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9-17 14:53:01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1篇

关于如何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是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信贷分析审核流程,降低实体小微企业融资对抵质押条件的依赖,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筛查、排除非正常经营的空壳公司、非实体企业等,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真正缺乏资金的实体企业,并借助现代金融的产品创新,在供应链金融、海内外联动产品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依靠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资质进行评级打分,以相应的风险对价对应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依靠互联网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系统与市场监督、公安、法院、税务、工信、外管、商务等部门数据打通,以便减少业务操作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审核等环节,提升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开发更便捷的线上作业产品,以便节约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是进一步对传统的结算及资金管理产品进行创新、例如票据结算的整合产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整合产品等,以丰富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及财务成本。

四是加快银行、证券、基金、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及产品整合,拓宽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升混业经营水平,以便对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扶持及财务管理方案来契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2篇

关键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

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就要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纵观我国改革的路程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才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就会引起新一轮行政体制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也要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例如:在1993年以后,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就是政治,政治以其特有的职能和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某种条件下,甚至占据首要位置。政治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三)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两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相互促进,不能分割。两者要紧密结合,相互影响,要协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明显滞后于另一方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如何协调好两者改革的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因为,只有两者的改革关系相适应,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如何协调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为什么协调两者的关系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解决两者的矛盾依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这是根本矛盾,只有改变生产关系,并变革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矛盾。第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文化教育改革等,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混乱的经济秩序、日益严重的经济犯罪等,这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所致,因此,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两者发展相适应,才能使市场经济活而不乱,充满生机。第三,两者的关系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两者关系密切,不能分割。

(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1.坚持目标模式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明确目标,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适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去考虑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为政治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据。立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借鉴先进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研究。

2.确保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现状的协调

现阶段,要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掌握,分析两者的运行机制、相互作用机制,并分析现阶段的政治体制在哪些方面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商讨改革的方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要协调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而经济体制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确保改革步骤的协调,任何一方都能严重滞后于另一方,保持动态中的协调发展,但并不是绝对的平衡推进,要正确把握保持协调、平衡的度。政治体制在改革的某方面,变动更大,时间更长,因此,要合理把握两者改革的协调性,做好各项改革的方案,并进行排列组合,以确保改革顺利完成。

4.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的措施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的怨气,要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确保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还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要想实现这一切,必须加强两者改革的协调性。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因此,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改革中涉及的各项内容,形成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促进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本文对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是不能分割的有机整体,接着探讨了协调好两者关系的原因,最后简单阐述了协调好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的建议,以促进两者改革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连文,刘成霞.舒适护理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0(06).

[2]杨苏磊.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3篇

我们正在进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将是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深刻变革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时代,也将是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从关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积极投身于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伟大事业,努力繁荣社会科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前晗性角度,重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受重视的程度显然总是差一些,境遇往往不令人乐观。二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轻视,更不可替代。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像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文艺学、法学等,本身就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使许多国家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做法。 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迟至20世纪60年代初,才受到政府和一些公益性基金会的真正重视和较大规模的经费资助,从而得到较大发展。三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即将到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交通和通信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小了。曾几何时,有人把巨大的地球看作一个“村”。这一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新问题和潜在的危险。诸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都市化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已经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探索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时代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预示着社会科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繁荣社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施关键,是要抓住重点,深人实际,开拓创新。一是必须深人研究、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理论成就,就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1世纪社会科学界最重大的理论课题,就是不断总结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深人研究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并解决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二是必须深人探索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下大气力研究和探索如何解决下列重大问题: ①我市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②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高效地配t有限的资源,使市、县属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如何建立和完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快依法治市的进程? ④如何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⑤如何保障政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稳定? ⑥如何科学制定我市“十五规划”,并使之得到顺利的贯彻实施? 总之,面对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坚持尊重知识、珠重人才、改进方法、造就一支高家质的杜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进一步贴近时代、联系实际、为实现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杜科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4篇

[关键词]珠三角 经济一体化 欧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F11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014-03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当代,以谋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普遍认为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际上。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们通常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组国家(地区),实行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逐步取消各种贸易障碍,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国(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并协调各国(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推进城市规划一体化,优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布局。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实现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区域联防协作机制,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欧盟一体化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涉及到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合作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是我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有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范式。而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虽然欧盟经济一体化是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治下进行的,而珠三角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政治下开展的,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实施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基金政策、贸易政策等各项政策和具体做法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欧盟产业政策是欧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缩小地区间差距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自欧共体成立起,欧盟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调整已经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如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欧盟特殊产业或部门的对应政策。珠三角目前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亟待调整优化,而这需要一整套区域产业政策来引导。

欧盟垂直产业政策是在国家水平上激励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企业发展,培养人力资本和提供工业转型调整基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欧盟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完善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融资方便、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对于高新技术,欧盟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政策,因为市场失灵和外部经济,各国政府都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另外欧盟作为一个一体化经济体,有共同层次上的科学技术政策,通过成员国间的科技合作,集中有限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欧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研发的资助上,通过各种金融(援助基金)、技术(研发项目)以及政策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迅速崛起,珠三角的竞争优势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工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上涨,“两税合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因素的变化,使珠三角的企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冲击”,珠三角产业发展的环境已今非昔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珠三角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区域产业的创新机制,如何借鉴欧盟的垂直产业政策,在城市群层面上激励创新,使包括港澳地区的大珠三角城市群成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南中国地区的产业创新中心?另外,产业转移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力量。目前珠三角产业正顺应广东省未来发展“双转移”战略和服务业升级战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但在实践中,产业转移并不“流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政府该担当什么角色?“转出地”和“转入地”该如何做好准备?能否通过区域垂直产业政策,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并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加强珠三角作为产业创新中心的辐射作用,在珠三角各地市之间、广东省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垂直分工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力量的合作与

竞争机制?

欧盟特殊产业和部门政策,包括对特殊部门的干预政策、产业集群政策、贸易政策、特殊方面的区域聚合政策、欧盟国家层面的产业保护政策、技术壁垒以及公共部门采购等。珠三角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过程中,也会有面临一些特殊产业和部门的协调问题,政府该如何进行产业干预?如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何在交通、环保等基础上升方面进行区域聚合?如何通过产业集聚政策引导珠三角众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升级和持续发展?如何通过贸易政策促进珠三角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顺利发展?如何从城市群的层面实施产业保护政策,以提升珠三角产业竞争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次,区域政策是欧盟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成员国经济聚合的主要手段;是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欧盟成员国之间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欧盟区域政策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1)区域经济差异的消长与一体化进程呈负相关;(2)区域政策给落后地区的补偿程度与这些地区对共同体的向心力与欧盟一体化进程呈正相关。欧盟在一体化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区域发展问题,如农村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工业地区已经衰落、部分地区拥挤不堪、成员国之间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为此欧盟设立了欧盟社会基金、欧盟投资银行、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凝聚力基金等机构以落实各项区域政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各项基金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研发进行扶持和资助,使受资助地区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珠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中心一的空间结构,内圈层和外圈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各项配套设施水平也比较悬殊。如何实施一体化的结构政策。协调珠三角地区内外圈层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如何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与竞争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协调粤港澳这三个有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地区,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地区的优势互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内容。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5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6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7篇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政治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

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就要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纵观我国改革的路程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才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就会引起新一轮行政体制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也要进行改革,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例如:在1993年以后,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就是政治,政治以其特有的职能和功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某种条件下,甚至占据首要位置。政治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和管理。政府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三)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两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相互促进,不能分割。两者要紧密结合,相互影响,要协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明显滞后于另一方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如何协调好两者改革的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因为,只有两者的改革关系相适应,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如何协调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为什么协调两者的关系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解决两者的矛盾依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这是根本矛盾,只有改变生产关系,并变革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矛盾。第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定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文化教育改革等,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混乱的经济秩序、日益严重的经济犯罪等,这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完善所致,因此,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两者发展相适应,才能使市场经济活而不乱,充满生机。第三,两者的关系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两者关系密切,不能分割。

(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1.坚持目标模式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明确目标,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适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去考虑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为政治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据。立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借鉴先进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研究。

2.确保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现状的协调

现阶段,要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掌握,分析两者的运行机制、相互作用机制,并分析现阶段的政治体制在哪些方面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商讨改革的方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要协调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而经济体制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确保改革步骤的协调,任何一方都能严重滞后于另一方,保持动态中的协调发展,但并不是绝对的平衡推进,要正确把握保持协调、平衡的度。政治体制在改革的某方面,变动更大,时间更长,因此,要合理把握两者改革的协调性,做好各项改革的方案,并进行排列组合,以确保改革顺利完成。

4.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消除腐败的措施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的怨气,要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确保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还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要想实现这一切,必须加强两者改革的协调性。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因此,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改革中涉及的各项内容,形成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管理提供保障,促进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