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7-04 16:00:44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1篇

【关 键 词】小学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其中还提到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的义务教育不单单是小学生自己的个人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集中关心和瞩目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学校是一个评级系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更好地给自己定位。

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二、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使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的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起来,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他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最基本单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上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家长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家长可能不去说教,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就影响到孩子,常言讲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常常就决定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的意识。学校老师说话也管事,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说教上,可能孩子理智明确、抽象思维比较强的时候会有理性的分析,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还是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智,而家长父母是培养人品的第一道关。

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忙事业、忙赚钱、打麻将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由于学校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不断的提高,对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殷切地想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首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科学文化在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家校教育的内容要适时更新,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不断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等,都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教育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家校教育联系的方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其次,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沟通才能增进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作为学校,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家长支持,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要改变以往那种“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的思想。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在现代社会,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责任。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我们认为,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人无完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家长与老师用沟通的办法来解决分歧。作为学校,我们也应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过去人才常常是举孝廉,家长教子有方,家教很严,这孩子的家风人品很好;但是能力、知识怎么样,还得看老师,在名门的教育之下肯定学识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统计,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人员有不良行为的,孩子的人品也常常出现缺失,学校教育不可缺,但是孩子毕竟还是长时间生活在家庭里。

总之,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个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的路子,建立充满活力、多元的教育共同体,千方百计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也需直线上升,那么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也在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因此,这三方引发出许多不协调的因素。第一,大多数学生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第二,学生的理论教育颇多,少实践活动。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第三,学生多被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由于中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第四,学生现在的发展方向多为纵向,少横向联系。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第五,学生的书本知识较多,少社会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形式上的划分,实际上都属于社会范畴。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好成年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重要性的认识。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发生悲剧,这种事例举不胜举。

所谓良好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必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必须是符合青少年本人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长春市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网络基本上是健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应突出抓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入手,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继续深入开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师德年活动,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2篇

关键词 学业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3篇

一、做智慧型父母

很多家长与小孩越来越难沟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沟通交流方式不正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求家长放下“家长权威”,忌讳命令式的说教育以及武断式的批评。其次,要有耐心去倾听小孩的心声,给小孩解释与辩解的机会与权利。因此,建议每当周末小孩回家时,父母尽可能一起陪伴小孩,过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听听小孩在学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学习情况等。父母适时地对小孩所说事情进行分析与引导,结合社会问题对小孩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对小孩学习,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多问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等。这样,小孩就会感觉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见与感受,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关心,享受到与父母交流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一点:当小孩在谈学习时,如果总是把学习不好的理由归咎为客观原因(如受周围同学影响,老师不好等),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学习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这时就要清醒地判断,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及时与班主任了解情况,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做榜样型父母

一是过有规律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做“夜猫子”,这些“夜猫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点用心学习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戏,甚至有部分男同学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学则在聊天、唱歌,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这些“夜猫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坏习惯。要使小孩养成有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习惯。

二是创造艰苦的环境,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很多父母为了小孩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让做适当的体力劳动(家务),久而久之“培养”了小孩的懒惰习性。这不仅不能促进小孩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小孩形成严重的依赖习惯,怕苦怕累怕脏,贪图享受安逸的生活。近年来,学校里出现很多不适应住宿生活的学生,不愿意整理宿舍内务,不参加班级的卫生轮值,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清洗。热天嫌天气太热、冷天受不了寒冷,睡不惯学校的硬板床;同学之间不能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吃不惯饭堂饮食,穿不惯校服校鞋。这些学生均有共同的表现特征:不按时作息、纪律涣散、随意迟到、缺课,上课期间昏昏欲睡,课余时间生龙活虎,经常借故请假回家,对学习无兴趣,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家长应该让小孩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饮食起居应学会自理,不能过分满足学生的物质、金钱等要求,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4篇

关键词:教育产业 高中教育 家校合作 途径 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道路不同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如何将两者更好结合,发挥更大的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为此,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怎样相结合才能对高中学生有更大的意义,并且形成一种“家校合作”的模式为高中学生的教育铺下一块里程碑。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作为了一种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基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按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学校的有些做法他们是不能理解并且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及行为,在后续的学习活中将走自己的道路,这些行为没有在教师的面前当面表现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恐惧家长造成负面效果。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条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过早定向,揠苗助长,家重孩子的课业负担,逼孩子考试获高分,升上重点大学。这些就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主要突出的特点。严重影响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式

从上面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之处。所以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互补的,这就决定了单靠发挥一方面的作用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必须采取多种科学而又恰当的方式对二者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良好素质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应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过程来管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分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让老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一座桥梁。鉴于以上情形我将通过以下的几点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有人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主有次,有先有后,不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能脱节,更不能发生矛盾。说得形象一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上,必须“紧跟”学校教育,同学校教育相对应,同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二)开设“爱生、亲子”活动

可以开办一些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比如说开设“爱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爱生,家长的亲子行动中,感受教师和父母,体验爱的感情,滋生感恩意识,驱动感恩行动。只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一些类似“爱生、亲子”的活动,他们才能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从内心开始有了这些思绪后,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因就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会从自身找理由、找方法奔向学习的远方。这样就从本质上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关键。

(三)一起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非常看重自己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生身上时,如果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会常常反抗。孩子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能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所以当问题孩子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和父母不适合采用批评、责骂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聪明的教师和父母通常不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自己选择,让他们体会到为自己负责。例如校讯通业务,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媒介,但在高中学生看来,它是一个“告密者,监视者”的角色,学生抱着排斥的态度无意中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接到校讯通的信息告知时,尤其是有关学习成绩时,教师应附加一些分析情况,建议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来引导孩子,拒绝采用打骂、责备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老师和父母都成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青少年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从众是最好的选择。从众行为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所以当孩子有从众行为,并且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学习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个性文化方面的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同时,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聊天来正确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减少他们的从众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懂得了家校合作的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方法用于高中的教育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成效。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事业,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有一个良好身心发展的机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起来,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做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5篇

农村单亲家庭学困生的辅导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者,看到这些本该十分优秀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影响出现各种问题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如何使这些孩子走出心灵的误区,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有以下几点辅导策略,与同行切磋:

1.正视自己,克服短板

“短板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想学业有成,就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而自己只有了解自我,正视缺点,才能战胜挫折,实现目标。

2.境由心生,调整心态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心态左右人的心理状态。农村孩子自小受环境的影响,就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意志力差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让他们明确: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及时调整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好的心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体验为班级、为同学付出后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的生活是绚烂多彩、充满阳光的!

农村单亲家庭学困生的辅导策略

1.明确目标,付诸行动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中的目标就是生活的指路灯、力量的源泉,确定目标我们才能选择人生道路,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仅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目标需要付诸于行动,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以获得最大的成功!提醒学生:当你拟定一个目标后,把它写下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目标具体化,相信行动是克服困难的最佳方法。(此方法我在班级中一直使用,效果很明显。)

有目标不行动就不会成功,不管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有多么疲惫,一定切记:不要在“成功”的家门口躺下休息!

2.放飞心情,劳逸结合

人生就是一次负重旅行,无论你肩上担负的压力有多重,哪怕只有一杯水的重量,如果一直扛在肩上,你就会感觉肩上的压力越来越沉重,最终被他压垮。累了、烦了、郁闷了,放下来休息一下,再轻装上路,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6篇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灵活性,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 影响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家庭因素

1.小学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来自于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而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缺乏吃苦耐劳和挑战困难的精神,一遇到挫折要么寻求逃避,不敢面对;要么手足无措,一蹶不振。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代的家庭中,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逆境教育”。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孩子没有了实践的机会,致使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失败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不是帮助孩子总结原因、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努力的过程,这也会让孩子过于重视结果,接受不了挫折。

二 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1.家长树立抗挫折教育意识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父母”,这话值得深思。父母对孩子精心呵护,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无助、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结果孩子们在家长的溺爱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看到困难就退缩、遇到失败就痛苦。研究证明: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成长早期受一些挫折,对他的一生很有益处。孩子从小体验过失败,长大后就会正确地看待失败;孩子从小就在困难中摸爬滚打,长大之后,才不会惧怕困难;孩子从小便与挫折较量,长大后就会比别的孩子思维更活跃、应变更灵活、行动更敏捷……因此,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家长要掌握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第一,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是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体现。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第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作为小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父母以理解、同情、支持的态度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折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自己焦虑、紧张的情绪以及想责备孩子的心情。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7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