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农民培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2:40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第1篇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利好的政策决策,指明了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向。2012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最近山东省委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尽快造就现代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学生免学费实施力度,探索职业农民培养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为农广校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是分析现代农民的职业分化,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农广校与有围墙的学校在培养对象上经纬分明。有围墙的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初中分流生,年龄多在19岁以下,而且绝大部分不愿意学农,毕业后也争相“跳出农门”。而农广校的培养对象是在岗农民或潜在的职业农民。最近10年,青年农民的职业产生重要分化,三分之一通过上学转变成城市人,三分之一留在家乡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另外三分之一漂流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成了“城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一批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务农农民开始逐渐向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从农业行业获取收益的“职业农民”过渡。还有一部分从城市返乡的农民,他们拥有资金优势和创业经验,能够长期生活在农村,准备进入现代农业领域,也要向“职业农民”过渡。这两类人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农业现代化要依靠他们这些人来推动,但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农广校正是要瞄准这两类潜在的“职业农民”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来推动全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正确评估并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办学优势。体系建设优势。长期以来省、市、县、班四级办学不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而且覆盖范围广,能直通田间农户,农民学习最为方便快捷;师资配备优势。农广校除专职教师外,还常年聘用相关行业众多授课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教育资源配置优势。农广校是农业部门的直属单位,与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有产业的新农村之间联系密切,对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简便有效;媒体资源优势。中央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建设方面优势突出,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教学提供了有效保证;教学方式灵活的优势。农广校灵活运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训课堂等四大课堂,实现教学的高效、实用,并且可以合理避开农忙季节,有效解决产学矛盾。

二、探索创新,强化措施,努力办出特色和实效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育模式

农广校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山东省农广校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连续实施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真实想法;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设计适合全省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了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进村、进社、进涉农企业,以教学、实习和应用为主,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模式。

(二)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山东省农广校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制度,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都是由省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坚持“标准不能降,人情不能领”的原则,严格把关。在招生规模上,不求数量,合理控制年度招生规模。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督导工作制度》等十项规章制度,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助学政策材料汇编》,举办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领会各项制度内容,现场解答疑问。此外,各教学点还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制,由县分校和学生分别对任课教师开展中期评价和期末评价。

(四)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山东省农广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在2011年初对全省教学点(班)开展了普查达标活动,按照标准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所有教学班的教学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夏,在威海举办农广校历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培训班,全省108名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参加了业务培训。2012年9月,在市级选拔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山东省农广校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前8名选手被推荐为中央农广校表彰,其中2人推荐参加全国大赛。

(五)建立教育督导和资金审计制度,确保教学和资金双安全

在教学管理方面,山东省校首先从建立教学管理机构入手,省校设“三科、一室、一会”即教务科、学籍科、教材科、资助管理办公室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市分校设教育督导员和资助联络员各一名;县分校成立农民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专业教研室;教学班实行双班主任制。严密的教学组织机构和督导机制能够确保对教学实施有效管理。在国家资助资金管理方面,为确保使用安全,山东省建立了会计事务机构审计制度、省校管理统一报账制度和省校统一发放助学金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及时、有效、安全。

职业农民培育第2篇

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中专以上的学历教育,还要满足其从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涵盖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农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经济、法律、农业、财务、管理、营销等知识,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自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解决怎么做,怎么办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系列项目,但多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仍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很难学习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才能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平台,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训,满足农民经常、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掌控农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动态的职业农民,从而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互联互动、多用兼容、优化融合、实用持续和功能多元;坚持需求应用驱动、智慧农民为本,提高专兼职教师和职业农民对设备、资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让农民在四化同步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成果,建设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依托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库和体系办学的强大优势,重点建设好部级和省级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点等渠道,延伸到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针对省级平台建设来说,要在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打造适合省级区域特色和职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聚集平台,由前台门户和后台支撑系统两部分构成。前台门户供访问者查阅、浏览信息 ;后台支撑系统为前台门户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前台门户。采取三级架构、二级栏目设置。一级栏目按功能划分为农民教育培训、惠农政策、互动系统和涉农网站链接等,预留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系统接口。二级栏目是在一级栏目下进一步细分,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再分为教育培训、农技文库、农业视频等。

后台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安全防护系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运行维护等。其中硬件可以自建、租赁,数据库等软件以自建为主。

三、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一级栏目的建设构想

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硬件投入、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综合成本,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优先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经济性。具体设想如下:

1.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库,提供电子图书、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生活常识等内容,用户在这里可以学到想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分为农技文库、教育培训和农业视频等3个栏目。农技文库含农业要闻、实用技术、农业创业、农事百科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教育培训按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含文字教材简介、音像教材介绍、网络课件、标本模型、图文简介、教学挂图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等内容;农业视频主要为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法律讲座、政策解读、实用生活常识和课程辅导、国际视野等。农民朋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根据自身情况“闲时多学,忙时少学”,自主选择在线学习或者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料。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面广、量大、类型繁杂,平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且投入很大;同时农业生产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制约明显,单纯依靠信息平台,农民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适用技术也不容易。因此,要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四大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效果。一是在乡镇村、企业、合作社教学班开设固定课堂,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辅以“土”专家、“田”教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媒体教学,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教育培训的空中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办好《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和《农广天地》、《农广在线》等栏目,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三是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实践技能;四是运用“流动教学车”、“移动媒体资源播放器”等开设“流动课堂”,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实施流动教学讲堂,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

2. 惠农政策信息系统

“惠民政策信息系统”,综合性政策和农业专业行业政策等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掌握农业政策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信息相对闭塞滞后,农民朋友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开设惠农政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综合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补贴、合作社扶持、农村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辅以专家讲座和专业讲解点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利用惠农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建设美好乡村。

3. 互动系统

“互动系统”包含微调查、专家咨询、职业农民之家3个栏目。由于平台是一个依附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系统,肯定会产生单向输送信息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开设“微调查”栏目,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地推出问卷调查,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想了解哪些农业知识,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参学农民对部分新技术、新事物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开设“专家咨询”系统,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咨询系统,选择师资库中的老师,向其提交自己的问题后,等待回复。平台通过短信提示老师们应当在问题提交后的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其他用户同样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答复,从而得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在统计问题时,方便做出问题统计与查询,这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了解农民朋友们关注哪些问题,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职业农民之家”栏目,以实名制认证的方式进行会员注册。用户不但可以在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想法,在看到感兴趣的帖子后,互相之间还能及时地联系,方便他们在平时进行交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心会员还可以当版主,汇聚专业兴趣相同的同行,共同探讨交流行业发展、发家致富的经验教训,抱团闯市场、干事业。

4. 涉农网站链接

职业农民培育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农民 培育 发展现状 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2-0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提高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形成,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就我市试点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定州农业发展现状

定州是传统农业大市,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9.7万亩,总人口12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3万,农村劳动力62.17万人。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就只有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为此,定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分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三种类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2013年我市做为河北省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71户,包括:生产经营型411人,社会服务型160人。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方法

按照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围绕“一点两线”的模式开展。“一点”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从事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两线”,一是技术技能路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二是经营管理路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我市根据集体实际情况确定以种植、养殖两大产业为基点,注重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技术、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新技术、动物卫生防疫技术、农业生产经营实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等8门课程。在培育形式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外地参观+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的培育模式,做到发展有目标、创新有动力、学习有老师、生产有技术、经营有谋略。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措施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根据我市一年来的试点工作,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牵头、部门协调联动

培育新型农村经营实体,造就新型职业农民,要政府牵头,农业、财政、水利、人事、土地、银行、保险等部门协调联动,并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出适合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或优惠措施,引导、扶持有意愿的农民,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土地流转、资金信贷、养老保险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

2.完善制度,建立培育机制

定州市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并下发《定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定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政策及扶持办法》,制定出《定州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定州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制度性文件,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和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出一条比较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途径。

3.结合项目,加大培育力度

坚持几个紧密结合:一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紧密结合我市粮食、蔬菜、奶牛、生猪及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二是与农业投入项目相结合。结合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农机补贴等项目的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三是于外地考察和实地观摩相结合。四是与各种培训相结合。紧密结合开展的“百千万农业技术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河北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等培训活动开展工作。五是与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相结合。

4.找准对象,强化资金扶持

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协会、现代化龙头企业等农民组织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在外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对回乡创业的农民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开发农村资源,创办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经营实体。同时,着眼未来,培育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下岗职工、城镇居民纳入重点培育对象范围。

职业农民培育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33-02

Thinking about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Peasant

BAI Hong-tao

(Baoji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Qishan 722400)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develop modem agriculture.Developing modem agriculture needed a batch of professional peasants.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 was put forward to guide farmer training based the analysis on quality state of employees.

Key words modem agriculture;professional peasant;cultivation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连续10个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或跟农业有关联,更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的关心。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经济和科技的强力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2012年第9个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成为未来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 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现实需求

1.1 职业农民的界定

我国关于“职业农民”尚没有统一认识,目前关于“职业农民”的说法有“骨干农民”、“专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我国于2005年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职业农民的概念。该文件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朱启臻[1]认为,职业农民除具有一般农民的条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市场主体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现代观念等。刘丽华[2]指出,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征:开放性、自主性、约束性。陈池波等[3]研究指出,职业农民是要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并具有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素质、经验、技能等条件,充分和市场对接,能够开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民。

1.2 培育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发展迅猛,大量科技成果出现,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但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与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不能同步,阻碍了农业新科技成果的运用,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出现空心化现象。以笔者走访调查的宝鸡市岐山县刘家塬村为例。该村共有2 095名村民,从事农业的人数仅为867名,而直接以农业为职业的只有4户从事养殖业的家庭。二是结构失衡。在从事农业的867名村民中,绝大多数是45岁及以上的妇女和老人,平均年龄已达到56岁。青年劳动力都选择“跳出农门”,进城务工。三是文化水平偏低,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仅占45%,文化水平偏低。四是劳动力短缺,“农民荒”现象存在。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大多向非农行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员出现断层。

基于以上客观事实,政府适时调整农业政策,制订了一系列适合农情、有利于农业发展壮大的新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地各级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并制订了配套政策。

2 培育职业农民的建议

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民教育培训十分重视,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都有配套完善的制度和教育体系,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培育职业农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 定位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定位好培育职业农民的对象显得尤为必要。培育的对象应该主要包含3类人群:第1类是城市回流人员。这类人群包含在城市掌握了新技能、拓宽了新视野,有一定资金的有志之士,对这类人政府应积极进行支持与培育,使其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4-6]。还有一类是在城市生活遇到困难,而放弃在城市生活的人,对这类人政府应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的后备军。第2类是当地村民眼中的一些“能人”。这类人主要包含科技种养大户。他们的观念领先于其他村民,对新技术接受快,脑子活。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这类人具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对从事职业化农业生产的意愿比较强烈,应尽快培育其成为职业农民的基础力量。第3类人群是新生代农民。这类人群应该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会出现断层。80后的年青一代具有强烈的“跳出农门,做城里人”的愿望。针对这一群体,国家应大力实施“新生代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对其开展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知识、科学技术,同时培养其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乡土情怀,以使其成为专业型、技能型农业继承人。

2.2 试行职业农民资格认证,探索有效的配套政策

借鉴其他行业施行职业准入制度后,对人才管理水平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方面也要引入职业准入制度,诸如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农业先进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4]。基于我国现有的土地承包政策,全面推行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政府和有关学者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农业现状的配套政策。

2.3 政府逐步明确责任,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政府应明确其主导地位,采取责任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基层政绩考核相挂钩,以建立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农业教育培训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农业科技下乡,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7]。但这种教育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要在实践运行中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其次,加大农民教育优惠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农民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接受教育,同时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职业农民,提高职业农民层次,改善职业农民结构[8]。第三,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应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农民培养。

2.4 制订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为规模性经营提供保障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为我国加快土地流转提供了机遇。因此,应制订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为规模性经营提供保障。首先,要科学论证,慎重考虑改革土地承包关系。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土地流转的规范,保证土地承包人、承让人的权益,建立土地承包关系有偿退出机制。其次,构建土地交易平台、流转市场。科学推进土地入股、流转、抵押等政策,积极引导老人农户、兼业化农户、留守农户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9]。

职业农民培育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培育一批懂技能、有知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无疑对我国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是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的重要途径,是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最好答案。如何更好地培育职业农民是政府和学者都要关心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3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18-20.

[2] 刘丽华.职业农民的形成、培养与塑造[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29-31.

[3] 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4-80,139.

[4] 陈良伟,成雪芳,周平.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2010(3):23-27.

[5] 刘天金.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路开道—谈谈如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J].农民科技培训,2013(2):6-9.

[6] 张桃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全过程[J].农民科技培训,2012(5):4-7.

[7] 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职业农民培育第5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新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7-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不二选择。目前,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路径,发挥职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

2012年2月,新世纪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毋庸置疑,新型职业农民理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职业农民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 不能把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混为一谈。根据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界定,传统农民把维持生计作为主要追求,从身份上来看是有别于市民的一个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的主要是身份,具有社会学意义;而职业农民则更近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2 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新型农民凸显的依然是身份,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职业农民则属于新型农民的一个当然范畴。相对而言,职业农民一般具备经营规模大且收入高的特点,其收入远高于城市的农民工,能够全心致力于农业发展。职业农民以农业为终身从事的事业,有长远的规划,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农民不再是受歧视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能够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参照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标准,现代职业农民按分工类别通常划分为技能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等三类。

二、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

1 培育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定位,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清醒判断。因此,只有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建设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 培育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就业难度大,往往只能从事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保障的工作。要突破这一困境,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类培训,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从而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育职业农民的过程也是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通过农民素质的提高,逐步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通过产业化经营,能够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方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收益。由于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参与者,因而培育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证,职业农民也只有通过在农业产业化中大显身手。没有职业农民的参与,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民的收入也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3 培育职业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建设新农村,就是改变农村的旧面貌,建设农民自己的理想家园。职业农民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农村需要怎样建设、建设什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职业农民原来的身份是农民,毫无疑问,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职业农民,就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树立现代化的意识,能够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开阔眼界,逐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促进整个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4 培育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言,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确不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相比较而言仍然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面对。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各个方面的差距,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培育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文化教育滞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主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l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针对农民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产能力,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村的教育仍存在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据统计,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近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3年,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5%。而且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更大。毋庸置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羁绊。

2 小生产方式的束缚严重,农民科技素质贫乏。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掌握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并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能力,是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学技术一旦“智化”在劳动者身上,就可以提高劳动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科学技术还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因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实现劳动力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所提高,但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据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和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两成左右,绝大多数未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目前,发达国家的农民大多数接受过接受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和科技素质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或附加值比较低的农业生产,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3 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经营管理素质欠缺。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严重缺乏。在生产过程中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效率低下,更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

4 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农民民利意识淡薄。“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公民权利意识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对职业农民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由于受历史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仍处在起始阶段,农民民利意识淡薄,不能够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民主与自己无关,权利受到侵犯后不知道如何维护权利。农民的“主人”意识模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职业农民要求农民应有现代公民理念,而我国农民的现状还明显不符合对职业农民的要求。

四、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1 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这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培育职业农民的一个有效路径。大学生“村官”接受过高等教育,头脑灵活,人脉广,市场意识强,能借助于互联网及时把握现代信息,对培育职业农民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我们目前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尽快让他们适应农村的环境融入农村,掌握农村的工作方法,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让越来越多的“村官”成为职业农民,切忌仅仅是为了粉饰门面,走形式。

2 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对骨干农民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培育职业农民的又一有效方法。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所谓骨干农民是指在农村有能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能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如果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育职业农民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由于资源有限,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依据“分类指导,重点培训”的原则,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骨干农民的培训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全面系统,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职业素养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

3 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指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有资料统计,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我国现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开展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农技人员转化为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培育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证。

4 培育具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径。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农村的现代化既要依托农业又要跳出农业,大力发展和农业有密切关联的第二产业。培育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就是造就一支有市场意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21

[3]罗倩文,新型农民培育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4):6098-61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职业农民培育第6篇

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业是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化农业、确保国家农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云南省富源县为背景,探讨了该地区在现有农业农民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从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和教育两大层面给出思考策略,希望快速推进云南省农民的新型职业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云南省;对策

云南省富源县以中山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农林牧业发展。从现实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该县从2010年开始每年农业财政收入都照比前一年平均增长20.22%左右,农业化程度相当高,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但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富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这就导致了县内农业的兼业化、空心化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劳动力出现不足状况,从县内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极度影响其农业推进进程。为此,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对我国与富源县相似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见,希望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科学专业技能、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进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农民大量流失问题。

1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富源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富源县是云南的先进农业县,所以在多年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教育经验,例如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已经在劳动人事、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真正实现了以分类培训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了乡村化技术学园,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民教育机制,充分满足了县内农民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及农业运行机制方面的不同需求。另外,县内也充分运用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以重大农业工程做引导,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2016年,富源县农广校已经累计开拓了14个专业,学员超过1500人,学员“三率”(学员智力参与率、课堂时间利用率、教学目标达成率)也在全省内都排名靠前。可以说,富源县所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真正达到了农业教育目的,其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120期,总共培训学员10300人,其中有58%获得“绿色证书”,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转化,为富源县农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2富源县传统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快速,但实际上该县在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教育层面还是存在问题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在富源县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为大部分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所以在接收培训方面意识并不强,这使得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农用技术不能被广泛普及。第二,富源县及云南省各级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虽然每年都有新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程,但实际上其教育工作与部门统筹配合并不是十分有利,支持程度也远远不够,仅有少数农民能够真正完全掌握教育内容并实现职业化转化。这就依然需要农广校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争取更多方面支持,同时寻找更多突破切入点,进一步落实实际,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属于公益性非盈利事业,所以它必须依靠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现实状况是目前农广校的培训软硬件建设水平还并未达到标准,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和补助方面还依然存在资金缺口。再加之农广校在“双师型”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展开。第四,富源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方面还并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媒体教育资源与教学实际环节脱节问题。例如县内目前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开发就还不够丰富,在资源共享与业务交流机制方面也存在偏差。这就让农广校的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结构层次性,造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与实际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还未能全面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标准需求。综上所述,富源县在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丰富教育体系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弊端,需要进一步深化丰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才有可能有所突破[1]。

2富源县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如上文所述,应该从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两大层面来给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2.1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层面

首先,要加大对富源县农业职业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目前富源县内以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为主,许多家庭也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所以农民不愿意再拿出更多经费来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经济问题,云南省及富源县政府应该共同出资设立助学金,推动县内农广校助学政策,对农广校正式学籍学生实现全日制教学,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员的学费开支。从资助范围来看,可以将原本对学员的资助面积从5%扩大到60%,根据情况酌情实施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解决经济后顾之忧。其次,要着力培养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团队,改善农广校知识教育系统陈旧和教育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就目前农广校的状况来看,它的生师比为30:1,这一比例不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生师比16:1的标准。所以富源县农广校应该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问题,通过提升职业农民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有学历、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教师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中,形成坚实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最后,也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促成新教育办学模式,争取从多个角度来提升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应该将学生带到农业企业、农场等等参与生产实践,完成所指定的农业生产课题,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寻求技术提高,丰富自我见识。再者,产学研结合也能为农广校带来更多资金支持,再配合对县内农业发展的直接支持,这让农广校更有能力挖掘职业农民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优势,使产学研结合节奏推进步伐越来越快[2]。

2.2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层面

第一,要创新农业职业培训技法,更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富源县农广校应该将田间农业实践作为一种参与式农民农业培训模式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理论教授形成遥相呼应,体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优越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以弄技术推广为主,发展农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意识,并教育他们针对县内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来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丰富他们的农业知识层次,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融合起来。第二,要依托富源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某些农业企业开展农业职业培训教育。让农民学员更多参与到职业培训项目中,例如职业院校、农广校、农业推广机构当中,形成民间农业机构参与模式。针对这些校企合作来研发新的农业短期培训项目,例如“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联系多家县内农业机构来承担各种短期农业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从社会、农广校等多个角度来提高县内农业劳动力素质,也鼓励社会上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都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当中,形成教育合力[3]。

总结

从本文的研究思考可以发现,像富源县这样的农业县若想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是关键。目前富源县还存在农民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过大、面临城镇化农民迁移等问题,所以县内相关部门一定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视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寻求长远发展,从教育模式上改变思维,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真正扎根农村,以培养技术娴熟与管理意识先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长远发展目标。

作者:杨丽华 单位:云南省富源县农广校

参考文献

[1]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94-115.

职业农民培育第7篇

1.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位

所谓职业农民,就是农民在阶层分化消亡的过程中,那些自愿把经营农业生产作为一种职业,并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农民。职业农民是观念新的农民,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职业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农民是有道德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职业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而现阶段,在农村作为生产关键要素之一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不适应这种形势变化。据调查,目前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投入过高、产出较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所以培育职业农民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定位职业农民呢?从以下几点分析:

1.1 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1.2 提升农业的吸引力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1.3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4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 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分级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着力提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贷款支持。抓紧研究制定对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2.如何培育职业农民

2.1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 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农民土地流转机制对工商资本或承包大户的雇工农业不具备可持续性。主要原因:一是高地租难以保证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雇工的高成本增加了农业经营者的风险。因此,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使之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形成。

2.2充分的社会尊重 农业如何增加对农民的吸引力,除了收入的原因,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需要综合措施,首先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要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持得以实现;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把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使农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

2.3系统的学习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难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专门的教育培养,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责任所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专题教育或零散的技术培训。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职业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服务。可以优先培育50岁左右的承包大户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对农业、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利于农业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农业后继者的培养。

2.4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城市市民的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彻底融入城镇,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空间;只有鼓励和支持致力于从事农业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农业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3.重点选择培养对象和普及培训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