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贸合作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2:40
经贸合作论文

经贸合作论文第1篇

1中阿经贸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发展,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阿拉伯地区国家处于连接中欧的经济枢纽,且中阿都属于发展中的经济体,所以中阿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阿全面经济战略合作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内陆经济与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正确领导及高度关注下,在我国宁夏先后举办了多届中阿经贸论坛,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全面开放的一种重要步伐。在中阿经贸论坛中,先后落实并促进了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了经贸、金融、能源、文化、科技、出版、人才、广播电视、旅游、农业、教育、清真产业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中阿首届博览会在银川举办,进一步拉近中阿双边经贸关系,博览会期间共签约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总签约金额达600多亿元人民币。中阿双边贸易也在稳步增长,2013年1月至10月,中阿贸易总额达到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5.8%,双边贸易都得到优化。在非金融领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总额达到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9%,投资领域从原来仅有的资源开发、石化工业、纺织服装向机械制造、汽车组装等不断拓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文化经贸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中东的政治动荡也对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在阿投资承包的工程领域在过去两年中不断连续下落。但对于两个互补性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局势的动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发展,中阿经贸关系发展全面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关系的发展日益与整个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密切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中阿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相互依赖,在文化领域的相互融通,在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资源合作、贸易往来、文化教育交流等各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有利发展条件大于不利因素,贸易合作发展前景良好。

2中阿在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性

中阿贸易合作的发展离不开非金融经济的合作,文化贸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与国之间发展经贸合作就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礼仪及信仰等,阿拉伯民众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华民族跟阿拉伯语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语言区别非常大,除了中国的汉语言难学之外,阿语也是其中之一。阿语即阿拉伯民族语言,有27个亚非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把阿语做为官方语言,主要通行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使用人数超过2亿多,且分布广泛,有着不同地区的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回教经典《古兰经》为准。所以在文化经贸合作中,有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中阿经贸双边往来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文化贸易的宝贵资源与财富,随着中阿经贸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活动必将密不可分,人员往来也必将频繁,文化交流也会日趋活跃,这也是经济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对两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最早可以从丝绸之路开始探究,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使两个地区的文明需要进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据,发展中阿经贸合作也需要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基础和铺垫,因此,文化交融会为中阿经贸注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3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意义

3.1增进互信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

文化经贸往来是两国及两地区相互了解和学习交流的窗口,通过文化经贸往来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秩序及国际传媒机构等传播载体,对中阿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及人文理念价值观等存在的差异,本着务实、有效、全面、客观的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推动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方面的论坛主题和内容,把中阿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界的眼前。中阿经贸合作以来,文化经贸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阿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商界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政府层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使得中阿在经济领域投资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所以,文化经贸深化可以增进商界、政界多方面的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使得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

3.2增强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阿经贸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友好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加深,中高层交流频繁,但文化贸易在民间基础相对非常薄弱,市场发展潜力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就需要增加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这是中阿文明发展和经贸关系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向。

3.3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结构和发展方式

中阿同属两个发展中经济体,开展双边贸易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大部分能源靠进口完成,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在制造业、纺织业等主要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中阿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廉价劳动力出口等方面,给阿拉伯地区国家造成低价低质量的不好印象,这样也影响了中阿贸易的发展深化。所以中阿商品贸易的商品结构需要调整优化,要从消费关系向投资关系发展,并实现贸易的多样化,因此文化经贸深化就是重要的选择,也是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深化发展的重要选择,这才是中阿经贸发展的百年大计。

3.4提升中阿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经贸合作论文第2篇

1.1贵州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贵州省深居内陆,开放程度不高,经济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尤其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在波动中迅速上升。其中,从进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进口额是1360万美元,2012年进口额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24倍,达到了167933万美元;从出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出口额是256美元,而2012年则达到了495223万美元,是1978年的1935倍,可见其出口额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关税减免、贸易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非常明显,从2010到2012年这三年间,出口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2.14%、56.01%、64.87%。纵观贵州省近年来的贸易状况,其进出口贸易在波动中快速增长。纵观近年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变化是呈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偏低,进出口货物额不高,使得全省进出口规模较全国其他省份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同时,由于新兴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不足,相对于广西、云南国际经贸发展状况,贵州进出口贸易比较落后。根据以上分析发现,美国金融风暴,对贵州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省对外贸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1.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东盟历来是贵州省进出口的重要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后,各国相继出台税收减免、产品扶持等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以及资金投入。在贵州与东盟贸易往来中,贵州主要发展和出口初级工业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化工、生物技术、传统中药等行业;同时,贵州对东盟富有吸引力和有比较优势的轮胎、化肥、钢绳、烧碱等产品,以及食品、中药材等的出口量将会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在能源贸易中,贵州与东盟的合作空间比较广阔,相关资料预测显示,贵州在未来的20年间电力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广阔。但是贵州的资源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上述分析发现,近年来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传统药业、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等方面,其市场前景广阔,自身区位优势突出,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关税制度、产品生产技术等的影响,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双边贸易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受传统贸易思想以及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匮乏的特征的影响,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还基本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阶段,所交易的农产品仍是以大米玉米、天然橡胶、鱼产品、木薯、花生、油菜等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相互重叠,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甚至是零附加值,对双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在进出口的工业产品方面,贵州与大部分东盟国家主要发展零部件加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因此,这种单纯依靠进出口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附加值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质量也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从而使得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2.2贵州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不充分

贵州的比较区位优势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原因在于:一是贵州深居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于广西、云南这些省份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难以与之抗衡,与东盟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贵州更快;二是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势力的干涉,这些国家的势力已经严重干涉东盟的经济贸易,并牢牢占据着他们的垄断产业。如在能源产业方面,美国和荷兰的石油公司基本占据着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在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被日本公司牢牢占据和垄断。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国公司打着自由贸易区的旗号,在交易中享受着最惠国待遇以及其他的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扩张他国产业,使其国外贸易环境日趋恶化。为此,贵州与东盟各国必须认识到,单纯地进出口金属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占据市场,也终将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必须与其他省份相互合作学习,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变,成为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2.3贵州与东盟双边贸易依存度较低

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愈高。纵观贵州与东盟近年来的贸易进出口状况,其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而且双边贸易中还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可见双方贸易依赖程度不高。同时,其贸易的规模较广西、云南而言也较小,而且贸易产品单一、优势发挥不充分,使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且可以说,贵州外向型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3促进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策略

东盟作为贵州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伙伴,贵州省商务厅正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及各贸易进出口单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指引下,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及依存度,进一步促进贵州与东盟双边投资和外贸业务的繁荣发展。

3.1提高贵州与东盟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主要以进出口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对促进双边贸易往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为此,在当前的贵州与东盟贸易中,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双边贸易环境,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特色产业优势,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一是东盟国家各国贸易发展较贵州而言,比较繁荣,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应成立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保持与东盟各国联系,交流双边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贵州应该以高新技术产品代替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涵盖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电子技术,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增加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业和旅游业等,是贵州出口贸易结构发生转变;三是调整贵州进口结构,贵州省将以往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转变为进口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在进口产品中不再是单纯地进口消费型产品,而是进口生产型商品,在对东盟产品的使用中,提高其产业的技术结构和水平,与东盟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并把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3.2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贸易优势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翼,深居大陆内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但是,贵州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具有诸多区位优势:一是从贵州省的地理区位上来看,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为此,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交流中,应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咽喉之地理优势,加大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二是贵州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总量丰富,有自然资源宝库的美誉,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其中,贵州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47万千瓦,能够开发和利用的为1325万千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仅次于陕西和内蒙,其储量占总储量的5.2%,是西部大开发重要工程“西电东送”的产地之一;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所以该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700余种,这也是贵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贵州地处横断山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山清水秀、色彩斑斓、溶洞形状各异,这里珠连璧合、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在未来的贸易合作中,要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日程,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的一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三是贵州还是中国重要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技术力量雄厚,为整个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贵州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总的来说,在加强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

3.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依存度

经贸合作论文第3篇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第一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第一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最新、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最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最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经贸合作论文第4篇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经贸商务发展迅速,并且面临不少挑战。作为法律文件的外贸合同也将在规范国际经贸运作,促进国际经贸发展,防范国际支付风险,巩固国际经贸成果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外贸合同订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外贸合同概述

外贸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磋商就某项或某些商品在国际间的买卖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外贸文件中最常见的形式。国际货物买卖正是以这种合同为中心进行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倘若发生不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免责范围内的不符合同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就构成违约,违约方就应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失。如违约方不赔偿或不按对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对方就有权视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以取得法律保护。

一般而言,构成一项有效的外贸合同的必备条件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其二是国际贸易合同是买卖双方的法律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必须双方当事人表示意思一致,这种合同才能成立;其三是国际贸易合同是商务合同,是有偿的交换;其四是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其五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二、外贸订立中存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

当买卖双方就交易的条款经过频繁的磋商与函电、电邮往来,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进入合同签约阶段,于是有了合同由谁起草的问题。一般来说,合同文本由谁起草,谁就容易掌握主动。因为口头洽商的内容要形成文字有一个过程,有时仅仅是一字之差,意思则有很大区别。合同起草的一方在合同拟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双方协商的内容,认真考虑写入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安排条款的顺序或解释有关条款。而对方即使认真审议了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词意的理解也会不同,很难避免不出漏洞。所以应重视合同文本的起草,尽量争取起草合同文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要与对方共同起草合同文本。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许多工作,这可以同谈判的准备工作结合起来。

2.注重外贸合同的中英文翻译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务中,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写成,而且两种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经常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翻译。一般认为,涉外合同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涵义,不能有任何的违反和疏漏,尤其对合同的前文(Premble),及本文(body)中的具体条款(specificconditions)和有效期限(duration)的翻译要特别慎重。具体来讲,对于价格条款、数量、单价等重要数据万万不可以译错,否则很可能会因小的疏错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二,符合国际贸易惯例。一个合同的当事人对于对方国家的习惯解释,往往不甚了解,常会引起当事人之间的误解、争议和诉讼。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规则,形成了一般的国际贸易惯例,最典型的就是贸易术语。而英语合同的格式、条款、用词和符号等也都应该按照该行业的国际贸易惯例翻译,力争做到对合同的翻译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其三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用语。由于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起草合同的业务人士习惯使用法律术语,以显示其准确、规范、威严的特色。因此,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确切的法律名词、术语和用词,使译文准确而不含糊,严谨而无漏洞。

3.各种贸易术语慎重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是FOB,CFR和CIF。这三种贸易术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交货地点都在装运港船上;三者都属干象征货,即卖方凭单履行文货,买方凭单履行付欺,只要卖方提供正确、齐全的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买方就要服行付款义务而不管货物。但在实际业务中,三种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又有所不同。

经贸合作论文第5篇

摘要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山东作为中国的贸易大省,与韩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关系。但鲁韩贸易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因为人类的活动总是受资源稀缺性的制约,所以某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有限的利益分配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预期产生影响,他们也以其他经济主体的预期为基础选择自己的行为策略,这种相互选择策略的过程形成“博弈”。本文就是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鲁韩经贸合作、扬长避短这一问题,运用博弈的理论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 博弈;经贸合作;鲁韩 1问题的提出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资料统计,2005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贸易额达157.5048亿美元,其中对韩国出口为65.6054亿美元,进口为91.8993亿美元。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山东省的投资累计合同金额113.8566亿美元,实际投入33.8538亿美元。双方的经贸合作已从探索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尽管鲁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和障碍。从外部因素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韩国贸易政策障碍 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为主要日标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出口,1962年韩国就推出了“输出立国”的经济开发战略,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如在关税保护方而.韩国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行弹性关税制度,经常根据需要加征调节税。二是利用“特别保护条款”设置障碍。韩国政府通过修改《关税法》,对大麦等多种农、副产品实行特别保护条款,最高保护税率达986%。三是开征“特别紧急关税”。规定在某种产品进口激增或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下跌时.自动课征“特别紧急关税”。四是反倾销调查。除此之外,韩国还制定一些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尤其是技术壁垒手段。这都是韩国贸易政策所设障碍的表现。这种贸易政策的松紧不一、不协调同步势必造成贸易中的不平等和进出口额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潜伏着隐患 从近几年贸易统计数据看,山东的贸易逆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迹象(见图一)。尤其随着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这种投资拉动型的贸易将会进一步拉大进出口差距。当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发展地区经济不必苛求贸易的完全平衡。但长时期的贸易逆差又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加深山东对韩的贸易依赖性,使山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对方牵制。此外,进口贸易中投资产品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相同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山东的塑料、纺织、化工产品。何况鲁韩贸易逆差还会加剧中韩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外汇收支失衡和中韩贸易关系脆弱,最终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3)贸易摩擦将会增多 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山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山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因此,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也会逐渐增多。 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各方都有其经济动因,这就注定了此类贸易问题的不可避免。但如果都把个体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将很难取得太多实质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区域利益是贸易双方激烈博弈的领域,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选择韩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依据 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是区域合作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合作目标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的合作持续进行。正如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有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地区之间谈判商定的项目不少,但实际投入的项目却不多;有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不能长期地进行下去。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域合作是否找对了对象以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具体到山东的合作战略来说,为何确立韩国为合作对象,又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的重点所在。山东与韩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势。 2.1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点,提供了双方大力合作的机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机是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上的,合作的实现促成区域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分工则可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并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而且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及其市场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而,韩国与山东省都有着加强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要求,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两地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提。 2.2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间最短的距离为99海里,发展经贸往来不仅可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可减少中转环节而产生“近距效应”。山东交通运输发达,物流运输畅通完善,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形成了方便快捷、运力充足的“交通走廊”,青岛至釜山的货运航线、威海至仁川的客运航线、烟台至釜山的客货航线、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线均已开通。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班甚至比通向国内任何城市的航班都多,这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2.3环境的相似性及文化的相融性 山东在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都有与韩国的相通、相融性。山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气候环境与韩国极其相似。山东与韩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上具有许多相近之处。山东省与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民间友好交往,经贸往来频繁,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文化传统的相通,使贸易双方更容易沟通。这是与日韩进行经贸合作的潜在优势。 2.4双方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这对于韩国与山东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是重要的积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日益重视区域性的经贸合作,东北亚地区中的各种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而韩国和山东省同属于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并在这两大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带动韩国与山东省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 2.5中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为扩大鲁韩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往来越来越频繁。中韩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等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双方已在汽车、民用飞机、原子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上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了产业合作的新阶段。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今后扩大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方便条件。 3鲁韩博弈的理想状态与必然选择-合作与双赢 3.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在博弈模型中,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分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合作博弈则是建立在“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是博弈论的主流。但事实上,合作博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博弈理论。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但毕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另外,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或效益。当非合作博弈呈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就说明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合作—鲁韩双方博弈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博弈双方有可能结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各参与方的收益之和为大于零的值。因此 ,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 假设山东和韩国都有两种策略得以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消极的合作态度。如果韩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预期将损失m个单位,山东将得到n个单位的预期收益(这里m>0, n>0)。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韩国在山东投资后,山东没有积极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韩国对预期收益没有信心于是想退出,但由于退出壁垒造成了较大损失。山东却因此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韩国那些固定资产而得益,但却只能是非重复博弈下的一次性得益,对鲁韩甚至是山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各得预期收益为r个单位(r>0,为了简单起见,这里设合作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按其它比例分配也可)。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名存实亡。双方可能在名义上签订了许多合作项目,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努力使合作项目得到落实。从实际意义上讲,双方是不合作的,双方的收益都为零。如果韩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可能将一些污染严重或面临着被淘汰的产业转移到山东,从而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山东却因接受了这些产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遭受损失。韩国的预期收益为p个单位,山东的预期损失为q个单位(这里p>0, q>0)。并且我们假设r<n或r<p(如果r≥n且r≥p,我们会容易得出该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可以用下表来表示,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韩国的预期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山东的预期收益。 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 韩国 山东 积极的合作态度 消极的合作态度 积极的合作态度 r,r -m,n 消极的合作态度 p,-q 0,0 如果双方的合作只进行一次,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我们容易用重复剔除严格策略的方法来推得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都为0。但这个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的积极合作是有可能建立并能持续进行的。假设在每次博弈结束之前,山东和韩国都有s的概率在下一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不变。在给定韩国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如果山东在博弈的某阶段选择了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将在随后的各阶段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的条件下,只要满足s大于一定的阈值,山东就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合作双方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合作得以持续进行。相似的,容易得出在给定山东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的条件下,只要s满足上述条件,韩国也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同样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s足够大时,合作的双方都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双方都以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合作,合作得以持续进行。这里我们定义u是山东和韩国都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门槛值。所以只有当双方在下一博弈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的概率s>u时,鲁韩合作才会持续下去。合作预期收益r的值越大,合作门槛值s就越低。换句话说,当合作的预期收益r足够大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 3.3结论 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只有双方都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才会有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出现。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 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合作博弈的魅力之所在。足够大的预期收益是鲁韩贸易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预期收益越大,鲁韩双方选择消极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鲁韩经贸合作取得较大的预期收益的必备条件。但是,预期合作收益高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才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山东来说,合作的重要目标是接受韩国的产业转移、吸引韩国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引进韩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等来发展山东经济。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山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以促进鲁韩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山东统计年鉴》2005年. 专著: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期刊文章:任建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第1期. 专著:孙新,徐长文.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亚繁荣[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03. 专著: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期刊文章:唐辉亮,施永. 中日经贸摩擦的博弈分析[J].对外贸易,2005年. 

经贸合作论文第6篇

摘 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顺利。在深入探讨进程发展的困境所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经贸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找寻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良好路径。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困境;路径 1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困境解析 1.1 来自东盟的不和谐因素 1.1.1 “中国威胁论”、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上,中国是东亚朝贡的中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敏感的疑虑和担心,担心中国的“大国”情绪和“中原王朝”观念被重新召回,让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现实,损害它们的利益。 中国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具有部分相同的文化渊源,但并非同质文化,同时,中国自身也在近现生了巨大变化,其当代价值观取向与道德体系同传统相比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寄希望于东南亚地区同源文化的认同促进作用缺乏现实可行性。 1.1.2 贸易投资环境问题 东盟较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较多的非关税壁垒。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中下游国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投资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三是东盟个别国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国公司进行诸多刁难和勒索。 1.2 来自日本的不和谐因素 日本对中国提出的“10+3”中日韩—东盟的东亚合作框架表示反对,抛出了“10+3+3”中日韩—澳新印—东盟的合作框架,这一提议表明日本有意以支持和欢迎澳新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入东亚一体化的框架,试图借助澳新与日本的所谓“发达国家同质性”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还想将美国拉入该合作框架之中。 2007年12月27—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日关系似乎进入最好时期,这些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但是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一,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改变一直作为日本外交核心的日美同盟。东亚很多国家如此,日本也不例外,某些时候日本仍然充当着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制于中美关系的推进。第二,尽管目前日本欲“脱欧返亚”,但小泉执政期间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烈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福田欲改变此现状,需在较长时间内付出很多的努力。第三,中日关系将受到没有经历考验的福田政府的执政时间长短的限制。中国东海天然气开发权问题将上升到副部级进行磋商解决,该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两国克服长期分歧的试金石。 2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1 东盟需要中国 2.1.1 从东盟的对外贸易看 东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东盟存在与中国相同的“通病”——过分依赖美日欧市场,那么与中国结盟可以开拓东盟各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按照引力公式(Gravity Equation),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东盟与中国相距较近,故理论上两者间的贸易应能够保持较大的流动。与此同时,与中国地缘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宗性将大大减少贸易和交流的风险。 2.1.2 从地理位置看 东盟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环绕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史书上称其为“南洋”。对东盟而言,中国是其毗邻的最大的国家,也是陆地共同边界线最长和海域相交面最大的国家。 2.1.3 从东盟的先天性不足看 东盟的先天性不足或者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雷同程度大、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市场狭小等等几个方面,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利益关注点和参加合作的能力不同,内部向心力有限。这种先天性不足的东盟迫切希望有新的力量注入进来。 2.2 中国需要东盟 2.2.1有利于继续扩大贸易往来 十 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两者间的贸易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2.2 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首先使中国与有贸易安排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均沾,享受区域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还可以改善中国商品出口过度依赖美、日、欧市场的特点,减少与它们的贸易摩擦,在区内促进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2.3 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与和平崛起 从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地处太平洋西南隅,扼欧、非、澳洲与亚洲的黄金水道,全球第三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是太平洋上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塞,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命线,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由中国向东有日本,向西有印度,中国与日、印两国均存在历史的积怨、领土纠纷等问题,与印度的贸易虽在发展但很多问题均处于保留而未得到解决,难免何时一触即发。目前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看,南面与中国接壤或紧邻的东盟十国是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可以真正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将促进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3 中国东盟经贸进一步合作的路径选择 3.1 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  首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和“睦邻、亲邻、富邻”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包括财政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动员民间与学界的力量,广泛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宣传和研究,创造舆论氛围,在东亚区域精心培育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东亚一家、唇齿相依的家园意识,夯实支撑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动力和知识结构。 3.2 发挥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各国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3.2.1 能源合作 在资源方面,东盟的优势明显,特别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资源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亦可参与东盟这些国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勘探和冶炼。 3.2.2 经济合作 东盟各国发展极不平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均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在农业领域,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阳光和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其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农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中国可以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建厂,将产品直接在东道国销售或返销到美日欧市场,减少中国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可以选择经济水平略逊于中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在这些国家较弱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行业开展合作,转移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可以与在这些领域较弱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可以与优势明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合作,亦可以在双方均具有竞争优势又具强互补性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旅游服务方面与独具特色的泰国开展合作。 3.2.3 金融合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这是个长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但金融合作的推动将有利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是未来建立亚元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合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因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失败而气馁,要坚信未来各国货币是能够实现与亚洲货币单位挂钩或者盯着亚洲货币单位的目标。具体合作宜逐步推进,初期可以逐步扩大美元货币互换的规模,中期可以继续扩大东亚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的合作,长期可以在亚洲开发银行类似亚元的虚拟亚洲货币。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上,中国应切忌步子迈得过大、出口商品增长过快,引起东盟各国的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协调推进与东盟各国在其它领域合作,并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有力促进东 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和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打消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3.3 在坚持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外交,与大国协调好关系 可以预测,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短期内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对大国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作为中小国家或者集团,依照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目前看来,应借日本欲“脱欧返亚”之机,保持或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在东亚次区域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紧密联系。同时,继续坚持全方位开放和主导型的合作道路和“大国平衡”战略。这就要求中国或者东盟充分审视其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和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撞和对抗,与之保持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导致大国力量的介入和干扰,威胁东南亚进一步合作的良好环境。

经贸合作论文第7篇

摘要 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山东作为中国的贸易大省,与韩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关系。但鲁韩贸易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因为人类的活动总是受资源稀缺性的制约,所以某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有限的利益分配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预期产生影响,他们也以其他经济主体的预期为基础选择自己的行为策略,这种相互选择策略的过程形成“博弈”。本文就是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鲁韩经贸合作、扬长避短这一问题,运用博弈的理论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 关键词 博弈;经贸合作;鲁韩 1问题的提出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资料统计,2005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贸易额达157.5048亿美元,其中对韩国出口为65.6054亿美元,进口为91.8993亿美元。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山东省的投资累计合同金额113.8566亿美元,实际投入33.8538亿美元。双方的经贸合作已从探索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尽管鲁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和障碍。从外部因素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韩国贸易政策障碍 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为主要日标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出口,1962年韩国就推出了“输出立国”的经济开发战略,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如在关税保护方而.韩国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行弹性关税制度,经常根据需要加征调节税。二是利用“特别保护条款”设置障碍。韩国政府通过修改《关税法》,对大麦等多种农、副产品实行特别保护条款,最高保护税率达986%。三是开征“特别紧急关税”。规定在某种产品进口激增或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下跌时.自动课征“特别紧急关税”。四是反倾销调查。除此之外,韩国还制定一些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尤其是技术壁垒手段。这都是韩国贸易政策所设障碍的表现。这种贸易政策的松紧不一、不协调同步势必造成贸易中的不平等和进出口额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潜伏着隐患 从近几年贸易统计数据看,山东的贸易逆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迹象(见图一)。尤其随着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这种投资拉动型的贸易将会进一步拉大进出口差距。当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发展地区经济不必苛求贸易的完全平衡。但长时期的贸易逆差又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加深山东对韩的贸易依赖性,使山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对方牵制。此外,进口贸易中投资产品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相同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山东的塑料、纺织、化工产品。何况鲁韩贸易逆差还会加剧中韩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外汇收支失衡和中韩贸易关系脆弱,最终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3)贸易摩擦将会增多 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山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山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因此,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也会逐渐增多。 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各方都有其经济动因,这就注定了此类贸易问题的不可避免。但如果都把个体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将很难取得太多实质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区域利益是贸易双方激烈博弈的领域,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选择韩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依据 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是区域合作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合作目标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的合作持续进行。正如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有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地区之间谈判商定的项目不少,但实际投入的项目却不多;有些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不能长期地进行下去。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域合作是否找对了对象以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具体到山东的合作战略来说,为何确立韩国为合作对象,又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的重点所在。山东与韩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势。 2.1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点,提供了双方大力合作的机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机是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上的,合作的实现促成区域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分工则可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并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而且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及其市场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而,韩国与山东省都有着加强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要求,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两地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提。 2.2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间最短的距离为99海里,发展经贸往来不仅可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可减少中转环节而产生“近距效应”。山东交通运输发达,物流运输畅通完善,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形成了方便快捷、运力充足的“交通走廊”,青岛至釜山的货运航线、威海至仁川的客运航线、烟台至釜山的客货航线、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线均已开通。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班甚至比通向国内任何城市的航班都多,这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2.3环境的相似性及文化的相融性 山东在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都有与韩国的相通、相融性。山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气候环境与韩国极其相似。山东与韩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上具有许多相近之处。山东省与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民间友好交往,经贸往来频繁,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文化传统的相通,使贸易双方更容易沟通。这是与日韩进行经贸合作的潜在优势。 2.4双方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这对于韩国与山东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是重要的积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日益重视区域性的经贸合作,东北亚地区中的各种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而韩国和山东省同属于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并在这两大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带动韩国与山东省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 2.5中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为扩大鲁韩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往来越来越频繁。中韩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等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双方已在汽车、民用飞机、原子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上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了产业合作的新阶段。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今后扩大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方便条件。 3鲁韩博弈的理想状态与必然选择-合作与双赢 3.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在博弈模型中,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分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合作博弈则是建立在“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是博弈论的主流。但事实上,合作博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博弈理论。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但毕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另外,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或效益。当非合作博弈呈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就说明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合作—鲁韩双方博弈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博弈双方有可能结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各参与方的收益之和为大于零的值。因此 ,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 假设山东和韩国都有两种策略得以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消极的合作态度。如果韩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预期将损失m个单位,山东将得到n个单位的预期收益(这里m>0, n>0)。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韩国在山东投资后,山东没有积极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韩国对预期收益没有信心于是想退出,但由于退出壁垒造成了较大损失。山东却因此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韩国那些固定资产而得益,但却只能是非重复博弈下的一次性得益,对鲁韩甚至是山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各得预期收益为r个单位(r>0,为了简单起见,这里设合作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按其它比例分配也可)。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名存实亡。双方可能在名义上签订了许多合作项目,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努力使合作项目得到落实。从实际意义上讲,双方是不合作的,双方的收益都为零。如果韩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可能将一些污染严重或面临着被淘汰的产业转移到山东,从而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山东却因接受了这些产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遭受损失。韩国的预期收益为p个单位,山东的预期损失为q个单位(这里p>0, q>0)。并且我们假设r<n或r<p(如果r≥n且r≥p,我们会容易得出该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可以用下表来表示,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韩国的预期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山东的预期收益。 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 韩国 山东 积极的合作态度 消极的合作态度 积极的合作态度 r,r -m,n 消极的合作态度 p,-q 0,0 如果双方的合作只进行一次,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我们容易用重复剔除严格策略的方法来推得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都为0。但这个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的积极合作是有可能建立并能持续进行的。假设在每次博弈结束之前,山东和韩国都有s的概率在下一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不变。在给定韩国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如果山东在博弈的某阶段选择了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将在随后的各阶段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的条件下,只要满足s大于一定的阈值,山东就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合作双方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合作得以持续进行。相似的,容易得出在给定山东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的条件下,只要s满足上述条件,韩国也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同样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s足够大时,合作的双方都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双方都以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合作,合作得以持续进行。这里我们定义u是山东和韩国都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门槛值。所以只有当双方在下一博弈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的概率s>u时,鲁韩合作才会持续下去。合作预期收益r的值越大,合作门槛值s就越低。换句话说,当合作的预期收益r足够大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 3.3结论 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只有双方都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才会有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出现。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 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合作博弈的魅力之所在。足够大的预期收益是鲁韩贸易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预期收益越大,鲁韩双方选择消极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鲁韩经贸合作取得较大的预期收益的必备条件。但是,预期合作收益高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才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山东来说,合作的重要目标是接受韩国的产业转移、吸引韩国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引进韩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等来发展山东经济。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山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以促进鲁韩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