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5:33:07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1篇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循环经济 发展 措施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内在联动机制的一体化经济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隆起带,赢得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资源依赖等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提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城市圈新区。

一、武汉城市圈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2007年,武汉城市圈以其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5%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三次产业分别为45.7%、60.4%和67.0%,见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一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要素聚集趋势明显

从集群个数看,全省一半的产业集群集中在武汉城市圈。2007年武汉城市圈9市共集聚产业集群101个,占全省产业集群总数的49%。从规模看,全省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多数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5个产业集群有3个坐落在武汉城市圈,分别是武汉钢铁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700多亿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363亿元;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电子产业园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年销售额209亿元,随着富士康项目的建成投产,带动100多个配套企业聚集,年总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

2.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仍有明显不足

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7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4.6∶43.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又相对偏低,一直在44%左右徘徊,没有大的突破,而同期全国工业上升势头明显,比全国低13.8个。二是工业发展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传统经济比重重,新型经济比重轻,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是城市圈制造业发展软肋。三是产品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附加值率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自主技术创新水平偏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也偏低等。

二、循环经济是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意味着在社会生产消费的物质层面上考虑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变革。伴随着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制度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循环经济的概念中,一个隐含着必不可少的有机内容就是围绕“绿色”市场的培育发展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系形态,是当今人类发展观处于巨大转折过程中,对传统经济模式发出的变革挑战,既不等同于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发展,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实质表达为新型工业化,进而将其核心内容归结为以产业结构重组转型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化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

2.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法律保障

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新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着力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循环经济促进法顺利通过,确立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即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和强化经济措施等六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为各部委、各地区地区制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措施提高了有力的保障。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式,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革命,它必将引起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三、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实现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既面临着科技大发展、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

1.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三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将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利用科教资源和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二是积极策划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全力推进企业上市;三是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灯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和优势产业链,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大突破口,着力解决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促进城市圈内部产业的互通融合。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实现以较小的废物排放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这也许需要通过对废物排放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到负增长这样三个阶段的连续努力来达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将环保的理念变成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教学内容。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将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构建生态水网,发展水经济,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

4.倡导绿色消费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选择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将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加强商业宣传,使“绿色消费”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不仅仅消费者的权利,而且是消费者的义务,努力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消费新风尚。

四、结束语

紧抓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2篇

交通运输方式通常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则是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是在公路上通过交通动载工具运送旅客或者货物的活动。公路作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路运输是城市区域间全面联接的枢纽,是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城市与其外部空间之间、城市各区县之间进行人与物的运送和流通。

比起其他的运输方式而言,公路运输具有自身的优点,无论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通行效率上要比水运、航空、铁路更具优势。具体来说,公路的覆盖面积比铁路、水运、航空更广泛,一些铁路和水运不能到达的地方,公路运输就是其唯一的客运和货运的运输方式,而且几乎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活动的空间领域广大,具有替代性强、机动灵活、投资较少、运输方便、技术特性简单的优点。但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燃料较贵、能耗高、单位运量较小、运输成本偏高、运输能力较小、安全性较差,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公路运输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

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公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以及与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纽带,公路运输由于初始建设的投资小,机动、灵活,而且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城市各个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促进彼此间的贸易联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以及合理配置。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大大缩短了城市各个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将城市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也将城市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使原有的处于各自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得以重新组合,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城市的各个产业、各个地区、各个部门成为一个有机体并得以联系和发展。尤其是发达的公路运输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的各个区域突破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使相互的资源得到顺利的流传,得以更好地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区域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加速了城市中生产要素的聚集,缩短了资源的储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从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

带到城市周边的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的飞速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结构化和升级。除此之外,公路运输还实现了城市中心地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之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通过城乡结合处相关公路运输建设的加强,从而城市和其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刺激城市周边经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具有新的比较资源优势的地区,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的增长点。而且随着公路路网密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分布范围向城市周围扩散,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分布于干线公路沿线。而且农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不断增长,加大了空间经济的集聚程度,加强了城乡、城际交通的运输联系。

提高城市的就业率。劳动就业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给城市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公路运输提供的岗位横跨数个行业,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公交企业、出租汽车企业等等,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在公路运输的发展下得到更好的运作,各个城市都积极推动以物流园区为龙头、快速货运通道为支撑、城乡配送场站为触角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从而为城市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在聚集效应的影响下,使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区内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吸纳了很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到了城市,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加速了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公路运输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措施

加大在公路运输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对不足,一些公路设施质量较差,导致行车不便,运输效率较低,严重的影响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条件,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的投入要涉及方方面面,既要包括在公路修建方面、现有公路的维护方面和安全防护措施修建方面的投资,还要把公路运输路线周边环境的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投资考虑进来。同时还要投入资金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但可以减少对公路运输周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建设与维护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并且通过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建立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尽管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交通运输仍然是我国很多城市现有的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今后在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因为公路运输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铁路交通运输、公路交通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才能实现城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协调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之间的发展,大力整合公路、水路、民航资源,积极探索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统一协调的政策、规则和标准,重视交通运输一体化,使具有不同运输特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分工协作,提高运输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输效益,不断支撑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3篇

关键词:社区经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良好发展促进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认识不深刻,对社区经济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有模糊的认识。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干部只重视社区服务,忽视社区经济发展,故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

城市社区内缺乏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发展不了解,不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居民有何影响,故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率低,居民参与度不够,使得城市社区干部在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遇到很大的阻力,无法动员群众力量为社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三)城市社区发展缺乏独立自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而且,大多是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基层社区对社区管理并没有独立经营管理权力,这样就造成社区经济发展缺乏独立自,无权对社区经济收入进行分配,如此便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四)城市社区干部人员工作量大

城市社区经济既有社区兴办,也有个人兴办,还有街道兴办。城市社区干部要管理如此多不同性质的社区经济发展,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负担重,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合理的,将阻碍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干部要重视城市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社区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经济的发展,从科学上了解社区经济发展,从战略上合理规划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城市社区干部要与时俱进,多多通过阅读相关经济书籍,走访社区经济发展良好的社区,实地考察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和实际案例上全面的认识社区经济发展,为搞好社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城市社区干部经过考察后,要开展研讨会议,交流到实地社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商讨本社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定好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发展好城市社区经济,就必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队伍中来,为社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携手共创繁荣的社区经济。因此,城市社区干部要加大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在社区的宣传栏内粘贴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影响作用的海报,让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建设,同时,也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有报刊零售点、小工艺坊、便利商店、维修店铺、药店、老人娱乐所等等。其次,组织有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活动,让大家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好处。通过大力宣传社区经济发展建设,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充分合理地运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建设,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城市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组织发展还不够完善,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加之,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如此的组织管理不利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此,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社区经济发展公司”,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管理,同时,也可以安排社区居民来“社区经济发展公司”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四)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做义工

社区的工作是很繁杂、包罗万象的。对此,社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如周末无偿志愿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工作,志愿为老年活动中心做义工,志愿参与社区宣传栏海报工作等等。同时,还可以成立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各项工作的宣传及通知任务,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一般性活动的商讨会议。城市社区干部充分动员、合理运用社区居民这一强大的群体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情感上,社区居民会有一种“大家庭”的温馨感,因为社区中的工作都有社区居民出的一份力,社区的建设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携手共创美好整洁的社区。

三、小结

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上做好社区经济建设规划,从战术上做好社区组织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队伍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社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姬超,颜玮.动态视角下的社区经济及其转型的制度需求[J].税务与经济,2013(01).

[2]娄艳红.关于加快发展社区经济的研究与思考[J].华章,2013(25).

[3]丁亮.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经济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6).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4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建设的规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作为扩大城市空间的衍生物,是由城市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因素、施工技术以及社会影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在城市新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的任务。

一、 关于城市新区的概述

(一) 城市新区的含义

所谓城市新区,就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所规划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观,以某几个城市功能或者一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它在功能上与旧城区相辅相成,在社会组织管理上存在着被感知或者被认同的新界限,是城市复杂系统中一个子系统。

(二) 城市新区出现的原因

城市新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包括: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的风貌已经被破坏;二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与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地规模、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问题,比如说,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差,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 针对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此期间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都是在局部进行的。在传统城市的建设结构中,商业区、居民区以及工厂都在城市内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规划建设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城市要想扩大建设规模,就要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都将城区内的工厂搬出,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建设商业新区,构建城市新的综合体,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针对做好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相关措施的研究

(一)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综合利用现有土地

要综合利用现有土地,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转变过去对土地资源粗放式开发的形式,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充分划分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使得各个功能区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土地最大的综合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坚持实事求是、节约土地的基本原则,设置更多的功能区,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的配套服务以及配套设施,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城市新区的使用功能,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

要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好主城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关系,因为新区的建设与城市主体空间的扩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动力源泉,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是离不开城市主体空间而独立发展的。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就要做好与城区主体在空间、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方面的关系,使得城市新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渗入到城市主体功能区的转型过程,成为城市主体空间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因为盲目地进行城市空间的扩展,不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在城市功能发展轴在城市空间上进行合理地调整,重新划定功能次序与空间发展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优质的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能力的长处,在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和新区周围的区域进行有效衔接,重新进行安排。

三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城市新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发挥城市新区的区位优势与经济优势,规划与建设周围地区缺少的功能的同时,利用周围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为新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新区建设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三)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

要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重新对老城区、新城区以及相邻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进行梳理,将道路交通网络与大运量的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在改善交通各要素的情况下,提升城市新区的流通效率。

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与相关制度,扩展城市新区建设的发展思路,用发展可持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得城市新区内的交通系统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区的发展需求。

(四)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

要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采取措施控制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虽然城市新区在最初开发的时候会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其中会夹杂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在平稳发展速度的支配下,也不会对新区建设质量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但如果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质量的下降。因此,在规划新区建设的时候,就要处理好新区人口、居住条件以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在新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方案。第一是要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始之前,研究政府关于新区规划与建设的方针策略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警制度,这包括以下内容,城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的强度与极限、城市范围内土地可开发的总容量等;第二是要充分考虑新区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规划出不合适构建新区的土地范围,接着将可以承建建筑的区域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第三是要结合城市新区的规划目标、城市建设的程序做好土地的储备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对城市边缘区域的盲目拓展;第四是对于城市新区中的公益组织建设,要给予适当的优惠补贴,鼓励社会资金与力量参与到新区生活设施与基础实施的建设当中,增强广大民众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新区开发的模式,首先要先明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新区功能的定位,按照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体以及多元开发等标准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其次是当政府缺乏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与奖励制度吸引房地产企业进行竞标,完成新区规划中的部分设施建设;第三是选择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与产业开发先导型相结合的形式,给予广大民众与房地产企业进行投资的信心,努力提升新区内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同时要采取措施控制新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是政府要在土地空间配置的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加强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工作。

(五) 措施之五——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

要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主导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责任,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投入、政府主导的城市新区的新发展模式;二是要在充分了解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完善的土地开发方案,为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要在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节奏的基础上,注意新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速度之间的差距,掌握好其中最合适的距离,严禁在不顾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开发城市新区。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已经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阶段、城市新区转型阶段以及城市新区建设的多元化阶段。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与特质。因此在新时期,加快对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措施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金涛.简述如何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2]曾刚、张海畅、沈超.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8(29)

[3]王英伟.城镇新区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8(2)

[4]吴晓莉.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探讨——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J].科技信息,2008(28)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5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环境保护;规划;措施;探讨

城市环境本身就是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因为有些城市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城市环境问题,成为很多城市建设人员不容忽视的点。在此,笔者如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意义

现代城市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环境保护的问题,因为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优良的城市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说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意义重大,其主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承载力有一定关系,环境承载力越大,越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以牺牲环境承载力为代价,只会取得短期的利益,不利于城市经济长久的发展,到后来,城市还会因为治理城市环境问题而花费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效益,所以,如果最初就能够做好城市环境保护,才能够保证城市快速持久的发展。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时,应该利用高科技,这样就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伤害环境利益。

2、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宏观调控,全面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在关键时候利用政府的强制手段对其进行调控,而城市环境保护也可以算作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如果政府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强制的手段来制止哪些破坏城市环境的建设,那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

3、最小的经济投资能够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通过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与人类的发展生存息息相关,而且经济发展的所有物质基础几乎都来源于环境,而目前对城市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尽可能少的投资来取得高的环境效益。当然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某些城市只是看重少投资,却没有重视高的环境效益,因此应该不惜一起代价,来治理环境。学者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我们知道城市环境问题并不是短期能够治理或者解决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如果只是全心全意的看重城市环境建设,而没有城市经济做支撑,环境建设也很难取得效果。所以目前做好的结果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小经济投资而获得大环境收益,这在我国城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水平的方法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意义,我们对城市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么面对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并不乐观的局势,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笔者总结如下:

1、全面治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所以利用先进的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进行治理很关键。在对大气污染进行全方位的治理之前,应该先分析目前城市空气质量,空气中有哪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具体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主要有,发展新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杜绝小锅炉的使用,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2、水污染的综合整治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水污染整治的最佳措施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这要求在污染治理前先对水域、水质、水体污染源进行调查,找出水污染源头,并做好检测和污染现状评价;接着要明确环境目标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对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进行控制。

3、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措施

城市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措施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力,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利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削减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噪声污染。交通干线与建筑物规划合理的防噪声距离穿越居民区路段采取隔声屏障、绿化隔离带、降噪路面或交通控制等降噪措施。.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合理布置,互不干扰,加强工业、商业、运输业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措施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实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鼓励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固体废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完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采用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与安全填埋处置相结合的模,统筹布局建设城市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置设施,采用专业化集中处理的方式,建设区域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资源化,集中利用和处理电子电器废物。

5、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所有的规划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应该是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规划内容的熟悉可以更有效的结合环境现状分析识别出规划,环境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的环境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总体规划不仅包括城市总的发展战略,还有不同内容的专项规划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做到了城市环境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做好,城市发展很难有所进展。很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如果相关的城市规划人员还意识不到这点,不仅会有损城市的形象,更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是笔者多年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为相关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人员提供借鉴,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树功. 新时期环境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7(03)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6篇

关键词:济南市,防洪非工程措施

 

1.研究意义

济南是全国32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我国少有的山水园林城市之一。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济南市在防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措施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然而,单靠城市防洪工程措施的建设不能解决城市防洪的问题。忽略了非工程措施的健全就导致了工程措施不能最有效的达到预期的防洪效果。因此,开展“济南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探讨”对于促进济南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城市防洪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济南市洪灾的形成原因

济南市城市洪灾的成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发展使城市水文特性发生了改变,对降雨、径流、洪水等水文要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剧了洪灾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身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市政规划不尽合理、防洪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与城市防洪要求的不适应,以及人们防洪意识的淡薄等也是导致城区洪涝灾害的原因。

3.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在防洪工程措施不足以解决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出的。科技论文。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防洪工程措施的一种补充。但是,从防洪减灾的策略思想来看,它是一类独立的防洪减灾策略思想,体现了人类尊重洪水规律,主动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通俗地说,防洪工程措施着眼于“管水”,而防洪非工程措施着眼于“管人”。可见,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防洪策略思想,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正确结合才能最有效地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因此,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就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以改善人与洪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目的的一种措施。具体说就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的措施,统称为防洪非工程措施。而这一系列的非工程措施构成了防洪非工程体系。

4.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议

针对济南市的具体情况,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可从以下几类着手:

4.1建立和完善洪水信息采集传输、预报预警体系

把实测或利用雷达、遥感等手段收集到的水文、气象、降雨、洪水等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递到预报部门进行分析,作出洪水预报,提供具有一定预见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以便提前为抗洪抢险和居民撤离提供信息,以减少洪灾损失。

4.2建立洪水调度与决策系统

将水文、气象、预警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形成大网络,通过网络采集有关雨情、水情、灾情,提取高水平的信息,通过对实时测报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的集合分析,依照一定的调度规则,制订出防洪、排涝工程的调度方案。

4.3落实防洪组织机构

依法防洪。严格执行《防洪法》,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落实部门防汛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技术人员责任制。不断充实、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部位落实防汛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不断加强防汛技术、法规学习,熟练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科学调度水平。

4.4制定防洪和抢险救灾预案

及时修订、完善、细化“防洪预案、抢险预案”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科技论文。预案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可操作性,符合防洪实际,便于指挥和转移;二是要充分考虑险工险段等重点部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护方案;三是做好技术培训,确保抗洪抢险人员业务强、用的上、顶得住;四是要做好“应急渡汛方案”,做到随时发现险情,随时启动预案处理。

4.5洪泛区土地管理

洪泛区土地管理就是通过颁布一些法令条例,规范人们在洪泛区的开发行为,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实现洪泛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目的。

4.6加强防汛队伍建设

人防就是指防洪的人员组织,是防洪成败的关键,是夺取防洪胜利的保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防汛队伍及人员,分类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和群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达到快速、灵活、机动、有效。

4.7强化物资筹备

按照制定的物资保障方案,做好防汛抢险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工作,适时调整布点和数量。重点防洪工程、重点部位的防汛物资一定要足额储备到位。特别是做好应急抢险用料应对措施,必须做到足额、快速、随要、随到、随用,保证抢险应急。

4.8建立洪水保险机制

实施洪水保险,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担特大洪灾的风险、增强社会总体承灾能力。科技论文。与其他自然灾害保险一样,具有社会互助救济性质。洪水保险本身并不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而是以投保人普遍的相对均匀的支出来补偿少数受灾人的集中损失。

4.9宣传与群众自救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思想,落实责任,加强防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洪水的危害性、周期性和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及安全避险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国纬.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定义与分类.水科学进展,2003,(1).

[2]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城市防洪研究.2008,8.

[3]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市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10).

[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5]陈祥.城市防洪规划的几点思考.治淮,2007.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第7篇

关键词:济南市,防洪非工程措施

 

1.研究意义

济南是全国32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我国少有的山水园林城市之一。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济南市在防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措施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然而,单靠城市防洪工程措施的建设不能解决城市防洪的问题。忽略了非工程措施的健全就导致了工程措施不能最有效的达到预期的防洪效果。因此,开展“济南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探讨”对于促进济南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城市防洪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济南市洪灾的形成原因

济南市城市洪灾的成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化发展使城市水文特性发生了改变,对降雨、径流、洪水等水文要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剧了洪灾的影响;另一方面,自身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市政规划不尽合理、防洪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与城市防洪要求的不适应,以及人们防洪意识的淡薄等也是导致城区洪涝灾害的原因。

3.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在防洪工程措施不足以解决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出的。科技论文。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防洪工程措施的一种补充。但是,从防洪减灾的策略思想来看,它是一类独立的防洪减灾策略思想,体现了人类尊重洪水规律,主动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通俗地说,防洪工程措施着眼于“管水”,而防洪非工程措施着眼于“管人”。可见,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防洪策略思想,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正确结合才能最有效地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因此,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就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以改善人与洪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目的的一种措施。具体说就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的措施,统称为防洪非工程措施。而这一系列的非工程措施构成了防洪非工程体系。

4.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议

针对济南市的具体情况,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可从以下几类着手:

4.1建立和完善洪水信息采集传输、预报预警体系

把实测或利用雷达、遥感等手段收集到的水文、气象、降雨、洪水等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递到预报部门进行分析,作出洪水预报,提供具有一定预见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以便提前为抗洪抢险和居民撤离提供信息,以减少洪灾损失。

4.2建立洪水调度与决策系统

将水文、气象、预警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形成大网络,通过网络采集有关雨情、水情、灾情,提取高水平的信息,通过对实时测报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的集合分析,依照一定的调度规则,制订出防洪、排涝工程的调度方案。

4.3落实防洪组织机构

依法防洪。严格执行《防洪法》,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落实部门防汛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技术人员责任制。不断充实、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部位落实防汛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不断加强防汛技术、法规学习,熟练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科学调度水平。

4.4制定防洪和抢险救灾预案

及时修订、完善、细化“防洪预案、抢险预案”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科技论文。预案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可操作性,符合防洪实际,便于指挥和转移;二是要充分考虑险工险段等重点部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防护方案;三是做好技术培训,确保抗洪抢险人员业务强、用的上、顶得住;四是要做好“应急渡汛方案”,做到随时发现险情,随时启动预案处理。

4.5洪泛区土地管理

洪泛区土地管理就是通过颁布一些法令条例,规范人们在洪泛区的开发行为,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实现洪泛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目的。

4.6加强防汛队伍建设

人防就是指防洪的人员组织,是防洪成败的关键,是夺取防洪胜利的保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防汛队伍及人员,分类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队伍和群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达到快速、灵活、机动、有效。

4.7强化物资筹备

按照制定的物资保障方案,做好防汛抢险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工作,适时调整布点和数量。重点防洪工程、重点部位的防汛物资一定要足额储备到位。特别是做好应急抢险用料应对措施,必须做到足额、快速、随要、随到、随用,保证抢险应急。

4.8建立洪水保险机制

实施洪水保险,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担特大洪灾的风险、增强社会总体承灾能力。科技论文。与其他自然灾害保险一样,具有社会互助救济性质。洪水保险本身并不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而是以投保人普遍的相对均匀的支出来补偿少数受灾人的集中损失。

4.9宣传与群众自救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思想,落实责任,加强防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洪水的危害性、周期性和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及安全避险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国纬.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定义与分类.水科学进展,2003,(1).

[2]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城市防洪研究.2008,8.

[3]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市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10).

[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5]陈祥.城市防洪规划的几点思考.治淮,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