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合集7篇)

时间:2023-09-21 16:38:57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31-01

地理学是“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的中间学科,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与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始终关注地理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地理教学师资力量,提升学校与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意识与能力,实现高中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 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况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完整的思维过程应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必须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相关概念的理解,判断力与推理能力的增强,实现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对地理综合学科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含概念议论与逻辑分析,体现着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双重性质,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必须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才能确保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建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被归类于文科教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与课本内容的机械介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逻辑分析与规律研究,无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与思维创新的机会与平台,因而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强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便利生产生活服务的,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用于实践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方式与教学用例的选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树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把地理学习看成是高考考核与义务教育的“必需品”,忽视了学生构架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 培养与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式

1.科学选择教学实例,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调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逻辑辨析与联系实际等能力,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实例,以引导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合理想象,全面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在辅助与推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比重。如在讲到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在脑海中将所学知识简单梳理并将相关知识一一调出,通过提出假设,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收获地理学习的乐趣。

2.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归纳推理就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是以某个地理因素出发探究其对地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大气的热力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形式: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去分析一天中温度的不同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与太阳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影响了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程度而产生的结果。学生在综合分析地理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简化为逻辑因果形式,以减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与失误。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越发关注现代科技在推动教学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让地理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并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地理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总结地理特征,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来选择教学媒介,设计教学环节。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试听技术,调动学生逻辑思维与辨析能力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运用地理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向更现代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2篇

1.个性因素。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有些孩子偏于精细,考虑得面面俱到;有的则表现出粗枝大叶,顾此失彼;有些孩子神情专注,思维比较深刻;有的则表现出心不在焉,思维浮于浅层。

2.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解题思维的正常发挥。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3.解题策略。解题策略的优劣对解题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级的学生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什么问题情境下该选择什么策略,什么情况下又该改变策略。有的学生对一些方法并非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合理运用;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公式或模仿做过的题目,面对背景稍微陌生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解题策略缺失的表现。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激发内驱,叩开解题思维兴奋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兴趣所推动的,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时,其兴趣状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他们而言,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文字、图片比较,后者更有吸引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诱发思维。

1.挖掘教材的趣味点

数学问题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题思路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而蕴藏着丰富的趣味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编成故事或童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设悬念,引导多解、巧解,寻找解题规律,寻找最优解法等。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提出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对这个悬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根据许多公历年份每月的天数变化情况,经过比较分析和探究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解决了“小明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的问题。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打破秧田式座位的格局,把教室简易布置成“银行”,每小组选一名学生为“银行工作人员”,其余学生做“顾客”,每位“顾客”拿1元人民币去“银行工作人员”处兑换,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掌握用多种兑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的需要感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帮助他们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如: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墙面的面积,帮助学校总务处预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解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

3.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解题思维水平的高低与问题解决者的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在甲、乙两人解题能力相同的前提下,如果甲比乙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更大的信心,甲将有更积极的探索行为,且持续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甲将有更活跃的思维,能够进行思路的不断转换,即具有较大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让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学生探索解题方法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低层次的单项竞赛,在适当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起学习信心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二、完善认知,弥补解题思维空白点

生成穿越问题空隙的路径离不开知识的运用,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断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断性路径被有机镶嵌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欠缺其中某一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满足上述生成路径的要求,就可能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1.扫清盲点,确保思维的通畅性

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瞎撞乱做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了很多知识的盲点,导致思维的中断。有些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正确解题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及时帮助其“扫盲”。如少数学生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总是瞎做,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对十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重新梳理,甚至重新讲解。当一个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是混淆时,就要帮助其重新建立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通畅。

2.沟通联系,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简单地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着眼全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的影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一个个知识看作孤立的点,所学的知识零星而琐碎,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深化,两者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也相近,因此,可以从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引入,实行解题方法上的顺利迁移,这就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题目结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3.回归生活,引发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有些知识并不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家上个月水表显示368,本月水表显示396,小明家这月用水多少吨?一道简单的题目却给很大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思维障碍,主要原因是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从而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策略指导,拓展解题思维灵活度

解题策略既是制约数学解题效果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个体解题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有效的数学解题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引导者的姿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应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调查发现:由于教师不清楚现阶段应怎样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学习,教学方法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够成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外,现在的初中生并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每天只是听老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就好了,将课堂、作业等当成任务;碰到问题不积极探索,形成惰性思维,对学习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兴趣,丧失动力。这些都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也束缚了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数学知识可以开拓思维视野、激发思维潜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和知识结构来构建数学思考情境和发散性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思维方式,加强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强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提出几点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意识

1.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要主动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数学世界,从而进行有效吸收,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新课程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懂得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在学习中,教师要深入推进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使思维意识成为主动学习的“助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拓思路,勤于思索,并创设悬念,激发思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短期形成的,是需要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问题,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静结合,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立体画面,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几何领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领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思维,又能在积极的探索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施有效教学措施,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及内在性质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施的有效措施大概有:问题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开放性教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数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中有效发挥,使学生能愉悦地解题。例如,在讲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形式上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启示学生:形如ax2+bx+c=0(a、b、c为常数,且a≠0)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二次函数。认真观察ax2+bx+c=0(a、b、c为常数,且a≠0)和y=ax2+bx+c(a、b、c为常数,a≠0)就会发现,它们在形式上几乎相同,差别也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于0,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于y。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二次函数中的变量y取0时,二次函数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学生看到这样的讲解会感觉很有意思,使得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思维活动的显著提升。

2.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是数学中的重要特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的开放性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探寻解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783,求这两个数。方法一:设较小的奇数为x,较大的奇数为x+2,则x(x+2)=783,解得:x1=27,x2=-29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方法二:设较大的奇数为x,另一个为,则x-=2,解得:x1=29,x2=-27。同样可以得出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开放性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

三、创新数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1.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创新数学情境,优化教学思维。用简洁、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分析、思考非常重要,鼓励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变式为: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还可变式为: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遇题多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2.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数学思维的生活化。各种学科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更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从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有意识地带入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应用数学来提升数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时刻联系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某商品进价是1000元,售价是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为5%,求商店应降价多少元出售?又如“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照相机底座的三脚架、三角梯子等生活中普遍的例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与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

3.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和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善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例如,教师在讲例题时要把解题思路作为重要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他们在平时能认真审题,细致分析,综合运用概念、定理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需要用一定的逻辑思维的推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有效实践,多向发散,培B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是思维的反应速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也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让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加迅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空间的变化性,让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使学生能获得多条思路,对问题有着不同的借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路。如数学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变化性,做到“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为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以上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将来的生活也大有益处,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花帮艳.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7).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4篇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03-02

一、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主宰教学课堂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应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数学的计算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时刻保持严谨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小学数学计算课程。

1. 教育部门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学习、深造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学习、深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对于实际教学内容实现深入了解,从而有助于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 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安排上岗。通过培训、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团队的精英性,并且有助于小学课程教学教师团队优化。

3. 教师定期进行学术研讨,通过相互交流实现行业知识的共享。在经验总结过程中,学校可通过邀请优秀的教师就教学经验做相应的教学总结,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从而使优质教师团队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4. 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并进行延伸。

5. 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必要时,还应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最终策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学习具有实效性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巧妙的结合。新课改对教学标准的要求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然后进行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将物体分成一半利用数学符号应当怎样表示?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的分数符号,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1/2。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直接操作可以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帮助他们举一反三,从而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还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理念。

二、钻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反复、单一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进行相应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求知,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其寻求简便运算方法,并牢固掌握其中的计算原理。

2.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情境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膨胀,由此,学生才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比如,面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能抽象地进行理解,而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学习中的难题就会变得轻松易解,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 掌握计算规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熟知计算的固定规律,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课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并在课后将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例如,在“平均数”案例分析中,结合游戏“棒球队”,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在为学生安排棒球队的人数时,故意进行不均匀分配,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与棒球队人数应均匀分配的规律不一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计算的规律性,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与课程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主动投身于数学的学习当中,才能培养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为高效率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利用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1. 强化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算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是运算技巧的提升,还强调运算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要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和学习模式,将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学习运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时逻辑思维的清晰度,使他们对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 找准计算模式,提升计算速度

在解决一道复杂的计算题时,不能直接进行运算,否则,不仅不能将结果准确无误地算出来,还容易因为过程繁琐而导致计算出现误差。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杂计算题的训练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套用固有公式进行计算,形成属于自己的计算模式后,再组建属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提升。

3.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程的要求是,将所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方法通过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教学素材,有效拓展了教育资源。从宏观角度来看,计算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数学计算课程后大幅提升运算能力,并且更有利于运用数学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综上所述,在计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强化训练他们的计算思维和技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数学计算技能。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计算课程进行创新,通过具有新意的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6篇

关键词: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一、现状

目前,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时,教师只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忽视了解题过程以及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无法理解守恒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老师对守恒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失去了形成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机会。高年级学习化学计算中的守恒,极大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题型的概念,学生智能水平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

1.增强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守恒规律类题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守恒类题型的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守恒思维能力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意义。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中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学习中总结经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和化学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从测验中发现问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例如,有学生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这就是学生不善于运用守恒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相似化学方程式中找规律,从而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更为容易。

3.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

化学计算题会涉及大量的守恒规律,守恒思维能力在学生计算这些化学问题的时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题型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具有守恒思维规律的题型,使学生在题型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守恒思维能力。

总之,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化学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守恒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第7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创新思维;策略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借以抛砖引玉.

1. 策略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学习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这就要求克服课堂上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现出教与学相结合的思路. 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空间,要求教师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同学之间更多交流,取长补短.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找寻问题的最佳方法和答案,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策略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从问题开始”. 只有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要的手段之一. 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有创意的东西,就是创造. 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切入点,教师要启迪学生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讨论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3. 策略三:重视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水平

重视数学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教学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地发挥,便于教师反馈评价与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例如:提问学生时,不是问“这题怎么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 问“怎样想”,人人都可讲,都会暴露其思维过程及思维受阻情况,这样,便于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

(2)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将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维充分地暴露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与思维方法的借鉴.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场解答,向学生交待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从失败到成功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 策略四:更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则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运用新方法,辅助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的引入,可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师改造一些课本中常规性的题目,打破模式化,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将条件、结论完整的题改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论证;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要收集、整理、筛选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

(2)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 用计算机可揭示常规教学中很难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