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5-15 17:09:53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3-02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体质将逐渐完善,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择业者要想在众多同行的角逐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职业学校生源看,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初中的双差生,心理素质格外差,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从职高学生身体发育特点来看,低年级时处在心理断乳期,高年级时生理趋于成熟,在独立性和成人感方面有显著发展。但由于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制约,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尤其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上升,他们受家庭特定生活的客观影响,心理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些人,一但自尊心、“自我实现”等要求达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轻者伤心落泪、沮丧颓唐,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毁掉自己。

因此,职业学校要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放在突出位置。

(一)认知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任何人都不愿意与心理不健康沾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轻重不同而已,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二)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或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大包大揽,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第一,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第二,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第三,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乃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通过不尽规范的有关培训改专业上岗,所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奏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认识制度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教师队伍亦将竞聘上岗,实施末位淘汰,而课堂上又面对着近半数以上的初中双差生,有时束手无策,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我校工作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其有效实施以来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通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分组讨论,引导教师自修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念,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体的全面实施。

(二)尝试开展“无批评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学生时代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一种必然。如何让学生认识错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要教育,而是改变一种教育方式,改批评为交流,改训斥为谈话,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的“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找学生谈话时,把学生请到办公室,给学生一把椅子,这样交流起来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把心理话说出来;除非在极特殊情况下不要把学生家长调到学校,而是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家长掌握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子方法,这有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商量:我们班级的班风、班训是什么?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做得好,就订的高一点做的不好,就订得低一点。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他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应如何处理,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件事情。

此外,为了更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也在尝试着这种方法――用日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对学生写的一切绝对保密,只有一个目的――探讨、交流。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效果很好。

当然,开展“无批评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担忧: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下课时教室里、走廊上的声音变大了。

在开展“无批评教育”的同时,我们仍崇尚:“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要管理,而是追求更加严格要求的教育。这就是明确提出的“三严”即:“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谨训练“。只是要注意运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自被评定为“辽宁省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来,我们全体教师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科渗透,采用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都要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1、每年学校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底数,研究制定方案,有的方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各班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调适自己的情绪,学会解决轻微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

3、设立“悄悄话“信箱,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负责解答同学们的咨询疑惑,适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4、各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对话,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切实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5、每月出版一期《求实》校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6、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困难,我们以迟雅老师编写的《学生方法指导》为教材,在学生们自学的基础上予以辅导,参加高职升学的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2篇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

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网. 

【3】管新《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网.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4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初中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中专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但辨别能力较差;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又不愿受人管束,思想方法简单,处事原则、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外界影响,个性尚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在家庭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本文从当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浅要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转贴于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课堂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它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及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

一、积极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丰富心理学知识

1.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和技能

可以借鉴以下学习途径:一是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二是借鉴学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设计语文课堂;三是上心理网站学习心理学知识;四是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教材。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对教学帮助很大。

2.语文教师要适当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多学习观摩一些心育优质课。要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课备课、上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教学研究,加强同事间的交流互助。

3.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必须灵活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多,教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力争做到深浅适中、精讲巧练,符合中职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在教《最美的坟墓》时,笔者让学生体会这种美不是观感上的,而是心灵的震撼。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这种敬意,使得托尔斯泰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共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一是分析原因,二是要消除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3.注重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营造“你很棒”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只要学生任何一方面有进步,老师就要奖励。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适当调整、改进旧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观

中职生在学习上不顺心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因厌学而学业不良,往往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作用

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相处才会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待人热情真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3.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职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了解关爱动物、大自然,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他人的关系,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四、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及抗压能力

首先,我们要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文体表演、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增加学校生活的情趣,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细心进取等优秀品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注意力、观察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校、班的情感和责任,使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立足语文学科自身任务与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行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薄玉琪.谈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2]张丽.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时代,2014(14):223.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即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同步。因此,只有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第一,对于自身能够给以正确而客观的认识;第二,对人生价值、世界具有正确的观点;第三,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的控制;第四,与人和谐相处;正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与学校双重环境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具有独特性。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他们都给以过分的溺爱,进而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于父母。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所以在面对挫折、竞争时没有很好的心态,没有承受能力。

第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虽然在学校中,但是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并不比社会中的简单,大学生同样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此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说,很多人都无法适应,对他人的评价也是以自我标准为主,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第三,就业压力给心理造成严重的压力。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再也不是原来的包分配,而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互选,这就打破原有的就业观念。要想获得好的工作,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够在人才众多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意志的培养。体育活动都是紧张激烈的,而且又具有竞争性。所以,在体育中,学生总会保持着强烈的情绪变化以及明显的意志考验。因此,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培养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同时,体育活动也具有集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互动中保持机智灵活性、锻炼沉稳果断的心智以及谨慎细心的心理素质。

如果大学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要参与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因为,不同的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心理意志培养是不同的。例如球类运动,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的球类运动,参与的学生都要保持着强力的上进心,高度的配合性、灵活性以及集体性,只有勇往直前,不畏强手的意志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运动,才能全面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壮的身体,还能塑造开朗、健康的心灵。

第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发育。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身体发展的过程,健康的身体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人脑是人们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心理健康,就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完美的身体条件,特别是健康的大脑即神经系统。通过体育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体育教学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大学生的表情,意志等都能够真实地被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准确的分析出他们是否具有心理障碍。然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以及生活,将他们的消极情绪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缓解大学生具有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得他们能够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的位置,大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尽情的运动,尽兴的游戏,他们直接参与在互动中,有效的促进了思维与身体活动的协调,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五,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站在社会的角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而是对生产与生活的模拟,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也都是社会的一种渗透。所以,体育可以有效的锻炼人际交往,培养人际关系。个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人际关系的满足,生活方式的丰富,进而使得自己更能够适应社会。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大学体育教学给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心理素质在学生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包含在内。让学生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影响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同时,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波动时候,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整,缓解或者排除心理障碍。

第二,以体育教学现实为基础,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心理调整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并自主的对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状态进行调节。而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实现改革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吸取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

第三,引进专业的心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才能够具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格,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的加强关于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学习,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产生分歧的意见能够给以认可与理解,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由于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并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卫伟:《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陈秋珠:《谈高等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