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54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1篇

【摘要】自我国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着力于探索和思考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探索与思考可能比较切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实际,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现总结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Since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than a decade later, the author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problems, and tries to explore and Ponder on some problems. Som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quality education may be compared with the law and reality, in the practice of harvest. Now sum up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thinking

自我国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着力于探索和思考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探索和思考可能比较切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实际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现在总结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由于笔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有的探索和思考还很不成熟尚处在进行之中,且未能突破问题的门槛达到理论的高度,更未放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为了能够快捷地突破问题的难关和及时地为共同实践素质教育的同仁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现也和盘托出以求有识之士的高见和指导。

1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发展,发展需要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需要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促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发展,要实事求是就离不开教育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哪里来?从学情调查中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情调查的重要手段。教育的本身也是要追求效果的,没有效果的教育是毫无意义。教育效果的体现不外乎指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等。但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都不具备直观性,只有靠专业测试来了解。至少就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是如此。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有测试这一现象存在,就会有应试教育的出现。所以我们不能说应试教育没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要根除应试教育必需彻底地取谛测试。但这几乎没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就连世界上的学府泰斗哈佛大学也不敢冒这天下之大不违,就目前的资料显示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取谛测试的学校,所以想回避应试教育这一事实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而用单纯片面的应试教育来占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全部阵地则是无法容忍的。

因为教育的真谛不是应试。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是让人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坚持不懈地开展素质教育是教育最基本的任务。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比起应试教育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远的意义。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也离不开测试,测试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说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应试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而不是绝然对立的。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但又不忽视应试教育;同时,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要分清主次,明确关系,合理对待;并且要努力使应试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地进行而不受其干扰;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态度。

2 关于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效果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可以这样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铁证。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个学校和教师都很看重这方面的研究。但多数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收效甚微,比较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结果是得不偿失。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浮在浅表层次上的研究,没有深入到根本问题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二是研究时没有遵循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和提高的一般规律,使研究落于空洞和盲目的境地。要使研究卓有成效首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和提高的一般规律做深刻的认识,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任何形式的研究都将导致失败。

前面我们提到教育教学效果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等。或许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好坏。所以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活动上面大做文章。但却忽略了支撑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如果失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支撑,设计得再精美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效果可言。尽管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但由于学习积极性涉及到的因素较多,许多人不得要领,所以教学水平没有突破,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没有提升。

学习积极性虽然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但在这众多因素之中,性格特征是最稳定的因素,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抓住这个要领,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可望迎刃而解。这就是说学习积极性受性格特征,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积极向上,顽强意志力性格特征的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用脑力和体力活动取得成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去积极地学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学效果受制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需要学习积极性来支撑,学习积极性需要性格特征和学习兴趣来提供能量。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性格特征需要用世界观来塑造,而世界观又需要靠教育来建立。再而持久稳固的兴趣来源于学生的脑力活动,离开脑力活动的兴趣都是短暂,肤浅,低级和不稳定的。所以,高明的教师总是把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和启发与激活学生的脑力活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3 关于教育教学任务

虽然国家教育战略已将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几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分配了明确的教育教学任务,但作为承担国家教育战略分配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在国家教育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圆满地完成任务,应该有一个清楚的共同认识。否则,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社会的“选校”浪潮,造成许多薄弱学校教育资源闲置和极大的浪费,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损失将会日益加重。这里我们就要建议那些薄弱学校反省这样几个问题:学校是否认真领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彻底地实现了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转轨?人才成长的基础抓得牢不牢?发展抓得紧不紧?关键抓得准不准?

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首先,因为不搞素质教育你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什么是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违背这一原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容忍的。其次,人的成长必经三个重要阶段――基础,发展和成才,基础不牢势必影响发展,没有发展谈不上成才。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成才――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国家教育战略分配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明确任务,全社会教育必须达成这一共识,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教育之路。

4 关于外语教学

本文要着重谈谈外语教学的问题,这倒不是因为笔者专业的缘故,而是出于对现在外语教学现状中的一些问题感到忧心:首先,现在外语教学中仍有相当部分人对外语是不是学科感到迷茫。由于认识的不正确导致教学方法的偏差,进而收不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如果把外语象其他科目一样作为一门学科必然误入知识教学的路径,要想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那等于白日做梦,至多也只能是培养了一些能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所以在外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认识问题:Foreign language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如果再以英语为例:English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 只有当外语教学工作者把一门外语作为语言而不是学科时他才会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和考虑问题,选择到适合外语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收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

其次,一门外语是学会的还是教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作出选择。回避和作出错误选择都将导致外语教学的失败。回避这个问题的人,表现为自己的教学没有章法,课堂结构混乱,教学方式方法不着边际,脱离语言学习的实际,没有效果可言。选择外语是教会的人,一门心思地用在“教”的问题上,围绕一个“教”反复兜圈子,自己独霸课堂,让学生失去大量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结果延误了学生,造成教学效率和效果低微。不能究其原因,就责怪埋怨学生和满腹牢骚。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丧失殆尽。选择外语是学会的人,容易从自己学习母语的亲生经历中去发掘外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他们知道语言本身来自于生活,在以生活为基础上的人类相互交流是语言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条件。因此,他们在教学别重视语言与生活和交际的联系,在教学中总是把语言与生活和交流紧密的结合起来实施自己的教学。他们在实施教学中根据语言学习内容有高超的设置生活情景的能力,根据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他们总是在指导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有语言知识和能力进行交际交流时巧妙地融进新知识让学生毫不吃力地,轻松地一步步向前迈进。这类教师他们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运用新旧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因为他们知道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为一体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运用,而运用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依赖于语言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这类教师他们从不独霸课堂,而是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他们也不以教师自居,他们在学生学习外语中扮演的是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他们让学生觉得是学习的同伴和朋友。这种外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 关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

这个话题似乎很平庸,因为所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有十分详尽的理论论述,可谓众人皆知,无人不晓。正因为如此,本文不想在一般理论意义上做重复讨论,只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做些探讨,仅供参考。

先谈谈知识教学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惜有一些同仁们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终身没有引起重视的大有人在。这恐怕是教了一辈子书业绩平平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是:有选择,就有定位。不同角色的定位,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引起不同的行动路线,当然其效果也迥异。那些把自己当成是知识传授者的人,往往习惯从“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教会学生,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看起来很累,也很辛苦,有的甚至从早忙到黑,效果却不咋地。那些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同仁们,习惯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去考虑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很看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任务的明确,他们把启发和激活学生的脑力活动作为第一要务,学生动起来以后,他们就让位于学生,课堂的主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却是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员,学习过程中的辅导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一个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用自己的“讲”来独霸课堂,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他们看起来很轻松,举止也潇洒,但效果却非同一般。其实,只要留意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这两种同仁的存在。这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权衡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定位。

再谈谈能力培养的问题。只关注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早已不被现代教育理念所容忍。虽然众多之人都知道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的问题,但如何缩短和消除这个差异仍有许多人感到到迷茫,找不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是要象解决其他问题一样:从认清两种不同事物的本质出发,根据本质的特性就不难寻求到正确解决的办法。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稍加分析就不难明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知识学习是认识领域的范畴,所以知识学习过程必须与认识过程相统一,学习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必然导致好的效果产生。能力培养则不然,如果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指导能力培养的教学必然导致失败,因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摇篮,离开了实践活动能力就失去了生长点和发展的空间,所以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先决条件,没有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少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如一些有成就的老师所说:“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因素,但实践活动是人的活动,没有人参与的活动就不可能是实践活动,而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积极性直接影响活动质量的优劣和高低。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人的积极性在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与积极性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塑造和世界观培养与教育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6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

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本地区教改,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行统一的开卷考试,笔者参加了这次考试的监考工作。由于学生事先被告知本堂考试是开卷,允许带各种资料和书籍进入考场,所以全体学生无一例外的,人人都带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来到考场,考室内一片哗然,久久不能平静,快到发卷的时间了,我不得不对这种现象说几句,以使考试能按时顺利进行,当然提醒学生考试时间将到,要求他们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是必要的,但似乎今天的这些话对他们毫无作用,纪律乱象仍然十分严重,凭着我的经验断定:这是考前茫然心理状态所引起一种情绪不安反应,于是我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简要的考前心理辅导,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奢望今天通过翻书和资料去争取好成绩,如果你的头脑现在还在考虑通过怎样翻书和查资料对付这次考试的话,那失败就在前面等着你们。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今天除了一支笔而外,什么都不会带进考场,因为我觉得用翻书和查资料回答考试题的这种做法毫无意义,出题者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这时,就有几个学生几乎是同时脱口而出:我们考前又没有背,那咋办?“用你们的思想,理念,认识和理解去答卷,放松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是我给他们的回答。与其说这是给学生的考前忠告,倒不如说是我长久以来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希望。令人惊奇的是:考室内一下子出奇般的安静。经过一两分钟的沉默之后,渐渐地有人好像若有所悟似地开始整理和收拾桌面上摆得乱七八糟的书籍和资料,其余没有整理书籍和资料的学生和我们监考老师一道在平静地等待考试指令的发出。刚才的烦躁和不安早已烟消云散。由于这次监考工作比较特别,我十分关注这次考试的成绩统计与分析,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这个考室参考的学生成绩普遍十分突出。此后,我庆幸自己事前判断和推测与出题者意图之偶然巧合,更被出题者持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正确理念和大胆尝试所感动,但同时也对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弊端感到忧心重重。

在现阶段教育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两大突出弊端:一是许多思想品德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没有完成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过渡,课堂仍以讲解书本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对付考试为主,没有把培养学生世界观和塑造学生性格特征的要务放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忽略了思想品德根基这个大问题。二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低下,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种现象没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各方面差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品德的问题。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转化差生时总是从思想品德方面入手,然后再及其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抓住了思想品德这个要领,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就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教育,世界观,性格特征,积极性,教学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链:即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孕育人的积极性,积极性支撑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品质,思想,观念,情感和规范的言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思想品德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那种脱离思想品德教育抓教学的人只能被认为是一个不懂教育和教学的门外汉;那种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囿于书本知识教学,不能把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塑造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和实施的人也只能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7 关于教育与教育管理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不要认为教育管理是学校行政的事,与教师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教育管理不仅与教师密切相关,而且在育人的问题上比学校行政管理重要得多。可以这样明确地说:没有管理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也是一种不可能取得成就的教育,而没有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野蛮管理,也不可能产生管理的效应。教育与管理必须紧密地结合才可能产生教育与管理的双重效应,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一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育工作者颇有心得,值得借鉴:

育人好比木工做水桶,先将一块块木板刨光,修理周正,这就是教育;再把一块块木板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水桶,这是组织;但这个桶还不能装水,因为一是会漏,二是可能散架,三是经不起考验――提,挪和碰撞,所以还得加两道箍,用来把他箍紧,把握牢固,这就是管理。

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组织和管理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一种是有教育没管理。教师讲得多,学生听进去的少,组织纪律涣散,教育教学效果差,教师威信降低,多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有管理,硬性规章制度多于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师生对抗,逆反心理严重,集体组织内部矛盾重重,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多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教育,组织和管理都实施不力。学生自律性差,言行不一致,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多属这一种。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能够把教育和组织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想树立教师个人的威信这就是秘诀。

8 关于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个人获猎和拓展知识的手段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纳,但把阅读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却为数不多;而把阅读科学书刊纳入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更是少见。可以说这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遗憾。下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启发我们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重要性和可采用性。

Thomas是美国一所中学的自然科学教师。今天他的工作任务是带领他的学生完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学习任务。现在该是他上课的时间了。Thomas像往常一样潇洒自如地走进他的课堂,像下面这样开始了他的课:

Step one――评价上节课学习。注:评价时潇洒的姿态和风趣的语言不时地拨得学生欢快的笑声和掌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这时受到鼓励和表扬,Thomas一一地把功课本亲自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Step two――学习新课。注:Thomas没像我们一样要做很多事,他仅仅告诉学生: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我带来了一个有机物――就是我停在校园里的大众牌轿车。

这就是Thomas在这节课所做的全部事。这堂看似简单接近荒唐的课引发出下列几件事情却令人瞠目:

第一,学生在Thomas讲完话后开始阅读教科书,并在这之后陆续取走了教室书架上所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书;

第二,当天课后学生借走了学校图书馆所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书;

第三,第二天当Thomas再来到这个班的时候,学生与Thomas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您的大众牌轿车不是有机物。”在学生回答完Thomas一连串“为什么?”的问题之后,Thomas向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帮我搞清楚了我的大众牌轿车究竟是个什么物。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Thomas完成了他的教学任务,面带微笑离开了他的课堂。

第四,学生在争论中显示出:所用知识远远超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关知识,已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等众多领域,让人震惊。

接下来,这一案例是关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育教学专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著作提到了阅读。最为典型的是他在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讲到:

“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四年级和五――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2篇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既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又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使他们由被动地答变成主动地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可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2、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3、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教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 实践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素质。只有受过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相背离。

2.2人文素养普遍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学课堂教学,铺天盖地地充斥着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生在就读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获得文理学院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也就是说医学生在学医前就已广泛接受人文科学的培训。而对我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人文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有些甚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给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成了一定困难。

2.3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等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3.1建立良好人文环境

良好人文环境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有计划地举办高雅学术活动,如各种人文修养讲座、辩论赛和人文艺术节等。高雅的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3.2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我校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文、理、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结合医学生特点,利用公共课领地,合理设置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探讨文学艺术与医学的交叉与综合特征,以期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三是开辟第二课堂,活跃业余阵地。适量适度、精心选择,相继开设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题讲座,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设专家门诊,与青年学生沟通和咨询,为学生打造全面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只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培训,多重渠道开发,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养出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才能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4 小结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4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素质教育 实施 内容 措施

在目前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力求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样性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服务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配合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需要,切实体现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①这对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一)素质的涵义。

在《辞海》中,“素质”一词被定义为:人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人的智力、体质和品质才能的综合的基本情况,是体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的涵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的自然的、先天的、正常的禀赋,它构成了人的素质教育的自然的、物质的基础,不具备这个基础是无法进行素质教育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教育和教化,它构成了人的素质教育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价值。社会的教育和教化塑造了人的社会本质,使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众说纷纭。究竟何谓素质教育?综合各家的学说,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涵义界定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强调综合利用遗传和环境的正面作用,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主动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身心品质的内化及个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②

素质教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是以整体的形式发生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我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每位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少数精英学生的做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做到有教无类。

3.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素质教育是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的教育。在技工学校的教育中,尤其应着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断地更新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和需要。

5.素质教育就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科长、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目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三)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涵义。

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是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正步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无论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技工学校一贯实行的“技能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技工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在就业中就会缺乏竞争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必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因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由于技工学校所提供的是一种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因此其素质教育的本质也有所不同。

1.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的教育。其教育学生的理念应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转变。不能把职业技术教育单纯地看作是“岗位教育”,而应把其当成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不仅是为学生找到一个就业岗位,而且应该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转岗的普遍适应能力并能在其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被社会淘汰。

3.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性教育。③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和谐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并努力使二者整合。

二、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实际操作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国家主席在第十七次人大会议上的报告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鼓励。目前,许多技工学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技工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却没有跟上专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步伐,大部分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实质性的素质教育。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优势,但人文素质上却比较欠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技工学校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喧哗、睡觉、玩手机,课间在走廊旁若无人的抽烟或追逐打闹的现象比比皆是。毕业后在工作中无故旷工,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工作上易产生畏难、厌倦情绪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不过,面对这些问题,许多技工学校在愈来愈重的就业压力下,还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依然把重心放在岗位能力培养上。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无法成为一个综合能力强、身心和谐的人。

(二)目前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大部分技工学校近几年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1.有关素质教育的法制、法规建设不够完善,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侵犯学生、教师权益的问题。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早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关的法律、规定、政策等也没有较为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导致素质教育在技工学校的推广过程中仍出现无章可循、素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的现象。

2.“教育是立国之本”的观念尚未深入技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心中,素质教育观念在技工学校中还有待普及。虽然国家已经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涵义,在宣传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把素质教育和文化学科的学习相分离或相对立等问题,没有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技工学校有关素质教育的课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许多素质教育的课本内容陈旧过时,不能体现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也无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3.技工学校师资队伍薄弱,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教师则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虽然许多技工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但目前其实际建设和国家的要求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中,都存在着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至于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这十分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这是技工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学生生源复杂,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技工学校老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待遇低于其他工业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等等。

(3)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够。大多数技工学校由于资金紧缺而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需要。因此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教法保守单一,教学质量自然就难以提高,更别提素质教育的质量了。

三、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技工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向学生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④它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核心,也是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重要准绳,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本走向。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⑤此外,由于技工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其素质教育还必须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

(三)技工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教育是指人们对从事某一职业或承担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占有范围和理解程度,它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为技工学校专业设置种类较多,所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素质也要结合职业要求来确定其内容。

技工学校的专业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途径:首先,必须明确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因为技工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化基础理论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必须突出其职业定向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工种及其内涵变化加快,作为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适应某一岗位需要的技能,而且要具有适应岗位变化要求的理论基础和素质基础。其次,要建设能力本位的专业素质教育体系。能力本位教育体系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知识的传授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服务。最后,要注重提高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应用性的特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四)技工学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所谓创新,是指能为社会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素质则是一个人的整个创新精神品质的整合,是长期磨练的毅力、精细观察的能力、灵活思维的技巧、不懈追求的目的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的整合。技工学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创新知识教育和创新行为教育等内容。技工学校应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制定各种有效的政策,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营造平等、开放和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五)技工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评价、追求和创造的活动。审美素质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美和美感的基本素养。它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较之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是更高层次、更综合的素质。技工学校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美好情感,净化他们的情操品质,使他们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培养技工学校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四、在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它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又体现着时展的进步精神。“以人为本”的涵义,可以引用中央党校庞元正先生的话来阐释,他在《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一文中,把“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必须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技工学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学校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学校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所以,“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业是技工学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开始,是人生道路上一次重要的质的飞跃。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就业问题成了普遍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其就业形势严峻程度可想而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00万,在这么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下,技工学校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学会择业,这是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的专业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实际问题,沟通科技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技工学校可以通过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使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学校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最后,技工学校还可以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以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是在校园的特定背景下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精神和氛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要建设和培养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第三,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四,要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技工学校应根据本身的条件和办学需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并给予重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建设科学、健康、务实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此外,还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立足专业,开展实践活动,把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构筑成一个繁荣兴旺、蓬勃向上的共同体。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是思想道德、专业理论、身心素质均过硬,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履行着教书育人、培养现代化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同时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更多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学历,而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对下一代或几代人才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

提高技工学校的师德建设,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把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技工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其次,要通过树立师德典型,宣传师德榜样,逐步形成“修德、明理、敬业、开拓”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素质的劳动者,今后就会因无法适应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应该在技工学校中大力提倡、推广实行素质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注释:

①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第1版):1.

②贾永堂.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第1版):43.

③贾永堂.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第1版):121.

④斯亚平.质教育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

(第1版):26.

⑤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辽海出版社,2008.1,(第1版):79.

参考文献:

[1]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5篇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它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弊端提出来的。

为推进区域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区委出台了《阳泉市郊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同时,组织全区教育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四法一纲”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了以下共识:在这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要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素质提高了,中国的人多就是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胜利之本。现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点,影响人的一生,作用于社会每一个成员,对人的成长,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导性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依法对“两基”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创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为动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为重点,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机会为目标,狠抓“两基”巩固提高,突出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但素质教育问题,首先是个实践问题,而不只是理论问题,因此还有待我们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

二、教育评价先行,强化政府行为,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评价具有反愧激励、评判、导向功能,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评价先行。在制定各项教育评价体系时,应注重其导向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就立项,加大权重;有悖于素质教育的不立项或给予限制。

为此,我区先后制定了《乡镇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乡镇教委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学校分类推进标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等,从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考核教育工作,使我区逐步构建了较为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导向机制。

强化政府行为,对于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方面,阳泉郊区区委、政府及教育部门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底区委、政府向全区发出了“落实教育伟大发展战略地位,为把我区推向全省教育强县(区)而奋斗”的号召,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郊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四大目标,即:“两基”工作上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农教综改上效益,向全国实验区迈进;幼儿教育上档次,跻身国家先进行列;教育质量上台阶,位居全市上游水平。

1996年,在区人代会通过的《阳泉市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教育强区、经济强区”的“双强”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通过进一步统一 思想,保证认识到位;落实各项制度,保证工作到位;科学统筹决策,保证政策到位;加大投资力度,保证经费到位;强化制约机制,保证监督到位;切实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区委、政府以及区教委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措施并付诸实施,促使全区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作进程之中。

三、积极推进教育结构和学制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和保障

(一)“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大教育体系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改革农村教育结构,是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服务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

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建立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1992年,《阳泉市郊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推动了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多轨并行和协调发展。

1.幼儿教育蓬勃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我区的幼儿教育以国家教委颁发的幼教两个法规为准绳,以实施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实现了幼教管理规范化,办园形式多样化,办园条件标准化,环境创设儿童化,幼教队伍正规化五大特色。

全区幼儿园(班)发展为145所,独立幼儿园66所,其中40所分别达到省定一、二、三类园标准,每个乡镇都建起了经省验收合格的中心示范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在册幼儿教师551人,学历合格率达71%。1993年,郊区被评为山西拾贯彻幼教两个法规先进集体”,1995年经省教委验收认定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区,并被评为全省幼儿教育先进区,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2.扎实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跻身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区)实现“两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我区出台了《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确定了“坚持依法治教,实行目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九 年义务教育,带动各类教育发展”的思路,动员全社会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展开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工程。近年来,全区采取政府拿一点、集体筹一点、学校添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学校的新、改、扩建。

1990年,全区由十年前的97所戴帽初中撤并为15所乡镇单办初中,新、改、扩建中小学140所,占全区中小学总校数的70%,率先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同年省政府授予我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91年省政府又授予我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1年制定的《郊区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了普九的实施进程,并带动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全区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合格率达98.8%,全区适龄少年入学率99.6%,巩固率98%,义务教育完成率98%,初中毕业合格率99.1%。1992年,省政府表彰我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绩显著”。

1994年经验收,我区成为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区。同年我区又出台了《进一 步提高“两基”实施水平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两基”工作的巩固和提高。

校舍设施建设向规范化迈进,建成市级规范化学校87所;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建成区特色学校10所,一类合格校54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995年“山西十两基’评估验收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促进了我区“两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96年,郊区被推荐为全国“两基”先进区,接受了盛国家督导考查团的考评验收。

3.农教综改逐步深化,职教、成教方兴未艾阳泉市郊区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形成了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校、村、企办农技校为基础的成职教网络。区职教中心在原区职业高中(该校1995年升格为省重点职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规模,面向全区六大支柱产业和城郊型农业,实行双元制管理,走成职教并举的联合办学之路,成为全区乡镇企业中、初级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综合培训基地,全区13所乡镇职中均按“六有”标准建设学校。

(二)锐意改革,敢为人先,推行适应素质教育的“三五四三”学制模式“五四”学制是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学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我们认为初中实行四年制,有利于加大教学时空,放缓知识坡度,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薄弱环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从1991年秋,我们开始试行区域“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小学由原来的六年制(用的五年制教材)改为五年制,初中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四年制。学制改革牵动面广,难度大,我们本着“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要求全区13个乡镇同时起步推行“五四”学制,当年有六个规模较小的乡镇一步到位。1992年秋,除三个大乡镇三年制、四年制并存外,其余全部到位。

1993年秋,恰逢新教材出版,全区中小学顺利实现了学制改革与教材配套整体到位。1995年,首届四年制初中生毕业参加全省毕业统考的合格率及中考优生率均居阳泉市前列,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初步显示了“五四”学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至此,我区学前三年、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三五四三”学制模式基本形成。

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素质教育的调控机制

我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深入进行区域性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有力地强化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调控机制

(一)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995年阳泉市郊区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进行了“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科研课题。这一课题经过三年研究和实验,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和职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找到了一种模式;实现了两个突破;完善了三个机制;体现了四大特色。一种模式即实验方案提供的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区)、乡(镇)、村三级办学,县(区)、乡两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管理模式。两个突破:一是政府宏观决策与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责分开;二是监督职能和决策,执行职能的相对分离。完善了三个机制:一是必须建立政府统筹决策----教委组织执行,----督导评价反馈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必须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开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必须强化人权、事权、财权三权统一的教育行政调控机制。体现了四大特色,即:机构实体化、职能明晰化、机制科学化、运行程序化。1995年9月,以由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任主任,由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及盛市有关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课题鉴定委员会评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思路清晰,成效显著,可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并可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

(二)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1990年以来,郊区在全区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教师编制人数分布不均,学科结构不合理,缺编单位人力不足,超编单位人、财浪费,教育资源配置失调的问题,1993年,我区选择了超编的义井乡和缺编的西南舁乡进行“三定三制”的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实行教职工定编定岗全员聘任的意见》,今年暑期,全区抓紧推行落实,九月一日开学前,各校均顺利完成了聘任工作,全区96.3%的教职工应聘上岗,保证了正常教学。

五、加强教研,深化教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完善教研网络,健全教研制度

区教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区、乡教研室、区级中学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区、乡小学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中学、中心小学学科教研组和学校备课组的基本职责,活动要求等,提倡在“教师个人提前一周钻研大纲、教材及参考资料,做到教学目的、课时任务、教法运用,教学程序和时间分配五明确”的基础上,以备课组集体备课,一人主讲,大家研讨,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全面系统研读和把握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做到单元教学“五统一”。同时区、乡教委每年组织说课竞赛,较快地提高了教师备课质量。

(二)狠抓教育科研,引深教育整体改革教育科研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深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引深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区教委组建了“教科室”,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区教育科研活动。并要求乡镇教委、各中学及200人以上的完全小学,都必须设教科室或设专兼职科研员。要求区教委有关科室、乡镇教委及中学领导、区乡教研员、中小学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区教育学会各学科专业研究会负责人,人人必须有各自的研究课题和改革实验项目。强调没有科研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评先进,不能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区教委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及专家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评审委员会”,强化了对课题立项、资料档案管理,科研队伍管理和科研成果鉴定的指导。“八五”期间,我们重点进行了10个课题的教育科研。“九五”期间,我们确定了“小康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与中央教科所综改研究室合作)等13项区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各乡镇、学校立项的重点课题达40余项。

(三)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努力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力求在这一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

优化学科课程方面,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特别强调体、音、美、劳技、史地、生物、社会、自然等“非统考”科目的开设,为提高学校、教师对这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保证以上学科的教学质量,区、乡教研室采用抽考方式进行督促检查。

强化活动类课程,要求学校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表、校历表,有计划地安排好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科技、体育、艺术、劳技等六类课程。要求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器材、有课外活动队、组,有考核制度。

开发环境课程,一方面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到:通道硬化、环境美化、室内外净化,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能有其教育性,强化环境育人。另一方面强化校风、校训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序的工作秩序,让学校环境这一隐性课程发挥其育人作用。

教研网络的建立,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探索了有效的途径。

六、以人为本,苦练内功,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应提高教师素质,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首先应提高校长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一)培训校长,持证上岗

1987年以来,我区先后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我区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有效地提高了学校领导的思想、理论、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区294名中小学校长已全部经培训持证上岗。

(二)多渠道培训师资,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90年代是教师队伍出现断层、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抓好在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也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动力源泉的必然途径。

近年来,我们通过脱产进修、在岗函授、委托代培、自学考试等渠道培训教师,将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85年的75.5%、32%提高到目前的96.8%、88.6%,基本上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

1991年,区教委制定了《阳泉市郊区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纲要》及《教师基本功训练办法和考核标准》,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师基本功训练。今年,区教委又出台了《阳泉市郊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九五规划》、《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意见》和《阳泉市郊区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实施方案》,对九五期间的继续教育和骨干队伍建设作了具体部署。

七、拓宽领域,建设基地,创设适应素质教育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素质教育的任务,仅仅在校园里是难以完成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各类教育基地建设,拓宽教育活动领域,构筑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密切关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高职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普及和深化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成人格、气质和修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虽然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传统,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却比较严重,造成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缺乏,道德意识与道德修养欠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倾向;处理事情,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欠缺,个人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高职学生民族文化缺乏,对科学常识知之甚少。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让“弘扬人性,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格”的高职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生的立身之本;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教育的本质是改造人的本能和开发人的潜能的统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训代替不了人格的塑造。现代社会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人文文化背景愈宽厚,人的融会贯通能力愈强,创新能力愈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的价值,要塑造品学兼优的高职学生,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强化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开启智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提高人文修养。在新的形势下,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储备和道德素养等,都是先进的人文文化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和文明形象。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如果我们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和人文素质教育,不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是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教养,这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视。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探析

1.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高职学校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的平台上加强和建设,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核心地位来抓,注重理论和知行学习,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以培养高职学生全面素质为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当今高职教育的新使命。科学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要加强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格的整体发展,坚持互补性、渗透性、主体性、内化性的原则。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要以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不断营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氛围,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与融合。

2.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在学校内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志,同时又要力戒浮躁、淡泊名利;要教育学生敢于创新,善于脱颖而出,善于同各方面协作。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高职院校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要任务不放松。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气质的培养。坚持按精品原则规划校园建设,着力提高等高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品位。通过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在教学课堂之外开展一些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高度重视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和各种学术沙龙,通过优化学术环境,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这样一种氛围,要形成团结、合作、和谐的良好气氛;同时,要优化高职学校的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教师要善待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和引路人,学校的管理应是一切为了学生,要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及配套的后勤管理设施,以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7篇

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

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开展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研究。其中,确立“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

(一)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积极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组建艺术社团,培养艺术特长生

中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关心校园到关心社会的重要渠道。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校艺术教育历来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校就成立了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的学生艺术社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合唱团、管乐团开展活动,组织合唱团、管乐团参加省、市、全国和国际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通过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不断提高合唱团、管乐团的艺术水准。2000年以后,学校以合唱团、管乐团为课外艺术教育的基地,大力培养艺术特长生。两社团近年来共培养几百名艺术特长生,其中包括郭洁、刘晓星、林园等优秀毕业生。

(二)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行艺术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000年开始,我校进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艺术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开发了《艺术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编写了包括《摄影社训练模式》《素描社训练模式》《陶艺吧训练模式》《扎染训练模式》等十几门艺术社团校本教材,还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社团课程评价体系和艺术社团管理机制。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一是除开设音乐、美术两门艺术学科课程外,增设校本艺术选修课;二是举办艺术节和定期举行单项艺术竞赛评比活动等活动课程;三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中,特别注重美育教育的研究,以其特殊的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订好每学期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和内容。要求艺术教师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备课,而且要求在备课中有创新意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艺术教师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都比较浓厚,艺术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特色带整体,全面推行学校的素质教育,构建广东实验中学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校文化,塑造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是我校艺术教育追求的宗旨。因此,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艺术课程、艺术社团这一层面上,而是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我们非常重视以艺术社团为龙头,以点带面,营造起校内整体的文化教育氛围。以艺术教育的理念、经验,辐射扩展到各学科的“培优教育”上,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艺术教育运行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个高效运作的艺术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创建了极具广东实验中学特色的艺术教育机制。

1.创新“面向全体”的培养目标发展机制

广东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力求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注重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实践国家新课程,紧跟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力求在艺术教育中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水平以及整合贯通、开拓创新和跨越转换的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校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使艺术教育不断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

在目标推进中,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活动与艺术竞赛,并形成了制度。校内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多层次,分为班级、年级、校区、学校四级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培养兴趣,提高发展。每年元旦组织艺术节文艺汇演活动、五四文艺演出、校园合唱节、国庆组织以“歌颂祖国,赞美家乡”为主题的歌咏比赛、书画折纸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专题艺术演出和成果展示活动。并积极组织社会艺术团体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艺术普及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的指导下,全校每一名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参加艺术选修课和学校课外艺术活动。

2.创新“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

“内外结合”的发展机制,是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发展为艺术教育出发点和着眼点,根据艺术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内外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打基础,抓好课堂必修课、选修课的常规教学,不断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课外求发展,学生根据艺术兴趣,参加艺术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培养艺术特长。

(2)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校内打基础,通过学校兴趣小组和社团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发展艺术特长;校外求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校外艺术竞赛,通过竞赛锻炼艺术特长生队伍,提高艺术社团艺术水平。

(3)校内教师指导为主,外聘专家讲座为辅。校内教师为主,加强校内艺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培养艺术名教师;专家讲座为辅,根据艺术教育需求,聘请校外艺术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进行艺术普及教育。

根据“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新课标,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师资状况以及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音乐、美术、艺术等模块中,整合、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西洋音乐鉴赏、中国音乐鉴赏、声乐与合唱、西洋乐器演奏与创作、中国乐器演奏与创作、戏剧表演与创编、音乐与舞蹈等十三门校本艺术课程。我们在课程选择上,允许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及学分要求,在遵循必修与选修结合的选课原则下,既可以在艺术必修课中学习音乐和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艺术选修课中相对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课程。

3.创新艺术教育的评价发展机制

艺术学科作为非考试类科目,我校构建了“课堂教学达标与艺术竞赛达标”的评价机制。实施双向考核,促使教师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重视艺术竞赛的训练辅导。学校重视对艺术教育成果的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专门对艺术竞赛设立奖项,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工作量学校还给予辅导费。学校每学年评选先进艺术类教师,调动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1.课程化

我校开发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艺术教学实验。学校设立合唱、管乐、弦乐、民乐、电子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折纸、广告设计、陶艺、摄影、影视欣赏等课程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并根据学生及家长需求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不断开设新的课程,戏剧、民乐等课程就是新设课程。每学期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设计方案,按课程进行管理,学期结束进行成果汇报、目标检测,逐步建立“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补”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社团化

广东实验中学艺术社团建设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亮点。由于常规艺术教育的扎实开展,一大批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艺术社团也以迅猛的速度蓬勃发展,先后组建了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广东实验中学交响管乐团、广东实验中学管弦乐团、民乐队、弦乐队、舞蹈队、学生戏剧社、学生书画社、摄影社、工艺设计社、陶艺社、学生舞工队和学生礼仪队等,它们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文化品位与格调。校内文艺活动、校外文艺演出以艺术社团为骨干,提高了学校艺术活动品位。

3.品牌化

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是我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和主要目标。学校形成了艺术教育“三大品牌”。

(1)合唱团。成立于1952年的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是一支光荣之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举办的合唱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是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合唱团之一,同时也是广州市九届学校合唱节比赛中唯一获得“九连冠”奖和被授予“模范合唱团”称号的中学生合唱团,2006年6月国际合唱联盟宣布合唱团排名,中国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合唱团(这是中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合唱团)。近年来,合唱团还远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参加多项国际比赛,均受到好评并荣获众多殊荣。

(2)管乐团。由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组成,是广州市管乐学会首批集体会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管乐艺术为媒体,让团员感知美、理解美、热爱美、创造美、表现美,培养团员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心理、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003年被授予“广州市优秀中学生管乐团”及“管乐交响化模范团队”光荣称号;2005年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管乐精英大汇演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总决赛中以全场最高分勇夺器乐类合奏冠军,同时获得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及最佳指挥奖。是广东省最优秀的中学生管乐团之一。

(3)艺术节。广东实验中学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与学校体育节、合唱节、科技节、社团节一同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节由各项艺术比赛、艺术作品展览、艺术讲座和学校文艺汇演等组成,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学生通过各种自编自演的节目反映校园生活,创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通过各项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得每一年的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的盛会,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会,成为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的大课堂。

4.社会化

学校艺术活动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服务社区,影响社会的重要举措。每年我们都在学校文化广场举行师生书画展、文艺演出等艺术活动,每次广场活动都吸引全校师生家长观摩,活跃了校园文化活动;还组织师生送艺术到部队,到山区,到社区,促使社区艺术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和广州芭蕾舞团、战士杂技团、战士歌舞团、广州青年粤剧团等艺术社团联合举办艺术活动,邀请省市艺术家来校辅导,与师生交流;每年我们都在体育馆进行文艺演出活动,对家长、社会开放,向社会公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团委学生会先后组织了艺术节、合唱节、校园歌手大赛、“美丽广东我的家”摄影展、“省实之星”学生形象大赛、故事等艺术创作活动,学生运用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歌颂祖国,赞美家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国际化

近年来,依据学校“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我校以合唱团为首的各艺术社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国际青少年合唱节、世界合唱联盟大会、港澳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等活动,不仅为国家为学校赢得声誉,而且通过国际交流,扩大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为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名牌中学做出了贡献。

三、凸显艺术教育效果,增强学生各项素质

我校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和特长,使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了许多成绩。

(一)开发学生艺术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

让学生有一种求知欲和新鲜感,对艺术拓展有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是我们研究的宗旨之一。我们创设有利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艺术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和懂得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校艺术社团开设的活动报名者踊跃,使社团无法容纳。只好以曾经参加过的艺术活动和自己的特长成绩作为依据,以及家长的支持意见等综合评定来竞争选拔。我们的许多艺术活动是以竞赛的方法开展,培养学生好学上进有竞争的意识,如学生无兴趣不常来活动或其他原因,就自动退出社团,我们再吸收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或竞赛中要有动脑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兴趣的品位和各种能力,使自己在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掌握评价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艺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艺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艺术素养,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培养学生战胜自身弱点,树立吃苦耐劳精神

在艺术课程和社团的各种活动中,许多学生在训练或制作中养成了耐心细致、爱动脑动手、勤学好问、大胆创新、不怕艰难等优良品质,从而战胜了自己懒散、贪玩、怕苦、怕累的弱点,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素质特长的学生。如在合唱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的训练中,学生刻苦训练,竟然将有十三个声部的复杂的现代派作品用外语演绎出来,取得了连学生自己也难以相信的成绩;在管乐合奏中,大家彼此切磋,不厌其烦的反复配合;在陶艺制作中,会把倒塌断裂的陶艺作品耐心细致的修复;学生觉得在艺术社团活动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中无法学到的其他知识,特别在艺术社团活动中能逐步形成克服困难不畏艰苦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带着各种想法来学习,有的是想来玩,有的是好奇心,有的是想拿奖加分,有的是来提高或学门特长,等等。我们在活动中让他们摆正各自位置,端正思想,不能有私心,要有集体合作精神;不能有功利思想,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所必备的素质,我们将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营造轻松开放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必要技能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完成严格的开发智力的活动训练,让他们承受一些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如合唱比赛中,新学员跟老学员参加比赛做助手,让他们了解和适应比赛的激烈场面,以及比赛中各种复杂的环境等。在工艺品制作中让学生跟能力强的学生比,不要怕失败,要有自己的信心去战胜一切,去获得成功。所以学生的成功都是从不会到熟练,从不懂到精通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不断磨炼变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艺术教育中健康成长。

(四)开发学生各种智能,提倡创新意识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课本之外的许多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获得广阔视野。我们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一是拓展思路,自己有明确的训练方案和目标。二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始有终,完成自己的学习训练成果。三是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训练课目,严格做到。四是人人在参与活动中要有新想法和进取心。同时,我们以创新为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应试教育”的灌输式学习,以各种方法完成创新活动,如乐谱的编制、海报的设计、乐器的调试和训练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新天地。经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学生的灵敏度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在逐步提高,许多学生有一技之长,成为学校的艺术骨干,在省市区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

(五)建立良好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