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15:44:47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1篇

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2篇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3篇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9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

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

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4篇

关键词: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变,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然而,自2008年秋,随着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家内部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大范围内物价上涨,也造成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外向的经济重地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长三角民营企业为载体,对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这个特殊时期里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涵盖了苏浙沪三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在内的16个城市,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在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了强大的作用。2008年,仅浙江一省就拥有45万余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高达8 663亿元。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言,民营资本则高达数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面向加工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分布在传统纺织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行业。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上下外贸发展势头都有所减缓,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总体上也表现出上半年稳定增长,下半年增速显著回落的特点。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在这种全国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长三角的外贸形势也很不理想。2009年1月份,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值分别为212.4亿美元、146.4亿美元和181.3亿美元,分别下降32.2%、17.4%和2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分析

近年来,虽然长三角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剧,长三角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也是每况愈下。这其中除了上述重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有限、经验不足。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巨大的提升,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这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效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的保障,以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晚,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滞后,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不足,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经营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粗糙。在很多民企中有家族亲情式经营管理的痕迹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上不科学合理,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经营方法和策略不够准确和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了一个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产品技术缺乏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下,产生的附加值也不高,这也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另外,还可以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经营初级产品,这势必会在对外贸易中增加我们内部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重复的,也是无必要的。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口后还要面临国外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极力避免国内的自我竞争。要想避免重复竞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要开动脑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者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对人才缺乏利用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面临三个问题。其一,人才短缺。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外贸人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外贸人才数量大幅上升。然而,由于一些社会机制的原因,如毕业见习制度不健全,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实践锻炼不够,致使我国大学教育每年培养的外贸人才很大一部分被分散流失掉了。其二,缺乏对外贸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即便人才被引进来,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比如没有考虑他们的优点与习性,从而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其三,缺乏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很多的长三角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人事行政部,而不是人力资源部。这些充分表明它们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对人才的高效管理。以上三个问题已能够充分说明长三角民营企业在对待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长三角民营企业更应该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受到的冲击。

(一)企业应当根据当前状况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应对方案:

1.节省企业的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可以进行适当裁员,把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排出公司之外。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借机对公司结构进行优化,达到“精兵简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目的。此外,也可减少出差、旅游等活动计划和压缩日常用品开支,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2.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援。企业利润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此时企业要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取政府部门的各种支援,比如,政府补贴,税率优惠和贷款支持等。还可以通过涉足新的商业领域,使自己加入政府扶持的领域,从中分享扶持的成果。

3.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企业的单一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比如,强强联合,互利联合以及多家企业共同联合等等。总之,企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优势,学会“抱团取暖”,共抗经济寒潮。

4.转变经营思路寻求发展。除了“节流”之外,还要同时“开源”。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但不应该裹足不前,坐以待毙,而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更加坚定进取求变的决心。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全力改进不足,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如以前是从事外贸,就把目标转移到国内,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前是从事轻工业领域,就转为投资重工业领域或者是高新领域;以前是粗放式经营,就升级为集约化经营等。

(二)企业要从自身弱点入手,解除老问题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

1.建立现代型的企业制度。许多民营企业中都有家族式或亲情式管理经营的痕迹。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行松散、缺乏合理有效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在经营管理制度上加以改进,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经营管理。

2.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很重要。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的无形价值,拥有它就等同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不讲究信誉,不注意形象,那么它将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最终被淘汰。因“奶粉事件”从而导致三鹿公司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企业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要建立更高的信誉,越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危难中不倒,甚至会出现“严寒独自开”的奇迹。

3.加大技术引进和品牌创新。企业在困难中要节省其他的支出,也要敢于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提高附加值和时间价值。同时应当加大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创新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外部竞争力。

4.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拥有适合公司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用人不任人唯亲,凭能力和实力说话,着力发现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换句话说,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根据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去开发和利用他们。同时也要给予相匹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总之企业既要做到能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同时也要留得住人才。

(三)企业要在危机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发展作一个长远的规划:

1.总结教训和弥补不足。尽管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也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但是身处困境之中,企业尤其需要及时总结此次危机带给自己的教训,比如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一边总结不足一边积极改进,以不断健全自己。

2.做好长久的发展规划。企业管理者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为自身的发展做好5年、10年、30年乃至100年的短、中、长期规划,要为自己确立每一阶段的目标,并朝向这些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的走下去。同时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员工共享,让员工与自己共同为这些目标而不断努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3.积极走国际化道路。有了自身不断的改进和阶段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大胆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自身的国际化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化经营。

总之,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长三角民营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先要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然后要趁机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利用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为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08.

[2]程晖.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5篇

关键词: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变,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然而,自2008年秋,随着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家内部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大范围内物价上涨,也造成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外向的经济重地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长三角民营企业为载体,对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这个特殊时期里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涵盖了苏浙沪三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在内的16个城市,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在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了强大的作用。2008年,仅浙江一省就拥有45万余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高达8 663亿元。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言,民营资本则高达数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面向加工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分布在传统纺织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行业。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上下外贸发展势头都有所减缓,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总体上也表现出上半年稳定增长,下半年增速显著回落的特点。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在这种全国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长三角的外贸形势也很不理想。2009年1月份,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值分别为212.4亿美元、146.4亿美元和181.3亿美元,分别下降32.2%、17.4%和2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分析

近年来,虽然长三角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剧,长三角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也是每况愈下。这其中除了上述重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有限、经验不足。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巨大的提升,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这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效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的保障,以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晚,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滞后,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不足,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经营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粗糙。在很多民企中有家族亲情式经营管理的痕迹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上不科学合理,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经营方法和策略不够准确和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了一个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产品技术缺乏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下,产生的附加值也不高,这也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另外,还可以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经营初级产品,这势必会在对外贸易中增加我们内部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重复的,也是无必要的。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口后还要面临国外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极力避免国内的自我竞争。要想避免重复竞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要开动脑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者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对人才缺乏利用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面临三个问题。其一,人才短缺。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外贸人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外贸人才数量大幅上升。然而,由于一些社会机制的原因,如毕业见习制度不健全,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实践锻炼不够,致使我国大学教育每年培养的外贸人才很大一部分被分散流失掉了。其二,缺乏对外贸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即便人才被引进来,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比如没有考虑他们的优点与习性,从而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其三,缺乏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很多的长三角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人事行政部,而不是人力资源部。这些充分表明它们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对人才的高效管理。以上三个问题已能够充分说明长三角民营企业在对待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长三角民营企业更应该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受到的冲击。

(一)企业应当根据当前状况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应对方案:

1.节省企业的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可以进行适当裁员,把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排出公司之外。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借机对公司结构进行优化,达到“精兵简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目的。此外,也可减少出差、旅游等活动计划和压缩日常用品开支,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2.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援。企业利润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此时企业要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取政府部门的各种支援,比如,政府补贴,税率优惠和贷款支持等。还可以通过涉足新的商业领域,使自己加入政府扶持的领域,从中分享扶持的成果。

3.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企业的单一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比如,强强联合,互利联合以及多家企业共同联合等等。总之,企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优势,学会“抱团取暖”,共抗经济寒潮。

4.转变经营思路寻求发展。除了“节流”之外,还要同时“开源”。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但不应该裹足不前,坐以待毙,而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更加坚定进取求变的决心。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全力改进不足,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如以前是从事外贸,就把目标转移到国内,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前是从事轻工业领域,就转为投资重工业领域或者是高新领域;以前是粗放式经营,就升级为集约化经营等。

(二)企业要从自身弱点入手,解除老问题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

1.建立现代型的企业制度。许多民营企业中都有家族式或亲情式管理经营的痕迹。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行松散、缺乏合理有效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在经营管理制度上加以改进,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经营管理。

2.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很重要。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的无形价值,拥有它就等同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不讲究信誉,不注意形象,那么它将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最终被淘汰。因“奶粉事件”从而导致三鹿公司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企业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要建立更高的信誉,越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危难中不倒,甚至会出现“严寒独自开”的奇迹。

3.加大技术引进和品牌创新。企业在困难中要节省其他的支出,也要敢于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提高附加值和时间价值。同时应当加大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创新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外部竞争力。

4.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拥有适合公司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用人不任人唯亲,凭能力和实力说话,着力发现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换句话说,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根据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去开发和利用他们。同时也要给予相匹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总之企业既要做到能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同时也要留得住人才。

(三)企业要在危机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发展作一个长远的规划:

1.总结教训和弥补不足。尽管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也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但是身处困境之中,企业尤其需要及时总结此次危机带给自己的教训,比如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一边总结不足一边积极改进,以不断健全自己。

2.做好长久的发展规划。企业管理者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为自身的发展做好5年、10年、30年乃至100年的短、中、长期规划,要为自己确立每一阶段的目标,并朝向这些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的走下去。同时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员工共享,让员工与自己共同为这些目标而不断努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3.积极走国际化道路。有了自身不断的改进和阶段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大胆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自身的国际化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化经营。

总之,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长三角民营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先要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然后要趁机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利用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为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08.

[2]程晖.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6篇

关键词: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42-02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变,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然而,自2008年秋,随着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家内部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大范围内物价上涨,也造成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外向的经济重地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长三角民营企业为载体,对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这个特殊时期里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涵盖了苏浙沪三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在内的16个城市,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在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了强大的作用。2008年,仅浙江一省就拥有45万余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高达8 663亿元。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言,民营资本则高达数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面向加工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分布在传统纺织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行业。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上下外贸发展势头都有所减缓,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总体上也表现出上半年稳定增长,下半年增速显著回落的特点。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在这种全国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长三角的外贸形势也很不理想。2009年1月份,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值分别为212.4亿美元、146.4亿美元和181.3亿美元,分别下降32.2%、17.4%和2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分析

近年来,虽然长三角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适应多层次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剧,长三角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也是每况愈下。这其中除了上述重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有限、经验不足。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巨大的提升,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这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效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的保障,以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晚,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滞后,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不足,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经营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粗糙。在很多民企中有家族亲情式经营管理的痕迹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上不科学合理,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经营方法和策略不够准确和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了一个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产品技术缺乏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下,产生的附加值也不高,这也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另外,还可以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经营初级产品,这势必会在对外贸易中增加我们内部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重复的,也是无必要的。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口后还要面临国外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极力避免国内的自我竞争。要想避免重复竞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要开动脑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者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对人才缺乏利用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面临三个问题。其一,人才短缺。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外贸人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外贸人才数量大幅上升。然而,由于一些社会机制的原因,如毕业见习制度不健全,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实践锻炼不够,致使我国大学教育每年培养的外贸人才很大一部分被分散流失掉了。其二,缺乏对外贸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即便人才被引进来,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比如没有考虑他们的优点与习性,从而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其三,缺乏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很多的长三角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人事行政部,而不是人力资源部。这些充分表明它们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对人才的高效管理。以上三个问题已能够充分说明长三角民营企业在对待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长三角民营企业更应该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受到的冲击。

(一)企业应当根据当前状况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应对方案:

1.节省企业的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可以进行适当裁员,把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排出公司之外。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借机对公司结构进行优化,达到“精兵简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目的。此外,也可减少出差、旅游等活动计划和压缩日常用品开支,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2.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援。企业利润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此时企业要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取政府部门的各种支援,比如,政府补贴,税率优惠和贷款支持等。还可以通过涉足新的商业领域,使自己加入政府扶持的领域,从中分享扶持的成果。

3.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企业的单一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比如,强强联合,互利联合以及多家企业共同联合等等。总之,企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优势,学会“抱团取暖”,共抗经济寒潮。

4.转变经营思路寻求发展。除了“节流”之外,还要同时“开源”。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但不应该裹足不前,坐以待毙,而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更加坚定进取求变的决心。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全力改进不足,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如以前是从事外贸,就把目标转移到国内,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前是从事轻工业领域,就转为投资重工业领域或者是高新领域;以前是粗放式经营,就升级为集约化经营等。

(二)企业要从自身弱点入手,解除老问题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

1.建立现代型的企业制度。许多民营企业中都有家族式或亲情式管理经营的痕迹。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行松散、缺乏合理有效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在经营管理制度上加以改进,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经营管理。

2.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很重要。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的无形价值,拥有它就等同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不讲究信誉,不注意形象,那么它将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最终被淘汰。因“奶粉事件”从而导致三鹿公司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企业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要建立更高的信誉,越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危难中不倒,甚至会出现“严寒独自开”的奇迹。

3.加大技术引进和品牌创新。企业在困难中要节省其他的支出,也要敢于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提高附加值和时间价值。同时应当加大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创新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外部竞争力。

4.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拥有适合公司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用人不任人唯亲,凭能力和实力说话,着力发现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换句话说,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根据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去开发和利用他们。同时也要给予相匹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总之企业既要做到能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同时也要留得住人才。

(三)企业要在危机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发展作一个长远的规划:

1.总结教训和弥补不足。尽管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也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但是身处困境之中,企业尤其需要及时总结此次危机带给自己的教训,比如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一边总结不足一边积极改进,以不断健全自己。

2.做好长久的发展规划。企业管理者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为自身的发展做好5年、10年、30年乃至100年的短、中、长期规划,要为自己确立每一阶段的目标,并朝向这些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的走下去。同时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员工共享,让员工与自己共同为这些目标而不断努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3.积极走国际化道路。有了自身不断的改进和阶段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大胆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自身的国际化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化经营。

总之,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长三角民营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先要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然后要趁机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利用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为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08.

[2]程晖.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困境;对策

Abstract: The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 because of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lag, the presence of family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imperfect barriers, restricte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plight and Countermeasure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Keywords: private enterprise; family business; predica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1.1产权障碍

中国民营企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几经变迁,目前正在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然而,一旦制度变迁开始突破民营企业的自身边界时候,就会遭到来自产权本身的抵制。诺斯指出,规模经济反映的一个事实是,最有效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以至于要求比单个所有者或合伙制形式能够负担的费用更大、组织更为复杂的企业。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只是局限在家族范围之内,就会限制企业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超越了民营企业产权边界,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上市的方式迅速扩张,会存在来自公司创业家族的无形阻力。除非公司创业家族具有相当的觉悟,或者有着变革公司的强烈需求,否则制度变迁过程就会异常漫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具有民营企业发展先发优势的温州,企业上市并不积极,原因在于原来的制度刚性约束,导致了突破民企产权边界的改革困难重重。

1.2信任局限

中国民营企业的信任是一种体现特殊主义的信任结构,具有信任的有限性或者说是对外人的不信任。其特点是:私人信任重于社会信任,圈内信任高于圈外信任。这种信任格局最简单的就是两分法,自己为圆心把所有人都划分为两类:内圈是自己人,外圈是外人。在这种信任模式中,就家族企业内部而言,成员之间的交易属于人格化、半人格化交易,没有发展到现代科层组织的非人格化交易,企业缺乏正式信任及其实施机制;在利益分配上是明里的普遍主义的公平性原则和暗中的特殊主义原则相结合的特点。这一信任体系最致命之处在于,职业经理人难以与创业家族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业家族与职业经理人的反复博弈,由于信任体系的脆弱,无法形成真正的两权分立机制。

1.3人才瓶颈

民营企业创业初期,企业规模小,其核心成员基本上都是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创业者作为核心拥有天然的家长权威,依靠家长权威的家族式管理即可保证家族企业顺利运转。同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能够提供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总量相对较小,也就是企业应得权利供给较少。此种状况下企业内部各方为分享利益成果、争取应得权利的矛盾冲突不会太尖锐,强调家长权威、亲情原则的家庭伦理能有效协调家族成员的利益矛盾。这一阶段企业相对稀缺的是货币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对管理的要求也不高。随着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本数量需求的大幅提高,而家族成员群体供给速度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下,一般会远远低于企业对人力资本需求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的复杂化,导致企业对高级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多,而对于家族成员群体而言,高级人力资本要素拥有者要受到人才成长的概率等因素的影响。从质上看,家族成员群体本身无法保证对人力资本的供给,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供给。

2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2.1战略层面

2.1.1不同规模民企的发展路径战略

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无疑是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不是所有民营企业都一步到位实现这一变革目标。应当考虑企业规模与制度变革的交易成本来确定不同民营企业的不同路径发展战略。对于条件时机成熟的大型民营企业,要积极引导走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委托机制,在降低摩擦成本与成本的前提下,发挥制度的帕累托效率。对于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可以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多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功能特长与外界整合,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经济组织。对于大量的中小家族企业,应该在保留家族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虚拟企业组织、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等中间组织形式实现家族企业的发展。而小型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保持财产权利的完全个人所有及亲自实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实行层次较少的组织制度,不必急于过渡到有限责任的现代公司制度。

2.1.2制度变迁战略

从企业制度的变革来看,其最早的发展有赖于比较宽松的制度环境空间,并且诱致性制度变迁可能更符合制度主体的利益需要。然而从历史上看,自从市场出现后,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体就从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政府和市场双重主体。这“两种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与市场——交织在一起,贯穿着数百年的历史,他们的交互作用日益增强。”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政府通过正式制度变迁推进其变革与发展进程,这是促使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制度变迁的强制型和诱致型相结合战略包括:政府通过政策破除民企资本内源性和封闭性发展;通过干预、规范引导企业由于联合、兼并以及集团化等中间型经济组织顺利发展;建立与完善各种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等。

2.2措施对策

2.2.1发展方式

从民企目前情况看,仅仅依靠劳动密集优势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资本积累和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应当不失时机地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模式的技术含量。第一,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资本扩张期,这就必然要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去,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第二,民企要积极进入高科技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以往更重视传统产业由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附加度和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度和高附加值发展。

2.2.2治理机制

中国民营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过渡,实质性内容主要是其与社会资本的融合。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家族成员在最高层控制企业的剩余权利,同时将专业化管理逐渐分散到外部引入的管理者手中,这是一种趋势明显的治理模式选择。治理机制变革的方向必然是打破家族独享利益型的治理模式,使民营企业产权由众多分散的社会股东组成。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2.2.3文化伦理

五缘关系、家族伦理制约民营企业难以吸收社会资本,难以引进职业经理人,难以协调家族与支薪经理阶层的利益冲突;泛家族主义扩展了社会信任机制,但是无形的社会关系网络又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变革边界;有限的合作使得企业难以真正进行社会资本运作等等。从家族企业迈向现代企业过程中,除了制度的突破与外在条件的完善外,必须进行文化的重构,包括思想理念的转变,伦理道德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塑造等。

2.2.4外部条件

要降低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离不开政府的一定程度的介入与良好的配套制度支持。由“看不见的手”指挥为主走向“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两种“手”并用,实现强制型和诱致型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战略。一是培育与完善产品市场、人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体系。委托关系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产品市场的约束、人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的约束。产品市场的完善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能真正反映经营者的经营水平和能力;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使企业委托关系选择市场化,通过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对其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使人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有效自我约束,减少机会主义及败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杜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