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09-22 09:43:16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1篇

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尼思・阿罗认为,在民主社会,集体决策规则应满足下列标准:(1)无论选民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种决策。如果某些人具有多峰偏好,选举过程仍不会崩溃。(2)它必须能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排序。(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具体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认为A优于B,那么,社会的排序必须是A优于B。(4)它必须前后一致。即A优于B,B优于C,则A必定优于C。(5)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和B的排序。这个假设又被称为不受被选方案影响假设。(6)排出独裁。社会偏好绝不能只反映单个人的偏好。阿罗经过研究后认为,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答: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

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

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有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有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阐述科斯定理的涵义。

答:科斯定理的涵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它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人分配结果的不同。

从国内外公债管理的经验分析,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简述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简述财产税的特点。

简述财产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特点:(1)税源固定,有利于地方政府征收管理;(2)财产税不易转嫁,税负一般由纳税人承担;(3)财产税可调节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水平,体现社会公平。

功能:首先,财产税可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供充裕的税源;其次,财产税能够调节财富不均,鼓励勤劳致富,限制不劳而获,体现社会公平;再次,财产税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财产的有效利用。

简述财政补贴的涵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政策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涵义及特征。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2)政策目标有区别;(3)政策手段有区别;(4)政策时滯不同;(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简述常见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

答:常见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有:(1)国有资产的股份制经营。(2)国有资产的集团经营。(3)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4)国有资产的承包经营。(5)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

简述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1)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答:(1)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稳定市场物价。

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以及政府开发公共投资的原因。

答: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等。

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外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简述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主要区别。

答: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存在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1)投资效益目标不同。(2)投资规模不同。(3)投资方式不同。(4)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不同。

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理论依据以及其他供给方式。

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答: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此外,公共物品还可以通过混和供给、私人供给等方式供给。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答:当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2)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3)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某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的条件:(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1)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简述公债偿还的方法。

答: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简述公债发行的条件。

答: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有关的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简述公债市场的主要功能。

答:公债市场的主要功能有:(1)公债市场为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3)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4)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答: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的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予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2015年1月试题]

答: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简述国际税收中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2016年1月试题]

答: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三个:(1)总机构所在地标准,即以法人居民的公司总机构所在国为判定标准;(2)注册所在地标准,即按照某国的法律规定,在该国登记注册的公司即为该国的居民;(3)公司的控制权所在地标准,即以公司的实际控制管理中心所在国为标准,判定该法人为该国的居民。

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

答:(1)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2)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3)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简述行为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禁于征”的性质。

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

答: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1)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2)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简述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答:(1)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特征,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少基础设施消费者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果由私人部门投资会造成严重的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必须以公共部门投资作为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如供电、供水、供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放任私人投资,容易产生垄断经营,服务质次价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

部门公共投资介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良性经济运营环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有的项目本身只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适合公共部门进行投资。

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答: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证明,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5)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答:(1)应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2)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实现分类监管和改革。(3)推进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简述课税权重叠的情况。[2017年1月试题]

答:课税权的重叠有三种情况:(1)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2)各国对来源地的不同解释造成的来源地管辖权的重叠。(3)各国对居民身份标准的不同规定造成的居民税收管权的重叠。

简述目前各国通过多边协商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1)在联合国范围内开展多边协商合作;(2)由个别国家或国际组织发起,多国政府参加,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协调合作机制。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

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

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简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问题的管理。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简述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

答: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2013年1月试题]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予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身具有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内部资料]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政府在此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

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2)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3)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

(3)资源配置。

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2)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3)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简述所得税的缺点。

答:所得税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所得税收入不够稳定。(2)所得税的累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生产劳动的积极性。(3)所得税计算较复杂,征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偷漏税等情况。

简述所得税的优点。[2017年6月试题]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2)税负不易转嫁;(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简述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主要途径。

答:(1)向议员等决策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表达本集团的愿望,进行劝说和游说,以影响其投票决策;(2)以游行、静坐、示成、罢工等形式,向政府或立法机关施加压カ,力图在公共决策中达到其目的;(3)直接或间接地向议员或政府官员行贿,以达到改变公共决策,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简述我国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简述我国预算编制的程序。

答: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1)单位、部门提出概算;(2)下达预算收支指标;(3)编制汇总预算;(4)审批预算。

简述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答: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1)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4)加强法制建设,政府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简述现阶段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现阶段,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1)社会发展领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2)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别突出。(3)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改革有待深化。(4)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有待提高。(5)公共物品决策机制有待改革。

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答:消费税是各国流转税制的主体税种之一,与其他流转税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消费税按销售额或销售量计税。(2)征收项目有较强的选择性,税率差异大,可充分发挥对消费的调节功能。(3)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4)一般没有减免税的规定等。

简述消费税的作用。

答:消费税在国家税收制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稳定、可靠地筹集组织财政收入。(2)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3)有利于调节各类社会成员的收入,缓解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

简述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政治安定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简述预算编制的原则。

简述预算编制的主要原则。

答: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1)完整性原则,国家预算必须包括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2)准确性原则,在编制政府预算时,财政收支数字应进行科学的测算;(3)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4)年度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一年。

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答:根据对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的处理不同,可将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增值税,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二是收入型增值税,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三是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性全部抵扣当期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额。

简述债务风险管理的环节。

答: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

简述政府采购的含义及特点。

简述政府采购的特点。

答: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与似然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5)采购的数额巨大。

简述政府对市场垄断治理的途径。

答: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法律手段打击或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2)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府管制,价格由政府控制或

指导,并对服务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限制这类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简述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答:在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除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外,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收入分配差距导致个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不同。(2)保障社会公平。(3)商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简述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简述政府收入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

答: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政府通过组织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府收入的数量,在决定资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2)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条件;(3)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简述政府外债的主要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

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答: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简述政府组织收入的原则。

答:政府组织收入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展经济,培养财源的原则。(2)杜会各阶层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答:直接税的特点是:(1)税负不易转嫁;(2)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答: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简述资源税的特点。

答:资源税的特点有:(1)对特定资源征收;(2)调解级差收入,体现社会公平;(3)调节资源收益,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简述资源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与其他类型税种相比,资源税具有以下特点:(1)征税对象针对性较强,征收范围较窄;(2)从量定额计征税款,简便易行;(3)实行差别税额。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税具有十分重要功能:(1)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调节资源开发的级差收益,鼓励企业间公平竞争;(3)为政府组织更多的财政收入。

简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答:主要包括:(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

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1)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2)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3)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答: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从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分析,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信息的不对称性;(5)市场的不完整性;(6)收入公平分配;(7)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和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合理性的依据。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财政投融资的作用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较好方式。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

(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

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世界各国政府公债偿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世界各国政府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

(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税负转嫁的特征是什么?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外部效应(外部性)有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

答:由于外部性是伴随着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将外部效应(外部性)分为四个类型:生产的外部经济性(因生产的积极影响而产生)、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因消费的积极影响而产生)、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因生产的消极影响而产生)、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消费的消极影响而产生)。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2篇

关键词: 微课;慕课;协作;Web 2.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85-04

一、引言

伴随着微课教学理念的快速发展,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也几乎同步发展起来[1-3]。当前国内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比较著名的有微课网、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以及咪咕学堂等。这些平台上的微课资源都是平台运营商利用自己的资源组织专业化的微课制作团队针对目标受众所专门打造的,无疑这些微课资源的质量都相对较高,但是由于盈利是这些平台的终极目标,所以这些平台上的微课资源已经或终将付费才可使用。这种中心化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在本质上与今天互联网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共享”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此外,由于这些平台的封闭性特征,使得这些平台上的微课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了克服中心化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上述不足,充分发挥微课“自由、协作、共享”的本质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并且介绍了其实现的关键技术。

二、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目标是:一方面为了实现微课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微课资源的自由创作,即人人皆可建设自己的微课资源;另一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利用这些微课资源,引入第三方的微课中介。微课中介是一个中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第三方平台,它提供创作者自己创作的微课资源的渠道以及使用者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微课资源的工具。利用微课中介将广大的微课资源提供者和微课资源使用者联系起来,实现真正的“草根制作,人人可得”的微课资源共享的目标。

传统的中心化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微课资源的共享范围始终是受限的,将中心化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为非中心化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其核心在于基于协作的理念。以协作为中心,理论上使得资源共享的范围由有限变为无限,这是它的最大优势。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进行重构。

图1所示为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图[4,5]。该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将传统的资源者和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二元关系改变为微课需求者、微课所有者和微课中介之间的三元动态关系。微课资源所有者在制作完成微课资源以后,首先使用微课标记元语标注自身所拥有的微课资源,形成微课资源描述文档。这里的微课资源标注元语是一种由微课中介所导入并且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构建的用于微课资源标记的受控词汇体系,类似于社会化标注系统里的受控标签,但是微课标记元语具有更多的规则性。然后微课资源所有者将其建构的微课资源描述文档通过互联网提交给第三方的微课中介。微课中介是一种“云”端的资源管理的服务者,类似于今天的淘宝平台。微课中介同样依据微课资源标记元语体系,使用工具自动抽取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的微课资源描述信息,然后按照其所建立的微课资源组织体系将其组织起来,并存入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的中心数据库,最后将该微课资源描述信息在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上。微课资源需求者同样首先利用微课标记元语来描述自己的学习需求。为了便于学习者描述自己的学习需求,微课资源需求者使用的微课标记元语是一种轻量级的受控词汇,它是对微课资源标记元语体系的一种面向用户的简化结果。然后微课资源需求者利用其所建构的需求描述信息,在第三方的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中检索以发现其所需要的微课资源,当找到感兴趣的微课资源以后,通^相关工具,借助于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的所有者的相关信息来建立与所有者之间的访问应用关系,开始进入使用微课资源的过程以展开自我学习阶段。

在上述这样一个微课资源的、组织、发现和应用的完整过程中,微课资源所有者、微课中介以及微课资源需求者的工作都是围绕微课标记元语展开的。微课标记元语在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三者之间协作关系的技术保证。基于微课标记元语可以设计各种微课标注工具和微课资源自动匹配和检索工具。在微课资源所有者描述其微课资源和微课资源需求者描述其学习需求时,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实现半自动化的微课资源标注或微课资源的自动推送服务,从而简化微课资源所有者的自我描述工作、微课资源需求者的需求描述和检索工作以及微课中介的微课资源登记信息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基于微课中介的资源共享典型场景

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强调通过微课资源所有者、微课资源需求者和微课中介的紧密协作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微课资源的最大范围的共享。这种协作体现在三个方面:微课资源所有者对其所拥用资源的自我描述;微课中介对其微课标记元语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对微课资源描述信息的组织、管理和;微课资源需求者对其学习需求的自我描述。这三种协作都是以微课标记元语为联系纽带的。下面通过一典型场景来介绍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使用过程及其资源共享的优势。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务处组织各个学院开发了大量微课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置在校园网上供本校师生使用。由于这些微课资源的部署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所以除了本校师生使用这些资源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性的使用,这使得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在导入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以后,这些微课资源的所有者登录微课中介的网站,按照微课描述模板的要求填写微课的特征信息。微课描述模板是基于微课标记元语体系开发的一种半自动标记工具,其目的在于在简化微课所有者描述其微课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获得结构化的受控标记内容,这正是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与当前的社会标注系统不一样之处。在微课所有者提交其微课描述文档以后,微课中介的资源共享登记系统抽取所有者提交的描述信息内容,依据微课标记元语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将微课所有者提交的微课资源进行自动分类组织。

微课资源所有者可以选择将微课上传,也可以不上传,只提交微课资源描述文档即可。对于前一种情况,上传的微课资源即进入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这就意味着该微课成为真正的社会性资源,以后对于该微课资源的使用将不再受微课所有者的控制;对于后一种情况,微课资源所有者在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提交了用户访问的路径信息,用户使用这一路径信息可以获得和微课资源所有者联络的通道,由微课资源所有者控制微课的使用过程。这样既发挥了微课中介的社会性资源整合作用,又保留了资源所有者对自身资源的完整控制能力,能够保证微课所有者通过微课资源共享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进微课资源更加广泛的创作与共享。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使用微课共享资源平台使得发现微课资源的可能性极大增加。由于资源所有者提交的微课资源描述信息的受控性特征,微课中介所提供的微课资源具有很好的分类结构特征,当用户无法清晰表达自身的学习需求时,可以直接使用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地图帮助自身发现潜在的学习需求。在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引入了“先导知识元”的概念,它表达了当前微课中所使用的基础性的知识单元,其目的就是帮助用户使用逆向回溯的方式寻找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先导知识元”建立了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中的微课资源间的横向联系,它与微课标记元语体系所建立的纵向分类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网状的微课资源图谱,这是用户易于获得所需资源的最重要保证。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资源检索的方法寻找资源,由于微课标记元语体系的存在,微课资源共享登记系统可以提供传统图书情报系统所使用的复杂精细化的资源检索过程。这些技术特征都为简化用户的使用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上述场景描述可见,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各方协作,在实现微课资源最大限度共享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每一方的使用过程。借助于“自由”、“开放”、“简单”的平台特征来促进社会范围内的微课资源的创作、共享和使用的正向循环。可以预见,一旦这样的平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则其累积的微课资源将会无止境的增加,最终必将形成一个微课教学的开放性生态环境,它又会反过来影响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并非不可能!

四、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

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 “自由”、“开放”、“简单”的平台特征在简化用户使用过程的同时,却使得自身的建构变得非常复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平台需要引入如下关键技术。

1.微课标记元语体系

微课标记元语体系是微课资源描述时所使用的受控词汇的集合。微课资源标记元语的引入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微课资源描述的相对规范化,另一方面是建立微课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烧叨际俏了便于微课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发现。为实现这些目标,将微课资源标记元语分为类属元语和对象元语两大类。

类属元语是对微课资源的所述类别属性和外部特征属性进行描述的规范化词汇,如由中图分类法所使用的分类标准词汇就可以直接引入作为微课资源分类属性的种子元语;而作品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先导知识元等则属于外部特征属性元语。类属性元语可以用来建立微课资源对象之间的类属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将微课资源登记系统里的所有微课资源组织成“树”状的逻辑结构,为分类识别微课资源以及遍历微课资源提供了可能。特别要强调的是先导知识元元语,它存在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微课资源对象之间承前启后的“链”状的逻辑结构,为系统化的微课资源发现提供了可能路径。类属元语由微课中介负责发起建立,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充。当然新的类属元语的导入需要相对严格的控制。

对象元语是对微课资源内容进行描述的元语,它主要用于对微课资源的主题、关键词、要旨、应用等方面进行描述。对象元语是相对自由的,微课中介可以引入种子对象元语,伴随着用户提交的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的词汇的不断抽取和累积,借助于对象元语的自我发展机制逐渐导入新的对象元语词汇以实现对象元语的自我发展。对象元语词汇除了用于微课资源的匹配发现过程之外,还用于微课资源描述和学习需求描述过程中的半自动化的推送服务工具的设计。

2.基于XML模式的微课描述文档

协作的实现是以用户使用过程的简化为前提的,为了实现微课资源所有者、微课资源需求者和微课中介之间的有效互动,必须要提供丰富的工具以简化各类用户的操作过程。各种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工具的提供是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能否被用户和市场接受的关键。为了便于开发出这些工具,微课资源描述文档应该在语法层面表现出结构化的特征。为了实现此目标,借鉴Web发展的历史经验,选择使用XML作为微课资源描述文档的表述语言。借鉴HTML文档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图2所示的微课资源标记文档结构图。

微课资源标记文档由基于XML的标记文档头和标记文档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文档头部分是为各种解读微课资源标记文档的工具所设计的,主要用作解读工具的处理准备。这和HTML文档头部分内容是为浏览器服务的思想是一样的。文档体部分用于真正的微课资源本身的描述,它主要表达微课资源的各种维度的特征。这和HTML文档体部分的内容是为浏览者服务的思想是一样的。标记文档头的受控元语包含版本控制、管理特征和受控标记导入说明三个子部分。标记文档体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内容特征描述和形式特征描述两个子部分。内容特征描述子部分是微课资源所有者进行资源描述时的主要工作内容,它要表达微课资源的主旨。内容特征描述子部分又进一步被划分为标准内容标记和用户扩展内容标记两个部分。标准内容标记包含上下文、领域、主题、摘要、关键词等标签部分。用户扩展内容标记部分是用户使用非受控元语进行微课资源描述的部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工具解读需要使用前述受控标记导入部分的导入外部元语的链接。形式特征的内容主要使用类属元语对微课资源的外在特征进行描述,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微课中介对微课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上述这些部分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标记可以直接借鉴HTML语言标准。

3.对象元语的自我发展机制

类属元语的受控性非常强,它由微课中介负责升级维护。与之对比,对象元语则表现出相对自由的特征,只有提供既极大丰富又相对受控的对象元语集合,才能够为微课资源和微课需求的表述同时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特征。这为对象元语的建构带来了挑战。借鉴社会化标注系统的成功经验,建立了一套对象元语的自我发展机制,以实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对象元语。这一自我发展机制的关键在于采用将工具抽取和人工管理相结合的策略来逐步丰富对象元语的词汇集合。

用户在使用客户端工具描述其微课资源对象时,其所使用的描述词汇没有任何限制,是完全自由的。但是用户在完成其建构的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以后,利用微课资源描述文档的结构化特征,客户端工具具有自动采集这些描述词汇的能力,根据客户端工具所内置的词汇关联发现机制,客户端工具会将其所采集的描述词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并且将它们与对应的微课资源描述文档绑定起来,一道上传给微课中介所管理的对象元语识别和管理子系统。对象元语识别和管理子系统是一个知识发现系统,它负责对这些标记词汇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语义分析,在获得相关的语义关联关系以后,将这些知识发现结果存入个人用户的对象元语空间以备后用。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工具自动完成的,用户都感觉不到这一过程的存在。

微课资源对象元语分为三个级别,即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相对受控级别对象元语和受控级别对象元语。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为每一个用户所自由建立、维护和使用,不受任何的控制和约束。使用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所构建的微课资源描述文档,需要微课资源所有者和微课资源使用者共同使用某一个XML模式文件作为建构和解读的依据;相对受控级别对象元语为一定范围内(如某一网络社区内)的用户达成共识以后所使用的微课资源内容描述受控词汇,在这一相对范围内,所有微课资源描述文档的建立和解读都是用这一对象元语为依据。对于超越该范围内的用户来说,它们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描述文档中的受控元语导入机制所附带的链接,来访问该相对受控级别对象元语库来使用该类描述标签。受控级别对象元语是指在整个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范围内,为所有用户达成共识的用于微课资源内容描述的受控~汇,由于它是平台内规范化的描述标签,所以被内置于所有资源描述工具和资源解读工具之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而完全感觉不到其存在,但是它们却保障了所有用户对资源描述和需求描述的共同理解。

用户所使用的微课资源内容描述词汇可以由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逐步发展演化为微课资源共享库的受控级别对象元语。相对受控级别对象元语来自于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而受控级别对象元语又是由相对受控级别元语发展而来的。这种发展依赖于基于民主的表决机制。个人用户可以主动将所拥用的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提交给上一级对象元语表决机构进行进阶的表决,也可以由客户端工具的主动挖掘机制将满足一定条件的受控词汇自动提交给上一级对象元语表决机构。对象元语表决机构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一个智能化的选择系统。通过表决的词汇进阶为相对受控级别对象元语,未通过表决的词汇仍然保持其非受控级别对象元语身份不变。同样,对于相对受控级别元语也采用这样一套机制实现其向受控级别元语的进阶。实现这一逐步演化过程的关键在于提交机制和表决机制的实现,可以首先采用人工的方式,然后逐步引入工具支持以实现半自动化的提交和表决。

五、结束语

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微课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应用不再采用传统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它使得面向社会的更大范围的微课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其优势表现为:一方面,所有参与者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标注、和使用微课资源,使得微课资源的共享过程获得了更多灵活性,它会促成微课资源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微课资源的标注、组织、和应用都以微课标记元语体系为标准,在简化用户使用的同时,又有利于开发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微课教学应用。基于协作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第三方独立的微课中介的出现和发展,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问题,以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市场开拓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燕,汪一鸣.微课概念及教学应用的解析[J].科教导刊,2005(11):29-30.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3(6):26-33.

[3]金燕.微课教学设计与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5-117.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3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地质勘察;地质分区;地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U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84-02

1 规划区概况

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开发区。规划区面积约30km2,目前规划区内人口主要以行政村的形式分布于区内,人口密度较低。规划区以往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相对较少,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程度低。

以下简要介绍规划区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和基础设施现状,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规模等总体部署的规划设想。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1)充分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在规划区及附近已有的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并根据现有资料对本次规划勘察的工作做出指导性的计划。

(2)遥感影像判释的目的是指导野外工程地质调查路线的选择,合理安排野外工作,减少工作量,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质量。本次采用卫星图像,可解译程度良好,解译标志明显稳定,能辨别出绝大部分的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细节。

结合1∶10000地形图和卫星图像,确定规划区的范围和卫星图的成像比例等。在对卫星图像在解译过程中,按“先主后次,先大后小,从易到难”的顺序,反复解译辨认,对重点部分仔细研究。外业工作中对有疑问的地质体进行调查验证,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线进行复核。划分主要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其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线性构造的位置及走向判释各种水文地质现象:泉点、泉群及地下水溢出带、古河道的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3)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工作底图采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能满足工作精度要求。手持GPS定位,罗盘定向,室内资料整理工作依据坐标在数字化地形图上直接定位,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野外着重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剖面,工作别注意了微地貌形态分布及人工地貌调查与了解。

(4)为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层土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采用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与室内土工、水质全分析相结合的勘察方法。

(5)资料整理是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任务是将获得的众多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和数理统计等,对规划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评价,编制成果图件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及其依据: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共布置了13条勘探线,勘探线的布置首先考虑地貌因素,按方格网布置,尽可能垂直于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勘探线距、点距按大城市的卫星城市Ⅱ类场地进行布置,线距不大于800m,点距400~600m。控制性勘探点孔深30.0m,一般性勘探点孔深15.0m。

3 规划区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特征概述

(1)规划区的历史地理简况:规划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简况,城址及河岸变迁,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及其演变的论述。

(2)地形地貌特征:包含区域地形地貌、规划区的总体地势特征、各地段地形坡度、切割强度,划分各区地貌单元,描述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3)水文:包含规划区内河流、湖、坑、塘等水体的分布位置、水体面积、水深等水文特征。

(4)气候、气象要素。

(5)区域地质简况:区域内出露的新近系、第四系岩性特征,区域地震、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特征。

(6)规划区第四纪地质、地貌的概述:描述工程环境条件、划分工程地质分区,对各区第四纪地质地貌进行概述。本次将规划区场地分为:泛滥平原(Ⅰ区,面积约8.6km2)和冲洪积平原(Ⅱ1、Ⅱ2、Ⅱ3、Ⅱ4区),其中Ⅱ1区为有少量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5km2;Ⅱ2区为有波状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4.8km2;Ⅱ3区为无风积砂丘分布亚区,面积约6.4km2;Ⅱ4区为垄岗砂地亚区,面积约3.7km2。

(7)规划区各场地地层特征:对各分区内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原位测试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波速测试)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作出分析论述。

(8)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组结构的划分及各层水主要特性指标、水文地质特征;规划区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性评价。

(9)各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结合波速测试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划分各区场地类型,对各区进行液化判别结果,震陷评价场地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4 资源概况

提出地各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及保护措施建议。

(1)水资源:分为地表水资源(各区地表水的发育情况,河流、湖泊、鱼塘等分布概况)及地下水资源(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给出浅层水、中深层、深层、超深层地下水资源概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区,评价规划区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可开采水资源及水质适应分区。

(2)天然建筑材料资源:资源概况及开采建议。

(3)景观旅游资源:规划区内各项丰富的生态景观

资源。

5 工程地质评价、建议

(1)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规划区地质构造,各区受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各区稳定性。

(2)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合各区场地稳定性、岩性特征分布、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各场地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划分

(3)地质灾害:规划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该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规划区内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4)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主要为土壤环境(土壤类型及其特征,遏制风沙危害,维护生态安全)、水体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及主要开采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饮用水水质与健康)及地下水资源衰减问题,提出各项防治措施建议。

6 结语

本次规划区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浅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及遥感影像解译图等图件,对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了评价,为区内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规划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订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同时研究和预测了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S].

[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S].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4篇

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事例从五个维度谈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对地理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解析: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该处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等高距为10米,高差小,地形为丘陵;甲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常见的关键词有:简述(描述、阐述、说出、分析);特点、特征。

常见的题目有: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工业区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下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类试题时,我们要建立思维关联图,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图所示。

【例3】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该题涉及对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思维关联图(如下页图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延伸方向、空间递变规律)、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试题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城市化过程、某天气系统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风向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1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页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解析:本题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由图可知,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无冰雹灾害,很明显,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综合的能力。

4.如何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经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的变化成因等。原因分析类的试题一般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5】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图中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2)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5.如何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见的试题格式是:评价(阐释、说明)……条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提出……措施(对策、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对问题的评价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区位因素评价一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对影响类试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进行阐释。

措施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等。一般情况下,传统工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对资源、能源类问题(水资源、能源短缺)常常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据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包括图例),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与题目相应的联系。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5篇

关键词:资源分类;K最临近分类法;类别特征模型;机器学习

引言

为了实现教学网络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分类是教学网络资源组织管理的重要方法。由于教学网络资源多维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使得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体系缺少逻辑性和规范化,不能揭示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①类别设置缺少规律性。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中,其类别设置往往同时采取多个标准,每个标准在使用时又并不完整,有时甚至列出不同等级的类别,使得类别的设置显得很混乱,缺乏逻辑性和规律性,从而影响用户查找信息的效率。②类名不规范。有些类别有多个名称,其归属也很随意,不利于用户的检索。③类别没有注释或提示,用户不能直接找到所需类别,必须逐级翻寻。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分类体系,来组织管理教学网络资源。

K最临近分类法概述

现有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K最临近分类、决策树归纳法、贝叶斯分类法、遗传分类法等,各种方法分别适合不同的数据模型。[2]

K最临近分类法(K Nearest Neighbor,KNN)是基于类比学习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类别样本用n维数值属性描述,每个样本表示为n维空间的一个向量,这样所有的类别样本都存放在n维模型空间中,给定一个待分类资源,K最临近分类法搜索模型空间,找出最接近待分类资源的k个类别样本,待分类资源就被分配到k个最临近样本的最公共的类中。当k=1时,待分类资源被指定到模型空间中与之最临近的类别样本的类中。该方法的优点是容易实现和训练快速,并且该方法的启发性搜索是简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如果将所有的类别样本都存起来,分类器就变得笨重并且反应变慢。其次,对于高维向量的资源,对分类起主要作用的维数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维数,相当多维对于资源分类意义不大甚至成为噪声数据,这将增加分类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分类方法

本文对K最临近分类法做简约化处理,取k=1,并对类别特征模型构建和分类算法做出如下改进。

1.类别特征模型构建

K最临近分类法是通过搜索与待分类资源最临近的(相似度最大)k个类别样本来分类的,因此分类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类别特征项选取的合理性和分类算法的科学性。相关学者提出了许多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有的提出了基于CHI概率统计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3];有的提出了基于互信息差值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4];有的提出了基于正交质心算法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5]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为类别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按一定的算法从样本集中训练得到类别特征项,建立类别特征模型,本质上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从一定数量的样本出发,而不是从类别层次出发来考虑类别特征项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因此训练得到的类别特征项的权威性和合理性无法验证。本文考虑将人工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构建类别特征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采用人工的方法选取类别特征项。

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综合考虑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合理性等因素,人工选取类别特征项。考虑到不同的特征项对类别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因此把类别特征项分为三部分:一级核心特征项、二级核心特征项和特征项。其中,特征项具有一定的类别特征信息,但不丰富;二级核心特征项含有比较丰富的类别特征信息;一级核心特征项含有最丰富的类别特征信息。通常情况下,特征项占大部分,而一级、二级核心特征项只占其中的小部分。类别特征项以关键词来表示,如下所示:

其中,Cj表示类别j,CjF、CjS和CjN分别表示类别j的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kjFx、kjSy和kjNz分别表示类别j的第x个一级核心特征项、第y个二级核心特征项和第z个特征项,l、n、m分别是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征项的个数,λf和λs分别是一级核心特征项和二级核心特征项的权重,由第二个步骤训练得到。公式(2)则表示CjF、CjS和CjN互不包容。

(2)在小样本集环境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类别特征项权重。

设训练集包含num个样本,Tr={D1,D2,…,Dnum},权重向量λ=[λf, λs]T,最优权重向量为λbest=[λfbest, λsbest]T,权重增量(训练步长)λa=[λa1, λa2]T,训练集人工标定类别向量Vt=[t1,t2,…,tnum]T,训练集分类结果向量Va=[a1,a2,…,anum]T,预测误差为Eo,最小误差为Emin,分类误差为E,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得到最优的λf和λs,在小样本集环境下,训练方法如下:[6]

(a)初始化: λ=[1, 1]T, λa=[1, 0.5]T, λbest=[1, 1]T, Eo=1, Emin=1, times=0;

(b)while (E o>0.05 or times

(c) times++;

(d) Va=Class(Tr, λ); //调用分类函数对训练集进行分类

(e) 按公式(3)计算分类误差E;

(f) if (E< E o) λ=λ+λa;

(g) else λ=λ-0.5λa;

(h) End if

(i) Eo =E;

(j) if (Eo < Emin) {Emin =E; λbest =λ;}

(k) End if

(l) End while

训练结束之后,λbest=[λfbest, λsbest]T就是得到的最优核心特征项权重。

2.分类算法

分类算法是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的匹配程度(相似度),将待分类资源分配给与之最匹配的类别。那么资源分类则转换为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特征模型的相似度问题。待分类资源Di与类别特征模型Cj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度包括三部分:待分类资源与一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待分类资源与二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以及待分类资源与核心特征的相似度。

三者计算方法类似,因此这里只讨论计算待分类资源与一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

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该公式在计算Di与CjF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的基础上,引入特征权重λf以表征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不同的重要程度。

实验验证

1.实验方法

为了检验所提出的分类方法的有效性,笔者以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http://.cn/)为实验数据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该网站的远程教育、数字校园、精品教材、院校改革等栏目中下载了3213个样本,以保证各栏目样本分类正确。然后下载其他非栏目样本400个,掺入栏目样本中。实验原始数据如下:远程教育栏目489个样本,数字校园栏目1203个样本,精品教材栏目429个样本,院校改革栏目237个样本,名优设备栏目188个样本,产业升级栏目31个样本,企业创新栏目217个样本,国际合作栏目52个样本,国家战略栏目94个样本,地方行动栏目273个样本,其他非栏目样本400个。

2.性能评价指标

为了评价分类方法的性能,分类结果的统计数据一般采用关联表来表示,如下表所示。其中,真正确tp(true positive)和真错误tn(true negative)表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目,伪正确fp(false positive)表示被错分为栏目类的非栏目样本数目,伪错误fn(false negative)表示被错分为非栏目类的栏目样本数目。

网络资源分类的性能评价可以参考信息检索的性能评价指标:查全率(recall)和查准率(precision)。这种评价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具有通用性。[7]

查全率定义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量与该样本数量的比值,反映了对分类方法某一类别的识别正确程度。

查准率定义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量与分为该类别的样本总数的比值,反映了分类方法对非栏目样本的排斥能力。

此外,查全率和查准率还可以采用一个更全面的综合度量尺度F测度(F Measure)。F测度定义为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函数。

3.实验结果

实验样本包括远程教育、数字校园、精品教材、院校改革等栏目的3213个栏目样本和400个非栏目样本,特征空间总维度为100。实验分别采用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以下简称为方法1)和K最临近分类法(以下简称为方法2)对3613个样本进行分类,方法1和方法2的查全率、查准率和F测度等性能评价指标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和方法2比较而言,方法1具有较好的栏目识别性能和分类效果,各项性能评价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各栏目的Recall基本上达到80%以上,Precision达到90%以上,F达到85%以上。在实验中发现,个别栏目如企业创新、国家战略等,分类效果欠佳,Recall、Precision等较低。分析表明,是由于建立类别特征模型时选取栏目特征项不够科学造成的,即未充分考虑栏目特征项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因为这部分工作是由人工完成的,所以受主观影响较大,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此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讲,方法1达到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非栏目样本的误判所引起的栏目模糊效应。实验表明,在行业网站中,尤其是门户网站,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针对教学网络资源多维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分类方法。采纳K最临近分类法的基本思想,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综合考虑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合理性等因素,从类别层次出发人工选取类别特征项。在小样本集环境下,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类别特征项权重。在向量余弦相似度的基础上,引入类别特征权重以表征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不同的重要程度,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的匹配程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栏目识别性能和分类效果,查全率、查准率以及F测度等各项性能评价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信息存储与检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方金城.分类挖掘算法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2(1):73-76.

[3]钱晓东,王正欧.基于改进KNN的文本分类方法[J].情报科学,2005,23(4):550-554.

[4]胡鑫.中文文本分类的特征选取研究[J].甘肃科技,2006,22(5):119-120.

[5]余俊英,王明文,盛俊.文本分类中类别信息特征选择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41(3):144-148.

[6]万乐,刘万春.类别特征词权重加权文本分类方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6,(3):38-39.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6篇

一、疆域与人口

1.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或逆时针),分成几个方位,逐个指出。这样不仅能熟悉我国的邻国,而且能明确它们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在祖国的位置。这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这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名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记住,而是需要在学习中国地理的过程中逐步记住(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说明)。而在行政区划的学习中,熟悉这些名称可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例如,可先关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再逐步对应每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可先熟悉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再逐渐向外扩大;可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级行政区;可通过填图、拼图等活动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方位。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如通信中)正确使用。

4.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宜放在1949年至现在。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世界地理中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将不会有多大障碍。“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虽然还没有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但是,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很显然,从知识准备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等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完之后,此处重在让学生就此问题思考,而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为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认识,可分别举出东南部人口比较稠密的省份和西北部人口比较稀疏的省份的人口、面积资料,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并作对比,从而对“稠密”和“稀疏”有量化概念。

6.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过去讲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特征的认识。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读出上述地形、地势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地形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直方统计图、示意图(如季风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并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以下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与地形一样,可适当引导学生对上述气候特征进行简单评价。评价可通过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进行,例如,我国亚热带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我国温带地区与西欧相比,气温、降水的变化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等。

3.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要求的不是要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当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我国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可在后面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讲述。

5.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土地资源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而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等,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7.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为重点案例。

三、经济与文化

1.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的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洼地、水域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一条是一致的。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具体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速度)、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络也以铁路干线为宜。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地分析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第7篇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含95%以上期末考试原题及答案)

标杆瞄准的类型。

答:(1)内部标杆瞄准;(2)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3)行业内标杆瞄准;(4)跨行业标杆瞄准;(5)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法制监督具有哪些特征?

答:(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2)监督市场;(3)中介作用;(4)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5)监督政府。

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公平指标;(4)效能指标。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行政法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行政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答:(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行政改革的阻力。[2019年1月试题]

答:(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行政监督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答:(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

答:(1)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又称为专家权;(4)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

行政领导者素质主要有哪些方面构成?

答:(1)政治素质;(2)文化素质;(3)道德素质;(4)心理素质;(5)身体素质。

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3)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

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

答:(1)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人和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公共利益;(2)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3)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4)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

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答:(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简述层级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层级节制,一级管一级,权力关系清楚,有利于领导和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2)责任明确,有利于监督。(3)行政目标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绩效考评。(4)有利于推行决策。

缺陷:(1)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或失真,造成决策失误。(2)节制严格,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3)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

简述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

答:(1)行政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3)标准比较法;(4)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

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答:(1)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2)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

答:(1)职权法定;(3)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

简述分离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资源整合,团结协作,统筹兼顾。(2)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3)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强调部门职能。(4)有分有合,集中集权与分权的优点。

缺陷:(1)多元领导有可能造成下级无所适从。(2)人与事分离,不利于对公务员的领导和使用。(3)难于协调,容易出现文山会海。

简述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

答:(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

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答:(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人事制度历来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核心地位;(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开发和培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造就一支优秀公务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简述公共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简述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简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简述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

答: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公共组织部门:(1)是按管理职能和

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2)是按地区划分行政部门。(3)按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简述行政法规的基本特征。

答:(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蔗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简述行政方法的内容。

答:(1)基本手段;(2)行政程序;(3)技术方法。

简述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简述行政改革的取向。

答:(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简述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

答:(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即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简述行政监督的特点。

答:(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简述行政监督的原则。

答:(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简述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科学预测原则;(2)信息原则;(3)可行性原则;(4)满意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6)公平与民主原则;(7)法制原则;(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答:(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

答:(1)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2)依法立法原则;(3)民主立法原则;(4)科学立法原则。

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种类。

答:(1)政治责任;(2)法律责任;(3)行政责任;(4)道德责任。

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

答:(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

(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简述行政体制的特点。

答:(1)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严格的系统性;(4)相对的滞后性:(5)历史的继承性。

简述行政协调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依法协调的原则;(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简述行政执行的特点。

答:(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

简述行政执行的原则。

答:(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简述机关行政的特征。

答:(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简述机关行政的主要内容。

答:(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2)会议管理;(3)公文与档案管理;(4)行政经费管理;(5)机关总务后勤管理。

简述机关行政的作用。

答:(1)发动作用;(2)枢纽作用;(3)保障作用;(4)效率作用;(5)联系作用。

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陷:(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

简述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

答:里格斯将公共行政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推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

简述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体制的特点。

答:(1)中国地方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执行机关。(2)各级地方政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3)各省、直辖市有一定的自主权,自治区有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4)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上级和同级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领导,执行党的常委会和委员会所做的决定和制定的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党的常委会成员。

简述权力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答:(1)政治监督;(2)法律监督;(3)工作监督。

简述人事行政的特点。

答:(1)法治化;(2)专业化;(3)职业化;(4)现代化。

简述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德才兼备原则;(2)知人善任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功绩原则;(5)依法管理原则。

简述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简述完整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有利于一个公共组织或一个公共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政令统一,权力集中。(3)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4)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

缺陷:(1)资源有限,不宜办大事;上级也不能进行统筹安排;(2)高度自主,容易出现各自为政。(3)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局部利益。

简述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包含的内容。

答:(1)领导决策系统;(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3)专家咨询系统;(4)信息支持系统。

简述舆论监督的特点。

答:(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答:(1)补助;(2)减免税收;(3)委托公共事务;(4)法律管制;(5)辅导监督。

简述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简述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

答:(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

答:(1)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对人的关心程度;(4)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风险承受程度;(6)民主程度;(7)报酬标准;(8)重视结果;(9)控制程度。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的要点有哪些?

答:(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2)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人力资源主要具有哪些特征?

答:(1)人力资源的时效性;(2)人力资源的时代性;(3)人力资源的能动性;(4)人力资源的再生性;(5)人力资源的增值性。

人事行政专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答:(1)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2)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3)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4)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答:一是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二是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相结合。

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人民权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

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一般来说,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答:(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答:(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哪些?

答:(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

(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

(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

(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答:(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