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文化素养(合集7篇)

时间:2023-11-06 10:07:32
思想文化素养

思想文化素养第1篇

1.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和计算机具有方便和快捷的优点,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有利也有弊,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由于应用不规范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出更好的思想环境,给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能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的构建。

2.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是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环境,面临着就业的竞争与压力,无论从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来说,还是从思想状态来说,又或是心理承受能力来说,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社会复杂环境的冲击,思想矛盾越来越多。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从本质上探究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在信息环境下通过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和就业途径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的构建。

3.思想文化思维方式,是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

学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培养,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要利用好思维方式的培养,抓住问题的关键,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目标,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的构建

1.思维目标通过优良的校风与学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确立培养学生思维目标的定位,把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学生文化素养,优化学生对思想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与创造力,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2.环境目标学校要给学生营造出具有特色和相对稳定的思想文化环境,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现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思想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的认识,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文化素养。3.发展目标通过发掘学生的思想潜能,传授健康的思想文化,提高大学生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思想素质,让大学生的人格能够健康发展。思想文化传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意识以及了解思想文化的培养方法等。学生要学会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

三、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式

1.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

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思想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的气息与享受的动态空间。高校应该有计划地为学生营造出以开放、自由、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思想文化环境;创设出高科技和高效率的校园思想文化学习环境。高校应该给学生营造出安全、舒适、便捷和具有人性化的校园生存环境等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2.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老师应该根据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给学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师生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在这种和谐友好的思想环境下学习好文化,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

3.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强化思想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者,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老师从中做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学校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营造全新的思想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和谐而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既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水平。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能够发掘出大学生内在的品质与潜能,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与激励,强化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思想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大学生营造出健康的思想文化环境,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的构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J].全球教育展望,2014

思想文化素养第2篇

    本次调查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上海市八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主要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素养状况、传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主流思想文化素养状况、西方思想文化素养状况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56份,有效问卷1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占38.2%,女生占61.8%;一年级学生占15.9%,二年级学生占60.7%,三年级学生占22.5%,四年级学生占0.9%;文科类专业学生占47.2%,理科类专业学生占44.3%,艺术类专业学生占8.5%。

    调查数据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普遍重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在“您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的选项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占39.2%,而选择“一般”的占55.6%,还有5.2%的学生选择了“很低”;而在“您认为自己现在的文化素养水平怎么样?”的选项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占57.7%,选择“一般”的占40.4%,还有1.9%的人选择了“很低”。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文化素养状况多数是肯定的,但对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状况评价一般。这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养的看重,也反映了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状况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第二,思想文化兴趣日益多元化,但对主流思想文化素养产生冲击。在“您最感兴趣的思想文化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国学”、“大众文化”、“西方文化”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28.4%、27.8%、22.8%,而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占比例不高,仅为8.6%。这说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除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以外,其他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开始扩大,他们在接受主流思想文化教育较多的情况下,开始更加重视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另外,也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不足,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化素养产生的冲击,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引导。第三,思想道德修养更受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有所淡化。调查显示,在“您认为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的选项中,从高到低的比例依次是:思想道德修养(46.2%)、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27.4%)、科学技术知识(12.6%)、文史哲知识(8.8%)、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4.2%)、其他(0.7%)。这些数据表明,在思想文化素养方面,当代大学生最看重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这与我们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也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经济建设,技术人才更受重视,因而,比较突出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如今,我国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国家和社会治理,管理人才和综合素质开始受到重视,因而,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方面的素养,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重视程度相对有所减弱。

    2.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兴趣浓厚,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现状有些担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吗?”的选项中,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有兴趣”的占了82.5%。在“您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什么?”的选项中,“诗词歌赋”占35.9%、“传统节日”占21.8%、“诸子百家思想”占20.8%、“传统民俗礼节”占19.6%、其他占1.9%。其中,诗词歌赋所占比例较大一些,这可能与中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有关,培养了学生对诗词歌赋的兴趣。在“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的选项中,虽然选择“影响很强大”和“还有一定的影响”的占60.8%,但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选择“正在消逝”和“很难判断”的占了将近40%,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第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帮助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对这种帮助作用的感受随着年级增长而有所下降。调查显示,在“您认为传统文化对您的作用如何?”的选项中,选择“帮助很大”和“有一些帮助”的占了91.6%,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但我们也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这种帮助作用的感受也有所变化,选择“帮助很大”的学生在各年级中的比例分别是:一年级(25%)、二年级(18.1%)、三年级(19.2%)、四年级(16.7%);选择“有一些帮助”的比例是:一年级(69.6%)、二年级(74.2%)、三年级(69.9%)、四年级(41.7%);选择“没帮助”的比例是:一年级(4.6%)、二年级(6.8%)、三年级(8.3%)、四年级(25%);选择“有副作用”的比例是:一年级(0.8%)、二年级(0.9%)、三年级(2.6%)、四年级(16.7%)。这种变化表明,高年级学生可能更加注重与就业相关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要求,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帮助作用有所忽视,甚至认为有一定的副作用。因而,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学校教育是习得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太满意。调查显示,在“您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习得途径主要是什么?”的选项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教育(43.5%)、家庭影响(21.8%)、网络、影视等媒体(16.1%)、传统节日纪念活动(13.5%)、其他(5.1%)。数据表明,中小学教育和家庭影响是大学生习得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网络、影视等媒体和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也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予以重视和利用。在“您喜欢通过哪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选项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阅读相关书籍(49.6%)、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18.3%)、看影视戏剧(14%)、听相关课程(9.4%)、上网(7.3%)、其他(1.4%)。这既体现了大学生对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反映出自我提高文化素养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他们喜欢的载体和形式,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加以引导,而且需要多种方式相配合。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对“听相关课程”的选项认同较低,比例仅为9.4%,这表明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离大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反映大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太少,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3.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地位,但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地位表示认同,同时也发现,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有所下降。在“您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吗?”的选项中,虽然有64.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但也有35.4%的学生持“不太认同”和“不认同”的态度。这无疑与大学生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需要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不高。在“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必要吗?”的选项中,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 的占了64%。这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有3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多数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如何?”的选项中,选择“被动应付”的占58.9%,选择“心不在焉”的占17.9%,还有8.2%的学生选择“基本不听”,三项加起来达到了85%。当然,这一数据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满意,更喜欢通过网络、影视等现代手段了解当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您喜欢通关哪种方式了解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选项中,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仅占7%,而选择“网络、影视等媒体”高达61.3%,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占17.5%,选择“听学术讲座”的占13.3%。因而,根据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兴趣,积极探索和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第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感受有一定差异。在“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您的作用如何?”的选项中,选择“作用很大”的占4.5%,选择“有一定作用”的占47.3%,选择“作用不大”的占41.7%,选择“没有作用”的占6.5%。数据表明,尽管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异。从年级来看,选择“作用很大”和“有一定作用”的学生在各年级中的比例分别是:一年级(52.6%)、二年级(48.7%)、三年级(58.7%)、四年级(75%)。从专业来看,认为“作用很大”和“有一定作用”的学生在各类专业的比例分别是:文科类(56.8%)理、理科类(45.4%)、艺术类(57%)。这些数据表明,高年级和文科、艺术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感受较深,而低年级和理科类学生相对感受较小;高年级学生随着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文科、艺术类学生由于接触马克思主义文化较多,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体会更深一些。

思想文化素养第3篇

本次调查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上海市八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主要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素养状况、传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主流思想文化素养状况、西方思想文化素养状况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56份,有效问卷1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占38.2%,女生占61.8%;一年级学生占15.9%,二年级学生占60.7%,三年级学生占22.5%,四年级学生占0.9%;文科类专业学生占47.2%,理科类专业学生占44.3%,艺术类专业学生占8.5%。

调查数据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普遍重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在“您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的选项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占39.2%,而选择“一般”的占55.6%,还有5.2%的学生选择了“很低”;而在“您认为自己现在的文化素养水平怎么样?”的选项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占57.7%,选择“一般”的占40.4%,还有1.9%的人选择了“很低”。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文化素养状况多数是肯定的,但对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状况评价一般。这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养的看重,也反映了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状况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第二,思想文化兴趣日益多元化,但对主流思想文化素养产生冲击。在“您最感兴趣的思想文化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国学”、“大众文化”、“西方文化”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28.4%、27.8%、22.8%,而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占比例不高,仅为8.6%。这说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除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以外,其他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开始扩大,他们在接受主流思想文化教育较多的情况下,开始更加重视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另外,也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不足,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化素养产生的冲击,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引导。第三,思想道德修养更受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有所淡化。调查显示,在“您认为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的选项中,从高到低的比例依次是:思想道德修养(46.2%)、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27.4%)、科学技术知识(12.6%)、文史哲知识(8.8%)、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4.2%)、其他(0.7%)。这些数据表明,在思想文化素养方面,当代大学生最看重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这与我们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也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经济建设,技术人才更受重视,因而,比较突出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如今,我国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国家和社会治理,管理人才和综合素质开始受到重视,因而,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方面的素养,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重视程度相对有所减弱。

2.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兴趣浓厚,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现状有些担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吗?”的选项中,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有兴趣”的占了82.5%。在“您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什么?”的选项中,“诗词歌赋”占35.9%、“传统节日”占21.8%、“诸子百家思想”占20.8%、“传统民俗礼节”占19.6%、其他占1.9%。其中,诗词歌赋所占比例较大一些,这可能与中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有关,培养了学生对诗词歌赋的兴趣。在“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的选项中,虽然选择“影响很强大”和“还有一定的影响”的占60.8%,但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选择“正在消逝”和“很难判断”的占了将近40%,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第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帮助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对这种帮助作用的感受随着年级增长而有所下降。调查显示,在“您认为传统文化对您的作用如何?”的选项中,选择“帮助很大”和“有一些帮助”的占了91.6%,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但我们也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这种帮助作用的感受也有所变化,选择“帮助很大”的学生在各年级中的比例分别是:一年级(25%)、二年级(18.1%)、三年级(19.2%)、四年级(16.7%);选择“有一些帮助”的比例是:一年级(69.6%)、二年级(74.2%)、三年级(69.9%)、四年级(41.7%);选择“没帮助”的比例是:一年级(4.6%)、二年级(6.8%)、三年级(8.3%)、四年级(25%);选择“有副作用”的比例是:一年级(0.8%)、二年级(0.9%)、三年级(2.6%)、四年级(16.7%)。这种变化表明,高年级学生可能更加注重与就业相关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要求,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帮助作用有所忽视,甚至认为有一定的副作用。因而,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三,学校教育是习得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太满意。调查显示,在“您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习得途径主要是什么?”的选项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教育(43.5%)、家庭影响(21.8%)、网络、影视等媒体(16.1%)、传统节日纪念活动(13.5%)、其他(5.1%)。数据表明,中小学教育和家庭影响是大学生习得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网络、影视等媒体和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也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予以重视和利用。在“您喜欢通过哪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选项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阅读相关书籍(49.6%)、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18.3%)、看影视戏剧(14%)、听相关课程(9.4%)、上网(7.3%)、其他(1.4%)。这既体现了大学生对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反映出自我提高文化素养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他们喜欢的载体和形式,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加以引导,而且需要多种方式相配合。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对“听相关课程”的选项认同较低,比例仅为9.4%,这表明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离大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反映大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太少,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3.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地位,但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地位表示认同,同时也发现,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有所下降。在“您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吗?”的选项中,虽然有64.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但也有35.4%的学生持“不太认同”和“不认同”的态度。这无疑与大学生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需要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不高。在“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必要吗?”的选项中,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 的占了64%。这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有3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多数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如何?”的选项中,选择“被动应付”的占58.9%,选择“心不在焉”的占17.9%,还有8.2%的学生选择“基本不听”,三项加起来达到了85%。当然,这一数据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满意,更喜欢通过网络、影视等现代手段了解当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您喜欢通关哪种方式了解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选项中,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仅占7%,而选择“网络、影视等媒体”高达61.3%,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占17.5%,选择“听学术讲座”的占13.3%。因而,根据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兴趣,积极探索和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第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感受有一定差异。在“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您的作用如何?”的选项中,选择“作用很大”的占4.5%,选择“有一定作用”的占47.3%,选择“作用不大”的占41.7%,选择“没有作用”的占6.5%。数据表明,尽管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异。从年级来看,选择“作用很大”和“有一定作用”的学生在各年级中的比例分别是:一年级(52.6%)、二年级(48.7%)、三年级(58.7%)、四年级(75%)。从专业来看,认为“作用很大”和“有一定作用”的学生在各类专业的比例分别是:文科类(56.8%)理、理科类(45.4%)、艺术类(57%)。这些数据表明,高年级和文科、艺术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感受较深,而低年级和理科类学生相对感受较小;高年级学生随着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文科、艺术类学生由于接触马克思主义文化较多,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体会更深一些。

4.当代大学生的西方思想文化素养状况

第一,对西方文化兴趣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调查显示,在“您最感兴趣的思想文化是什么?”的选项中,有22.8%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文化”。在“您最感兴趣的西方文化内容是什么?”的选项中,比例由高到低的选择分别是:影视音乐(38.1%)、文史哲思想(18.2%)、法治文化(13.6%)、餐饮文化(11.9%)、科学技术(11%)、节日文化(6.4%)、其他(0.9%)。这一数据体现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点日益多样化,需要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同时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喜爱尚有一种表面的、泛娱乐化的倾向,而对西方真正的思想文化精华,比如文史哲、科技、法制等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第二,喜欢了解西方文化,但了解程度并不太深。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是多样的,在“您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选项中,“网络、影视等媒体”占56.7%、“阅读相关书籍”占19.3%、“课堂学习”占19.9%、“社会交往”占3.2%、“其他”占0.9%。其中,选择“网络、影视等媒体”的比例最大,说明网络、影视等媒体已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引领。在“您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了解程度”选项中,除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项选择“比较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达到50.2%以外,对“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选择“比较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基本上都在30%左右,说明很多人只是听说了相关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思潮并不真正了解,因而容易被一些言论所误导,以至于产生认识偏差甚至错误价值取向。第三,容易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比较理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的发展,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在“西方文化对您的影响如何?”的选项中,选择“影响较大”和“有一定影响”的比例之和达到69.8%,可见,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普遍的。而且,由于不同专业接触西方文化的程度不同,受其影响也有一定差异。调查显示,西方文化对文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影响较大,对理科专业学生影响较小一些,认为“影响较大”的学生在各类专业中的比例分别为:文科专业(9.2%)、理科专业(4.6%)、艺术类专业(8.6%)。可喜的是,在“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选项中,有77.2%的学生选择了“吸收有益的内容”,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是比较辩证和理性的,并不崇洋和盲目接受。

调查结论与对策

1.调查结论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思想文化素养的结构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样态,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重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兴趣浓厚,但高校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三是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不高;四是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增多,但了解程度不深,容易受到误导。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对策思考

第一,在理念上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不是孤立的内容,它既与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应该与人类共识相融合,不断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因此,从文化的视野思考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当代大学生重视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的迫切要求。当然,增强文化性,不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而是要在突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和借鉴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文化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坚持主导性、增强民族性、重视借鉴性的三维思维,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理文化素养结构。第二,在内容上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这是由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决定的。要想满足学生对文化素养的多样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善于从各种文化中吸收有益营养,帮助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一是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发挥其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要利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积极开设有关课程。“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三是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对我国有益的教育内容。西方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也会满足学生的新奇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思想文化素养第4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中思想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思想道德理念有一定认知,但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化等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前途充满信心,爱祖国、爱人民,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首先要工作,然后要做好本职工作,要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绝大多数人反对不劳而获、靠不正当手段获利,认为应该通过正规途径获取相应报酬;在家庭伦理观念上,秉承中国传统道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爱幼,重亲情、念亲恩。但是,在价值评判、道德取向上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化等问题。比如虽然认同公平竞争、诚实劳动换取报酬,但对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和事件还是有认同和效仿的心态。比如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就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思想的外化。另外,虽然注重家庭观念,但有时候对父母的尊重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体现在行动中。

(二)有些个人行为不符合行为规范和准则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大学生应该“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日常行为中没有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比如在校园里吸烟、酗酒、打架、斗殴,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行为层出不穷。还有不遵守学校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屡禁不止。在食堂随意插队、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堂上和休息时大声喧闹也并不鲜见。这些不符合规范和准则的行为是思想文化素养中遵纪、守序、敬人、慎言、自省等方面缺失的集中体现。

(三)文化素养不高,哲、史、文知识储备不足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文化素养不高,特别是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储备不足,对国外的知识文化了解不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上,大多数高职学生能熟读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但跳出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很少人能熟知其他经典作品,而且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关注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剖析历史事件,但并不会主动关注史实,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把传闻和轶事当成正史的情况。在艺术素养方面,音乐、美术素养不是很高,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世界名曲等兴趣不大,所知有限。在哲学素养方面,基本上能够使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判断事物,但同时也受各种思潮影响,理念观点带有多元性和矛盾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带来的局限性和偏向性

虽然我国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局限性和偏向性,针对考试而学,没有充分培养思想文化素养,认为这些东西与考试无关,便无足轻重,所以进入高职后,这些缺陷依然存在。同样,在高职,专业技术能力成为考核的最终标准,因此,各院校便把学好技术、练好技能放在第一位,缺少了对思想文化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

由于高职发展不到10年,还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跟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高职学生在学习上不够自觉、纪律上不够自律,针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就不能像对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高屋建瓴地指点,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引和约束,所以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教育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三)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客观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技能技术方面的,只要技术好,技能强就行,这比较片面,忽略了思想文化素质其实是技能的基础,是指导技能学习的内在,没有思想文化素质的养成,技术和技能无法完全内化,也不会促使一个人去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样也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底蕴。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

系的建立应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1.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应全面铺开思想文化素养的形成应该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传授全面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要结合实际,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当代高职学生受网络影响大的特点,可以把一些课程设置成网络教学,把一些讲座做成网络视频进行教育。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担起日常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角色。高职课程的设立不能只限于专业课,应该全面设立艺术鉴赏、精品阅读等课程。同时,可以利用早读、晚读等制度,诵读经典名篇、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等方式来提升思想文化素养。2.学生日常管理应全面和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对抽烟等不文明行为的检查、课桌文化的清理等。制度要健全、执行要有力,并积极收集反馈意见加以整改。比如学生管理制度上墙,粘贴文明标语,按时检查,不定时抽查。同时,老师也要树立榜样,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身体力行感染人、影响人。还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让学生有效仿和学习的目标。3.评价体系要全面评价体系不能仅以通过考试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为目的,要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纳入评判标准中。把艺术课程也放在评价体系中,日常行为管理的结果也要当作考核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一部分。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应呈纵深化发展趋势

思想文化素养第5篇

1、道德文化主流是积极的

当代中国,尽管青年的道德滑坡、素养缺失现象纷繁复杂,但所占比例不大,道德文化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主要呈现为以下三大特点:(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青少年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不仅体现在言论中,更展现在实践中。八零后、九零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2)崇尚民主、平等、自由。青少年普遍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思想自由空间,希望学校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不少青少年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3)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多种多样,除了健康、知识、理想、人品等目标外,越来越多的青年已注意到金钱财产和权力地位的影响和作用,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能够在利己与利他中寻得完美的平衡。

2、“道德滑坡”现象频发

典型案例:(1)郭美美案件——极端拜金主义。一个小小的微博炫富事件,一个女孩的偶发个人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慈善信任风暴。郭美美炫富行为的实质无非是极端拜金主义的一种表现。我国青年当前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仰缺失引致的价值观异化现象屡见不鲜。(2)李某某案件——极端个人主义。出生艺术世家、就读名校,擅钢琴、长书法,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却逐渐嚣张跋扈,最终锒铛入狱,观其行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在作祟,“天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令他枉顾法纪、淡忘道德。当代青少年于改革中成长,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环境,被家庭、学校、社会宠爱,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处事自私、为人冷漠,利己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

3、“素养缺失”前景堪忧

典型案例:(1)埃及神庙刻字案件——国民素养有待提高。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游”,再次引发了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质疑。或许有人说,14岁还是个孩子,不应对其偶然的行为过分苛责。但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的重点并不在于追责,而是在于青少年正处于形成基本道德素养标准的关键时期,应以此事件为警示,重在教育,并使民众转变有些行为“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观念。(2)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人文教育的缺失。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的割喉事件,类似事件并不偶然,足以说明我国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过于注重文化成绩,未深刻意识到人文道德方面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短板。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探寻。

1、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偏颇。“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父母对孩子前途的首要选择,“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唯分数论英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成人后,青年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榜样的缺失。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增加,家庭的不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性格养成与道德的培育。有些家庭即使完整,但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耽于玩乐,未給孩子树立起道德榜样,成人后,此类青年趋于冷漠、缺少温情。

2、学校教育的失衡

一方面是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的失衡。虽然大中小学都有设一些德育课程,但是所有零星的德育课程的总和甚至还及不上英语的一门词汇课程,如此弱化德行教育,培育出的青年高分低德或是有才无德,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失衡。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以教师传授道德知识体系为主,而德育真正的本体“人”、受众“学生”却被边缘化了。教师机械灌输道德信条,学生被动接受道德条文的填塞,学校依据德育课成绩评估德育效果。如此道德教育,德育效果微乎其微,道德问题的产生成为必然。

3、社会教育的失范

一方面是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某些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和个别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导致某些非道德的行为无法受到合理判定。对本国文化传承的不重视与不确定,使得青少年缺乏道德模范与行为标杆,对文化的尊重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会的不利影响。快速便捷的网络在提供海量资讯的同时,还有一些不道德、非主流的行为受到广泛传播,个别事件被过度夸张,青少年缺乏对信息的筛选与判别能力,极易受欺骗或被鼓动,成为不良的“范本”。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须对症下药,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方式、发挥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优化外部环境的示范引导都至关重要。

1、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美国经验: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心理咨询、生活指导、道德实践等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人格”,达到教育目的。重视公共环境建设,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遍布全国,这种“实物教育”往往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生动有效。(2)新加坡经验:道德建设法制化,将教育与严格管理、道德要求与法律结合起来,如随地吐痰者罚款200元、乱扔纸屑和烟头罚款1000元等。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大环境,并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策略,同时,严格控制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保证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思想文化素养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国学经典

在面对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在中学应试教育还是占据学校主体地位的时候,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增加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铸就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美、能力全面的一代新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生,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专生,他们绝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或是成绩比较差的,有的甚至被父母逼到学校来的特别难管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讲究时尚新潮,不爱学习。他们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 孩子不听话。无基本礼节

由于他们从小很少受过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关系,他们被宠爱。在他们父母的眼里,自己是掌上明珠,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听话,礼节方面做得不够。

2 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作为中职生,90%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习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坐在课堂里,心不在焉,作业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3 不会写作文。语言表达差

虽然从小就学习语文,很早就开始学写作文,但由于他们平常阅读少,掌握的词汇量少,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清,作文内容词不达意且字数很少,超过300字就大喊太多。写的很多是网络语言,不符合作文要求。

4 缺乏自信,做事易气馁

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上的基本上是慢班,成绩不好,课堂上失败太多,所以在老师、父母、亲戚面前很没面子。学习成绩上欠缺的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失败。

5 迷恋网络游戏。自律性差

学习不认真,但他们是游戏高手,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他们,经常光顾网吧、游戏厅,通过QQ和游戏来刺激和麻醉自己,他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抽烟、喝酒,甚至吸食。他们没有约束能力,往往刚刚答应的事情很快就忘了,“贪玩”是他们的共同爱好。

6 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的溺爱,这些人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遇到困难时想到的就是父母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独立生活缺少经验,穿衣零用攀比,有钱吃大餐,没钱饿肚子或吃泡面,自理能力很差。

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上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从古到今,国学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国学经典的摇篮中孕育,华夏儿女在“国学名句”吟诵中成长。国学经典教育就是学生的根基教育,打好根基,学好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1、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古人对德行修养相当重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外在表现为品行的端正和纯洁。作为道德的根基――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中心就是要求弟子们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的“入则孝”一开始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则弟”中的“称尊长,勿呼名”:“信”中的“凡出言,信为先”:“泛爱众”中的“凡是人,皆须爱”。《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约束自己的不检点行为,在很多时候,德行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做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有助于行为习惯的改良

大部分中职学生自律性差,对他们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朝起早,夜眠迟”,告诉学生要早起晚睡,认真刻苦学习;“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让学生清楚穿衣戴帽的礼仪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能有攀比之风;“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专业学习、实训实践才是在校应该做的,那些歪门邪道之事应远离:“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为人诚实,做文明学生是中职生应尽职责。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要求出言谦恭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慎于言),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经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业的重要性,《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意思是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善学、善问”是学习的最好习惯。

4、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阅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开展,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德。

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在语感训练中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如此以期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学习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语文能力,长期以往切实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5、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学生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志不立,无以成事。”我们应经常向孩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一定能勇于接受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人要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才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志向、理想、目标,显得非常重要,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可以从道德、习惯、语言、人文底蕴等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健全人格,这样既加强了文化素养,又提升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思想文化素养第7篇

敬爱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还有从改革这个艰辛而颇多坎坷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找到我们现在还需继续改革,继续加强的方面,这就是******在17大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国共产党享,在共享中国共产党建。

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

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