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合集7篇)

时间:2024-02-04 16:55:16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1篇

国体思维是现代思维的重要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宏观与微观、简单与复杂、横向与纵向、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也可以把它叫做复合型和全方位的动态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反面就是单一、孤立、静态的思维方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宏观是钢,是骨架,是整体思维的经络,是概括的,抽象的;微观是血肉,是细胞,是整体的灵魂,是生动具体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宏观理论都起到统率微观理论的作用,而微观理论都是为宏观理论服务的,或论证或阐述宏观理论,它们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只要把两者紧密结合,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深人浅出,使思维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是相对的。从局部看是宏观的东西,从全面看则是微观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往往是以合的方式出现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宏观分为四大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又分为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中国革命史从大宏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小宏观又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相应的还可以分下去,如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样思维,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层次就很分明,既能细致深人下去,又能深入浅出地概括出来。 二、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复杂的东西往往是无序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本质的东西,认识事物是为了把握本质,简化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现象入手,达到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简单中孕育着复杂,复杂中包含着简单,复杂的现象蕴含、掩盖着本质。我们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目的是使问题显示出有序性,为快捷、简洁地思维提供条件,为解决复杂问题准备。另一方面却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便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生动地证明了世界上首先推出自动文字处理机的著名华侨王安的高论: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许多办法,往往是最简单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办法,也证明了古人所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合藏不尽则简”的道理。 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纵向是指思维的一维空间,指知识的连续性,贯通性,以及解决知识的深度、发展、前后联系;横向是指思维的二维空间,指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解决知识上面的汇流相关,广泛衔接问题。横纵结合就是思维的三维空间,构建知识的整体,织成知识的网络。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力地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孤立性和记忆中的死记硬背,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做到融汇贯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纵向思维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深发展,这尤其表现在历史科学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说:“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实为渊源。”这表明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即将成为历史,历史与今天、昨天、明天,是紧密相联系的。以我们建国以来的经济形式而言,经历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形式前后是紧密联系的,特别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再把多种经济形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横向思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即动态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表现出阶段性和过程性。历史上存在的事物,不管再短暂,都有产生、发展、灰亡的阶段和过程。现实中事物或正在萌芽,或已经形成,或正处于发展阶段,或正逐渐消亡。现实中没有,将来才会出现的事物也必然有这些阶段和过程,反映在概念上表现为同一概念的再变动。正如“人民”这个概念,民主革命时期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段、民族资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和私营业企主,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 “火车”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已经变迁,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 上面的阐述说明:文史教师如果经常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整体思维,就能使自己讲课的角度新,涉及的知识面广,既生动活泼又简洁明快;同时有利于学生简捷地由浅人深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2篇

曼昆将这本书写得很浅显,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所以很多概念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说。书的整体结构非常科学与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结构是:引文 +主要内容+新闻摘录 +即问即答+内容提要 +关键概念 +复习题 +问题与应用。由浅入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为用服务,解决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成为可能。曼昆还喜欢引用简单的图表,虽然只有简单的直线和斜线,但对于有简单数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理论。

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7、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短期权衡关系。从而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结构来看,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当然,在这些概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例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又比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是一样的等等。

然而,《经济学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书中另一个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很好懂,一个例子可以贯穿整章,甚至几个章节,将相关的概念都用这个例子引出。让读者的感觉就是似乎将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帮他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当然问题层出不穷,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复杂。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许多经济学概念,分析的过程也就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得到结果时也会有惊喜,原来自己也可以解决经济学问题。而当整个过程结束,在你回想时,又会赞美这迷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为最年轻的哈佛终身教授。

经济学是一门通用学科,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居家过日子,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经济学很好的诠释。

读者点评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没有那么高深的数学内容,很适合大众去看看。对于喜欢经济学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经济状况但是没有强大的数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读的。此外,这本书还有比较多的现实中的案例,帮助你理解。我建议先通读一遍,然后再细读。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思路变得清晰。

――我的无声战争

2、读完曼昆的书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就觉得并不是神坛人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学习和联系来加深自己对于经济的认知。十大原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任何人来阅读!

――小诺

3、这本书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对于自由市场的福利分析、政府干预、卖者的市场该机构和消费者行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真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是这个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分析思路!走过这一步,更加感觉读书如学走路,看高级前还是先把初级读物消化好。

――Infinite719

4、曼昆的这套书,前后看过很多遍了。很深入浅出。哈佛商学院的必用教科书,也是北美很多商学院的教科书。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同类语言用晦涩语言阐述的同样课题。此外,细腻地结构了宏观和微观领域,让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入微地了解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观把握的基础。

――roze

5、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微观经济学,可以说这本书层层深入 讲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让我不知不觉被吸引,从到手到读完 几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读最喜欢的IT 书籍的时候 也不曾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身边一直在进行却未关注和总结过的东西,难得好书,翻译也不错。

――天之炽

6、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作为业余人士,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专业著作能让我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者工具书而读懂,甚至开始喜欢上经济学。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奥,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论著作,但绝对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把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经济学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读者。

――原来是颗豆

同类书籍简介

《价值投资,从看懂财报开始》

作者:孙旭东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财务指标和怎样看透会计数字。作者根据大量真实的上市公司公开财报数据,详细讲解了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偿债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应用和分析重点。书中还结合具体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观看待各类会计数字,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约翰・博格传》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谁是约翰・博格?他被《财富》杂志评为与沃伦・巴菲特、格雷厄姆、乔治・索罗斯齐名的 20世纪四位投资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着超过 9500万美元的资金。他是指数基金的缔造者,正是他所创造的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在这些光环之下的约翰・博格还有着另一面,他在 1991年的年收入仅为260万美元,甚至不能与主动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相提并论,人们称他为“基金行业的圣徒”。

《鲁莽濒危》

作者:格莱金・摩根森 /约书亚・罗斯纳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纽约时报》财经记者格莱金・摩根森和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约书亚・罗斯纳,凭借多年的经济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和阅历,以 200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以房利美公司作为一个叙述主体,对整个金融危机的潜在根源和变化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为鲁莽行事加剧经济危机的管理者们的失误;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全方位探析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避开股市的地雷》

作者:张化桥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最近一两年,股市风雨飘摇,评论员、分析师和投资者不断惊呼:“超跌了,见底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泪,究竟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张化桥继续敢言作风,在新作中大胆揭示各类投资陷阱。他认为,股市遍布的三种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账,报喜不报忧;政府或纵容,或给予企业单次的补贴优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过分自信、不做足功课、投机取巧,也无异于自设陷阱,最后必误踩地雷,遍体鳞伤。作者凭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经验,在本书中详细分析如何识别及避开这三种地雷。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作者:卡门 M. 莱因哈特 / 肯尼斯 S. 罗格夫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想传递的基本信息很简单:我们曾经经历过。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这种认识,就使得我们朝着完善全球金融体系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使我们能够降低未来危机的风险,也能更好地在危机来临之际妥善应对灾难。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微积分学;物理学;经济学;应用;变量

一、微积分学的建立

讨论和研究微积分学,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微积分学的建立及其发展历程。最早追溯到十七世纪,科学家们就已经将微积分这个概念定位成一门专业学科,因此我们认为微积分学成立于十七世纪。再往前推算和追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曾在三世纪利用类似于近代积分学的思维去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球和球冠面积、螺线下面积和旋转双曲体的体积等诸多数学问题,获得了比较客观真实的科学结论。中国的思想家庄子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而数学家刘徽则在割圆术中提到“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的经典论证,这些都被后人视为古代著名的微分和极限概念。再说十七世纪的微积分学科,当时数学界有诸多的科学问题亟需解决,大致包括四类主要类型的课题:第一类是求即时速度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出现于研究运动的过程中;第二类是求曲线的切线问题,通过函数表达式的系数来求得坐标系中的相应函数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就是最值问题,具体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两种;第四类问题主要是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部分的面积或体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问题、以及物体的重心问题等,这类问题相对比较多且复杂,因此归为一类。在当时,科学界出现了法国费尔玛、笛卡尔、罗伯瓦、笛沙格和英国巴罗、瓦里士以及德国开普勒、意大利卡瓦列利等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为解决上述四大类的问题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人都提出了大量的有建树意义的理论,为微积分学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特殊贡献。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科学家柯西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了微积分理论知识,建立了极限理论学说,之后在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的贡献下,将极限理论演化为微积分学,奠定了微积分学的坚实基础。无论是欧氏几何,还是上古和中世纪代数学,都被认为是一种常量数学,而只有微积分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量数学,这也是数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阶段

微积分学就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和概括。世界上一切的客观事物都在始终运动和变化,因此万物都是一个变量概念,人们在解决诸多问题和现象时都需要用运动观点和手段进行分析。微积分学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主要出现在高等数学领域。数学家们在研究函数时发现,有时需要从量的方面来研究事物运动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数学上称这种方法叫做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包括微积分、函数论等许多分支学科,这是数学分析的广义概念。现在一般习惯于把数学分析和微积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于是数学分析就变成了微积分的同义词,函数论的概念变得相对次要。顾名思义,微积分学括微分学和积分学两大部分。其中,微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理论、导数、微分等;积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定积分、不定积分等。微积分学的发展离不开微积分的应用,其最初应用是牛顿在物理学的推理论证,当时牛顿应用微积分学及微分方程等知识,由万有引力定律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并运用至今。此后,微积分学的推广和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数学系统的发展和变迁。同时,其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经济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微积分学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数学的进步,逐渐解决了很多曾经无法解释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的分支学科中倍受青睐,自身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高等数学的主要分支就是微积分学,而且,微积分学不仅仅是局限于在解决力学变速问题中发挥作用,还涉及到诸多的其他学科领域,推动了整个数学界以及科学界的发展进步。微积分学的产生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极限概念;第二阶段,求积的无限小方法;第三阶段,积分与微分的互逆关系。其中,第一、第二阶段是由欧洲的大批数学家积年累月铸就成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方法;第三阶段是由莱布尼兹和牛顿共同完成的。

三、微积分学知识体系论述及其应用领域

高等数学中,实数、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是建立微积分学的基础,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微分学、积分学等共同构成了完善系统的微积分学体系。追溯其源头,微分学知识最早源于对曲线作切线的问题和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问题,积分学概念则起源于求某些面积、体积或者弧长等问题,其核心思想就在于运用微元法和无限逼近理论解决变量问题,通过上述手段不断地将变量问题分割成常量问题进行处理。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微分与积分的关系: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即知道了函数的导函数,反求原函数。在应用上,积分作用不仅如此,它被大量应用于求和,通俗的说是求曲边三角形的面积,这巧妙的求解方法是积分特殊的性质决定的。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若知道了函数的导函数,就能够反求原函数。在微积分学的应用方面,积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求和问题,以及求曲边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一个实变函数[f(x)+C]'=f(x)在区间[a,b]上的定积分是一个实数,其数值等于该函数的一个原函数的b值减去a值。积分则从不同的问题角度分支出来两个数学概念:定积分和不定积分,其中不定积分是为了解决求导和微分的逆运算应运而生。例如:已知定义在区间I上的函数f(x),求一条曲线y=F(x),使其在任意点的切线斜率均为F'(x)=f(x)。函数f(x)的不定积分是f(x)的全体原函数。总体而言,微积分学能够并且已经运用于求平面图形的面积、 求平面曲线的弧长、求立体的体积、求旋转体的体积、以及求旋转体的侧面积等问题的应用中。本文不再重复举例和分析,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微积分学在物理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都以最简单的规律和现象为依据和基础,比方说,我们习惯从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研究质点运动学,以点电荷为基础研究带电体产生的电场物质。巧妙地利用微积分学知识将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分割成为小空间、小时间范围内的局部问题,通过化整为零的手法,把局部范围分割到无限小,再将这些无限小的局部问题近似处理为可研究的简单问题,最后将这些诸多的局部范围内的结果累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结果。物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世界规律的自然科学,深受理工科学生的喜爱。随着物理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以及所研究事物的层次的不断深入,物理学中所运用和涉及的微积分思维也越来越多,例如在考虑物体的运动时,由于其速度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很难求其在某一点的即时速度。数学家们就利用微积分思想,将非匀速运动转化为由一段一段匀速运动构成的片段,再进行常规计算,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都是以最简单的现象和规律为基础的,例如质点运动学是从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带电体产生的电场是以点电荷为基础。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则可以化整为零,把它分割成在小时间、小空间范围内的局部问题,只要局部范围被分割到无限小,小到这些局部问题可近似处理为简单的可研究的问题,把局部范围内的结果累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结果。

微积分学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具体在于研究在经济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函数关系,因此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常用的函数。导数又称导函数,它直观地反映了函数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相应函数值发生变化的快慢程度,即变化率这一概念。其定义是: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为:函数y=f(x)在某一区间内的每一个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范围内可导,因此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经济学引入导数概念,推广使用其边际和弹性理论知识,促使经济学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可以定量分析很多之前无法分析和解决的经济学问题。利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经济变量,解决边际效用、边际收益、边际利润、边际替代等经济学问题。总之,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在经济学中很多函数里面都有导数存在,进而进行某些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最优化的结果。根据导数的性质,能够分析一些经济学函数图像的走向问题,查找其曲线变化的原因。函数极限概念的发展,促进了很多微积分学知识的发展,解决了一系列的经济学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积分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求总值(例如求总成本和总利润等数值),包括其他变量时间累计的总量等。这些经济活动内容涉及到很多个领域,而且其函数的表达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表达式的基本原理都大致相同。最后,介绍一个关于增长率的例子。假设变量y是时间t的函数y = f (t),则比值为函数f (t)在时间区间上的相对改变量;若函数f (t)可微,则定义极限为函数f (t)在时间点t的瞬时增长率。对于指数函数而言,该函数在任何时间点t上都以常数比率r增长。运用微积分学解决企业经济学问题时,企业资金、投资、收入、人口、劳动力等变量都是时间t的函数,若这些变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以常数比率增长,都可以用微积分关系式来描述和表达。而此时,指数函数中的“r”在经济学中就一般的解释为在任意时刻点t的增长率;当函数中的r取负值时,亦即瞬时增长率为负值,则将r称为衰减率(与增长率相对),例如贴现问题就是负增长问题。

四、微积分学的重要意义

微积分的诞生是世界数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解析几何的诞生是对旧数学的总结,促使几何与代数两门学科融为一体,进而引发出变量的概念。变量,为研究运动问题提供了基础和思路。微积分学的建立集结了先前诸多科学前辈们的心血和经验,代表着人类一步一步顽强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认了理性思维的伟大结晶和果实。微积分推动了人类把握运动和过程,造就了工业革命和大工业生产等著名变革,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和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步,毫无疑问,微积分的发现是世界近代科学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熊慧娟。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李莎澜。刘清国。张维维。加强数学中美学教育 提高士官数学教学质量[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金永容。微积分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4篇

本书从简要概述经典物理、统计物理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明显不同开始,论证为什么量子力学的应用可以超出物理学的范围,并且定义了量子社会科学。指出所谓的量子社会科学并不是要用适用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原理重新表述社会,而是尝试借助量子力学的一些形式理论和概念,研究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在心理学、经济学与金融学中量子概率效应的存在,提出并解答了一些基本问题。他们论证了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信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形式化的奇妙方法。本书建议了一种类-量子方法可以作为理解经济学与金融学中心对象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两位作者还论证了概率相干性能够用来解释著名的Ellsberg决策佯谬中总概率规律的破坏,本书两位作者对这一新奇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一些领先的贡献。

两位作者深知这样一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是与直觉相反的,他们要把解释亚原子行为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理论用于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尽管我们掌握了很多亚原子世界的精确知识,但是从来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直接经验。把微观世界有效的理论用于宏观世界可信度如何?这样奇特的做法会不会令人担忧?感兴趣的读者都可能提出这类问题。两位作者的想法是,关于他们开创的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应该由读者在读过该书之后自己得到答案。

本书陈述的模型可以称之为类-量子的,他们与量子物理没有直接关系。作者强调指出,对于复杂的社会系统所做的信息处理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描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阐释了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和决策问题。

把精确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其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是消除这样的一种误解,即似乎在物理学与社会系统模拟之间本来就应当存在一架桥梁。实际上,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系统中,所得结果的“物理等价物”几乎毫无意义。

全书内容分4个部分,共15章。第1部分 社会科学中的物理概念,含第1-3章:1.经典、统计和量子力学,三合一概览;2.经济物理学; 3.量子社会科学。第2部分 数学与物理的预备知识,含第4-6章: 4.矢量的微积分学及其他数学预备知识;5.量子力学基本要素;6.Bohm力学的基本要素。第3部分 心理学中量子概率效应:基本问题及其答案,含第7-9章:7.简略概述;8.心理学中的干涉效应——导论;9.决策的类量子模型。第四部分 经济学、金融学与脑科学中的其他量子概率效应,含第10-15章:10.危机中的金融学/经济学理论;11.金融与经济学中的Bohm力学;12.BohmVigter模型和路径模拟;13.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的其他一些应用;14.大脑的类-量子处理的神经心理学起源;15.结论。

本书是面向经济学和心理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部具有新颖、独特观点的专著,很具启发性和创新性,对于希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很有参考价值。作者概述了进入该领域所需的数学预备知识和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对那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并打算阅读该书的读者很有益处。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均衡理论 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基本含义与应用

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理论得以统一的一般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所谓均衡,萨缪尔森作了如下解释:“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1]均衡理论可分为两种假说类型:一种是如何建立均衡状态,即获取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小)值时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均衡分析又称为“最优化”问题,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成本最小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例如微积分的导数、线性函数等。另一种是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所经历的途径[2],它研究参数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实现均衡的动态调整行为,例如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如何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当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行为变化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化等,一般使用图形和文字说明。按照难易程度,这一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单个的、一般的市场入手,通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3],也会对特殊市场进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最后是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均有应用,其中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成本最小化)、厂商行为(利润最大化),以及均衡国民收入属于第一种类型;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及变动属于第二种类型(见图1)。

二、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教学难点与效果

(一)“教”的难点

1.类型区分。对于均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给,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义会有所区别,例如第一种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数理的观点求出极值条件而不仅仅是需求等于供给的简单理解,学生在区分类型方面缺乏经验,教师在定义诠释时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

2.学法分歧。均衡理论基本上是通过图形进行推导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图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较和归类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例如文科生)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向于死记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究图形。这种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难”与“重”的把握。均衡理论的分析过程难易程度不等,由于学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难度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减少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甚至避而不谈,而重点内容既包括简单的,又包括复杂的,如果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不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达不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供求变动的四种情形,对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十分重要,但有的学生会认为太难而不去理会。

4.评判标准。均衡分析基于经济假说的系统建立,案例答案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换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或是纯文字叙述,或是图形描述,或是数量模型计算,而有的学生趋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复习使用。

(二)“学”的难点

1,数量知识。均衡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模型(图形)或数学推导将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逻辑性强,系统严密,本身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推理能力。但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中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时半刻很难消化。

2.图形含义。无论是最优化分析还是市场供求分析,都依托了大量的图形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也以英文简写的形式出现,例如“P”可以代表价格或者产量、“S”可以代表供给曲线或者储蓄,“T”、“A”、“M”的含义分别是“总量”、“平均量”、“边际量”,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字母的经济含义,有的甚至不能将图形、公式的含义同教材上的文宇描述统一起来。

3.语言转化。均衡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有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由于在陈述时往往需要转换为数学语言,由此推导出解值后又要还原为经济解释,例如对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的把握,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将MR(或MC)理解为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要从微积分的角度计算收益(或成本)函数的导数得出具体数值,不少学生达不到语言转换的能力要求,在论述或计算时常常花大量篇幅同义反复却始终抓不住要点。

(三)教学效果

1.“教”疲“学”劳。如上所述,均衡理论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微积分、英语、金融等综合知识,对初入大学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课程,大脑思考的负荷较大,整体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赶进度,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合班授课,两至三节课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体力、脑力上的考验。

2.课堂气氛偏严谨。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微积分的解题经验,对均衡理论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很不平衡:在涉及简单的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较高,踊跃发言,而在涉及导数、函数的数量分析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够与教师响应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缺少回应。

3.考核结果两极分化。均衡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卷面考试中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会达到50%―60%,题目形式以计算题、图形说明为主,因此,卷面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均衡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的考核结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得高分(优秀)与低分(不及格)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偏高(见表1)。

三、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限制数学难度

如上所述,均衡理论分为市场供求相等和极大化原理两大类型,针对市场供求均衡的这一类型,要尽量避免运用数学语言,多用文字阐述处理,辅之以必要的图表,从而克服学生因缺乏数学准备而面临的学习困难。在解决极大化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微积分的论证虽然不能舍弃,但可以限制在初级水平,例如一级导数的运用,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分析的严密逻辑性即可。

(二)经济实例导入

均衡理论中的数理分析,是降低学生理解力的主要原因,而案例尤其是经济实例导入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这一原理与经济现象、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通过举例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解释偏好、效用及需求,更容易让其接受之后较为抽象化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又如宏观部分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引入央行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理解。

(三)简明图形教学

均衡理论的深浅难易与图形描述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图形的简单性。简洁明了的图形,配以几个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克服不愿研读图形的惰性。二是图形的对比性。在均衡分析中许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均衡的形状,各个市场的供求曲线,等等,通过图形对比,学生不但能及时温习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四)概念对比教学

在均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次接触许多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例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预算线与等成本线(见表2),这些概念要么文字表述类似,要么图形相近,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因此需要在授课过程别加以比较对照,区别这些概念各自所涉及的变量和内涵的不同,对英文简写也加以比较。

(五)增加实训过程

均衡理论的课堂实训,是指由教师布置特定主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并进行观点说明,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对复杂的均衡理论普遍缺乏自信,如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图形绘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能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例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4],从而实现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的目的,减少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

(六)适量课后习题

我认为,课后习题的传统教学法在均衡原理的学习阶段有其必要性:一是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与习题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均衡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微积分的导数与经济学的边际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惯将数学融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完成各式各样的判断题、选择题才能真正巩固,例如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何随着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画图分析才能确保结论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辞典[Z].京华出版社,2001.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经济人”假设;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005-07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深度不确定性时代,如何看待和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先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弗兰克·奈特都曾给予过密切关注。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他早期对不确定性的哲学研究,其成果是《概率论》,一个是他后期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学研究,其成果是《通论》,而前者正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哈耶克从知识观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不确定性与市场秩序生成的内在关系,尤其是他通过“无知的知识观”和“默会知识观”对自发秩序的揭示和对建构论理性主义的批判,更是凸显出不确定性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奈特把不确定性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联系起来,指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乃是,通过鼓励人们承担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防止以暴力或者其他外在干预的形式(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压缩或者取消人类行动的自由空间。由此看来,尽管奈特、凯恩斯和哈耶克分别来自三个相互对立的经济学派别,但是他们的经济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主旨,即如何看待和应对经济世界的真实不确定性,这为三者之间展开实质性对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一、凯恩斯:概率、信念与不确定性

一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它缺乏一个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结构①。这不是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中没有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而是说凯恩斯的微观分析既含混不清又充满矛盾,给后人留下许多猜想的空间和令人困惑的问题。正如卢卡斯所言:“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的看法已成为常识”,但是,“人们对这一需求的本质及满足这一需求意味着什么还认识不清楚。”②一种观点认为,凯恩斯的微观理论从未向理性主义观念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凯恩斯分享着理性预期理论家的信心和乐观主义”③;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根本上是拒斥理性主义传统的,心理主义分析是凯恩

斯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凯恩斯的理论体现了一种调和主义:在理性与非理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谋求妥协。凯恩斯本人似乎也感受到了自己在人类理性认识上的混乱,甚至声称自己深陷于“苦恼”和“不可救药”之中⑤。

人们的看法如此不同,以至于詹姆斯·托宾直接将《通论》的微观基础问题称为“一个难解之谜”。除了上述意见分歧之外,这个难解之谜真正令人困惑的地方还在于:在《通论》出版之前,主流经济学未能考察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形成过程,这在众多卓越的经济学家中被默认为一种事实,也未曾引起大的争论。但是,在《通论》出版之后,由于它将不确定性和预期作为“核心论题”,人们对凯恩斯未能在《通论》中建构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过程的理论颇感困惑。正是在此意义上,霍奇逊指出:“凯恩斯没有考虑这种预期是怎样形成的,他的著作留下了这个空白,而在这个空白点上凯恩斯体系最易受到攻击。”⑥ 既然学者们已预先判断,凯恩斯没有为他的《通论》建构一个微观基础,即提供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过程的理论说明,那么在《通论》出版之后,学界不余遗力地开启重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论运动,也就是被视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都是从关注不确定性和预期出发,理性预期假说却得出了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截然相反的政策结论。在卢卡斯那里,预期的不确定性不是被用来探讨《通论》的微观经济学结构,而是被用于反驳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并为经济政策的自由放任辩护。令人疑惑的问题是:既然《通论》把不确定性作为“核心论题”,主流经济学家们怎么可能以不确定性之名来证伪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结论呢?理性预期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与凯恩斯所谓的不确定性究竟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构成了围绕《通论》展开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之争的核心。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第7篇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多少微积分知识作为尺度,也很少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经常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不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实验课程环节,学生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3从教学手段方面看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还停留在一支粉笔黑板教学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与练,与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缺乏数学软件包括Matlab、Mathematica等的使用。缺乏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3.1教材改革

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微积分教材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微积分教材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少改革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并对原有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在微积分教材改革中,由哈佛大学编写的《微积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采用了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全书采用“三原则”的模式介绍定理和概念,“三原则”是指:每一个概念以几何,文字描述和代数形式呈现出来。其二,“阿基米德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建构性学习理论的重述:该学习理论认为正式的定义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两个原则的采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后来,“三原则”又发展为“四原则”,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写作”,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定理或概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革微积分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形、表格,而且大多数的改革微积分都没有对证明进行严格的要求。改革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定理比证明定理更有价值。改革微积分教材应遵循着“精简而生动”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可以将那些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从微积分教材中删掉。我国的微积分教材大都是严谨的思辨的微积分体系。各种教材和教师讲课通常都是从极限理论开始讲授,并以极限为线索贯穿始终。缺乏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微积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微积分教材通过几年的改革,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这些教材注意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积分的概念,处处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优秀微积分教材概念介绍详细、直观、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应用例题,涉及面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地质、气象、天文、心理、社会科学等。这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微积分自身体系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如何在保持我们的优势与特点的同时,加强微积分的几何直观教学、注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必须加大微积分教材改革的力度,在适当考虑微积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前,我国使用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多为传统的教学范畴内容,而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目前比较活跃的学科的内容太少,换言之,微积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内容还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另一方面,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充实和加强应用知识,特别是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3.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微积分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微积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起着次要作用的弊端,强化参与式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也不是以听课为主,而是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下经过实践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习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学会应用;第二,处理好所讲述内容的严密性和清晰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定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部分定理只提示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而部分定理则可以不加证明,只需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总结出定理的内容,并解释如何应用即可。当严密性和清晰性相抵触时,应该选择清晰性;第三,处理好微积分教学中形式化和直观化这对矛盾。当形式化和直观化相抵触时,应该选择直观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植入数学文化,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与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五,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实用训练。如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用料最省、体积最大以及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利润、最小成本、边际、弹性分析等问题。定积分中的微元法也是应用中的有效方法,可以用来计算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图形的重心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和管理理论;第六,加强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微积分看作实验科学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发现式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执行计算机任务,自己发现最重要的数学结论。这些任务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思维构建;第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增设研究性课题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性课题作业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可更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手段改革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