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28 09:08:45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学会做事”成为职业社会价值导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为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应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要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师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彼此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将认识阶段获得的价值观,进人到情感阶段,使学生找到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使职业价值观真正内化,从而确保职业价值观整合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青年;工作价值观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vatues)。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smallestspace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5)缺乏系统地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职业价值观现状的描述。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职业价值观,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加强对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与教育。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3篇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公考热”“北漂”等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择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也相当普遍。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机制市场化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培养目标与职务要求不对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问题。除此之外,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即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如何引导学生顺应时代要求,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明晰

面对着空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穷尽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侧重于在实践操作层面,如在就业政策与信息传达、面试技巧等实务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以及选择能力,并合理地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引领美好职业生涯的创建,在集体组织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角色。二者在目标与内容上都大相径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解决学生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价值目标不明确、职业评价偏差等问题。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开设就业与职业规划类课程,但有关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职业规划中的次要内容,没有系统的清晰概念。无论是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是求职中的实务性问题,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未能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了解,致使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独立、完整、科学的宏观框架体系,背离了社会实际和青年大学生职业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施教主体不明确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德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都应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关注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因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渐走入了真空地带。原本应该在系统中整体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能,几乎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被遗忘,或是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由单独的部门可有可无地承担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并在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3.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缺乏合理的职业预期,过于追求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认知不清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等职业素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动机与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是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实践的每一环节,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1.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自觉地把职业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认知,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踏实的职业作风。2.强化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当前,政治思想理论课堂仍然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学生个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基石。3.提高创业教育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使之成为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实现的载体,要将专业教师、辅导员与德育理论课教师整合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中,形成合力,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保障。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认知,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第7篇

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态度与教学价值观整合,有力体现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价值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各个课程目标之下的统一学习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传授式现下职业英语教学重点,因为价值观树立是第一位的,此时情感态度是辅助行为中的一种,对整体教学效果而言,并未产生太大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备课时其本体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等都需要价值观的合理介入,假设只单纯注重教学情感而忽视了教学价值观,那么要想将价值观教学列在教学首位就无从谈起了。中西英语教学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不同,因为价值观教学虽然在学校教育中相对盛行,但学科教学却并未渗透到价值观教学当中,但实际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价值观等问题仍旧存在,问题矛盾也极为明显,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都无法回避此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处处都存在着价值事物,知识传授过程中和技能传授过程中会对一些价值观略有涉及,我们无法躲避此类现象,也无需躲避。职业学校学生会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不同观点,此时学生个体价值观点也都不相同,有的学生会产生好奇心,而有的学生则会陷入困惑之中,此类问题也是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树立和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

2.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思考教育及价值观策略要点分析

2.1以价值观教育为英语教学重点

要想正确合理进行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培养,我们应正视职业英语教学特点和现状,逐步加强教师学习和教师修养,让教师树立较为正确教学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与自身修养即可完成新型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同时也可进行深度思考,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进行标准罗列,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自觉性和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责任性,同时也可使教学敏感性和教学针对性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价值观分析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正确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在濡染周围同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目标。

2.2重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另外重要一点就是,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要以价值观树立为主,英语教师要进行全面正规的英语教学设计,将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和情感态度教学以及相应价值观教学等列为教学重点,将上述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调整与揉捏,将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在此前提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从实际角度而言,知识的合理传授与教学价值观树立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因为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和价值观理解之间存在异同点,同时也极有可能被曲解成其他含义,所以应在职业英语教学中适时进行价值观教育,其会对知识促进以及相应技能提高等奠定强有力基础。

2.3价值观教育走向及基本趋势分析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因为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相对较低,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小的影响,职业学校群体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趋于得过且过的学习环境中,此时教师需要用统一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群体。现下市场经济体制增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教学规范层出不穷,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目的则是为了增加就业机率,为学生未来着想,通过对价值观教学走向的合理分析,可以从中找寻出英语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在信念的支撑下将价值观凝聚起来,并还有整合的良好趋势。了解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趋势和价值观走向,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好价值观教育方向和价值观教育过程。

2.4尊重学生个体之间价值观以至形成开发性教学氛围和多元化教学氛围

教学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可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价值观树立也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会对目前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等发出挑战,从实际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制度的一种升华。教师应适时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运行价值观教学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价值观念和不同点等,在实施此类方法之前,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改革之后的职业英语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赋予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足的发言权,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才能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对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去学习英语,树立自身价值观,教师在其中要引领学生去准确认知这些英语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应分析各种素质的模式,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模式。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要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增强自觉参与的意识。在选择专题讨论时要有针对性,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就英语教学中某一方面或某些环节,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有特色的新路子。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