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探究性学习策略(合集7篇)

时间:2023-07-04 16:00:44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

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实质是让小学生通过数学问题学习、应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先让学生观察班长坐在什么位置上,你怎样表示班长的位置?然后,通过红色直条表示行、蓝色直条表示列,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行、列的概念;再学习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既轻松又愉快,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拓展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研究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数学课堂教学由于空间限制,或者生活中有些实际数学问题、实际数学情景不能带进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例如,“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是长与宽的乘积。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课堂其乐融融,充满活力。

3、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孩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及思路都不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也不同,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受教学时间及其他硬件的影响,教师也要随时随地调整策略,保证研究任务圆满完成。例如,对于班级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把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转变成“马蹄式”,以便于学生讨论或是发表个人见解。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取策略之所长,应研究之所需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4、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

5、关注成功体验,喜欢探究学习

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体验探究中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因探究而快乐,因快乐变成“我想学”,我喜欢探究,我喜欢求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如,在 “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来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动手,学生特别来劲,活动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动手中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思维得到开发。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的主体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秀銮.高中音乐课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新课程,2010,(5).

[2]高飞.小议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4).

[3]许红萍.“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2008,7-8).

[4]邓月花.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科学咨询》,(2006,9).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2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习策略 指导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现在的人们正面临着“学会生存”的严峻挑战,而要学会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与学习化社会中生存,其前提则是“学会学习”。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各国教育家们都一致认为,教学不仅要探讨教师怎样去教,而且更要探讨学生怎样去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标准》强调《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是合作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正将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数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当然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的学习,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而不是进行单一技巧训练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而不是片面强调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材料,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发现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定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及指导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分类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动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规律、方法及其调控手段。学习策略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重要保证,而我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应着重掌握和运用探索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上学习策略的指导。

探索策略

⑴实验引探 实验引探就是以实验为手段,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通过实验与观察,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实验从而实现边观察边思考、边实验边探索;不断地把感性认识和已有的有关知识加以整合,以实现由直观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发展。

⑵以疑引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生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⑶提出假设 用假设的方法有根据地进行猜测、联想,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数学研究中,对探究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事实材料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先前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究。

(二)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综合运用以上学习策略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积极性高但容易冲动、易分散精力和注意力,兴趣有但不容易保持和稳定发展等等一些不足。而且由于知识水平、科学方法的原因等都可能造成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以下的指导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1.确定探究主题的指导

一个好的探究情景应既具有可行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探究的主题可以由教师给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定。教师在给定主题之前,若能精心创设新旧知识冲突的情境,展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紧张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而学生选题时常常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不一定具有可探究性。在学生选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提出的 问题是否符合自己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这样当指导学生分析发现选题没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应及时修改。

⒉运用探究方法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运用探究方法上加以指导。

(1)如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利用各种背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景,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指导如分析法、综合法、和分类法等,保证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中产生化学反应。

(2)指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大胆设想提出假设即指导运用好探索策略。

3.探究行为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i)我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ii)探究这个问题我已具备了什么?(iii)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提出什么假设呢?(iv)能从已知的条件中推出什么结论吗?(v)为了达到探究目标我还应该做些什么呢?(iv)我的做法有效吗?是否够继续进行下去吗?(vii)我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吗?是否需要调整一下?等等。

教师既要让学生重视探究结果,又重视探究过程;注重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在肯定成绩、获取成功感的同时,看到不足,学会对不足进行科学的归因,如自身努力的不够等,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等。

总之,探究学习中突出学生为主体是关键,教给一定的学习策略并加以指导是前提,也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当然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策略指导的正确性有待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更多地去实践探索,在探索中总结。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2]中学数学教研. 中学教研杂志社.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源泉,是探究的依据和中心。可以这么说,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探究规律,再提出问题,再深入探究的过程。因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一个问题、一种状况所产生的疑问。虽然孩子天性好奇,爱发问,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于听讲、记录,忘却了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漫长的,需要耐心的过程。

1.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敢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解除学生害怕的思想包袱,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意见。首先,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情感要真挚,平等地对待和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尽量做到:(1)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有机会才有可能。(2)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因为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3)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脱口而出的观点往往是在直觉的作用下智慧火花的闪现。(4)学生回答时出现错误或无法继续时,允许他请别人帮忙。(5)无论回答的问题离答案有多遥远,对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做法要给予肯定,毕竟故意捣乱的学生并不多。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问

任何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基于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探求更深层次的内涵,或者处于某种矛盾之中,希望获得圆满的答案而出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铺就问题产生的温床,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与他们对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巧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提出问题。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学生随便报一个数,教师立即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教师对学生准备的考题对答如流,学生的兴趣由此而生,一连串问题在脑子里诞生: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神?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难道有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1.引导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发现、探索、创造。也许,他们的想法很幼稚,离题很远,但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优秀的学习品质正在形成,这就是他们的收获。教师要根据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和它本身的特点,选择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内容。如简单的几何平面、立体图形的特征、积(商)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

2.倡导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内,互相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思考过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所研究、探讨的问题达成共识,对事物的外部特性和内部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小组或班级交流的主题要明确、具体,有思考价值,凡是自主探究能解决或已解决的问题,不必再拿来讨论。教师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间,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充分思考,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另外,教师不能置身事外,以旁观者和监督者自居,应加入其中,作为参加交流的普通一员,进行讨论。

三、注重反思,形成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忙着准备过节的新衣服。假设你和妈妈到一家专卖店买鞋,结果被告知适合自己的鞋子共有20双,已经售出了12双,那么还剩余多少双鞋子供你选择?”这样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我们也准备派学生参加,共组织20名学生参赛,12名女同学和8名男同学,在仅有12根跳绳的条件下,在训练中应如何分配呢?”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是优化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教学,还要时刻牢记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不断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二、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选用灵活多变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学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需像制造产品那样要求十分精确,而需要使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强化有赖于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师实现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时间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因此,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研究性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做出及时调整,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他们的思想和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由于受到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时地改变研究性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如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学生座位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听教师讲课,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这对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效率意义重大。总之,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引导、指导及评价工作,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研究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四、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空间,使学生从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这既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如小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很难弄明白。教师为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问题,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记录的数据,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长乘以宽。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再感到长方形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感觉到公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和热闹,学习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5篇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枯燥,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树立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自信心和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的形成强大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枯燥难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还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觉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3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探究空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简单,并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原理定律并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数学教材知识讲解给小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将死板的教材知识转变生动的生活常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拓展教材知识,努力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原理问题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学习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拓展为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自主学习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引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共同提高进步,还可以给学生交换思路、开发新想法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发现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鼓励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正是创新的源泉,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验证猜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逐渐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问学生“可能情况会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想,得到的结果理解最深刻,学习最有效。

6设置开放性练习,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路和创新精神。

7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

[2] 张继林,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3] 邵爱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4] 何宝群,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6篇

一、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的操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到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以“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的教学导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尝试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学生学会并形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探究”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练习是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所必需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吝惜,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地组织和知道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运用,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势,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策略的数学教学的应用举例

图形的旋转 (观察法)

创设情景:

师:一个三角形的样板放置于黑板上,用粉笔勾出它的轮廓,然后边操作边讲解:如图3-1,如果将三角形ABC绕着A点旋转某个角度,问:两个三角形有何特点?

生: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所以AB=A′B′,BC=B′C′,AC=A′C′

∠BAB′=∠CAC′

⒉ 探究新课:

师:如图3-2,ABC是等边三角形,ABP旋转后能与CBP′重合,那么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 旋转角是几度?

(3)连接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

生甲:B点是旋转中心,因为它保持固定位置不变。

生乙:旋转角等于60°。

AB和BC是对应边,

它们所夹的角∠ABC就是旋转角。

又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生丙:∠PBP′也是旋转角

∠PBP′=∠ABC=60°。又CBP′是ABP以B为旋转中心旋转出来的 BP′=BP。BPP′是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⒊ 得出结论:

绕着一个定点旋转后的两个图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位置始终不变的那个顶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三、探究教学的成效

认真分析研究了施行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实验班与施行传统式课堂教学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

(1)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克服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使课堂充满生机。

(2)中学探究性学习策略教学减轻了数学教学的负担。只要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探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也自然地会感觉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负担。

(3)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更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4)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效地抑制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探究性学习策略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问题情境;环境开放;策略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55-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偏颇,有些名曰探究式学习,本质却是传授式教学;有些探究式W习,既无探更无究,只是简单的结论再现;有些探究式学习,变成学生“自助”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探究式学习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反思,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某教师所上一节小学数学“烙饼策略问题”展示课为例,谈一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本节课教学资源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烙大饼问题,题目要求:有一口锅,每次能烙同样规格的2张饼,每一张饼要求两面都要烙,每面烙3分钟即可。本来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的提问没有梯度更缺乏针对性,问学生烙3张饼需多少时间?学生马上回答12分钟,教师于是反复强调:有没有不同答案。学生以为答错了,但思考后仍然回答12分钟,教师显得非常尴尬,因为其本意是想听到更短的时间答案,以便引出烙饼策略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并利用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烙2张饼需6分钟,4张饼需12分钟,3张饼能否9分钟完成呢?这样有目的有梯度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杜绝流于形式的探究学习

探究是一种认识未知世界的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研究,较大的空间来展开。时间太短,空间太小,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本节课教师提出如何在9分钟时间烙完3张饼的问题后,把学生分成6组进行探究式学习,大约4分钟后各组交流探究结果,6组中只有1组完成探究任务,这组学生上台展示9分钟烙完3张饼的策略,用①②③表示3张大饼,第一个3分钟①正②正,第二个3分钟①反③正,第三个3分钟②反③反。首次听到这种方法的教师感觉很新颖,觉得学生很聪明。但是,在课后的评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策略产生怀疑,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从事家务劳动,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能在短短的4分钟内想到如此精妙的交替烙饼法,同时更质疑为何学生没有意识到第二个大饼放在锅外会烙不熟的常识问题。从当时听课现场的实际来看,看到的是该小组部分学生看书后才知道答案,然后演示并讲解给其他同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听课教师并没有看到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尝试烙大饼,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问题,也没看到学生质疑烙第二个大饼时,有一个大饼的空间和热效没有利用这个关键环节,更没有看到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沉思,不断设计方案,不断尝试新的操作方法,突然受到启发,产生新的烙饼策略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人们期望的情景出现,这正是问题所在,也是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流于形式的体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在第二个3分钟把大饼②不要取出,把大饼②正放在大饼①反的上面即可,也许这种方法很简单,但当时为何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书本答案上没有给出,而学生的反应仅仅是一种模仿式的学习而没有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实质。

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第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与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

第二,数学探究活动不是让学生把知识当作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事实上,真正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最有价值,即使不能解决,成为一种猜想,也是一种成就。

第三,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时空”:①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②在提出问题后;③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④在概括结论之前;⑤在出现错误之后;⑥在出现疑难情况时。

最后,充分认识数学探究课的价值。这就需要处理好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有效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希望广大教师结合课例提出新的方法与建议,让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数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形成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真正好学、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 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郭传金.小学数学“21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4] 杨天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 .

[5] 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