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1 17:11:51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1篇

1.内部审计能够观察到企业管理的效力

企业管理的实际目的是协调企业运营中的各项事务,使企业经营目的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和企业管理是一致的。企业管理的效力表现在企业管理的人员、资源投入以及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多企业管理行为在初期并不能看到明显效果,却能够通过内部审计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观测企业管理效力的地位。

2.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方向的指示器

企业管理是以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为执行基础的,而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的产生,则是以企业利益实现为根本目的的。企业的经营利润如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出现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工作的整理和观察得出结论,而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整理,反馈企业资金运用的结果、发现企业资金运用中的问题,则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从这个角度则不难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直接指向企业利益实现的程度,而企业管理则以企业内部审计结果所体现出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核心,内部审计实际上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方向指示器的地位。

3.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内部审计除了针对企业资金应用进行监督和反馈之外,其工作性质本身还能够彰显出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从要求员工对企业负责,转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主流的文化,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对工作负责的同时,企业也给予员工相应的承诺。内部审计作为公平、公正地监督、核对并反馈企业资金和企业运营状况的工作,无论是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审计工作员工,无疑都是企业公正、诚信的形象化身,企业内部审计做得好,企业内部文化基础就越扎实,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越顺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还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同企业文化一起,直接进入了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力

在国际通用的内部审计职业说明中,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表述确切地说明了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即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之效果显现,有评价和改进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管理中,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内部审计更强调确认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2.内部审计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直接对最高决策人员负责,对具体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在这个工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既非企业决策者的角度,也非企业员工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公正、公平的,一切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员工对企业工作的责任履行效果怎样,都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客观地表现出来,在内部审计中,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地理顺;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责任的履行效果的评估,能够充分展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进而使企业对内部控制过程以及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使内部控制的关系更加清楚、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加明确、和谐。

3.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例如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结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说,在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内部审计是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测试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审计的这两个工作结果,直接指向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变化,一旦内部审计的结果表示企业某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责任问题,则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就能够通过部门绩效分析该部门是否存在人员冗余或者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进行部门裁撤或增员的决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作用也因此显示出来。

三、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2篇

1.1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内部审计外包就是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化为外部审计人员承担,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履行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与企业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就是实现了审计主体的外部化,审计人员不从属于企业人员。

1.2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内部审计外包理论基础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是由科斯提出的,他认为交易需要成本,企业和市场属于不同的交易机制,在市场机制下企业花费的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企业就会通过夸大企业规模来替代市场机制,同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的经营费用超过了市场机制,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市场机制。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的一种交易费用,目前企业所承担的内部审计工作所消耗的费用已经远远大于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为此企业需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市场机制管理。二是核心竞争力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英国的哈默所提,他们将企业比作大树,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要保障根系的稳定,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核心竞争力上,而非核心工作则可以通过外部购买的方式获得,内部审计只是负责对企业的监督和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显然其不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其可以实现外包。三是委托理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为此就形成了委托关系,但是具有信息的不对等关系,企业的所有者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存在内部审计就会产生经济成本,为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外包不失为最有效的途径。

2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分析

2.1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开支。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消耗的经济费用超过市场机制费用的时候,企业有充分的理由选择外包模式。首先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施内部审计需要企业支付相应的办公用品,比如需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物质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这些都需要消耗企业一定的费用,而实现内部审计外包则可以减少企业在此方面的经济支出,降低了企业的经济费用支出;其次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降低成本。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化为具有市场机制的专业管理人员执行,这样一来就会大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企业的增值效应。

2.2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长期以来企业的内部审计一直备受争议,追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强,常常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预。实施内部审计外包以后会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因为:首先内部审计外包机构与企业属于委托关系,不受企业的领导,因此它们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经济利益关系;其次承担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审计人员不受企业内部的约束,他们只需要按照审计委托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而且承担审计工作人员薪酬福利与被审计企业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在感情上没有必要为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提供隐瞒的义务。

2.3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因此只要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都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传统的内部审计由于其在制度上、人员以及评价方式上都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较大,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失,因此实现内部审计外包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创新性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简机构的战略目标,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实现资源的最大配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实施合作战略目标,通过与专业内部审计机构合作,优化企业分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带来各种风险挑战,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些风险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实例分析,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包括:

3.1信息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谁就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就是谁掌握了对方的核心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加强企业核心信息的保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审计,虽然企业在选择外包时会注意信息的内容,但是有些内部审计职能中会含有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一旦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

3.2外包单位选择的风险在企业选择外包单位时可能会因为选择的外包单位的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企业遭受各种损失,比如所选择的外包单位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导致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没有做出正确的结果,最终导致企业出现经济损失。

3.3独立性丧失风险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就是在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成本开支,并且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是企业也不能忽视独立性丧失的风险,比如企业选择的外包单位属于企业的外部审计机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企业没有任何的内部审计权,最终可能引发会计信息失真、舞弊等行为。

4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4.1根据企业现状合理地选择外包方式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人们对其接受的程度还不高,这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在此情况下,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企业非常少,但是其之所以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取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而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弥补,因此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合理地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比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比较健全,企业就可以选择部分外包的模式。

4.2加强对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监管与评估企业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一定要对外包对企业形成的各种影响进行评估,避免外包对企业经营活动所构成的影响风险形成,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分析外包,如果企业实施外包对企业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影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放弃外包,比如企业实施外包的费用要大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费用支出,那么企业就要重新考虑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其次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时一定要制定完善的约束措施规范外包行为,比如通过制定外包合同规范对方的权利、责任、考核标准以及违约情况等信息;最后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作为承担内部审计外包职能的会计事务所由于其不受企业的约束,为保障外包环境的健康发展,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对它的监督与规范。

4.3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企业一旦决定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后就要选择合适的外包单位,而在确定外包单位时要重点考察外包单位的服务质量,具体考察的内容:一是外包单位的软实力,比如外包单位在行内的口碑、文化实力以及发展前景等;二是要根据上述几条指标对外包单位进行考核,并且要尽可能选择多家外包单位,并且对他们进行对比,择优选择一家;三是在选择外包单位时一定要注意外包单位对企业独立性的影响,不能选择承担企业外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单位,同时也要避免企业与注册会计师签订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因为注册会计师不能以个人名义对外承担业务。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3篇

[引言]: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内部审计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不到一百年时间,这门科学在二十世纪中叶得到稳步发展,在技术飞跃、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经济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内部审计必将将随之发生变化。在电力企业现在面临的经济环境中,为经营领域经常发生的变化做出评价、分析、预测和准备,将使内部审计更加富有挑战性!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无论中西方,都是先有政府审计(官厅审计),然后逐渐发展民间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设有专门的监督官审查财务收支,英国于1314年任命第一任国库审计长,法国于1320年就开始设立审计厅。我国官厅审计的起源可以溯及西周时期,当时政府设有“宰夫”。接下来,秦汉设“御史大夫”,隋唐设“比部”,宋代设“审计司”……,目前,我国设有国家审计暑,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的“审计风暴”仍在进行之中。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铁路公司和德国的克如普(KRUPP)公司开始雇佣某种类型的内部审计人员。但现在学术界通常认为,194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IIA)在美国纽约成立,才标志着现代内部审计职业的诞生。建国以后,由于推行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一直到1983年8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该文件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的基础。1983年9月,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审计部,开展了内部审计监督活动,接着各部委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我国的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开始走上正轨。二、影响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事件笔者认为,影响(或正在影响)中外内部审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主要有:1、西方现代内部审计1941年,维克多.布兰克(VictorZ.Brink)关于内部审计的首部著作《内部审计学》在美国出版。同年,来自不同行业的24人在纽约联合组织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74年美国著名的“水门事件”及其后来的系列非法政治献金案和海外贿赂案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商业公司因为辜负公众信赖而遭到广泛批评。受其影响,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外反贿赂法(FCPA),促使公司日益重视内部审计,同年4月,美国证券委员会(SEC)批准了纽约证交所新的交易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1978年,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了第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首次对“内部审计”的概念提出了严谨的定义。2001年12月2日,拥有资产达498亿美元,位列美国公司500强第七位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为该公司提高审计服务的安达信会计事务所(ArthurAndersenLIP)最终因操纵会计报表和金融欺诈于2002年8月宣布退出审计行业。加上其后出现的世通公司财务丑闻,公司舞弊引起公众和国家管理层的关注,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2002),明确规定规定公司高管要对公司财务信息负责,故意违反规定的将面临包括罚款至25年以下监禁的严厉处罚。尤为重要的是,该法案强化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公众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且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须全部由独立董事担任,规定公司内部审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这样以联邦法的形式规定公司一个专门机构的组成和职能,开创了美国联邦立法史的先河。2、中国现代内部审计1983年9月,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审计部,是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1985年8月,国务院《关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1985年12月,国家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文件,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1989年12月,审计署重新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废止1985年的规定。1995年7月,审计长郭振乾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1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1989年的规定。2003年3月,审计长李金华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自2003年5月1日实行新规定,此次规定是在总结1995年规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我国内部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几代内审人员艰苦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国已拥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内部审计每年完成审计项目50万个左右,年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提高效益所创造的价值近1000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已是各方共识。建国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长足发展,电力企业在走过几十年充满荣耀的风雨历程以后,其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在国有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电力企业很早就建立了一套从上至下较为完备的内部审计体系,并一直在开展着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作为国有企业一面旗帜的电力企业,其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不可避免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事求是的说,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着先天不足,它实际上是行政命令的产物,这也是我们与西方现代内部审计存在巨大差距的的根本原因。西方现代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应该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是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样才使我国内部审计得以诞生和发展,这与审计作为一种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是相悖的。基于上述因素,笔者认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目前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较为模糊我国内部审计在初期形成了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上的模糊认识,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这一情况在电力行业显得尤为突出。至今有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仍难以融人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有效开展,更谈不上履行现代内部审计的外延职能,应有的内向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这样,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而且使之越来越不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2、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电力企业现在已经拥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受所在单位和上级审计机构的双重领导,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即便是内部审计部门得到最高的独立性,仍然是企业的一个部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给、职位晋升、绩效考评、经费来源、办公支持均由所在企业控制,其独立性是极其有限的。电力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起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而且,电力企业现在这种“双向领导”模式,要求内部审计同时为两个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职域,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适应。3、与审计对象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够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关系相对特殊等原因,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形成“上审下”多,同级审少的特点。内部审计往往怀着对被审单位不信任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又缺乏良好的沟通,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于是就有了“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说法,审计人员在基层不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加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要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是十分困难的。4、审计范围相对狭窄直至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存在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帐,与此同时,当前电力企业的审计人员大都具有财务工作背景,电力专业及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很少触及电力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使得内部审汁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内部审计工作界面单一,为企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咨询及服务的职能根本无从谈起。

5、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现在看来,相当部分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查错防弊”,以评价为主,所提交审计报告的重点往往放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质量不高,而且审计报告过于专业化和程式化,显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对报告使用者缺乏吸引力。而实践证明,审计报告中所提问题是否受到重视,所提建议能否付诸实施,直接取决于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而公司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又与审计报告的质量和编送艺术有很大关系。西方内审部门在编送审计报告时,很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他们还很注重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阐述情况,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6、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在很长时间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手工查帐为主,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而我们的国外同行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发出了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选样技术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如ACL等等,并通过建立各种审计风险模型的方式,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不足是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而言,很多属于个别情况。笔者注意到,现在电力行业的一些先进企业,起内部审计无论从观念、职能和方法上,正在逐步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相信,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会及时作出调整,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行业特点的内审之路。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之我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电力行业必将在多方面与国际环境接轨。很显然,电力企业需要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能寻求各种解决之道来促进公司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将如何发展,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发表个人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浅见,争取广大同行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1、逐步改变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笔者认为这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阶段问题的根本之道。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其审计结果将大打折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电力企业应当逐步改变目前双重领导模式,逐步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派出制,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跨国公司如福特、百事可乐、波音等,不仅设立了审计委员会,还设立了副总裁级的总审计师(GeneralAuditor)或首席审计官(ChiefAuditExecutive)专门领导内审工作。中国电力企业作为世界级大型现代企业,不妨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先进经验。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所有成功的组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好他们自己”,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的要素,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随着市场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产权关系日益复杂,经济领域作弊方法更加隐蔽,加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中审计环境,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出色的沟通技巧。当前部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审计人员长时间处在被误解或不顺心状态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这对于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不利,也直接影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电力企业应当把审计人才的合理配备和素质提高作为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必要条件,给予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规划和顺畅的成材通道,吸引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精英到审汁部门来。展望未来,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既具有会计审计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能熟练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具有改善良好沟通能力、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内部审计的工作将更加关注向经济效益和风险管理任何企业无法回避的的市场风险和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使得内部审计将会越来越多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营销环节审计,对浪费和无效率的关注将和对舞弊的关注平分秋色。当前,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加以识别和控制,迫切需要内部审计将工作领域进行拓展来服务与于企业的中心目标。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并寻求控制风险的途径,其核心是将预期的未来事项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发生概率或最低限度。现代审计实践也表明,现代内部审计的重点是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并且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内,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趋向。4、结合电力行业特点,拓展审计工作范围电力企业是国有基础工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内部审计要更好地为电力企业服务,就应当结合电力生产经营流程和行业管理特性,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扩展到电费回收、线损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内控评价、结构测试和评估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这一重要作用,使内部审计工作充满活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力企业必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变化,企业管理层要求提供更加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内部审计服务,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希望优化审计职能以巩固和提高其组织地位,在这两个动因的共同作用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界面必将随着企业管理中心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全球经济相互渗透的今天,电力企业与其他所有企业一样面临着越来越直接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扩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资源在公司经营层面得到更为一致的应用,将大大提升内部审计的职业形象和工作效果。5、采用更先进和更灵活的工作方式现代审计学认为,内部审计在保持一定的正当怀疑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和职业判断来进行工作,它在整个公司使命中与其他管理要素合作和共存。如前所述,电力企业属于专业性很强,管理上有显著特点的组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与其相匹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情况较熟悉、取证叫方便的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对组织中存在的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所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和评估、预测。采用动态的审计方式,及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解决或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以帮助改善风险管理,促进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的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电力企业技术密集型特点使得我们的审计同行们需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当然这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微软公司使用问题管理器用来解决审计跟进程序的问题,每季度跟踪数据库,并与审计按期接口,按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当问题解决之后,文件存档而且可以随时查询。该工具不但在公司内传播了知识,而且问题可以较快地解决。管理人员可以在上面回答问题,查询进展,对问题建立优先级,推进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由于问题管理器嵌入到公司的邮件系统中,所以审计员可以提醒某些人注意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已经在审计方法创新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尝试,有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电力企业的审计同行将继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利用更科学更先进的审计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结束语]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它是适应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又伴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及经济体制等环境变化而发展的。时至今日,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都十分健全。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4篇

内部控制机制并不是仅靠领导层就能够施行起来的,其需要企业内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来施行。随着时代的前行,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中。其大概经历了点状结构的内部牵制模式、直线结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平面三角结构的内部控制结构、立体三角锥结构的内部控制框架以及立方结构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在1992年,最早提出内部控制框架的是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其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动、企业内部各活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对企业内部各活动的监督。以后,在2004年,依然由该委员会提出了革新制度,在原有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三个要素,分别是对企业目标的设定、对运营风险的识别以及风险来临时的应对措施。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辩证关系

内部审计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之一,其又对其它内控的要素起到了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这两种机制的最终目的均是在于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和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同时也是为了完成企业相应的运营目标。因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助、共同促进的关系。其具体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企业在施行内部控制工作时,不能忽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促进作用,另外,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实施行也有助于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其二,内部控制工作是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的基础和保障。一个科学、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机构以及人员基础,其可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平稳、高效地运行,反之则会导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运行不畅或缺失,对公司整体运营造成巨大影响。

三、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国际经济正在从第三次经济危机中逐渐恢复,因此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石油企业作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类企业之一,其在现阶段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和管理力度,以此满足公司外部和内部的监管要求,促进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发展,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1.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资源现状

石油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机械能源之一,我国从建国初期便已经开始了石油的勘探工作。而现在的石油企业内部员工很好的继承了老一辈石油工作者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并且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培养出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同时当代的石油公司审计人员对于石油企业的运转、经营以及生产等情况的熟悉程度均要超过以往,其对我国石油的实际情况掌握度高,工作效率高,对公司运营成本控制工作较好。但目前我国石油公司的审计人员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在进行工作时由于公司内部利益关系,使得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以及独立性有所降低,同时优秀的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明显不足,人员数量亟待补充。另外审计人员为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降低审计预算,这也就使得审计工作整体涵盖率下降,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现状

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企业经营者所重视,这也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石油公司内部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金融危机的到来也使得石油公司对于内部管理的力度逐渐加强,现在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各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还没有消退。另外,目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也使得石油公司对各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逐渐向着世界级的水准迈进。但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正处在波动状态,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等政策对原油价格影响较大,这在给石油公司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我国目前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中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到达应付这种情况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对审计制度的完善。

四、内部控制理论对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1.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原则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有四大基本原则,其主要包括增值性、动态性、开放性以及协同性。由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应该选择的发展策略为增长型策略,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做的是突出增殖性原则。强化企业利益最大化工作目标的实施;其次是增强动态性原则。让企业内部审计机制渗透到石油公司内部的各项活动中去,进而推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动态化,使得相关工作脱离静止状态,多点结合,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第三是提升开发性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管理制度,其不能被局限在单纯财务管理的范围之内,应该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石油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更加完整的基础条件,使得审计工作向着开放性方向发展;其四是完善协同性原则。将石油公司内部的各部门进行合理整合,摒弃过去部门独立的经营理念,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管理,增加各部门合作机会,这样才能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展。

2.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具体策略

结合审计工作的四大基本原则,笔者提出了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几点策略,其包括深化投资的审计、完善经营成本的审计、强化产品质量的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变速度、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推动公司审计工作的协调发展[7]。

五、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合同管理风险;内部审计

煤炭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能源,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当前,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更加复杂,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想要实现健康和平稳的发展,煤炭企业先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我国规划战略,然后进一步改革创新、整合资源。合同管理风险是企业产生法律风险的重要根源,其对企业的稳步前行具有直接影响,而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监督部门,因此,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优势,对合同管理中潜存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分析,同时鼓励审计部门主动参与到合同管理中,为煤炭企业提供发展保障,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1煤炭企业合同管理中潜存的主要风险

煤炭企业在具体的经营和管理中,其重大经济活动主要以合同的方式实现和体现,合同管理风险主要是在开展合同管理工作中,合同双方或者单方存在利益损害的可能性,进而对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合同风险存在于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涉及到管理的诸多方面,合同本身可能产生风险,而外部因素也可能产生风险,其对合同实现带来严重的制约,对企业的平稳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第一,策划风险,在策划合同过程中,合同目标与煤炭企业的业务目标或者战略目标存在冲突,为了规避合同中的规定,将重大合同分解为不同的小合同。第二,对象风险,企业将不具备经济实力或者履约能力的个人及企业列为合同对象,进而为合同出现风险埋下了一定的隐患。第三,谈判风险,其具体体现在:对争议解决方式、违约承担方式、履约方式、履约地点、履约期限、支付方式、价款确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产品数量和合同标的等合同条款和内容的核心内容没有进行严格规定,导致合同可能存在漏洞,为企业增加合同风险,对国家法律要求的合同事项进行忽略,增加了合同出现风险的可能性。第一,文本风险,其具体体现在:合同条款和内容存在表述不当、不准确、不完整、不严密以及不合理的情况,进而导致出现重大误解,合同内容或者相关条款违法产业政策和国家法律。第二,审核风险,其具体体现在:审核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文本中条款和内容不当的风险,或者当审核人员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后,没有对文本进行及时的修订,导致文本中存在的不当条款和内容具备法律效应。第三,签署风险,其具体体现在:签署后篡改合同、违法管理程序加盖印章、合同印章不规范和超出权限违规签订合同等。第一,合同对方丧失了履约的能力,受到客观环境、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形势的影响,合同对象存在丧失或者降低履约能力的可能,对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影响;第二,合同转让或者变更风险,合同转让或者变更没有经过受让人与当事人的一致同意,或者没有经过正当的管理程序,相关转让和变更行为无效或者不当。第一,在合同履行结束后,合同双方对执行情况存在评价风险,为二者未来的合作埋下了一定的法律隐患;第二,档案保管风险,在履约结束后,合同档案丢失或者保管不当,如果发生合同纠纷,在缺少原件的情况下,难以维护企业正当权益[1]。

2内部审计在煤炭企业合同管理中的相关责任

当前,随着中国企业管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逐渐受到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手段,在控制合同风险、完善合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需要发挥审计的相关优势,在合同管理中体现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权力,进而有效规避合同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服务咨询已经成为企业稳步前行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审计部门的一项新功能和新责任,是内部审计完成转型的未来方向。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且采取科学的措施转移以及化解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预防和规避,降低和分担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在合同管理中,也要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服务咨询功能,积极开拓全新的咨询服务模式,为合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进而识别合同中潜存的风险。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无论是经济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审计部门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合同执行情况,开展评价总结工作,对合同中潜存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且对风险的损失程度、形成原因以及阶段构成开展有效分析,结合风险的危险程度进行逐级排序,为风险控制和处理奠定决策基础。企业内部审计以查阅合同、审核合同条款以及参与谈判等形式,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和监督功能,判断以及分析合同风险,并且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前提下,反映问题、坚持原则,做好风险防范和规避工作,并且承担起防范和监督责任,结合完整的合同程序,对合同进行管理监督[2]。

3利用内部审计优化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煤炭经营企业或者煤炭生产企业,对于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合同的方式实现和体现。重大合同关乎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其金额巨大、条款众多,如果合同出现任何问题,会对企业稳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甚至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一定要建立以及完善合同审计制度,企业审计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职能,积极参与到合同的管理和审计中,对合同开展有效的检查和审计,进而预防合同可能出现的风险[3]。煤炭企业在对合同开展内部审计中,如果发现合同中存在严重的风险,例如重要条款变更、合同对方诚信缺失、财务状况较差以及合同主体缺乏履约资格等,导致合同内容可能无法实现,审计部门结要合审计制度,提醒企业管理者和业务负责人,并且建立以及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配合相关部门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尽可能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审计部门要对合同开展常规性日常监督,并且对合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总结,保证各项合同管理活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在总结合同风险的过程中,也有助于企业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升自身抵御合同风险的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4]。

4结语

在社会经济新局势下,煤炭企业会在经济和生产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不断整合资源、开拓进取、提高警惕,针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并且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优势,有效规避合同风险,促进煤炭企业稳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光,魏增玮.风险管理视角下煤炭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探索[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14(5):328-333.

[2]张纪军.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大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煤炭技术,2013,32(11):280-282.

[3]陆正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2):133-135.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6篇

(1)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双方目标一致且具有同源性

虽然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在内容、程序、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内部审计和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委托关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后,为了解决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维护各方的利益,企业治理与内部审计便产生了。企业治理的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内部审计保证企业治理的参与者履行其各自的受托责任,所以说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双方目标一致且具有同源性。

(2)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相互依存

内部审计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好的企业治理环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治理之中,在治理视角下完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评价、检查、监督工作,参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为企业增加价值努力,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

二、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1.降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经营者与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掌握着不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的一种现象。虽然外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但外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不涉及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并向相关部门提供真实数据,对管理层的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比如除了常规报告外,当出现违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等大的审计事项时,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及时向董事会报告,这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了信息失衡现象。

2.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说内部审计不仅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还为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为风险管理提供意见,促使管理者完善内部管理,帮助企业不断健全管理和约束机制。因此,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完善企业治理。

3.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等工作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帮助企业增值。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营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企业增值。此外,内部审计也能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一定的约束,使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客观上也能帮助企业增值。

三、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应用现状

1.内部审计的建立缺乏内在需求

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往往是由于政府部门或审计法规的要求,使得内部审计在实际运营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得不到企业领导及员工的重视,企业把关注点放在外部审计上,并且委托制度在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成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治理层被管理层牵制,治理结构屈服于效益减值,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层对于能够提高财务信息治理、防止会计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内部审计需求是更小的,因为内部审计可能对他们的实际权力和控制力产生威胁。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较差。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隶属于企业管理层,由企业高管授权并开展审计工作,或者审计机构设置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或者与其他部门合并。即使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然而由于董事会人员与高管人员的高度重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管理层的管辖范围,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3.内部审计的重点侧重于财务,人才缺乏

我国审计范围总体来看太小,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主要起监督、查错纠弊的作用,内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中。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西方管理审计相比仍有一定的缺陷,无法发挥防范化解风险的作用,无法对企业管理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和建议。再就是由于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人才的培训与教育,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缺乏,内审工作人员知识不全面、综合素质差。

4.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落后

计算机技术审计是必备的手段,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即使很多企业配备了ERP、金蝶等电算化系统,但存在对内部审计人员新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对内部审计的预期价值屈服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主观有意忽视内部审计的技术更新,致使内部审计效果不能达到企业治理的要求。

5.不可避免的人际与社会风气影响

独立客观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现行人际关系的存在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审计工作必定得落实到人,这就使审计独立性结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和更具风险。还有一方面,我国企业普遍类似于家族企业,很多要害职位都是靠关系或内部人介绍而担任的,企业内各种关系网交叉密布,达不到企业治理中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效果。所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优化内部审计模式,改善治理决策科学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上市企业均已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许多企业实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但在目前的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下,监事会往往只被赋予了监督权与建议权,而缺少独立的决策权与奖惩权。换句话说,监事会并不能直接对董事、经理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奖惩,而必须通过股东会的表决,这就大大降低了监事会的监督效率,限制了监督职能的发挥。同时,企业监事会发挥监督作用的范围多是只涉及财务审计,而在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企业战略审计、各部门绩效审计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因而,我国上市企业应考虑对内部审计模式予以调整。此外,在监督职能的发挥方面,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存在重复与交叉,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组织冲突。因此,可以考虑将以监事会为中心的企业治理结构转变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采取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改善决策科学性。但一定得考虑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治理者得明白,对于企业治理是靠的是制度和机制,而不是关系、内部人。

2.将风险管理理念放在首位,健全风险导向的内部管理体系

为实现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的有机结合,必须紧扣风险管理理念,不论内部审计还是企业治理都应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从而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进。美国2002年的萨班斯法案及2004年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均有风险管理的规定,根据内部审计新模式,内部审计人员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通过内部审计技术,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以评估该组织的治理方案,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我国内审法规在风险控制领域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我们应该在审计法指导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升华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得到普遍推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会计账面信息出现差错的可能,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克服传统的对财务资料的查错纠弊功能,向治理领域拓展,并加大向内部治理审计领域拓展的力度,给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权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治理的地位,为内部审计发挥多种职能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实现融合。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发展,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逐步渗透到治理绩效审计和管理责任审计。

4.提升内审人员能力,改进审计技术

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组成内部审计专家,这支队伍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计算机、法律、技术等各方面的精英,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对本单位业务具有充分了解,以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胜任能力。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方法由手工操作为主向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转变,提高审计效率。

5.打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第7篇

一、民营企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内部审计

1.企业发展的必然

民营企业的创业史凝结着家族奋斗的血汗,民营企业发展史显现了私人经济顽强的生命力,民营企业家靠胆识、道德约束和灵活的激励机制,积累了巨大的私人经济实力,正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发展到了靠家族血亲、朋友的凝聚力形成的力量再也无法全面顾及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的时候,一方面企业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逼迫企业进行自我修正。这时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老板面临企业骤增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规范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私人财产公司化、资本社会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以及考虑不在靠产品而是靠资本、靠品牌把企业做大等重大战略问题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产生怀疑和模拟性恐惧。这时,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钱,而是企业文化、缺少真正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监督检查方面的职业经理人。

2.增加企业价值需要内部审计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已为不争的道理,但民营企业运营资金是个人所有,内部审计必将关注企业即得利益的正常实现与有效成本的有效管理。民营企业即得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无形资产、商誉等。即得利益应该得多少?是否即得都已得到、到帐?即得未得或少得什么原因?性质如何?谁应负责任?应该怎样处置等是企业所有者真正关心的主要问题;当民营企业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时候成本的概念就不应该仅仅限于人员工资、物流消耗、车间成本、销售成本等内容,内部审计要将成本扩大到人力资本、物料成本、存货成本、资本成本、货币的时间价值成本、后续教育成本、服务成本、后勤成本、分销成本、广告成本等诸多相关成本。进而区分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内部审计只尊重有效成本不承认非有效成本,按照标准考核有效成本,用制度管理非有效成本。找出非有效成本发生的原因,量化出具体损失、落实到责任人。从而体现增加企业价值。

3.提高职能部门运作效率、规范职能行为需要内部审计

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流程管理、职责描述、质量标准、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是内部审计的最直接依据。

企业内部控制的细划转变为职能部门的具体标准,内部审计的介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一旦出台就应该发挥实际效用。职能行为能否在内控制度约束下规范进行关系到内控系统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成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漏洞、盲点和盲区——制度的空白、滞后、冲突、落空。进而存在及时、客观的向企业高层反馈的可能,让企业所有者及时地知道公司现行内控制度并不都是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从而引起高层的重视。

二、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必须赢得企业所有者的关心和支持

1.要有独立的运行体制

民营企业的产生体现了民营资本家、民营企业家的创造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民营企业的发展时刻都需要改革和创新,这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的智慧、勇气、魄力。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发挥作用在体制定位上一般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偿试。理论界对此仍在百家争鸣,其中最能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也是最符合现时国情的体制模式应该是建立在归属企业所有者——董事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从目前情况看,快速成长的非上市公司民营企业董事长,基本上是90%以上的股权拥有者或实际控制者。董事长是企业所有者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内部审计直接受董事长领导,便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理顺并明确这种体系中的领导关系后内部审计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参与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是间接的。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能够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以及公司风险,尽最大可能缩短企业所有者对企业风险及其程度了解的时间。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影响和服务于企业高层决策。内部审计权威的树立,不仅仅是停留在体制管理上的高层次,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能确保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通过所有者的认可并形成所有者的意见得到实施。

2.要争取适当的授权

内部审计特殊职责的实现,必须得到企业所有者的明确授权。内部审计的地位、职权、责任、工作范围必须能像法律一样在企业中公开并施实。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设立内部审计实际上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对自己的企业规范化运作有了积极的认识,这种积极的意识里面包函了虚拟的风险和善意的假设。内部审计赢得企业所有者的适当授权实际是一种带责信任。细分责任以及尽责程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是内容和实职,权力则是形式和表象。而授权就是为了让下一级分担责任。内部审计不看过程,只重证据看结果。

3.要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并不全部取决于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而是良好的审计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能否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生存、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拥有名符其实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素质、精神才能将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由个人智慧变为集体能力。从民营企业现状看,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时代还没到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法制环境和约束手段还不成熟,道德风险很大,存在不确定因素。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以凝聚力为中心,用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的生存目标,并能代表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提高企业的适应市场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明晰,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并没有真正到位;经营者的责、权、利还没达到实质性的统一,所有者的发展目标和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短期意识、短期目标利益的矛盾长期共存。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无法回避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看所有者的主导意见,内部审计只能以建议的方式公开明确的揭示矛盾中的这个风险,并将这个风险通过所有者转移到企业高层(包括所有经营者高层)。

三、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有能力确保发挥职能作用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内在因素,取决于内部审计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独立工作、公证客观、坚持原则、强化责任、淡化关系是指导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执法依据、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和审计成果被利用的程度。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坚持上述基本方针,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将会发挥良好作用。

绩效永远都是民营企业的目标。内部审计必须以绩效为中心开展工作。绩效的基本要求是在职须尽责(无功就是过),审计目标应该锁定在责任的履行和效益上。在民营企业,制度不能代替管理,试图用制度实现管理缺少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反映很难做到。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

主动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民营企业都存在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方略、管理方法和市场运作模式并且具有不确定性。民营企业没有时间教会你如何学习,一切靠自己自悟。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秘密在于超常规的“政策变化”,有的时候一些财务方针、政策、制度可能在一周之内变几次,很难适应。为什么?是市场决定了政策,市场在变、资本结构在变、即得利益在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强化超常规理解能力和与时俱进的业务适应能力以及具备管理潜质。

迅速发现、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家族成份的存在,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的风险领域和具备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有效的与上级沟通的目的是寻求支持和指导;有效的与同级沟通的目的是寻求协调和帮助;有效的与下级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绩效;有效的与被审计单位、部门、人员沟通的目的是寻求理解、配合及弄清事实真象。工作中要摆正位置,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切忌特权思想,离开服务搞监督和只搞服务不监督都是不恰当的。最好的内部审计效果来自于有效的沟通。

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

民营企业设置职能部门随意性较大,没有固定的部门、职业和人员定编,基本上是“人治”。内部审计必须从“常规”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充分结合企业的特点将风险前置,审计要超前渗透和介入管理,实施尽责程度和能力评估以及绩效考核。审计不能局限于查帐。常规审计要超前介入到“营销市场终端”和“比价例会”、“质量联签”、“签约”、“人事变动”、“预、决算会审”、“可行性调研”及产业、市场营销重大方针、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等高风险领域和高层管理领域,虽然这不符合国际惯例,但非常适合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非上市公司。审计对象要扩大到车间、部门、科室、扩大到具体的责任人;审计内容要扩大到有财务收支活动的所有职能部门并计考绩效;对没有财务收支活动的职能部门考核个人能力、尽责程度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