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4-03-08 18:09:29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1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需作出必要的调整。2013年,我国国家主席在访问中亚与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差,因此,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应积极谋求发展。

一、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面临主要问题

(一)对外开放意识薄弱

首先,我国东北地区曾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虽然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继而导致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对外开放意识较为薄弱,加之东北地区又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存在较多数量的国有企业,导致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上,而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导致我国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在产业、产品、技术等结构上与“一带一路”所提出的要求与指标不相匹配,是东北民营经济开放水平不佳的重要原因。其次,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不高,导致在企业管理上的思想观念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这是造成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佳的主要诱因。例如:部分企业家的小农思想意识、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按自身意愿独断专行;又如部分民营企业家的不具备发散思维的能力,思维方式较为单一,在民营公司进行重要决策时,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未能从自身发展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再如部分民营企业家在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管理方法与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企业自身缺少竞争能力,也是构成东北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科技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较多,其中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例,但科技与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差,企业往往忽视对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一味地使用落后的生产工艺或引进国外技术,导致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技术生产水平较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导致当前的发展现状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东北地区中小民营企业的设备较为落后陈旧,用于科技与技术创新的资金严重不足,设备的购置比重较低,产品的工艺制造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为低下。在该阶段,东北民营经济主要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产品加工企业。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东北地区大部分对外合作的民营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偏小,所生产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其生产经营的技术含量严重不足,处于产业链条的底端,在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明显发展的后劲不足,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颓势。同时,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对行业市场的发展脉络缺少清晰的把关,对预期存在严重的错误判断,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

当前阶段,我国政府方针开始逐步对民营企业施以援手,减少了对民营经济的打击,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但实际工作并不理想。一是各部门未能明确其权责划分,导致各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漏洞,造成重复管理与管理空缺的现象,从而令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府计划性指导,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工作态度不诚恳,目前较多的政府管理人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国有企业上,而忽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未能建立起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管理体系,形成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解放思想并创新发展观念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改变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首先应促进民营企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发展创新。民营企业家应树立借鉴意识、发展意识与创新意识,明确民营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设法打破内部与外界对民营企业的种种偏见,打破小农意识下的“小富即安、小得即满”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阻碍,树立“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的新思想、新观念。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东北民营企业应加强对外开放的程度,扩大与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并吸收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开放的思想,促进自身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发展理念的创新。例如:沈阳机床集团i5智能机床开发集团通过将生产研发部分搬到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解决了东北地区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化解了其濒临破产的问题,甚至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因此,东北地区可将沿海发达城市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龙头。

(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中存在较多的资源导向型企业,其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科技与技术含量较低,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较为低端,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态势,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与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因而当前的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政策,应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技术创新,增加自身的企业竞争力,促进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才能逐步走向市场的顶端,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与科技含量高、企业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学为己用,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生产出满足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二是大力引进技术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强大的人才资本,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资源过耗的局面,对企业进行适当的改造,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

(三)政府应完善民营经济支持政策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其的支持与帮助,我国政府应给予民营企业优厚的政策支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应给予民营企业以优厚的财政支持政策,对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扶持政策进行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扶持监管制度。对时下发展较好的东北民营经济予以优先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其他经营效果欠佳或较差的民营经济反思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调动该类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其创造良好的业绩,以获得国家资金与政策支持的机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保单质押、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降低其贷款的门槛,增加其融资的渠道。其次是完善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并组织民营企业向海外市场中拓展资金,加快“中蒙俄一带一路”与“中日韩一带一路”目标的建设与发展。加大与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推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保险产品,对购买相关保险的民营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第三是完善社会诚信制度。将对外招商与合作的各项诚信情况列入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标准,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并按照民营企业的信用度进行分层管理[3]。

结论:

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提出的大背景下,我国东北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应解放思想并创新发展观念、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融资,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促进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刘现伟.“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7,01:24-30.

[2]张远鹏.关于“一带一路”与东北全面振兴的思考——基于江苏的经验与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7,04:67-71.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2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行政障碍;发展保障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民营经济也已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民营经济面临着诸多行政障碍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将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行政障碍问题

(一)政府管理职能不完善,有关政府部门缺乏协调和配合,管理混乱、失调、低效,政府对企业的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从目前的现状看:政府各职能部门大多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民营企业的日常业务指导工作不足,在资金融通、解决场地、水电路提供、市场开发、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税费征收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方面缺乏支持,在企业经营项目选择、产业方向发展、消费分配、依法经营等方面缺乏引导,在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缺乏事前监督,事后处罚也大多严于国有企业,部门制约、部门限制现象严重,政府所应具有的宏观调控功能即规划、领导、组织、引导、协调、督促、规范、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由于重视程度的差异,存在一定的政策缺陷,政策环境不公平的

各地区长期存在“重公轻私”、“重大轻小”现象,由于重视程度的差异,占多数的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公平的政策环境,这其中既有存在于不同所有制之间,也有存在于同一所有制内部由于性质或规模大小不同所带来的不公平政策环境。其中,较为突出的政策缺陷有:税费政策上针对性差、随意性强、标准高;贷款(金融)政策上始终游离于融资计划之外,获取成本也要高于国有企业;用地用房政策上尚未将其列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实行合理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产业指导、技术指导政策上存在明显欠缺,政策的导向与调整作用不甚明显;在法律保护政策上也较为缺乏,与现实也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3.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针对性差,不适应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民营经济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法律,这些立法为民营企业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民营企业立法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现行诸多法规大多法律效力较低且不系统,各种经济成分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上的规定不平衡,有些法律、法规现实操作性差,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麻烦,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此外,地方性法律、法规也较匮乏。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存行政障碍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行政软件上的原因(行政观念、行政道德、行政心理等行政因素)

1.对民营经济发展认识不一,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识滞后,导致行动迟缓。目前,仍有一部分行政部门、行政人员用过去的一些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来看待民营经济,成为束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各级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已有所感知,但思想解放还不到位,认识还不够深刻,还缺乏从战略高度对于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这种长期的错误思想影响,使不少部门和人员对民营经济有偏见,这也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发展意识,更缺乏相应的公平待遇意识。

2.政府部门利益驱动导致其行为普遍商业化,即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由于政府机构、职能改革迟滞,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必然转变为一种垄断性的利益资源,各类行政主管机关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导致行政行为市场化、商业化,某些行政机关为了获取利益,故意封锁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并制造信息传输失真,使决策实施变形。例如:一些部门或地区统计上弄虚作假,会计中的两账并存,情况汇报中的扩张或化小,建议中某些追求私利的导向,使行政运行过程发生或明或暗的紊乱;还有的部门对法律法规、中央政策(例如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不仅不做积极的宣传,贯彻执行,反而拦截封锁,拖延抵制,为自己违法乱纪提供方便。

3.现行政府机构冗员,行政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阶段行政所需要的精神追求和行政知识,难以掌握行政规律及抵挡利益的诱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人员过多、素质较低现象仍较突出,加之现实中又存在社会强烈的功利氛围的冲击,催生了一些行政人员较强的利益追求及非正当谋利的欲望,行政人员的精神追求失去合理的依托,就易于将自己同化于社会功利个体,为以权谋利提供了动力。因此,这些缺乏规范行政所需要的精神追求和行政知识的行政人员难以掌握行政规律及抵挡利益的诱惑,为谋求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而任意妄为,使办事结果与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悖。

(二)行政硬件上的原因(体制性因素)

1.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政府机构改革严重滞后。应该承认,政治体制改革较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性是行政行为障碍现象放任和蔓延的深层原因,现阶段我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在双轨运行状态中行使应由市场主体拥有的权力,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到位,致使管理界限不清晰,市场机制不完备,法制建设不完善,为行政行为障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加上民营经济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政府服务的支持,更为诱发行政行为障碍提供了体制上的便利条件和繁衍土壤。

2.行政权利结构不合理,各个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没有理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交叉现象仍严重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据调查显示:政府职能部门存在办事环节繁多,相互推脱,办事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从这些反映可以看出,现阶段行政权力结构还不尽合理,政府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没有理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交叉、多头负责的现象仍严重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由于沟通不良、协调不够,有些应由政府管理的社会领域,却无人管理,出现“管理真空地带”,有些社会领域各行业管理部门争着管,出现多头管理,重点管理,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互相拆台。

3.政府行为规范不健全,行政责任机制不完善、不配套,加之监督不力,极大地削弱了对不规范政府行为的制约力。政府缺陷的诸多表现显然都同行政人员的非规范运作相关,由于受行政职能不确定、立法机制不完善、执法主体不明等因素的制约,完整的行政人员行为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行政行为规范很不健全。而且,由于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活动的复杂性、行政职能的不确定性及行政改革的不深入和不配套,使行政责任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政责任机制很不完善,同时,现阶段对政府的监督,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存在监督不力的状况,极大地削弱了对不规范政府行为及相关行政人员的制约力。

三、消除行政障碍、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认识,从战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要彻底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摒弃掉旧的思维定式和办事方式,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之中,要做到同其它企业一样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真推行目标管理。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数量、规模、产值等指标作具体量化,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压力、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的发展局面,二是定期考核,严格目标督查管理,并把结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内容,奖优罚劣,加压驱动,鞭策促进,整体推进。

(二)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其发展的政府环境

首先,要逐步完善相关机构建设,进一步协调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管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服务和协调等工作,统筹安排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作。其次,要合理配置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人员及相应的责、权、利,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及人员力量不足的两极化现象,同时应进一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程序,并加强监督力度,有力促进秉公执政,保证执政的公正有效性。第三,应尽快修改原有限制甚至歧视其发展的不合理政策,一些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要及时消除,尽快做到平等对待及落实到位,加大政策的促动作用。第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把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体现到具体行动上来。

(三)健全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地区应加快立法步伐,研究、制订、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规,把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其次,要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规范行政行为,使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配套,政府行政立法要避免空洞无力,要尽可能的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制裁强制措施,相应监督主体也要制订法规明确行为,确保给予有效的监督制约。再次,要尽快制定强有力的统一的收费政策,坚决制止“四乱”,对屡禁不止的“四乱”行为,严肃查处。同时,企业也要敢于举报,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当代经济论坛,2007,(1).

[2]李连进,王强.政府行为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N].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李守身,黄永强.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扶持建议[J].体制改革,2006,(8).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3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正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正在走向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列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涌现出了月山啤酒集团、永威集团、隆丰皮革、飞鸿包装等一批土生土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改制,纳士科技、宇航化工、金山化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退出国有领域,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焦作市引进了昊华集团、蒙牛集团、丹尼斯量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了焦作市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焦作市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化;通过“效能革命”,狠抓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治理,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本土民营企业、外来民营企业、改制发展的民营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2~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81.89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4.03%,年均递增20.9%,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2006年,仅焦作所辖县市――孟州市,非公企业共引进市外项目123个,合同利用资金35.1亿元。截至2006年底,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746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焦作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思想进一步解放,民营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焦作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宣传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全市形成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多管齐下,总量扩张势头良好

一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在坚持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二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承包租赁、分块搞活、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引导民营经济快速扩张。三是扶优扶强发展民营经济。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涌现出了黄河集团、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名优民营企业。四是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向法律法规政策未进入的所有领域投资,规定进入工业园的民资享受与外资同等优惠政策、同等服务待遇、同等奖励措施,不论成份看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率,加速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初现端倪,民营园区的“平台”功能日益显著

目前,焦作市年产值上亿或近亿元的产业集群十多个,市、县、区各级政府依托产业集群,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平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

(四)广泛增加就业门路,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扩展到离退休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学生、下岗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干部职工等。民营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五)产权问题得到重视,民营经济维权工作提上日程

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的倡导下,由焦作市检察院发起,在省内各地市率先成立了“焦作市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促进会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己任,协助政府坚持宽领域治乱,多层面维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安全空间;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拓展绿色通道;从培育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观念人手,在民营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营企业家依法维权、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抓住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个案不放,认真调研,协助有关部门搜集材料,有效地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会员企业的信赖。

二、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不宽松

一是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条件苛刻等。二是负担过重、收费不规范。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深入,信贷门槛提高,影响到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规模扩张、技术改造的进行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不快,总量规模偏小。目前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7家,超4亿元的企业有4家,规模最大的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也不过10亿元。

(四)行业结构不合理

焦作市民营企业至今仍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导,大多数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修理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

(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焦作市民营企业中仍以“家庭或家旅经营”为主要模式。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为企业内部“家族式”的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六)不正当经营

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损坏了民营经济的形象,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三、促进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都从根本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部崛起”和河南省的“东引西进”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经济环境,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入世后民营经济将获得一个多边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公平环境;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又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

(二)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改善政策环境,政府是主角。焦作市各政府部门都应当从焦作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营造从事民营经济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三)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河南省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融资担保服务为主业,且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覆盖全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使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更加顺畅的建设目标。2005年8月11日,经过焦作市政府精心策划,出资4000万元,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焦作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焦作市第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担保企业,充分表明了焦作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资本金,大力提高为民营企业担保服务的覆盖面和资本运作能力。

2、鼓励、扶持直接融资,减轻间接融资压力。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逐步扶持并有计划地辅导焦作市少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搞活资本市场,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减轻间接融资的压力,真正分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焦作市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渐改变原有“家族式”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产权转移,吸引外来资本,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扶持民营高新科技产业

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焦作市民营经济积极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抢抓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机遇,继续发挥铝、电、化工、橡胶、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的优势,集中力量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铝及铝制品的延伸加工,鼓励、加大扶持民营企业积极涉足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使焦作在中原崛起中铸就新的产业优势。

(五)推动民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逐步地抛开传统的家族制管理,通过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的方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

(六)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培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功企业的发展,无不显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本市、本省,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并放眼国内外,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焦作市民营企业再上新台阶。

(七)正确引导,提高素质

1、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和监督。对民营经济业主应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个体私营协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也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民营经济的事前监督和日常监督,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应不惜一切代价,广招社会贤才,鼓励有志者从事民营经济;应加强对现有民营企业主的培训,以焦作市的高校为基地,有计划的培养民营企业家,尽快提高其综合素质。

3、建立一支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各项政策能否得以顺利执行,干部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内部干部职工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勇于投身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潮,促进焦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EB/OL].河南民营网,2004-12-29.

2、握别过去 铸就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透观[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06(1).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4篇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54888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

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

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民营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一般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备落后的认识。

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很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业绩良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进。比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点”。深圳许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高管理效率中争效益。这五个特点,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发展中,能够逐渐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深圳,具有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

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80年代中期,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政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适时调整有关政策,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都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执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在立法方面,深圳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早在国家出台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圳自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完善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重要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比较好。

深圳市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废除了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许多部门,需要五、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现在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每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效果的生动反映。

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理位置、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供应、需求旺盛的本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就业意义

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重要区域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赖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深圳发展中,本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

人口统计表明,在深圳的各类企业中,外来劳动力占员工总数的3/4以上。据1997年的数据,深圳共有户籍人口103万,而流动人口则超过300万。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作为劳动力进入深圳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有500余万人在深圳务工经商。除去在数十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其余主要是外地民工,基本在流水线上务工。由此可见,深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主要由外来劳动力为主体并作为主要供给来源的市场。

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上,深圳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1990年增加了2771人,增长了3.36倍;其中深圳市的特区内人口密度为6532人,特区外为2858人,分别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860人和2390人,增长了1.44倍和5.11倍。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特区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外地民工的流入互为因果,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外来人口在深圳务工的比重。特区外人口总数远远超过特区内,由此可见深圳吸纳外来人口务工的规模。

2001年人口普查深圳数据

深圳人口和密度人数人/平方公里

全市合计

7008428

3596

特区内总计

2558551

6532

福田区

909325

11652

罗湖区

774766

9821

南山区

722093

4395

盐田区

152367

2162

特区外总计

4449877

285

宝安区

2735033

3836

龙岗区

1714844

2032

深圳人口结构的几个特点

深圳十年来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90.39%,比1990年增加了7.24%,与全国和全省同口径人口比例相比,深圳分别高出20.24%和20.61%。这表明深圳人口是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虽然下降1.11%,但绝对量达7.8万人,比1990年增加4.1万人,增长了1.11倍。

而非户籍人口则更为年轻,仅26.61岁。因为这一部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以上,是整个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最重要原因。

深圳竞争性很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拉动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1990年相比,深圳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上升80.43%;具有中专、高中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上升了16.38%;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上升了19.85%;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减少,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下降了44.26%。

深圳人口机械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从近十年户籍人口的增长趋势看,自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的增长水平,机械增长速度却在5%以上,说明户籍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人口机械增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户籍人口增加显著。全市普查时点上登记的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点上登记人口大幅增加了534.1万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圳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务工、经商,从而形成外来人口的显著增加。这部分人口并没有发生户口迁移,而只是居住地的改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其余的人口都是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各地。

对外省市民工和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

深圳人口中,17-25岁年龄段占工人总数的75%,其中18-23岁年龄段占45%左右。按其来源地分类,来自大中城市的占4.1%;来自大中城市郊区的占4.4%;来自县城的占14.4%;来自乡镇的占29.8%;来自乡村的占47.3%。

以本人文化程度来分类,接受了初中教育的占31.8%;接受了高中/技校/职高教育的有50.5%;受过中专教育的有7.4%;接受了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也有8.5%。

深圳人口结构的这几个特点,显然对于深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提升,劳动力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更高需求。

其次,因为流水线劳动力供应的充裕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能够得到控制而保持对外来投资商的吸引力。

人口的年轻化表明,整个人口的供养系数很低,资源主要流向生产和建设。

深圳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突出。据统计,深圳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1.59%,第二产业占到55.99%,从事服务业的有42.42%。

在外来人口占总人口82%的比重条件下,深圳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给外地流入人口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主要接纳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疆、近年来也在成为新的流入地。与其他省区比较,东北3省城市职工流出量相对比较大。

根据深圳劳动部门的调查,深圳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省区:广东本省、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近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到深圳务工的人也有明显增加。这些省区,都是农业大省。河南和四川还是人口大省。显然,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这些地区外流的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减缓了这些省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派生出了就业压力,并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于2000年7—8月,在广东做了一次外省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占广东全部22个地级市的2/3;所选企业均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接受调查的民工分别来自黑龙江、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12个中西部省区。

返回的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地民工的月收入水平比其原本在家乡做工或务农的月收入水平平均提高3.23倍,由144元提高到611元;每个民工平均每年往家汇款2606元,占其家庭年总收入的28.7%。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入广东,既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对增加民工个人及其家庭收入有显著效果,对提高中西部省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外省市因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原因下岗分流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在深圳获得了再就业机会,有的甚至自己开始创业。外来工人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占近20%,就是说明。

从这两方面看,深圳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实际上配合了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再考虑到返乡创业的民工在就业方面的作用,深圳的见解作用也很大。少数民工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和手段,在在完成初步的资金积蓄后回乡创业。四川金堂回乡民工创业园,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家乡政府的鼓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开始出现返乡创业发展的势头。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市县,“民工+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同具影响力的新的开发模式。1997年上半年四川回乡创业者总数超过40万。90年代末期的统计,安徽阜南县回乡创业者约占个体私营企业的75%。湖北咸宁地区通城县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多人,每年民工“创汇”3亿元。由回乡打工仔创办的企业超过30家,累计投资18亿元,年产值3.4亿元。

影响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虽然民营经济在深圳的发展非常突出。但是限制性因素依然存在。

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在产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仍未能得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保护,民营企业内部员工的贪污、盗窃行为被界定为“侵占”,处罚明显偏轻,深圳民营企业员工贪污、盗窃1万元以下的行为,甚至可以不受到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任何处罚。

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年度工作安排中,都强调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但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具体的民营产业指导方案,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的选择的政策模糊,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此外,明文规定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措施,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

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目前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外贸等领域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

融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深圳目前已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争取上市额度非常困难,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等方式“曲线上市”。而受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关注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民营企业对于某些政府部门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较多意见。如民营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现在需由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而该中心又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民营企业希望深圳市借鉴上海、珠海等地的做法,在民营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改由总商会和有关单位管理,免收管理费用,以减轻企业负担。

虽然体现出了五大特点有别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整体特点,但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然存在。自身的落后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深圳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家长式管理、经验型决策,用人唯亲,企业内部没有明确分工,决策不民主、管理不科学,缺乏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理财人员等。

此外,对信誉重视不够甚至恶意欺诈的情况也存在,这也是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困难,融资时获得担保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的所有-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国有企业相比平均偏低,管理更加粗放,决策凭感觉。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许多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从事餐饮和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多数民营企业,几乎从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就业

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国际公认超出大型企业。法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方面。近年来,法国政府在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法国的严重失业问题。

80年代是法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50.2%;雇用20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45.4%。目前法国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因此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近几年来,法国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5年法国政府推出“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向中小企业征收的利润税率从33%降低到19%,以刺激企业活力,扩大再生产;对中小企业的注册税和公司税的税率也相应降低,以鼓励创办企业。此外,政府还对扩大招聘职工的企业在福利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优惠。199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有关立法,保障众多小商业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同年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该银行由国家直接投资、联合部分民营投资银行入股,筹集300亿法郎(1法郎约合0.16美元)的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1997年,法国政府颁布简化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37项具体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美国同样如此。据1997年OECD的报告,美国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8.0%。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3.7%。中小企业的GDP占全美国GDP的48%。又据美国商务部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SBA)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中小企业总数约为2330万,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数占美国企业就业人口总数的52%;他们雇佣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员工占总数的38%;它们的产值占私营部门总数的51%。美国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企业。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员为6192927人,扣除农村劳动者1630273人,非农业从业人员为4562654人,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者为143946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1.55%,说明每100个劳动者中就有32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可见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就业中将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释放出1.5亿,城市工业新增就业人口每年达数百万,城市下岗分流人员人员总数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时强调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视同仁地给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重要前提。

首先是应当结合“入世”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尚存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歧视性规定予以清理。

其次是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做到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又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

第三是参照“世贸”规则,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同样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

第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五是落实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增加和方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外可行经验,加快金融创新以满足合乎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的融资需求。

第六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加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第七是要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携手应对“入世”新形势。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

此外,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务信息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理顺产权结构、规范组织形式、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税务杠杆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鼓励民营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也都是很重要的举措。

民营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动力,就业能力就能提高。

在社会层面上,为外来民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佳。他们每天紧张、长时间的工作而摄入营养不良,居住拥挤,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深圳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增加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而提高了经营成本。

据调查,目前深圳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佳。因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保证汇款回乡,外来劳动力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将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水平低,也迫使民工压缩消费。

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民工的进修培训提高等需求难以满足。

因为缺乏社会的服务,一些企业不得不为民工提供食宿等,造成了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实际成本加大。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受以往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主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冒险精神不够,创业动力不足,小富即安,不求进取。

(二)发展环境不优,支持力度不够。一是落实政策难度大;二是政策稳定性不够;三是政策及制度的透明度不够;四是政策与市外其他地区比较没有特色,导致某些政策执行起来变形或走样;五是某些政策客观上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考虑较少,甚至还存在某种歧视,没有给予与本地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造成“外地来的是爷、本地的是孙子”的状况。本地民营企业希望在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与外地投资商在本市所办的民营企业有一样的平等待遇,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三)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特点,大多数具有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二是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三是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企业往往呈现快速膨胀和快速衰退的现象;四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存在“三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

(四)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严重。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金融部门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五)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产品偏少。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多选择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方面,本地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民营企业同行业之间为抢夺市场,往往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

(六)管理方式落后,做大做强困难。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已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七)企业设立不规范,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清,出资不到位,造成“先天不足”,致使民营企业发展不起来。二是虚假注册,虚假出资,造成股东之间分红不均,矛盾重重。如原赤峰市基建物资总公司,由七个自然人出资530万元购买全部净资产后,设立了赤峰市盛成物资有限公司,而公司在注册时,却注册了80万元、4个股东。因此,股东之间发生股权纠纷,案件诉至内蒙高院,在诉讼期间,一股东被凶手连刺五刀,至今没有破案。目前,原效益非常好的这一民营企业举步为艰,很难继续经营下去。

(八)民营企业信用缺失,阻碍发展。一方面,有的民营企业有约不履、拖欠贷款、逃废债务、偷漏税收;有的民营企业造假仿冒、产品质量低下;有的民营企业只顾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造成重大事故;有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违法违规,严重影响了其他民营企业信用形象。另一面,一些地方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民营企业信用监管,对诚实守信经营的民营企业保护不力,助长了部分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造成了部分民营企业不依法经营的侥幸心理,不仅损害了地方投资环境,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议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绝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应该把产品上档次作为不懈的追求目标。要在重视创新和质量、重视服务和信誉的市场观念引导下,力推名牌,力创精品。自始至终注重培育特色产品、形成特色产业、构筑特色群体。一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转换为支柱的特色民营企业,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引进新的民营骨干企业。二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特色民营企业。赤峰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资金及交通方面的制约,许多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大胆的步伐,大量吸引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投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三是利用本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矿产开发和深加工等民营企业。

(二)要对民营企业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使广大民营企业家诚实守信、明理懂法、经营有方、致富有道。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员工素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联合,一方面加大对员工的业务素质培训,另一方面大力促进技术引进,加强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走“科技兴企”之路。

(三)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企业分类监管,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重点巡查和监管,尤其是对虚报注册资本、制假售假、有约不履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坚持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处、有处必果,从根本上提高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坚决把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声誉的“害群之马”清除出民营企业队伍。

(四)畅通融资渠道,多方面弥补民营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一是通过银行贷款、企业相互拆借、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促其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二是将企业融资与信用建设结合起来,对信用好的企业,主动为其提供资金,扶持其发展状大;对信用差的企业,加以限制,促其诚实守信,规范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6篇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第7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制约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式需要改善。民营企业创立之初是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多数企业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式日益复杂,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不断的暴露出来。亲情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私营企业的发展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阻碍了企业的重组,妨碍制度化管理的实现。决策水平与发展要求之间也存在矛盾。私营业主一人独揽决策权,缺乏相应的制约和民主。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很难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2.信贷融资渠道不足。我国民营经济产权运行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阻碍了规模扩展的速度。对民营经济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民间资本运营的正常进行。我国民间资本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缺少融资渠道,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入市”有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实现,民营企业从国有机构获得融资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确,民营经济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起点低,大部分l展时间不长,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且经营风险较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没有摆脱小企业的经营状态,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存量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明显不够制约了企业的扩张能力。

4.产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产是靠业主投资积累的,产权主体带有亲缘色彩,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没有达到产权的可流动性,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影响了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单一的产权结构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大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逐渐使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用人限制在了亲属的范围中,企业整体团队知识面较窄,导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人才,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促使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2.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财务管理、结算、汇兑等多种服务。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安排财政贴息,提供风险投资支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回报。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思路,审时度势,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现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尤其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要逐步的淘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4.建立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能激励投资者进行最有效地生产,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离不开规范的法律,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点,地方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依托。但是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本文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民营经济应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必须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毫不动摇地支持其加快发展。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