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10-07 15:44:59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1篇

【关键词】绿色开采 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的开采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煤炭企业如何改变传统煤炭企业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开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矿山已成为煤炭企业今后发展方向。

1.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背景

我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煤炭资源大量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排放了大量的矿井水和矿井瓦斯,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沉陷,并引发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流失,引起地表干旱和植被退化,以及矸石粉尘,自燃烟尘和SO2、CO2的排放等,对煤炭矿区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因此,转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2.1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走科技强企之路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方式,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矿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1.1 科技推进绿色开采。煤炭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矿产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无废物排放,着力建设生态环保矿区。铁法能源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引进应用先进的薄煤层全自动化刨煤机、大采高综采成套设备和硬岩掘进机等采掘装备,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99. 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99.92%,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0%。在生产中通过精采细采,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做到了精采精收,采区回收率达到86.4%。

2.1.2 煤矸石充填减负。铁法能源公司提出了“井下矸石不升井,地面矸石不上山”的工作目标。首先,利用以矸石充填井下贮矸空间为技术核心的矸石井下处理成套技术,使井下矸石不升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其次,利用地面塌陷区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将矸石填充到已经塌陷的区域,以“保障地面矸石不上山”。公司2012年新产生煤矸石323万立方米,而地面矸石山存量却减少了55万立方米,实现了负增长。

2.1.3 洗煤技术改造提升。在“十一五”期间,铁法能源公司围绕洗选系统改造累计投资6.13亿元,8个矿全部形成了技术国内领先的选煤集中控制系统;煤泥干燥系统已在5个矿井投入使用;在7个矿洗煤厂实施了洗煤灰分闭环改造。实现原煤全部入选,原煤入洗率达到43%,全年洗煤回收率完成68.45%,洗产品稳定率达到98%以上,年生产洗产品550万吨以上。

2.2 大力推进产业布局集群化,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7年末,铁法能源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铁法能源公司以此为契机,先后上马了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瓦斯发电、油母页岩炼油,2×300兆瓦煤矸石电厂、水源热供暖等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新项目,形成了煤—煤矸石—建材—建筑、煤—煤层气—发电、煤—热电联产、煤—煤机制造等大煤炭产业链。

2.2.1建设煤矸石发电项目。铁煤集团和大唐集团和共同投资兴建煤矸石发电厂,总投资30.17亿元。项目装机容量为2×300MW,主要燃用煤矸石、煤泥和末煤,燃料通过矿区铁路、电厂铁路专用线运至电厂,年燃料量为270.6万吨,其中煤矸石量为162.36万吨。煤矸石发电厂的建成可完全消耗掉集团公司八个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及劣质煤,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矿区生态环境。

2.2.2 发展煤层气开发及利用项目。铁法矿区煤层气资源总量为73.7亿立方米,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煤层气进行综合利用。目前,公司拥有7个储气站,大小储气罐11个,总储气能力达22.25万m3,矿区抽采利用干线管网总长256km,6个气源矿井全部联网,可实现正反向输送煤层气来调节气源。现有煤层气用户20.8万户,其中,域外16.1万户。公司于2007年10月引进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17台,总装机总量0.85万kw h,日发电量5~11万kw h。

2.2.3 发展油页岩炼油项目。铁法能源公司建设油页岩综合利用有厂。项目建设一期60万砘/年煤矸石(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年可处理煤矸石(油页岩)60万吨,产页岩油2万吨,副产页岩半焦50万吨。项目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了矿井废弃物---煤矸石(油页岩)资源。

2.2.4 发展煤矸石烧结空心砖项目。为了消耗页岩炼油半焦和现有矸石山,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兴建五条空心砖生产线,设计年产量4亿块煤矸石空心砖,产生经济效益2200万元,年消耗煤矸石84万吨,保护耕地500亩,节约4万吨标准煤。通过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的实施,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三统一。

2.3大力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走资源节约之路

2.3.1 加快节能改造步伐。铁法能源公司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节能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工作,建立了资源节约工作量化考评体系。在内部模拟能耗市场化核算,实行用能精细化考核,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同时,加大对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公司制定实施年度节能技术改造计划。主副井提升、主扇电机、大巷胶带运输机等生产设备全部进行变频技术改造、淘汰全部高耗能变压器、更换节能型锅炉、实施LED绿色照明工程等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新突破。

2.3.2 引入水源热泵技术。通过高温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机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矿区住宅供暖,不仅节约了取暖用煤,更减少了供暖煤尘排放和循环冷却水的损失。利用公司热电厂冷却塔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热泵主机提供热源,同时热泵机组产生45℃或60℃以上的热水,为矿区民用和公用建筑提供采暖。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减少用煤10万吨,每年可节水43万吨。

2.3.3 开发空心砖余热利用。利用ZFR-60型余热换热器将空心砖生产线的烟气余热进行收集,并通过闭式管网输送给厂区冬季取暖,多余热量供给浴池,实现了余热的全部利用,年节约标煤1260吨。

2.4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2.4.1 实施煤泥水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就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了煤泥水治理工程,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改进各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处理系统,采取沉淀、离析等工艺进行处理,实现煤水分离,洗煤水重复利用。目前,铁法能源公司所有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全部实现了一级闭路循环,洗煤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杜绝了外排。

2.4.2 实施废水“零排放”。 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在六个矿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实施矿井水、生活废水净化工程,经过处理的矿井水和生活废水,再用于井下的除尘、灭火、注浆和地面生活、浇灌等方面。到目前,公司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排放。

2.4.3 治理塌陷区土地。铁法能源公司因地制宜加大对塌陷区的土地治理和复垦力度,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国有土地的整理复垦。2002至2010年企业先后对已征的3870亩国有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复垦。

2.4.4 强化污染工程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加大对噪音、烟尘和粉尘源的治理。仅2011年、2012年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2740万元,对12个单位的锅炉改造、除尘系统改造、更新净水器、落地煤场挡风抑尘墙、发电站噪声治理等21个重点项目进行治理,项目完工后达到设计标准,取得很好效果。

2.4.5 建设美丽生态矿山。大力实施绿色开采,开展生态恢复、生态种植、植树绿化,加大厂区及员工住宅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力度,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美丽生态矿区。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2篇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十六大为“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基础。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初步基础。

十七大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首次明确肯定和使用“生态文明”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四中、五中全会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十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新高度。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审计工作起步较晚,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环保审计司,专门负责资源环境项目审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该项审计工作在审计理论、审计方法等方面总结的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法规的完善性、健全性决定了审计分析评价的合规合理性,审计结论的科学权威性。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生态文明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程序、报告准则等内容缺乏规范性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缺乏审计依据和评估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决定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审计范围和审计证据的取舍,决定了审计方法手段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涉及到建设、规划、水利、公路、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这就对生态文明审计的方法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特殊要求,而现阶段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还处于探索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审计重视资金绩效审计,对政策本身绩效关注度有待加强。受传统审计思路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般重视对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的审计,而对地方政策是否合规和项目本身绩效成果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对业务数据、环境报告等内容进行审计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从制度制定、政策研究等角度深入揭示和查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存在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问题。

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具体措施

深入总结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发挥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审计中的支柱性作用。资源环境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加大对天然林保护资金、水污染防治资金、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排污费等专项审计工作力度,做好各类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工作,揭示资源环境领域里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促进资源环保政策法规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及时总结经验。要加强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印发诸如《违反财经法规行为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向导》、环境资源审计指南等书籍,以供审计人员学习交流。

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AO审计软件环保版,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常规性问题的审计通过计算机审计方法、审计软件进行操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的非常规性问题分析上,增强审计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注重审计分析。资源环境审计中,不仅要对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还要主动对照国际标准和采用先进技术方法的产出率或能耗水平,来分析判断现行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分析评价项目执行效果等。

在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组织实施中,以融入意识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相结合。财政审计中,要站在生态发展的角度认定和评价财税制度与政策设立、执行等审计事项,提出审计建议。要检查预算执行中有无截留、挪用、滞拨涉及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生态工程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是否到位等问题。

金融审计中,要关注银行贷款的投向及用途,反映“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揭露违背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支持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等问题。

企业审计中,要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揭露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促进落实企业资源环保主体责任。

投资审计中,要关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是否取得环评报告,审查项目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情况,项目建设期间建造垃圾等固体污染、地下周围水污染及河道、古迹等生态污染情况,监督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等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关注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政策执行情况,从总体上分析区域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否适应。揭露被审计对象决策失误、管理不力等履职不当行为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揭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急功近利、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短视行为,防止和纠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

农业审计中,要关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农村沼气、秸秆还田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关注建委、房管、发改、交通、环保、林业、水利、水务、农业、畜牧等具有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工作职能的部门、单位资源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有关建设项目投资运营情况,以及相关资源环保管理监督职能发挥情况。

加强生态文明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干专业水平。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知识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进行优化,鼓励审计人员学习积累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适当招收具有资源、环境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合理运用外部专家。积极聘请在生态环境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环境主管部门专家、高等院校教授等外部专家,通过其直接参加审计项目或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指导、帮助生态文明审计工作,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审计局)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3篇

编者按:网络是一个民众直抒胸臆的地方,网络是民意汇聚的一个广阔平台。从本期杂志起,本刊将开设“微·生态”专栏,寻找小康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网民的观点和智慧,给读者一个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

杨明森:说到生活,别的都希望更现代,只有环境例外。年龄稍长的人,都想回到那个纯净的童年。清澈的小溪流,有小鱼小虾,掬水可饮。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夜晚可数星星看北斗七星。山上长满树,春鹅黄,夏墨绿,秋五彩,冬肃杀。现在梦想很时尚,这算不算梦想?

陈鸣明: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李领超:今晚,无风,空气凝滞在污浊中,停止了流动,pm2.5悬浮于北京上空而不肯离去,找不到月亮的痕迹,星星也是一丁丁看不到,灰蒙蒙的空气让我不敢大口吸气。城市的路灯透视着城市自身的污浊,我对城市充满了失望。

熊焰新浪个人认证 :昨日解振华副主任透露,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切实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完善政策机制方面,国家发改委将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生态文明大戏开场了!

平湖民政: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还是要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文化上入手,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加大工业企业污染处罚力度,对污染严重企业实行转、停、关措施。在生态文化上要重点抓住全民教育,提升群众的自我意识,做到低碳绿色出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人民财经:人民日报报道了发生在武汉赫山的“毒地”事件,污染深度最高达9米,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解毒”过程非常艰难。我国受污染的土壤状况令人忧虑,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等,毒地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微太原:太原市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是我市自2010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后的又一重大举措。申报城市必须是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其“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衡量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大漠胡杨:确实,贵阳地处西部,出台类似条例的做法值得赞赏。但,也说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分远近、贫富,只要有心,都能做出贡献,赢得喝彩。

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上海崇明大打生态文明牌 第二轮规划建设已成形崇明生态岛建设跨越了工业文明,以生态文明形式实现现代化,具体以项目为抓手,相对应地规划了一个10年项目库过去3年崇明县启动实施了93个项目,完成59个,累计完成投资54.4亿元。

NingBoCN--阿拉宁波:据统计,去年全市累计火化遗体38983具,减免殡仪基本服务费用3118.64万元;免费入葬生态墓地(含骨灰存放处)4028人,减免费用524.99万元,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丧葬负担;以节地、环保为特征的生态葬法比例达到10.3%,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国将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近日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接受了《经济参考报》专访。他说,十报告将促使中国进入到绿色生态文明时代。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将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宣言的指引下,通过国家规划的引导,推动整个社会增加绿色投资、实现绿色创新,就能促进生态资本的增加和绿色财富的积累,使社会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丹佛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有害物质排放;美丽中国建成,急需提高新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而改变,绝不仅仅是数据的增减。

神农尚品: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今年将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绿色梦想-深圳:正在研究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以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制度为一级指标,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再局限于日常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工作。

南京环保:杨卫泽: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南京整体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看到蓝天白云,这些不是简单的生态问题,而是满足民生诉求的问题。

兰州赵文:未环评却奠基的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厂之所以引发公众的广泛非议,其实体现了兰州市民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焦虑。以往只考虑招商引资,却付出了兰州自然生态恶化的代价,大气污染已成为永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比如垮了兰钢却建榆钢,二热未治又建范热,这都需要重根本多反思。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4篇

【例】(2013・浙江・40)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命题立意】本题坚持了新课标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重点考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经济生活知识。本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经济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论证和探讨经济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解题思路】第(1)问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读全、读准材料,图表的标题、标注和图示、图表数值(横向和纵向)等均不能忽视;其次,还要从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或本质问题;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进行解读、阐释。在本问中,材料一的“表”揭示了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的关系;材料二的“图”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下降,“注”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PM2.5超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由此可分析说明材料一、二共同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2)问属于“怎么办”类问答题。解答时重在审清设问,把握题眼。从设问角度看,本题限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范围;从设问指向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关键点在于“如何……融入”。其次,灵活掌握解题方法。要紧扣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运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二、真题启示

1.“经济生活”试题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命题,反映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除浙江卷40-(1)(2)题以外,山东卷30题(2)“科技创新”、安徽卷38题(2)“技术创新”,重庆卷13题(3)“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美丽中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同时又要注意提练社会经济热点与《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的结合点,并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

2.“经济生活”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特点。浙江卷40题(2)考查的知识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教材第十课的主干知识,而且设问清晰、指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又如重庆卷13题(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广东卷37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体现了上述命题的共性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概念,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整合。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5篇

在四川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的伟大实践,需要坚持主动性、系统性、创新性,又需要抓住要点,有组织有系统地推进。

在规划阶段,努力促进城市与农村一体规划,预先考虑生态系统重建与设计、低环境影响工业生产过程、环境友好型社区等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预先考虑提高能源效率,重视使用清洁技术,尽可能地在源头减少工业污染;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建立小额信贷(微观金融)体系,鼓励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建立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最终实现生态和谐、经济繁荣、文化多样、创新蓬勃的新型“生态文明特区”建设,实现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型社会。

“生态文明特区”的经济开发应该是以知识为主的开发发展。就是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预先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文化等因素,突出知识创新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清洁技术发展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经济。

以知识为主的经济开发需要特别处理好如下几个要点:

利用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德国、挪威、瑞典等欧洲一些国家最近的经验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相反还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机会。德国的中小企业在最近的统计时段,利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机遇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变负担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这样不仅能将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更能将其产业结构建设成低碳的绿色产业。

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结构。许多人认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是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其实不然。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企业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主导力量。因此,“生态文明特区”应该从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起一整套鼓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共同开发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结构。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6篇

1.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7篇

[关键词]:林业;林业管理;措施;防火管理

林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对于林产品的供应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关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林业生态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不注重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只会使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力度不足,影响现代林业生态水平的提高。

1、 林业资源管理的重点

1.1 林木管理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树木的存在,生物在丛林中栖息生存,那时起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森林就已经成为其主体。树木是构成森林的主体,而当前在不少地区存在过度砍伐树木的情况,违反森林法的相关要求。虽然部分地区的林业资源依然没有减少,处于资源丰富状态,但还是要采取相关措施对采伐现象进行控制,可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及科学经营措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其经营方案予以科学编制,便于分类经营管理。

1.2 林地管理

对林地进行科学保护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林业现代生态建设的关键点。当前,人们处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断毁林开垦,侵略林地资源,导致林地资源损失逐渐增加,由此便对林地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阻碍。可依据国家颁布的林地使用许可制与限额制,对林地予以宏观调控,可避免林地流失过多。为了缓解部分工程建设方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大量占用林地,导致林地保护与使用需求之间出现的矛盾现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林地规划,促使林地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更有利于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活动。

1.3 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保持现代林业制度规范性与文明性的重点,也是林业建设的目标之一。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制度来规范社会才能够更加文明,对于林业来说亦是如此,只有林权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效果突出,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林业甚至是生态文明。

2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队伍建设

要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队伍建设,林业站作为基础机构则应该做好保护森林资源、宣传国家政策、推广林业科技、组织林业生产活动以及执行林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还要创建流动监管与巡查机制。强化队伍建设。要依据工作实际,建立一支与其林业建设相符的执法队伍。而后,当地政府要扩大林政资源建设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以维持队伍的稳定性。要保证队伍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精湛的林业技术、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严肃的组织纪律,从而实现依法治林的目标。

2.2 更新管理设备与技术

当前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改革幅度也在逐渐加大,为了促使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够更科学化、权力使用更规范化、建设目标更民主化以及行政审批更高效化,需要对管理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升级,从而提升思南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以促进现代林业生态建设。

2.3 健全林业法规,将其落实到位

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国家已经制定过许多的法律与法规,其所涉及到的行业与领域也十分丰富。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林

业生态建设的需求。林权管理方面的矛盾如何解决,湿地如何保护,都没有得到准确地指引。这就使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困难,加大了林政部门与环境、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在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越发重要的今天,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如何提高,是林业法律法规建设的重点。国家林政部门应加强对法律法规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安排专职人员深入到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去,发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对其进行法律法规的引导。

2.4 做好林政资源防火管理工作

2.4.1监控火源,对于野外用火予以严格控制

规定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进行野外用火,对于各个单位也有明确规定,在林区或者其周边禁止烧火、抽烟、点香、放鞭炮或者野炊等活动。对于禁火区域一定要明确标示,起提醒之效。要严格防范火种禁止其进入林区,若出现违规现象,则一定要当即进行制止或处罚。

2.4.2增加防火物资储备,做好后勤工作

为了防范火灾,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应在诸多乡镇均建立防火物资储备站,购置大量的扑火拖把、砍刀、喊话器、风力灭火机、手电筒以及防火服装与手套等,将其分配至各个乡镇。还成立应急小组,对其灭火技能予以培训,这样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够予以及时扑救,避免烧毁森林资源。

2.4.3加大检查力度,遏制隐患发生

在春节、清明等节假日前后最易发生火灾,因此对于重点区域一定要加强防范和把守,定期予以全面巡查。在防火期一定要制定 24h 值班制,一旦发生隐患则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3、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科学发展

协调统一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改变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即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

3.2 实践中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资源带来的生态以及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协调手段。包括:林业与农业联合,使用合理的管制手段,创建林农联合的很多运行方式。集中探索使用林业开发的新形势,使其拥有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利益。例如林草联合、林药联合、林禽联合、林菜联合、林果联合等栽植形势。调节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收,同时生态利益也有所提升。集中栽植开发经济果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并且能够迅速提升经济、生态、景观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建设作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社会成员、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加强林业资源的生态管理和管理队伍的全面建设,有效应用先进的管理设备与技术,建立健全林业法律法规,增加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等,以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5(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