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能源产业规划(合集7篇)

时间:2024-01-03 14:46:58
能源产业规划

能源产业规划第1篇

2011年4月的上海车展终于落幕,展场规模无疑又创新高,参观人数也再创纪录,豪车一如既往地成为新闻热点。厂家为了表现对世界第一大市场的重视,各国CEO们即便在日本地震影响全球生产时也毫不犹豫地来上海捧场:媒体们更津津乐道于纽约车展不得不因为上海车展而把自己的媒体日延后一天,以便CEO们能排开行程。喧嚣的展场与2011年落寞的车市形成鲜明的反差,更透出难以名状的虚荣和浮躁。好在还有“节能和环保”――这个汽车行业永恒的主题使车展区别于一般地区展销会。

如果一定要说亮点,那就是86款新能源车。每个厂家都推出了不止一个新能源车型,规模稍大的车企至少有3个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参展,很多车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概念式的原型车,而是量产或接近于量产的车型。配合中国新能源车规划,多数厂家都把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推在最前台的位置。

从长远来看,没人怀疑二、三十年后新能源车的前景,但中短期前景到底如何是个奇诡的问题。行业里的人绝大多数都相信动力电池技术还远没有到大规模量产普及的阶段,但不相信归不相信,产业的投入却早已经超出了对某种前沿新技术预先研发的阶段,就如同马上就可以量产进入千家万户那般。所以诡异之处就在于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却做得如同百分百相信一般,于是国家的鼓励和补贴成了翘首以盼的风向标和救命稻草。

4月7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产业核心技术投资将达千亿元。

历史上国家涉及汽车产业的规划无一例外地全部落空,没有一次达到规划要求的产销量或市场份额。但这一次不同,至少到2015年的目标看起来有希望达成。以前的规划都只是“纯规划”,里面充满了“应该如何如何”以及“鼓励达到”等等表述,很少提及应该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可这个新能源规划是有真金白银做后盾的,只要中国各大城市都执行政策,到2015年之前平均每年全国销售1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并不艰难。

比如在三月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有车企高层公开提到未来三年北京市将采取有力的举措推进新能源车试点。北京市3000辆环卫车未来3年都换成电动车:公交也开始推电动大巴;延庆和房山区将推电动出租车试点;政府公务用车也开始采购电动车;城市内部物流用车也逐步更换成为电动车。相信中国25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以及其他计划单列市都积极行动的话,2015年的目标实现单只依靠政府采购就已经不遥远了。

可到2020年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就另当别论了。国家财力肯定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采购,必须要依靠市场和消费者。但即便在最高6万元的补贴下电动车离消费者还是“很贵族”。而且把电动车卖给成百上千的消费者和把车卖给机构车队旧比较显然风险巨大,一旦质量和安全性出问题,厂家很难控制局面。所以就容易理解有些厂家就等着中央政府6万元和地方政府最高3万元对消费者的补贴,把本来想定价20万的电动车定成26万-29万元的市场价,然后再道貌岸然地批评政府的补贴不足以启动市场,却不会提及自己新能源技术的低劣和工艺水平不足以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地步。

能源产业规划第2篇

一、概述

工业企业是能源的直接使用者,我国的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5%以上。由于企业内部相当数量的用能设备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产品,因此能耗高、效率低是普追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也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所浪费的能源总量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管理不善所致。因此搞好节能工作的关键在企业。企业实行科学管理,采用节能先进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两个基本手段。在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加强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是获得节能效果的重要途径。实现能源的科学管理,一条主要的途径是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方法过渡到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本地区本部门的用能过程和规律、系统地采集数据,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实现能源管理的定量化、最优化。以最少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能源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迅速进展,纷纷开展对能源规划、能源需求与供应、能源政策与战略的研究,制定了国家、地区、部门的能源规划,相应地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模型,有的已成为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t2.3〕。我国在能源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已初步建立了国家能源模型及一些分地区、部门的能源模型〔。所有这些研究为促进我国能源管理的科学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能源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探索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宏观生产一能源规划及管理的科学决策方法,建立一个针对企业特点、功能全面、求解方便、实用型的企业能源一经济规划模型系统,其目的是使企业以最小的能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将能源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用于企业的生产、用能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二、企业能源经济规划模型总体结构

企业能源经济规划模型(EEEPM)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由企业宏观生产指标,企业投入产出模型(EI/OM)、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EEEOM)和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所构成。EEEPM系统是将企业的生产指标向量,输人投人产出模型,用来求出在计划年份为满足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及原材料总量,以及本企业产品对各种能源的直接和完全消耗,明确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能耗情况,用以分析生产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明确节能改造途径。同时投人产出模型可求得产品的能值(完全综合能耗系数),以作为优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之一—能耗目标的指标系数。在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中,综合考虑了企业产值(或利润)、能耗及环境保护等多个目标,可求得在满足环保要求下产值(或利润)及能耗指标均较理想时企业的产品结构—最佳生产结构。将这一信息反馈给投入产出模型,求得在最佳生产结构下能源需求预测值。最后的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则是分析各种政策变化、市场变化、企业内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对企业最佳生产结构的影响,以求得在内外部情况变化时新的最佳生产结构。EEEPM具有如下功能:1.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建立产品的投入产出表、进而进行投人产出分析,求取产品的能耗,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明确系统节能改造途径。2.迅速、准确地提供不同条件和不同目标下的最优生产方案。同时可以优选出使企业经济指标和能耗指标均较理想时的满意解,为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安排提供参考方案。3.对给定方案或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预测产品的市场突变及某些政策、措施的执行对最优方案所带来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应变的参考。4.分析由于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节能措施实施后对企业最佳生产结构的影响,输出各能流的影子价格,评价各节能措施的可行性。

三、子模型的建立

1.企业投入产出模型(El/OM)投人产出分析是能源系统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EEEPM中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企业的投人产出表;预测企业生产对各种能源及原材料的需求量;分析主要产品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以便寻求系统的薄弱环节;计算产品的综合能耗系数和产品能值,以作为能源经济优化模型中能耗目标的指标系数。所有这些分析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El/OM中采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其表式如表l所示。表中各元素的下标ij表示第j种产品生产中需消耗的第i种产品(或能源、或外购物资)的数量。表中的从N、L分别表示企业产品、能源及外购物资的数目。投人产出模型的基本数学表达式为(式略)式中X为企业总产品列向最,I为kxk阶单位阵;Y为企业最终产品(商品)列向量;G二为能源需求列向最,GL为外购物资需求列向量,A为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E为对能源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D为对外豹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几只要已知企业最终产品产量指标即企业宏观生产指标Y,就可借助于式(「l)完成投入产出分析过程。2.企业能源经济编合优化棋型(EEEOM)EEEPM系统中的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EEEOM)是以实际的生产流程系统为基础,以反映生产系统中各物资平衡关系的投人产出表为出发点,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的经济(产值或利润)、能耗、环保等多个目标,其实质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确定较为合理的生产结构,使各目标综合考虑的效果最佳。在该模型中,以投入产出表中企业中间产品的产量作为决策变量,考虑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能源的供应和需求、外购原材料的供应和需求、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设备的生产能力及决策变量非负等六大类的约束。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式略)3.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EEEPM系统中的政策分析与方案评价模型(PAPEM)的主要功能是在EEEOM给出的满意解之后,分析某种政策的改变或某些措施的实施对最优解的影响,与EEEOM相关联,.重新给出改变后的最佳生产结构。政策的改变和措施的实施主要指生产指标的变化,能源政策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市场突变、生产工艺的改进、节能设备的利用或其它节能措施的实施等。PAPEM的特点是与决策者密切相关,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与决策者或系统分析人员不断交换信息。由于PAPEM所要解决的问题很难用一组数学式子来表达,在本模型系统中,借助于投入产出消耗系数表及EEEOM,将生产过程及外界的突变转化为EEEOM中各项参数的变化,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按决策者的要求输入所改变的参数值及其在EEEOM中的位置,返回EEEOM,求得参数改变后新的最佳生产结构。在算法及程序设计中,设置了多方案运算软件,以完成PAPEM的功能。该模型的思路及求解过程,(图略)

四、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算法及程序设计

鉴于上述,企业能源经济综合优化模型共用三个目标函数,且目标函数之间是相互予盾的,不可能求得绝对的最优解,问题的关健在于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找出符合实际的满意解。多目标决策方法很多,有的用千求解大规模能源规划模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本文针对所构造的EEEOM,设计了改进的目标参数规划(MGPP)法,可以利用一般的线性规划单纯形两阶段法,计算出同时考虑两个目标的一系列可行解。该法尤其适用于不带有MPS数学规划软件包的小型徽机,对于求解大规模双目标线性规划能源模型,易有独特的优越性。运用MGPP法求解EEEOM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三个目标中的污染目标化成约束,取一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最作为约束值,从而使原问题(2)化成双目标问题。而后用MGPP法,求解该双目标问题的一组非劣解。MGPP算法的实质,是首先分别求解出仅考虑一个目标函数时的最优解(理想点),使实际目标值与理想点的偏差作为新的目标函数,再考虑两个目标的要求程度不同,加入一组目标参数(权系数),求得一组(全部的)有效解。运用MGPP法,最终将原问题(2)转化为求解下述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式略)利用式(3)的模型,可以很方便地求得原问题(2)的一组或全部有效解,其有效解的集合如图(3)所示,图中D点为由Pmax和Emi。组成的理想工况,曲线AB为有效解的集合,决策者可以由此选取满意的有效解,图中的C点为距理想点偏差最小的有效解。MGPP模型能方便地将双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可利用一般的单目标规划的算法及软件解决双目标问题。同时,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灵敏度分析,也可用于MGPP的求解过程。该方法概念简单,求解方便,特别对于求解大规模双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根据上述模型,作者编制了大型多功能单目标线性规划软件(LP)及双目标模型算法软件(MGPP)。设置LP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求解问题(4)、(5),MGPP软件用于求解问题(3)的全部有效解。该软件系统用FORTRAN一77语言编写,共有语句2381条。在程序调试过程中通过不同规模的单目标和双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的反复求解和调试,现已在IBM一PC/XT及其兼容机上投人使用。实践证明,该软件适用于求解任何规模(只要内存足够)的单目标和双目标线性规划问题,同时可提供大t的后验分析信息,进行多方案运算。

能源产业规划第3篇

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有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讨论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作为国家层面的提法终于尘埃落定。规划里明确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产业技术转型主要战略取向,同时发展节能汽车以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我的理解是:纯电驱动代表看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也是解决汽车普及过程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战略性意义。而燃油、天然气等能源还会长时期扮演汽车主要能源角色,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汽车技术是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的有效技术路径,况且深度混合动力技术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重要的技术基础。

提出了近5年与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数量目标

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我的理解是:“力争”而不是“必须”,隐含着这些数量目标实现存在一定难度与不可预测性。有记者采访我时关注2020年的500万辆目标能否实现?我倒是认为2015年的50万辆是最难的。虽然这50万辆里可以包含一定数量的比较易于实现的公共领域的车辆,但多数还是要依靠私人购买来实现,难点诸多。

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指标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规划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L/100km,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L/100km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L/100km,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L/100km以下。

我的理解是:根据规划的要求,主管部门还要制定相关的标准与奖惩政策,促进与引导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一个企业要达到规定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要求,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车型结构,采用先进内燃机技术,采用先进底盘与车身技术,发展柴油机汽车,发展天然气汽车,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电动汽车。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心环节

能源产业规划第4篇

传统能源之痛

1859年8月27日,埃德温・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春特斯维尔小镇上钻出了石油,这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端。从此,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传统能源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成为环境污染甚至引发局势动荡的诱因。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全球的石油生产将在2010年和2025年之间达到顶峰。他们预测全球化石类燃料能源的可开发期:石油为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11年。由于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争夺能源而引发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仅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性的战争或多或少地都跟争夺能源有关,如海湾战争、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了成千上万无辜生命的损失。

不仅如此,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的使用安全,并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虽然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世界各国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不降反升,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不久前,国土资源部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消耗石油5亿吨,铁矿石13亿吨,煤炭35亿吨。然而,届时我国石油的产量仅为2亿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开始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而且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正不断上升,威胁着国内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能源大量消耗和使用效率低下,同样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增长,但能源的消耗也明显扩大。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实质性转变,能源效率低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合成氨综合能耗均比日本高了10-40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率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使用效率若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

新能源成为新的“角逐场”

新能源是指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能和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目前,各国均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执行。比如在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在2005年8月公布的能源新法案中,就从立法上提出了促进消费者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行措施。新法案的重点是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并以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和清洁能源产品。该法案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对于消费者,新法案推出了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并提出消费者购买家用太阳能设施开支的30%可以用来抵税。对购买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和在住宅中使用节能玻璃、节能电器的居民减免税收。居民在住宅中更新室内温度调控设备、换节能窗户、通过维修制止室内制冷制热设施的泄漏等,也可获得全部开支10%的减免税收优惠。在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伊始,在经济振兴计划中就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的极大关注,其产业政策中对新能源作出了极大倾斜,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能源的83%依赖进口,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95%以上。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阳光计划”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其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以分为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环境技术等。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需要的成本降至与火电相同的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德国政府就开始花大力气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迄今已投入研究经费几十亿欧元。其间,德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根据该法,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公司可获得政府补助。2003年又完成了“10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等。德国的这些投资成果显著,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风能冠军”,其风能发电量占全球1/3。根据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协会的数据,现在通过利用风、水、太阳、生物质和地热生产的能源已经超过200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产量可以满足100多万个家庭全年对电力和动力燃料的需求。据统计,可再生能源取代了部分进口,使得德国每年节省的进口费用超过40亿欧元。

中国:新能源产业遭遇寒流

就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如同劈头泼来的一盆凉水。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能力减弱,再加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和扶持政策,这使得我国的太阳能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国内大部分企业50%―80%的产能被打压下去,许多企业被迫关门倒闭。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交易的低迷,中心城市的太阳能消费也被压抑,无论是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还是开发商主导的工程市场都有疲软趋势。不仅如此,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无序竞争,采取以次充好、互相杀价倾销等手段,导致资本运作效益下滑,无力从事技改投入,产品档次徘徊不前。保守估计,全国共有太阳能企业5000余家,品牌集中度严重低下,这无疑加大了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困境。

风电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同样难以独善其身。近年来,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风电市场一度成为世界投资资金热衷的投资对象。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风电投资中15%的份额投向中国风电市场,投资金额高达340亿元。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引发许多国家的外汇下降、外债高筑,进而造成金融恶化、信贷紧缩。不仅引起风电行业风险投资增速下滑,同时也使得风电行业遭遇融资困境。由于我国的风电企业尚处于成长的初期,还亟需对整个风电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控制。产业链上游的风险控制主要是保证零部件的质量能与整机厂同步发展,而产业链下游是要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同时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和人才制度。

振兴规划带来新能源产业“又一个春天”

在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终于将掀开神秘的面纱。本次新能源振兴规划与此前的多项产业规划一样,主要内容是2009―2011年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任务。

从发展目标来看,在此次振兴规划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相比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显著的提高。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之外,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也将成为规划的重点内容。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的发展重点为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到201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1.9亿千瓦;到202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3亿千瓦。

风电的发展则将通过大规模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尽快使风电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甘肃和吉林建立百万千万风电基地。到2020年,力争在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以及江苏沿海等地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风电发展的重点将是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以及进行特许项目的招标。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显示,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内地及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对于一直制约风电发展的风电上网电价的措施,新能源振兴规划中也将有所涉及。

在太阳能方面,将在偏远地区建设独立太阳能电站和户用光伏电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并网光伏电源,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180万千瓦。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开启,而针对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具体措施,除了之前公布的屋顶光伏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之外,在近三年的时间内,还将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站。

而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原有的规划预期。在新能源振兴规划中,各项能源的发展目标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目前的风能规划是到2020年,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而按照新的能源规划来看,到2020年有望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发展目标的调整将直接造成总投资额的调整。根据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总投资约为1.3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约1亿千瓦,总投资约为9000亿元;太阳能发电新增173万千瓦,总投资约130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新增两亿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亿元。另外,生物质发电新增2800万千瓦,总投资约2000亿元;农村用户沼气新增6200万户,总投资约190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如果要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需要总投资约3万亿元。

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资金来源以民间投资为主。金融机构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水平将大大影响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可再生能源行业还存在一些困扰银行支持政策的现状。以风电行业为例,成本过高,资源可靠性有限,以及资源的评估体系,相关政策的不到位都使得投资存在一定风险。

可以预计,随着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和逐步落实,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又将面临着一个春天。事实上,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劳动力优势。据统计,目前美国人平均每小时工资16美元,丹麦33.46美元,瑞士26.44美元,卢森堡24.1美元,挪威23美元,德国21.08美元,意大利20.08美元,英国19.41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劳动力的人均小时工资尚不到1美元,差距十分明显。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廉价,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又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我国一些新能源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风电发动机等,在国际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能源产业规划第5篇

台湾能源供需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自产能力不大。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就开始油气的勘探工作,但至今尚未发现具有较大规模或发展潜力的油气田,目前储量仅3.7亿升,原油产量少且不稳定,年产量甚少。天然气产量也不断下降,2000年为7.4亿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台湾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2001年,自产石油与天然气分别只占台湾能源供给量的0.04%与0.77%。

电力工业是台湾最大的能源工业,长期以来由台湾电力公司垄断经营。发电厂呈持续增加趋势,到2000年底,共有各类发电厂72座,总装机容量为2963.4万千瓦。其中,水力发电站39座,装机容量为442.2万千瓦,占14.9%;火力发电厂30座,装机容量2006.9万千瓦,占67.7%;核能发电厂3座,装机容量514.4万千瓦,占17.4%。

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开放民营企业兴建发电厂,打破了公营企业台电公司长期垄断电力事业的局面,但还尚未开放民营企业经营输电与配电。民营电厂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方面,所用燃料主要为煤与天然气。

为增加能源供给,保证经济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台当局采取的能源政策是,实现能源种类多元化,分散能源来源地区,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鼓励投资海外矿藏,加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按台湾电力公司的规划,1995年到2013年,台湾新开发电源为2250万千瓦,其中天然气发电比例最高,占34.7%;燃油占22.1%,居第二;燃煤以21.3%居第三。在发电结构上,火力发电厂占78.1%,水力发电占10.3%,核能发电占11.3%。

台湾电力工业的基本发展态势是:水力发电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已大大下降,火力发电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电力能源工业,近年核能发电较为稳定。2013年水力发电量为88.4亿度,占总发电量的5.7%;火力发电量为1107亿度,占总发电量的70.7%。台湾火力发电已从过去的燃油为主转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燃油、燃煤并举,并增加天然气的使用,实现了火力发电燃料来源的多元化。核能发电是台湾7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力工业,也是目前台湾第二大能源电力工业。1977-1985年台湾先后建成了3座核能发电厂,2000年发电量为367亿度,占总发电量的23.6%。按台湾于1998年5月举行的能源会议决定,到2020年时,台湾不再兴建核能电厂,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力的容量比例不得超过20%。目前,台湾岛内争议大的第四座核能发电厂已经停建。

台湾能源资源除了水力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外,煤、石油等资源非常有限。新能源(包括地热能、风力能、太阳能、生物能与海洋温差等)的开发也无法改变目前岛内能源资源不足状况。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台湾能源的供给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满足需求。台湾能源供需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产能源供应不足,进口能源急剧增加,目前进口能源供给量与所占比例分别为10536亿升与97.1%;进口能源来源地区多元化,煤炭进口有增加趋势;能源供给结构日趋合理化,基本趋势是原油与天然气供给趋于下降,煤炭与液化天然气供给呈上升趋势,水力与核能发电相对较为稳定;能源消费增长大于供给增长,能源消费结构较为稳定;能源生产力有所提高,能源生产力即每公升油当量能源所生产的岛内生产总量值比例大幅提高。

台湾目前能源供需情况

根据台当局2014年《能源统计年报》公布的岛内能源供需现况,2013年台湾能源生产力为新台币134.38元/升油当量,较前一年(以2006年币值衡量)增加1.63%,代表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同年岛内能源总供给量为1,407.7亿升油当量,较前一年增加1.83%。其中,占能源供给比重达97.82%的进口能源较前一年增加1.72%,自产能源则增加7.30%。就进口的主要能源分析,因炼油设备事故及岁修减少,利用率提高,带动原油进口量较上年增加11.34%,石油自产量同步增加,进口相对下降,致使石油产品进口量较前一年减少8.68%;烟煤-炼焦煤进口量较上年减少8.57%;烟煤-燃料煤(包含亚烟煤)进口量较上年减少3.16%;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较上年增加4.43%;核能发电进口量较前一年减少4.02%。在自产能源方面,惯常水力发电较上年增加41.73%;天然气产量较上年增加33.89%;生物质能及废弃物能较上年减少2.78%;太阳光电及风力发电较前一年增加1.51%;太阳热能较前一年增加0.73%,台湾所有自产能源合计占能源供给的2.18%。

2013年岛内能源消费量(含能源部门自用部分)为1,115.4亿升油当量,其中能源消费部分占79.95%,非能源消费部分占20.05%,合计较上一年减少0.31%。能源消费量中,若按部门别分析,住宅部门、运输部门、能源部门自用、工业部门及服务业部门较上一年分别减少2.85%、1.93%、1.57%、1.44%和0.41%,非能源消费及农业部门则分别增加4.87%及3.04%;其中占能源消费量最大(达38.16%)的工业部门,2013年消费量较上一年减少1.44%。

台当局能源管理机构沿革与职能

1949年当局败退至台湾后,将原工商部、农林部、水利部及资源委员会等机构部门裁并精简,成立“经济部”,负责统筹主管包括水利、发电、能源在内的全部经济建设事宜。1968年7月,台当局“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成立“能源规划发展小组”,于1970年1月改为隶属“经济部”并更名为“能源政策审议小组”。

1973年及1978年发生两次全球能源危机,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不景气局面,台当局鉴于能源为台湾地区长期性问题,必须有一专门机构长期从事能源规划及研究发展工作,于1979年1月修订公布《台湾地区能源政策》,规定在“经济部”设置能源专责机构。同年10月经“行政院”核定批准后,正式成立“能源委员会”,专门负责推动能源有关业务。2004年7月,成立“经济部能源局”。

台当局“经济部能源局”的主要职责为拟订与执行能源政策、“能源管理法”、“电业法”、“石油管理法”、“天然气事业法”及再生能源发展条例等各项能源法规,督导能源事业的经营,并规划整体能源供需,建立能源资讯系统,推动节约能源措施,进行能源研究发展与推广利用,以及促进能源国际合作。为因应台湾经济发展迈向国际化、自由化趋势,能源政策已有重大变化,配合台当局政策,积极推动能源事业自由化、民营化、开放民间经营发电厂、石油炼制业,促进岛内油电价格调整制度化、透明化,加强能源需求管理工作,并重视能源环境问题与对策,以达成经济成长、环境保护及能源供需平衡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台当局不久前公布的《“行政院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等新规,未来台湾“经济部”将改制为“经济及能源部”,主要包括“技术处”、“中小企业处”、“加工出口区管理处”、“投资业务处”、“投资审议委员会”、“贸易调查委员会”、“商业司”、“工业局”、“国贸局”、“能源局”、“标准检验局”、“智慧财产局”等;原下属“水利署”、“中央地质调查所”、“矿业司”、“矿务局”等部门将分离出去,整并改组为“环境资源部”下属的“水保及地矿署”。

台当局能源政策目标

台湾现行能源科技发展与推动方向可溯自2006年“国家永续发展会”、2007年“行政院产业科技策略会议”,以及2008年“永续能源政策纲领行动方案”等相关会议结论作为规划与推动的依据,能源科技研发范畴以再生能源、新能源、节约能源等领域为主。为应对全球能环情势变化,绿能发展的竞争与抗暖化的碳排放管理加严等趋势,自2009年“第三次全国能源会议”后,台湾能源科技发展方向已有所大幅调整,配合其后续的政策与计划,将研发领域扩大到包括开发再生能源、推动节能减碳及发展绿能产业等主轴领域。

由于台湾能源供给98%依赖进口,在国际能源价量波动剧烈、全球温室气体减量压力渐增及岛内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等挑战下,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相较其它国家和地区更为严峻。因此,台当局以确保能源安全及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于2012年依“能源管理法”第1条第2项规范制定《能源发展纲领》,作为台湾总体能源发展的纲要原则,以及作为制定岛内能源相关政策计划、准则、行动方案的政策方针,期望促进台湾能源可持续发展。

《能源发展纲领》以安全、效率、洁净作为台湾能源发展的核心思维,以构建安全稳定、效率运用、洁净环境的能源供需系统,营造有助节能减碳的发展环境,达成节能减碳目标,实现台湾可持续能源发展为愿景。其政策目标有三:

(一)安全目标:建立可负担、低风险的均衡能源供需体系。

(二)效率目标: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度,提升能源使用质的成长及降低量的成长,提升台湾竞争力。

(三)洁净目标:逐步降低碳排放密集度与减少污染排放,达成国际减碳承诺,打造洁净能源体系与健康生活环境。

在核能政策方面,考量立即废核对产业发展及日常生活影响太大,“非核家园”绝对不是随意订定一个期限,或是直接关闭并停建核电厂就可以达成;如果没有先做好周详评估与准备就贸然停止核能发电,将有缺电风险,并因电价上涨而带动民生物价上涨、增加交通运输与产业成本,也会增加环境负荷。

从电力供给面分析,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等再生能源仍属间歇性能源,不能作为全年必须稳定发电的“基载供电”,因此短期内无法取代核能;而燃煤电厂污染大,增建困难、燃气电厂相对成本负担高,输储设施建设费时,且两者均有排碳问题,短、中期皆无法取代核电。而从电力需求面来看,减少耗能产业及节能减碳等手段,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因此在替代能源还无法承担基载发电任务的过渡期间,核能确有必要作为台湾迈向非核家园的过渡能源选项。

依据2011年11月3日宣布《确保核安、稳健减核、打造绿能低碳环境、逐步迈向非核家园》新能源发展愿景,台当局未来将持续推动“稳健减核”政策,在确保不限电、维持合理电价、达成国际减碳承诺等三项原则下,通过积极实践各项节能减碳与稳定电力供应配套措施,创造有利非核条件,最终达成“非核家园”目标。

台湾能源发展政策规划

依据《能源发展纲领》的政策原则,台当局能源发展政策规划如下:

(一)需求端:分期总量管理及提升能源效率

分期总量管理,即依分期的能源供给总量,管理能源的使用,以符合台湾整体能源发展规划。衡量各类能源特性及发展条件,拟订分期、分区的供给容量,以进行能源开发及使用的先期管理。

提升能源效率,即规范大型投资生产计划采用商业化最佳可行技术,强化能资源整合运用效能。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运输及住宅部门的能源管理、能源节约、能源效率提升,并逐年检讨及改善。研订及逐步提高器具、设备、车辆、建筑物与场所的能源效率基准与管理方式。善用市场机能引导节能,逐步规范浪费能源的行为与活动。研发或引进高效率能源技术与产品,适时推动示范应用或导入推广。

(二)供给端:多元自主来源及优化能源结构

多元自主来源,即构建跨“部会”强化能源安全机制,统筹布建整体能源安全战略。开发自产能源潜能,加强新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国际能源开发与技术合作,奖励业者积极参与海内外能源探勘开发与投资并购,拓展各类能源供给渠道,增加自主能源比重。分散能源采购来源与方式,降低能源供应风险。

优化能源结构,即依台湾各类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及再生能源相关技术进程,逐步提高再生能源的发电及热能利用分期发展目标,并建构电网并联基础设施。考量天然气供应安全与燃料成本等因素,规划及促进低碳天然气合理使用。衡量能源安全及供电稳定因素,弹性调整煤炭使用,并视岛内外技术进展,适时导入净煤减碳技术,以减少煤炭利用的碳排放。推动替代石油的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逐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并考量石油炼制产品的特性,依石化产业发展政策原则,进行石油炼制业管理。

确保核能安全,强化核事故与复合式灾害整备与应变能力,在符合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下妥善进行核废料后端处理;推动稳健减核,逐步降低对核能的依赖。稳定电力供应,并提升供电品质,鼓励有助区域供需均衡的分散式电源设置。提升能源转换效率,规范能源设施采用商业化最佳可行技术,降低电力系统碳排放,减少对环境冲击与健康危害。

(三)系统端:均衡供需规划及促进整体效能

均衡供需规划,即以合理需求订定供给总量,以有限供给能力管理能源需求的原则,强化总体能源管理。抑低能源需求成长及电力尖峰负载,加强电力负载管理,进行合理电力负载规划。推动区域能资源整合运用,加强余热、余冷回收整合再利用。

促进整体效能,即构建电力储存相关基础设施,并改善能源输配系统的效率。构建绿色能源市场机制,强化绿能需求诱因。推动智能电网基础设施规划与布建,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度效率,完善电网管理的效能,并导入需求面管理。强化区域与都市的整体规划,建构智慧便捷的节能减碳生活环境。健全能源事业发展管理,维护能源市场秩序。

(四)应变机制与风险管理

建立安全存量机制,健全能源运输、卸收及储存的安全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作,提升运送调度能力。建立能源预警机制,定期追踪各项能源安全指标。制订能源紧急应变机制,规范紧急时期能源及价格管制与安全存量运用,以因应突发的能源供需失衡或价格大幅波动。因应气候变迁,规划能源供给体系及设施的调适策略与行动。

(五)低碳施政与法制配套

台当局施政计划、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应将节能减碳纳入考量。健全有助可持续能源发展相关制度基础。推动能源价格合理化,建立公开透明的检讨及调整机制,促使能源价格合理反映内部及外部成本,以符合使用者付费原则。台当局各项施政措施应确保弱势族群获得基本能源服务。完善市场诱因机制,运用多元的奖励、辅导、管制、租税、融资及其他必要措施。制定台湾能源科技发展策略,积极扩张新及再生能源、节能减碳等相关能源科技研发能量。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带动绿色成长与促进绿色就业。深化能源科学教育,培育能源科技人才,扎根全民能源教育宣导,鼓励公众参与,提升民众节能减碳素养,建立以节能减碳为核心的生活文化。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重要施政计划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重要施政计划主要分5大项,分别为规划可持续能源政策;维护石油市场产销秩序、健全天然气事业管理制度、维护油气公共安全;确保电力稳定供应;推动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节约能源等。计划项目及实施内容如下:

(一)可持续能源政策规划

统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与减量资讯,建立能源产业温室气体整合管理机制。规划及推动能源类型的温室气体减量专案辅导,以协助产业尽早因应未来温室气体管理趋势。推动能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盘查相关作业,掌握能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作为能源部门减量方案的基础。整合与强化能源产业温室气体管理平台的功能,并持续搜集、维护与更新资料库。引导岛内能源产业建置环境会计帐制度。推动能源相关温室气体管理与减量的宣传推广。完成二氧化碳减量与环境会计帐结合机制。

能源部门气候变迁调适策略研析,包括能源供给设施及其所在区位、系统运作面对气候变迁的冲击评估与脆弱度盘查分析及调适工具的建立,能源产业气候变迁宣导与调适能力辅导的组织及运作机制规划,能源供给设施极端气候事件早期预警暨紧急应变资料库与网络平台的建设,能源供给领域的气候变迁衍生新产品及服务市场发展的国际资讯搜集与汇编。

(二) 维护石油市场产销秩序、健全天然气事业管理制度、维护油气公共安全

落实台湾“石油管理法”第24条石油安全存量的规定,民间业者不低于60日,并依同法第28条规定委托专业机构查核安全储油;另外台当局运用石油基金储存石油至少30日,以确保岛内石油供应安全。

执行“石油管理法“有关液化石油气经销业、分装业及零售业市场交易行为管理与辅导。实地查核天然气生产、进口事业输储设备的维护执行及公用天然气事业的业务经营状况。委托专业机构实施抽验加油站4000站次汽、柴油品品质及抽验加气站150站次车用液化石油气品质,保障合法业者及消费者权益。

(三)确保电力稳定供应

构建总体电力政策决策支援系统及资料库,分析电力政策发展趋势与提供电力政策决策支持,建立电力领域资料库与分享运作机制,进行电力领域专题研究,修订“电业法”,加强输变电计划的规划、沟通、审议制度及执行方式,研拟供电瓶颈地区可靠度改善方案,编制电力资料统计手册,办理用电设备检验维护业维护状况的查核。

配合《能源发展纲领》有关能源开发及使用评估机制进行电力供需分析与规划,搜集与研析电力供需相关资料,办理未来20年长期电力负载预测,办理未来15年长期电源开发规划。

规划研究智慧型电表系统技术,搜集海外推动智慧型电表系统的做法、经费、成效、遭遇障碍、解决方式与营运模式。扩增测试系统户数达1,000户,测试通讯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与开放性。就台电公司建设完成1万户低压智慧型电表系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估。针对集中器、通讯服务器、大数据资料传送,进行功能与稳定性测试。

规划研究智慧电网技术,搜集世界各国推动智慧电网相关资讯,包含关键原因、推动时程、规划重点、技术规范等。研究台电公司建置中的智慧型电表基础建设未来如何与智慧电网进行整合。智慧电网中包含各种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如风力、太阳光电、燃料电池等,研究该类设备并入智慧电网后,对于电力系统可能产生的冲击与研拟解决方案。规划台湾智慧电网架构与运作模式。

(四)推动再生能源技术

太阳热能技术开发与设置推广,包括进行太阳热能结合300W型史特灵发电系统示范展示。建立中温选择性吸收膜连续溅镀及500米集热片连续生产技术,可作为业界技术升级载具。预计推广补助太阳能热水器27,600件,约138,000平方米,折合1年约可减少30,36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每年约可提供11,040升油当量的能源。

高效能太阳光电系统及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开发,包括高可靠度模组技术,开发标准电池性能评价技术,电池及模组缺陷评价技术,模组品质与寿命提升技术。

高发电量系统技术,包括开发可见光-近红外光广域吸收太阳电池技术,低劣化稳定型太阳电池技术,抗遮蔽效应的多回路设计太阳电池技术,高效能散热模组技术,广角宽容低聚光模组技术。

自主化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开发与推动海洋风力发电设置,以2兆瓦以上风力机为载具,完成本土化风力机系统整合及提高自制率。结合国际合作引进技术,进行3兆瓦以上自主性抗台耐震型海洋风力发电设备产业技术先期研究。建立高妥善率的陆海域型智慧维护系统,降低故障发生率,有效减低维护成本。协助岛内推动海洋风电设置,并建立岛内自主海洋风力发电系统技术能力。

生物质燃料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以非粮料源(如微藻)所产制的生质柴油进行车辆适用性的影响研究;持续推动全台湾全面实施B2及示范推广“北高都会区E3酒精汽油推动计划”。

前瞻性海洋能及地热能源开发,包括完成本土自有数十千瓦级波浪发电原型机的系统组立与整合,及进行原型机组布放测试,期以成功经验吸引业者投入设备开发,促进波浪发电产业发展。依台湾低阶温差发电市场需求,开发兆瓦级低阶温差发电系统。

研发地热井结垢抑制技术,研发地热井尾水回注技术。

(五)推动节约能源

工业部门能源查核管理与节能技术服务,包括协助3300家工业大用户建立能源查核制度并完成能源查核申报资料审查、核备、新增大用户节能辅导与管理等作业;提供600家能源用户能源查核或辅导,推动200家能源用户节能诊断后续追踪;实地赴厂进行工业锅炉节能诊断及推动锅炉合理化操作管理共200座;推动6个集团企业成立节能服务团。调查主要设备能源效率现况,建立或更新25项主要产品及5种设备耗能指标。提供50家染整业制程节能技术辅导,热能系统效率提升25%;推动ISO能源管理系统,结合能源申报查核制度,加速节能减碳扩散效果。

住商部门能源查核管理与节能技术服务,包括辅导400家非生产性质行业能源用户建立能源查核制度、节约能源目标及执行计划并完成能源查核申报;以指定行业类别的能源用户为对象,施行节约能源规定的宣导与劝导;提供233家非生产性质行业能源用户现场实地节能技术服务;辅导连锁餐饮业、鞋业等服务业共计2个集团加强推动产业自发性节约能源计划;办理“节能绩效保证示范推广专案”相关行政作业及受补助机关计划进度管理考核。

使用能源设备及器具效率管理,包括节能标章产品能源效率技术提升与产业辅导。制定节能标章产品新基准;研拟2项产品的能源效率标示规定;执行自愿性节能标章制度(31项产品)与强制能源效率标示制度(冷气机、电冰箱、除湿机、省电灯泡)及其相关的管理与稽查业务;研拟至少2项使用能源设备或器具台湾标准(CNS)测试方法及其容许耗用能源基准,并执行后市场管理制度。

车辆能源效率管理,包括国际间车辆相关管制法规与测试程序调合趋势分析;耗能证明核发及核章电子化作业系统;车辆耗能证明函审查、建档及核发作业;进口车辆耗能合格车型核章作业;车辆能源效率标示稽查与新车抽验。编印车辆油耗指南;台湾产车产销月报表整理。美、日、欧洲油耗指南网站资讯及测试资料差异分析。

能源产业规划第6篇

但是,专家认为,新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会马上遍地开花,“这政策更大意义是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决心。”

50万辆的“五年目标”恐难实现

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终于通过了对于此前争议较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问题,在《规划》中有了明确定义——“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宣告此前各部委直存在分歧的技术路线问题已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纯电动汽车已经到了普及阶段。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混合动力的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纯电动车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鉴于技术差距,“十二五”只是起步阶段,“十三五”期间才会有较快发展。

“因此,目前两者应齐头并进。”王秉刚坦言。

资深汽车评论员李安定则对纯电动汽车的前景也不乐观,他认为,电动车不要说远远达不到商业化的起点,连统一的测试和研发流程都没有形成,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汽车企业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传统动力的提升,还是混合动力的使用,节能减排才是硬道理。

记者发现,目前拿到工信部新车目录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中,绝大多数车型只是在研发和示范运行阶段。“由于全国各地基础设施不完善,这类车还是处于小范围试运行阶段。”比亚迪汽车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还是“叫好不叫座”,但国家力推环保汽车的决心已下。根据《规划》,未来中长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即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50万辆的目标似乎存在一定难度。

据中汽协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汽车整车企业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26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55辆、混合动力汽车1300辆、代用燃料汽车567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产销状况,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达到前述目标有一定难度。

据了解,这个中长期目标国家一直没有做过调整。

商业模式是关键

在此次通过的《规划》中,并未提及达到这一目标所投入的政府资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防止有投机想法的企业钻政策空子。

国内一家自主品牌企业负责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人士分析:“政府通过这个规划后,离地方政府的扶持等具体细则出台就不远了。”

对此,来自同济大学的一位不愿意署名的新能源汽车专家称,新能源汽车如果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政府要建立有力的市场机制引导,不能只是补贴给企业。电动车产业机制不建立起来,只要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个环节不赚钱,产业化就很难推下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进华透露,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主要有三种商业模式。一是整车销售模式,典型的是合肥,一种是租赁模式,包括电池租赁和车辆租赁两种,典型城市是杭州,第三种是融资租赁模式,金融公司购买电池,拥有产权,然后租给公交公司,公交公司享受政府补贴,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合肥和杭州的公交车上。

从企业方面来看,其实早从去年开始,大的企业集团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上海汽车就已明确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瞄准汽车驱动电力化趋势,重点加快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业化,并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升级和示范运行。按照计划,除目前已量产上市的荣威新750Hybrid混合动力轿车,今年节油率达50%的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荣威E50,也将批量投产。

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陈志鑫向外宣布,“十二五”期间,上海汽车在已投入2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计划再投60亿元用于研发新能源汽车。“十二五”期末,上海汽车产销的新能源汽车,将占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20%左右的市场份额。

能源产业规划第7篇

第一句话:产品是基础、队伍是保障、决胜在终端、核心是品牌。

第二句话:只有通过有效规划,才能够有效放大产品资源。

放大产品,简单的说就是把产品卖出去,更多的卖出去,只要卖得多,销量大,产品资源就得到了放大。

产品要卖出去,需要有人去卖,这就需要有队伍。一支有战斗力的销售队伍是产品资源得到放大的保障。

队伍要把产品卖出去,就要把产品进到终端,再通过各种促销方法帮助终端把产品更快、更多的卖给消费者。终端之战是战术之战,是“持刀见红的肉搏战”,是单兵作战的“巷战”,同时也是促销战术实施的团队之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终端开发方法和促销方案,终端产品将处于自然销售状态,尽管依靠有战斗力的单兵作战将产品进入了终端,但也将难以实现产品销量的大幅提升。

产品要卖出去,就要有人去买,消费者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如何选择主品,如何将主品打造成品牌产品,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达到带动整个企业产品销量提升的目的,这将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整个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

1、 产品是基础。

产品是资源,是终端作战的“武器”,是消费者对企业认知的载体,是实现企业对消者者承诺的载体,没有产品,就没有一切。

产品是资源,但并不是拿来什么产品都可以去卖,都有可能在终端上量的。终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产品适合你的终端?哪些产品不适合你的终端?零售终端需要哪些的产品?医疗机构终端需要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公司是否有批文?是否可以生产?不能生产是否可以委托加工?

没有的产品怎么办?是否需要OEM?哪些产品需要进行OEM?OEM产品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自有产品和OEM产品在你的产品中的比重是多少?如何进行平衡?

哪些产品线是重点产品线?哪些产品线是次重点产品线?

在产品线中,哪些产品是重点产品?哪些产品是利润产品?哪些产品是销量产品?哪些产品是阻击产品?

如何选择主品?如何规划主品,打造主品?如何对主品进行品牌规划?

要想有效放大产品资源,你就不得不回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否则,你就会发现,你的销量做起来了,但却是众多产品的堆砌,没有特别突出的产品;有销量的产品却难以成为主品;做重点产品的产品却难以打造成品牌产品;有些产品销量起来了,缺突然面临断货,这时才发现是OEM产品;零售终端的产品,你却规划了尚未成为普药的处方药产品,业务员不愿意推,终端也难以产生销量。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才会发现产品规划是多么的重要!

2、 队伍是保障。

卖产品,需要有战斗力的队伍。

在队伍的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拿战争做个比喻,终端开发犹如巷战,凸显的是单兵作战能力;终端上量犹如攻城战,需要的是团队作战能力;而一个企业整体产品资源的放大,则犹如“解放战争”,要“进行三大战役”,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不仅需要单兵作战能力,不仅需要团队作战能力,更需要的是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我们的队伍是多品类混合的“杂线”队伍,还是按产品线划分的单产品线队伍?

杂线产品品类丰富,终端容易接受。但多支队伍都是杂线必然会产生内部竞争,产生资源内耗。

单产品线队伍产品品类较少,在终端销售上量较难,需要销售队伍付出更大的努力,对队伍的战斗力要求更高。

队伍体系如何建设?保证队伍能够发力的市场体系如何建设?队伍各层级需要什么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能够快速提升?

这些又是规划的问题。

3、 决胜在终端。

产品是在终端卖出去的,终端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变成钱的最后阶段,是“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

产品进入终端后,终端动销必将成为终端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动销?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终端推荐,二是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促销活动。

终端推荐的根本是利益驱动,推荐成功率的高低则取决于终端营业员推荐技巧的高低,期间的纽带是终端业务员的客情工作。利益驱动需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设置,而终端推荐则需要有产品培训和业务员持续、有效的跟进。

终端促销活动的成功率则取决于能否吸引消费者,能否让消费者即时消费。

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厂家都在搞,为什么有的见效,有的不见效,有人用见效,有人用不见效?

关键有二:一是针对性、二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为什么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因为,各地的实际市场情况都会有所差异,任何方案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都需要本地化,标准化方案总体不会变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因时因地不同而略作调整。

像某企业的“乡村诊所推广会方案”、“一镇一店消化线产品推广会方案”就是标准化方案的案例。

但,标准化方案不仅仅限于大型活动方案,日常中小型活动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如抽奖活动、买赠活动、乡村药店放电影活动等等。

业务员的跟进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的指导和规范。

再进一步说,业务员的日常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终端经理、地总、省总的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呢?

要想解决以上这两个关键,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支持体系,包括市场策划体系和培训体系。

4、 核心是品牌。

有了产品就要做大,这是一般企业都会想到的,但是优秀的企业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保持我们的产品能够持续做大,做到领先,并持续保持领先?

这就要设置竞争壁垒,抬高竞争者进入的门槛。

这个壁垒就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