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7-10 16:03:33
分析诗词的方法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1篇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创作手法,常见的有托物、借景、叙事、咏史、自陈等。无论是哪种手法,几乎都与人物形象脱离不了关系。这种人物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其他艺术形象;可能出现在诗词所拟的情景之中,也可能隐于情景内外;诗作可能对人物进行旁观描述,也可能以人物的口吻对景、事、物进行叙说。但是总而言之,诗词创作是诗人的意识活动,诗词作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故而很难脱诗人的形象。

正因如此,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品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在诗词鉴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有法可循的。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可以实现对诗词人物形象较深入全面的品鉴:

(一)文本解读 鉴赏诗词,首先要查证诗词中的字、词、典故的含义,把诗作译成白话文,初步掌握诗词文本的意思。然后找到诗词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确立分析目标。

(二)知人论世 作者塑造形象是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故而必须要对作者之身世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才能溯源而上,知其所以然。

(三)推物及人 诗词创作惜字如金,作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象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顾及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与景物的意义,理解这些物象承载着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观其法度 即对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品鉴诗人用怎样的方法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

(五)归纳总结 即将诗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梳理。

二、引例分析

为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以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词为例,应用以上分析方法,对该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品鉴。全词如下:

应用上述方法,可对该词做如下评析:

(一)文本解读 ,衣蔽前也,为系在衣前的围裙,锦应为锦制战袍。燕兵,北方燕地的士兵,此处应代指金兵。,整理。胡,即箭室,藏失的囊筒一类器具。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平戎策,即抗金策略,作者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种树书,关于树木种植的指导性书籍。全词大意为:年轻时候的我曾带着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锦袍驾驭骏马横渡长江。那时与金人交兵昼夜不息,双方常以箭互射,通宵达旦。追忆当年的情景,感叹现在的自己,就算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那长达万言的抗金策略,还不如跟东边的人家换成种树的书来的有用呢。该词主要人物形象即为作者本人形象。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军事将领。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夏失地的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还有一部分抒发壮志难酬的压抑与苦闷心情,人称“稼轩体”。

(三)推物及人 上阕之中“旌旗”、“锦”为作者壮岁为将之时所用之物,“银胡”、“金仆姑”尤言战事激烈。彼时诗人雄姿英发,踌躇满志,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登高一呼,云集响应,当为诗人人生中最辉煌之时刻,也是诗人一生每每怀念之时刻。诗人一生力主抗金,老来犹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此可见作者的一腔报国之志和尚武精神。而下阕的“白髭须”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不我与,英雄迟暮。有人感叹“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然而一生抱负不得施展,郁郁块垒难平的心情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每每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忽然就“可怜白发生了”,个中滋味,“长使英雄泪满襟”。“平戎策”、“种树书”的鲜明对比,则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是不甘于终老林泉的,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好生无奈,“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于是只能“栏杆拍遍”,故作反语。

(四)观其法度 诗人在本词中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上阙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出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阙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上下两阙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从修辞上来看上阕多用互文,前后交织,充分体现出战场的紧张之感;下阕故作反语,貌似达观,实为愤懑,表现出作者复杂难言的心情。整首词工整精炼,刻画传神。

(五)归纳总结 本词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年轻之时的意气风发、英勇无匹和后来的英雄迟暮,闲置田园,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

三、常见的诗词人物形象总结

上例具体剖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整首诗词的品鉴和理解。笔者从中抽取出了一些较常见的人物形象,以供参考。

(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二)豪放不羁、浪漫洒脱

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

(三)归隐林泉、寄情山水

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四)归园田居,耕读为乐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如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六)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如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如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如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七)慷慨奋进,精忠报国

如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送别情深、思乡情切

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投身边塞、保家卫国

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十)怜民疾苦,反对征伐

如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如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十一)生离死别,儿女情长

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二)深宫寂寞,侯门似海

如司马扎,“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如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如朱庆余,“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等。

(十三)刺贪刺虐,怜悯辛劳

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如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如秦韬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39-01

中国的古诗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意义深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修养、素质进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过古诗词的阅读方面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达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诗词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长远意义

1、提升审美观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将真理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观。小学生对于善恶美丑通常只是直观的去感受,不懂得应用审美进行内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对事物的内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诗词往往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及心境内涵,也表露出诗人的心志。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加深,同时进行审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够正确的了解审美原则,老师就应该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审评、感受来开发学生的审美理念。

2、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古诗词的授课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维精华同时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出了古代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体现出了世代劳动者的智慧聪颖。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理诚信,懂得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爱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1、加强练笔训练

练笔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在学生进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以后,布置学生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以本诗的意境为题材;或者在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卖炭翁的命运进行相应的描写。练笔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以后,扩充写作的一种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诗词的运用

我在给学生讲授《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讲到李白用桃花潭水来比拟他与汪伦友情的深厚程度,通过讲解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李白那时的心境。学生通过学习,将诗里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们跃跃欲试,将友情、亲情进行相应的描述。有一位学生学以致用的写到“李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送别声。”还有同学写到“高速公路千万里,不及李静送我情”,等等。在对《忆江南》这首诗的学习过后,学生更是乐于进行改编改写。有位同学写道:“故乡美,风景美如画。寒冬麦苗青悠悠,早起白雾轻飘飘。怎不忆故乡?”还有同学写道:“家乡好,蔬果旧如今。家乡苹果红似火,家乡牛肉美人间。岂不忆家乡?”,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诗词的创新创作进行自己思想的添加来熟练掌握诗词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的接收学习内容。

3、合理强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诗人所写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景及内在含义,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从审美的角度开始,结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对诗词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如果没用适当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诗词的美就很难被挖掘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诗词的构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间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观察想象到碧玉,对柳树条的观察想象到丝绦,对无形的春风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学生在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

4、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总而言之,让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吸引力及发展前途,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并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喜欢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及古诗词所表达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晓芬,傅德岷.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细读 言 象 意 文本分析 学术价值

什么样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文学研究?愚以为一要看文本在研究者心中的地位,二要看学术走向的归宿点。由此不难看出,考证的方法是从史实出发解释文本中所反映的历史情状,文本不过是第二种史料;评论的方法虽从文本始,但其读文本只是为了说明和印证理论,最终不是走向文本而是走向理论。可见,在这两种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中,文本本身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鉴于此,一种以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依托于文本,最终回到文本的文学研究途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这就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文本,顾名思义,“乃文学作品之‘本’,它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运载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是创作、阅读、欣赏和批评等文学活动的中心。”[1]文本分析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其实际含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细读作品。”[2]

“细读”批评这一术语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在其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原理》一书中,将文学文本划分为四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他们认为只有依次对这四个层面进行细读,才能把握和领会文本之意。一直以来,细读批评都被当作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读文本的法宝,实际上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细读批评的内在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本文即拟以古诗词为例,通过言、象、意三个层面的细读,来窥探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

一、言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读古人诗文,须先明字句,本不待言。但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又与一般说明文字不同,而较多运用比兴、夸张、寄托、象征等手法。因此,对文本进行修辞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修辞是语言“诗化”的重要艺术手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美人画,荷叶像罗裙那样好像是裁出来的,人面如荷花一样正在盛开,诗中运用两个比喻,将采莲女的形象描写的生动、优美而又清新别致。而《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为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乐感,而且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也描绘的非常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正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利用,使这些诗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体验。

中国传统诗学向来讲究“炼字’,但所炼之字终究好在何处却不肯道破,而且一个语词往往有多重意蕴,这就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因此显示出了这种修辞追寻的积极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尤值得注意,在这里用的极妙,至少可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的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若用“再”“又”等来替换,则只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未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是在炼意,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那么,如何从语词的多重意义中确定其更真实的某种意义,从表层语义中寻找其深层意蕴呢?这就要上升到“象”的层次来探析。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言”的职能是“明象”“尽象”,语词并不直接表意,而是借助“象”这一中介来表情达意。

二、象

“象”即形象,是语言能指所指称的具体物象。“象”在文学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人们对语言意指功能的不信任有关的,正是由于“象”的存在,人们才得以克服语言能指与事物所指的不一致性,达到“义”的彼岸。那么,线性的“言”如何能够编织一幅面状的“象”的图画来呢?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具体特定的语境作用,语言作为抽象符号的具象性是可以被大大强化的。比如诗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出现了十个名词,它们分别代表十种事物,每个词都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是同类无数事物的代表性符号。但是,当把它们组织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时,语词的具象性便得到升值,抽象性反而降低,构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可见,语言冲破自身特性的围困而造景描摹画面图象,是完全可能也是更加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言语的力量’就是‘有限工具的无限运用’”[3]。

语言的这种成象功能更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所成之象来确定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词或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真实涵义。即以“明月”而论。这一意象单独来看,可表示多种意蕴:月光轻柔,表情则偏于阴柔;月光清冷,表情则偏于伤感;月有阴晴圆缺,则宜于表现缺失性体验与盼望心态;月虽亦可表现出尘之想,更多则是表现一种乡土伦理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若我们把它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在形成的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其含义就被固定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思乡的明月”意象也随之诞生。在这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中,明月引动思乡之感,显然被赋予了浓郁乡思带来的孤寂凄冷的情怀。

“言”是有能力描摹出“象”的。文学语言不仅以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艺术技巧克服自身的线性和抽象性的局限,努力向“象”的平面性和具象性靠拢,而且在“诗画交融”的状态效果中我们得以明确“言”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经由“言――象”的过程转化,意义将会在形象的图式化基础上被更直观的解读。

三、意

虽然语言可以经由自身的一定技巧手法实现从线性、概念性到面状、具象性的转换,但由于二者的性质毕竟不同,在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

相对于“言”来说,“文学文本中‘象’这个层次是内隐的、潜在的……‘意’是文本结构中最内在、最隐蔽的层次……‘意’的这种高度内隐性和潜在性决定了它必然是文本结构中最不确定、最不稳定、最含糊的一个层次。……文学文本整个结构就体现为以线状之‘言’标示面状之‘象’,以面状之‘象’标示体状之‘意’,从‘言’到‘象’再到‘意’,呈现出一种由一维向多维不断发散和泛

化的趋向。”[4]换言之,文字诚然要为表情达意服务,然而,“言”与“意”的关系仅仅就是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情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实,古人对此问题早有涉及。如《易传》提出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分析具有“隐”的特点的文章时说:“隐之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至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赌文字”和司空图的“四外”说则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因此,到了“意”这一环节,情况就显得复杂了。“意”不仅有文内意,更有文外意,还有基于文外意所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即意境。

“所谓‘文内意’,是指存在于一部作品文字以内的意义,亦可称作品的‘表层意义’或‘字面意义’,是作品通过文字向读者直接展示的,读者凭借文字可以直接求得的。所谓‘文外意’,是指‘文内意‘吸附的超出作品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意义,是’表层意义‘吸附的’深层意义‘,是‘有限意义’吸附的‘无限意义’。” [5]如果说前文所述由“言”到“象”,可因所成之“象”而确定所达之“意”的话,则无疑是“可以言传”的文内意了。那么,如何从“可以言传”的“意”中窥探到 “不可言传”的“意”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的分析来领略“意”的多层次韵味。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写的是作者访友游园的一个生活片断:初春里,诗人穿着木屐想到友人(或谓非其友人)的花园里去观赏春色,但“柴扉”紧闭,轻扣良久,不见人开,他亦漫不经意,只在门外寻思:想必是主人担心“屐齿”踏坏了苍苔,破坏了园中的自然美;他无意间抬头一望,偶然见到一枝红杏露出墙头,遂大彻大悟:既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就意味着“春色满园关不住”么?诗人心情遂由扫兴变为高兴。在这首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是可直接由文字求得的。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新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是由文外意所产生的余味不尽的艺术空白。

可见,要真正探明文学作品的“意”,要运用诗学的综合观照。我们之所以强调多重意蕴分析,意在避免诗词文本分析的简单化与浮泛化,仅讲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感情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命体验,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这并不等于说,读者可以不顾文本原意对作者意图进行随意发挥、改写,将文学解读活动完全看作读者主观臆想的过程。任何绕过语言、形象这前两个环节去理解文本意义的行为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是不存在的。意义始终以语言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为基础和前提。

总之,由语言摹绘形象,由形象生发意义,文学语言通过自身的“言――象――意”三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辞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矛盾,在有效表达作者意图与情感的同时,也达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正是文学作品作为一门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态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与闪光之处。

进一步来看,通过对“言、象、意”三重结构的分析与审视,我们亦可从中见出三者互证互补的紧密联系。由“言”经“象”到“意”的转化过程自不必说,前文所讲“言”的修辞运用实际上多是作者用来表现“文外意”或者说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强调修辞分析;而在我们试图通过“象”来固定化某一语词意义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意”的内在要求,由此我们才得以一维到多维不断发散和升华。可见,“言、象、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不可割裂开来。从纵向上观察,三者呈现层层深入的模型外观;从横向上考量,三者又是文学语言文学审美路途上的线性排列、前后相继的三家驿站,把文学欣赏者最终引领到艺术和美的目的地。

本文通过对几首古诗词“言、象、意”三个层面的分析,试图展现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优越性。虽仅是择取某一角度大致梳理,缺少严密而详尽的论证,但希望将这种以研究文学文本为本位的意识放大,也许对中国文学研究路向与方法的探寻是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单正平.中国语境中的文本分析――兼论一种新的批评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37

[3]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M].花城出版社,2003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情感 表达技巧 品味字词

在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且分值越来越大。近年来的中考题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初中的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下面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诗词赏析;分析能力

诗词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诗词赏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赏析诗词主题、艺术表现手法、特色妙语等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诗词不同层次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诗词赏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欣p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诗词赏析的能力呢?

一、培养诗词的诵读能力

诗词语言、节奏、韵味、意境的美妙之处,单凭分析理解体会是不全面的,而要突出“读”,在诵读中感悟。多读诗词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提高审美能力。当然了,“读”并不是随便地读,也不是单纯地读准字音,而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带有节奏地读,读出诗词中的韵律,进而能够体悟诗词中的情感。诗词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由情感带动语言而变化,使音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中的韵律不仅表现诗中的情感,还含蓄地传达了诗人情绪地变化。所以学生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正确诵读的方式方法,反复诵读,细细体味诗词中的韵律。

二、感悟诗词的思想感情

首先,理解一首诗词,不是简单的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意,而是要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壮美苍凉的风光,写出了戍边将士所处的恶劣环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将士的爱国情怀。其次,理解诗词还要找寻富有表现力的“诗眼”,很多诗词通过诗眼就能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的诗眼就是“绿肥红瘦”,“肥”字写出了叶子得多而大,联想到色泽鲜亮;“瘦”字写出了花得少而小,感受到惋惜之情,表达出感伤、哀婉的情感。诗眼,可以是诗词中的一个字,也可以是诗词中的精彩语句,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词的内涵,就可以理清诗中的情感线路,领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词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中的语言特色,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有的诗人在行文中注重锤炼字句,学生要赏析诗词中语言的凝练之美。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在表达上极具准确性和包容性,通过一个“绿”字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南一片新绿的景象。有的诗人喜欢运用“以动衬静”的创作手法,如王维《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诗中“蝉噪――静”、“鸟鸣――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摒弃世尘的隐愿。有的诗人表现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没有把意思直接说出来,如《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表达内心漂泊无依的孤寂感。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一首诗非常简短,但是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意境非常深远。

四、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很广泛,在诗词的赏析中,可以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对诗词进行技巧上地赏析,领会诗词中的意境和主旨。如,李白的《行路难》就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富有想象力地表现出:一会飞到黄河边,一会又飞到太行山,有时会来到溪水边,有时又乘舟经过太阳旁,忽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中,忽又乘风破浪扬帆渡海,诗人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充分表现出对于权贵的愤怒之情,表达出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

培养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可以夯实语文功底、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得真善美评判标准、造就健康向上的品格,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这是一个基础而又系统的工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艳艳.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初中教育,2015(2).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6篇

一、考点解读

【考题点击】(2011?四川泸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题示例】

1.(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

2.(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考题设置】

对古诗词语言品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包括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

那些最能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是出题者锁定的考点。“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它们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应联系全诗(词)的主旨或诗(词)人的情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因此,古诗词语言品味题在题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这个字妙在何处?/ 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2.请你赏析这句话。/ 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二、方法指津

(一)炼字的赏析方法

答题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1】(2010?山东莱芜)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刘(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考题:“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根据上面的赏析方法来具体分析:“偷”字含义浅显,应先指出修辞方法,结合全诗可以看出是指南风“偷”,所以是拟人;把南风说成“偷”,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这么说,可见诗人欢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第二步),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第三步)。

【例2】(2010?河南)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方法点拨】本题仍是考查炼字,但略有变化,要求从一个句子中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语来进行赏析。根据上面的“答题步骤”,先找“诗眼”。“诗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或诗人情感所在,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诗句和全诗分析,“诗眼”应该是“悠然”或“见”,确定之后,再按照以上的方法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二)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常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或重点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2)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

(3)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山东滨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对名句的赏析。结合以上的方法,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比喻,再具体分析:是自喻,为什么自喻,实际上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怀。另外,该句还富有哲理意味,也应该答出。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用典化句语言的赏析方法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运用典故的句子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1)指出用典或化用(2)说明其来源或含义(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湖南长沙)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赏析。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及思想感情把握。结合以上方法,先找准运用的典故“遣冯唐”, 明确在诗中作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然后再结合全诗分析运用该典故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表达自己戍边杀敌、报效朝廷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修辞手法的赏析方法

对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品味,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是什么,然后具体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或体现主旨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例1】(2010?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考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2】(2011?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考题:“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分析诗词的方法第7篇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作家、题材、体裁、主题、手法技巧等各个方面。但总结近年来的考题,命题考点常围绕着所写内容的异同、所抒情感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异同、语言风格的异同这几个方面。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有如下几种:

一、内容、情感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中的情感与主旨。这种比较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等。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和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类答案构成:①描图景;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对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及诗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对意象的特点的赏析,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阐释,对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3.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意象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语言赏析比较,包括不同诗歌间的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就是炼字。

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其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再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先指出该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再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等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所以鉴赏此类诗词要做到:

1.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2.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3.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