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3-09-04 16:24:52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1篇

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前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建筑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公司、设计单位、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给排水工程师,专门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工程项目经理,进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施工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监督工作;环境工程师,到环保局和环保公司进行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

报考须知:需要掌握好化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报道;色弱、色盲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

1. 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

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是对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性测定和预测预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主要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制定监测条例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总体检测计划,对建立监测机构、确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和监测技术质量保证、数据处理手段、综合评价方法、监测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对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的浓度、形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和研究;对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进行环境监测,分析环境恢复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提供监测数据。

2.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员是对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噪声、放射性改造工程等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工程等进行工艺设计、改进,设备研制、改装、调试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对污染物排放控制、固体废物的处理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改进、试验,确定工艺条件;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备进行设计、改造、安装、调试;研究规划区域性环境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污染源排放,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性治理技术。

生物系统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科学和信息技术,以生物生产及相关的环境和工程设施为研究对象,为生物的生产、加工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的一门工程技术类学科。它并不研究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是生物学知识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而是通过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发展规律,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生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提高生物的生产效率,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本专业除为农业服务外,还将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制品的加工和建立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本专业的设立能促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进一步交叉,为生物类学科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设施。

实力院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课程:工程生物学、生物系统控制工程、生物系统传输过程、生物物料学、生物系统模拟、生物生产机器人、测试技术与生物传感器、微机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精细农业与3S技术、控制理论、生物环境工程、系统分析与系统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物环境检测技术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系统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系统工程的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生物系统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职业前景:生物系统工程师可以在以下众多领域寻找到就业机会,如生物加工工程、生态系统工程、食品工程、园艺工程、农业工程、动物系统工程、水产工程、人类工程、医学工程、微生物系统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水资源和环境工程等等。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系统的了解进一步深入,操纵和控制生物系统的能力进―步加强,生物系统工程师的就业前景也将更加美好。

报考须知:生物、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

职业点评:生物系统工程师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独特的工程师。除了将数理化作为基础以外,他们还应对生物学的潜在应用有全方位的了解,是既具备高等工程学科的良好基础,又具备生物学的良好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先进的工程原理与设计应用于生物系统中,解决与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工程问题,改善生物生产手段和生物生长环境,控制生物生长过程和生物物料的加工过程,设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物系统,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装备。

生物系统工程师是专业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沟通的桥梁,有能力承担跨学科、跨专业的重大交叉项目或工程,成为组织和协调生物学家与专业工程师共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培养后,生物系统工程师不仅具有生物学家所需要的描述和联想的能力,而且具备工程师所需要的计算和构思的能力,并了解工程手段对植物、动物、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生物系统工程师在专业上所具备的这种适应能力,将会使用人单位感受到他们的实力,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独一无二的有利地位,其就业领域也将非常广阔。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野生动物的繁殖、驯养、检疫、疾病防治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大形势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正逐渐热起来。

实力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黑龙江、贵州、江西、浙江、吉林。

主要课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生物技术、动物学、野生动物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野生动物生理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林学、生物学、畜牧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显微制片、生物化学分析、饲料营养成分分析、野生动物无线电遥测技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具有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利用、疾病防治、检疫,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及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熟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及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学科、保护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职业前景:到野生动物科研院所、国家海关和边境口岸、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野生动物拯救中心、饲养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检疫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工作。

报考须知:学习本专业,要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喜欢研究动物生活习性、观察动物生长环境等;色弱、色盲、嗅觉迟钝或丧失者慎报。

职业点评: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

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工程技术员是从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监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地狩猎、经营、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调查、评估野生动物资源量,制定养护、增殖及狩猎经营的技术措施;监测和分析野生动物资源种群动态和繁殖、栖息、迁移生态规律;研究野生动物资源的驯化、养护、增殖技术和管理;勘查野生动物资源,制定总体规划和经营方案;设计、试验、研制猎枪、猎具,改进狩猎经营技术;研究野生动物肉、毛皮产品测定、分析、储藏技术,设计改进毛皮加工工艺。

园林学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尤其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园林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改善生态。

园林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视角,用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创造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理想人居空间。

实力院校: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黑龙江。

主要课程: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生态)、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技术;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掌握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具有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职业前景:主要在城建委、园林局、城乡设计院、环保局、林业局、工程监理部门、花木公司、教学科研部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公园设计、风景区设计、居住区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绿化工程施工及工程监理、珍稀观赏植物的规模化生产、苗木经营及相关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承担以下领域的相关工作: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城市设计;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旅游地规划;等等。

报考须知: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色弱者不可报考。

职业点评: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员是从事以园林艺术、环境生态、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为综合基础的风景区及各类型城镇园林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主要有:研究、开发景观生态、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建筑和工程应用;进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图、鸟瞰图模型及地形、地貌、水体设计和园林绿地设计等城市公园总体设计;进行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对风景园林工程进行施工管理。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化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虾、海藻等为研究对象,探索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的应用、开发及养殖经营管理,开发先进的渔业技术的一门学科。水产养殖学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我国海洋与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广、淡水渔业产值最高的国家,淡水养殖技术有良好基础与丰富经验。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广大。

实力院校:暨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就业城市分布趋向: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广东。

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毕业生能力展示: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职业前景:从事渔业方面的工作,主要在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等工作;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报考须知:对水产养殖感兴趣,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喜欢养鱼,了解鱼的习性;色盲、色弱、嗅觉不正常的学生不能报考。

职业点评: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员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2篇

如何在农林背景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当前农林院校面临的一个挑战.该文首先分析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及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要求,其次总结了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目标进行了再定位.认为基于农林背景、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常态、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是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培养目标;再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于1956年创办于东北农学院,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该专业[1].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背景十分复杂,但综合来看,各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由下列相关专业所形成[2G3]:(1)农林院校:是在原土壤学和土壤农化分析等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它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诞生背景非常相似;(2)师范院校:是在原地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3)理工院校:在原来测绘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4)综合类院校:多数是在原有的人文社科相关学科背景基础上成立的.近年来,随着国土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土地管理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呈现3种新常态:首先是适应经济规律,国土资源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死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是要适应自然规律,坚持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要求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发挥用途管制对城镇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边界的管控作用,真正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助推城镇化;再次是适应社会规律,坚持最人性化的资源民生制度,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对专业人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实践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宅基地改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土地新政,要求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耕地保护、土地征收、土地生态保护、土地法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国土资源管理要求日益精细化,对专业人才的技术与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随着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金土工程”、“一张图工程”等项目的展开,对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2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不同,各具特色,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相似,以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学科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大多数农林院校一样,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原有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创建于1987年,属江西省第一个创建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直归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也是如此.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这就说明土地资源管理并非纯管理学学科,而是兼有工学学科的性质[5G6].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的师资是从原来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等)转过来的,受学科背景、师资条件等限制,学校学科定位没有跟上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形势,近几年来的培养方案修订出现了培养目标定位是属管理人才还是工程技术人才的摇摆状态,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修改频繁.并且也受到近年来高校重基础研究、轻技术实践的大环境影响,师资力量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即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土地问题,和其他综合类院校一样,走公共管理的道路,导致专业发展方向偏离农林背景的正常轨道,专业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2.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由于农林院校近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或中介单位、研究部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2008年前,学生就业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大约占52%,其次是企业或中介单位,大约占30%.在研究部门(含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在18%左右;2009年后,就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集中表现在企业或中介单位就业比率上升,大约在50%左右,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就业比率下降到30%左右,在研究部门(含考虑研究生)的比率变化不大,在20%左右.为进一步调查就业结构,笔者走访了江西省25个县(市、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下设事业单位,发现由于受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影响与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引进的人才有测绘、地理信息、法规、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等,专业呈多样化趋势,而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要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技能等.笔者调查了企业或中介单位的就业情况,发现大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集中在土地规划、土地评估等传统方向,而在信息与工程等新兴专业方向的就业很少,主要反馈的问题是学生技术老旧,缺乏必要的信息与工程类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等.信息与工程类技术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用人需求,构成了就业的瓶颈.因为研究部门以基础研究为主,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目前以应用为主,这可能是多年来本专业在研究部门就业一直不高,且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调查信息认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常态和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对信息科学、工程类知识的缺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3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再定位的思考

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下,发展农林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在进行专业定位时,首先,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应该保持农林院校的专业背景,突出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的结合,重点解决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新常态的要求,拓宽知识面,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不动产登记、宅基地转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在相关的课程中应该加入新元素,满足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对理论知识的要求[7G8].

3.2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既可以授予管理学学位,也可授予工学学位,这就表明该学科具有2个学科的特征.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将工程类学科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9G10].工程类的课程包括测绘学、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土地整治工程学、土地建筑工程概论等.在工程技术中,要突出农林院校的农林背景,走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设置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生态环境修复(如矿山复垦)、山地水土保持技术等相关工程技术方向,以适应未来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11G12].

3.3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求要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熟练的操作技术与更强的实践技能.可以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组建为技术技能类(3S技术、工程设计与管理技术)、理论基础类(耕地与保护、土地法规、土地景观生态)、实践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估评价、不动产登记、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工程等)等3个课程群,教学日历按照模块组织,集中教师资源、实验和实践资源,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技能,3个课程群的关系如图1所示.实践这个课程群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培养目标。

4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农林院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深入进行,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起源于与之相关的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农林院校如何在农林的背景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能脱离地方农林院校的专业背景,但同时必须符合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常态,体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走“管理学与工程学”并重的道路,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构建科学研究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代富强,李斌.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7G138.

[2]刘昱,蒋瑶.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现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3):86G89.

[3]舒帮荣.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300G302.

[4]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133G135.

[5]文枫.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科教园地,2014,25(2):171G173.

[6]田毅,师学义,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3(4):55G58.

[7]蔡太义,黄会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人才培养改革,2013(10):33G34,68.

[8]张勇,韩志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33G37.

[9]王承武,王志强,赵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6):49G50,63.

[10]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37G38.

[11]沈非.高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1):78G82.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6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职业高中(近几年由过去的职业高中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职业高中招生混乱,大多数职业高中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职业高中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职业高中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职业高中、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职业高中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职业高中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职业高中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第7篇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