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7-30 10:10:3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 健康教育 大学生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 、“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学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应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地改善学校德育工作。

一、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归因

当今社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不少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论”,加上中学生性发育的提前等因素,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1.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社会、家庭、学校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施压。面对眼前和将来的重重压力,面对家长和教师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厌倦、成绩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26.56%的学生深感压力大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自卑、厌学等。

2.自控能力较差。当今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长期的“自我”与社会的认同矛盾使他们产生心理冲突。如社会的负面影响,家庭的错误教育、个别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等,都会使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甚至逐步走向自闭、恐惧、骄横、抑郁、攻击。具体表现为“情商”低,意志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在问卷调查中有35.94%的同学反应出如心绪浮躁,做事紧张冲动,性情孤辟,胆怯等问题。

3.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处在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缺乏认识,加上自身身体发育快,自我意识增强,而相对滞后的心理发育和不丰富的学业知识,以及浅薄的社会阅历与之形成了很大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依赖之际,自控能力低,承挫力差,自尊而又自卑,易走极端,形成多向复杂心理和行为障碍,表现在认知、情绪、交往等多方面。调查中有36.6%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人际交往需要指导,或对外界环境变化难以适应。

4.青春期心理困惑(性心理困扰)。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少男少女身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有的对异性开始产生朦胧的情感,有的对性知识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有的对在青春期发生的变化产生抗拒与困惑……在问卷中,有32.24%的学生对异往的方式方法产生迷惑,甚至有2.3%的学生有早恋倾向。

二、创造性实践,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不高或心理障碍引起的,并非思想道德问题。不从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而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不仅难以解决,有时还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科学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划”,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做出明确要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规定了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

初一:解决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初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的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初三:应试指导,心理疾病的防治,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

高一: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情感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高二: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往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

高三: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异往心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

2.成立心理咨询室,稳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如:广播室的“心灵细语”节目和宣传栏“心灵之窗”板报,定期介绍心理卫生常识,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将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反馈出来,扩大引导效果;考前为学生介绍如何沉着应考,减轻考试焦虑;讲解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策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等。

关注个别差异,通过信箱、热线电话、网上咨询、面谈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情绪和心理障碍;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学习困扰、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和青春期心理困扰等专题咨询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应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因此,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做到:

①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调节,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品质,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②使教法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避免因学习不得法,影响成绩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③在提问、测验等过程中要合理地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融合。

4.指导家长,优化家庭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解心理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以家长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导家长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

5.注重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专场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提供大型心理活动现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运动会、演讲赛、郊游、文艺表演、歌咏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建立“心理委员”制度,每班配备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及信息反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班级、深入每一个学生。成立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机构“心连心俱乐部”,配合学校开展心理活动,进行学生心理的研究,及时向老师反映一些学生心理动态,促使教师有效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效应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充实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内容与功能。笔者在实践中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容,而且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抑止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病,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广播、板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同时,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改变“你讲我听”的说教方式,使德育内容更贴近生活,效果将更为突出。

2、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1)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改善了生生、师生、家庭等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学生正确地去面对“我是谁”、“如何做人”等问题,认真审视自己与他人的长短,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调整心理,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自我与他人。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有教师、家长的配合参与,使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辅导孩子面对生活,从而增进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2)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排除困惑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愉快地接纳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树立信心,锻炼意志,增强战胜困难、排除困惑的能力。如:学习心理辅导使学生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学习的能力,针对个性特点调整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曾有一位高一学生,沉默、自卑、高度焦虑,有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找回了自己,通过几次咨询,他终于敢面对同学,主动与他人交往了。

(3)“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心理咨询室”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了他们渲泄情绪、重识自我、解除困惑、寻求心理平衡的好去处。由于直接贴近学生,便能够最快最易地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把问题处理在萌芽时期,同时也成为连接学生、老师与家长的一个纽带,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贴心人”,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我的朋友,我的家”。

四、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1.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一群体实施教育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使学生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心,获得健康心理知识。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活动”教育为主,避免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以积极健康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的人格形成和自律意识的确立。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主渠道。健康心理的形成,单靠几次有限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活动是不够的,只有在学科教学中,用心理教育中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通过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获得学习的成功,使“教”与“学”和谐互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除学科知识教学以外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这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3.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教育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还比较欠缺,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参考文献: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析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运用质疑导读法,通过学生的“读―问―思―议”,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达到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的目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与信任,因此,我们要做到人性化管理,要坚持人性化教育,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压服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会产生特殊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4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2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且发展也不平衡。造成这一落后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比普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难度更大,要搞好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对这两种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同时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设备、经费和师资等物资和人员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办好。可能的原因有:或学校领导思想落后,封闭办学;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自指导思想不科学,学校只重视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基本的康复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还有部分主管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重视,不能给予政策、资金和师资等支持。有关行政领导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特殊教育观念,多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论从政策上,还是设备和师资上均可得到更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就会充满信心。那么,如何开展好对特殊学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三、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特殊学生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5篇

一、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1、环境原因: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2、学生自我原因:(1)职中生思想、知识素质偏低,追求狭隘,理想浅近,人生标准较低。故而自我要求不严,感情放松,学习松驰,把物质和生理上的刺激作为主要追求,这样就易于产生各种不道德的行为;(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缺乏辩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以错为对而造成一错再错;(3)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伤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班级管理

1、全员参与,人人争做心理健康教育导航员。学校要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全体教职员工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校级、中层、班主任,到各科教师都能围绕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倡导全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人人争做心理健康教育导航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扮演着心理导航员的角色。凡是校园幽静的地方,比如,读书亭、喷水池、林荫道,绿草坪,经常会看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春风化雨般的细细引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暗示、一句启发,无不倾注着班主任老师的心血,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全员参与,使得整个校园形成了一种浓浓的心语互动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丰富传统德育教育内容。

(1)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备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内心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自己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进行活动,并依靠这种信念来评价、鉴定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并使这种行为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对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2)法制教育。 相对于道德而言,法律是一种他律的措施。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允许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以及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距离,从而确立法律观念,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加强校纪校规和法律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普及法律知识。(3)人生观教育。任何一个人,不论其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指导下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因此,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人生观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谦虚谨慎、忠诚老实的美德,养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消极现象。(4)其他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共关系教育、方法论教育等。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导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高校学生残害同学和动物的惨痛事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大学生用硫酸泼熊、投毒事件、学生患抑郁症、诈骗行为、自杀现象还是屡屡存在。刘海洋伤熊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刘海洋在校期间曾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故意泼洒在了北京动物园熊的身上和嘴里,直接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名大学生当时年仅21岁,已通过研究生考试。据调查刘海洋同学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校期间人缘也不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而且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说他自己从小就喜欢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当被问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从书上看到熊的嗅觉特别灵敏,我就突发奇想想壮着胆子试一下。第一次用火碱没看到熊的反应,一个月后又想试验一下熊对硫酸有什么反应,但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当时看到熊那么痛苦,我心里也慌了。”还有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案等,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几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件至今想起来也非常令人痛心。

既然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发展如此重要,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就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探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规范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学生整体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形式多样、学生-教师-家长相互协调的综合模式,具有机构设置规范化、咨询水平专业化、咨询队伍职业化、咨询内容细致化等特点。而在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虽然大众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有所了解,但还是存在学校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现状,相对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受的重视和投入仍然不够;同时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偏差,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一阶段,对于促进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一点的重视不够。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不足。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一般为2-3位,人手严重不足。活动室、发泄室、沙盘室、咨询室的相关设备配置不足甚至缺乏;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个别心理咨询或少有的团体辅导,以及少数选修课程的开设。这些举措形式单一,且不能涉及所有高校学生,教育效果甚微。

(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对心理咨询接纳程度低。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只占少数,对于发现学生的问题缺乏及时性。

(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扶持和协作等方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往往独立工作,与管理学生的辅导员教师以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较少,开展工作时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工作开展遇到困难。

二、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针对现状就如何更好地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寻找更加积极可行的对策:

(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通过制作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对不同类别高校和不同年级本、专科生进行调查,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在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诸多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整体上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优化和完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根据前期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大致有这样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等,这些高校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没能起到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三)形成系统优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优化配套工作机制;准确定位心理咨询工作(将其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构建团队工作网络、构建多维立体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心理咨询,设计不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题,通过教育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构建面对面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体系等。

总之,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0

[2]裴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4]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