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9-04 16:24:52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1篇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据是,计算机网络是所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网络编程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各方向(包括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软件开发基础,网络互联技术是网络工程设计的基础,而网络工程设计是网络管理分支方向的基础。

2.3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2篇

关键词:商品学;技能;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商品学课程的基础性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商品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商品学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有开设,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核心课程学习的服务性,需要通过从理论上掌握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为其今后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物流管理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的教学常常不能突出物流管理的专业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急需要增加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方法依然采用教材加粉笔的形式,只注重于其教法而不注重于学生的学法,课堂中教师将商品学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学生就容易失去对学习和专业认识了解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弱,实践性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因商品学基础知识和理性认识都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关注较少,实践性教学也较为薄弱。许多学生虽然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但在面对商品实物时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例如,商品检验和商品条码等知识点,如果只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不仅所用课时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所学商品学知识,将此学以致用就更为困难。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确认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也迫切需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对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商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其商品学基本知识体系。因此,将传统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重新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目标,形成以掌握商品学知识为基础,增强对商品学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并逐步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物流人才职业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商品学知识体系和物流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认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专业技能部分包括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内容。依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可灵活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三)丰富教学方法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3篇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部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部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部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4篇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2.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2.1.1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2.1.2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2.1.3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2.2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5篇

1.1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而不滥,专而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1.2核心性: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就是大学生所选择的主导学科。具体指某一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1.3综合性: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使各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横向知识反映各类知识的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综合网络。

1.4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的知识不断的老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适应这种变化,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定向调整。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动态调整。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

2能力与素质

2.1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几种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2.1.1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

2.1.2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也就越高。2l世纪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互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1.3商业道德,是商业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这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关系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将要步入商业领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

2.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具有适应终身教育要求,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一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

2.2.2具有信息能力。随着杜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2.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管理类人才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经营企业,经验欠缺。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根源于我国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于是,这也就需要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4合作与沟通能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活动领域、交往范围、生存空间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在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开工作。

2.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导向。只有具备了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才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2.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系列稳定的心理要素的结合。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其中智力素质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则侧重于非智力素质。

2.4.1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能力。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层次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挖掘与捕获,并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传播、实践、再造,进而为组织发展提供技能支持与知识保障的过程(陈宗炎,2009;侯宏皎等,2007;孔庆杰等,2011)。对于企业而言,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利用与再造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造价值的能力。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知识管理往往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最终目的。这种利益可以是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可以是组织总体智力资产的增长,也可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的提升等等。

其次,知识管理的实现以员工为基础。不管是组织知识的创造、学习,还是知识的传播与应用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而企业的整体知识竞争力也会随着掌握企业信息知识的员工的离职而减弱。因此,做好人员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再次,知识管理的实施要有一定的组织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与科技的创造与创新很难以一人之力顺利完成,而且知识的推广与应用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分工,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组织基础。

最后,知识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企业的市场、客户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企业内部资源也会随着企业日常运作进行配置与应用,同时知识也是变化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变动的,因此,企业的相关知识系统要随时更新,进行有效的动态整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充分整合、共享、传播、使用馆内各种知识资源以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知识信息需求,以此体现图书馆的职能与价值(何绍华等,2007;覃凤兰,2007)。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概念进行理解:

第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储存基地,拥有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和信息,而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准确详实的知识信息,推动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进而为知识的运用与再造奠定基础。

第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为图书馆储藏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和信息。例如书籍、电子书籍、数据库等。图书馆也是收藏图书报刊文献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组织,也是将这些资源保存最完善的基地。截止2004年底,我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就超过11777所(公共图书馆数量为2677所左右,高等学校图书馆1100余所,专业图书馆8000余所)。全球范围内拥有图书馆数量为100万所,馆藏图书160亿种,是目前全国总人口的2.5倍。

第三,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是对知识进行加工、整合与转化,以便更好的实现知识的检索、传播与共享。图书馆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图书馆馆员对其进行整合与转换工作,使图书馆知识系统清晰化、体系化。现代图书馆的网络传播、电脑存档、信息检索、访问查询技术就是在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转换。图书馆员对图书资料开展归类、编目、著录、综述等文献的加工工作。其中,文摘、提要、综述总结,不需要在内容上有长期的积累,用文字比较容易表达,编目、著录工作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一目了然,简单易懂易用。而这些工作就是为了提高图书馆工作的体系化、条理化,以利于知识传播速度的提升、知识利用效率的升高以及知识传播范围的扩大。

最后,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图书馆用户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组织内部资源也会随着企业日常运作进行配置与应用,同时知识也是变化的,图书馆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变动的,因此,企业的相关知识系统要随时更新,进行有效的动态整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层次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层次的划分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按层次划分可将其划分为战略层、资源层、核心层及基础层。

1.战略层。战略层主要指知识管理中处于系统战略层次的内容,例如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等。该层次的主要功能在于明确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方向,以及在一定时限内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发展途径等问题。首先,梳理图书馆内部知识的传播、转化以及再造流程,明确组织内部知识链的结构与关键环节,从整体上看审视组织内部知识在传播、共享、转化、再造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知识链的整体结构、传播路径以及转化方向、再造效率等方面挖掘组织内部知识管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现组织有效知识管理,进而促进图书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核心层。核心层主要是指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保障与辅助活动。例如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理念等;图书馆组织管理流程改善以及组织结构的优化,通过建立层次简单、结构扁平、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知识传播共享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变革落后的组织理念,力争树立知识管理意识,让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日常工作的重点;营造有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良好组织氛围,强调尊重知识、贡献知识、创造知识的文化环境;构建层次分明的组织知识体系,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网络。核心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在组织理念、规章制度、工作环境等方面保障组织知识管理得以有效推进,因此,核心层的意义重大。

3.资源层。资源层也是整个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要素层,是图书馆知识的来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图书馆外部资源以及图书馆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图书、数据、信息等内容供应商的知识、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性组织的知识、图书馆网络知识以及用户在知识利用与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图书馆外部知识是图书馆知识的主要来源。图书馆内部知识包括图书馆的组织文化、组织理念、价值取向、规章制度以及图书馆内日常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业务形态和馆员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内部知识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资源基础,也是对外部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工具。

4.基础层。基础层主要指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需要一个系统、高效的技术体系。以这个体系为支撑来实现知识的收集、整理、共享、传递、转化和再造。同时,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图书馆管理效率带来有效提升,实现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各种资源的利用水平。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层次的关系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首先战略层充当了系统目标的角色,明确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方向,以及在一定时限内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发展途径等问题。该层次处于系统的最高层,明确了核心层、资源层及基础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等问题。资源层充当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要素的角色,而系统要素是系统具备系统功能的基础,图书馆的外部知识资源以及组织内部知识资源是图书馆进行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再造等功能的资源基础,有了知识图书馆才可以去履行自身的职责,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核心层以及基础层共同构成了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层。系统涌现是实现系统演进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系统涌现又是通过诸多系统要素以及系统组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激发产生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激发的方式就是系统的结构。图书馆的内外部知识离不开科学的组织制度、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理念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持。这些将图书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存储,对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各种知识资源、人财物资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结构,为实现系统功能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进而为后续的传播、共享、应用、再造等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挖掘与捕获,并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传播、实践、再造,进而为组织发展提供技能支持与知识保障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充分整合、共享、传播、使用馆内各种知识资源以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知识信息需求,以此体现图书馆的职能与价值。其次,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将图书馆知识管理层次划分为战略层、资源层、核心层及基础层。最后从系统目标层、系统结构层以及系统要素层角度探究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各层次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战略层充当了系统目标的角色,资源层属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要素,而核心层以及基础层共同构成了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层,各个层次相互作用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宗炎.从知识转化的角度谈图书馆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3)

2.侯宏皎,李永先.基于知识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7.8

3.孔庆杰,赵海霞.图书情报视角下的知识供应链研究―知识供应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8

4.何绍华,王培林.知识管理环境下的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

5.覃凤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7.5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7篇

1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

1.1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内涵及特点

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煤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市场研究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管理方案设计及企业运作能力,富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初步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职业经理人素养,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综合能力等。根据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其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l)应用性。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煤炭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还要创新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2)实践性。实践是实现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要途径,在设置教学体系时要强调实践性,培养过程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深人煤炭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最重要,缺乏实践谈应用,等于空谈。(3)社会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后要到煤炭企业工作,因此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广泛交际能力等。

1.2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

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煤炭企业有行政、人事、劳资、财务、物资供应、煤炭销售、调度、安全、质量、机电、地测、技术等多个管理部门,根据煤炭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需包含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拓展素质三大素质和6种能力。

(l)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是个体本身的素质特征,包含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2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能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达到人职匹配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基础能力主要反映为大学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的基础素质,例如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思维等对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煤炭企业管理者需要应对大量的突发事件与各类安全事故,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和新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稳定的情绪、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特征。

(2)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是与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关键能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能力要素,是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有关行为。专业知识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资源保护知识、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学习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技术,发展煤炭企业管理能力。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投人机制。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有创新的、可行的和见效快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包括与大客户建立中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产量规模增加后的市场用户安排;对内强化煤质管理,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煤质计划管理,优化采场安排,合理配采,加大洗选力度。资源环境保护:掌握循环经济理念,矿山生态经济管理,矿区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和矿区污水、废气的零排放,矿区的环境整治。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采矿和选矿技术或专业工作方法,并持续不断地获取专业技术新知识。掌握市场调查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煤炭企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及相关的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对全球市场和企业发展机遇具有较强的商机洞察力。熟悉煤炭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知晓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路径,能够进行创业战略分析、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探索能力和实干精神、指挥才干和领袖胆识及善于研究的探析能力。掌握项目评价与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分析技术和工具,熟悉项目全过程和分阶段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掌握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运作,具有较强的项目运作与管理能力。掌握煤炭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即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设计和作业组织等)、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即生产计划编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生产运营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即设备综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准时与精细生产),具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能力。掌握企业绩效评价、咨询与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能针对煤炭企业及其所属实际和行业背景,分析、判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源和机理,熟悉企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咨询与战略决策、商务策划能力。

(3)拓展素质。包括团队合作和适应发展能力。所谓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促使团队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与发展能力是指个体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潜能素质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基于胜任力的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2.1课程体系建设

2.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分布、职业胜任力的整体构成及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评价,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数学等必修课及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该模块课程的设置以胜任力要素中的身心素质及职业基础能力为理论依据,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素质和能力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熟悉煤炭企业运营的基本内容,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生产运作能力及咨询与决策能力。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研究、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技能开发、企业管理咨询、电子商务、创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管理沟通、商业管理等课程,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为主要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岗位核心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围绕煤炭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及掌握岗位核心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开采方法、工程图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矿物加工概论、煤矿安全管理、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以岗位工作项目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职业拓展模块: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深度和覆盖面不同而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并开拓知识、能力空间,包括管理品质提升训练、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2.1.2加强实践性教学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训练,例如在学习煤炭生产管理、煤炭经营管理、市场调研课程之后加人2一3周的训练,使学生对各课程模块的实际操作、业务技能、持续学习等产生直观印象,培养其相应的胜任力。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实习,直接向煤炭企业各职能部门(战略管理、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学习各种相关的实践知识,获得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2.2教师队伍建设

2.2.1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了解煤炭企业实际的老师所教授的学习内容只能是空谈,专业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深人煤炭企业实践,诸如到企业中兼职、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等,以此积累实践经验;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力行计划”就是很好的方式,推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选派教师到郑煤集团挂职。而通过实践获得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也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胜任力。

2.2.2改革教学方法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其次,聘请煤炭企业中对煤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深刻认识的管理专业人员为学生作报告、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聘请其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使学生接触煤炭企业管理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加深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认知;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煤炭企业开展调研,或到煤炭企业兼职,切实掌握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流程与现状。

2.3实验室建设

2.3.1建设校内实验室通过建立煤炭企业管理仿真系统,利用沙盘模拟演练等方法,使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各个模块产生系统、全面的直观感受;建立专业技能实验室,通过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煤炭生产系统等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团队培训基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