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9-21 17:54:06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3-02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范、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专业建设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首先归咎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理解力不够,尽管教育部在2006年通过16号文件已经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身份,但是在现实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上,高职学生的生均经费明显低于普通院校学生,在硬件条件和师资配给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国家现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且已经完成,其中对每个示范院校的支持至少为1000万元,对每个特色专业群的支持为500万元,但是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0余所,专业上万个,仅仅支持100所和450个特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没有资金来源,就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一切开支。

2.高职教育的专业定位还很模糊,在构筑专业过程中有学术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是使人有业乐业,也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就使得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为基点普通高等教育不一致。但是就是因为高职部分研究和管理者对高职专业的定位模糊,至使无数高职毕业生走老路,走冤枉路,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升起来的,对现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要多少这种专业的学生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很多专业要么过时了需要改革,要么很多新开专业需要完善。

3.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的科学认识,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学校之间相互比拼,兴建新校区,增设热门专业,增加招生指标,以学校面积大和学生人数多而荣;这样在本来自身硬件软件吃力的情况下扩招,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特别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类学校大肆招收文科类学生,反之文科类学校抢工科类生源,这样导致教育资源整体不能优化配置,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农林类院校大量招收非农林专业学生,如财经、艺术传媒、公安;财经类又大量招收土建、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专业学生,这造成了大量的培养错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不强,知识能力不够,在就业和工作中出现问题。

4.专业建设中的综合问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遇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第一,硬件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背景和专业建设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缺乏强有力的行业、产业作为背景;没有对人才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它们的行业和产业结合度低。专业建设基础问题主要为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教材过于陈旧,图书资料太少和网络信息建设不完全,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确。第二,软件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上。缺乏具有高职称和高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引入困难,还有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

1.继续加大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国家已经完成了示范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但是对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够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教育部门应该参照对待普通高等教育的措施,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大。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其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次,社会大众也应该了解高职教育,摒弃一些对高职教育的曲解的看法,让高职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最后是作为高职教育本身,除了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外,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建设校院级特色专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彰显专业的地位,确立专业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可以这么说,拥有了好的专业才会是一所好的院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其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就业,就好业,最后关系到生源问题,直接的说也是高职院校其存亡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清高职高专类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专业的差别,不能让高职教育走进学术化的死胡同。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和特色就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也是吸引学生的筹码。最后,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对行业企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再做出合理的推断,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学生。

3.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制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凌乱,凸显了制度不健全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规范对学校的专业申请、设置、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管理,在核查各学校的专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类型、师资情况、实训基地情况,等等;尽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完整的专业制度,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设置、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做到规范、系统、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在充分的调研下,应该把资金和师资投入到自己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上,做到“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降低学生的离职率,让学生能找到一份能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工作,从而使其爱岗敬业,实现人生的发展。

4.围绕专业建设构建一整套体系。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专业名称,了解该专业是否有强有力的行业和产业支撑,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如何,该专业的行业和产业结合情况怎么样。其次要拥有坚实的专业建设基础,这要求具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拥有可持续、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拥有较好的实训条件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还有注意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就是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这里面包括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要合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大,绝大多数老师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就是拥有稳定且质量较高的共建单位,这些共建单位能够参与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就是构建起有保障而且效果明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机制。

四、结语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趋势与对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初的十年内不但实现规模的扩张,而且以建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推进器,转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阶段。这种转变,既是国家推动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处于本科院校、中职学校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多元竞争和多方挤压下,确立自身特色及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其办出特色的关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专业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如果不能打响高职教育的质量品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竞争压力下,它将会失去发展的空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强化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

1 适应性需求原则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适应性都是高职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进步的需求和趋势相适应。专业设置必须改变以往供给制的模式为需求模式。因为需求模式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客观分析与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不竭的动力。

2 条件可能性原则

需要与可能是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强调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可能,即设置专业所具备的条件。师资、教学设施等自身条件,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依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个专业应当拥有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有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验能力与综合技能的要求。还应拥有相应的校外实验(训)基地,且条件能模拟相关行业实际场景,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 科学规范性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首先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仔细分析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人才需求的情况,分析比较这个专业在本地区同类高职院校中开设与发展的情况,分析开办该专业可能发生的成本,力求在一定的教育投入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取得专业教育的最大效益、最高效率。

专业划分的科学性。专业划分应按产品结构、生产过程、工艺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划分、设置。要宽窄适度,既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又要考虑就业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岗位与职业的变化会越来越快,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就业适应性。因此,专业划分一定要科学。

专业名称要规范。专业名称的规范首先是专业内容的外显,人们一看便能“顾名思义”,即一看就能基本了解专业的培养方向。其次,专业名称要有国内外的通用、通识性。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因此,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可以参考这个专业目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

1 加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设置

任何专业的设置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特色专业的设置,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因此,具有地方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学校传统强项专业,最具备建设特色专业条件。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和投入,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利用传统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使老树换新颜,焕发新的活力。

2 鼓励新兴优势专业的设置

鼓励新兴优势专业的设置,形成特色。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这给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设置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各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的选择也比较盲目,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创出品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3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改革方案

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是创特色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是专业设置改革思路的总蓝图,占有核心地位。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围绕应用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层次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目标应能体现以高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综合素质好、具创新性的人才;教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实用性,现代技术含量高;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创特色做不懈的准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更具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类高职院校快速扩张发展,高职院校只有抓好专业建设,突出职业院校本身的特色,才能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并在日渐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概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也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加强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通过专业这一载体展开具体的实施。而学生也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可以说,专业建设是解决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培养及教育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其次,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专业建设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再次,专业建设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侧重职业性、技术性而非学科性,因而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不但能有效巩固高职院校的现有成果,还能有效深化专业改革,增强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为其办学特色增添亮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过大胆尝试,努力改革及调整,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得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得以凸显,基本形成高职的学科体系,专业种类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职业种类,专业设置及其结构日趋合理,能较好地反映当前社会、市场、择业等方面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其专业建设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提高。

(一)专业布局不够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专业结构失衡,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发展不协调,导致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差;专业交叉重叠现象对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困难;专业设置上存在数量与质量、“长线”与“短线”之间的矛盾。

(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数量少;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完善;师资力量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低,实践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普遍亟待加强。

(三)高职专业育人模式尚待形成

人才培养方案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方面仍无法摆脱“本科压缩”和“中专延长”的影子,教学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尚未真正落实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

(四)专业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缺乏保障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资金来源不足、投入不够且缺乏机制保障,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始终把专业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重点。专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产业、技术、社会岗位等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将行业相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对品牌专业进行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出行业特色。

(二)根据地方实际优化专业结构

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及规模与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立足于地方实际,切合当地社会实际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切忌“跟风”,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总体规划,深入调查社会、行业、产业等,做好针对性的走访调研,加强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分析并找出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论证并预测所设专业的规模、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新技术含量及新知识含量,且具有较广专业服务面的重点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技能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职人才,以更好地为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的就业志趣发展专业群,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扶持潜力专业、整合相似专业,努力与市场接轨,不断升级并改造专业,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空间。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时展的主题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专业建设及调整的力度,全力建设特色专业,逐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及专业内涵的整体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不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骨干队伍。引进一批学历高、素质优的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来自生产、管理一线专家、学者、工程师等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切实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方向与目标,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可通过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的穿插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机制,全面把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寻求提高其职业能力的举措。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考证等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四)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改善教学设施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力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衔接结合。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顺应现代社会对高技能实践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可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应大胆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以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此外,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现代技术含量、设施先进,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广泛联系各企业,不断开发并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学习及实习机会,促进高职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其专业知识,丰富其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卢小萱.试论影响高职专业建设的三大因素[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邝守敏,郭利平,薛萍.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3]张阳.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北方经贸,2010,(2).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3- 02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分类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专业竞争力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中指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所有设置专业均达到合格水平,同时面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10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创建5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推动下,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一个重视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度不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许多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1.2 重基础建设、轻内涵管理

在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上,许多高职院校注重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实训设备的充分利用,对师资培训效果的及时考评等方面没有到位,从而使这些投入对教学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也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和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对于教师的准入机制和培训机制还没有健全。

1.4 与行业企业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课程开发不到位、实训教学环节滞后和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还没有转变观念、开门办学,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合作企业,通过政府牵线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办学。

2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先进的现代职教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保障专业建设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2.1 产教结合,教产相长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需求,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技能突出是培养目标的特色,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更加注重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专业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健全的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综合素质,铸造人才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认真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和获取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3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专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各门专业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强调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

打造品牌,彰显特色,走特色化、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道路,是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正确选择。专业建设必须以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细化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涵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并且要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相匹配。在专业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专业出台的各种管理制度,应以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要提倡认真、细致,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精细管理,提倡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增强执行能力,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2.5 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更是学校新的特色的缔造者,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不断追求创新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要增加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6 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健全“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文化要凝聚办学积淀,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提炼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建立一种具有鲜明文化氛围的新型素质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并把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要把校园文化、职业文化、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5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专业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的“专业”一词,最早“形成于 1952 年下半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完全是模仿前苏联教育的做法。” (大冢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进行划分的学业门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专业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专业的定义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各个高等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便赋予了专业一词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专业的概念,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潘懋元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王伟廉在《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6)一书中指出专业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谢勇旗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一文中指出“专业是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根据某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要求,依据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而组建的课程群。也就是说专业的名称要体现职业的技术性,课程群的组建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还要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科学组合,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类型。

1 专业建设的内涵

关于专业建设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具体包括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讲,具体包括追踪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教学工作的核心,牵动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联系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它具有职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等鲜明特点。

此外,要深入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还必须厘清以下几种关系。

1.1 专业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

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突出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课程体系,编制教材,这样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具有生命力。

1.2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是直接对接的,专业建设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1.3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教学制度等诸多系统要素,其中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劣最终体现为专业的就业率和该专业毕业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两大方面。

1.4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挥着主导作用,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间接地要求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水平。教师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桥梁,是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高等学校的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训这一环节,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具体地进行应用从而形成某种能力和技能,实验实训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和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不仅要具备应有的科技含量,还应使教学、科研、生产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2 高职专业建设基本特征

2.1 高职专业建设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职生具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其专业建设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既注重理论,又强调实践,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未来,使学生在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娴熟的动手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高职专业建设的前提:直接针对岗位(群)开发和设置专业

高职专业建设要对职业领域的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了解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并依据此来设计和建设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2.3 高职专业建设的途径: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之路

高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找准企业要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以此为前提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高职院校教师经常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并改进课程使之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突显专业特色,革新办学模式,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2.4 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下转第36页)(上接第44页)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带动之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

2.5 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岗位针对性

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顶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来建设和调整课程结构,基础课的理论教学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特色,增强实践课程的比重,着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2.6 师资队伍具有 “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要求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并重的、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所谓“双师”结构,也就是从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来说,应当由校内的专业课教师和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所谓“双师”素质,也就是从教师个人来说,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7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突出职业特点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高职专业特色的最直接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必须依托实验实训。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工作岗位环境要求进行布置和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根据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汪长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状况

1 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 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 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 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

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四、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1 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 发展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增进知识,形成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与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发现问题,或从企业获得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在教学中也会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在课程的设置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有些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都会对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调整与建设,而在不断的调整与建设过程中,也就涉及到了专业群的建设这一问题。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群的主要概念

何谓专业群?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尽管对该概念有所提及,但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群就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有着共同的社会关联基础的类似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因为具有相同的职业基础,具有相同的资源以及社会基础,所以专业群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技术课程,存在着相同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群对应社会的职业群,因为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一个行业往往有着相近的自然基础,尤其是劳动资料;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相同的技术以及工艺;有着相同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上同类提工作的人员会进行紧密的交往。也就是这些共同的自然技术以及社会联系,导致职业集群得以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的建设就是通过以下面几种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专业集群,(1)行业自然条件、(2)社会联系、(3)技术条件,这些专业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这些行业对人才的迫切的需要,学校各专业的设置对应社会行业的职业集群。

二、高职专业群的主要特点

1.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专业群的设置往往是依托于某一个行业的设置而形成的一类专业,而从校内来说,专业群的设置是学校长期办学所积淀的物质基础以及文化基础等。2.有着共同的课程内容。因为是面对共同的行业中相近的专业,故此有专业群有着一部门共同的理论以及技能基础,在实验或者训练的设备上,往往会有一些设备是共用的,还有一些实验实训的项目也是相同的,这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3.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高职办学过程中,社会联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专业群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所以也就与一些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就成为了高职办学的一种资源。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第一,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全盘规划的基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要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依托地方的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专业群框架。第二,是高职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特色通常都是由专业来展现的,建设若干特色专业能够起到吸引社会注意的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起来就读。而这些特色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以发挥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三,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投入的瓶颈,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能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能够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能够降低办学成本,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第四,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需要打造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链的专业群,在专业群框架下,培养一支由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组成的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四、结语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就需要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这样不但有助于学校进行全盘的规划,也有助于学校开办特色专业办学,以吸引社会的眼球,还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6.

[2]张玉廷,申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