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1-06 10:07:33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产权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

产权交易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地位也日益突显。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后不久,国内经济学界就开始了对产权理论的探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产权交易的发展,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于泛泛谈论产权的一般问题,而是把探讨的重点推进产权市场这一层次上。概而言之,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理论体系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全面深入地分析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适度规模和交易特点。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据此,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说”,要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产权流动,以此作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途径。常则修(1995)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说”,认为产权交易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郭元啼(1998)指出:“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这种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展开产权交易活动。产权交易是增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权交易,优势企业可以将自身的竞争优势‘送出去’,或将被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拿进来’,这不仅推动了竞争优势在并购企业之间的相互转移,还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王韬光等(1995)提出,“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企业能更好地实现其经营战略”。产权交易是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突破“进入壁垒”的重要途径。“优化产业结构说”认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难题,产权交易市场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盘活存量资产,引导资源重组,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得以合理调整。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对外开放说”认为发展

产权交易市场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定位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专门强调“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一些学者着手探索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模式和产权交易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色与作用。就具体的分步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上,刘鸿儒(2003)认为,“重点要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和其他类型市场,具体而言,首先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其次尽快推出创业板,再认真办好三板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界定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方面,巴曙松(2003)指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应当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那么这几个层次如何确定其定位需要慎重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之中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课题”。

熊焰(2005)认为,“从本质上讲,产权交易市场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最为国际化的市场,一种市场形态一经出现,就会自觉地向成熟资本市场的某种形态靠拢。中国产权市场已经起步,无论多难,都将逐步融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若干个产权市场可能逐步成长为给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提供流动的柜台市场”。

就关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定位这一问题,陈长永(2007)认为,应当“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的角色定位”、“从职能范围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定位”。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涉及到了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问题,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少,但在探索不同产权交易市场连接方式,以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协调有序发展的方案,确定其可能的最终实现模式这方面,具有实践性的研究仍比较少,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

三、规范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制度的研究

产权交易市场是一种社会中介机构,其存在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有利于规范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建,一些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周振国(1997)从实际考察结果剖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组织非统一化;规则非规范化;功能非规范化;政府行为非理性化)。最后提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目标规范化、组织规范化、交易程序规范化、政府管理规范化)。

吴荣伟(2001)提出,“真正能持久地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是由于资源配置差异所形成的产权流动。在我国现在的转型经济中,资产重组的方式选择决定于以政府为核心决策主体的资产重组决策机制,以及在这种机制下各决策主体的利益博弈”。

产权交易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张华、张静(2003)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国企改革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美国产权交易的考察(2006),一些学者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据此提出“把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成为统一规范的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扩大和创新交易品种,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层次;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项目的对外交流,发挥为国有企业改制和招商的平台功能。”

四、关于国有产权交易的研究

中国经济的改革实质上是市场取向或市场化的改革,产权概念也是日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被广泛接受,从而启动了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王(2000)在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改制动机的基础上,把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难点归结为各地国有企业改制能力上,这种能力包括了“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同所有者的资金注入能力和地方政府动员各种非国有经济资源注入改制的政策和措施”。改制能力是形成各地国有企业改革差别的关键。在改制能力中,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各地区不同所有者的资金注入能力”。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革都必然会是产权改革。产权清晰与产权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发生国有资本的流动。余菲菲、包玉玲(2001)提出,“以现代公司制为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型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可成为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

对于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李荣融(2005)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产权交易机构的选择和监管工作,确保企业国有产权在场内进行规范交易。”近年来,针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出现的种种弊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设置了三种法律管制措施:交易对象管制、交易方法管制和交易程序管制。李宪普(2006)提出,“实际上,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弊端主要来自于管理层与国有产权人、其他产权竞买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国有产权资源是有限或稀缺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稀缺的企业国有产权资源成为研究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李朝鲜(2006),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优化配置条件效能为切入点,辩证分析企业国有产权资源配置的进展与缺陷,探索优化企业国有产权资源的交易配置路径,以便有效防止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的异化(即非市场化),逐步降低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的成本损耗,切实提高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国有产权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周密(2007)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现状和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意义出发,对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产权交易与行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在并购重组阶段国有股的减持和流通问题、国有资产的退出问题、国有资本的流失问题等,已有的研究或仅从政策导向和理论分析上论述,或局限于不同概念的纠缠,或停留于单个案例的微观绩效分析,而忽略了理论对国企改革、国资运营与重组的指导作用。就分析方法而言,定性分析较多,缺少数量分析和实证绩效分析。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2]郭元烯,资本扩张:聚变时代中权利得获得与利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王韬光等,企业兼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刘鸿儒,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证券时报,2003.10.

[5]巴曙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经济体制改革,证券时报,2003.10.

[6]熊焰,产权市场将逐步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外企业文化,2005.4.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原始交换;社会分工;经济人类学;市场起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15-02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内,考察事物或现象的起源问题,乃是揭示其本质规定性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途径,是辩证地分析其未来变化趋势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起源问题研究的原因。而且关于交换与市场起源的研究,往往涉及到社会分工、原始交换方式、市场的突现及其变迁,有时甚至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变迁,因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国外学者的讨论

关于市场起源及其变迁的讨论,常见于经济人类学或民族学等方面的文献,且十分丰富。马林诺夫斯基(1978)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一种称为“库拉”的礼仪性赠予交换系统,并强调了交换行为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现代契约换尚未成熟之前,理解交换关系必须考虑到人类早期的交换与市场同社会整体的不可分割性。至于市场的功能,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了墨西哥瓦哈卡市场后所指出的那样,主要用来满足传统经济运转的需要,同时还具有游乐和风俗活动的功能(万红,200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职业专门化是城镇成为市场网络中心的根本原因,而市场既具有经济性,也包括社会性,是上演社会戏剧的大舞台。莫斯(1989)提出的“全面性报称体系”即“互惠性”原理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莫斯认为,表面上是自动自发、慷慨无私的“报称”馈赠,而背后却是道德上身不由己的义务与经济上的利己使然。这种“报称”的交换制度在相互馈赠的人群之间,事实上属于公共享有一种财产的所有权,不断地产生彼此给予、接受和回报的义务,从而使个人和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交换契约。萨林斯(Sahlins,1974)基于“原富社会”的概念提出了普遍互惠、平衡互惠、消极互惠三种交换方式。亲属关系的远近决定着从普遍互惠到消极互惠的过渡,近亲之间实行普遍互惠,远亲之间实行消极互惠。

波拉尼在探讨交换与市场起源的研究时指出,经济史中常被当做“三位一体”的交易、货币、市场都存在各自独立的演变路径(栗本慎一郎,1997)。交易之目的在于为获取不能直接得到的财物而采取的间接手段,往往首先发生在交易双方能相互接触的边缘地带。而市场的突现则是在较为晚期的社会中,从共同体内部和外部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的外部发展沿着异地交易的方向演变,而市场的内部发展则呈现出互通有无的特征。栗本慎一郎(1997)认为,“默契交易”是交易的一种原始性制度安排,只是以共同体的自然需要为基础,出于生存的需要才进行交易。究其本质,默契交易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沉默”,而是为了避免与共同体外的“异人”相接触而采取的一种特殊交往方式,交易只是这种交往结果的一个方面,属于交易的社会属性。至于交易双方对包括交谈在内的信息交流的避讳之原委,学术界虽已有研究,但至今尚无定论。

希克斯(1969)在其《经济史理论》一书中也探讨了市场的起源问题。可以认为,希克斯是以“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形态为背景,来探讨市场起源问题的。希克斯认为,偶尔的交易对参与交易双方生活的影响甚微,只是在专业商人出现之后,市场的作用才开始真正显现,而定期贸易则是专业商人及市场突现的必要阶段。随后他进一步分析了与市场有关的各种经济现象,如交易媒介――货币的出现、法律和信用之于交易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农业商业化和工业革命等。一般而言,希克斯的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大舞台,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专业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与市场演变密切相关。

马克思以逻辑推演的方式描绘了人类社会早期交换和市场起源的一般情形,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部落之间偶然发生的。从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进而导致交换的商品日益扩大,并逐渐产生了货币。恩格斯在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指出,剩余产品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的产生导致了交换行为。可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交换和市场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埃里克・沃尔夫(1983)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大分工理论,将乡民的市场分为环节市场和网络市场。环节市场与不发达的分工经济相对应,网络市场则与相对发达的分工经济相一致。在网络市场中,产品和货币的流通不再限于初始生产者及其原产地,而只是构成地区市场交易的小部分。

二、国内学者的探讨

以马克思社会大分工理论为基础,周建民在分析中国历史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后指出,早期的市场形成经历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的原始市场萌芽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至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前的初级原始市场的雏型以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到原始社会瓦解之间的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等三个阶段。事实上,国内学者大多基于历史记载和民族志以及考古学成果来探讨市场的起源及其演变。

卢勋、李根蟠(1984)利用苦聪人、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学材料,通过考察其原始经济成分,得出了类似于斯密关于交换和市场起源的结论,并认为原始共同体的对外交换先于内部交换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还基于原始交换方式的演变特征,对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提法提出了质疑。龙建民(1988)基于彝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指出,互赠礼物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访问式交换”,随后经历了“援助式”、“馈赠式”、“访问式”、“传讯式”等多种交换形式。从偶然的聚会交换发展到“集会集市”、集场等市场的早期形态,并逐步演变为“草皮街”、“草棚街”、“少瓦房街”、“少小集镇”等市场形态。万红(2002)则进一步扩大了考察的范围,以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为对象,提出了诸如“援助式交换”、“馈赠式交换”和“无言式交换”等原始交换形态,在比照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民族志材料后指出,集会交易和默契交易是市场起源的两种可能的模式。可以认为,西南地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集贸市场的历史形成路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正如丁长清(1997)所指出的那样,市起源于市邑、墟集、草市,市与镇相并列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市作为贸易场所而见于远古,镇在宋以前是指军事设防地,宋以后,镇的经济贸易功能增强,市镇性质逐步接近,所以在一些地方志中出现“市镇”条目,到明代时市镇已为同一概念。

石忆邵(1994)在整理了有关市场起源的文献之后指出,市场起源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内源贸易理论”和“外源贸易理论”两种观点。前者将市场视为地方换和需求的产物,只是随着当地贸易活动规模的增加,最终将产生外部联系和远距离贸易。后者则认为,贸易和市场不可能起源于当地的需求,而必须归因于外界商人的刺激和外地商品的可得性。事实上,市场只是为了促进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和服务而出现(R.J.Bromley,Richard Symanski,1975)。虽然不同地方的市场起源条件和市场功能有所差异,但市场的起源并不是作为当地的自给性生产者处理其“剩余”产品的地方,市场发育的初始动力常常源于社会分化、分工和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紧密相连的,市场的扩展也表明了日益专业化的分工及区域互补性开发的增长。究其本质而言,市场通常起源于具有明确分工和强烈的外部联系和影响的分化社会中。这也是王志毅(1998)分析市场起源及其演变路径的主要思路,并从中国市场的萌芽、出现、扩大及形成四个阶段进行了说明:分工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其偶然交换,而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物品交换的常态化促进了市场的突现和扩展。

三、简要的评价及展望

市场起源及其演变方面的探讨,主要见于民族学与经济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各民族早期的原始经济形态。这种基于民族志或历史资料的研究与经济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源于其自身的学科限制而只能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而市场起源及其演变的长程分析之于寻找其本质及其演变更为有效,这正是人类学家、经济人类学家所缺乏的。也有学者将市场起源与经济活动的分工与专业化演进进行了联系,但缺乏一以贯之的整体分析。如希克斯在分析市场起源及其发展时,强调了专业商人出现的意义,但这种联系还缺乏一定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Malinowski B.: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78.

[2] 万红.原始交换与市场起源问题研究述略[J].世界民族,2003,(3):36-43.

[3] 莫斯.礼物:旧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功能[M].汪珍宜,何翠萍,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7.

[4] Sahlins 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s.London:Tvistoek Publication.1974:176.

[5] 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M].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

[6]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历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39.

[7] 沃尔夫.乡民社会[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出版,1983:55.

[8] 卢勋,李根蟠.从中国少数民族的原始交换方式看交换的发生[J].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4,(7).

[9] 龙建民.市场起源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

[10] 万红.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1] 丁长清.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3-4.

[12] 石忆邵.对几个市场理论问题的思考[J].经济学家,1994,(3):73-79.

[13] Bromley R.J.Symanski Richard,and Charles M.Good.The rational periodic market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

ographers,1975,(4):533.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碳排放;配额;面板数据模型;价格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6日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合理的一个现货价格对于繁荣碳交易市场、有效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格运行机制的分析、为政府确定排放配额供给量、供给分配方式、分配时机等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减排企业与投资机构,提供了投资决策信息,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决策者构建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碳交易作为新的事物,且一直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早,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学者们对欧美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erek W.Bunn和Carlo Fezzi(2007)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AR)模型,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英国市场上的电、天然气、碳价的每日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Rita Sousa等(2014)采用小波分析法,发现煤炭价格引导碳排放价格变动,碳排放价格引导电价变动,碳价波动与经济发展一致。Alberola等(2008)等检验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试验期(2005~2007)内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与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部门生产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合规位置,指出EUA的价格变化不仅反映了能源价格、极端气候事件,还反映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三大生产部门(冶炼、造纸、钢铁)的工业经济生产活动。Mansanet Bataller等(2011)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第二阶段 EUA价格影响不显著,但对EUA与二级市场CER的价差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还包括Rita Sousa等(2014)、Atsalakis(2016)、Luis A等(2016)。我国学者对国外碳交易下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如魏一鸣等(2008)采用协整理论研究了EU ETS碳价格和能源价格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关系,发现能源价格与第一阶段碳期货的关系较弱,与第二阶段碳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指出能源价格变化是推动第二阶段碳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王双英等(2011)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碳交易的量和碳交易的价格和石油价格的关系,发现石油价格和碳交易的量和价格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交易市场――深圳碳交易市场开始交易。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等碳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开市。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宣布:“2017年中国开始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平稳发展,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本文将以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配额交易价格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其价格运行影响因素,以使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碳交易现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的因素与机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主要包括配额政策(配额数量、分配方式、跨期储备制度等)、碳减排技术、碳税政策、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等。

(一)供给方面因素

1、配额政策因素。一级市场上的配额供给情况与供给方式将对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高低与波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政府当期发放的配额总量,当期核证减排量的供给、政府配额存储池中的数量、配额的分配方式(免费、出售、混合)等因素,都将对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与波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碳减排技术因素。碳减排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减排成本,当企业面临比较高的减排成本时,可能就会选择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当企业减排技术成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时,企业将减少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购买,相应影响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

3、碳税政策因素。碳税政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在许多国家被实践。碳税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对排放企业的减排技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排放量,并进一步影响对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

4、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京都议定书》包括了国际碳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减排机制,在JI与CDM机制下,减排项目的数量,开发减排项目的技术将对碳配额交易市场的供给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

(二)需求方面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因素等。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价值;股权;法律经济;控制权;成本

1概述

随着经济的增长,股权大量整批交易的需求日趋盛行,健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功能应为在无损及所有市场参与者之下促使资源自由流通,当资源的自由流通能使该资源获得更有效率的运用,有助于社会财富最大化[1]。

2法律经济分析法

2.1何谓法律经济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理性个人如何做决策(或做选择)的社会科学,而理性是指决策者以有效率的手段追求一致的目标。而法律经济学或法律经济分析是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到法律领域,探讨各项法律制度是否符合经济效率,或法律应如何制定、修正,以符合经济效率。

2.2法律经济分析的特性

法律经济学是经济与法律的结合,经济学提供分析架构,法学提供材料[2]。而经济分析的价值就在于能提供一套完整清晰的架构,使分析和论证更有说服力。经济分析不足以取代法学论述,但是能为法学论述的工具箱里,添增了一副不同的工具,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检视过往我们常使用的一些法学概念而赋予新的生命。如一般法律人传统的思维即为从公平正义等传统的抽象概念出发,并排除经济分析的效率思考,并可能误将公平与平等对待画上等号。然而公平正义一词其实没有一定的评价,甚至没有一致的定义。经济学家阐释公平一词,可能有两种意涵,一为各取所值;一为各取等份。许多主张法律应追求公平正义的倡议者,其口中所谓公平,往往指的是应给予社会上特定弱势族群较多的分配,并非各取所值,甚至超越了各取等份的标准,所谓各取所值的分配方式,虽可能会造成社会上有能者与弱势团体的贫富差距越见悬殊,社会阶层对立、动荡不安;而各取等份的分配方式,却可能造成均贫社会,各取等份会严重减低人们追求财富及效率的诱因。

3控制权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在一个允许自愿交易的市场中,资源总是自然流向其最有价值的使用。资源会落入最能有效利用的人手中,是因为其有能力将资源做最佳运用,因此愿意出比别人更高的价钱取得该资源,从而,使买卖双方都能获得最大利益,而社会整体财富即会增加。公司控制权市场也是以公司股份为交易标的、收购者与股份持有者为买方及卖方所形成的市场,自然也可适用上述原则。以下仅先介绍与控制权市场的经济分析有关的经济学上的概念,以兹后续应用。

3.1价格、价值与效率

在经济学中,厂商的短期最适供给系取决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为均衡[3]。所以效率目标的实现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成本的节省,而导致成本投入不足;但也不能一味投入大量成本只为追求不成比例的利益增加。而在交易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市场价格并无所谓决定者。当需求等于供给时可得出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市场均衡价格(PE),如果价格高于PE,就会存在超额供给,价格会有往下调整的压力;如果价格低于PE,就会存在超额需求,价格会有往上调整的推力。只有当价格恰好等于PE时,市场上既无超额需求亦无超额供给,价格亦无上下调整的动力。因此当公司控制权通过转移给更有效率的经营者而可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时,企业并购法制应给予鼓励与促进,或排除有效率的决策形成的规范障碍。

3.2机会成本与交易成本

经济学上的成本一般系指机会成本及交易成本,机会成本系指运用资源或行为取舍因而在他方面承担的损失。就控制权市场而言,在公司控制权移转前,股票价格会率先反映公司经济价值(假设该市场是有效率的)基本上公司资源由更有效率的主事者取得时,会产生附加经济价值,而使股票价格再行上涨,但由于原始股东可能已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卖其股份,因此无法享受到上涨的利益,此即为该股东出卖其股份时需承担的丧失股票潜在价值的机会成本。而交易成本系指为进行市场交易,必须先发现交易对象,告知对方交易条件,进行协商和谈判,签订契约,採取必要措施以确保契约的履行和遵守所生的种种成本。

3.3经济效率与股份平等原则

公平二字应该赋予其更深层的意涵,使其发挥更公平的效果。此种对公平的重新诠释反映在控制权交易市场上,最重要的观点即为少数股东折价理论,当公司控制权移转交易时,对少数股东的权益影响为最大,为保障少数股东的权益,少数股东应有分享控制权溢价的权利,然而从少数股东折价理论分析,少数股东应仅能主张各取所值的公平。股东主张平等共享公司资产的对象应为公司本身,如每位股东都可享有股东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而在股权买卖的市场上,均衡的交易价格系依市场供需而形成,而市场的供需系依附在投资人对该公司的评价上,包含了少数股东股份现实上因无法影响公司决策且可能被大股东剥削而须折价的评价,因此,大股东的股份价值与少数股东的股份价值本有不同,理论上只要确保双方资讯的对等,殊无相互主张公平,或有权分享对方溢价之理。

4结论

当公司面临控制权交易要约时,收购者、控制股东及非控制股东等市场参与者间利益冲突将扩大,资讯的不对称使非控制股东在交易中处于弱势,收购者可能利用契约失灵的情况发动对目标公司整体不利益的收购交易,因此法律须介入控制权市场加以规范并协助其发挥应有的外部监控功能,并促进交易产生,而交易的产生自然可发挥促使整体社会财富最大化的效果。换言之,法规应站在协助的角色,使控制权市场更能完整达到促进有效率交易发生并防止无效率交易的法规功能。

参考文献:

[1]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03):5-8.

[2]邱宁,陆幸福.反思经济分析方法在法律中的应用[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02):12-15.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运作管理

随着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技术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但是技术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还有待加强,应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其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黑龙江省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借助政策驱动,科技成果不断增加,伴随着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活跃。

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持续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市场服务理念,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实践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交易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明显。龙江技术市场已成为集聚多方资源,结合科技推广、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大关,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1.21亿元,共成交技术合同2134项,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7.97万元[3]。

2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管理问题

2.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能力较弱。部分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技术成果需求较低,而且技术成果对经济提升能力较差。2014年,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5项,占全省的47.09%,占全省的30.41%;大庆市登记技术合同81项,占全省3.8%,从技术合同成交额分析,排在我省技术交易前六名的是省本级合同登记站、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合计占全省成交额的99.51%。

2.2部分产业技术交易活跃度较低。2014年,在社会经济目标构成中,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发展、其它民用目标成为主要目标,成交额占全省总成交额94.07%。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4.58%,所占比重位居各类合同之首;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成交额的36.85%,位居第二位;农林牧渔业发展技术合同占6.39%;其他民用目标占6.25%。数据说明一些行业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的热情较低,尤其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差较大。

2.3公共财政支持的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582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成交金额17.56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14.49%。各类计划项目中,地市县计划占计划内项目成交额的80%以上,达81.38%。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项目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2.4技术交易分析机制不健全。技术交易的数据不完整、报送体系不健全,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区域、行业的技术交易数据的更新,缺少技术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缺少对经济走向、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预警。

3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对策

3.1建设技术交易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增强技术市场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成果的评估能力,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

3.2丰富、完善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成果推广平台,通畅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完善技术市场的配套组织,为技术成果的交易提供金融与法律等专业的保障。3.3建立技术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在各省科技局、高新区、技术交易密集县市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设立技术交易信息采集点,不断更新技术交易和行业区域数据库,完善技术交易统计指标体系。

3.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转移的薄弱环节,政府计划项目应建立从立项到转移的有效机制,加强过程监管,强调转化成果。

3.5构建技术交易大数据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制定基于数据量化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交易数据挖掘的全省智能经济分析系统,实现技术交易的总量、分布、模式等方面的动态调控,准确预测和定位全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和急迫性的技术需求,为发挥技术交易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咨询。

4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交易市场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过程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进而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艳.让技术交易更加市场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78-83.

[2]薛富宏.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节能减排;效益

在现有的电力运行机制下,我国电力结构需要做出调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节能减排方案。在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过程中,节能减排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双边交易的合理化,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电力企业效益的提高。

一、协商式双边交易模式应用可行性分析

我国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式主要表现为集中竞价式和双边协商式两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与集中竞价相比,协商式双边交易模式采用更简单的操作方式,为客户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些都促使了协商双边交易模式的兴起和应用。尤其是对于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运行状态来说,双边交易模式的应用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商式双边交易模式适用于不完善的发电市场交易平台,有利于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交易经验的积累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正确体现了电力市场的差异性,从而帮助客户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2)协商式的双边交易模式促进了市场的稳定,为市场主体之间的长久合作提供了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这种交易模式更加自由,符合现阶段经济市场的特点。从而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3)双边交易模式目前具有较大但有序的工作量,这使得调度人员的工作更具合理性。同时,该交易模式可对安全性较低的交易进行直接否决,降低了交易风险。基于协商交易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将针对电力市场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实现节能减排的效益。

二、电力市场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电力市场建设与节能减排之间相互依托。这主要表现为: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电力资源得以应用,实现电力资源的跨区域和跨流量交易。只有在 电力市场机制完善的前提下,电力企业基于成本的竞价交易才具有可行性和高效率性。同时,通过基于资源税和排污税等成本考虑的电力市场建设,具有价格优势,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电力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现阶段我国节能降耗的潜力与基数年利用小时数的年度合同电量相对应。在电力设施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差异的电量供给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我国电力市场在节能减排的总方针下制定电力市场运行方案。其中主要为兼顾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市场建设,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不能放弃电力市场结构调整和电力市场发展。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合同电量的调整并且采用市场竞价方式上网。这是对现阶段电力市场不完善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国电力部分应及时进行电力结构的优化和改革,充分发挥电力市场和政府调控两种手段。

三、双边交易模式的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发电权是由当地政府制定并下发的当地年度发电量指标计划。其中包括电厂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发电许可。发电权交易通过电量转让获得中长期发展效益,成为电厂中长期合约的一种补充。符合现阶段的电力市场发展现状要求,也是双边交易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当然电能双边交易模式还包括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和跨区跨省电能交易。文章仅针对这几种交易表现形式对双边交易模式下的节能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如下:

(一)有效降低了发电能耗

通过发电权的制定标准, 可对电源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高效化的发电模式,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不断的提高火电机组的技术参数与容量等级, 实现发电能耗的降低。

(二)降低了环境污染

传统的小火电发电模式每发1kW・h的电就要排放4~7g的二氧化硫,而大机组则将这一数据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发展期,因此用电量大且存在均衡性差。因此发电权的转让意味着大量的降低了煤炭开采以及燃烧等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有利于促进小火电的关停

通过发电权转移,实现了我国发电机组从小火电向大火电转变,小水电向大水电转变的过程,充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小火电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其必须退出电力市场。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发电机组应逐渐实现大容量、高参数模式。而通过协商双边交易可制定有效的发电计划和有偿转让,使小火电机组安全平稳的退出电力市场,实现人员分流、转产以及转型。同时,小火电的关停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发电权交易则成为这一过程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它交易模式相比,双边协商模式尊重了买卖双方的自主性,对企业自主经营权不造成影响。并且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小火电关停,可避免相关的社会问题。

四、总结

与集中竞价交易模式相比,协商式的双边交易模式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并且这种模式应用于目前状况下的电力市场。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实现节能减排十分必要。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目前,发电权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和跨区跨省电能交易这三种表现形式均能够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电力企业发电能耗,降低非可再生资源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作者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森林,陈皓勇,屈少青,等.电力市场中双边交易及其节能减排效益分析[J].华东电力,2010(3).

[2]郭丽岩.竞争性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及发展趋势[J].中国物价,2010(5).

能源交易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 假定条件 关联性 市场均衡

经济学的通常分析方法是先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一个参照系,然后以此参照系为基准,对不满足这些假定条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到对市场均衡问题的分析,其思路是先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然后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对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进行考察,比较两者在市场假定条件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市场均衡的形成。市场均衡的分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局部均衡,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中考察单个产品、单个行业的市场价格和产出量的决定;二是一般均衡,从各个市场的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全部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如何同时决定的。本文所讨论的市场均衡是指局部均衡,试图说明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一个似乎必然的推论:市场均衡的假设条件具有非关联性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基本假设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量而言,每个买者的需求量和每个卖者的供给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对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均不具有影响力。二是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这里的商品同质是指商品完全无差异,不仅指商品的质量、价格、商标等完全相同,还包括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厂商之间的产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因而导致市场的完全竞争。三是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里的资源是指所有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厂商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意味着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四是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一切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从这四个假设条件出发,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且均衡是帕累托最优,是有效率的。

这四个基本假设条件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刻画经济环境的特征。市场上有大量买者和卖者的这一假设条件界定了交易双方的数量,从而决定了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信息完全假定刻画了交易者初始信息禀赋特征,是交易双方进行有效交易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商品同质假定界定了交易对象的特征,这一特征排除了可替代商品的存在性,从而排除了产品关联性的影响;资源完全流动性假定是指生产交易对象时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行生产与退出生产的自由性,也即产品供给的充分伸缩性。正因为这四个假设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经济环境特征的,从每一个条件或从其他几个条件出发并不能必然推出其他任一条件的存在,故假定条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对市场均衡分析时,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假设条件是非相互关联的,由此可以推断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也一定具有非关联性。

二、市场均衡假设条件关联性的分析

对市场均衡假设条件的非相互独立性分析,以两个具体的特殊市场均衡形成进行说明。

1、以柠檬市场为例。Akerlof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问题。套用前文的分析框架,可视柠檬市场的假设前提为: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不同质,信息不完全,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对此作如下说明,第一,在本文中,旧车的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其质量服从均匀分布,可视为是产品不同质假定。第二,买者不能确定旧车的质量,而卖者则完全了解,可视为是信息不完全的假定。第三,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的假定可能有些牵强,资源的完全流动性该文也并未作说明,但这两个假定与该文的核心分析关联不大,因此作这样的规定是可行的。由以上分析可见,柠檬市场的假设条件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只是在信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假定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假定条件是导致柠檬市场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

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先对Akerlof文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作简要的说明。该文的分析分为两层,首先,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分析买者和卖者的最优行为,得出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充要条件,然后分析市场均衡的形成。其基本结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首先,买者的效用函数为:u2=M+x

由于信息不对称,买者对旧车的质量不确定,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他将用期望质量?滋来代替对旧车质量的评估,因而他的效用函数也就相应变为期望效用函数。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买者的交易条件为:?滋≥p。

而卖者的效用函数为:u1=M+x

由于卖者对自己旧车的质量确定,因而他的期望效用函数与原效用函数相同。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卖者的交易条件为:q≤p(q指旧车的质量)。

(1)假定信息不对称而产品同质或不同质。产品不同质这是Akerlof讨论的典型情况。对卖者来说,?滋=p,与买者的交易条件相结合,可得到市场的均衡解:p=0,q=0,?滋=0。这一均衡结果的涵义是:在价格p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买主出价越来越低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买主出价更低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最后市场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逆向选择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价格充当了双重功能:一方面,价格决定了供货者产品的平均质量;另一方面,价格又决定了二手车在供求之间的均衡。

产品同质信息不对称且产品同质,这一情况在Akerlof文中没有讨论。现假定存在这种情况,分析市场会形成怎样的均衡结果,这又分为两种情况。若只进行一次交易,这时,虽然旧车同质,但买者不知道旧车同质的事实。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买者仍会依据自己估计的平均质量来代替对所有旧车质量的评估,逆向选择会发生一次。但市场的交易不会停留在一次交易上,因为这既不符合前文对旧车市场有大量买者和卖者的假定,也不符合旧车市场存在的事实。

若进行多次交易,虽然在第一次交易时,市场上的买者依自己估计的平均质量来评估旧车的质量,但只要买者满足理性人的假设条件,有理由认为在经过多次交易后买者最终会知道旧车的真实质量,从而在以后的交易中依实际质量p而非平均质量?滋来进行交易,这样逆向选择就不会产生。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条件下,若产品不同质则必然发生逆向选择;若产品同质则不会发生逆向选择。由此可见,在柠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不具有独立性,它只有与产品不同质的假设条件并存且相互作用时才会必然产生逆向选择。

(2)假定产品不同质而信息对称或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的分析与上文信息不对称时产品不同质的分析相同,市场同样会产生逆向选择。信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Akerlof的分析是:虽然旧车不同质,在质量上存在等级的差别,但买者和卖者都知道旧车的真实质量。买者购买的充要条件是:qi≥pi,而卖者出手的充要条件是:qi≤pi。因此,只要pi满足qi≤pi≤qi,买卖双方都会有净的收益,达到双赢,价格机制就能正常运行,形成非逆向选择性的均衡价格。

但Akerlof的分析不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相冲突。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人是利己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人是有理性的,包括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拥有不同质量旧车的卖者就会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隐瞒自己旧车质量的真实信息,以获取机会收益,信息对称向信息不对称转化,从而使信息对称假定在产品不同质假定存在的情况下难以成立。若信息对称与产品不同质这两个假定同时存在,且又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不相违背,那么只有在监督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才会成立,而假定监督费用或交易费用为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在产品不同质假定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信息对称假定若仍能存在,那么这势必与经济学总的基本假定相冲突。

其次,与现实相违背。Akerlof解释了不发达国家商业交易为什么是困难的。他认为,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在不发达国家地区商品的质量差异要比发达地区的大,正是由于不发达国家大量商品质量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商业交易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并没有提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实际上,在柠檬市场上质量的差异必然导致信息不对称,质量的差异性才是导致不发达国家商业交易困难的主要原因。

2、以保险市场为例。保险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其交易双方为保险公司和购买保险的人或组织;交易对象为保险单,保险单依保费率和保险额度划分为不同的保险品种。Rothschild和Stiglitz在《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论不完备信息经济学》一文中对保险市场的均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根据前面的分析框架,保险市场的基本假定为:有大量的保险公司和购买保险的人或组织,信息不完全,资源可自由流动。与柠檬市场不同的是,保险市场产品不同质的条件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保险公司的一种必然选择。Rothschild和Stiglitz通过构建保险市场的模型,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混同保险合同(产品同质)不可能是一个纳什均衡,有可能存在的均衡只能是分离均衡(产品不同质),即向低风险和高风险的购买者提供不同的保险单。由此可见,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假设条件必然导致产品的不同质,产品不同质是内生的。因此,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参照系出发得到的相应假设条件在保险市场上也不具有相互独立性。

三、结束语

本文阐明了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来对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时,为分析对比的清晰以及对市场更全面的刻画,有必要适当拓展假定条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引入一次行动假定后,在其他不同假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的均衡结果会是怎样;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时才会使得假定条件产生关联性,这种关联的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市场的假定条件发生关联性时,均衡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怎样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罗斯.M.斯塔尔:一般均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