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33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1篇

关键词:专业胜任能力 需求 供给

一、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及框架构建

(一)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专业胜任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及能力。就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而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南非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委员会(PAAB)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以本国和国际上的标准完成会计师和审计师所期望完成的任务和角色的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会计人员按照既定的标准履行工作职责所应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观。

(二)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

为推进全球会计职业的发展,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陆续了涉及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准则。按照相关准则,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由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观构成。其中,职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IT知识等;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等;职业价值观包括维护公众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坚持持续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保持可靠性、责任性、及时性以及谦虚和尊重的行为、遵守法律和法规等。

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提出的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为基础,根据对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内涵的认识,本文构建的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如下:

1.职业知识。具体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金融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电子商务知识、财务软件应用知识、EXCEL等工具的应用知识、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审计与鉴证知识、税法与税务筹划知识、财务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

2.职业技能。具体包括: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创新(识别与解决无模式问题)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

3.职业价值观。具体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价值观、诚信价值观、正直客观价值观、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终身学习价值观等。

二、会计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针对实务界对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96份。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男性占45.61%,女性占54.39%;被调查者学历(或学位)情况:大专及以下占11.15%,本科占85.14%,硕士占3.72%;被调查者工作单位类型:行政单位占3.72%,事业单位占12.5%,工商企业占69.59%,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占10.14%,其他占4.05%;被调查者工作年限:1-5年者占62.5%,5-10年者占22.97%,10-15年者占10.81%,15年以上者占3.72%。

(二)实务界对职业知识的需求

调查问卷选项分为很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在就调查问卷分析过程中,以均值衡量重要性,以标准差衡量趋同度(下文同)。

问卷结果表明,实务界对职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EXCEL等工具的应用知识、财务软件应用知识、税法与税务筹划知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审计与鉴证知识、金融学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外语知识、统计学知识、人文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电子商务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依次递减,说明实务界比较偏重与具体工作相关的知识及实务操作应用知识;实务界对职业知识重要性看法的趋同度,按照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财务软件应用知识、管理学知识、EXCEL等工具的应用知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税法与税务筹划知识、人文知识、审计与鉴证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艺术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外语知识依次递减,说明实务界对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财务软件及EXCEL应用等知识的重要性看法趋同,而对于外语知识、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知识的重要性看法差异较大。

(三)实务界对职业技能的需求

实务界对职业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创新(识别与解决无模式问题)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依次递减,但总体差异度不大,说明实务界基本认同上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实务界对职业技能重要性看法的趋同度,按照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创新(识别与解决无模式问题)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依次递减,说明实务界对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技能重要性的看法趋同,而对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等职业技能重要性的看法差异较大。

(四)实务界对职业价值观的需求

由表1可知,实务界对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终身学习价值观、诚信价值观、正直客观价值观、遵循法律法规价值观、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依次递减,但总体差异度不大,均值较高,说明实务界基本认同上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实务界对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看法的趋同度,按照诚信价值观、终身学习价值观、正直客观价值观、遵循法律法规价值观、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依次递减,除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外,对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看法基本趋同。

三、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现状,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283份。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男性占46.64%,女性占53.36%;被调查者学历(或学位)情况:大专及以下占10.95%,本科占84.1%,硕士占4.95%;被调查者工作单位类型:行政单位占4.59%,事业单位占17.67%,工商企业占66.78%,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占7.77%,其他占3.18%;被调查者工作年限:1-5年者占61.84%,5-10年者占23.32%,10-15年者占10.25%,15年以上者占4.59%。

(二)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知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选项分为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在调查问卷分析过程中,以均值衡量优劣、以标准差衡量差异度。

问卷结果表明,实务界认为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知识处于“一般”状态,掌握程度按照EXCEL等工具的应用知识、财务软件应用知识、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金融学知识、人文知识、税法与税务筹划知识、外语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审计与鉴证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依次递减。实务界对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掌握职业知识程度的看法差异较大,差异度按照人文知识、管理学知识、外语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财务软件应用知识、经济学知识、EXCEL等工具的应用知识、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统计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金融学知识、电子商务知识、艺术知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审计与鉴证知识、税法与税务筹划知识依次递增。

(三)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现状分析

实务界认为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处于“一般”状态,其程度按照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识别与解决无模式问题)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依次递减;实务界对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具备职业技能的看法差异较大,差异度按照交往能力、获取知识及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推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识别与解决无模式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依次递增。

(四)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所体现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由表2可知,实务界认为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体现的职业价值观处于“一般”到“较好”状态,其程度按照终身学习价值观、正直客观价值观、诚信价值观、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遵循法律法规价值观依次递减;实务界对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具备职业价值观的看法差异较大,差异度按照终身学习价值观、正直客观价值观、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遵循法律法规价值观、诚信价值观依次递增。

四、结论

上述调查研究显示,就社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而言,实务界比较偏重与具体工作相关的知识及实务操作应用知识,对财务会计应用等知识的重要性看法趋同,而对于外语知识等基础工具知识、市场营销等相关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看法差异较大;实务界基本认同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中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应用能力及人际交往等职业技能重要性的看法趋同,而对创新、领导能力、规划管理等职业技能重要性的看法差异较大;实务界基本认同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中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除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价值观外,对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看法基本趋同。

就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胜任能力现状而言,会计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知识、具备的职业技能、体现的职业价值观均处于一般状态,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实务界的需求。这说明在会计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强调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应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培养具备较强专业胜任能力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Z

参考文献:

1.莫磊.基于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7.

2.李林.基于职业会计师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 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 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 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 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 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3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3-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依法纳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财务报告并利用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企业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为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会计学课程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足以证明会计学课程在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会计学课程的授课对象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课程是面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会计学专业以外的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的,这些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能力。为此,构建一个既适合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特点又能满足不同专业本科生多样化需求的会计知识的教学模式,成为会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关键点。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准确

由于专业性质决定了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所以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本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成为具有会计意识、能解读财务报告的企业管理者,而不是培养他们成为记账、算账、报账的专业会计人员[1]。目前,许多高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是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浓缩形成的,其教学内容组织主要侧重如何“做会计”,忽视对企业财务报告中项目列示的特点、项目填列的基本方法、各项目之间钩稽关系的理解,更没有涉及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完会计学课程,只明确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按照程序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编制财务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二)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缺少特色

目前针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沿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会计循环,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最终财务报告的形成,分章节逐一地介绍[2]。由于会计学课程既有会计基础知识又有会计要素知识,并将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中扩展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即使任课教师能在有限的理论授课学时内将这些内容全部讲完,但由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没有相应的辅助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造成学生无法对会计学知识点形成连贯记忆,从而对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另一种模式则是基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只需要对会计知识有简单了解即可,安排的课程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科目与账户,对会计实务部分只做简单介绍,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难以对会计知识形成整体的理解。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只记得如何做简单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最重要的财务报告仍然理解不深,仿佛雾里看花。这种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的教学内容,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各种会计概念、会计原理和会计要素内容及其关系,难以从会计的角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学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往往担心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理解并掌握会计知识,所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灌输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这对于初次接触会计知识的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在短期时间内不易理解和接受,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由于学生没有体会到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对会计循环理解不深,缺乏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操作和符合专业特点的案例分析,加上一般高校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不安排会计学课程进行实习,导致学生对会计知识难以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会计学课程后学生对会计知识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才会有合理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懂得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和这些信息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因此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学的基础概念后,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能解读企业财务报告内容,对企业财务报告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进行经济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了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决定了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影响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就业。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企业的管理部门,他们不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是他们会在工作中运用会计信息,故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像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懂得如何记账和算账,也不需要掌握比较多的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方法,会计学课程主要应该围绕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解读财务报告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阐述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财务报告的阅读和使用,让学生学会使用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另外鉴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有所不同,应增加一些学科相互融合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好地将会计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以讲解财务报告为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侧重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销售状况,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了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便制订生产计划、营销计划和策划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侧重了解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经营成果情况。这样的授课内容不仅向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传授了会计知识及其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会计知识就如同在企业实际工作一样,增加了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授课期间辅以会计学习题训练,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积极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作业练习和实践性教学为支撑。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将会计知识讲解与企业管理流程介绍相结合、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校内经管综合实践中心模拟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式,使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既理解了会计理论知识,又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识的相互融合和利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模块中注重常规课堂教学和启发性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既可以增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对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非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来说,会计学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会计案例教学为辅,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课堂讲授之中。如在讲授每一个会计要素后,通过对每一个会计要素的业务处理流程设计一个小案例,并在全部会计处理流程讲授完之后,再设计一个综合案例供学生课后思考讨论。任课教师利用每一节课前时间对案例进行点评,便于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教师的结论进行比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对会计学课程内容形成立体概念,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在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为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形式应用,能够阅读简单的企业财务报告,配以实践性教学进行验证练习,帮助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获得感性认识。由于会计工作特点的制约,会计学课程不易安排实地实习,为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了经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为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训的场所。通过在经管综合实践中心的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同时对会计学课程理论知识予以具体化,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和财务报告编制等。通过会计学课程任课教师对实践内容深度和难度的不同设计,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会计活动的复杂性、有用性和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撑性。

参考文献:

[1]刘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2]王风华,桂良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

[3]赵咏梅.我国高校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财会教育,2012,(14).

收稿日期:2013-12-22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4篇

关键词: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教学;重要性

设计管理是设计和管理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设计管理知识的教育和推广十分重要。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加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职责,建立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一、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管理课程开设较晚,学生还未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在课堂教学中阐述理论较多,与实践结合较少,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学生从大二开始分专业学习各类课程,课程种类多,学生常常学一门丢一门。

4.各专业的学生合作较少,缺乏团队意识。

二、工业设计教学应持有的态度

1.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会到设计管理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2.懂得如何管理自己所学的知识,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

3.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

4.注重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的衔接。

三、工业设计教学应采取的方法

1.提升对设计流程的管理能力。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对设计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学生应在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领悟进行设计管理知识的探讨。设计管理是以设计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与相关职能相协调,通过跨职能的组织和管理完成特定设计任务的一种管理形式。

2.提升设计师的自我管理能力。明确教学设计管理知识的目的,了解真正的设计过程,认识到设计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能更加高效地将自己掌握的设计知识运用到创作和设计上来。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如何将学到各种知识高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科学的自我管理,设计管理知识的学习将给出很好的指导。将设计管理的知识融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会使现有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更为完善。设计管理是设计师成长、成熟和实现自身价值必须了解和熟悉的知识和业务。

3.提升设计团队的管理能力。高校工业设计般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几个研究方向。完善一项设计常常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在设计管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使他们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设计管理知识。设计项目团队必须经过反复的沟通和协调才能达成共识,把最初的设计创意变成能够量化的产品。每位设计人员不仅要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也要关注设计方案的实施。

4.提升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设计管理知识的传授对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设计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设计管理缺位的企业很难做出全面持续的业绩。我国内地粗放式的企业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重视设计和设计管理,短期内或可见到一定的成效,但无法长久持续下去。所以,设计和设计管理知识将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学生学习到专业的设计管理知识,有了设计管理的意识,在就业市场中就会很受欢迎。总之,设计管理是设计专业学生成长和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了解和熟悉的知识。通过学习设计管理知识,开辟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圻,刘曦卉.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曦卉.设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海军.设计管理:定制的设计、生活与生意[M].于童,孙薇,刘艳,王占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

[4]海军.设计管理:体验的机会[M].元璐,于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韩)金宣我.美学经济力:欧洲设计师谈设计管理与品牌经营[M].博硕文化,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5篇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便开始了对CEO、CFO、AICPA、ACCA和CGA等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德(DavidMcClelland,197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导致其在某一方面工作岗位上取得非凡业绩的潜在的、深层次的特质,它包括知识、技能和特质或动机等因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个体可以完成某一职责范围内工作,并使之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指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所具备的在既定专业标准(职责、目标、任务、角色)下合格胜任工作的能力。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功能分析法和能力要素法。

(一)功能分析/业绩结果法功能分析法着眼于个体的工作结果,它可以通过分析个体的角色或任务而得到。如果采用功能分析法,专业胜任能力表现为若干具体能力的组合。如Pavett和Lau(198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可分为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政治技能等类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1990)规定,专业胜任能力可划分为审计、对外报告、管理会计、税务、理财、管理和清算重组等;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1998)将胜任力划分为会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等角色;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职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广泛的经营视野能力;国际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99)将会计职能划分为九个部分: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1)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与职业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平、独立和保密等)、个性特征(自我表现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如表1所示,采用功能分析法,其核心能力有:智力能力,如概念技能等;技术运用能力;人际能力,如人际技能、领导能力和行政管理等;学习能力,指各种知识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如创新及适应能力等。

(二)能力要素法能力要素法着眼于个体的投入分析,如知识、技能和品质等。David McClelland(197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9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要素;美国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规定,专业胜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经验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秦荣生(2002)认为,面向21世纪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业务知识与业务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2003)规定,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张继勋(2004)认为,胜任能力要素包括知识和能力;财政部会计司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中国CFO的胜任力主要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等。如表2所示,采用能力要素法,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专业品质是保障,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到个体层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假设

根据能力要素法,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一)核心知识假设 专业知识指体现专业特性的若干知识的组合。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2003)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一般及基础知识、组织及商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会计和审计及相关知识;英国《量工价值审计指南》(VFMH,2003)指出,绩效审计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社会调查、统计、经济学和评估等;美国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规定,专业知识包括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计划及方法、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科学和精算学等。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指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与报告、管理会计与控制、税收、企业与商法、审计与保证、金融与财务管理、职业价值与道德);组织及企业知识(如经济学、企业环境、企业管理、商业道德、金融市场、定量方法、组织行为、管理与战略决策、市场营销,以及国际企业和全球化);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控制知识、控制胜任能力、使用者胜任能力,以及具有信息系统管理者、评价者或设计者的一种或多种胜任能力等);另外,职业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如财务报表的最佳实务、《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实务指南》,以及相关公告);财务会计与报告(如财务会计与报告实务及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相关公告);信息技术(如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财务会计与报告系统评估的原理和实务,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与方法等)。

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与审计知识、财政与金融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行政与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案例知识等。(1)会计与审计知识。会计与审计知识主要包括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学、审计学、会计理论、审计理论、专业英语、会计和审计史等知识。其中会计类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了解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审计类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更好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绩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2)财政与金融知识。财政与金融知识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保障学、投资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行业分析和战略风险评估。(3)政策与法规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主要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法规知识等。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会计法规、审计法规和税收法规等。这些政策与法规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正确把握“合规性”和“公平性”等尺度,以更好地发表中肯的审计意见。(4)行政与管理知识。行政与管理知识主要包括宪法学、社会

学、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和预算管理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了解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等单位的管理特性,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状况等方面的信息。(5)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以更好地胜任复杂业务的工作。(6)案例知识。案例知识包括会计案例、审计案例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法的了解与认识。

(二)核心技能假设专业技能是体现专业特性的各种技能的总称。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指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与交际技能,以及组织与商务管理技能;职业审计师的一般技能包括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适当技术调查的能力、咨询过程中的团队工作能力、收集与评估证据的能力、有效地提出与辩护意见的能力,以及正确地处理敏感与秘密信息的能力;特殊技能包括应用相关审计准则与指南的能力、调查与抽象逻辑思维及鉴定分析能力、职业怀疑的能力,以及抵挡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04)指出,绩效审计的核心技能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接受能力、社交能力、职业操守能力、判断能力、承受能力、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智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家审计人员在复杂情况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技术运用能力包括审计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掌握与运用能力。这些技术的掌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整体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可以达成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能力,它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学习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国家审计人员应该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习惯,以满足高标准审计服务的能力要求。应变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遇见突发事件时,可以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能力。

(三)核心品质假设专业品质指体现专业特性的若干品性的组合。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2003)指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质包括正直诚信、职业道德、职业审慎、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风范和追求卓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职业会计师或审计师的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以下笔者称之为专业品质)包括维护公众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持续发展与终生学习、可靠性、责任性、及时性、谦虚和尊重行为,以及遵守法规等。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包括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廉洁、公共责任、职业谨慎、追求卓越、相互尊重和遵纪守法等。独立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自始至终地保持无偏的审计行为能力。客观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公正指在第三者看来,作为鉴证方的审计人员应该不偏袒任何一方。保密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对于知悉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国家机密,应该严格保守秘密。除了某些特殊情形(如法庭作证和同业复核等),国家审计人员不得对外透露任何机密。廉洁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国家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强化公共责任,它要求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为己任。对于那些违法乱纪、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应该敢于揭露,决不姑息。职业谨慎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对于那些情况复杂、风险高的业务,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并努力规避审计风险。追求卓越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保持旺盛的斗志,以追求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互尊重指国家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应该互敬互爱。遵纪守法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遵守国家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以保持良好的守法、守德形象。

三、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结果

(一)样本选取2005年12月15日~2006年2月15日,笔者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国家审计机关人员进行了调查,累计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无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的来源及构成如表3所示。

(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采用1~5分打分制,并假设达到4分(含4分)为核心要素。有关调查结果如下:(1)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要素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均属于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要素,其得分分别为4.69分、4.50分和4.48分。(2)核心专业知识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知识包括会计与审计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和财政与金融知识。(3)核心专业技能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4)核心专业品质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品质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廉洁、遵纪守法、公共责任、职业谨慎和保密。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6篇

以上是美国会计教育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在中国乃至湖北省,社会经济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又将如何?为此,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调查分为两步:第一步,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表,其中两题与此有关。即“(1)您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哪些?(2)您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然后,请调查对象在彼此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就上述问题笔谈各自的看法。

调查对象主要为市州县会计局、审计局与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大中型企业(上市与非上市、国有与股份)、行政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大学会计教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的财务负责人。

调查对象共30人。从职称情况看,教授、副教授5人,占16.67%;高级会计师5人,占16.67%;高级经济师2人,占6.67%;高级审计师3人,占10%;注册会计师5人,占16.67%;会计师5人,占16.66%;助理会计师5人,占16.66%。

从调查对象的工作岗位看,会计理论工作者5人,占16.67%;外资企业会计人员3人,占16.67%;行业主管部门财务负责人3人,占10%;单位负责人2人,占6.66%;大中型企业会计人员3人,占10%;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3人,占10%;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3人,占10%;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咨询公司做从业人员3人,占10%;小型企业财会人员5人,占16.66%。

所有调查对象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从事会计及与会计有关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关于第一个问题,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准则与制度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成本会计知识、管理会计知识、税务知识、审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国际会计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

如荆州市审计局汤从华高级审计师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除传统内容外,应考虑增加与投资有关的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WTO在内的国际经济交往方面的知识内容(如国际结算知识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的知识内容。

关于第二个问题,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会计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分析与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管理咨询服务能力等。

如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的沈烈教授认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沟通及交流和书写能力、会计设计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其中,沟通及交流和书写能力、会计设计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是对中高级会计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

第二步,在第一步调查的基础,将上述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调查项目――“您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可选多项)”,并提供了18个选项(具体选项见下表),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其调查对象为湖北省市州及县市区企业、事业和行政机关单位的313名财会人员。从其职称构成情况看,高级职称占0.9%,中级职称占31.9%,初级职称占67.2%。

现将第二步调查结果整理如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1/4或接近1/4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除“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外,“审计、管理会计、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

从上可知,会计人员将掌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知识摆在首位,一方面,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不断出台,基层会计人员对新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不高,急切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意识不断增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此外,调查对象将法律法规及税务知识,排在财务管理知识之前,说明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增强,税务与会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且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别越来越大;相反,财务与会计的分歧越来越明显,财务管理的职能正在走向独立,财务与会计的分离势在必行。

两步调查结果相比,在会计专业技能的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步调查对象比较重视的专业技能,如职业分析与判断、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等,在第二步调查中,没有获得较高的认同。笔者认为,并非上述各项知识与技能不重要。一方面,“会计准则与制度、会计操作、法律法规、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自我提高和人际沟通”等知识与技能仍然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步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岗位与所处的管理层面而使其认识水平受限。从两步调查对象的职称结构看,第一步调查对象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3.34%;而第二步调查对象中,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2.8%。正因为第二步调查对象的经历、资历与第一步调查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职业分析与判断、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尚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会计理论界与会计实务界高层管理者的认识比较接近,而这两者与处在第一线的会计人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上述第二步调查结果,与荆新教授所在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和现状统计表”中,将“日常会计操作”列为会计人员最应具备的素质或技能,基本吻合;与秦玉熙教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自基层单位会计的报告》中,将“税收”知识列为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含会计)的首位,将“财税金融”知识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大类;按其形成途径,可分为一般技能与专门技能两种。一般技能是指在一般活动中形成的心智与动作技能,如一般的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技能;专门技能是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心智与动作技能,如阅读、作文和计算技能等等。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一般技能,还应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技能。综合以上分析,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如下:

1.语言表达技能。即用口头语、书面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传达给他人的技能。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的技能要求。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一个人表达不了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会计人员要能用口头语、书面语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应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布置汇报工作、提供咨询;运用书面语言撰写各种常用的应用文。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不仅要具备汉语表达技能,还应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表达技能。

2.人际沟通技能。即融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技能。会计工作者不仅参与会计管理活动,处理会计事务,而且要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接触、交往,协调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3.信息处理技能。即运用计算机收集、存贮、加工和传递各种信息的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务、从事会计管理的技能,已成为会计人员基本的技能要求。

4.会计操作技能。即填制凭证、登记帐簿、计算成本、编制报表、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等方面的技能,这是对会计专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要求。

5.组织与管理技能。即对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进行安排、调度,使之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效率的技能。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又是会计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6.职业判断技能。即对会计专业中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能够凭自己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顺应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技能。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言,管理者“要具备凭现状以判断未来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益,现在可能是零,将来可能是无限的”。

上述6项技能,从技能要求的层面来看,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会计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础技能;组织管理与职业判断技能则属于发展技能;会计操作技能既是会计专业的专门技能,又是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

会计专业的人员基本技能的构成应当呈宝塔型,基础技能扎实、专门技能应当过硬、发展技能应当突出。

由于技能的培养训练与知识的转化和积累相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分析,推断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构成。根据以上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应包括会计、内部会计控制、税法、财务管理、审计、金融、信息技术、经营与管理、经济法律法规、经济学、政治文化知识等项内容。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 专业特色 ; 应用型人才培养

引言

自1998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各大高校都陆续开始招生,直至今日已经有13个年头,已经有将近10届学生走向人才市场。这些年来,财务管理专业不管是在本科层次还是在研究生层次的学科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财务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并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没能很好的衔接起来。

一、 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专业所学知识不了解。笔者曾经参加过多次高考招生咨询见面会,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前来咨询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都觉得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是各单位的财务本门,就业前景较好,但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不了解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何差别,有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是一样的。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不凸显,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专业的认知度并不高。

(二)在校学生学习时不清楚本专业知识的构造,难以区分本专业与会计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有何差别,特别是与会计学专业有何差别。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等专业分类出来,有的学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学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学校只是在会计学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方向,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由于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不清晰,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模糊,影响到专业特色教育,以至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三)在就业中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就业无针对性。从每年的就业招聘会上,

笔者观察到,财务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确实有一定需求,但是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对专业的要求

更多明确为“会计专业”或是“金融专业”,特别相对于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量明显减少。一些就业单位确实知道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士。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专业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并不能胜任财务预测等工作,加之企业都想用兵不想做“练兵场”,因此就业单位更倾向于招聘侧重于核算职能的会计专业学生。

二、 特色不明显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社会对其认识较少。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才新开设的专业,相对于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社会各界对该专业的认知相对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通常只设置“财会部”或是“财会室”,并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单独区分开来,这就使社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多,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是一回事。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等专业分离出

来的新学科,在培养目标仍受这些专业的影响,与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从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介绍上可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介绍并没有完全区别于其他两个专业,致使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无法凸显。

(三)课程设置上与会计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由于有的学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学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学校只是在会计学专业或是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方向,因此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有较大的相似之处。笔者调查了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部分是相同的。这也就使财务管理专业无法区别于会计专业,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环节设置设置不合理。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或是实践内容常常与会计专业相同。综合知识运用上的差别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相区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就笔者所观察到的部分学校两个专业的实习内容是相同的,都是进行简单的手工会计核算,或是运用电算化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没有强调财务管理中筹资、投资、分配和资产管理这些知识的实习环节,这也就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无法脱颖而出,凸显本专业的特色。

三、增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位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觉得该培养目标中应该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学生现在所学知识基本上针对大型企业或是上市公司,而在就业时99%去的是中小企业,这就造成学生就业时无法有针对性的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设置要凸显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运用,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结构应辐射到各个所需知识,搭建一个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理论课要打好“厚”基础,在课程的设置上注意满足学生以后高发展的需求;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应注重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培养,以便适应市场需要。

1、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和配置。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于决策。财务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决策”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核算”能力。在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侧重于事前的预测、预算和项目的决策,而会计侧重于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和事项进行核算和反映。由此可知,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的决策能力高于会计工作,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相应的增加相关课程,除了现已有的财务预算、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加强如战略管理等管理方面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2、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知识“杂”,故课程设置应该“杂”,凸显厚基础。与会 计专业的“专”有所区别。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银行会计、涉外会计等,注重的是核算,相对于会计,财务管理更具前瞻性。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是以财务会计、金融学和决策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知识运用,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而言更应“杂”而非“专”。

3、财务管理专业对数理统计知识和办公软件知识要求比会计专业高。课程设置上应比会计专业多一些数学及统计学知识。做财务预测决策时对这些知识的需求相对比较高。在财务决策、预测、预算、资产管理过程中都会涉及大量的核算,而且核算的内容比一般会计核算要复杂得多,有充足的办公软件知识能够事半功倍。

  (三)实习环节应该更有针对性

部分学校中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同,都是注重于会计核算。必要的会计核算实习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不应仅限于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内容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

1、应按照财务管理知识内容分别设置:筹资、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四个独立的实习环节,让学生熟悉每一个财务活动环节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将四个内容进行综合,做一个决策大练习,通过先分后综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将教科书上“死”的理论方法“活”用,这样才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实习环节有针对性的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模拟实习,熟悉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一样,没有像大企业那样完善的新职员培养制度,中小企业都不想做练兵场,希望职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如果在校的实习环节能针对中小企业来进行,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针对性。

3、大力推广校企联合实训,实行2+1+1的学习模式。前两年在校进行专业课程学校,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习,第四年学习思政等基础课程。学校的实习都是纸上谈兵,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书上的理论和方法无法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必须通过实践之后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故实战实习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乔金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