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52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1篇

当代人倾向于认为,最成功的教育是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个性发展。“自由个性”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属于最高的理想,是人的最大价值。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受生产力等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实现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个性”,但我们可以说年轻一代个性的发展应该是当今教育必须坚持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向。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统一。它肯定人的先天潜能中内含着自然所赋予人的宝贵“矿藏”,这种“矿藏”是人后天发展的内在的基础性资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就有这个意思。这个“矿藏”资源合理发掘和利用的程度,直接关系个人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它构成了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最直接的基础。

“人性的发展以综合的形态表现了人的潜能的展现过程”[2]。儿童青少年智力、体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自然潜能展开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是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发展的依据。这样,人的潜能开发意味着人性的发展寄寓个性发展之中,它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融合,成为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充满了深切的人性关怀和崇高的个性尊重,它是寓于素质教育思想中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

开发潜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做为常态个体的儿童青少年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它能够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哪些方面?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问题现在却是很清楚的,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人性发展之“人性”并非只指人的自然潜能的基质性;人性中除了包含人的自然属性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存环境,个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单凭其自然属性的伸展是不能成其为人的。上世纪20年代报道的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证明。

人性结构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构成,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共同生活的相互依存性、劳动合作性和交往道德性。[3]竞争、斗争等只不过是相互依存性中的一些表现形式。人做为“社会动物”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潜能”。“社会潜能”是人在社会属性方面的潜在能力,其中包括人具有提出和遵守人际关系维系准则的能力倾向。这即是我国儒家之亚圣孟子所表述的人的“良知”、“良能”。这种做为道德性的“社会潜能”是人性的突出标志,是人兽之别的分界。动物,哪怕是低等动物如蚂蚁、蜜蜂等,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性和合性性,但却没有道德性。就此而论,我国儒家传统将人性归结为道德性和人是道德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深刻地论述了当代教育的4个支柱,并指出学会生存是前3种学习成果,(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4]而所谓“学会生存”理解为在生存中“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重视吸收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视人的道德性的合理因素,同时吸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文献所概括的当代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了重在学会做人的思想理念。做人的基础在于人的道德素质,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根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思想理念时,不能习惯于口号式的做人标准,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育人要求的同时,关于发掘蕴含其中的人性教育因素。

从人性理论方面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涉及人的理性本质,学会做事涉及人的实践本质,学会共同生活涉及人的多元价值本质,而学会生存则是对以上3个方面的概括,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人“为何而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向了人“为何而生”、人何以为人的问题,指向了人性化和为“类”而存在的深层次本质。过去我们出于避嫌,闭口不谈做为人的类特性的“人性”,忽视教育的人性教化目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致使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性化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教育中的非人性化现象不单是直观地暴露为令学生吃苍蝇、用小刀刮学生的脸……而在于司空见惯的“应试教育”仅着眼于人的认知本性、功利本性而忽略了人的道德性。不健全的教育每每培养出人性不健全的学生,像杀害亲生母亲、14岁的孩子杀人不眨眼①、往狗熊身上泼硫酸等缺失人性的事件时有所闻;市场经营活动中丧失天良、坑蒙拐骗而损人健康、害人性命的事件更是难以计数;不少人为一已私利不惜“宰”熟人、“宰”亲人;等等。这些跌破人性或道德底线的现象就像社会肌体的溃疡病,若不医治,就有蔓延的可能。它警示教育深刻反省过去的失误,提示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既要秉承中华古风中的“仁者爱人”,从培养人的“良知”、“良能”之善良人性的“童子功”做起,又要弘扬古希腊人文教育“圆满人性”之教育宗旨,做到“予人聪明、予人善性”两者不可偏废。这应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道德方面的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

毋庸讳言,儿童青少年的“自然潜能”和“社会潜能”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实质是人性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斗争,决不能靠简单的压抑人在自然或社会方面的合理需要来求得矛盾的解决。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方法只能是全面发展人性,即通过发展人性中的第三种潜能——精神潜能来缓和、调解和升华前两种潜能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张与对峙。

所谓“精神潜能”,是指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别是反思性思维,以及追求和满足精神需要的潜在能力。当代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一并构成了人性的完整结构。人的精神潜能反映的是人性中的精神属性的可能性。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精神潜能,主要指发展他们的反思性自我意识和审美追求的能力。

动物有心理而无意识,更无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儿童能把自己做为认识到的对象,从而将自己与物、与他人明确地区别开来,达到对自己的需要、能力、手段、目的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一些活动如认识活动、道德行为等,往往是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行为仅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要求,儿童们这样做,只是表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社会属性”。当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这些活动或行为是否是自己的需要、应不应该成为自己的需要、自己有无这方面的能力时,这才意味着他们的精神潜能已成为现实的反思性自我意识能力;当他们将自己所进行的科学、道德、信仰、等活动做为“我的需要”、“我的义务”、“我的职责”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精神潜能已现实化为审美追求。

现实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合三为一”的整合体,而精神——思维着的精神、反思性自我意识的精神是整合的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属性往往表现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精神、意识既从实践中来,又指导着人的生活实践,它对社会物质生活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它最能体现万物所没有的“灵性”。

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做人”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不可偏废性,强调教育教学要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富有人类感情。这些要求都包含于广义的做人教育范畴中。

创造性是人类的天性,是人聪明才智的最高表现,它意味着人对自身自然物种性的某种突破。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人原本具有的自然能力远不如狮、虎、豹等猛兽,人类既没有可以用来做为进攻武器的利齿,又没有迅速奔跑的肢体,赤身裸体连猛兽皆有的御寒毛皮都没有。[3]但人类有得天独厚的大脑,有凭其能思维的意识和精神,在生活实践中靠创造性的“智斗”,克服了自身的“先天不足”,成为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调控者。人靠创造性得以生存,靠创造性得以发展,人的进一步发展和持续性发展仍须凭借其属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创造性。虽然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但精神、意识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人的自然潜能的开发和扩张冲击了人的“社会性”产生了社会伦理、环境等问题时,人的精神潜能的充分展现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宝贵。笔者坦言,现在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造性,包含了较为强烈的经济功利性的驱动,如果不把它提升到人性中精神性之渴求的层次,那么,创造性就只能局限于自然潜能的扩张性满足,带来的后果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失衡。因此,素质教育在这方面内在的人性教育因素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指向人性中“精神潜能”的开发,意味着标志“自由自觉”人之类特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反思性自我意识功能的强化。

学生“精神潜能”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审美追求和人类情感的形成。

道德行为做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一旦成为人的自觉追求,便成为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就不再仅仅是社会对于他的要求,不再仅仅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这时,人就会把符合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做为美好的事物,当作“自得”性的审美追求。人的认识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形亦同样如此。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一旦唤起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向往,便会超越社会经验、艺术形式“体外循环”中社会传递模式,而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自觉的精神活动。学生如能进一步省察到蕴含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中的人性之真、善、美,崇高的价值导向便会引领其产生为“类”而存在的人类情感。

我国儒家之所以把“仁者爱人”做为自己学说的人格基础,除了人际关系的规范意义外,更重要是由于“道始于性”(《郭店书简?性自命出》)和“爱生于性”(《郭店书简?语丛三》)就是说,“爱人”之“人道”是出于人性、人性,甚或其本身就是人性、人情。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尊崇儒学,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学说较好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精神性、情感依赖性,而这种人性、人情是难以抗拒的。这给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启示是,强调做人,必须重视人的情感教育,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向往和自塑真、善、美之人性的能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提升“致广大而尽精精微”的精神境界。

素质教育是富含人性教育因素的教育。这可从3个方面加以说明:其一,凡真正的教育都具有人性教化意义,《学记》中所谓“化民成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其二,素质教育强调综合开发人的潜能,它既重视开发人的自然潜能,又重视开发人的社会潜能和精神潜能,这3种潜能正是完整人性三重结构的体现,它是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人性实质;其三,素质教育本身的冠名,决定了它必须是重视人性教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做到名实相符。

狭义的“素质”,是“素之质”。经典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编著)解“素”为“白质”、“未有文之质”。[5]“白质”、“未有文之质”是自然而然的,属事物的“本性”,故现代字典中“素质”一词的首解多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从教育内发论看,素质教育是从人的本性中“牵引”出“人”的素质,然后再将这种“素质”存养、扩充、发展。这对于教育外烁论而言也无多大矛盾,因为“存养、扩充、发展”中不能没有“外烁”的成分,“外烁”相当于后天之“素养”,而“素养”为“素质”的义项②之一,加上这一义项,狭义“素质”便成为广义的“素质”。作广义解释的“素质教育”之“素质”,便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养的浑然一体。人的自然潜能显然属前者,社会潜能与精神潜能的开发更多地属后者,但也包含着前者,即建立于自然潜能开发的基础之上。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人完整的“本性”。人完整的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是包含了人的道德性、创造性、审美性的人之为人的特性。任何脱离人的“良知”、“良能”之“本性”来谈“素质”的“素质教育”,任何抽掉狭义素质之义谈“素质”的“素质教育”,任何仅作外烁性“素养教育”理解的“素质教育”,都是名实不符的“素质教育”。具有完整结构的人性之光辉,是素质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如果在实践中不彰其“魅”,“素质教育”便会因不能真正理解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依据、意义而不成其为素质教育,便会因忽视人的“本性”而成为嘴上的“素质教育”。换言之,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和取得实效,就必须彰显素质教育之“名”——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魅力。

注释

①韩炜、崔丽:《孩子的心何这般冷酷——十四岁的男孩杀人不眨眼》,《中国青年报》,2001-12-29(1)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04页

[参考文献]

[1]高清海,论人的“本性”,社会科学战线,2002(5):222

[2]杨国荣,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南通师院学报,2002(1):4

[3]袁贵仁,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4-51,40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2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材中的感性知识,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设疑、诱导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际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一个人的智慧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解释矛盾,要比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3.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辩论,相互交流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相互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恰当地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实例法等,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分析某些案例、时事热点问题时,教师可运用挂图、幻灯、视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趣味教学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要求教师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格局,多方入手,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变“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为“人—人”对话、“人—材”活动。趣味教学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目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游戏教学法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好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竞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竞赛和行为竞赛。有些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但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方式,效果很好。课前要先让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几个小组进行竞赛,采用小组编题、互答积分和趣味辨析改错等竞赛活动,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创设动手、动脑环境,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多动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手、耳、眼、脑协调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动手、动脑的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出题、改错题等方法,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加强思维训练。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经过“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多次的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3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材中的感性知识,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设疑、诱导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际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一个人的智慧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解释矛盾,要比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3.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辩论,相互交流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相互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恰当地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实例法等,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分析某些案例、时事热点问题时,教师可运用挂图、幻灯、视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趣味教学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要求教师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格局,多方入手,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变“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为“人—人”对话、“人—材”活动。趣味教学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目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游戏教学法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好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竞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竞赛和行为竞赛。有些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但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方式,效果很好。课前要先让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几个小组进行竞赛,采用小组编题、互答积分和趣味辨析改错等竞赛活动,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创设动手、动脑环境,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多动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手、耳、眼、脑协调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动手、动脑的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出题、改错题等方法,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加强思维训练。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经过“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多次的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5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根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形成人的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们一直运用的都是应试教育,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在上学期间把文理分开,通过高考,考试成绩来决定进哪所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很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事实表明,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就特别差,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想法;还有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向迷途等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对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作用,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约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等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的素质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缺少哪部分都是不可以的,长期以来,就有重视科学文化的素质,重视智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薄弱的环节,应该二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使人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要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着素质教育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这些素质用于哪些方面,对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则取决于思想政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足,只是对他自身起着限制作用,但是他的思想政治方面不足或缺乏,则会有危害社会的危险。

当代社会存在着“”等非法组织分子危害社会的现象,还有出现的“小悦悦”事件,拐卖儿童等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缺乏,导致出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展,更有利于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

2、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有很强的知识和能力,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危险;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虽然并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高,但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就能使得他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健自己的体魄,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决定其他方面的素质,但是会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着精神的动力,对提高其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的健全,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整合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的一部分,它有着整合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教育的整合,可以使得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就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行正确的行为;它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发挥科学文化知识所带来的力量,使得人们既具有科学文化的知识,又能懂得团结合作,最后使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注重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或身体心理素质,而是把这些素质达到整合,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要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在社会上,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正面的例子,对于丑恶的、不对的事件进行鞭策。在学校里,由于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并且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起着模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才能孕育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做出努力,最关键的是受教育者自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艰巨任务,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学会自律,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更好地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陆亚平,曲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5篇

(一)含义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在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来进行自主的、积极的、理性的思考之后,其所坚持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道德素养是以个体自觉和自愿地做出的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能力或素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和社会生活体验中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类所创造的成果不断进行积淀、并内化为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德,同时施于人类社会的观念体系或者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其本质是指一个人不断地内省和自律的过程,它强调人坚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并且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奉献精神、尊重别人,具有法制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如若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

(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第一,思想素养的教育。思想素养的教育主要是人生观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初步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它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于思维以及主客观的问题,都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问题。人生观是人们对自己人生的目的以及意义的态度,它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活着的意义和目的,所以它可以引导人们去选择和追求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价值倾向。价值观是对世界中人与人及其人与物之间各种关系的看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它直接反应了人们的信仰和思想道德取向。第二,政治素养的教育。政治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等各种关系的立场和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看其是否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然而,在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它是大学生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的一种思想意识行为,并融合了与其相一致的爱国行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而产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是对自己与他人爱国主义言行的内心感受。爱国主义行为是爱国主义的最终表现形式和最高阶段,它是在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情感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将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与情感统一起来教学。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主要涉及到了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两个方面的教育,大学生通过道德素养教育可以形成助人为乐、尊重信任人、同情帮助弱者的优良品德,且能够正确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道德感以及自律精神几个方面。第四,法制素养的教育。法制素养的教育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以及法纪的教育,以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当代社会民主与法制的熏陶与锻炼,并能够自觉遵守和履行法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注重对英语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高校校园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放,现在每年在高校进行学术访问的学者接连不断,访问、演讲、报告或者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等活动随处可见,而我国每年出国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服务工具的英语却受到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同时,由于网络的出现和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使得一些西方的学术思想涌入了我国,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带给高校学生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与困难。一些承载着西方思想观念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我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我国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成果。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强、思想活跃的阶段,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的过程中极易形成享乐主义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英语是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桥梁,因此,高校英语教育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先对学生进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英语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我国的教育大环境是处在一个学历社会,社会的就业政策和用人制度对人的综合素养考虑偏低,在招聘过程中尤其看重英语水平证书登记,因此高校对英语的考核也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制度,这些教育制度无疑让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出现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动力不足的现象。在我国各种升学考试中英语是必考科目,比如中考、高考、考研、考博都是必考科目,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有着重要的比重,大学会认为用学习英语的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们也是抱着一种唯应试升学和成绩论的教学目的。其次,教育制度和体制的限制。一是从大的教育系统来看,最显著的体制就是管理的高度集权,高校长期以来只有被动服从而较难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现阶段教育系统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通过对其教学的质量来考核,因此就使得高校过于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这种大的教育系统阻碍着思想道德素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进行。二是从学校自身来说,高校也存在很多管理体制方面的限制,比如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落后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的行政权力占据主导地位,行政人员成了学校的重要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这种管理理念打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因此教师不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显而易见的。另外高校对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机制不够完善,尤其在对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等方面的量化考核不够详细具体,缺乏约束与奖励的机制,使得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一些英语教师完全是凭借着职业道德与责任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再次,高校的评价机制落后。评价机制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指挥棒,但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社会招聘仍然以分数为主要的招聘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考核主体、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和考取研究生是学生成败的标志,总而言之分数仍然是当前高校评价考核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课教学仍然以英语知识灌输为主,不能很好地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造成了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为了能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务必要更新教育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问题。整体来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教学能力方面以及职业修养方面都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对学习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意识,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会影响英语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秩序;二是教师自身缺乏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认识,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三是有些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成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英语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6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如何使素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含有学生的素质培养,需要重新构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系。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发挥教育的育人和导向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

一、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竞争观念、市场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越来越强。不过,也逐渐出现了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政治素质不强、价值取向偏差、理想信念淡化等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力度低。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要想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方法做起,进行体系上的改进,使它适应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应当前社会现实需要,确实帮助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这个目标下,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才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足以引起高职学生的重视。要达到这个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才能更加清晰和鲜明,针对性强,受教者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主动接受教育。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关系是:

第一点,两者本质属性相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公共意识、心理发展等,都是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拓展和补充。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其中就包含了思想品德培养和政治素质培养。

第二点,两者教育形式互相补充。素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所有教育的范围。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国家规定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前科技发达、人才稀缺的社会环境下,科学文化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这显而易见,但思想道德素质却不够重。其实,一个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他的思想品质。相比承担起具体工作的“才”,能担当社会重任的德行更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三点,两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缺一不可。高职学生是我们国家公民中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不能仅仅有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保障。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就高职院校来说,素质教育就是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内,目的明确、计划完整的开展公民素质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定义,展示出我们国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因素

高职学生素质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是外部坏境和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因此,影响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高职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也漫长曲折。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职学生素质提高受社会环境影响。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青春活力、可塑性强,对社会上的正面作用接受很快,但对负面影响也反应强烈。社会环境和高职学生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是互为主体的。一方面,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产生无形的力量,使学生无形之中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改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对环境有强大的改造作用。高职学生通过对环境的建设和塑造,创造出适合其素质发展、提高的环境平台。

第二,高职学生素质提高受教学环境、方法影响。高职院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讲座、论坛、集中学习、社会实践、和辅导员的日常引导等。其中素质教育的内容一部分都穿插在这些活动中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目前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品质评价的好坏、达到效果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各种讲座、论坛,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使用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内容是否贴近现实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普遍,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也有学生自发开展的,它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更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献爱心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法律顾问、支农支教帮扶等。高职院校根据教学规划,通过校内党团青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对形成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起到重要的培养作用。学生处、校团委、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等学生工作人员,都是一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素质发展。他们的观念至关重要,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管理变成服务,要求便成引导,和学生成为朋友,才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第三、高职学生素质提高受校园文化影响。高职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学习风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拼搏进取的人生观。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全面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优秀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有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善用人,特别是培养好一支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紧跟时代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对敬业精神强、思想素质高、业务知识精的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并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选拔、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来。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塑造新的文化氛围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思想的工作。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难的地方。想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营造一个具有优良学风的环境。在校园中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高职院校要广泛采用大学生喜欢的形式,比如校园论坛、学校贴吧、QQ群、微信等新的信息传输方式,做有针对性的、说服力强的宣传和沟通,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渗透到高职学生头脑中去,培养其综合能力。能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会鉴别是非、学会选择、学会慎独。

在高职校园里,构筑政治方向清、校风学风强、文化素养高等校园文化,无形之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等多方面起到铸就和培养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教育者必须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考虑当前学生的特点、需求,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重新构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开辟新的途径、摸索新的办法、总结新经验,有针对性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7篇

关键词: 孔子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素质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兴办私学的先驱。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办学思想

春秋以后,由“学在官府”而走向“学下庶人”的文化下移时代,即孔子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在他“而立”之年开始创办私学。

(一)办学作用。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由仆。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庶―富―教”的发展道路,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化活动。有人认为,治理国家只要依靠政令、刑律就万事大吉了,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能够做到“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教化比政令、刑律更重要,更有效。春秋末年,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政酷刑和武力征讨,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官学荒废、文教不兴,此时提出并强调教育的作用,抬高教育的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育人目的。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本性是接近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之产生了差异。孔子提出“为政在人”、“举贤才”的主张,子夏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来准确概括孔子的教育目的,尽管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不小,但将学习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毋庸置疑的。做官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加强学习的人,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应该授予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

(三)教育对象。

孔子将“有教无类”确定为办学方针,无疑是对当时“氏以别贵贱,氏以别智愚”的宗法观念的有力冲击,以实际行动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据朱彝尊《孔子弟子考》统计,孔门弟子遍布鲁、齐、卫、晋、蔡、秦、宋、薛、吴、楚等,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既有鲁国权势贵族之子孟懿子,又有“贫且贱”的颜渊、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子贡,又有曾为大盗的颜涿聚、“缧绁之中”的罪犯公冶长。这种不分华夷、无论贵贱、广收学徒的做法,满足了社会的需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也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教育家宽广的胸怀。

二、教学内容

孔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设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蓝本,并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一)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均服从道德教育的统领。《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与操行、道德、礼义有关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同篇中又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关于这一点,《学而》篇中讲得更明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要谨慎、诚实,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做到这些之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二)体现学以致用。

除了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外,孔子也不忽视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他将这三方面看成是社会需要、人格形成、素质提高的有机统一体。为更好地配合和满足教学需要,明确体现“学以致用”的主导思想,孔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据记载,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编成现存的三百零五篇,况且“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还对《礼》、《乐》、《易》、《春秋》等文献进行过整理和阐释。这表明,孔子十分重视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受多方面的锻炼,与商周时代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丰富和充实,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贴切和紧密。

三、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学生掌握的程度。因此,他始终把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之上。

(一)师生平等,一视同仁。

孔子在教学中推行“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十分重视“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经常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他经常采用辩论的方式,开创平等自由的学术研讨环境,鼓励学生们对他的讲学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他认为在老师面前总是无违于师、唯唯诺诺是“愚”的表现,应当“当仁不让于师”。子路性格直率,言语鲁莽,甚至顶撞老师,孔子总是宽容他,原谅他。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之间相互切磋,感情亲密无间,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即是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想解决这一问题,弄懂其中的道理。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打开思路。“悱”即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又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样将其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时,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懂概念,规范语言,将其顺利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就不要继续教他了。此外,孔子还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己推人、取譬喻义、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多种诱导方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如此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得益于他掌握了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相矛盾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对孔子教学经验的经典概括。孔子非常注意观察学生,对所有学生可谓了如指掌,他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学生同样问孝、问仁、问政,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异,繁简不同。在子路与冉由探讨“闻斯行诸?”同样问题时,他的回答竟然迥然不同,他的解释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原来是一位好勇斗狠的无业游民,见到孔子态度粗野,但孔子总是避其锋芒,谆谆诱导,以礼相待,宽大为怀,终使子路幡然悔悟,从师于他。可见,学生千差万别,教师应该胸中有数,既不能拾优弃劣,又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因材施教,统筹兼顾。

尽管孔子的教育教学理论中还有瑕疵,我们还是应当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