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8:15:50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2篇

一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的前提是教师本身也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应当在业余时间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全的心理素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分歧与胆怯等症状,才能在教师的宽容、谅解、引导下受到感染并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自身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战胜自己的弱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由于中学生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体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体育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动作不标准而不敢参与体育练习,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两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的个性,从其兴趣点出发,对体育技术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降低难度,对其进行个别辅导,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适当的鼓励也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坚持过程评价,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对其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幅度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不能简单地以终结性评价一概而论。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这样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 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挫折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训练,为了熟练掌握一项技术要领可能需要反复进行练习,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失败与挫折,教师需要在教导和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关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挫折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磨炼意志品质。可以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坚持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体育活动大部分情况都是在户外,这就避免不了碰到恶劣的天气,一般情况下,教师考虑到天气情况的变化会改变已经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实行室内授课。但恶劣的天气恰恰为挫折教育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如在下雪天进行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御寒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创设比赛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多进行一些比赛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到运动的负荷量,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适当进行调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

四 通过分组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课训练中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焦虑等不良心态,克服这些狭隘的思想,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集体中。而且,合理组织合作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协调配合和竞争的机会,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进行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有的体育活动一般一个人是无法进行的,必须需要多人协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再进行对抗竞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竞争之中更加注重小组内的协作配合,锻炼每个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出发,积极改进教学形式和自身的心理素养,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在校中职生约为2000万人左右,这些学生一般是16-18岁叛逆期的小孩,他们的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最激烈,又是学习中下水平的“初升高”落榜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上进心不足等问题突出,近年来统计数字显示,50%左右的中职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焦虑,又存在知识面狭窄和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碰到困难逃避,遇到挫折自暴自弃,人际交往不适应,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群体斗殴,师生关系紧张,团队合作精神差,离开父母监护的他们赖不住寂寞,青春的萌动使得他们早恋问题多,令他们对前途,对未来充满忧虑。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素质不仅包括生理素质,而且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系统的基础,面对大部分中职生不高的心理素质,中职学校图书馆人就应利用图书馆这个“智慧的宝库”,“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健康的文学艺术,伟大的人物,英模事迹,神圣的法律,良好的环境资源,在学习方面,情感控制及人际交往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到馆的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行之有效的帮助,使得他们也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能人才。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要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正确的网络教育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要营造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展网络安全,道德,法制教育,不定期地请有关专家举行一些网络安全,道德,法规方面的讲座,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主动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特色网站建设,专设图书馆网站管理员专家席位,及时下载国内外最新的时政热点,焦点,采集专业发展的“云”动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首先过滤不良的垃圾信息,制成有益身心健康和职业技能发展的“密云”数据库。

(二)协助学校保卫科定期邀请劳教部门来馆举办法律知识宣传,请一些在劳教所表现良好,热爱学习,文化素质较好的少年犯及其教官来馆参加座谈会,请少年犯讲述因受不良网络信息侵袭误入歧途的过程及在狱中通过学习好的书籍,通过教官的帮助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让到馆的学生分组参与讨论,让他们比较,分析和鉴别,触发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协助学校医务室请疾控中心的专家来馆定期举办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专题讲座,,许多学生情侣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图书馆要利用他们经常来图书馆的机会,建立情感专题论坛,知心信箱,加强他们防范疾病的意识,并对他们遇到的情感纠葛问题由心理咨询功能专家进行及时疏导,就“青春期心理健康”做一些问卷调查并整理归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和跟踪观察。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通过组织图书馆学生管理工作协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的多个环节的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社会实践基础。

(一)让学生来参加一些繁琐的搬书,图书上架,下架,整理排列书籍等事务性工作,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面对困难团队合作是多么重要,面对困难需要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责任心。

(二)定期举办“图书馆与中专生成长”“随时随地的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电子图书和期刊悦读检索”“动漫模拟网络信息检索”等专题讲座,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大部分学生喜欢操作电脑,图书馆就请他们中一些网络高手来参与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及系统管理和查询工作,由他们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知识,网络信息咨询,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操作设计竞赛,个人网页设计大赛,网友阅读沙龙等活动,给他们展示能力和个性获取更多计算机实践知识的机会,他们会从中获取喜悦感和成就感的,他们当中有些人会脱颖而出,创新力大大提高,得了各种奖,图书馆要定期进行活动总结,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展览各种获奖成果,表彰学习标兵。

(三)同时利用阅览室的公告牌招聘信息,和就业办联系推荐优秀学员就业,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对毕业生进行“远亲不如近邻”,“适应环境和竞争”“成功者的道路”,“创业者的健全人格”,“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勇于自荐的训练,克服紧张心理的训练,训练课一般采用激情-体验-自省-内化四个训练阶段,指导学生通过模拟日常心理问题实例,游戏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等,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的心理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他们便不再厌倦学习,不再觉得前途渺茫,而是信心满满,勇往直前了,图书馆这个良师益友让他们受益终生了。

实践证明,中职学校图书馆通过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助,自立”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职校生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强而空,金牌,蓝领,起薪甚至高于博士生,职业教育高就业率和高薪又不断传为佳话。中职学校图书馆要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让学生在知爱,文明的阳光里成长,以更圆满的,发展的心灵和更健全的体魄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华调,浅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教论坛》,《职教论坛》杂志社出版,2006年11月教研版.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运动健康;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堂练习,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我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以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受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在训练时,设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难点和技术难度,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不能过组织竞赛,经受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参加竞赛失败的学生,更要帮助其调整心境,培养他们逆境的承受能力。

(2)身体素质能力。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身体比较娇弱,身体抵抗力差,患病率高。上体育课运动量稍大一点就气喘吁吁,深感疲劳。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之故。尤其是有些家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有的孩子学习之余挤点时间去打球或跑跑步,就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其实,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即影响孩子们体质健康,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3)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学习队列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且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手段。青少年学生为了使游戏成功或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千方百计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动脑筋,想办法,团结一致,促使他们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等多方面的关系,从中懂得守规则,履行职责,与同学合作等集体观念。在游戏胜负面前,能体验成功与失败的甘苦,认识到友谊的可贵,并养成严于律已,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5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教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轨道。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学教育课程结构,也没有相应的目标体系、教材和人员编制。许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或是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临时调整;或是没有专任教师随意指派。这样既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引导和治疗。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误区。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也按传统思路进行“苦教”,要求学生按老方法“苦学”。这样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学大战”,与接踵而至的各式试卷频频交手。程序化的应试现象,不仅淡化了素质教育,而且对许多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亲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因此,他们不惜重金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培养,千方百计开发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购置了大量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设备,而且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在高度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连一点交流和沟通都没有,更不用说解答孩子心理发展中萌发的问题了。父母的这种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结果,使孩子变得自卑、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知识单一。

2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构建

2.1 开设心理教育课。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教育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容纳自己,调控自己。心理教育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收集自编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师参考书、定教育人员、定课时(每周一课),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心理教育课以中学生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7篇

199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时,明确地指出了心理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中学里也开展得相当“热火”,但效果并不太好。稍微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是相对突出的,一些学生由于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经常陷入消极状态,稍有不顺心就会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一些学生遇事表现出极大的任性,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一些学生不思进取,惰性十足,胆小孤僻;一些学生对人对事冷漠,缺乏爱心;一些学生经常处于烦恼焦躁、忧虑之中;还有一些学生自私、粗野、好胜、凶狠、虚伪骄傲、油滑冷酷……,正因为这些心理偏差导致学生离家出走、自杀、凶杀、打架斗殴、不惜以身试法等不良行为屡屡发生,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难怪老师们常说:“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越来越难‘教’了。”

正因为这些,我们要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对中学生更有成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净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是在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他们的各种思想、心理、情感、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中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一些不良思想、道德行为趁虚而入,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不健康的毒素趁机衍生,诸如陈旧落后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一些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书籍、画刊、影视充斥市场;拜金主义,,投机钻营等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因此,必须净化育人环境。

二、注重家教,建立一个和谐的后方基地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中学生认识社会的开端,他们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分不开。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程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心理不健康。

要使我们的青少年有健康的心理,家长的行动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在家庭访问、家长访校、家长会议、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五种形式上多下一些功夫,不能流于形式,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应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子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关求学、做事、共处、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修养师德,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前沿尖兵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最主要的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为今后适应社会、承担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面向全体教师,向教师提供心理科学知识。目前存在一个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任何一方好了,有利于对方工作的开展;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德育工作,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

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一味的崇尚传统式的“名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好人”,经常打骂训斥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势必引起学生心理反差,产生心理障碍,极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断完善自己的育人方式和育人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必须以认真、坦诚加负责的态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既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做到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全体和个体相结合,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是“温度计”和“晴雨表”,能适时从学生身上观测出“冷热”的反应和“阴晴”的变化,恰当地给以指导。

四、多方渗透,构筑一条方法多样的教育管理网络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环境。

②确立目标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系列目标,体现出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

③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不论是校内的教育活动还是校外的课外活动,都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视为心理教育的重要信息处理。尤其是要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