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规划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4-03-18 18:35:44
乡村规划建设

乡村规划建设第1篇

试论各学科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藏书老镇区项目设计札记

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研究回顾

徐宿连大叉手传统建筑技艺特色

金其铭对江苏农村聚落地理的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的苏南乡村研究

江苏文化遗产解读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南京江宁区金花村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实践回顾

南京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市村庄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溧阳市村庄环境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迫切性

美丽中国: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

乡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探索

地理学对江苏乡村研究的溯源与发展思考

快速乡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保护与发展

对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的反思和展望

政府统筹、村民主导的新农村改造规划

“生活圈”视角下的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村·屋·人——常州市乡村人居环境初探

华北村庄环境改善实践——以邢台市为例

苏州西山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当代语境下的乡村调查—“2012江苏乡村调查”

城乡发展一体化视角下的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研究

基于村庄空间演变内生动力的村庄布点规划探索

论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本质与系统

法国乡村建设政策与实践——以法兰西岛大区为例

从慢城到慢村——一种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

镇江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多样性与动态性解析

省域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选取方法初探

诗画江南——常州市村庄整治规划之“特色”思考

精心规划建设让城乡差别化互补协调发展

修得起,回得去——浙江省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

江苏省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模式及经费筹措机制研究

南通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样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

村庄环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为例

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太湖流域水网密集地区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村落空间的生长与自我修复——基于溧水诸家村的调查与思考

驿路要冲,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桥村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礼社古村落养老旅游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应用

原乡·新生——以无锡阳山镇为例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村庄整治中的传统特色延续与规划引导——无锡村庄整治规划的点滴体会

乡村规划建设第2篇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乡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范围内除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乡村。

凡是乡村规划、居民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乡镇企业建设以及其他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条例。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依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乡村,是指城市规划区以外的所有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及不同规模的村庄及其所辖范围。

第五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应根据国家规定设乡村建设管理机构或者设专人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在乡村建设中,提倡结合当地特点,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

第二章乡村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七条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依据,所有的乡村都必须编制规划,按土地管理有关规定和下达的用地指标,安排乡村建设用地,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第八条乡村规划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应与县城规划、县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总体规划确定乡村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建设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乡、村分级制定,具体安排乡村的各项建设。

第九条乡村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

第十条乡(镇)总体规划与建设规划,须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乡村规划一经批准,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乡村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对涉及乡村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乡村建筑面积在三百平方米以上,单项工程土建总投资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工程设计选址由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上述标准以下设计选址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单项工程超过二千平方米或者土建投资二百万元以上的设计选址,须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凡在乡村规划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生产和公用设施,必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按本条例第十二条权限规定报批。取得选址意见书后,再按土地管理权限和批报程序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村民新建、扩建、改建、翻建住宅,必须由本人向所在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个人建房申请表。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非耕土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出具规划选址意见书,核发建房许可证。

凡需要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规划选址意见书后,依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规定提出用地申请,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到土地管理部门履行用地手续,并按规定交纳税费。乡(镇)规划管理人员现场定位放线后,方可开工。

第十五条凡在乡村规划范围内临时用地,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签发临时用地许可证,按土地审批权限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临时用地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在批准的临时用地上不准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物。

第十六条乡村建设必须节约用地,提倡按规划建楼房,有条件的应当多建楼房。

必须充分利用空闲宅基地,凡空闲面积过大和进深过长的宅基地均应规划插建,原使用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应就地插建。

第十七条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村均应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和管理乡村建设档案。

第三章乡村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

第十八条乡村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应坚持质量标准。凡乡村楼房及跨度、跨径在九米以上或者高度在四点五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应遵循国家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和施工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第十九条凡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不得更改。确需修改时,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较大变更,还应报请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必须确保施工质量,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第二十一条承担乡村规划区内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并按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

在乡村规划区内从事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除承担房屋修缮外,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技术等级资质证书或者其他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在村庄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的房屋必须符合规划要求;暂时没有规划的,由村确定位置、房基标高和房屋建筑形式。

第二十三条凡需改变乡所在地建筑物使用性质,变更规划部门审定的方案,必须经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

乡村规划区内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自取得开工批准文件之日起一年内开工。逾期未开工的,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第二十四条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乡村单层平瓦房住宅以外的建设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竣工后,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第四章乡村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五条在乡村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必须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乡镇企业应合理布局,防治污染,不得破坏生态环境。新建、扩建、改建的乡镇企业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碴及其他有害物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乡村内的矿产资源、风景资源、文化古迹、军事设施、国家测绘标志、地下管道、电力设施、通讯线路和其他公用设施,不得损坏。

第二十七条乡村应重视道路、排水和抗御灾害等设施建设,并保持完好。

第二十八条从乡村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必须用于乡村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必须有人负责,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应保持整洁,不得乱倒乱堆粪便、垃圾、柴草和建筑材料。广场、集市、学校、车站、影剧院等较大公共场所,应设置必要的环卫设施。环卫设施不得侵占破坏。

第三十条未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乡村规划区内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乡村饮用水源,逐步做到集中供水或者自来水入户,使水质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二条乡村建设规划区内应搞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在乡村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乡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在乡村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乡村规划的,由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建筑物或者没收非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已影响乡村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投资总额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者施工,限期改正,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十倍的罚款:

(一)未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而承担设计任务的;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等级证书,资质审查证书或者未按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五条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损坏乡村房屋、公共设施,情节较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赔偿,并根据情况处以一百元至一千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对在乡村规划内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乱堆粪便、垃圾、柴草或者建筑材料,破坏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十元至一百元罚款。造成损失的,负责赔偿。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处以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投资总额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以及拒绝、妨碍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侮辱、殴打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乡村规划建设第3篇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七)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建立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县级财政为主,通过纳入预算、财政奖补、整合上级有关资金等方式提供必要保障,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规划编制费用。目前我县2021年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个规划编制试点村费用约405万元,其中编制村庄规划费约25万元/村,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费80万元/镇(乡),如连片建设,经费可适当降低,预计剩余乡镇和村还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二是培训学习费用,2025年前预计投入50万元规划培训费用,每年投入约10万元。

乡村规划建设第4篇

根据武人常办字[2014]10号文件的指示精神,镇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辖区内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情况展开调研,突出强调“实事求是,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本质”,现将我镇人大对辖区内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验与成果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国土所、规划所、林管站、新农村办、“乐居家园”公司、各村村委会为成员单位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根据各自承担的规划建设监管职责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监管任务。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我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依靠村民的智慧与力量,逐步推进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

〈3〉乡村统筹,规划先行

以规划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乡村统筹发展体系。

〈4〉服务大局,加强整治

依据乡村统筹规划,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增减挂”政策,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加快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打造优美村容乡貌。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建设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小微型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水准。

〈6〉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了镇有规范化卫生院、村里有合格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了免费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7〉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

自从我镇制定“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目标,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长期困扰我镇的“三农难题”随之得以破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

首先从农业方面上说,我镇共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14个,投入790万元;现代化养殖基地14个,投入3115万元。另外,坐落在漾都村的箬溪生态科普旅游观光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院士工作站、鲟鱼高值化研发中心,还有金雨森景观园林苗木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1000亩,极大丰富了我镇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让人既能纵览秀美的山水风光,领略惬意的农村生态,又能享受到精致的田园生活。

其次从农村方面上说,我乡共有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公路110公里,建成水库18座、渠道108条,建成沼气池144个、自来水管道2.5万米,建成学校8所、卫生医疗点7个、老年人活动场所6处、农家书屋5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69万元。全乡共有新农村点35个,累计投入资金达948万元,特别是我镇重点打造的养老山庄和养竹木葱郁、碧水长流、清雅别致、环境优美,立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家别墅,或红瓦白墙,或回廊飞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农家别墅内的各项生活起居设施均达到星级宾馆标准。

再次从农民方面上说,我镇共有农户数4115户,人口数为16931人。实施秀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前,镇村民的收入途径主要是外出打工、林木采伐、耕种田地等,现在我乡村民不但仍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接待游客、到旅游景点工作、参与本镇项目建设等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达到8200元,富裕起来的镇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困难与问题

〈1〉村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我镇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村民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东西开口就要钱,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2〉项目的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资金几乎是靠镇、村两级筹措来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

〈3〉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行政村把规划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方法与对策

〈1〉加大宣传,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仅取决于动力大小,而且取决于阻力大小。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最大受益者是镇广大村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广大村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秀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全力做好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进而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秀美乡村”的热情。

〈2〉拓宽渠道,解决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资金难题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然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但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导有实力的公司投入资金,还可以鼓励镇辖区内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同时,对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3〉建章立制,注重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期管理

乡村规划建设第5篇

【关键词】乡村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 复旦大学,2012.

乡村规划建设第6篇

关键词:美好乡村;农村社区;公墓;规划建设;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03-04

Abstract:At present,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vigorously building“beautiful villages”and “new rural communities”. However,poorly scattered cemeteri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and cannot meet the bas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emetery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cemete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select the site scientifically from the nature of the land,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traffic,Fengshui culture(the geomantic omen),the use of the ecological,park,as well as unified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funeral,landscape,humanities memorial function in on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village cemeter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neral reform,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cemetery.

Key words:Beautiful village;Rural community;Cemetery;Construction;Funeral reform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问题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殡葬用地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坟地零星分布、杂乱无章、随意挤占耕地林地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同时也无法满足人们对自己身后安息之地更高层次的期求。加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多地区的若干行政村被合并在一起,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导致村民远离了自己的宅基地,搬进了农村社区,而其先人坟冢并没有随之迁移,造成清明春节祭祖路途遥远,十分不便。虽然一些地区为了解决村民上坟难的问题建立了公墓,但是采用的是魍车拇竺婊硬化、单一墓葬方式,青山白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上老龄化背景下农村死亡人口逐年上升,给原本“人多地少”的农村又再次增加了土地使用负担,给粮食安全和人居生存空间带来挑战。因此,为了建设美丽乡村、节约耕地、守住生存空间、便于农村社区集中管理,在乡村地区建设墓园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公墓的研究从选址、立意,到实践案例有很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有关乡村公墓的研究很少[1-4]。

1 乡村地区殡葬现状

1.1 乡村墓地现状―坟冢分散无序,公墓硬化突出 目前,我国东部广大农村地区,先人去世后,一般都会选择棺葬,自由选址,葬于自家土地;北方平原地区基本安葬在自家的田地里,边上植树;南方山地丘陵区则会选择安葬在自家山林地中。“村村有坟冢”在中国农村是普遍现象。这些分散无序的坟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日益紧张的今天,已成为浪费土地的始作俑者,必须进行及时合理的整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公墓,将各村民组零星分布的坟冢通过迁坟,进行集中安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散乱差的问题,但是因公墓建设大面积耕地林地被开垦,土地或者硬化,青山白化、黄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1.2 当前殡葬观念―土葬厚葬居于主导,生态殡葬滞后 尽管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殡葬方法,如火葬、天葬、海葬、水葬、悬棺葬、野葬、瓮棺葬、洞葬、衣冠葬、二次葬等等[5]。但是因汉族人口众多,其所推崇的土葬仍是我国主导的殡葬方式。汉字“葬”,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习俗:人死后,将其置于土中,下面填埋树枝,上面撒上泥土,再种上植物。2008年,我国死亡人数935万人,土葬超过50%,占用耕地10几万亩[6]。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对死者停放时间的长短、下葬的方位、祖坟的大小、墓碑的高低都十分讲究,认为其是关系到后代子孙兴旺的大事。一些大户人家长辈去世后,大操大办,阴宅甚至建的比阳宅还要豪华。即使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民想要采取厚养薄葬的生态殡葬方式,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也很难践行。在安徽的安庆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殡葬方式,即厝柩,棺木在地上停放3a后方能入土下葬。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绊脚石。

1.3 现行悼念方式―有声悼念为主,无声方式受众度低 农民在上坟祭奠时,认为只有通过焚烧大量的纸钱、纸车、纸房子、燃放鞭炮等方式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念和孝道,数量越多,意味着越尊敬逝者。每逢清明、七月七、春节,坟地鞭炮声此起彼伏,草纸味四处弥漫,导致空气质量大大下降,甚至引发火灾,对当地的森林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毁坏。当前鲜花、墓志铭等在城市盛行的无声无污染生态纪念方式在习俗浓厚的农村地区受众范围很小。

2 乡村公墓规划建设要点

2.1 选址依据

2.1.1 用地性质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提出保持我国耕地总量“18亿亩”不能减少的刚性约束,任何人、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破限制。因此乡村公墓在选址时,应当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瘠地,最大程度的节约生产用地。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应尽可能的不占耕地而选择荒山荒坡作为墓园的基址。在无山林地的北方平原地区应尽可能的选择荒地荒滩,坚持少占良田,珍惜每一寸耕地资源。

2.1.2 交通通达性 城市公墓多建设在城市内部或者城郊结合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性良好。乡村公墓不同,大多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但是作为祭奠性场所,逢年过节人流量和车流量必定会出现一个峰值,因此其建设必须保证交通可达通畅。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践行了“村村通”工程,因此乡村墓园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此类村庄,后期道路建设只要在原有“村村通”道路基础上实行拓宽和加长工程,可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另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已经实行新型农村社区的乡村地区,可建设大型集中型公墓,公墓选址时应考虑与社区的距离,将公墓尽可能建在中心行政村附近,位于社区服务半径之内,保证各行政村村民都能比较便捷的到达墓地。

2.1.3 因地制宜结合风水文化 乡村墓园进行选址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水源、植物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还应适当考虑风水学,满足几千年来农村地区人们的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说,龙吟福地应当是“前有水为照,后有山为靠,左右有山为抱”、“藏风,聚气,得水”之地[7]。这其中实际上包含了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某些知识:墓园有山,排水容易;周边有水,可起到防护隔离作用;山水结合,树木葱郁,生态效益良好。

2.2 地形处理及道路设计

2.2.1 地形设计 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墓园建设时应注意做好排水处理,分区域进行地形抬高,边缘采用明沟排水,区域内部可结合墓道设置地下排水官网系统。山地丘陵地区,根据土壤安息角原理,山体坡度宜控制在30°以内,不能超过50°,防止山体滑坡。墓区可沿着等高线进行设计,由上至下,呈“梯田式”布局,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

2.2.2 道路设计 为了营造墓园整体景观,平原地区的墓园中道路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方式。山地丘陵地区,道路可沿着等高线进行设计,呈自由式环形布局,减少土方工程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始地貌和生态环境。陵园道路一般分为三级,一级道路即主干道,是全园的骨架,成循环体系,净宽6~8m,能满足车辆双向行驶的需要;二级道路为次要道路,宽度为5m左右,结合无障碍坡道、消防车道进行设计;三级道路为各墓区和园林绿地中游步道,设计宽度为1.5~2m。

2.3 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墓园设计之初,应进行统一规划,做好总体规划(规划目标、规划结构、规划分期)和专项规划(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空间规划、竖向规划、水系规划、植物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运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让整个墓园看起来整齐划一,肃穆可敬。

根据性质划分,墓园可分为2大类,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目前,市、县级公墓多为经营性公墓,乡镇和乡村地区公墓绝大多数为公益性公墓,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在投入使用时,无法采用“以园养园”的经营模式。因此乡村公墓建设时,不能一味照搬照抄那些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建成的城市经营性公墓,设施建设应量力而行,有所取舍,殡葬建筑设施规划应当从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植物生态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上。

2.4 改革土葬,建设生态殡葬设施 为了破除迷信、节约丧葬成本、增加更多耕地、防止瘟疫,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总则第二条:“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为殡葬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待死亡更加理性化,殡葬方式也由传统土葬逐渐向生态殡葬形式转变,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草坪葬、树葬、花葬,也有少部分人选择骨灰墙、骨灰塔等形式,有学者做过关于城市地区最欣赏的殡葬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选择了墓葬(大多数为老年人),43%选择了非墓葬(大多数为年轻人),说明生态殡葬方式是我国殡葬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景看好[8]。尽管现阶段生态墓园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阻力,但是在建O乡村公墓时,我们应该大胆做一些尝试,引入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塔葬等节地新方式,为推行新的殡葬改革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5 运用公园化、生态化、人文化理念进行规划

2.5.1 墓园公园化 墓园除了为前来祭奠的人们提供庄严肃穆的气氛之外,还应该拥有一定的景观,为人们提供短暂的休憩地,同时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真谛。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墓园公园化势在必行。通过草坪、花卉、树木、亭台、小径、流水等园林造景要素,为冷冰冰的墓园增添绿色和生机,以公园的要求来建设墓园。目前“墓园公园化”在国内外已经有成功的例子,如美国洛杉矶玫瑰墓园,道路两侧高大的树木下种植了大片的玫瑰花海,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会到墓地露营、游览、甚至结婚。又如上海福寿园,因其高质量的景观,已成为“上海一日游”景点之一。早在1999年,民政部门就针对公墓建设提出了“保护地球生态,共建绿色陵园”的口号,这为我们建设乡村墓园指明了方向。虽然乡村公墓因建设资金有限,并不能严格按照公园化标准来建设,但是可以结合周边水景、地质地貌、乡土植物进行设计,加入一些休息型设施,做到有景可观、有地可憩。

2.5.2 墓园生态化 在设计之初,除了科学选址,规划墓碑、园路,还应该在墓园内留有适量空间用作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提升景观绿化层次,提高生态效益。

(1)平面构图上,采用“块+廊”的网络生态绿化模式,将自然与人工景观融合。墓区:以常绿树种沿着墓道进行规则式种植为主,营造祭奠氛围;休闲区以自然式(孤植、群植、丛植)配置为主,充满生活气息,给生者以抚慰。

(2)树种规划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北方地区多用杨、柳、榆、槐、椿,南方多为马尾松、构树、泡桐、水杉、杉木、竹子、柳树等;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公墓绿化可以采用当地退耕还林树种,如水杉、杨树、杉木、榉树,也可种植一些苗圃果树等经济植物,绿化的同时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毛竹、茶叶、桂花、紫薇、山核桃、板栗、石榴;考虑防火树种的运用,形成防火隔离带,防患于未然。如木荷、海桐、杨梅、石楠、油茶等;选用色彩变化丰富的植物,展现丰富的季相景观,如红枫、枫香、紫叶李、黄连木、银杏、乌桕、无患子、马褂木等;选择各类鸟嗜、蜜源植物,营造鸟语花香的场景,如槐树、桂花、火棘、枸骨、海桐;打破传统的松柏类植物的垄断地位,可选精神内涵丰富的植物,营造追思空间和场所,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四季常青,虚心直节,梅开五福),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玉棠春富贵);桑树、梓树(家乡),荷花、睡莲(圣洁之花);对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香榧、连香树、香果树等尽量不砍伐,挂牌保护,尤其是在安徽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

2.5.3 墓园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慈孝文化、图腾文化、生命文化都可以为我们营造当代公众陵园的意象提供传统的文化主题[9]。乡村墓园建设时,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素材,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通过设置一些名人墓、文化景墙、雕塑、宣传牌等作为载体,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让后人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孝道文化以及生命文化。

3 结语

乡村墓园是“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其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墓地分散无序的状态,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有利于农村社区实现集团化管理。其选址应考虑用地性质、交通可达性、风水学,科学选址;应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将公园、生态、人文等理念融入其中,走生态殡葬之路。但是当前,我国的公墓建设研究集中在大城市和县区,乡村公墓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另外,农村地区人们对于几千年来所推崇的土葬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如何真正从思想上转变其思想观念,接受新式殡葬,大刀阔斧的推进殡葬改革,除去规划层面,政府部门还应该大力引导推进殡葬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领导,严抓共管;加强宣传,转变公众意识;循序渐进,防止一刀切;拓宽资金渠道,最终加快乡村公墓建设。

参考文献

[1]赵群,李桂文.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2008(2).

[2]陈宇鹏.现代园林公墓建设和运营模式初步探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陈健.西安市现代公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安力加.F代城市公墓设计升级与优化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张晟,邓禧.中国殡葬文化及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7(6).

[6]张宇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发展生态公墓的可行性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7]魏蓉.风水观对中国现代丧葬文化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2.

乡村规划建设第7篇

乡属县四级一般城镇,规划人口到2020年控制为0.1-0.5万人,城镇职能为农贸型,以发展粮油种植、畜禽养殖业为主。

2、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1)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到2020年乡村民聚居度为68.15%,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镇、2个中心村、11个基层村和85个新村点的镇村体系。(新村建设方式、等级、人口及用地规模,详见“县乡规划新村建设点分布情况一览表”)

(2)新村空间分布

乡位于县县域西侧,紧邻广汉市,地处浅丘地带,新村布点依据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选点原则,结合各村的地形条件、现状居住院落基础和老百姓的意愿进行布局,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多分布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能满足老百姓合理的耕作半径,全乡布点总体分布较为均匀。

(3)建设标准

规划新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7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控制在30平方米以内,人均建筑面积控制在35平方米左右。

到2020年全镇新村点建设总用地为66.96公顷,比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144.58公顷,减少了77.62公顷。到2020年全镇村民聚居度为68.15%,因此有98.5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中心村:包含村,村。2个中心村将分别规划配置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一处(“1+6”模式),主要内容包含: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2个中心村分别规划配置幼儿园一处,村,村分别规划建设小学一处,详见“县县域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基层村:包含11个基层村将分别规划配置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一处(“1+6”模式),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基层村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的规模较中心村可适当缩小,根据各村具体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情况,可规划配置幼儿园和托儿所,详见“县县域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新村点:根据其规模大小,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中型新村点23处,配置有商业服务、健身场地和设施、配电房、供水塔、污水处理池、垃圾收集点、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小型新村点62处,一般配置有健身场地污水处理池和设施、供水塔、污水处理池、垃圾收集点,据新村点之间、距城镇、中心村之间距离可联合设置,实现共建共享。详见“乡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正兴村规划建设自来水厂一座,距正兴自来水厂或者城镇水厂较近的新村(2公里内)由城镇水厂供给;距中心村较近的(1.5公里内)可联合建设集中水塔,统一供水;其他区域相对集中的新村可联合建水塔;其他分散、规模较小的新村点可分户打井抽取地下水。

排水:规划采用分流制。雨水管道原则上沿规划道路顺坡敷设,以减小管道埋深。同时结合河流径流区域情况以最短距离布置雨水干管,以便雨水能以最快速度排入水体。污水管道在区内呈枝状形式沿场地内较低处的道路布置,尽量顺坡敷设。距城镇较近(2公里左右)的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场;相对集中的新村点(1.5公里左右)联合建污水处理池;较为分散或排水条件困难的分散建沼气化粪池。

电力、通讯:10kV配电线路宜采用电缆浅沟埋地敷设,但考虑到地方财力等因素,本规划建议主干道路采用电缆浅沟埋地敷设方式,次、支道路则可采用架空形式,实现全镇所有新村点全覆盖。规划电信线路沿规划道路布置,建议主干采用地下管道电缆埋地敷设的方式,次、支道路采用架空方式。

燃料:提倡使用灌装液化气、沼气、电等清洁能源,减少柴、煤的使用。

环卫:新村点均设垃圾收集点,中心村及城镇设垃圾转运站,每日清运至县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在车站、市场、广场主要街道等公共活动场所修建公厕,并加强其管理。

综合防灾:村五社都含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新村规划建设时必须加强消防、防洪排涝和抗震设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