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0:21:32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1篇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 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2篇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

 

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3篇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4篇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5篇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6篇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第7篇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