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合集7篇)

时间:2024-01-03 14:46:58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孕育 中西方 教育思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0-01

当前,“减负”和“素质教育”无疑已经成了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国内近年来的出国热潮也持续高温不退,针对这些社会现实,我们希望一探其中究竟,将中西方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进行一番比较。

一、教育之意义及对当前国内教育现状的反思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条大河,那么文化便可谓是这条大河的源头以及源源不断注入其中的河水。文化给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予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学记》中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由此可见教育对于国家社稷大业之重要。人生来互有不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及生存状态,教育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来都是被肯定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教育愈来愈被社会所关注。教育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一个国家的教育现状也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在我们国内出国热潮持续增温,国人大有一付倾家荡产挤破头也要把子女送出国门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深思:难道西方的教育就真是如国人所想象之完美?我国现行的教育思想果真难有可取之处吗?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分析,对我国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对其怀有很大希望。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上所存在的差异

(一)我国“素质教育”尚未能真正得以施行

我国现阶段正在大力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历来施行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通俗点说即是“填鸭式”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落后教育模式。

表面上看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是一个极大的质的飞跃。但是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目前所施行的素质教育却并不十分满意,学生中普遍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远没有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经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问题。

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升学率,升学率成为了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唯一看中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大环境下,学校只能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只会着重去讲解所谓的考试热点知识,不设计考试范围的知识就会被忽视甚至干脆从不在课堂上涉及,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毫无裨益,长此以往,又谈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二)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性操作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纸上谈兵”的理论化训练,却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运用结合教育,如此一来,学生往往掌握了大把的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去应用所掌握的这些理论,更加难以体会前人是如何得到和积累这些理论知识的。换言之,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操的基本能力,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鉴别力。这种教育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学生主动性差,心理压力重。子女依赖性强、任性,没有自己的见解。

(三)我国当前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

当然,我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由于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学生要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我国的学校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集中,洗耳恭听,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西方国家教育现状及其优势

反观如英美等西方国家,情况则与我国大为不同。学生一星期只要求做一到两次的家庭作业。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英美国家学校从来没有考试排名的做法。学生因随家人旅游缺勤这类现象在英美国家的学校中也是很普遍的,然而这在我国简直可谓是天方夜谭。此外,英美国家的教育中提倡个人的生存能力训练,有意培养学生在特定简陋甚至是恶劣环境下的个人户外生存能力,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我们国家的学生中间,这几乎成为仅仅是在电视上才可能出现的事情,多数学生毕生难有这样的实践机会。

(五)西方国家教育思想的弊端

英美国家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放任于宽松,学校很少强制学生去做一些事情,包括上课的状态,考试成绩,课后的作业等。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勤奋度降低,缺少上进心,有调查数据就表明,西方学生的勤奋程度远远少于中国学生。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至少部分归咎于学校管理不严格。概括地说,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而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三、结束语

有人说:“除非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在的考试制度,否则老师和学生将永远是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真正得到施行。”这一观点看起来有些偏激,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教育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从细节上点滴改变令它更具科学性,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成长。在继承以往优势的同时,取西方教育思想之长,补自己教育模式之短。

参考文献:

[1]王维国.刍议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若干弊端[J]青年与社会.2011年08期

[2]唐丽萍.探讨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2012年03期

[3]周娜.新课程下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浅谈[J]中学时代.2012年11期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对比;高校英语;改革

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我国教育注重扎实的基本功,注重题海战术,而西方教育则较之更加轻松随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英语教育界开始相继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并逐渐与国外的教学理论相融合。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各种经验,会对促进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英语教育模式优劣势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模式在中国扎根多年,已经融入我国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1、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分析

国内高校的课程分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是以直接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目为主,辅以基础课程。由于加入了大量的相关科目,学生的必修课课程任务相对较重。选修课的范围较窄,同时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对选修内容的学习。国内不同大学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大体一致,与国外高校课程设置相比,自由度与灵活性明显不足。课程时间安排方面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必修课上课时间,因此学生统一需要四年时间才能毕业。

2、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分析

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全国基本采用统一标准,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外教社等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视野,新体验等,并无过多灵活空间。这也限制了不同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和深度。教学方法上,虽然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在国内一直被提及和推广,但中国高校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讲授法的教学方法。由于班级人数限制,课堂上的讨论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3、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多采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是教育者把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及教学程序讲授,要求受教育者理解、掌握并给出正确答案,教育者进行核对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后立刻进行反馈。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和矫正,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化帮助和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绝大多数人达到规定要求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整体教材内容分解为单元,使学生分单元掌握学习计划、完成学习目标。把需要大多数人必须掌握的内容定为最主要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期末终结性评价,用于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质量,此种模式体现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即为期末考试。

4、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优势与不足、呼唤现代化国际化转型

目前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本身优势在于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学习。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阅读及写作能力较强。但这种教育模式本身也存在巨大的不足:(1)教学过程填鸭式教学严重,学生缺乏相互交流,独立思考的机会。(2)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训练不够,缺少语言运用环境。(3)缺少英美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运用。(4)除英语基本语言能力外,缺少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

传统模式下的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基本上仍是以单纯的灌输知识为主,未能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语法知识为学习重点,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而大量做题的这些错误观念。使得中国大学英语教育质量上难以突破。所以,反思并呼唤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现代化国际转型势在必行。

二、西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随着教育交流的日益国际化,西方的许多教育教学模式及管理机制也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都与国内机制有所不同。

1、国外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分析

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宽泛,一般涵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艺术等各个专业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学位。课程分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选修的自由度大,选择范围宽。国外大学的专业课程安排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大,同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也有差别,比如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课程时间安排方面也较为灵活,同专业班级的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安排各自上课时间,学生修得学士学位时间也因人而异,一般为三至五年。

2、国外教材与教学方法分析

国外高校教材选择方面,各高校间所选教材不尽相同,大都是教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为主,以学习思维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除讲授式外,还注重课堂讨论,专题报告等形式。这些大都要求学生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对于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相互交流各自学习和研究的成果。使学生从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知识运作,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3、国外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教学模式中包含的六要素,国外高等学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模式”和苏联戈盖巴维利等一批学者创立的“合作教学”。发现教学模式主要在于让学习者主动从现象、教材和实验中作为主导者去探索和发现,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思维能力。发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启发式和互动式而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合作教学可理解为“合作式”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问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4、国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分析

对教育的重视使世界各国都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探索。这些国外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整个学习评价体系的系统性,信度效度兼备,整个评价体系过程规范。同时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整体应用能力。根据这些对所有学生统一的评价体系的思路,遵循着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期末总成绩评定一般包含作业,学期论文,期末考试等。有些还包含小组调查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部分。国外各高校在实际情况下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制定本校本学科评价体系所包含内容并制定不同比值。

三、对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形式比较单一,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我国教育主流形式,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元化的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是应当提倡的。国外高校的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首先,从课程设置体系安排来分析。国内大学英语应逐步摒弃统一大学英语课程、统一使用同一套教材的“一刀切”的现象。各高校根据字节实际情况选择对学生最有益的课程设置模式。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合理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同学生侧重培养不同能力。例如,旅游类等与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侧重锻炼听说能力,而商学等与文件、信函接触较多的则侧重读写能力。

第二,从教材选择来分析。在我国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是信息和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反映在高校课堂上应是用当前最新的知识系统和信息来满足学生需求。而目前抱着十几年前的老教材满堂灌,知识过于繁,旧,书本化等现实情况也是学生对大学英语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专业背景知识,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使学生能在本专业内熟练运用英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增加学习兴趣。

第三,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来分析。由于我国高校班级设置情况、师生比例等客观条件存在,传统讲授式的方法仍为传授知识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固有好处在于使全体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对此我们不应一概否定,而是在讲授式中寻找新的突破,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对问题的答案可由讨论或学生假设提出,帮助学生寻找及培养正确的学习步骤及方法。同时辅助以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高校所运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思维能力。

第四,从学生评价体系来分析。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期末成绩一个分数来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学期中间的学生表现及阶段性学习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上文中的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对此体系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例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于2011年进行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颁布了《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规定》(院教[2011]19号)其中“第六章成绩评定及登录第十四条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分;毕业论文(设计)按五级制记分。第十五条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原则是:平时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35其中课堂考勤10课堂参与度(含作业)5小测验(含实验、实习报告)20期中考试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5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任课教师应在考试前1周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入《成绩记载表》,并予以公布。”这种评价体系吸收了国外高校的理念,着重于反应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准确评估学生学业成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这正是我国高校教育所缺乏的部分。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必须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培养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需要。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推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才能满足多样的教育需求,使其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3篇

【关键词】 文化;家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5-02

1 引言

文化是一种模具,它会按照自己的样子去塑造一个民族。而这样的文化使得每个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了这个精神环境的熏陶,很自然地遵循了它的潜规则,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去行为,去社交。正是这种文化模具,塑造了社会中的个体人的性格。而在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家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正是在家庭的代代繁衍中完成的。家教在此过程中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占支配地位的宗教观和文化,但是家庭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性格形成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怎样的价值观,他们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这种方式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就给了他们渗透贯穿了这们的文化价值观,并且这些已经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之, 家庭告诉我们和他人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群体的一部分。

根据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有人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是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是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伦理精神,西方文化重宗教精神;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中国文化重知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分析等等。正因如此,家庭教育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中国家庭着力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和群,听话,顺丛等性格。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会说“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之类的话。这些话意在让孩子不要冒然行动,免走弯路,以防吃亏。最好能在别人的教导和指引下以最快的速度学到应有的技能和方法!整个社会以低调,谦虚作为个人的优秀品质。父母给孩子们所提供的精神榜样都是团结一致战胜敌人,牺牲个人,助人为乐的模范人物形象,例如葫芦娃,雷锋等。然而在西方,家庭教育就完全不同了,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在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亲人,都没有特权去支配他的行为。他们教育儿童的话语往往是:你是最勇敢的!你是最棒的!这些话往往意在让儿童为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依赖于前人或者别人。他们更希望将孩子教育成《小鬼当家》系列中的小主人公们一样,能够勇敢,独立,不受大人的约束,利用他们无穷的个人力量创造奇迹。

2 文化根源

家庭是镶嵌在社会的一份子,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如果我们要想知道家庭教育的根源所在,就去看看它背后的文化深层结构。

荷兰学者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在对比四十多种文化与工作有关的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分离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作为区别文化的基本维度之一。如果说个人主义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胡文仲,朱永涛,2002),那么集体主义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灵魂。

集体主义,无可非议是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和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成功和集体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界定。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第3版对individualism的定义如下:①特性,个性。②独特性。③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即在经济领域里,个人不受政府的限制,不受社会世俗或其他势力约束的原则。④指国家为个人存在,而不是相反。⑤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理所当然的目标:自我主义。6.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不与社会盛行的习俗保持一致。由这个定义看来,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有着丰富含义,并不是简单的“自私主义”或者“自我主义”。

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视角来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体现。①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中国人眼中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和谐一致的。所以自古就有“天时地利人和”说法,他们将自然的天地与人的因素放在一起,注重的是所有因素的合成作用。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内在的集体主义,或者说更广泛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世界观则是唯物主义的,无生命的。他们认为自然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这个世界的主载。人一定能够征服自然。“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就能够充分反映西方人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地位和关系。②对历史未来的看法。中国人尊重古人,遵循历史,认为这些给现在的人提供了某种借鉴,今人是和前人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只看到现在。西方人呢,更能看到未来,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创造奇迹,能做出与别人,也与前人不同的成就。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他们热衷探险。③对人的认识。中国人喜欢把一切的条件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当然不能不包括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中国人都喜欢让着别人,这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是一种能交到更多朋友,赢得别人好评的方式。而这种在中国眼中被视为优秀品质的东西,经常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在西方人那里,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别人的看法始终是别人的。

3 正确的态度

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通常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是我们的不应该带有任何偏狭。在详尽对比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化的如下显著特征:

3.1 文化并无优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适合于该环境的人。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中国文化造就了团结谦让的人,而西方文化培养了独立创新的人。

3.2 文化具有差异性。从人类一开始,不同的人就存在于不同的群体里,形成适合自己群体的生活习惯。世界之大,从一开始有多少这样的群体,就有多少种文化,而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这些群体或者说文化没有机会沟通交流,所以这些差异的存在是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应该的。

3.3 文化具有相似性。文化从本质与内容上来说都有其相似性。“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群体本质和类现象”。例如,每种文化都是以爱为主题。谦逊的东方文化,热情的西方文化,无不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教给下一代爱是整个世界的灵魂。和平是全球人所向往的。勇敢,坚强是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的人共同都在培养的人格品质。

3.4 文化是发展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既是该民族特有的,又是人类所共有的。各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移植,融合,从而形成全球主义文化观。(杜争鸣,2008)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同皮肤的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校园中的外教再也惹不来一群人的围观。我们发现,外国人也穿上了唐装,中国人一起吃饭也AA啦。这不仅是一种融合,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

4 结语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地球村概念的凸现,国际交流的便捷,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怀着不同价值观的的人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体系。已经生活和即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的孩子们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家长应该也必须以一种具有预见性的眼光看待并处理家庭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全球文化环境的人。在有着相似性也具有差异的中西方文化面前,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培养孩子们健全的跨文化性格去适应地球村的“村生活”。

然而,在文化融合的冲击下,我们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完全摒弃东方文化,又扭曲西方个人主义,直接以自私主义来代替个人主义。这样的倾向性已经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我们不能允许这种倾向蔓延流传下去。正如文章的前面所述,一个人的整个文化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所以未来的环境更是东西合璧,如果我们能在儿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给予适当的并适应全球化环境的教育,必然能让下一代在地球村里生活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 R.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2] Samovar, L.A. Richard E. Por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3] 杜争鸣. 翻译文化与策略.北京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启示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

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2]方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孕育的产物,又是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服务的。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相对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宗教方法主导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宗教紧密结合,教育方法主要是宗教方法。第二阶段,权威方法主导阶段。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强调权威管理和教育,权威教育方法起主要作用。第三阶段,学科方法主导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到现在,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将各种学科理论应用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超越经验,表现出明显的学科特征。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道德认知发展方法。道德认知方法论是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法体系。一是道德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的两难问题开展讨论,引发认知冲突,达到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二是公正团体法。这一方法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2、价值澄清方法。价值澄清方法论,重视现实生活,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对西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较大。3、社会学习方法。社会学习法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一是榜样法。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二是强化法。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奖励、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4政治社会化技术。政治社会化不仅有可能使国家自身的合法性权威得到普遍的承认和接受,而且还可能降低社会统治成本而有利于社会稳定。5、隐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正式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教育形式。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差异

通观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双方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家国一体”。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二)教育方式不同

2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3],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我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23伦理方式的传承性和宗教方式的传承性的差异

中国古代强调伦理方法的传承性,儒家伦理和伦理方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它具有专制性、等级性、保守性和封闭性,这是应当加以批判的。但是,儒家重伦理、讲道德的传统,儒家所提出的许多伦理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应继承和发扬。

西方国家则强调宗教方法的传承性。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伦理与宗教结合也一向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做到运用形式各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要学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灵活地进行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集体意识、文化意识和时代感等等。使受教育者不再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差异比以往更加复杂,观念上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工作的关键来抓,要善于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研究群众心理、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善于感情投资,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在领导和群众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此外还要适当的启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平等的讨论中沟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既要灌输,又要渗透[5]。

(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下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四)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阶级社会中的人总是有政治倾向和政治观念的,不存在没有政治观点的“中性思想”。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制度永葆青春。而我们国内却有一些人主张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内容,这显然是对当前政治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现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思想政治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我们从孩提时代接受的本土文化,其实它的许多成分当初也是从别的文化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来的,当初也是颇具争议性的,正如汤林森所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的是:我们的集体想象内涵以及我们心目中确定不移的过去的文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势必会影响到我们心目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而这是每个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崔光胜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木方法[J]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5期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5篇

关键词:安全学科;教育方案;中西对比;安全管理

劳动安全作为我国惯用的劳动保护一词的代名词已经使用多年。近年来,职业安全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OHS,我国有时叫职业安全卫生)又耳熟能详。但是职业安全健康的学科内涵,目前有许多不同理解,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我国高等学校1990年以来,新兴的专业安全工程与职业安全健康专业的联系日益增多,很有必要将其混淆之处加以澄清。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职业安全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正经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应该看到,这个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方案还不是那么成熟,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社会人才需求等诸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协调因素。笔者通过中外案例对比研究,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供业界人士讨论。

2 学科对应关系比较研究

2.1 学科分类概述

英联邦国家(这里主要指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下同)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与我国有所不同。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本科招生学科分为11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设类,类下设学科,学科数量多达数百个;在1997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将研究生招生专业分为12个一级学科,其下的二级学科数量也多达数百个,学科分类十分详尽具体。

而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一般只设大类(类似于我国本科招生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和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大学中一般按学科大类设学院(Faculty),有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理学、工程学、经济管理学、医学、农业与园艺学、法学等10个左右学院。如果某个学科具有较大优势和规模则可能设有专门学院。学院根据师资、社会人才需求、课程需求状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Program)或开展科学研究。教学方案设置灵活,且比较准确地反映业界人才需求趋势。

2.2 公共健康与安全科学技术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研究领域名为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它依关系密切程度分别是管理学(劳动关系、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学(人机工程学、行业安全工程)、医学(职业病)、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公共健康学科在不同大学中可能分布在管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科大类)等,也可能独立于上述相关学院直接设置在大学首脑管理之下的研究中心或教学单位。

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内涵为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安全健康、老龄人口健康、儿童安全健康、体育娱乐活动与设施中的安全健康问题及交通安全、灾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对象大体可概括为人类活动(广义生存活动,包括娱乐、休闲)中的安全、健康相关因素与损失控制。

我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中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广义)的负效应(依重要程度分别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效率降低等)问题。研究各种负效应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当然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包括管理、工程、医学、心理学等多种手段。

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安全科学技术和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内涵大部分是相同的(见下图)。

2.3 职业安全健康与安全工程

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是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一部分,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组织及其成员在职业活动中的安全、健康、财产损失、效率影响等问题,也可以通俗地说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损失问题。我国教育部的安全工程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尽管在各种学科分类中并未指明这一点。从名称来看,安全工程学科以人类活动中各种负效应的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的工程解决为研究对象,但就目前发展实际来说,研究范围基本限于职业活动,而解决方案却不限于工程解决(因此,可以说“安全工程”这个专业名称不能恰当反应目前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内

容;如果称为“安全科学技术”则更为贴切,内涵范围也更广泛一些;尽管如此,笔者仍沿用“安全工程”一词)。所以,我国的“安全工程”和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以下为叙述方便统称二者为“安全学科”)的内涵基本一致,都是以组织为研究边界,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他们是基本对应的。因此,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主要是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可比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正是笔者的研究基础。

3 程设置方案研究

据前阐述,安全学科是一个管理学、理学与工程学、心理学及医学的交叉学科,所以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均是必须的,但课程类别比例在中外专业教育方案中差别巨大。笔者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的安全学科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作了对比研究。

3.1 研究案例选取

研究英联帮国家的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可以发现,由于历史渊源,它们具有基本一致的特点,因此,选取案例时只取1所英国大学(Greenwich University)、3所澳大利亚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entral Queensland,Curtin University)的案例。美国与英联邦国家的情形稍有差别,选取2所大学(1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方案作为案例。中国的方案较易获取,且各校方案差别很大,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各校有明显差别,故选取5所大学的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3.2 核心课程类别

观察所有选取案例发现,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可以分为4类,即通用于各行业的安全科学方法论类、工程技术类、医学类和心理学类。各类课程比例如表1所示。

3.3 比较分析

分析选取案例的具体方案,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课程设置基本思想不同

我国安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思想是设置广泛的(或有侧重的)工程背景课、工程安全课程,设置少量安全科学方法论课程,设置极少量(或不设置)医学、心理学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或有侧重地掌握各种工程技术及相应的安全技术,加上少量安全科学通用知识,以便主要用工程技术、次要用管理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

而西方国家在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是设置大量的通用安全科学课程,以便解决各个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安全健康问题,设置少量行业(不只是工业,还有农业、教育、运输业等)背景课及行业安全课程,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医学、心理学类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法知识,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人才。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同

英、美国家的方案中以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为职业安全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有时辅以少量工程基础课程。我国的方案以力学、电学、各类工程学为专业基础课。

(3)生源和获取作为专业课基础的必要知识的途径不同

我国安全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刚刚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应届毕业生,知识连贯性好,但缺乏社会与工作经验,获取专业知识之前,他们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学习设置稳定的工学基础课程获取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除数学以外基本上是按安全健康事故发生的能量诱因设置的,如力学(机械能)、热学(热能)、辐射(辐射能)、电学(电能)、化学(化学能)等。能量的释放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是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安全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有工作经验或受过其他专业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获取基础知识有多种途径,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活动有较好的理解,对解决安全健康问题有较多的经验,这对学习专业课十分有利。

(4)课程稳定性、通用性不同

英联邦国家的方案在各大学之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通用程度高,但工程技术性较弱。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始的时间较短,教学方案在各校之间变化较大,还很不稳定。如研究的我国5个教学方案中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急救技术课,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组织行为学课程,只有一个方案侧重化工行业安全等。类似这种“一”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我国具有相同专业的大学间还需要加强交流。由于我国的方案目标是培养工学学位,而工学有多个领域,教学方案必然有所侧重,所以通用性较差是明显的。美国教学方案的课程稳定性居于英联邦国家和中国之间。

(5)课程重点不同

方案对比还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

(6)课程范围不同

我国方案中的课程普遍没有涉及西方国家中常见的劳动关系(1ndustrial Relations)问题。劳动关系实际上是雇主(或行业协会)、雇员(或工会)、政府三方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改善雇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与管理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有些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是三方协商的结果,也规定了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我国方案中还对一些公共安全课程有所涉及,如道路安全、车辆安全、大气环境等,而英、美国家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基本限于职业活动。

(7)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别

所研究的方案中,英、美国家安全学科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同大学课程内容深度差别不大,广度大不相同,研究工作内容当然更是不同。我国方案中研究生和本科的课程是严格分开的,课程深度循序渐进。

(8)课程方案的影响因素不同

课程设置方案与所在学院、大学的师资力量有关,我国许多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工程学院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方案中通用课程的比例。此外,英美国家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常常听取工业界的意见,对学生就业极为有利。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六级安全中,高等教育层次准确地对应着工业界相应的安全职位。我国安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机制尚在建立和形成之中,但目前很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虽重视安全,但工业界的认识还跟不上,所以安全专业岗位在招聘市场上十分少见。

3.4 案例研究评述

笔者在研究中选取的案例,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案例还十分有限,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比较粗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教学方案间的定量可比关系。尽管如此,案例比较研究仍然显示了中外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的明显差别。希望这个研究能对我国的专业教育方案建设有参考价值。此外,对教学方案差别的分析都是客观认识,笔者也并没有给出评论,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资料。

4 结束语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6篇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试图对中国与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女性主义、促使女性早日觉醒上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潮和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阿伦普·德·古杰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一书,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正式形成。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世界的。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也把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引了进来,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乘着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强劲东风,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且硕果累累。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异同,以及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对丰富和发展女性主义的重要性。

始发于欧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首先,理论基石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阐述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广泛影响。二战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对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正如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那样:“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1〕如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玛格瑞特·本斯顿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意涵》,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引导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的研究;美国的海迪·哈特曼在《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一书中,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法,揭示妇女地位的根源,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则一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奋斗目标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以女性权益服从男性权益机构为政治前提,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社会主义提倡要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也使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如各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两性平等社会问题,自由女性主义从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出发,希望通过法律的武器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作为产生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究消除阶级压迫的重要性;激进女性主义则把矛头指向男性,把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生物革命;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学和生态学,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抵制霸权和歧视,倡导和尊重多元和差异,以达到两性和谐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最后,研究内容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是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妇女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2〕如西方女性主义从阶级、种族、民族、国家、法律、习俗等多方面探究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力图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从而达到改变社会性别关系,使男女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女性主义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早期中国女性主义效仿和追赶的目标。1995年北京世妇会后,一些留学人员和国外学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方面通过翻译西方女性主义原著,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范畴对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发挥女性主义对于主流文化的断裂、颠覆与解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女性主义逐步成熟。

由于中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土地上,两种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文化渊源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与西方女性主义必然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发展模式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是与社会革命相伴而行的,两次女性主义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接着,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实践,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因此,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性领导和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中国女性主义发展进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女权运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只是由男性倡导和组织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女性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受深重的父权文化影响,淡化男性批判与缺乏理性反思是中国女性主义的主色调,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独立实践的进程缓慢。

其次,思想深度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有着数百年社会思潮历史,并已发展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成熟理论和知识体系,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英国女性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美国女性主义之于黑人民权运动的启发都是巨大的,法国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渊源更是公开的秘密〔3〕。中国女性主义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探索历史,由于其研究条件与发展历史的局限性,大多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很少从哲学角度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很多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拼接和复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指导,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实验场,而且这种实验,由于带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常沦为“缺啥补啥”的眼前行为〔4〕。此外,不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缺乏专业化,他们并不想抛弃原先在其他成熟学科中的研究主题,只是涉足一下原本就属于该学科边缘中的与女性有关论题,进行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系统的阐述。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的理论还不能称“女性主义”,只能称“女性意识”或“性别意识”。

再次,性别关系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由于植根于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过强的女性群体意识,它把男性群体作为对立面,妇女解放的含义是女性从男权统治下的解放,要实现的是女性个体的自由发展,忽略女性解放对于男性解放意义的阐释,以对抗形式表现其哲学思想,导致男性对女性解放的心理漠视与抗拒,使女性运动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而且,西方女性主义的主流是“个性解放”,缺乏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观照。与此相反,中国的女性传统总是与群体文化精神扭结在一起,女性的命运也总是与国家主体紧密相连,具有悠久的全局观、大智慧和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及忍辱负重、爱国爱家爱人的人文情怀,女性解放被赋予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化意义。由于中国传统阴阳协调文化影响,中国女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反对西方女权主义把男性作为自己的斗争对象,而中国男性也确实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解放的最好的同盟军。

最后,社会影响具有差异性。西方女性主义自产生以来,不仅使西方女性主体意识迅速发展,构成了女性主义的独立理论和社会行动,还产生了像伍尔芙、波伏娃、米尔特、克里斯蒂娃、西苏、斯皮瓦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主义者及理论成果,而且对组织妇女解放运动、制定性别平等政策、建立妇女研究机构、进行女性教育等都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许多国家的女性学已进入学术主流,性别意识也纳入了社会决策和发展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重新兴起,从各个方面为中国妇女发展、争取男女平等做了大量工作,对公共政策、学术及人们的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女性主义在与外部对话中,其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基本主张未获主流社会的认同,在世界女性主义学说之林没有相应地位;在内部对话中,一些基本问题尚有歧义、缺乏共识,并且这种研究目前多局限在大都市专业研究机构里的知识女性中间,没能引起广大妇女群体的热烈响应,在学科建设上也很不成熟,在学术界尚无地位。

从以上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女性主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与西方女性主义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妇女都是一支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同男子不平等的地位。歧视妇女的偏见,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人们的心灵。这种陈腐的观念,早就应当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早就应当改变。”〔5〕1995年9月4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郑重宣布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要挑起克服性别偏见、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重任,中国女性主义快速建设发展起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促进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迅速丰富和发展起来呢?怎样才能促使中国的女性迅速觉醒和行动起来呢?我想,“只有教育机构——通过研究和教学才能担此重任”〔6〕,高校性别教育将会在这一过程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中国女性主义要缩短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距离,就必须寻找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场所和阵地,而高校则是最佳场所。在西方,女性学无一例外地是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机构,是学术领域。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研究队伍和丰富的研究资源,集中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最具分析、辨别和批判的能力,既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传播者,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主力军。同时,知识渊博、思维开阔、现代意识强烈的高校知识分子,相对其他人来说,对性别的敏感度要强,对文明社会的思考要深,对社会公正的渴望要强,他们的性别意识更容易树立,研究和实践女性主义的主动性更强,成果也更加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女性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必须回到课堂上,成为新的知识结晶。当然,这其中许多成果也直接干预现实生活。〔7〕因此,只有让性别教育在高教体制中站稳脚跟,在我们的社会体制中才有一个研究讨论女性主义的场所,有一个传播现代性别观念的阵地,让大多数学生有觉悟,有分析、批判能力,让他们走上社会后挑战、抵制歧视性的陈腐观念,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实现社会性别公平。

其次,在高校课堂上传授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有利于向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宣战,以改变男女生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定型。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出新的认识论。女性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的创造都是有立场的,包括那些贴着客观、中立标签的学术著作,女性主义学者站在边缘群体的立场上看问题,向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知识体系质疑,其意义不仅仅是在现存的知识中添加一点妇女的观点,而是看到了产生于男性中心文化的知识有偏颇之处,把以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的历史记载和经验的表述方式普遍化为人类的知识,不仅遮掩了妇女的历史活动,也造成了人类社会认识上的盲点。”〔8〕连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大学者都把女性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认为“妇女是发育不全的”,“在理想国里,妇女也只是使男子幸福的工具”,甚至连世界一流学府、为世界培养了无数尖端科技人才的美国哈佛大学,其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也发表“女性在科学和数学上的成就不如男性”[9]的言论,他们在自己学科中的性别歧视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开展性别教育,能使人民在质疑和挑战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改变支配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模式,使男女生都能接受到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再次,高校性别教育的开展,是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强化女性主体地位的重要渠道。女性主义源起性别意识的觉醒,渴望妇女能充分参与到社会的主流当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与西方女性主义相比,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的兴趣普遍不高,极少数的中国女大学生能勇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中国女性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作为中国女性精英代表的女大学生,其内在的主体意识与时代的要求、其实际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毛泽东同志“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言,深刻揭示了性别解放与阶级和民族解放的辩证关系及内在联系。试想一下,连女大学生都缺乏性别解放的意识,中国还能指望哪些女性有性别解放意识呢!因此,高校开设性别教育课程时机恰到好处,因为高校如何塑造女大学生将关系到中国女性新生代的整体形象和水平。我们期待,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能够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以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带动全社会对性别意识的关注。

最后,把女性学建设成主流学科,提高女性学在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推动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女性学”即妇女学、女性研究,源起西方女性主义。我国政府制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高度重视。落实基本国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在大学教育中加入女性学课程就是落实基本国策,让社会性别进入教育主流的体现。2006年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了新设的本科专业,说明与性别教育有关的高校课程及其教学已进入了主流教育的视阈,但要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将妇女置于理论话语的中心,女性学建设还任重道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女性学还处于初始阶段,女性学设置课程少、范围小,没有系统化、制度化,学科化程度低,教学与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机构化程度不够,等等问题突出。大学培养的是以后的决策者,女性学课程可以改变未来决策者的头脑,使未来决策者早一些走进性别平等的大课堂。我们要增强女性学建设的紧迫感,奋起直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将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好、发展好。

参考文献

〔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4〕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江泽民.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的讲话.[EB/OL][2004-08-09] china.org.cn

〔6〕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妇女学的全球与区域视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74.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第7篇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比较研究 启示

一、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受儒家文化和经世致用、追求功利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实用性的特征,其典型代表为《九章算术》一书。整书的全部理论是以寻求各种问题的普遍解法为中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导方式建立起来的。其表现出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开放的归纳体系、算法化的特点、模型化的方法。《九章算术》一书的出现,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基石,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得到了充足发展。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创造出许多光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就。[1]但是在宋元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数学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长达四百年之久,直至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才使得中西数学开始交流。

西方传统数学的发源地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古希腊数学在西方传统数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古希腊时代又是逻辑盛行的时代,形式逻辑由柏拉图开始,经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达到极盛,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被运用于数学研究当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特点主要有:封闭的演绎体系、抽象化的内容、公理化的方法。《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把古希腊数学的特点发扬光大了,可以说是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多少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学习受到了逻辑的训练,从而步入科学的殿堂。

二、比较研究与启示

从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注重归纳与注重演绎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两种倾向。下面以中西方古代两本代表作为比较的对象,来分析中西传统数学的差异。

《九章算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经世致用”原则: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然后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2]这种“数学为大众”的思想把数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它把数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技巧来对待,没有充分注意数学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认识只能停留在经验型的直观感悟层次上,这种直观的感悟经验也阻碍了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几何原本》则注重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强调对数学的逻辑结构的整体把握和理性的认识,追求严密推理,力图通过数与形的思维抽象地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本源和实质,并强调演绎推理,坚持一切数学结果必须根据公理加以演绎证明。虽然这种抽象性与严谨性反映了对探求真理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和大批优秀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同时,其排斥数学应用的思潮也潜伏着内在的危机,这种危机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终于暴发出来。

简言之,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注重“问题解决”,而古代西方的数学思想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数学思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可以说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从实用走向了演绎,而西方则从演绎走向实用。在我国这种倾向体现在建国初期数学教育主要是移植苏联模式,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关注双基和强调三大能力的数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调基础知识,对形式逻辑和思维的训练愈演愈烈,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解题当中。在这种考试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出现了高分考生而实际能力低下的情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数学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重视数学应用的优良传统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从我国的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来看,思想的轮回仿佛给人以更多的启示。到底怎样的数学教育思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应该倡导的呢?我们认为,单纯地强调实用或演绎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适当的结合才是数学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3]正如顾泠沅教授在他的《寻找中间地带》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事实上,在如上述的观察、介绍、借鉴乃至思考中,我们必将发现我国今天所发生的许多数学教育的进展情况甚至问题,都已与国际社会……能从中体会到中西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互相交融与互补,从而产生对寻找中间地带更深层的思考。”也许正是对寻找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教育地带才是我们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