,要给其他学生打分,并说出自己给分的原因,如言语结构完整、表达流利、表现自信、口语用词较为准确等。这样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学生可实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实现语文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同步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提升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最直接的途径。中职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实践活动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活动形式,使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比如,教师可组织“绿色伴我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将全班学生作为一个大的活动整体,让其交流、讨论本次活动的流程架构及最终的活动形式,再为每一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使其按照自己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完成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宣传海报的绘制、宣传板报的书写、宣传口语的录制、活动资料的支持准备、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过程的记录等。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或写作,或口语表达,或跨学科应用语文知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并借用团队力量达成了目标,具备了责任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打造全面的职业道德素质评价机制

1.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素质评价。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多元评价时,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判定,使评价更为科学高效,更有目的性。学生对照不同的评价结果,可以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5]。比如,教师可给学生分发自评表,让其通过“在学习过《父亲的手提箱》一课之后是否掌握了本课必备的语文知识?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对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方法有哪些不同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有哪些影响?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应当如何将该类感情进行转化和实际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完成自我评价,这样可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更积极、更明确,之后教师再对照评价结果进行总结[6]。

2.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的本质是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即引导学生既关注自己的学习结果,又关注自己的努力过程。同时,教师也不再以单一的成绩对学生下定论,而是综合考量其学习过程。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学生可以将该种评价方法作用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和能力成长,多角度、全方面地考虑未来工作问题[7]。比如,在完成记叙文书写锻炼活动之后,教师可请学生互换写作结果,互相进行点评。此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行文结构、写作流畅度、写作手法、用词用句的准确性,还要请学生尝试根据自己对同学的了解,结合其过往学习成绩进行过程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又要点出其有待提高的方面,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对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满怀感恩之心。

(四)注重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语文教学要进行不断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做好教学总结与反思,即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且以此作为触发点,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构建,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比如,教师可通过“在阐述作者的成长背景和生平经历时是否渗透了职业理想教育[8]?在分析文章人物时是否渗透了职业道德教育?在整合文章主题时是否穿插了劳动制度、劳动法规等的介绍[9]?是否注重应用文和口语交际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是否领悟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否能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职业素养?是否做到了课上学习、课外延伸相结合?”[10]等问题,将这一系列总结与反思进行详细记录和比对,从而用于优化教学策略。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素养类内容,要与学生的发展重点相一致,与学生的成长规划相一致。教师既要认识到语文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之间的重要关系,还要能够针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找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制约因素,并能够从确定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入手,组织开展不同的主题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将在课上所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以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并利用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成长档案,助力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作者:程海滨 单位:定边县职业教育中心

素质培养分析2

1陆军院校装备教学的重要性

军事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院校装备教学是培养装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一环,院校装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部队装备训练水平。随着军事装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装备列装部队,为使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各专业和各层次的装备教学任务日益增加,这对院校装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有效支撑装备教学需要,推进装备类课程体系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院校装备教学现状分析

装备教学既有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又有实装操作训练,这决定了装备教学的复杂性。通过对陆军院校装备类课程的长期跟踪研究,总结出现阶段装备类课程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和亟需创新的几个方面。

(1)个别课程教材教具建设相对滞后,无法适应课程教学发展需要。一是教材更新不够及时。院校配发个别型号新式装备相对滞后,获取新式装备的技术资料存在困难,加之教材编写周期较长,诸多原因导致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装备教学发展。在日常装备教学过程中,个别课程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使用替代教材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教员讲授内容与教材的对应性不强,教材的指导作用、辅助作用发挥较差。二是教具建设不够系统。部分教员对教具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研制装备器材模型等教具的积极性不高,利用教具开展教学的探索还有不足,教具数量偏少、样式陈旧、质量偏低,未能紧跟装备发展和工艺发展,教具建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高阶性,教具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利用教具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加强。

(2)个别型号教学装备数量、质量不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保障需求。一是个别型号教学装备数量不足。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存在个别型号教学装备数量不足的情况,学员数量多、教学装备少,在实装训练时,“一人练多人看”的情况仍然存在,实装训练效率较低。二是个别型号教学装备保障欠缺。部分院校个别型号新式装备配发数量严重偏少,依托最新装备开展教学存在困难,教员接受新式装备培训经验缺乏,教练员队伍断层现象突出,部分教学装备使用时间较长,装备故障率较高,保障实装训练的质量效益偏低。

(3)个别院校实装训练场地建设受限,无法支撑实战实训更高标准。一是实装训练场地偏小。装备本身体积大,作业半径更大,考虑到发挥装备性能、确保安全等因素,实装训练场地往往需要面积较大,而陆军院校基本位于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个别单位训练场地建设偏少、偏小,实装训练环节仍然面临“一个场地,多种装备”的现状,制约了装备性能发挥,降低了教学组训效果。二是实战化训练场地建设偏少。院校教学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始终瞄准战斗力生成,装备教学也应该有序开展实战化训练,反观现实,个别单位对实战化训练场建设投入不够,战场环境营造有待加强,单纯训练装备操作较多,在战术背景下开展实战化训练不足,院校装备教学对接未来战场还需加强。

(4)个别单位教员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满足教员梯级成长需要。一是教员培训不够系统。经过调研,大部分院校对新教员入职培训、岗前培训抓得较严格,但个别单位对教员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缺乏设计,依靠传帮带式经验传授较多,组织系统培训常态培养较少,开展教学能力培训不够经常、不够广泛,培训层次区分不够明显,教员梯级成长路径规划不够清晰。二是装备教学定向培训欠缺。院校配发新式装备后,个别单位接受装备定向培训名额较少,个别培训时间较短,教员对新式装备掌握不精,对开展装备教学把握不准,教练员队伍培养周期较长,严重制约了新式装备快速投入教学的进度。部分教员缺乏战术战法运用、作战指挥等知识培训经历,在日常教学中,专业知识与实战训练结合不紧,培养学员实战化训练能力有待加强。

3院校装备教学课程建设措施

对照陆军院校装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装备教学发展现状,为提升装备教学质效,应大力加强装备类课程体系化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水平,为服务备战打仗奠定坚实基础。

(1)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装备教学难度大、任务重,只依靠教员课上讲授和实装训练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员课后开展深入自学也十分重要,而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料。但是,受装备、场地、拍摄条件等限制,装备教学类在线课程建设相对欠缺,可供学员学习的在线课程资源较少,因此,建设装备教学在线课程资源显得既紧迫又重要。一是建设本课程在线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及时在中国大学慕课、军事职业教育等平台开设课程,开展在线服务,积累教学经验和数据,反哺线下教学。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学员课下自学内容、课上探讨内容、拓展学习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资源牵引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装备教学质量。二是建设课程群资源库。以本课程的在线资源为核心,有效整合与本课程相关的慕课、在线开放课、微课等资源,借助公共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来提升课程群资源库建设水平,形成庞大的课程资源体系,有力支撑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效。

(2)加强配套教材建设。教材是学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突出岗位需求,科学构建教材建设体系,按照“精、新、实”的要求,在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理实结合等方面精心设计,持续优化装备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支撑课程教学,着眼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核心课程打造精品教材,不断提升装备课程教材建设水平。二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刚性淘汰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教材,积极推进教材编写工作,组织教员跟研跟产,了解装备发展动态,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员常态开展调研学习和联教联训,及时将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内容、带入课堂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紧跟时展、紧贴部队训练。

(3)加强装备器材模型库建设。针对装备类课程教学特点,大力推进装备器材模型建设,充分发挥模型辅助教学作用。一是创新模型样式。在传统简单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融入科技元素,实现模型的多样化、体系化,根据装备特点、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模型样式,充实教具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有效提升装备课程教学效果。如将装备模型外部透明化,对照实物模型讲解,提升装备教学的直观性;制作装备系列构件模型,辅助工作机理、内部结构等知识讲解,提升装备教学的接受度;针对专项训练科目,设计可拆装的装备模型等,探索形成从模型模拟到实装实训的教学路径,既提升学员的参与度,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加强模型体系化建设。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明确模型的功能定位,科学划分模型类别,按照从易到难、体系推进的思路大力建设装备器材模型库,与专业团队合作,设计制作配合教学使用的模型,并紧跟装备更迭,补充完善装备模型库,以装备的发展带动模型库的建设。开设第二课堂,吸纳学员参与到模型设计制作中,进一步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员对课程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员授课水平的高低、把握课程内涵的深浅对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加强装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是系统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扎实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组织理论授课、导师辅导、跟班听课、研讨交流、编写教学文件、备课试讲等内容,夯实新教员教学基本功。加强专业教学能力培训,结合教学业务日活动,课程组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理解专业特点、课程内涵、教学目标等,开展教学研究,提升课程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开设名师讲堂,积极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宣讲先进教学理念,分享教学经验,聘请知名专家挂钩指导优秀青年教员,培养拔尖教员。二是有序开展送学培训。对接军内外知名高校,根据培训内容和要求,定期输送不同层级教员开展专项培训,稳步提升教员整体教学水平。针对新式装备配发院校,积极协调参加装备教学培训,及时掌握新装备的技战术指标和组训方法,梯次化培养教练员队伍,快速形成教学能力。三是加强联教联训。针对专业特点,与部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的联合教学机制,针对院校教员对战法运用欠缺的问题,积极邀请部队专家进行授课培训,提升教员知战晓战能力,将课程教学对接战场,提升课程教学的为战性。

(5)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传统装备教学模式一般为理论讲授和实装训练,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实装训练频次偏少,装备教学模式亟需创新。一是有效开展模拟训练。针对人多装少、场地有限、天气影响大等问题,加大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力度,根据教学需要统筹规划模拟训练器建设计划,坚持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建设原则,边建设、边使用、边改进,通过教学使用不断调整模拟训练器的建设规划,逐渐形成匹配装备课程教学的模拟训练器材体系。二是有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有效将VR技术应用到装备教学中,研制教学设备和软件,实现学员在虚拟环境下练习装备操作、指挥、拆装、维修等任务,提高流程性任务的训练效率,有效缓解以往单人操作、多人观看的矛盾。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营造逼真的战场场景和敌我态势,有效支撑开展战术背景下装备教学,弥补以往装备课程教学为战性不足的短板。

(6)加强多媒体资源配套建设。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多媒体作为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应充分优化设计。一是科学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员特点,优化课件呈现形式和内容,围绕学员开展精心设计,减少大篇幅的文字,增加图片、动画、音视频等,提升课件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引导性;二是制作丰富的动画资源。结合装备课程教学特点规律,建设装备作业、结构运转、战场模拟等动画资源,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教学 教学效果,学员课后开展深入自学也十分重要,而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料。但是,受装备、场地、拍摄条件等限制,装备教学类在线课程建设相对欠缺,可供学员学习的在线课程资源较少,因此,建设装备教学在线课程资源显得既紧迫又重要。一是建设本课程在线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及时在中国大学慕课、军事职业教育等平台开设课程,开展在线服务,积累教学经验和数据,反哺线下教学。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学员课下自学内容、课上探讨内容、拓展学习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资源牵引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装备教学质量。二是建设课程群资源库。以本课程的在线资源为核心,有效整合与本课程相关的慕课、在线开放课、微课等资源,借助公共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来提升课程群资源库建设水平,形成庞大的课程资源体系,有力支撑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效。

(2)加强配套教材建设。教材是学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突出岗位需求,科学构建教材建设体系,按照“精、新、实”的要求,在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理实结合等方面精心设计,持续优化装备课程教学内容,有效支撑课程教学,着眼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核心课程打造精品教材,不断提升装备课程教材建设水平。二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刚性淘汰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教材,积极推进教材编写工作,组织教员跟研跟产,了解装备发展动态,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员常态开展调研学习和联教联训,及时将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内容、带入课堂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紧跟时展、紧贴部队训练。

(3)加强装备器材模型库建设。针对装备类课程教学特点,大力推进装备器材模型建设,充分发挥模型辅助教学作用。一是创新模型样式。在传统简单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融入科技元素,实现模型的多样化、体系化,根据装备特点、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模型样式,充实教具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有效提升装备课程教学效果。如将装备模型外部透明化,对照实物模型讲解,提升装备教学的直观性;制作装备系列构件模型,辅助工作机理、内部结构等知识讲解,提升装备教学的接受度;针对专项训练科目,设计可拆装的装备模型等,探索形成从模型模拟到实装实训的教学路径,既提升学员的参与度,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加强模型体系化建设。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明确模型的功能定位,科学划分模型类别,按照从易到难、体系推进的思路大力建设装备器材模型库,与专业团队合作,设计制作配合教学使用的模型,并紧跟装备更迭,补充完善装备模型库,以装备的发展带动模型库的建设。开设第二课堂,吸纳学员参与到模型设计制作中,进一步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员对课程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员授课水平的高低、把握课程内涵的深浅对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加强装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是系统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扎实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组织理论授课、导师辅导、跟班听课、研讨交流、编写教学文件、备课试讲等内容,夯实新教员教学基本功。加强专业教学能力培训,结合教学业务日活动,课程组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理解专业特点、课程内涵、教学目标等,开展教学研究,提升课程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开设名师讲堂,积极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宣讲先进教学理念,分享教学经验,聘请知名专家挂钩指导优秀青年教员,培养拔尖教员。二是有序开展送学培训。对接军内外知名高校,根据培训内容和要求,定期输送不同层级教员开展专项培训,稳步提升教员整体教学水平。针对新式装备配发院校,积极协调参加装备教学培训,及时掌握新装备的技战术指标和组训方法,梯次化培养教练员队伍,快速形成教学能力。三是加强联教联训。针对专业特点,与部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的联合教学机制,针对院校教员对战法运用欠缺的问题,积极邀请部队专家进行授课培训,提升教员知战晓战能力,将课程教学对接战场,提升课程教学的为战性。

(5)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传统装备教学模式一般为理论讲授和实装训练,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实装训练频次偏少,装备教学模式亟需创新。一是有效开展模拟训练。针对人多装少、场地有限、天气影响大等问题,加大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力度,根据教学需要统筹规划模拟训练器建设计划,坚持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建设原则,边建设、边使用、边改进,通过教学使用不断调整模拟训练器的建设规划,逐渐形成匹配装备课程教学的模拟训练器材体系。二是有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有效将VR技术应用到装备教学中,研制教学设备和软件,实现学员在虚拟环境下练习装备操作、指挥、拆装、维修等任务,提高流程性任务的训练效率,有效缓解以往单人操作、多人观看的矛盾。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营造逼真的战场场景和敌我态势,有效支撑开展战术背景下装备教学,弥补以往装备课程教学为战性不足的短板。

(6)加强多媒体资源配套建设。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多媒体作为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应充分优化设计。一是科学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员特点,优化课件呈现形式和内容,围绕学员开展精心设计,减少大篇幅的文字,增加图片、动画、音视频等,提升课件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引导性;二是制作丰富的动画资源。结合装备课程教学特点规律,建设装备作业、结构运转、战场模拟等动画资源,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教学

作者:殷甜甜 单位: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素质培养分析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工作。全国高校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及实验室管理不断完善[1-3],创新创业教育已与高校大学生专业教育相融合[4-7],并融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8-9]。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面向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开展的一项专业技能赛事,自2012年开始至今成功举办十届,是材料类专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科技大学从2014年开始,持续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越来越好,为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巩固扩展专业基础知识

金相技能大赛作为一项专业实践技能,是建立在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需要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工艺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材料合金相图、形成机理、热处理工艺,熟悉试样微观组织及其特性。热处理工艺和加工工艺影响材料的微观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金相试样制备与其组织特征和材料特性有很大关联性,不同组织特征和材料特性都有相应的制备关键技术[10]。为了进一步掌握其关键技术,需要学习巩固专业基本知识。

二、磨练心性,提高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金相技能大赛中金相制备历经磨制、抛光、腐蚀、观察等环节,每个环节完成的质量主要依赖学生的操作技巧、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所有环节中,比较重要的是前面三个环节,尤其磨制、抛光环节是试样制备关键。同一种材料的试样,不同加工方式将影响其表面的硬化程度,一般车制表面,材料成份、组织、车刀锋利度、车削速度、表面冷却等因素,均会干扰试样的制备。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的试样,每个试样都是独一的,磨制、抛光手法略有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稳定心态,反复练习,潜心思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总结经验。尤其是在训练到达瓶颈时期,或者同场竞技比赛时,需要克服烦躁求胜心态,达到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境界。金相技能大赛对参赛学生是一种心性的磨练,培养其耐心、细心、专心、韧性、毅力和抗压能力,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

三、提升个人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之前,学生需要分别参加各自学校组织的校赛和所在省份组织的省赛。随着比赛的升级,可进一步培养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促进素质与技能发展

每年三、四月份,本校启动校赛。参加校赛的学生一般300人左右,以组队的形式报名才可获得校赛团体奖资格。由在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混合组成分队,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混组,选一名队长负责团队报名和管理工作。以“传帮带”的方式,由高年级学生向大一新生讲解抛光机、金相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技巧,介绍金相制样的基本步骤,传授根据实验结果对金相试样制备相关问题进行逆向分析的经验。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或相关资料,进一步熟悉材料的显微组织特点及其对应的热处理工艺,交流制样和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实现了“传帮带”,形成良好的团体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与操作技能的进步。

(二)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每年七月份至十月份,依次开展省赛和国赛。通过校赛选拔具备一定金相技能的学生参加省赛和国赛。国赛的参赛高校从第一届23所发展到目前第十届400多所,参赛规模日益壮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和信心,带队教师分别遵循省赛、国赛设备与赛场规则,对学生实行个人重点训练和集训。由于参赛选手的金相技能基础不同,特点各异,课余时间不一,每人的训练计划不同,需要根据参赛选手的课余时间灵活制定集训时间和内容。在集训过程中,及时发现每个选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选手则根据个人具体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练习克服和纠正问题。通过反复发现问题,寻找根源,解决问题,提升了参赛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按省赛和国赛个人奖项的设置规则,一等奖根据所有高校参赛学生个人成绩总绩点排序限额产生,每所参赛高校个人一等奖不多于一个。对于个人奖项,同一个高校的参赛选手之间存在内部竞争;对于高校团体奖项,需要考虑高校参赛选手的整体实力。因此,参赛选手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整体实力,也让参赛选手明白了水涨船高的道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注重团队内部协作、共同提高,这样才能确保个人和团体在比赛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成绩。基于大赛的这种评分和奖励规则,在平时训练时,个体成员不搞独立化,遇到问题,群策群力,互相勉励,共同提高,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及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涛,付双成,刘文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4):275-278.

[2]邓欢,严敏.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96.

[3]罗骏,周小丁,杨杰.高校实验室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融合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4):15-17.

[4]刘刚,刘光明,彭叔森,等.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中金属腐蚀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9):223-227.

[5]杨海军,赵世星.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融合之路[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7):108-110.

[6]贺连芳,李辉平,李敏,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9(3):82-83.

[7]李艳芳,韩志引,张云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J].装备制造技术,2021(5):242-244.

[8]李辉平,贺连芳,李敏,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金属专业实验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0(4):60-62.

[9]余建星.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4):8-12.

[10]贺连芳,李辉平,李敏.金相技能大赛的试样制备[J].中国冶金教育,2018(3):117-119.

作者:贺连芳 李辉平 李志超 赫庆坤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