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5:33:08
供应链金融管理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金融 资金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分工日益细化。以企业为单位的商业活动慢慢转变为以供应链为基本单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了顺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创新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领域,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在资金流动管理中的各种瓶颈问题,同时提升企业在货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管理能力。

一、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纵观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设立跨国公司。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内部价格转移等手段实现投资回报。从跨国采购、到跨国生产再到跨国销售,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上游、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和仓储配套企业都紧密地镶嵌在一条无形的链条之上,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中国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么打造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要么加入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条中。

供应链通常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企业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产业链、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将合适的货物或服务通过合适的价格或手段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而联合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而形成互为影响的同盟和网络组织,通过对企业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达到增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最终收益的效果,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类型及其金融需求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信息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及整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于资金流管理,不同资质规模和行业类型的企业会出现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一类,品牌型企业。品牌型企业一般在国内和全球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对于供应链管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类企业一般多出现在IT和PC产业中,多通过“直接销售” 或“个性化定制”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最终用户和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直接信息传递,并由供应商将货物直接送达到最终用户手中。对于品牌型企业,供应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汇率和资金风险规避、资金收付便利、财务成本控制和离岸业务需求等方面。

第二类,贸易型企业。随着规模扩大,许多贸易企业从一个国内的贸易商成长为一个以供应链为主要运作管理模式的跨国贸易集团。这类企业一般在国外设立了采购公司,并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通过自身广泛有效的销售渠道为上游企业寻觅到最佳的买方客户;对下游客户或采购商,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采购方案设计,在最合适的地方为下游企业采购到最合适的货品,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还会提供质量控制、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以此稳定和回馈下游客户。该类贸易型企业在供应链经营管理上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回笼资金和采购资金的良好匹配,结算工具的灵活使用以及在资金周转不灵情况下的融资需求。

第三类,制造型企业。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很多是以配套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因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这类企业从转换成本、逆杠杆操作和动态竞争的角度出发逐渐走出国门,作为制造端环节,深嵌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之中。他们面对的上游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面对的下游企业可能是遍布全球的采购商,这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结算工具需求、应收账款管理需求、离岸业务需求和汇率风险规避需求。

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及模式

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涵盖结算、融资、电子服务、应收账款管理和汇率风险规避等多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上下游核心企业的资信和实力,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关系,提高盈利能力的服务功能。

相对强势的供应商和相对弱势的采购商之间的交易。以某汽车生产厂商和4S经销商为例,双方以银行汇票为结算模式,4S经销商由于资质和实力不符合银行的授信条件,较难获得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额度,进而无法保证足额的车辆采购资金。在这种交易模式下,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从融资实体下游经销商延伸到上游生产厂商,通过生产厂商承诺的对4S经销商无法实现销售的车辆进行回购或者调剂销售的责任,以车辆为质押为经销商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先行垫付采购资金。从而一方面为4S经销商拓宽担保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又帮助生产厂商促进货物销售,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

相对强势的采购商和相对弱势的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以国内某大型外资卖场为例,卖场作为强势采购商会面对多个资质一般的中小型供应商,并要求采取赊销的结算方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较大。银行基于强势下游采购商到期付款的信用和实力,对弱势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进行结构化设计,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受让,使供应商实现及时的账款回笼,盘活其资金周转。从而一方面为供应商解决销售回款期间的资金问题,同时可以起到改善供应商报表的作用,还为采购商稳定了其上游供应商。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实现企业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共赢的创新服务,可以为企业的挖掘潜在价值,增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2007(No.17807):69-73.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祥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93-95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3篇

供应链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就当下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言,供应链金融是一项具有非常大发展潜力的,不仅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的一项业务,更是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然而,供应链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的金融业务开展中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据此,本文就从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和发展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探讨当前背景下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供应链;银行;金融管理;风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发展。原本被看作是企业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匹配、加工制造、生产运输以及分销直到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连续过程的总称。由于该过程具有环环相扣的链条,而经过每一环都会为商品的价值实现提升,而这每一环都会经过一类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供应链的理论也将企业经营作为一个价值提升的过程,通过对供应链相邻两环企业的合作,来实现竞争战略理论实用化。根据该理论的指导,将供应链中各个主体以资金流的角度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全新的战略合作体系。同时,这成为了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渠道,“供应链”来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而受到市场各界的关注。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根据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独立融资时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就参与调查的企业来看,其中有8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身的资金现状并不能满足该年内的流动性需求,而该类企业中的75%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满足,这也使得这类企业的长期规划受到阻碍,从而制约了其发展。而这类融资难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到重点,以供应链金融为首的金融性创新业务被投入试用。该业务作为商业针对产业链内各上下游企业所提供的一项全面性金融服务,通过对该供应链内各核心企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的服务,意在稳定供应链内各企业产能和服务的稳定性,从而达成长期性的合作,保障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三者在长期以内可以实现利益共存和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然而,该理论作为一项金融业务的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了良好的应对,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发展中的资金流动性需求,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然而,其所面对的风险也引起了不少的学者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所面对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我国正处于产业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家政策的变化在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中会出现较大的变动,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发展。因此,该链条从源头到终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出现包括规模和价格成本的变动。因此,当银行在此之前就已经对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就会受到波及,甚至出现亏损的风险。

(二)违规操作风险

根据国际的定义这种是指由于内部存在不合规范的操作、人员以及系统等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而该定义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表明在商业银行在处理该项融资业务的过程中,没有对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控制,就进行融资的提供,或是在贷后操作中没有注重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的要求,没能为贷款的回收提供相应的保障,由此导致风险被扩大。

(三)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为了保障贷款的回收,会加入不少的资产作为担保,而由于供应链的差异性,该类担保也种类较多。而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这类资产也具有相应的波动性,当出现贷款回收变现时,若该类资源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

三、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团队的职业能力

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要素较多,所以对其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举要一定的知识面,对金融、国贸、法律以及财务知识等领域都比较熟悉的复合性人才,然而,我国的高校并没有对该项业务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和教育产业展开积极的合作,以自身行业的尖端人才配合学校教育,尽快满足当下供应链金融的人才需要。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规范体系

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需要严格依照自身在业务设立之初所建立的制度和规范,尤其是征信系统。首先,需要保障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以多样化信息渠道来完善信用数据库的监理,并在自身的银行体系内完善好客户的信息管理工作,并对贷款后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确保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在规范化的业务操作内对自身风险提高鉴别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

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进行预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后,强化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遏制。因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首先会在某一个环节发生,蔓延至整个供应链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独立性来结合核心企业的组建具有第三方特性的监控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渠道来对企业间的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对其中的可疑交易行为进行严密的控制,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的创新。以发供应链金融为例,该项业务的理论出现和实践应用都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该业务作为创新型的事物必然具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商业银行也需要对该业务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和控制,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具有实践性的应对对策,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赵慧玲,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01:32-34.

[2]张兴.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J].企业导报,2015,04:153-154.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 02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33- 02

1 引 言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一个处于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交叉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间业务往来频发的优势可以有效突破借方与贷方的信息不对称藩篱,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实践的推崇。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高效整合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其中,资金流是交易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供应链得以运转的“血液”。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企业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能支持企业内外的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它是公司治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共同基础。由于资金流与物质流、人才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治理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

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整合技术含量偏低。由于供应链的信息量庞杂,在供应链金融中又加入了其他监管机构对资金流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服务,并且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银行与制造商的成本函数相互具有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对特定供应链结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而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金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作为一项高操作成本的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操作成本节约高度相关。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是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经济性损害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风险的额外来源。虽然,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有机整合到这类平台之中,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额外的割裂成本[1]。因此,SCF 管理机构必须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起资金流信息沟通桥梁,从而能够最终实现 SCF 模式中信息流通状态的Pareto 改进[2]。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资金流的控制等方面。其中,Xiang Min[3]分析了基于Stackelberg主从博弈论,对分散型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融资进行研究,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李广明[4]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需求、普通技术在服务提供和选择方面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OA架构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型,并对实现该架构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林飞 等[5]论述了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较好地解决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向荣[6]构造出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四部分。

2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2.1 构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基于系统科学与知识科学理论,“整合”一词的内涵不仅仅是“综合”,而且包含系统多方面要素的整理、协同、综合、系统化、集成、融合等含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的存量和流量显著增加,因此,信息流整合将是指组织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不同形态的信息,按照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实现信息的应用、传递、创新和共享的过程[7]。

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整合银行的资金流管理系统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的资金流系统,建立三类目标客户体系: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和银行(既是目标客户又是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通过Internet技术进行整合,突破信息壁垒,达到使各层级信息流能够在目标客户群中畅通无阻、透明地获取、传递、转化、应用和创新。同时,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资金流在“资金流整合平台”中集成或流转,资金流由银行进行管控,传递发生在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

2.2 整合模式

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业利润率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企业增加利润的途径逐步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敛式的精益管理发展,在行业利润率趋同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成为决定企业利润率的关键。而精益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率,体现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就是:资本(规模)×行业平均毛利率×周转率(实物、货币)。而信息不对称则是造成目前资金流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零售行业中,零售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为了保证不断货,都要设定安全库存,无形中形成了两个安全库存量,商品实物的周转率大大降低。

因此,核心大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及银行之间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提高资金流的使用效率,最终在资本(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为参与各方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创建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集成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8]。并且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在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中能够较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使参与各方获益:

(1)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性。在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优化客户结构,协助银行发展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降低由于客户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经营风险。

(3)通过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

(4)大量、实时的资金流信息,为银行贷款评估提供依据,降低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风险。

(5)提高银行货币的持有数量和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减少占用资金,提供更多的可用来放贷的货币。

(6)银行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增强与企业的黏合度,摆脱低层次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平台。

(7)简化资金流程通道,提高资金流效率,提升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合作伙伴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核心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核心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A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实证此资金流整合平台能够在供应链金融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A银行与某大型钢铁生产企业BG合作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BG的总产值规模达到1 000 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21%,产值比2010年增长了58%。通过建立BG供应链信息整合平台,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效益,对于库存及库存周转率:

每年库存周转次数提高1次

总产值 ¥100 000

库存成本-25% 25 0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2次 12 5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3次 8 333

库存降低 1 250

库存管理费用-25% × 0.25

节约库存投资 ¥3 125

利润和现金将是: 提高的利润=¥3 125

增加的现金=¥12 500

4 结 论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将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模块化整合研究,集成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监管企业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此平台上,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有物流、融资需求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向物流公司和银行发出业务请求。通过该平台,银行能够清楚地掌握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交易信息,从而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授信。通过这个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间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此外,银行对交易信息的了解也大幅降低其贷款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M Ozbilgin,M Penno.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Operational Strategy: Financial vs. Operational Succes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6): 920-931.

[3]Xiang Min,Yu Liting. Financing for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of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J].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1(1):821-824.

[4]李广明. 基于SOA的柔性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14129-14131.

[5]林飞,闫景民.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1):13-16.

[6]向荣.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02(1):85-87.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

“金融工程”一词是由美国财务管理学专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这是狭义的金融工程概念。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借鉴工程管理的概念,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用金融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和财务中的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交易策略、金融风险的管理等。金融工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它是金融创新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解决金融问题如投融资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等。

2.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金融机构会大批涌入,与中国金融业进行竞争,而那些“洋金融”真正的优势就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因此,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工程是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著名金融学家,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富兰克林•艾伦认为对于比较稳定的产业采用银行间接融资比较合适,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能获得足够的权益资本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从这个角度上讲,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而且风险管理仍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风险的内涵。风险是指人们在事先能够肯定采取某种行动所有可能的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状况。

风险的处理。金融工程理论以最新风险管理理论成果为核心理论,包括估值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利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尤其创新性地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将金融市场中的某个头寸结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能产生不承担风险的利润组合头寸,由此计算该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面对风险时,金融工程通过建立一个风险趋势与原有业务刚好相反的头寸,达到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风险的完美中和,从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 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供应链系统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如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另外企业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如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如自然环境风险)两大类。

2. 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面对各种人为的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其直接反映在各个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与其预期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和利润的变化。供应链合同条款与金融工程中许多衍生产品具有相似之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期权合同条款,例如:回收条款(buy back policies)、备份条款(backup agreements)、弹性订货量(quantity flexibility)等。

供应链中企业面对的风险特征:(1)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会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为争夺资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势必展开激烈的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的合作。(2)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都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具有环环相扣的特征,故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牛鞭效应”: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扭曲而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

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

供应链系统是由许多独立的企业环环相扣构成的一种非线形的复杂系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虚拟系统,使各成员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把相关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加以封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资源的不能共享,使产品的价格偏离其价值,增加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带来复杂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供应链中不仅涉及众多的企业和货物供求双方,还涉及政府不同层次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中风险来源复杂多变;再加之物流行业在我国还是个比较新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在风险补偿上没有一个定量的法律约束,致使供应链风险处理和供应链风险监控,在目前企业中还不能有效地实施。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三、利用金融工程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措施

1.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最终都体现在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预期的不一致,导致其交易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工具“天生”就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其具有准确性、时效性、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财务杠杆(保证金交易)和对冲交易的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特的双向建仓(买空卖空)使投资者的交易更加灵活,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风险由承担能力较弱的个体(风险厌恶者,如套期保值者)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风险偏好者,如投机者),有的甚至转化为投资者的盈利机会,提高了投资者的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供采用的金融工程工具有很多种,例如远期、远期利率协议(FRAs)、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等。

2.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在期货市场可以进行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商品生产商、批发商、经营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一个市场的亏损会被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达到锁定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减缓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供应链的开始环节(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构造一个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实物远期合约,通过远期交易买空卖空,使供应链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各期购买一定数量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个选择权,通过选择权供应链企业可以决定并调整未来定单的数量,从而使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承担来规避,最终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率益性。

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约,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按事前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购买或卖出的义务。超出规定的期限,期权合约自动失效,损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面对剧烈价格波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波动达到一定的幅度,就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盈利。如交易者预测未来价格上升,买入期货合约的同时买入相关期权的看跌期权。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朝不利的方向运动而出现下跌时,行使看跌期权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获利,从而降低持有期货多头的损失。如果期货价格真的出现上涨了,朝着对投资者有利的方向运动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同时放弃看跌期权,对投资者而言损失的仅是有限的权利金,却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供应链企业间通过下一定的定金(权利金),拥有在将来某一时间内以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指定产品(期货合约)的权利(期权),同时买入与预期价格波动相反的期权,从而使供应链企业风险最小,实现盈利。

四、总结

虽然金融工程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价格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均衡,这样使金融工程制造出来的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受到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例如没有卖空机制;其次是我国企业改革尚不完善,金融工程的应用缺乏广泛的市场需求主体;再次是在我国基础金融工具品种开发不足,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缺乏,衍生品市场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还远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局限了金融工程在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金融工程虽为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仍不是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等,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鸣.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2006.(9).

[2]侯祥鹏等.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3]李湘露.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

[4]沈笑一.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J].中国金融,2004,(6).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管理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大,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2.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3.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效结合(即物联网),通过企业ERP和EDI等系统的有效利用,建立银企管理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产、供、销企业和信息、仓储、物流、资金等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