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探究活动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5:39
探究活动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1篇

政治生活探究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以生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探究活动的呈现方式看,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案例、资料分析型

政治生活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列主义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其中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以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以生活化的事例来印证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开展案例、资料分析型探究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最终促进学生整合相关信息,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教材第二课第一目“基层民主自治历程”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基层民主自治发展的重要事件以“年表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能促进高中生对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进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制观念不断深入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内容的兴趣。

二、内容、表现分析型

以往的教材通常采用观点加事例的方法表述知识点,显得繁杂、单调。人教版政治生活采用活动框的方式,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让学生参与其间,同时设置提问,以针对性地实施理论教育。这改变了以往政治课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降低了理论层次,减少了理论难点。

例如政治生活“选举方式的选择”这一目设计的活动是对比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这两种选举方式的利弊。这部分的知识点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进行思考。教材通过对知识点的分解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做法,降低教材理论的难度,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辨析型

辨析型探究活动设计能简约地展现对立观点的冲突,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认识。高中学生对民主、政治自由以及政治制度构建等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设置观点辨析型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观点,尤其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与偏见,促进学生达成共识。

例如在“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一目,教材设计了两个关于政治权力的经典名言。学生首先要在准确理解名言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论据两个角度向对方提出挑战。教师需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生活辨析型探究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问题情境,然后做出种种假设,设想在事情发生时,行为主体可能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对他们的合理性进行辨析。事理辨析类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具体的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谁监督,监督谁”这一目中,教材设计了一位瓜农受到歹徒的抢劫后,民警对瓜农的报警置之不理的情境,并列出了六种选择。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与思考的过程。

四、践行型

品德行为,是高中生政治意识形成的标志。政治生活践行型活动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设置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调查研究、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感知真实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参与政治生活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例如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设计了两个关于听证制度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召开听证会的基本程序以及听证制度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述划分类型不是绝对的,每个教学单元后设置的综合探究就极具综合性和整合性。总之,政治生活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素材的选择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 新教材 探究活动 探究意图 实践性 创造性 教学情境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保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进行了统一规划并组织编写,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的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教材内容的模块设置和高度浓缩,知识要求的有意淡化和结构模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渗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刻意追求等。

新教材的内容无不以探究活动为开篇或线索。这种探究活动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处理方法截然相反。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教师首先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相关知识,再辅之以名人名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活动的处理方法是: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关注、感受和思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热烈的集体探究讨论;教材适时呈现主干知识,学生在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获得结论,进而进行新的学习探究。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学习和使用新教材的实践,谈谈对探究活动特点的粗浅认识和教学体会。

一、探究意图的多样性

综观新教材,探究活动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哲学与人生》这册教材,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学生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说来,探究意图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受事物、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科学。使学生在生活和文化中感受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这类探究活动在《哲学与人生》中较为多见。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探究材料揭示的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思考检验自己对探究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发展。以材料情境为依托,问题基于材料产生,问题是材料的精华,能引发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类探究活动遍及全套教材,其中以《哲学与人生》最为突出。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实践――参加学习实践、校园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实践中,理性思考,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实现主管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类探究活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践行――在这里应该这样做,在那里应该那样做,这种事提倡做,那种事禁止做。新教材贯穿了现代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课程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总之,探究活动意图的多样性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探究讨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更是学生交往、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既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组织学生高效活动的过程,更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运用眼、耳、口、手等器官交互活动和实践,他们亲自准备、参与和发展,亲自感受、体会和扬弃,亲自经历、展示和完善,探究过程自始至终充满实践和创造。在探究实践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创新性建构,思维水平和能力的创新性提高,特别是针对复杂问题处理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有时还表现为获得创新性探究成果。

三、探究操作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共有三类:每一框情景导入的探究与共享、全套教材课文中的各种探究活动以及单元综合探究。据统计,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共有各种探究活动126个,在《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中有探究活动134个。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探究活动,并不追求数量的整齐划一。更因为探究意图的多样性特点和教材使用的对象、时间和地域特点,教师在探究操作上必须根据具体的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际,敢于打破教材的设计安排,灵活进行取舍和增删,或进行必要的整合;就是在某一具体探究活动的操作上,也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实践证明,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地方的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使学生的探究思维更具开放性,使教师的教学更具启发性和概括性,探究活动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四、探究思维的发散性和指向性

探究引领课文,探究总揽教材。学生探究思维所依据的可能是已有的事实知识,可能是已有的经验知识,还可能是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探究的过程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生生之间的激烈碰撞,也可能是学生间天然的默契和共同的困惑。探究活动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在没有认真研读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就开展探究讨论,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这时,教师的点评引导和教材主干知识的呈现浏览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教师的画龙点睛和教材的廖廖数语对学生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以延续并集中指向于某些方面或高度聚集于某一点,学生能因此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达到对探究问题的豁然开朗,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态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个性特长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探究认识的生成性和智慧性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3篇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科书中。

(1)探究活动的功能。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探究活动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科书在设计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较完整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3)新教材“活动与探究”中化学实验的类型。新教材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活动与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与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完成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②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有关物质制备的实验:《氧气的制取》及《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氧气的制取》主要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归纳,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教师评价,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整套方案。该“活动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③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的物质性质的实验,无论在实验内容上,还是在呈现的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④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有: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条件等。这两个探究活动所要体现的方法是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比较、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再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刚学习的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做进一步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⑤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条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定律的内涵和实质,新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与探究”,总共涉及了四个活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此设置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的来看,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4篇

一、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特点

1.目标的长远性。对于一个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的拟定强调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一次活动结束,要考量此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而语言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根据各年龄段语言领域的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来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角活动的目标更宽泛、笼统、长远些,并不强调一次区角活动就要达成哪一方面的目标,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通过多次、多样的活动才能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和材料投放策略,使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时空的开放性。就时间而言,语言区角活动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如同样的阅读活动,有的幼儿也许一次两次就完成了,有的幼儿也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样的故事表演活动,有的幼儿扮演一个角色、参与一次表演就没有兴趣了,有的幼儿则是几个角色轮流扮演,乐此不疲。这时,教师不可“一刀切”,而是要满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需求,允许幼儿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学习进度。就空间而言,在同一时间段提供的语言区角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同时提供不同类型的区角,如故事书阅读、故事表演、书签制作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选择,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3.内容的适宜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也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凸显适宜性。如创设阅读区角,可为小班幼儿提供角色单一、形象夸张、画面简洁的故事书,让幼儿用一两句完整的话讲述画面内容,中大班则可以提供角色丰富、画面内容丰富的故事书,让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较为复杂的信息,讲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还可以为大班幼儿提供图文并茂的故事,让幼儿初步接触汉字。又如,表演故事所用的道具,可以引导中大班幼儿自制,而小班幼儿则可以提供成品道具。

4.过程的自主性。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语言区角活动属于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互动学习,在直观体验中自主建构经验。活动中,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伙伴,自行确定学习进度,与集体教学活动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段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完全不同,区角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得以落到实处。

5.评价的多元性。区角活动的个别化特点,强调理解和尊重幼儿在认知结构、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进程和发展水平,因此也就决定了活动评价的多元性,而不是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幼儿。对幼儿个体来说,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了,区角活动就是适宜和有效的。除了评价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的要素外,尤其要重点围绕专注性、坚持性、自信心、合作交流以及习惯养成、兴趣情感等学习品质和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鼓励幼儿,赏识幼儿,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二、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

作为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语言区角活动应成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既关注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又有重点地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培养。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园性的语言类专用活动室(如阅览室等),另一种是班级的语言活动区域(包括阅读区、情境表演区、桌面语言类游戏区等)。与富有情趣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相对应,幼儿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早期阅读类。马以念曾说过:“早期阅读是指学龄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低幼读物内容的过程。”周兢也曾说过:“早期阅读应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区角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可以是幼儿园提供的,也可以是幼儿从家里带来的,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图书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幼儿自觉、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探索、体验,学习基本的阅读技能,引发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2.情境表演类。幼儿倾听故事并根据某一故事情节,运用一定材料和言语、动作、表情等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段。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择角色,也可以根据某一故事线索,自创情节进行表演。表演的材料有头饰、手偶、背景等,可以在活动室一角开辟一个小舞台,创设一个情境,或以“小小电视台”的形式展示。除了表现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和语言外,还可和歌唱活动、乐器演奏等进行整合,增强表演活动的愉悦性。幼儿在自娱自乐中,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积极的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听说游戏类。在幼儿学习语言的活动中,听和说永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听说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表述能力,可以将已经学会的儿歌、童谣等,以接龙、问答等形式开展游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倾听和表达,提高语言交往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发音特点和某一阶段语言学习的重点,选择一些特定的、朗朗上口的内容,让幼儿反复练习,最后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4.操作讲述类。提供故事拼图、各种图卡、背景图等,以“故事盒”的形式投放于区角中,让幼儿通过自主摆放、自由组合,在摆摆、拼拼、玩玩、说说中,动手、动脑、动口。小班幼儿可以讲述单幅画面,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加进多幅画面;可以自我讲述,也可以轮流讲述、共同讲述,在轻松的玩乐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制作创编类。在区角里提供废f图书和画报等,幼儿做“小编辑”“小作者”,自制图书。在剪剪、贴贴、讲讲中,教师可以把幼儿讲述的故事录下来,给家长和同伴听,让幼儿体会到当小编辑、小作者的快乐和自豪,并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自制的图书可以放在图书角,作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材料。除了制作图书外,还可以用树叶、卡纸等,剪成各种形状,画上美丽的图案,自制独一无二的小小书签,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班级还可以创设“甜蜜悄悄话”区角,开展“小小辩论赛”“新闻快播”等活动,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交流,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幼儿敢说、有机会说、有内容说,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指导要点

1.科学创设环境。环境是“隐性课程”,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良好的语言区角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感兴趣地参与其中。班级应合理布局,统筹考虑,为幼儿创设科学适宜的语言区角环境。

布局合理:一般来说,语言区角要远离过道、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热闹区域,避免相互干扰,可以跟安静的益智区、手工区相连,设置在光线较好的安静的地方,用矮柜、栅栏、书架等隔成不同大小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使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中。尤其是自主阅读区,可以创设成温馨静谧的“小书吧”,墙面可以贴上幼儿能理解的图文并茂的阅读规则,地面可以铺上地毯,放上造型可爱的布艺靠垫、海绵积木、小圆桌、小椅子等,还可以挂上纱帘,摆上绿色小盆栽,使幼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专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故事表演类活动则可以搭建一个较大的舞台,还可设观众区,摆上几张小椅子,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小观众能互动起来,尽情表现。

标志鲜明:语言区角的标示要清晰鲜明,可以张贴在矮柜、墙面或垂挂于孩子视线可见之处。标示牌上可以注明语言区角的名称(如“甜心书吧”)、区角可容纳的人数、活动规则等,标示牌可以以卡通的文字、幼儿的绘画作品或以真实的活动照片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富有童趣,有的区角还可以设计图文结合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给幼儿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掌握规则,了解活动流程,提高自主性。

互动共享:语言区角可以和安静的区域毗邻,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和美工区相邻,美工区制作的图卡等可以成为创编故事的操作材料和表演区的道具;如紧靠益智区,让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共同习得。

2.有序投放材料。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的。”语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语言教育的目标,贴近幼儿的经验、需要和兴趣,多感官操作、多层次互动、多情景感受于一体,充分彰显语言学习的游戏性、互动性、情景性。具体地,材料投放要体现以下几点:

针对性:语言区角活动的材料应结合语言教育目标和主题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使班级语言教育的各项活动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丰富性:一个区域通常要满足多名幼儿同时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材料,包括成品、半成品等,以满足幼儿充分活动、多样活动的需要。

层次性:各年龄班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材料投放应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在材料的数量、难度、深度等方面逐渐递增,呈现螺旋上升的模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里获得发展。

3.适时介入指导。语言区角活动既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又不同于幼儿自由活动,因此,教师既不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不要成为放任自流的旁观者,而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活动条件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活动结果的评价者。

首先,在创设语言区角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合理采纳幼儿的建议。同时,要发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区角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习解读幼儿行为。孩子有百种语言,有百种表现方式。教师要读懂幼儿的无声语言,看懂幼儿的真实表现,“读懂幼儿这本书”,适时、适宜、适度介入,支持幼儿,推进活动的发展。最后,要组织幼儿对语言区角活动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参与讨论,积极表达想法,共同分享快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自信、主动、愉快地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大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材料巧投放[J].山东教育幼教园地,2016,(1、2).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5篇

很多成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关键不在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足,而在于管理者和教师很少给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知识仅仅处于储存状态,而没有被激活和应用。探究式培训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目前普通教育中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合成人培训?如果适合,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事关在培训中能否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

一、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的适宜性

1、成人有更强的探究需求

在现实中,成人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学生所面对的是知识性问题,他们知道可以在书本中、在老师那里找到答案。对比之下,成人的探究需求更为强烈。

2、成人更具备探究式学习的内在条件

不言而喻,成人的实践经验远远多于青少年学生。丰富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是有效实施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探究式教学属于综合式教学,需要学习者综合调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奏效。另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借助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成人的这一特点对其学习活动有着特殊意义:成人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其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显然,知识经验丰富的成人比缺乏经验的青少年学生更具备探究的条件。在学习活动中,成人本身就可以被当作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利用。当然,成人的经验有时会形成某种学习定势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3、成人具有或多或少的探究经历

心理学的“经验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感知就越容易,也越有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成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过大量的探究活动,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判断、分析、解决,这无形中是一种探究训练。而学生虽然也有过探究活动,但受其活动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所学课程,而且也比较肤浅。当然,成人的日常探究活动,其自发性较大,成功也具有偶然性,没有形成自觉的范式。通过探究式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陷。

4、成人更喜欢问题中心的学习

成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工作生活问题,因此,成人学习更喜欢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的学习。培训活动对成人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他们能够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具有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探究式教学其主要特征就是以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教学。

5、探究式学习可以弥补成人记忆力下降的弱势

有研究表明,人脑在25岁以前记忆力达到最高峰,然后在40—50岁之前保持在一个水平上,50岁后每况愈下。神经元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0岁以后减少10万个神经细胞,记忆的神经元基础也一天天减弱。这说明成人的记忆力明显低于青少年学生,但其理解能力并没有降低,甚至比青少年学生要强得多。成人学习的长处就在于其理解力、思维力,而探究式学习主要靠这两种能力,对记忆力的需要则很少。

综上上述,探究式教学更适合成人学习,更适合职工培训。

二、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培训探究式教学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其特点。

1、探究的目标方面的特点

成人的学习主要目标就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积累和增长知识则是第二位的。因此探究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或是模拟实际的问题。

2、探究的对象方面的特点

探究对象有的直接指向科学理解的思考,有的指向合理的行动。成人的探究对象指向主要是后者。成人要掌握的不是基本原理,而是运用基本原理,对实际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的探究。简单地说,就是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际问题。这种探究倾向于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理论,有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的时间,最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不在于获取知识,偏重解决实际问题,指向行动方案。例如“如何解决某组织中的冲突?”“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考虑这些问题时科学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课题比较倾向于对原理的理解。

3、探究的“已知”条件方面的特点

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是书本知识,所解决的问题明显具有抽象的特点,非本质和无关因素被书本或教师剥离,因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比较容易。成人探究的前提条件除了原理知识以外,还有实践经验。成人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是非常有利于复杂的探究活动,这是青少年无法比拟的。当然,经验并非都是可靠的,特别是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对经验的分析,经验可能会成为进步、改革、创新的绊脚石。

4、探究的方法方面的特点

成人探究的出发点是具体事物或事件,最后解决具体事物或事件。其探究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应用;另一种是由个别到个别,属于类比思维,如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同一种问题。归纳和类比思维易于实现创新,而演绎思维则不易实现创新。

5、探究的范围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的探究活动一般是部分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其实,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完全探究、部分探究、开放性探究、有指导性的探究。由于成人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而且内容丰富,模块较多,一般不可能进行连续的完全探究和开放的探究,而主要是部分探究和有指导的探究。具体表现为探究的问题一般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在探究中有教师的参与指导。

6、探究的内容方面的特点

成人培训主要内容虽然包含陈述性知识,比如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怎样做事,怎样把事做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明确这些特点,会使我们在进行培训探究式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思想,并能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探究方式。

从上述讨论,我们的结论是:探究式教学很适用成人培训,成人对探究式教学具有更强的需求和兴趣,在成人培训中,应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同时要掌握成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使成人探究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1](P24)。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获得学习和发展。区域活动正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成为当今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区域活动的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探究的内涵,以及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行为的指导不当,导致区域活动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作用。

本文以对探究的内涵的分析为基础,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为根据,对幼儿教师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观点。

一 、探究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面对一未知的事物或问题而急切的想要能清楚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看看、摸摸、亲身体验一下、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动脑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探究的本质是实践。在探究中,活动者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交流、讨论、反思和质疑。因此,探究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认为探究就是单纯的动手操作或是简单的机械训练。例如:交给幼儿一些树叶碎屑,让幼儿将这些树叶碎屑粘在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树叶图片上。这并不能看作是一种探究活动,因为幼儿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

其次,有些教师将探究活动等同于机械训练。例如:认识汽车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交给幼儿一堆汽车模型,然后让幼儿反复的拆装。而事实上,这种活动只能称之为训练,不是探究活动。

二 、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通过与材料、伙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各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2](P56)。我们一般将区域划分为类:生活区、语言区、角色区、益智区、自然角、建构区、美工区和表演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包括:

(一)自主性

幼儿天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新生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初步认识世界;两岁时,他们通过走路进一步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的探究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总是会对每一件物品,每一件事情感兴趣。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活动应是幼儿主动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二)差异性

加德纳将智力分为八种,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这八种智力,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是独特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4](p103)。每个幼儿在这八种智力上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探究都是一种个体行为,它多以一种个别化的、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区设置,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幼儿可以唱歌、跳舞,可以绘画、角色扮演,可以阅读、搭建积木。

(三)操作性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学前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的。操作在儿童的探索游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幼儿通过活动区的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材料性

对幼儿来说,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活动区的材料可以是成品材料,也可以是自然材料或者是半成品材料。区域材料之间及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样幼儿在操作这种材料时,才能获得某种发现,建构某种经验,扩展某种认识。

在提供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层次性,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引导性等特点。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材料的操作性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材料的引导性能够帮助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互动性

在区域活动中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同伴跟教师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 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集合时, 双方就会在认知、 情感、 社会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 互动, 幼儿可以分享到教师丰富的经验, 教师可以分享到幼儿独特的视角。同样, 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 需要直接对话、 互动时, 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 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5]。

探究活动的特点第7篇

一、科学探究的价值取向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容易引发幼儿发现事物特征、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關系等思维活动。因此。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的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凸显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个体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相对而言,“科学探究”这一子领域是以“探究”为核心的。从儿童的科学学习来看,相關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探究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正是通过科学探究,儿童经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体验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的目标与特点

《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知识经验。这三个目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切忌让幼儿分别学习或对幼儿进行单独训练。

1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好奇心是幼儿探究的内在动力,它表现为有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常常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驻足观看,问这问那。幼儿不仅好奇好问,还喜欢一探究竟。他们常常动手动脑,通过摆弄物体、探索物体和材料,试图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在看到新奇的事物、发现有趣的现象时,感到兴奋,乐在其中,而且有交流的愿望。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在幼儿的科学学习中。不能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来求取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这些事物的探究最能激发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热情。教师和家长应参照相關的教育建议,让幼儿经常接触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同时为幼儿树立乐于探究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既为幼儿探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也为幼儿提供物质条件,如不误解和伤害幼儿,为幼儿提供有探索空间的玩具和材料等。

2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这一目标包括经历探究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方面。探究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从《指南》中所列举的不同年龄幼儿的典型表现可以看出,对不同年龄幼儿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深度是有不同要求的。观察比较、实验验证、调查测量是最基本的探究方法。从《指南》中所列举的典型表现可以看出,对不同年龄幼儿在探究中使用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分析、实验验证、计划和实施调查、记录和收集信息等方法的多样性和程度也是有不同要求的。幼儿的探究能力是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的综合表现。幼儿正是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获得探究能力的。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或關键性目标。教师和家长要参照相關的教育建议,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關的方法,特别注意不能对幼儿进行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的单独训练;在鼓励和引导幼儿做记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力求简单、便捷,不要让做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引导和帮助幼儿通过回顾探究过程看到自己的发现和进步,从而感受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3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包括: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征,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性质以及不同材料的用途、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關系,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季节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等;感知和了解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關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密不可分。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關系,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或产物性目标。理解和领会这一目标的關键在于要认识到其发现性和伴随性的特点。这一目标之下几个方面的典型表现所反映的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幼儿感知、体验、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幼儿感性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各地应根据当地特点和特有的资源,选择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体和材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

三、科学探究的实施策略

《指南》对“科学探究”的三个目标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活动的多样性,尤其强调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依托区域活动中的自由探究和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渗透。

1 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各种探究活动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或小组探究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经历从探究到发现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认真倾听和记录,对这些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使其成为幼儿探究的起点。其次,要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说明理由。教师要让幼儿面对问题,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真正动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急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实验与验证,培养幼儿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意识。教师还要观察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并通过提问、提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第四,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教师要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切忌要求幼儿整齐划一地记录,避免记录小学化。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第五,教师要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教师要、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倾听他人见解,养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要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其观点对与错。要让幼儿懂得,相互质疑和争论也很重要,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探究动植物还是材料的性质,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幼儿多角度地逐步深入。

2 支持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探究

活动区角是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的场所,在与科学相關的不同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特点与进程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游戏。

(1)科学发现区中的科学探究。在科学发现区,提供一些能够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自由发现的物质和材料,支持幼儿探究物体和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關系以及有趣的科学现象。还可提供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使用工具进行探究,鼓励幼儿进行观察、测量和分类活动。在科学发现区为幼儿建立“发现日志”特别有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还有助于幼儿回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使探究得以延续和不断深化。要鼓励幼儿运用图画、符号、数字、图表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究和发现,教师也可以用照片帮助幼儿记录。

(2)自然角和种植园中的科学探究。自然角和种植园是幼儿观察和研究动植物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可以在幼儿园适当的地方开辟一个种植园,以满足幼儿想要模仿成人进行种植活动的愿望。幼儿亲历种植活动的过程。可以观察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变化,学习使用工具,照料植物。农村幼儿园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田地里的植物,观看成人如何播种、照料、收获,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3)其他区域中的科学探究。除了科学发现区、自然角和种植园外,沙水区、美工区、建构区等区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和发现活动。在沙水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沙子和水的各种物理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關系,学习使用各种容器和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在美工区,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究和发现颜色混合所发生的奇妙变化,发现各种不同的纸与颜色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在建构区,幼儿可以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探索、体验和发现力与平衡、斜面与运动的關系。

3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多样化的科学活动

幼儿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和获得经验的。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随时渗透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学习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一日生活环节中的科学发现。入厕与盥洗、进餐与饮水、午睡等生活环节与户外活动中存在着许多教育机会,这些时机有待教师敏锐地去捕捉、开发和利用。

(2)天气观察与报告。天气预报是幼儿园常规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通过關注天气状况、温度变化、风力大小、衣着以及户外活动等,了解天气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和活动之间的關系。

(3)“野外”考察活动。幼儿与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因此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会觉得特别有趣。教师要支持幼儿在尽情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要实现这一日标,關键是教师要事先进行实地考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幼儿的户外探究更有目的性和效果。城市幼儿可以到附近公园或郊外进行考察;田间地头、山冈溪边都可以成为农村幼儿生动有趣的探究场所。

四、支持幼儿科学探究时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的科学学习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但特别需要成人为他们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选择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1 支持性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安全、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成人要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成人特别是教师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在幼儿有疑问时积极对待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受到邀请时作为合作者参与幼儿的探究,认真而热情地倾听,积极而适当地回应。都是对幼儿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成人要成为幼儿的榜样,以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感染幼儿。成人还应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尊重其想法和观点,支持和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猜想和假设,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通过观察、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来寻找答案。另外,出错是幼儿探究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实,错误在幼儿科学探究和经验积累中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因此,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要批评指责,而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判断其认知水平,为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幼儿在探究时难免会弄脏衣服、弄乱和弄坏物品,甚至会出现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如踏进水里弄湿鞋子看看水有多深,把颜色涂在衣服或其他物品上看看颜色的变化,天凉了给花儿浇点热水,拔出植物看看根是什么样的等。这些都是幼儿热情尝试、积极探究的表现,成人应在接纳、尊重的前提下加以引导。

2 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

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够获得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还处在具体概念和前概念的水平,所以要让幼儿学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学的和应该学的。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生动鲜活的,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习的。要将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这样还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3 适宜的材料支持

由于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必须有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用于支持幼儿科学探究的材料既包括区角中供幼儿在自选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自由探究的材料,也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幼儿小组或集体科学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教师要關注和研究材料的结构。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操作、摆弄工具感兴趣。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包括放大镜、小铲、小容器),能够使幼儿了解到这些工具的特殊用途。

4 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