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的界定(合集7篇)

时间:2023-12-29 15:07:59
民营企业的界定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1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 模糊

一、 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企业的产权问题以来,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样,在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三个要求: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产权流动。而产权清晰是产权结构合理和产权流动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后两者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然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民营企业产权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权清晰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以及相应的责权利。民营企业有两大来源:一是根正苗红的纯民营企业,是从企业创立时就与“公营”无关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而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只是借“红帽”而实际民营的企业和从国有或集体转化为民营的企业两类。不管是这两种的那一种民营企业其产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导致民营企业产权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的创业方式

民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带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在创业时由于受到人才、资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业起家。虽然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古典式企业经营方式,但他却帮助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关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其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甚至将个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混为一谈,产权在企业创立之初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了产权的模糊。虽然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员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可以说模糊的产权成为了创业之初家族成员努力的源泉。但企业的产权在非自然人之间的安排就注定了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模糊性,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产权不能在自然人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则这种产权的非排他性就不严格,企业产权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刘氏兄弟在1982年变卖部分家产创立希望集团时就没有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但在其发展壮大后,由于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沈阳飞龙集团由于没有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视

在旧体制下,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例如许可证发放、融资、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在政策上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歧视。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经济形式都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民营企业在当时几乎被“割掉”。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会,民营企业是带着“红帽子”挂靠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下,因此这部分民营企业与外部产权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团创立时,向四季青乡借款并挂靠在四季青乡而成立名为“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属于集体企业,几个月后当企业还清借款后,企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民间所有和经营的民营企业,但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纳数额费用给四季青乡,产权模糊使四通集团背上了不应该负担的责任。

3.产权界定成本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界定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界定产权的动力。但是界定产权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的,它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其他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却是需要企业在界定时即企业创立时就承担,在急于创建企业的心态作用下,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和不愿去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这种收益和成本不同时期的体现,让企业难以有界定产权的动机。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市场契约无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企业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业创立时就努力建立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契约,因为产权的界定必然产生信息收集、契约修改、时间、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当时的民营企业创立者宁可选择套用当时流行的模糊产权结构,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逐步细化,模糊的产权关系就埋藏在了企业当中。但当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模糊的产权结构已经引发了许多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或者优势就是创业门槛较低,这也是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创业门槛低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初创时的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民营企业创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创业资金要求不高,于是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在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中有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则是集体单位投资创建,有的是几个人联合投资,甚至有的还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起家。由于这部分资金大都属于预算外资金,较少反映的公开的信息中,并且这些资金所有者虚伪现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会真正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模糊的产权他们也不会也强烈的反对。同时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则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宁可选择模糊的产权,这样他们可以在为自己牟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成本由国家或其他人来承担。

5.法律意识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人们具有较强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时长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人治、德治严重影响了以法治国的进程,使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国对国家的治理长期以党的政策和政府政策为依据,不注重法律的建设,甚至破坏法律制度的建设,出现“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模糊。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所谓的国法并不包括《民法》,才处理财产纠纷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国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先有国再有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遗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成为一个产权观念淡薄的主体,企业产权的模糊容易产生。

三、展望: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包括,一方面对国营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也就是在创业初“戴红冒”和挂靠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产权才有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其繁荣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作用。诺斯曾说过,“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并且加强法律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和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监督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法律作为保障。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展除了通过“三缘”积累资金外的其他资金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自身其产权必须做到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划分和确认,明确产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为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做好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产权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亟待解决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69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2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已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挖掘内部潜力,还要开辟国际空间;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积极寻求国际化经营之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3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023-03

[作者简介] 钱立洁,泉州师范学院马列教学部主任、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福建 泉州 362000)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4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内涵;国营经济

作者简介:潘胜文,男,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85-03

收稿日期.2006―08―1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关注与研究日益升温,各种理论刊物上刊载的与民营经济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在读过许多关于民营经济的学术著作后发现我国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甚至称上是混乱。也有些关于民营经济的学术论文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干脆就不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只是笼统地谈论相关问题。由于“研究口径”的不统一,导致一些民营经济研究成果中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使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大大降低;而不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就去论述民营经济问题,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至少这些学者在研究态度上就是不严谨的。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界定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理论界统一民营经济问题研究的口径,有利于增强相关研究成果的价值。另外,正确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公有制经济民营化步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营经济内涵界定中的几种主要观点及评价

当前理论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散见于各种论文、著作与文件之中。这些观点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民营经济就是私有经济

这种观点将民营经济等同于私有经济,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纯粹的所有制范畴。笔者读过许多与民营经济相关的经济学论文,发现其中许多论文根本就没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但从其文章的内容来看,他们实质上是将民营经济等同于私有经济,等同于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从这些文章的英文摘要中我们也可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这一观点,他们常常将“民营经济”翻译为“private economy”。

笔者认为,“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从字面上理解,“民营”是与“官营”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民间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属于经营方式,没指明经济性质,没有问答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私有经济或私营经济①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私营经济的生产资料归业主所有,而笔者认为民营经济除了包括所有制上属于私人所有的私营经济等外,还应包括属于公有制范围的集体所有制、国有民营等形式的经济。无论是私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是国有民营经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经营方式上都是非国家经营。因此,我们可以把私营经济称作民营经济,而不能把民营经济统称作私营经济。

(二)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这种观点也是将民营经济看作是一个所有制范畴。有人认为,“民营经济是一个所有制概念”,“‘民营经济’大体上就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他们之所以持这种观点,原因是:首先,他们认为民营经济的实质是指民间资本经营的经济成分,而不是指由民间人士来经营的经济组织。因此,不能将由民间人士来经营的经济组织理解为民营经济。其次,他们认为,在我国,民营经济本身就是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无论私营经济还是个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类型的划分中,都是按所有制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经营权来划分的。如果我们一方面将民营经济作为一种经营权来认识,另一方面又将属于所有权范畴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纳入其中,这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除了具备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外,还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将集体经济排除在民营经济范围之外,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前,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等都是由集体组织从市场上自由获取的,产出由市场决定其价值,其在经营方面已与私营经济越来越相近,而与国营经济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赞同,“‘集体经济’理应属于民营经济范畴”。

(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国营经济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经营方式范畴。认为“民营经济是指民间经营的经济”,认为“民营经济就是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民间机构经营的经济”。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在其著作的英文摘要中将民营经济翻译为“nongovernmental economy”或“non state―owned economy”。②他们认为,民营经济所强调的应是经营主体,而不是所有权主体或产权主体,即它强调的经营主体是“民”,而不是“官”。据此,他们认定,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范畴,而是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并且提出判定民营经济的标准:如果某一资产或资本的营运方式不属国家或政府控制,营运的主体是非国家(政府)机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即为民营经济。由此,他们认为“民营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对应的是“国营经济”,而非“国有经济”或“公有经济”。在这一观点的支撑下,他们认为我国现阶段民营经济大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集体合作经济、国有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等。笔者基本上赞同这一观点,但对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应包括哪些主要成分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四)狭义、广义之分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来给民营经济界定内涵,力求民营经济内涵界定的概括性。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也有人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指非公有制经济,它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等,狭义的民营经济是指私有经济,即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认为一切非国有经济都是民营经济,但反之则不成立,因为国有经济也可以采用国有民营的管理形式。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的全国工商联合会对民营经济的内涵也有一个口径。2003年,针对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内涵的各种争议,全国工商联成立了

“全国工商联民营经济发展形式分析课题组”。课题组在2003年11月19日完成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3年度》中,对民营经济的内涵也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界定。报告中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是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界定某一范畴的内涵是某些学术著作常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比从单一层面来界定某一范畴更加全面,更有概括性,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利于统一口径,不利于相关问题的实际应用与操作。如果要强调全面、概括,为何不从多个层面,四个、五个甚至更多,这样可以将所有可能的观点都一网打尽,岂不更全面,更有概括性!因此,笔者不赞同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

(五)官方口径

至今,在党和政府的各种重要文件中,笔者还未发现有民营经济一词的出现。但是,作为国务院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国家统计局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有民营经济相关数据的统计,且其统计方法或口径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倒扣法。基本统计公式是:民营经济份额:经济总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商经济

二是累加法。基本统计公式是:民营经济份额二私营企业份额+港澳经济份额+个体经济份额+混合经济中的民营经济份额

国家统计局的这一统计口径,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当前关于民营经济内涵的官方口径了。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很难判断,国家统计局的这一统计口径是基于经营方式范畴还是基于所有制范畴。国家统计局的这一口径的确有它的合理性,至少它兼顾了理论界大部分人的意见。但我认为,这一统计口径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将外商经济排除在民营经济之外进行独立统计的作法,有歧视外商经济之嫌,也与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相悖,外商投资经济与国内的私营经济在经营方式上没有什么的本质的差别,为什么要将其与国内的私营经济“划清界限”呢?毕竟中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这种对外商经济实行“非国民待遇”的作法不利于我国与国际大家庭接轨。

三、本人观点

(一)民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本人认为“民营经济”应该是经营方式范畴,因此应该从经营方式角度来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经营方式角度界定“民营经济”内涵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则。我国语言学比较注意从对应关系来把握一个名词的概念及内涵。从名词上看,“民营”对应的应是“官营”或“国营”。据考证,“民营”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初王春圃的著作《经济救国论》中。王把当时由政府经营的企业称为“官营企业”,把由民间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企业”。显然,王的“民营企业”概念是个经营方式范畴。同样道理,当前“民营经济”对应的也应是“官营经济”或“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应当是非国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

第二,从经营角度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也符合社会经济运动的历史实际。在新中国历史上,民营经济概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基本上只存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简单,因而当时没有“民营经济”产生的大环境。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作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论断后以及国有企业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形式的出现,民营经济的概念才在我国应运而生。显然,它的出现是与国有企业租赁、承包、委托等经营方式的出现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否认“民营经济”自其在新中国历史上一产生就带有显明的经营属性。因此,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经营方式范畴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历史实际,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从经营角度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也与理论界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笔者作过调查,随机翻阅过近30篇涉及民营经济问题的论文,发现其中有超过20篇文章的作者都赞同或默认民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在当前“民营经济”仍没有一个权威内涵界定的情况下,我认为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第四,假如民营经济不是经营方式范畴,而是所有制范畴的话,那么与“民营经济”相对应的范畴就是“国有经济”了。如此一来,作为经营方式范畴的“国营经济”又和谁对应呢?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经济”与“国营经济”不是一个概念的结论是不会有人质疑的。因此,从这种角度出发,“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应作为经营方式范畴相对应,而“国有经济”作为所有制范畴应与“民有经济”或“私有经济”相对应。

总而言之,“民营经济”应是个经营方式范畴。

(二)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类型

作为一个经营方式范畴,民营经济所强调的经营主体,不是所有权主体或产权主体,即它强调的经营主体是“民”而不是“官”。这里的“民”我认为应该是“民间”,而不是“国民”,因为,如果理解为“国民”的话,就必须将外资经济(包括还未回归祖国的台湾同胞在大陆兴办的企业)排除在民营经济之外,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民”理解为“民间”,凡属民间经营而非国家直接经营的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范围。民营经济对应的范畴应该是国营经济。依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上有以下两大类。

内资民营经济。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了股份制(但国家不控股);实行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国有企业(国家对这些民营化了的企业不再直接经营管理,只是凭所有者身份享有所有者权益,获取收益,即获取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果实);自然人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自然人出资但非自然人(不是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非营利性机构,如民办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体育和社会福利机构)等等。

外资民营经济。包括: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不包括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控股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包括港澳台商和外商合资、合作企业中由港澳台商、外商控股的企业和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由港澳台商、外商控股的企业)等。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6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仅税收一项的比重就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60%,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许多跨国企业都在通过wto、imf等国际组织抢占市场,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移出去,或相互渗透,达到占领有利的经营市场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目的。我国市场已成为wto协议中各国经济活跃的舞台,对我国民营企业生产和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化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摆脱家族化、本土化的传统狭隘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实现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硕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但在自身管理机制及经济运转等方面仍然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才能开辟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1.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创业的时候,资金的需求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矛盾,将使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果再出现将“适度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转变,民营企业的财务保障体系,将很难承受资金短缺的压力。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民营企业大量引进资金,享受国际各类银行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内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难以担负研究开发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许多行业如汽车、飞机、药品、半导体芯片等等,一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需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费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来分摊上述费用,那就不可能进行必要的新产品开发,从而不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充实资本实现规模扩张,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国际化经营是新时代企业领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改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局面。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创造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迹,从来没有亏损过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即使在“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空业遭受极大打击的情况下,从未解雇过任何一位员工,业绩仍居榜首,其秘诀就在于有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体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资本主义企业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由最大规模只有几百人的纺织厂发展成今天拥有几十万人的跨国公司,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以及领导型管理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家长制,严重阻碍管理层有效协调和正常运转,影响决策的科学、快捷形成,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当今在国际化形势下,家族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融入全球化这一大环境,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学习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人才,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管理存在的严重弊端,民营企业经营者,家族意识严重,表现在外来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一些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很难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因而人才在民营企业之间流动频率不断加大。有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员工,在民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流动,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带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竞争策略,甚至瓦解了一些企业的营销体系,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而国际化经营在人才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聚集地。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拥有人才优势,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要走国际化之路,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民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只顾眼前利益,宁可随时跟风转产,也不愿在技术开发及产品开发上多投入,以致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影响其市场所占份额。我国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或是营销水平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落后。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企业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有利于尽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我国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因此,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基本条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经营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来”,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外向国际化则是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基地,走“走出去”发展之道,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实现生产过程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组合,实现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营销等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际生产分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力争在国际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1.民营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民营企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出口总额到2005年达6043亿美元,与2000年1328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速3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在推动我国外经贸整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外贸出口、拉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福建泉州民营企业的典型,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建了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安踏运动鞋、运动服装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多国。2007年11月仅一个月在越南河内建立的专卖店销售额就达1.3万美元,预计2009年在越南建10个专卖店。2007年7月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专卖店开业。民营企业在出口销售、境外办厂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营已成为我国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那些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可以与国际企业进行竞争和抗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2.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可通过广泛的合作生产、特许经营、提供服务及在海外投资等方式,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民营企业都有参与外向型经济的愿望。有近22%的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这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要实现的最大目标。

3.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为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民营企业因其内部环节相应较少,能更灵活、更敏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在管理上具有效率优势,使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适应性快,灵活性强,准备期短。民营企业家勇于创新,更有责任感。他们能大胆地把握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为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作出积极努力。因而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加强。加入wto之后,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迫使民营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因此,国际化经营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培育世界市场意识,掌握市场规则,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要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中,必须树立“世界意识”、“规则意识”。民营企业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和运用市场竞争中的国际规则,树立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精品意识,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国际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生产,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国际化;开放市场,利用外资,建立国际化的融资体系;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基础条件。

2.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要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利用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使产品科技含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原则。

3.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要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企业之间已经从成本竞争逐步进入到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因此,私营企业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要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不断改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创建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进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把握企业发展的关键,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选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的界定第7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对其范畴有一个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企业员工数与企业产业方面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根据这一界定,德国94.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如果把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界定提高到500人,德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OECD,2001)。与OECD国家标准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营业额度的规定上与OECD界定接近,但人口数界定不同。我国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资本密集度较大。有关民营企业界定,据《公司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表1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资料来源:OECD http:///std/business-stats/35501496.pdf

二、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境一直是制约企业结构调整和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90年代后,我国民营企业加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创造就业、出口创汇和产值贡献主力军。全国经济普查(2010)统计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在2009年底达到381.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6.9%,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非民营经济部门。但是,民营企业遭受制度上和政策上的限制多,企业监管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多。例如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的不完备导致企业在市场中进行不公平竞争。另外企业自身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落后、组织管理结构松散、信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造成大量的破产和倒闭。这不光对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这也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不良的形象影响,致使其信用不高、贷款困难。另一方面,银行里有大量的居民存款,如何能把存款安全的贷出去成为银行的一大难题。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银行存款积压难题并存。

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正式渠道融资和非正式渠道融资。正式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股权融资、股份制入股、职工集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等资金扶持这几种。非正式融资渠道大体包括民间借贷、拖欠货款、私募股本、互为担保、私人借贷等形式。但总体来讲,中小民营企业一直处在资金稀缺的困境,从正式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而非正式借贷成本高,这更加重了企业成本。陷入融资困境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本文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分析。

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不清晰、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为保障民营企业运行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缺乏,造成民营企业宏观发展管理混乱,不明确,无明确的法律政策所遵循。因此,在国家执法和审计时常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国企呆账坏账不予追究,而对民营企业进行歧视。银行贷款人员对风险较大的民营企业惜贷。另外,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Faccio,M.,2006;余明桂、潘红波,2008)。

2.正规渠道融资门槛高

首先,银行贷款的担保条件苛刻,中小民企难满足。找银行贷款,就必须要担保和抵押,但中小民营企业财产有限,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只有房地产和设备是其主要的担保物。另外,中小民企大量依靠自营、合资等方式建起来的,存在着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的产权、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不明晰等问题,难以以之做抵押。其次,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信心。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少。而银行怕审查不够严格造成不良资产增加,办理贷款的手续相当复杂(江诗松等, 2011)。此外,银行贷款存在歧视行为。由于小企业一般都是小额贷款,与大企业的大额贷款相比,收益低。对银行来讲,资金的零售比批发成本又要高出许多,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又较大企业高出一倍, 审查成本高等因素,国有银行放贷的市场定位主要还是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的则是歧视性政策。例如,一些银行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上上下下已达成默契, 贷款目标市场是500万以上客户。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效应,大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急需资金的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大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因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建材等产业,与高附加值的电子、通信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产品显得档次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科技含量水平低,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而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更重要的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破产率比国有企业的高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情况,造成企业信用低,向其发放贷款的银行业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4.贷款成本高

大部分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财务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认定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这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民营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因此,贷款给信用等级低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成本很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这两种渠道获得资金,而企业自身的低等级企业信用又直接导致其他融资渠道的枯竭,从而引发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普遍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行为,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促进企业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管理,提供企业信用等级和透明度。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扶持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对阻碍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等问题及时解决,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抵押能力(Estrin 等,2009)。

改革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限制。国家采取激励措施,促使银放宽贷款抵押条件,放宽抵押品的范围,使其范围扩大到仓单和提单质押、房产和商铺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出口退税的税单质押、或者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除了上述之外,还要使抵押物拍卖市场和中介机构更加完善,把办理抵押手续的步骤和成本降到最低。

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的迅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不愿开拓该市场,这就给中小金融机构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发达国家来看也是,小金融机构也以中小企业为其目标市场,与大银行并行,相得益彰,形成了完整的金融体系,满足了不同经营客户的需求。因此,应该放宽成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拓展其能力。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政府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提供贷款担保。

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重点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普及信用意识,督促中小企业应尽快制定严谨和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其透明度,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等级(何杰、曾朝夕,2010)。同时,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和初选,从让市场和政府同时帮助这些企业完善申贷资格。

参考文献:

[1]何杰,曾朝夕.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的冲突与整合——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分析框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10(12).

[2]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6(05).

[3]江诗松,龚丽敏,魏江.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城故事[J].管理世界,2011(12).

[4]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2012(05).

[5]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08).

[6]Faccio,M.,2006,“Politically - Connected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pp.36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