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合集7篇)

时间:2024-01-25 14:50:02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教学 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0-02

中医历史悠久,讲究望闻问切。它以研究人体易产生疾病的病理,并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为主。19世纪开始,西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给中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课程成为教学重点。中医伤害小,西医见效快等特点也使其结合成为必然。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以及一些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医学课程教学上,对中西医治疗效果认识不清的问题。过分强调中医或过分强调西医的作用,这使得医疗机构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存在误区。因此,对于现代医学教学来说,明确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合理的结合才是关键。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文章对面现代中西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 中西医结合中的误区

1.1 主从之争严重

医学教学在确定医学起源上,过分强调主从问题。一些人认为中医发展时间较长,因此西医应作为其从属部分。而一些人则认为西医在治疗时效及发达程度上均高于中医,因此中医应从属于西医。这样忽视了中西医本身的特点和疗效。实际上,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发展体系,其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具备从属关系,在治疗不同疾病时也应正确选用和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中医强调宏观调养,而西医强调微观治疗;中医强调辩证,西医则强调辨病;因此,我们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西医看作同等地位的两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中医与西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学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临床上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提高医疗效果。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并不是讨论谁是主流的问题,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势,医护人员在进行结合时应以对病患的治疗效果为主。

1.2 理论知识混淆

中医是与西医分别强调不同的理论体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医讲究五行、阴阳,强调精、气、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论。通过观察人体的精、气、血判断病理,主张由表及里。一些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看作是唯心的、不科学甚至是玄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套用西医标准理论来解释中西思想。实际上,中医与西医不同,如中西的五脏观察强调人的气色、饮食调理等方面。而西医则以解剖实验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中西医理论混淆,使中西医的特点均无法表现出来,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正确选择中西医手段。中医与西医知识混淆还体现在医学研究上,对于一些医学研究者来说,在进行某项医学科研时,往往将中医思想和西医思想强加进去,或者将两种理论牵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医学研究成果不具有实际意义。

1.3 理论与实践不符

在现代中医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理论教授的实践远远超过实践的时间,并且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医学实践基地不发达或设备较少,缺乏实践准备和实践经验。这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差距,一些中医教学者为了提高中医教学实践水平,将中医教学理论与西医实践生搬硬套,不但没有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反而是中医理论更加晦涩难懂,实践也无法验证中医理论。在教材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只停留在表面上,高校在教学时也往往是中西医教学分开,不能时学生同时感受中西医的差距和差别。而在课时安排上,为了追求西医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西医课程的安排明显过多。总之,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西医并没有真正实现结合,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更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1.4 盲目进行结合

中医与西医从属于不同的体系,因此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现代医学教学时不能盲目的将二者进行结合,而是应该尊重其个性和特色,使其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教学存在的最大矛盾和误区。将中西医理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和思想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要求医生在不同疾病面前要区别对待,而不是将某一种理论强加给另一种。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能找到相应的西医实践,我们将中西医相结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临床治疗,而不是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望闻问切是中医独有的特点,不能盲目的与西医的听诊等混淆。现代医学教学习惯性的将中西医之间进行一一对应,这使得医学教学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如何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中西医教学的结合发挥实际作用,就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首先,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应平衡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平等对待两者,善于发现中医与西医之间不同的优势,这样才能为其正确的结合提供前提;其次,从教材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中医理论与西医实践的真正结合,提高现代医学教学效率。

2 如何解决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误区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在二者结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但是在当今社会,中西医结合只是从表面上得到重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中西医之间的结合更加密切,提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率。其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2.1 适当提高西医的主动权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中医思想的影响,西医往往作为跟从,即使是在某种疾病治疗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仅仅被作为辅助手段。结合面不够广,结合存在漏洞。因此应改善这一点,加大对西医的正确宣传,控制传统医学对西医的排挤,通过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和接受西医中的先进思想和治疗手段。在医学科研上,应将西医和中医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将中医理论强加给西医,中西医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理论上的一对一,也不是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以提高医学治疗效率为前提,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中西医结合。

2.2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提倡,一些医院引进了西医技术。在技术方面实现了结合,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育往往将中西医分开,导致能够具有中西医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偏少。实际上,医学人才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者结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应结合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在高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并在临床实践上提倡两者之间互相交换实习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2.3 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认可,目前,很多医学已经实现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具体病症治疗上,选择西医还是中医问题上,往往并没有根据病情。而是根据医生个人的思想。这样不但没有将中西医完美结合,还使得医院的办院宗旨不明确,缺乏特色。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上,还应充分考虑各个疾病的病理,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正确理解中西和西医的治疗手段以及结合要点。

2.4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目前,中西医的结合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在临床治疗上效率低下。要实现中西医的真正结合,首先应加大培训力度,要求医生掌握中医治疗技巧和西医治疗手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医学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实践的结合毫无意义。医院应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基地,逐步缩小中西医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5 加大政策干预能力

虽然中西医结合属于医学层面,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是由于政策不明确和干预能力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对中西医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应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干预力度,要求卫生管理部门将中西医的结合看成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中西医的结合,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医疗事故的惩治措施,并建立合理的医护人员考核制度,要求其严格执行,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升自身意识,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达,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必然。中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其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存在着优势,并且能够降低对患者的伤害,从根本上清除疾病。而西医的出现则提高了医学技术和治疗水平,是进步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坚持中医理论的同时,必须将其与西医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当然中西医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2篇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血WBC;胸部X光片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37-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诊治实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2010年06月份至2011年06月份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患有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共计68例,以其原始医疗病历资料为实验活动的基础数据依据。采用病例资料回顾分析法对这6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症表现情况、诊断检查过程以及治疗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在这6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至61岁左右,平均年龄在47.21±4.18岁;患者的身体重量在49千克至82千克之间,平均身体体重为69±5.25千克。

1.2病症表现:

医护人员对这68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症观察,了解到患者发病时间在3个小时至11日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2.1±0.54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体温升高55例,反复咳嗽59例,胸闷气短58例,咳浓痰56例,其中血痰13例;经过听诊,肺部出现音34例,其中湿罗音24例,干罗音10例;呼吸音较弱26例。以上病症表现具有重叠性。

1.3检测方法:

医护人员对患者主要临床病症表现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医嘱要求对患者开展相应的身体医学检测,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测、病原学诊断以及胸部X光片等医学检测等等。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出现升高,血WBC大于等于10×109/L的患者48例,血WBC小于等于4×109/L的患者20例。在胸部X光片检查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均呈现出肺部纹理出现粗乱现象,表现为片状、网状或斑点状阴影,肺部边缘出现模糊。经统计,右肺病变34例,左肺病变15例,双肺同时出现病变14例,胸腔出现积液5例。在病原体学诊断中,采用患者进院当天或次天早晨的病原体作为标本,其中肺炎支原体32例,流感嗜血杆菌9例,链球菌10例,衣原体病菌8例,克雷伯菌7例,其他病菌2例。经检查,确诊68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1.4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在治疗中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症严重情况,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实验小组,分别为: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这两个组别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氧、平喘、化痰治疗,其中莫西沙星组:34例患者,在治疗中加入莫西沙星药物。采用德国拜耳公司制造的250毫升/400毫克规格的莫西沙星注射液,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使用剂量400毫克,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7日。7日后,改用盐酸莫西沙星片,采用口服方式,每日1次,剂量为400毫克,治疗疗程为10日。左氧氟沙星组:共有34例患者,在治疗中加入左氧氟沙星针剂,每日1次,剂量为400毫克与250毫升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疗程为7日。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以上两个医学治疗小组进行疗程治疗,经过观察,得出以下结果:莫西沙星组:34例患者中,治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愈率:61.76%,总有效率为:91.18%;左氧氟沙星组:34例患者中,治愈18例,有效9例,无效7例,治愈率:52.94%,总有效率为:79.41%,此外,我们对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莫西沙星组清除率92.31%,左氧氟沙星组清除率81.24%;患者服药后药物不良反应莫西沙星组:4例,占11.76%,左氧氟沙星组:6例,占17.64%。两组患者在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平均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过程中,通过在对患者进行吸氧、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莫西沙星药物,能够很好的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组的临床治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莫西沙星组不管在治疗效果方面,还是在病菌清除以及药物反应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高出近9%和12%,不良反应率降低近6%,因此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2(4):199-201.

[2]李晓霞.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新一代氟喹酮类药物-莫西沙星[J].中华内科杂志,2011,40(9):640-642.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3篇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等,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应急救治功能,开展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2)发挥区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3)发挥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承担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职能,通过托管、重组、联合体等方式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合理流动。(4)建立城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支援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制度,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医药事业。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与县级中医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5)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进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问题。(6)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作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2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若干问题探讨

2.1中医药特色的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上的不足,主要问题在于特色没有成为优势,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贯彻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高位截瘫”、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发展不快。二是在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不够,对中医医疗机构及人员的考核、评估、评审等未能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分科过细影响了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三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创新不足,中医药特色的成果推广不力。同时,中医药理论和术语不易理解,中药服用、携带不便,疗效较慢,执法不力致违法中医医疗活动大量存在等,影响了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接受。四是法律层面上的不利影响,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以西医理论为主要依据,中医医院所有病人也必须有西医诊断;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合中药特点,限制了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五是中医药服务成本相应较高,但服务项目收费长期偏低,补偿不足导致中医医疗机构“以西补中”,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六是中医药院校教育培养的医生临床思维西化明显,中医思维比较欠缺,没有正确理解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西化的区别。七是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还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区域医疗综合服务功能,一些中医医院则是从综合医院转制而来,中医药服务资源和能力相对不足。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加强了中医药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平衡。当前要进一步促进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①进一步健全区级中医药管理体制,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强各区县中医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专病专科、特色疗法等内涵建设;②与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药人员有关的各类考核、评估、评审、鉴定活动,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建立和应用反映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逐步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建立中医药特色服务的专项补助机制,对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牵涉范围较广的中药饮片的加成率是否取消应深入研究、慎重决策;④出台专项鼓励政策,推进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易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建设;⑤进一步发挥浦东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影响中医药特色发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投入补偿、价格调整、中药管理、学术创新等关键问题,重点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在全市其他区县的推广应用。

2.2综合服务与中医药服务功能的关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也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发挥,有利于中医药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以“治未病”为核心观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中医药文化宣传也是促进中医药深入百姓、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对外合作交流等工作都有助于中医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中医医院开展必要的西医诊疗活动,不仅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框架下,中医医院承担区域综合医疗服务、提高应急救治能力的需要,也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医疗机构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为主要目的,必须姓“中”而非姓“西”。因此,在中医医院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西医诊疗和中医药服务的关系。中医医院一般只需配备同级别医院基本医疗和应急救治所需的西医床位、科室、人员和设备条件。对于因中医学科发展原因需要增加西医专科诊疗力量的,应明确规定其准入条件和审批层次,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审批责任。至于中医医院配备以辅助诊断为主要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属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应一分为二、正确认识,不宜片面以“西化”看待。此外,中医类门诊部、诊所的服务功能过于单一,其临床带教、师承、研究、科普宣传等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欠缺,不利于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项目收费以及不同类别、等级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等,进一步给予明确规定;重点加强二级中医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在申报市级科研项目上实施倾斜政策或设立专项资助计划;逐步开展中医门诊部、诊所老中医的传承带教工作,推动知名中医专家举办中医诊所或门诊部;对中医医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西医诊疗进行梳理、规范,健全中医医院西医诊疗项目的审批制度。

2.3中医康复、护理功能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老年人整体带病生存时间明显增长,群众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也已成为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点之一。中医康复吸收了中医治疗、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以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医疗与自疗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病情综合应用功能训练、传统体育、气功、针灸、按摩以及中药等中医康复疗法,具有简便验廉、易学易用的特点,现已形成全面系统的中医康复学,并与现代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体系有机结合。加强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强化中医康复、护理功能,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上海市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25%。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转型,推进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场总的需求相比,上海的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仍然严重缺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设立康复专业已逾10年,2010年还正式成立了康复学院,但全市尚无一所专门的中医康复医院或以中医康复为主要功能的中医医院。目前此类病人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的针灸、骨伤等科室,一些中医医院现已专设康复床位(如杨浦区中医医院已把老院100张床位主要用于收治中风康复病人),但总体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中医康复的服务需求。影响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康复、护理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效益欠佳。中医康复疗法项目收费标准普遍较低,病人日均住院费用相对较少。二是管理规定的制约。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对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有明确规定,康复病人住院时间长,会影响全院的质量管理分值。三是分科过细影响综合治疗。中医康复综合治疗所需的针灸、推拿、康复等大多已单独设立科室,难以有效集中医疗资源。四是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匮乏。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康复专业学生数量较少,高层次的中医康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五是综合支撑不足。医院对中医康复的装备条件未足够重视,其他科室的综合服务支撑还不到位。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整体转型为中医康复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康复医院,鼓励现有中医医院发展康复专科;对中医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专科在服务收费、项目补贴、质量控制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扶持;将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相关培训内容;结合各中医医院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建设,鼓励开展相关病种中医康复治疗;加强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的基本条件建设。

2.4以联合体形式协调发展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上海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首次提出并实施的创新举措。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联合体多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所组成。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优化配置,还包括教育、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以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协调发展不同功能定位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发展方式,能更好地配置、共享中医药资源,促进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完善,推动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的中医医疗联合体最早以医院集团形式出现,在医改重视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背景下,宝山区曙光社区中医联合体、市中医院—闸北中医医疗联合体等逐渐形成。现有的中医医疗联合体都是在不改变医疗机构产权关系和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契约型合作,通过成立理事会来负责联合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以及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合作内容涉及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特别是管理输出、双向转诊、专家坐诊、学科建设、跟师学习、进修培训、申报课题等方面的合作比较多见,但由于配套政策不全以及产权、隶属关系不同带来的管理机制问题影响,目前的联合体还缺少必要的调控和约束措施,稳定性不强,联合体内医保额度等资源的分配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建议:通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本市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将中医门诊部、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科纳入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范围,探索支持发展、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创造条件,突破资产权属、行政隶属等条件的制约,努力建设紧密型中医医疗联合体。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实践

临床的实践经验表明,虽然中西医治疗手法和体系有所不同,但是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缺点。随着时展,很多医学人才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总体比较缓慢。目前,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所研究的病症范围在逐步扩大,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内科方面针对如肠胃炎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再对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内科临床治疗的发展状况做一概述,列举其部分治疗优势,最后对中西医结合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1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和联系

说起中医,大家经常用“老”来形容,是在说中医越老经验越丰富;西医是从国外引进的,与时俱进。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强调整体思维,系统诊治,西医的特点是局部思维,但具有较强分析的能力。很多人喜欢用是否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区别中西医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对科学手段的运用已经不能作为区分两者的方法,因为现在中医也已经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中医和西医各有特点,互有联系,而能够让中西医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就是人体。它们都以人体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并且都以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另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们让人们远离疾病,身体健康。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使得中西医得以实现良好的结合,在思维和医学方法上各自取长补短,互相汲取精华,也是由于他们的相同之处,让中西医的结合更加紧密且不可分割。

2 中西医结合在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发展

2.1中西医结合在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当展趋势 目前,中西医相结合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的认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我们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实践。而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知识和理论基础,表示中西医结合在未来将会有很好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得到很多外来医学人士的喜爱与研究,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医学人士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可,在未来中西医结合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医学分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很多的中医药品来实现西式化的制作,将中药也制成针剂、口服药剂等等的形式,这样不仅让汤药的用途变得更加广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医的治疗。

2.2中西医结合在内科临床治疗中的优势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治内,西医治外。这种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和西医各自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总得来讲,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的目的都是通过医疗手段来为患者治疗疾病。所以,中西医结合也许可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2.2.1中西医结合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优势 中医检查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然后将四字诊断出来的结果结合起来,来获取下一步的治疗所需要的资料。这样检查在最终下结论时会存在一定的客观片面性,缺少对患者身体内部具体情况的了解。西医检查主要包括通过声、光等科学技术,可以通过CT、核磁共振、超声波检测等一系列检查将患者体内的详细情况直观的表现出来,而血、尿常规检测能够清楚的反映人体病变情况,很好的补充了中医检查的不足。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各自的优势对患者身体内部和外部都有一个详细的判定,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病情、病因,利于医生对症下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2.2.2中西医结合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中药一般气味浓厚难闻、味道苦涩难喝,杂质还伴有一定的毒性,患者在服用中药时常常产生排斥,甚至很多人服用不进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中药的治疗效果,虽然在一些特定疾病方面经过几剂中药的坚持治疗之后,能够实现根治,但有些人还是较为排斥。西医用药常常以针剂或者口服的形式出现,服药容易,患者较少排斥,一般见效很快,可以更好的完成治疗,如在治疗一些炎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疾病时的运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症状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集中了中医和西医两门医学手段的优势,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治疗患者,使患者早日康复。

2.2.3中西医结合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感觉自己肚子或是胃不舒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消化不良。消化内科疾病的种类很多,治疗手段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诊治难度也比较大,这种疾病常伴有吐血,咳血,腹痛和腹泻的症状出现,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痛苦。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类疾病时往往选择几种适合的中药材进行,西医选择药剂来抑制胃酸以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中西医结合是将两种治疗方法中和,采取整体调理的方法,针对病因和临床症状的消除展开治疗,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让患者及早药到病除。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的临床思路将不再是我们的一种幻想。不管是从中医方面来说,还是从西医方面来说,医疗事业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很重要,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有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才会让国家的发展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发展。根据中西医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中西医结合,两者取长补短,不仅能够减小医疗技术以及学术上的不足,还可以使医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颖,曹克刚,孙塑伦.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研究30年的回顾与分析[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2010.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查分析;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010-03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契合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提出的“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目标。从医改的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坚持预防为主,构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缓解由于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组于2012年4-5月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和查看资料等方式对湖南省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典型病种费用进行了调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湖南选择岳阳、湘潭、衡阳、常德、株洲、湘西自治州6个市州作为样本市(州),于2012年4-5月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现场调查和查看资料等方式展开调研。共发放医疗卫生机构调查表160份,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23份;发放“中医特色与优势调查表”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发放患者就医倾向性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其中在院患者388份,城乡居民508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卫生机构业务情况

本次所调查的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5家乡镇卫生院在2011年完成了中医门诊299899人次,比2009年增长20.53%,占总门诊量的18.91%。其中,湘潭市通过建立延伸至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所辖14家乡卫生院中医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25.28%。

医革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中医药优势,拓宽了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了中医非药物疗法、“治未病”服务、冬病夏治、中药膏方、社区康复、中医体质辨识、养生保健及中医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项目。本次调查显示,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有48.67%开展了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保健方案;有30.97%通过建立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品、定期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口头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教育;有49.57%开展了慢性病的中医药干预,共完成对高血压的中医药干预40801人次、冠心病22520人次、糖尿病13800人次、脑卒中11126人次、慢性支气管炎22589人次、肿瘤8073人次、老年骨关节病12018人次、其他20450人次。衡阳市天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在辖区针对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发放问卷近1万份,根据体质辨识结果进行中医药健康指导和慢性病中医药干预,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

2.2 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通过对388份住院患者和508份城乡居民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患者对中医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社会基础越来越坚实。从居民接触中医服务的意愿来看,有39.71%的人“一般优先选择中医”。

从居民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原因来看,有81.08%认为“看中医花钱比较少”,82.39%认为“所患疾病中医药疗效比较好”,88.23%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安全性高”。

从居民就医选择的倾向性来看。我们针对感冒、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脑血管后遗症(中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肩周炎、关节炎、骨折、颈椎病、痔疮、不孕症共15种常见病进行了就医选择倾向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有33.84%倾向于选择中医治疗,31.26%倾向于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次调查显示,2011年,48家样本社区服务中心中有29家使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中使用10种以上者占29.17%;65家样本乡镇卫生院中有55.4%使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2011年,本次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79841人次。

2.3 基层卫生服务费用水平

我们分别对长沙、株州、岳阳、邵阳所辖10所县中医院和浏阳市社港镇卫生院(该卫生院以中医骨科为特色,其业务收入80%来源于骨科,患者来源遍及全国各地,而骨科患者的门诊住院率仅为8%~10%)进行了13个常见骨科疾病病例回顾性分析,所统计病例中不包括粉碎性骨折病例和危重病例,按照中医治疗为主的病例统计非手术治疗病例、西医治疗为主病例统计手术治疗病例的方法进行费用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以中医治疗为主与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有明显的差别。从13个疾病来看,县(市)中医院中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3375.22元,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6529.80元;社港镇卫生院中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952.46元,西医治疗为主的平均费用为6581.46元。见表1。

另外,通过中西医门诊相关病种诊疗费用的比较发现,纯中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西医治疗费用。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涤教授用纯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每次平均治疗费用为20余元,且疗效好,而采用西医治疗的费用一般超过100元。

中医药的推广不仅降低了医疗服务费用,而且实现了业务增长、业务收入和诊次费用的良性循环。本次调查显示,2009-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比例分别为15.08%、16.52%、18.91%,人均业务收入依次为4.42万元、4.93万元、5.97万元,每诊次医疗费用依次是76.99元、63.80元、82.88元。这表明中医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比例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而高于每诊次费用的增长速度。

尽管药品零差率政策和改革后门诊量增长对本次调研的结论产生了某些干扰,但依然可以看到基层卫生机构是否开展中医药服务所具有的实质性差别。开展了中医药服务的90家基层卫生机构2009-2011年的人均业务收入分别为4.65万元、5.25万元、6.23万元,未开展中医药服务的23家则分别为3.41万元、3.62万元、4.90万元;而每诊次平均费用,前者分别为74.87元、66.29元、80.90元,后者分别为82.15元、57.63元、87.99元。常德市津市市金鱼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更好地说明了这种变化,该中心2011年中医门诊人次比2010年翻了一番,人均业务收入增加1万余元,门诊次均费用反而从84.3元下降到69.9元。

从样本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情况来看,中医药技术资源占卫生服务资源的比例相对较低,中医类卫生技术人员562人,占总人数的14.53%;中医科业务用房面积为19421 m2,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7.94%;中医专用设备设施总值为1538万元,占医疗卫生设备总值8.87%;另一方面,中医药实际完成的门诊人次占基层门诊人次的比例达到18.91%,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率比。

2.3 制约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2.3.1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14.53%,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湖南全省还有超过1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0%的乡镇卫生院未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仅占58%。实用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人才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县级中医院的能力建设,全省县级中医医院50%以上临床科室负责人为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偏低。

2.3.2 补偿机制不利于中医药优势作用的发挥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对针灸、推拿、拔罐及运用中医诊疗设备开展的非药物疗法存在报销限制,如衡阳、湘西等市(州)的部分县(市)农村合作医疗规定,患者连续3 d未手术或注射治疗仍未办理出院者,属于占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中医药技术简、便的特点与按项目付费的方式之间存在不相容,对医院和医生推广和使用中医药简便技术是一种负向激励。

2.3.3 院内制剂审批政策的复杂性制约了中医优势培育 院内制剂是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本次对10个有院内制剂品种的县级中医院中医专科的调查显示,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的增长促进了中医专科发展,并对患者经济负担无明显影响,见表2。

目前,湖南省医院院内制剂单品种申报审批相关费用过高(近20万元),为院内制剂的发展设置了过高门槛,影响了制剂的生产,不利于培育中医药特色和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 建议

3.1 建立全覆盖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好中医科,开设中医病房。在县级中医院建立3~5个特色明显、疗效确切和影响较大的重点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借助国家“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推进工程”的开展,加强中医科和中药房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标准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和人员。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健全相应的中医药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机制;二是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上,制定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

3.2 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在当前条件下,政府应把具有中医临床特色的诊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同时,要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推广和实行单病种付费方式,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条件下,鼓励医院和医生选择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3.3 建立中药供给机制

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中药供应机制:①确立中药材质量等级标准,保护道地药材的生产和品质;②简化医院院内制剂生产的审批手续,适度放宽审批标准。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6篇

肝胆外科(排名不分先后)

华东地区

王炳生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胆道外科,熟悉掌握PTC、PTCD、ERCP、胆道镜、经内镜括约肌切开、体外冲击波碎石等胆道外科专门技术。主要进行胆石病防治、肝门胆管癌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下午

冯秉安男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7号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治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开创中药《金石散》、《腑安》、《甲乳香》等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肝硬化、肝囊肿、脂肪肝、胰腺病、肠梗阻、肠粘连、阑尾炎、甲状腺及乳腺等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周信达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特长:肝癌早诊早治、手术切除、外科新技术(冷冻、微波、激光等),肝癌复发转移再手术、大肝癌缩小后再切除。

杨秉辉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研究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内科治疗等。多年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有较深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志全男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肝脏肿瘤。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冯锦伦男 南京市汉中路155号江苏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诊治内外痔、肛裂、肛瘘、便秘、结肠炎等肛肠疾病。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吴成安男 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73号合肥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有教深的造诣;综合伤寒、温病等传统理论及方药、擅治各种外感及内伤发热;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系、泌尿系结石。

周伟平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脏肿瘤疾病的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孟超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是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国际著名的腹部外科研究和外科实践者,中科院院士。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擅治疾病: 肝肿瘤、肝移植等。

胡先贵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胰腺癌扩大切除术、门脉高压症、复杂胆道手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重症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西南地区

张诗诚男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家隽男 重庆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肝癌及胆结石病的外科治疗。

沈康年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对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肝癌灌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等颇有造诣。

卢全书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专长肝胆外科。

刘家奇男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长胆道外科、周围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长期从事胆石病的综合研究。

中南地区

吴金术男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医38年,对肝胆疾病及肝胆结石并狭窄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造诣颇深。

王卫东男 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腹腔镜外科各种手术,内镜外科和各种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肿病等,肝胆肿瘤的各种治疗及手术腹部外科等。

张阳德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肠外科等疾病的诊治。

吕新生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诊治。

熊寿芝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教授。在普腹外科领域里,理论深厚,技术全面,对乳腺、甲状腺及消化道外科疾病都有一定成就。

钟德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肝胆胰外科。开展了高位胆管癌根治术、胰头癌扩大根治术、右三肝切除术;积极引进和开展了内窥镜外科手术,对肝癌、胆道肿瘤和结石、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疗有一整套成熟的经验。

东北地区

司永仁男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5号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肿瘤诊断、早期肝癌手术、B超介入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硬化疗法、门静脉高压症各种断流术、分流术、胰腺和各种胆道手术。

华北地区

毕庚年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南大街30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主要从事于外科领域中西医结合工作。急性溃疡病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肠梗阻、胆石症胆道感染四大急腹症的系统研究及诊治。

谭文科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 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普通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诊断及治疗。

毛羽男北京地坛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肝胆胰专业工作。能熟练的完成肝癌或肝外伤的不规则半肝切除、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完成了所有的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门-肠系膜上,门-腔),WHIPPLE手术。

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张洪义男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0号(西三环航天桥西钓鱼台站)空军总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肝脏移植的研究工作。

卢实春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及肝移植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内外胆管结石等腹部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脏外科及肝移植有丰富的经验。

陆贯一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门脉高压。

沈中阳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胆胰疾病。

西北地区

刘效恭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腹部外科,特别是肝胆外科的教学和研究。

万玛才旦男 青海省藏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对肝胆疾病采用藏药内服法、藏医饮食起居疗法、艾炙疗法、放血疗法和现代医学结合等藏医特色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乙型肝炎有传统特色专药,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社区 脑卒中 家庭病床 中西医康复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9,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04-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换,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课题主要观察运用中西医康复方法治疗社区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为本单位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病人,年龄53-76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病程4-15个月。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无重大内科疾患及并发症,如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表现、消化道出血、截肢等,无精神残疾及前庭、小脑功能障碍,无严重语言功能障碍,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四肢、骨关节活动正常。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康复治疗组,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病情轻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方法均相似,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及必要的健康宣教和康复咨询,但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仅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锻炼;中西医康复治疗组除常规内科治疗外,增加运动疗法、作业训练、针灸(或/和艾灸)、推拿、物理因子等康复治疗,分三个阶段,共4个月。第一阶段为第1、2个月,第二阶段为第3月,第3阶段为第4月,每周派康复治疗师上门三至五次进行康复治疗与训练,家人协助跟进,每阶段末小结评定功能恢复情况,并制订下阶段治疗措施。

1.3 疗效判断标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初期评定)、第一阶段末(治疗2个月后中期评定)、第三阶段末(治疗4个月后末期评定),由同一康复小组进行疗效评定,采用Barther指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定患者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能力。

1.4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康复评定结果如下,可见治疗组评定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Barther指数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36.3 58.4 62.3 171.6%

对照组 32 37.3 45.9 48.1 129.0%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如表2。

表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42.1 58.3 64.1 152.3%

对照组 32 43.2 51.8 56.25 130.2%

采用功能独立检查FIM(总分126分)评定患者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结果如表3。

表3 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53.1 80.0 90.2 169.9%

对照组 32 53.8 65.1 70.1 130.3%

采用Berg平衡量表(总分56分)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如表4。

表4 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均得分

组别 n(例) 初期评定(分) 中期评定(分) 末期评定(分) 提高比率(%)

治疗组 46 14.1 26.2 29.3 207.8%

对照组 32 14.3 20.5 22.8 159.4%

3 讨论

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减低致残率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由于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医院病床极为紧张,存在医院床位有限与脑卒中高发病率之间的矛盾,使许多患者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后即须出院回家,而稳定期的恢复治疗往往得不到重视。社区家庭病床是医疗机构、患者、家庭“三位一体”的形式,坚持因病施治的原则,是定点社区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某些病人,在其家庭就地建立的病床。

规范化的社区康复(fcommunity-base rehabilitation)治疗包括,弛缓期脑卒中患者:①卧位和坐位抗痉挛姿势的摆放;②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③翻身和转移练习;④坐位训练。痉挛期患者:此期康复目的主要是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肢体的分离运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增强肌力,逐渐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①坐位与站立位转换训练;②站立训练从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支撑下站立、独自站立;③室内步行训练;④上下阶梯训练;Brunnstrom分期在4期及以上的患者,更侧重于目标性强化训练,以减少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克服健侧肢体代偿而产生的“习惯性废用”,适度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鼓励患者尽量应用患侧肢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传统的针灸(或/和艾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可贯穿其中,另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功能情况,安排作业治疗,从而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日常生活训练,如饮食、梳洗、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绘图、拼图等文娱方面的训练。

本课题研究表明,中西医康复治疗组的ADL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平衡能力较内科治疗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各项量表的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行走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运用中西医康复方法治疗社区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效果和安全性,适合我国国情,便民利民,弥补了专业医疗机构病床的相对不足,是社区中脑卒中患者进行巩固性治疗,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符合当前的医疗卫生政策,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

[2] 潘翠环,等.社区康复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0-142

[3] 江晓峰,等.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49-1151

[4] 范文祥,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8-71

[5] 赵雪萍,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3(47):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