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教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03 06:57:37
职业教师论文

职业教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许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业教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业教师论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职业教师论文第4篇

1.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学生发展的个体主动性、差异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形成也具有影响。可是,由于家庭对教育的期望过大,社会上普遍追求升学,因此,教育过程中任何毛病和问题全让教师来承担。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用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尽管现在班级学生众多,且每个学生的要求不同,但教师必须热情对待,尽力教学,而不能有懈怠、烦躁的情绪。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形成的许多人为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更困扰着教师的工作,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2.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古时候有师道尊严,教师甘为孺子牛,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但现如今,市场意识,拜金主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用金钱来衡量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许多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价值低,无名无利,感受不到受尊重的自豪和骄傲,所以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史以来,一直以“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来维护,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护身符”,视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固有形象。这种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等内在精神的发展,应当引起反思。人们认为,教师不过是帮助社会需求的代言人,只需刻板的授课,达到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公民的素质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于是,教师成为只是“传道”、“授业”,不需具备创新意识的工具,成为了古板的代名词。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4.教师“文人相轻”。

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是“知识的化身”和“知识的代言人”的思想,导致了许多教师孤芳自赏,在大多数情况下独自面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很多教师很少涉及本学科以外的领域,形成了特有的“专业个人主义”。这种专业个人主义在教师的职业文化上,往往表现为独立独行、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把自己孤立于教学与科研的“象牙塔”之中,遇到问题更不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对形成健康的教师职业文化,造成了严重阻碍。以教育活动为中介的教师工作群体中,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这种“文人相轻”的现象尤为突出。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中,由于名额、指标、编制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竞争。在推荐工作中,学校又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会引发因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等活动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出现举报、投诉,甚至公开对峙。这种不健康的竞争客观上将造成不利于教师的心理伤害,产生消极影响,促成“文人相轻”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和谐向善”、“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千百年来,由于实用主义的需要,教师的社会功能被放大了,而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文化作用被忽视了。无论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说》中,再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的《学记》中,都突出地强调了教师对社会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与民俗民风的影响作用,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体现,泯灭了教师个人的人性体现。自“”以来,以孙中山、、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极为关注民主、民生、民权,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教师作为这些先进思想的倡导者与推进者,教师职业文化也体现在社会改革中。

2.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体系的一种职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职业层次构成的整个社会体系必然需要相互维系。社会以一定的方式赋予教师在社会的地位,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行为将受到社会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评价的标准,逐步倾向于德望、权威与财富。教师德望在社会层次价值取向中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彰显,教师的就业取向折射出教师职业在社会职业层次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教师社会待遇的逐步提升已经成为教师财富的风向标。三者共同显示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与认可,影响着教师职业文化的塑造。另一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师职业工作环境会造成教师职业文化实现受到阻碍,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要求教师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用爱心、耐心对待学生。不论班级学生如何众多,学生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全心全意、热情周到、深入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职业文化建设策略

教师职业文化如何优化,并发挥良性作用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解决教师职业文化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新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育既不是道德的传教士,更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声筒。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肩负着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程术。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情境时,教师的教育智慧至关重要。教师要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运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另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获得宽慰与经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平凡工作中都与学生的成长,人类智慧与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职业文化的塑造高度融合,是精神与文化的统一,是教师职业文化精神的诠释。教师在教育中的自我实现,教师职业文化外在的社会价值与内在的生命价值就会体现得更加明确。

2.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

社会及家长的教育效果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教师自身工作的压力与外在的压力,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文化建设。破解这些职业压力,我们要从源头上疏导、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势必阻碍教师职业文化的提高。因此,创造适宜的、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势在必行。学校在为学生创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也应注意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并在业绩评价中,有意识地减少评价对教师的压力。学校不仅尽力给教师创设成才的机会,充分运用各种机制,在发现、鼓励、理解、宽容和等待中让教师健康成长,让教师有“成就感”,并最终实现进步;学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做到力求客观公正,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把奖励和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产生激励作用,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应注意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师生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以此来改变“文人相轻”的现象。

3.提升教师职业境界。

提高教师职业文化境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文化道德。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仅不能停留于对一般职业规范的背诵和理解上,而要把这些要求与自己和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显然已不再只是学生获取升学机会或功名利禄资本的手段,而在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所以,教师要做到明确教育目的,热爱教育对象,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文化境界。

四、结语

职业教师论文第5篇

1.苛刻的准入门槛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典型方式是分段接受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起点是接受了中等教育(例如高中教育)的毕业生。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或者至少6个月的实践工作;第一阶段是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制为4年;第二阶段是预备实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第三阶段是国家考试阶段,一共有两次国家考试,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如此完成一个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才有资格受聘担任职教师资工作。大学学习阶段:在高校培养职教师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本科学习阶段:入学者至少有26周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二是硕士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不再设置单独的硕士学位考试,而是将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学位考试,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硕士文凭。预备实习阶段:大学学习结束后即开始了教师的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主要在教师进修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进行师范专业课程学习,由教育学、专业教学等课程组成。在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实习培训,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学生旁听、有教师指导的授课、单独授课。每周为8至12学时,其中学生每周应旁听2学时。国家考试阶段: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取得见习教师资格方可进入预备见习阶段。在教师的预备实习结束之前,新教师须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取得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大学学习成绩、论文、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等。国家考试要求十分严格,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考生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有约2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严格的在职培训

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必须接受师资培训。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是分级分类接受培训的,包括州、地区和学校三种层次的培训。全州范围内的进修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内容为通识培训和企业锻炼两部分构成。地区性的进修是相邻学校的联合培训,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三天。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非常重视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以柏林大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任何相关学院注册博士、硕士学位课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特色

1.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培养体系看,德国,职教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从本科到硕士,甚至是到博士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而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注重的是一般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的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两次国家考试相辅相成。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保证了预备教师已具备了作为一名职教师资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培训体系看,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培养培训渠道多样化。如: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教师培训机构,职教教师联合会,大学的教育系,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的培训机构等等。

2.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法

在大学学习中,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均设置了专业教学法模块,在硕士阶段学生还需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加强对专业教学法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预备实习阶段,实习教师需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高达140-280学时的专业教学法。通过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将专业知识最好的传授给学生,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在德国,学生若想进入大学学习职教师资专业,必须具备至少26周的企业实习经验。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也要完成为期26周的企业实习,这样才有资格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阶段,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基于问题导向去尝试进行授课。另外,德国政府对于愿意提供教师培训的企业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来。

4.考试要求非常严格

宽进严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首先通过本科学位考试、然后先后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企业专家及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同样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及考试过程的严格性充分保证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成为职教师资的能力资格。

5.强有效的法律支持

法律健全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都有法可依。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另外德国对职业教师培训也有明确的法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规定》,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高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而且应当处处为人师表。

1.公务员的身份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联邦政府规定,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与政府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不受解雇的威胁,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分三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均在第一类中。在德国人眼中,教师职业是一种相当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受到青睐。每个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就终身不会失业。

2.丰厚的薪酬待遇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享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无论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职业工作者相比,都是比较高的,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职校教师的工资一般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5至2倍,其中工作五年左右的理论课教师6470欧元/月,换算成人民币约51760元/月(按照1:8汇率计算)。除基本工资外,教师的收入还包括地区补贴、婚姻子女补助、职务补贴和房租补贴等。考察表明,在德国当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可谓是“上大学容易毕业难”,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4-5年能毕业的人很少。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制度设置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经在30岁上下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职业备受尊重,教育界人才荟萃。

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1.紧扣职业热情主题,加强职业引导工作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不莱梅大学研究院的Hauschil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成本测算和职业教育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对职业定位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三者之间职业热情影响最大。反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热情?研究显示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的选择和定位是否长久、稳定并充满激情,而非全部受制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职业热情的高低。教师的职业热情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定位,通过培养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宿感,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归宿。基于此,建议学院从两个方面,加强职业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在岗教师的职业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考核、待遇、事业等多方途径,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爱校兴校、为人师表的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考察教师的在职业引导上接受到的教育,加大对教师在职业热情、企业热情和道德热情三方面的考核力度,认真分析其入职担任教师岗位的工作动机,防止投机教师职业以及不具备为人师表素养的人员混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为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人才引进上把好选人的第一道关。

2.紧扣实践能力主题,加强学历提升工作

基于学历层次不高、年轻教师比重较大的现状,学院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是学历提升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拿一个文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在教师学历提升期间(例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对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职称评定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制度建设。以往职业院校教师评职称依据综合性大学教师升职称评等级标准实施,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强化教师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之升职称评等级,把“教师到一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实践成果”作为评职称的依据之一。此外,学院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职称评审领域给予政策倾向。

3.紧扣产业园区主题,加强各类培训工作

一是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师范素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都经过了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当前我们基本上是直接选用大学毕业生(硕士为主)来担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对新教师进行师范专业培训和专业教学论方面的培训。对新入职的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师范技能的培训,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集中训练,实践一般为1-2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存入个人业务档案里。二是要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选送新入职专业教师到园区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习,熟悉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第二,认真组织实施两年一个周期的专业教师到园区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系部结合专业和师资实际情况,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第三,依托园区企业进行师资培训。我们可以借助园区搭台,主动积极地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园区可以来协调企业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领域达成协作关系,保障双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解决具体问题。

4.紧扣国际接轨主题,加强国际项目合作工作

职业教师论文第6篇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括呈现在外的师德行为和隐含在内的师德品性。其内涵总结起来就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素质拓展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其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

二、保定市某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调查发现,在全国地级市中,保定市的高校综合数量排名第一,其中本科院校达到7所。因此加强保定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对保定市某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进行了一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并做了详细的统计及分析,能够为高校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参考。本文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保定市某高校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与分析。针对学生(全日制本科生及全日制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回收率达97.4%。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职业道德总体素质;(2)教师为人师表及教书育人;(3)教学态度及责任心;(4)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满意度;(5)造成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6)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7)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调查结果发现:

1.教师职业道德总体素质。作作风,其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求真创新;诚实守信人格高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看出该校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总体素质比较满意,只有6%的学生认为该校教师职业道德总体素质为一般。但在教书育人方面,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关心程度为一般,这说明该校教师应当适当的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热爱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之一。在为人师表方面,可以看出该校教师在言行举止、衣着方面是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做到了“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

2.对当前的师德师风建设状况最不满意的方面是什么。学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教师在行课过程中态度敷衍,散漫随意,这个比例达到了47%。学生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就是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粗暴,品行不端。这说明该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并引入新的考核评估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造成某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在造成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中,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严格的比例达到了77.2%,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道德修养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因素还包括学校奖惩制度不明,没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一线教师也表示学校重科研,不重教学;教师工资待遇低、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等也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4.提高师德状况措施。76.5%的人建议建立考核评估新机制,其次是建议学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同时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并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建设。58.8%的学生还建议学校引入上岗竞争机制。

三、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问卷列出了5种促进高校师德的措施,从表6中可以看出,各个措施的重要程度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笔者认为这五种措施从管理角度、主体角度、环境条件角度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提出了全方位的见解,学校应从这5个方面入手,全方位的提高教师师德建设。

1.建立考核评估新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新机制,确保师德建设实效。将师德表现作为青年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惩戒师德表现不良和失范的青年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在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湖南农业大学的祖智波还建议,“每年定期举行师德表彰等活动,树立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发展全面的优秀教师典型,让他们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

2.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学习。对于教学,有的教师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关心,只是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有的教师开创了第二职业,将教书育人作为了副业。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产生了教与学的障碍。因此学校应积极提倡教师开展与学生交流活动,并为教师与学生开展此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

3.创建良好的科研活动环境。高校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并创造良好的科研活动环境。由于高校的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增加活力,就要培养出一批有良好科研能力的人才。优化学术研究氛围,设立科研课题申办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改等学术研究。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职业教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