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0 14:58:20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1篇

2019年7月8号到8月6号我参加了“2019年湖南省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经过培训,我不但充实了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对移动互联开发方面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微信小程序项目的开发,对微信小程序开发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在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让我开阔了视野,革新了思想。每一堂课、每时每刻,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县市区、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学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微信小程序项目开发方面

我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这次在“大别山干部学院”项目开发实践中终于明白了项目开发的整个模块划分和流程。在本次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小程序的前端的客户端开发。开发工具为“微信开发者工具”软件,需要熟悉JavaScript、网页制作相关知识,还要学会查看微信小程序的相关开发文档。刚开始进度很慢,因为我对软件不熟悉,也不会查文档,难度比较大,总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任务。还好我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不懂就问老师。也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还能抽出时间来给我解答疑问,最后在我们小组每个组员的努力下,我们的微信小程序项目终于能运行起来了。所以说这次实践再次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团结就是力量”。通过这次团队项目制作,我了解了团队合作的可贵和力量,在工作中,除了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的培养。当然也有遗憾,就是我只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项目后台和管理员界面react技术还是不够了解,以后应该多多学习,全盘掌握。

2、企业顶岗实习

(1)开展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高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这次顶岗实习我们下到的了“湖南科创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参与科创员工的工作,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2)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通过参与员工的工作流程,了解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企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及时加入新技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过,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3)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2篇

我于年毕业于大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年岁,于年月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市公司,被安排在部门工作,主要负责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安全督察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各项有关路线方针政策,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决议,尊敬领导,团结同事,顾全大局,以自己的勤奋、谦逊和质朴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普遍好评。

在具体工作中,我任劳任怨,从不投机取巧,拈轻怕重。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负责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安全督察工作等工作,每一项工作我都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力求做到最好。

1、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工作。这项工作是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虽然自己上大学时系统学习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各种具体情况和问题,理论知识和实践并不能完全对应。面对这种情况,我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并坚持重温专业理论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使自己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已经成为公里此项业务的技术骨干。2、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工作。自进入公司以来,我一直负责公司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我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随时注意向做过此项工作的同事和其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业务人员请教,使自己得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并能够得心应手的开展。迄今为止,我已成功的组织筹备了公司的大型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场,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3、安全督察工作。众所周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我接手此项工作,从来都不敢懈怠疏忽。为了切实做好安全督察工作,我严格贯彻执行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各基规章制度,对各种违章违规行为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同时重点做好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督察工作,坚决杜绝不规范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作业行为。因为我处理违章违规行为本着有理、有据、有节的原则,同时注意方式方法,所以也得到了同事们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我已完全可以熟练地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了,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也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多次受到公司的各种表彰奖励。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也深深的知道相对于公司及上级领导们对我的重托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更加敬业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3篇

本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本职工作,注重业余学习。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遵守财经纪律及财务制度。实事求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发展而努力。

     本人就读会计专业,在六年的中专(涉外会计),大专(会计电算化)学习中,已打下一定的会计基础,毕业后于2002年11月投身汕头市龙鐽建设有限公司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怀着一腔热情。

工作初期,出任出纳员,在这期间严格遵守和正确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坚持每日进行帐实核对,对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登记,入帐,做到日清月结,并积极配合其他财务人员对帐号进行的查实、核对工作,其间积极参加财政局统一组织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认真向同行学习,请教,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银行存款,现金的存取严格遵守按照有关规定办事,工作认真负责,受到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同。

后来由出纳转任会计人员,积极配合会计主管的工作。对属下施工队帐务进行汇总核算,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使上司领导各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和债权债务情况,并做到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薄登记简洁易懂,合理;对成本核算工作做到准确无误,确保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并定期对出纳员进行现金校对,帐务核对工作。日常核算工作中,做好公司属下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在核算方法上,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传统的成本计算重视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对间接计入费用则以单一的数量标准(直接人工或机械台时)或费率为基础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适用物间接计入费用不多的情况。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核算生产过程的成本,而忽视管理过程的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庄稼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对成本的计算方法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即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而不是放在产品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归集间接计入成本的成本库数量,根据作业而非全企业或各个部门归集费用,按照经确认的导致成本产生的作业量而形成的成本库的数量大大多于按部门而形成的成本库的数量。在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施工项目成本在具体操作时,主要遵守以下步骤:1、划分作业中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往往会定义多种作业,这对于建立控制标准、计算作业成本等显得太复杂,计量成本比较大。为了降低信息收集、处理成本,有必要对作业做进一步的合并,成立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就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是可以用一定的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变动的作业的集合体。按照作业中心披露的成本信息,便于项目经理部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计算时间作业成本 。首先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摊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然后再用作业动因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摊到最终产出。这反映了作业 会计 的基本规则: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 运用作业成本法时,制造费用首先被追踪到各相关的作业中,然后再以各结构工程对作业的消耗量为基础,分配至两种结构工程中;在组织公司资金应用方面,积极配合、协助会计主管,把资金用活,促进资金合理分配,周转。同时,确保资金重点应用,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税务报税期,本人根据公司实际营运营业额,及时编制纳税审报表。按月按时报税,缴纳税款,积极完成税务局布置的纳税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本人及时做好凭证装订,造册,分类整理归档。执行国家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会计档案销毁制度。在多次会计主管、公司领导的好评意见中可确定,本人完全能胜任会计工作。

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加入WTO后,企业会计工作更趁向国际化,与国际会计接馗。我们的工作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更使我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今后,我将不断的对本专业进行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R&D;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 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3]吕友利,刘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5篇

关键词: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年度统计数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4-02

当前,青海省正在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现结合2013年度火炬统计相关数据,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特征

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企16家,复审通过5家。高企总数较上年度增加28.57%,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

企业规模构成数量显示,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占总数的4.17%;1亿~20亿元企业25家,占总数的34.72%;5000万~1亿元企业12家,占总数的16.67%;1000万~5000万企业20家,占总数的27.78%;1000万以下企业12家,占总数的

16.67%。

从亿元企业构成及数量上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亿元以上28家,较上年度增加33.33%。28家亿元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各5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家,新能源2家,电子信息领

域1家。

数据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大幅增加,高企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规模型高企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凸显,年收入亿元企业数量占亿元企业总数的42.86%,逐渐与传统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类高企并驾齐驱,引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趋于优化。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区内企业16家。按领域划分,72家高企分布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从各领域的企业分布分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19家,占总量的26%;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9家,占总量的1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8家,占总量的11%;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4家,占总量的19%;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0家,占总量的14%;新材料技术领域10家,占总量14%;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家,占总量的3%。

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度,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说明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逐步显现。

1.3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8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2.04%;企业平均工业产值3.4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2.01%。总收入325.5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0.56%;企业平均总收入4.58亿元,较上年度提高17.38%。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利润19.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65%。

通过数据可见,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受近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青海省高企产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净利润较上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加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5049人,较上年度增加98.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630人,较上年度增加38.41%。当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96人,较上年度增长30.8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3518人,同比上年度增长72.37%。

随着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结构逐步向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满足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5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成果显著

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显著。统计上报的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企中60%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49亿元,较上年度增加93.38%,有力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所需。71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专利申请215项,其中发明专利99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项,较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效明显。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慢慢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青海省高新产业的代表和示范,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2.1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计划立项与推荐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例如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以项目等形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重点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2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确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打造稳定的经营平台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稳定创收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的技术联合,增强企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2.3 中介服务,集聚资源

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企业力量外,还要积极调动中介机构的各项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对现有的服务机构,鼓励其完善服务内容,构建包括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认定、成果转化等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科技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6篇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按照市局的统一安排,我们深入到县(市、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进行了调研,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南阳市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现状

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情况来看。南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600万人,通过考试、评审等形式取得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9500余人,占40%。其中,高级职称167人,占0.7%;中级职称2400人,占10%;初级职称6933人,占29.3%。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南阳市非公企业中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1.2万余名,占人才总量的7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4200名,占人才总量的17.7%;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2058名,占人才总量的8.7%。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0007人,占人才总量的42.4%;36~45岁的8775人,占37.1%;46岁以上的4818人,占20%。从调研情况看,南阳市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务范围不断拓宽。凡在南阳市工作、与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口所在地限制,均可通过相关渠道申报评审职称和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考试。

2.申报渠道不断畅通。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非国有单位与国有单位人员一视同仁,实行统一评审程序、统一标准条件、统一评审组织、统一职称证书和统一管理办法。同时把非国有单位职称评聘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积极为非国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提供最简便、最高效的服务。

3.评价办法不断创新。在评价手段上不断探索适合非公有制企业职称评定新路子,评价办法由单一的“评审”发展到“以考代评”、“考核认定”、“考评结合”等多种形式,体现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办法,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申报职称人数逐年递增。从调查结果看,截至2010年年底,南阳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总量增加到9500余名,与2000年相比增加6000余名。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为2567名,与2000年相比增加2100多名。

5.职称结构及分布渐趋合理。年龄较小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太多思想包袱,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相对较多,取得职称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广纳人才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有各类人才的学历及职称,基本上呈由低到高逐步递减的梯次结构。

二、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存在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着重引进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不能把职称改革相关政策落实到位。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像国有企业员工一样普遍享有职称评定待遇,在薪金方面,不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造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热情不高。加之流动性较大,工作岗位固定,也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职称评定上受到很大影响,挫伤了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缺乏职称管理人员。大部分民营企业无相对固定的职称管理人员,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政策、申报渠道、评价标准都不了解,职称申报呈现无序化。

3.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低学历的技能型人才、操作型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进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去评审职称,阻碍企业发展,直接影响企业资质,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

4.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分布不均。县域之间偏差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相差悬殊。市属民营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且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多,而有的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思考

非公有制企业在活跃经济、吸收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有很大因素取决于人才队伍结构及人员素质,因此为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继续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是十分必要的。

1.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怎样才能储备人才、使用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给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解决他们的专业技术职称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对企业也带来了实惠,因为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决定非公有制企业资质。

2.职称评审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前面已经提到非公有制企业中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重偏低,而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重高达73%,可见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员素质结构偏低,而他们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是在技术岗位。要在职称评审中唯学历唯论文,是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提升他们的素质的。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现状;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生力军,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优势凸显,辐射带动作用强劲。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按新办法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2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引领下,太原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技术项目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园区。

一、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经济的主体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科工贸总收入691.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4.2%;实现工业总产值692.5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0.9%;实现利税84.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1.2%;实现出口创汇18371万美元,占全区总量的91.8%。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总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良好,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实现总收入673.5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97.4%;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42家,实现总收入16.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2.4%。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整体较高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6171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055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49.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0662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23.1%,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统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结构、整体素质高于其它企业。高新技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密集程度呈现明显差异。2009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密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90.9%,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9.2%;新能源与环保节能技术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4.0%和19.6%;新材料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2.9%和10.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9.5%和17.0%。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持续活跃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43.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85.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35.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84.4%;R&D经费支出19.0亿元,占全区R&D经费支出的80.2%。统计表明,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开展R&D活动的绝对主体。

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245件,占全区总量的74.5%;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356件,占全区总量的72.4%,其中发明专利164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70.1%;专利授权数130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81.3%。

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2家,尽管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但与全区拥有2600余家入区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力不足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1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6%,而发达地区的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一般在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低,必然导致高新技术源头萎缩。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不足。

(三)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作为内陆地区高新区, “融资难”严重制约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同时,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行成,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急需完善。

三、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力度

在培育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要着力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建设,为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部级软件产业基地、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科技平台优势,依托山西特有资源,尽快提升现有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和服务力度,及时制定高新技术项目招商指南,并将这些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重点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等关键问题。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关键。政府要注意引导企业经营者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从单纯注重产值转向注重产品结构及技术含量;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分工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确保研发自主创新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努力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