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建设的背景(合集7篇)

时间:2023-11-29 17:26:32
文化建设的背景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C

1.我国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基础性内涵

如今我国大学校园内开放的文化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精神两类结构单元。其中前者具体包括校园生态人文环境、文化宣传保护设施等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校园文化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2.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进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诸多挑战论述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感知特性,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第一,如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范围日渐扩大,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主动摆脱地域限制,进行全新价值观念梳理,希望借此在特定岗位环境中应对不同突发状况。第二,多元文化传播媒介在校园亚文化传承推广期间,其数量种类不断增多,现代化应用手段日渐成熟,在如此宽阔的互动交流范围内,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模也会同步扩大。挑战方面:第一,校园内部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念开始正面交锋,尤其是在理性规范和地缘人情关系矛盾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开始经受不住外界诱惑,注重平时消遣,对于今后职业发展前景毫不上心。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严重紊乱,文化碰撞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生开始迷失方向,失去原有的独立思考能力,盲目地推崇拜金、功利思想,爱国情感渐渐淡化。

3.今后强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1)想方设法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动性。强调高校内部师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生和老师,必须要懂得观察判定自身文化价值地位,通过不断努力,为家庭、社会等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进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环节中,高校领导要适当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予以灵活创新改造,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在多元文化控制下,理性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大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全面继承并有效发扬优质传统文化理念,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中,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推动和引领者。

(2)集中一切技术、经济力量培养健全的大学精神。归根结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稳固塑造和大范围传播价值观念。这是大学在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其主张全面汲取优质主流和非主流文化要素,使传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同步突显。所以说,大学今后要科学运用已有载体,进行特殊文化精神管理架构,鼓励学生崇尚民主自由,敢于与享乐、功利主义作斗争;在生活中开展各项公平、公正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营造出百家争鸣、开放进步的大学文化交流氛围;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以此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交流和竞争环境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形势也将更加严峻。高校内部领导和师生要自觉在学习、实践中协调各类文化要素,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最终成功构建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程玉贤.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改革与开放,2010,(8).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2篇

关键词: 全球化背景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消极影响 加强对策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志有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深刻阐发了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又如何进行先进文化的建设,都是我们所关心的。

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一词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术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在加入WTO后,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的趋势。

1.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21世纪的人类社会,虽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最大时代背景。应该说,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认识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也成为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这个框架为人类先进文化建设的多样化提供了融合、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平与发展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给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给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它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全球的生存方式。以计算机的应用,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对于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将有更大的自由把握;对于自己的命运,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衍生出来的新文化、新知识、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给人类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观念的冲击与变革。

3.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人类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先导性作用进一步体现。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之中,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要求共同的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等共同的精神理念。经济全球化不仅要求摆脱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产,而且必然要求抛弃与之相联系的地域道德文化的狭隘性。比如,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使人们在生态环境、反腐倡廉等方面达成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规范,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一种世界性的道德规范的出现完全是可能的,这种道德规范更加体现着当今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二、全球化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面对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并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1.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全球化不仅使中国卷入了经济的全球化,而且使中国的教育卷入了全球化的竞争中。教育全球化的竞争表现为:外国学校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向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国外办学机构直接来华办学、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更容易吸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也由种种渠道渗透到我国,对我国长期构造的意识形态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工具”。同时,随着国外办学机构来华办学的增多,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将不断在我国传播开来,特别是西方那种实用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某些高校有抬头之势。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在我国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会扭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全球化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撞击乃至冲突是必然的。西方文化挟其强势发挥主导影响也是客观事实。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大的忧虑不在于被全盘西化,因为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忧虑在于舍本逐末,取其糟粕,弃其精华。西方国家的强盛之道是深深植根于它的历史文化之中,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这是其精华。而现在辐射到发展中国家的,甚至被趋之若鹜地吸收的大多却是糟粕。如社会风气中的重物轻人、崇富嫌贫、享乐、急功近利、追求高消费、文化快餐化、审美低俗化,还有日益升级的公开展示暴力,等等,这些为西方自己所诟病的精神堕落表现,却在发展中国家沉渣泛起,这些以个人主义、物质利益为中心特别对青年一代有吸引力的西方文化的强力扩张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注重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家庭作用,以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人伦观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将会丧失其独特的价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这些新问题、新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寻求发展和稳定局面面临新的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先进文化建设上奉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和交流。然而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全球性制约。中国面临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来自全球化背景的沉重压力,同时也面临自身独特的问题,即中国必须在短时期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强大,赶上曾经主导、现在依然控制全球化进程的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接受主要由西方国家制订的国际制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发展和稳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外国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我国的教育市场。但是很显然,中国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我国的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封闭,如“工厂化”的培养模式、“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工具式”的育人方式等比比皆是。其次,我国教育管理方式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目前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节奏。最后,我国的教育立法特别是有关外国机构来华办学的立法工作仍比较滞后。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宏观教育的稳定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宏观调控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全球化背景下切实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

全球化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确实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用积极的姿态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努力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更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代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用科学理论去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破除腐朽、封建的东西,回归我国教育的本真性,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但是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虽然也非常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并没有将此落实于实践中,这实际上是远离人的本性。因此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2.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传统美德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当代先进文化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例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个人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厚德载物”、和合思想、“仁爱”社会价值取向等都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祖宗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要吸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对传统道德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先进文化建设的成果。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化绝不能靠排斥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接受外来文化挑战的勇气,有没有容纳外来文化成分的气魄,能不能吸收和消化新的成分而又不机械搬用、盲目崇外,正是另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志。同志曾指出:“先进的文化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不是宗派主义的,而是集人类优秀文化之大成。”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应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的宝库中开阔视野,充实自己,洋为中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丰富自己,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

[2][日]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第1版.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3篇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建设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全球性,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会发生碰撞、摩擦,有些文化会与外来文化进行组合。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特点

当前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大众文化观,主张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把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都作为文化的内容;另一种是狭义的文化观,把文化理解为精神生产的产物。不予否认的是,文化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因此,文化主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民族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首先作为民族文化而存在的,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各民族有自己的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等等,是本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历史总结。民族文化反映着本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需求、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建设时,因考虑不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坚持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发展。第二,稳定性。民族文化是经过时间的积累而逐渐沉积下来的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传承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推进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和现实的考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化全球化的出现,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与新型的外来文化产生了摩擦,产生了新文化,但是民族文化的稳定性使新文化中过多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色彩。

(二)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

第一,文化全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本、商品、技术和人员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使不同文化体间的互动、共享与交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文化传播克服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阻碍,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第二,资本主义在文化全球化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不应该予以否认,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文化适应了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文化,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渗透性。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输出,决定了资本主义在文化全球化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并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会发生碰撞、摩擦,从而会造成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进程,抛弃自己独有的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完全融合。当前文化全球化呈现出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局面。第四,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也是最终的社会历史形态,每个人都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劳动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将社会财富集中在自己的手上。资产阶级的根本目的是用尽一切手段获取利润,占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出具有强制性和掠夺性,为资产阶级服务。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向是社会主义文化,每个人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解放。

二、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建设遇到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趋下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文化上资本主义文化也随之进入,使我国传统文化面临一定的挑战。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取向在国内盛行,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地位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外来文化进入我国后,常常占据巨大的市场。如快餐文化、影视文化等等。快餐文化中的麦当劳、肯德基对中国的传统特色小吃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如影视文化,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群中受到了很大的青睐,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趋下降。

(二)全球化的脱域机制对民族文化区域的冲击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也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本无限增殖的欲望使资产阶级在全球建立了服务于他的跨国公司、跨国集团等等。在资本主义文化输出中,全球化的脱域机制对民族区域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冲破一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民族区域的文化进行影响,使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是各民族文化在这一进程中进行碰撞、摩擦,重新进行建构,组合成新的内容,最终成为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全球化的发起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向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全球化扩张时,不仅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更在文化输出上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四)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差异受到冲击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的意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文化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抛弃,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全部过时了,其本身也是错误的。但是,民族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是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而形成的文化,不应当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内容。我们应该承认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差异,走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路。

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片面观念

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是全世界民族文化的同质化,世界最后所形成的文化是单一的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只有挑战而没有机遇。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对文化全球化的看法。文化全球化也会对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达成文化共识,促进民族合作。在世界封闭隔绝的状态未被打开以前,民族与民族的融合方式是以一个民族消灭另外一个民族,或者通过联姻的方式寻求双方民族的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对于其他民族带有自己的误解和偏见。世界市场形成以后,民族文化的全球性拓展化解了彼此间的误会,从而达成文化共识,共同发展。其次,文化全球化强化了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带来了契机。一个民族国家不仅重视自己在国际中保持经济、政治方面的独立,同时也注重在文化上的独立。外来文化的侵入激起了本民族人民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同质和消灭。最后,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经济功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经济实用功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军事上、技术上、政治上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等等。可见,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

(二)重视教育,指明正确方向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在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为下一代指明正确的方向是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第一,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指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形成的环境就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定期举行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精简篇目的活动,开展如“爱国主义”等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和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重视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为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本。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父母应当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要求家长也应该坚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领悟民族文化,并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主题和内容接轨,这样就能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民族文化素质,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第三,媒体环境的影响。媒体环境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形式传播各种社会信息形成的环境,可分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在大数据时代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形式,尤其是当今盛行的电子平台媒体,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及时分享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应当警惕网络文化的侵袭。

(三)推陈出新,抓住适时机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和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需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那么,中国的民族文化建设也应是如此。

首先,在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当今种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价值取向、道德观点舍弃,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民族文化在这一进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摩擦、借鉴和吸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充实和扩大民族文化的内容,提升民族文化的品质。其次,民族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源关键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在经济上不仅应该走出去,我们的文化也要走向世界,当然这里的走出去绝对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是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

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在一段时间内,国内出现了一味地接受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现象,这是不对的。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推陈出新,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明,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力求各国共赢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姜淼.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2] 谭希培,薄明彦.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综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

[3] 王丽君.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论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8).

[4] 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兼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5] 胡庆华.民族精神视域下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3).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4篇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或者说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基本受到同一种企业管理思潮的影响,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由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企业品牌事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家拥有良好口碑的企业都在进行着品牌的建设。企业品牌承担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品牌建设本身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而且企业的品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企业品牌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创立、发展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并且是被企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品牌则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许多世界性的品牌都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二、企业文化背景下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仅只有三十多年,所以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我国企业与世界著名企业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建设存有如下问题:

1.战略层面短视。我国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在市场经济中,倾向于寻求短期利益,并且侧重于关注企业战术方面的运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有某种程度的机会主义,不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2014年,我国仅有不到40%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另外的大部分企业甚至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着无视、忽视、漠视等现象,或者有的企业仅是在宣传上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但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少之又少。这种战略层面的忽视必然使得企业文化背景下企业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非常低。而根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知名度,以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那些不重视企业品牌建设的企业则通常发展的并不如意。

2.品牌建设投入不足。我国企业由于不重视品牌建设战略层面的考量,也就直接导致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不足。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经费投入的增长比例也相对很低。因此,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品牌附加值较低,未能树立起全球品牌的形象,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品牌建设投入增长比例,以促进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提高。

3.电子商务建设力度不够。根据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将在未来的商业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如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电子商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实现了电子商务的飞跃式发展。根据美国相关调查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品牌建设节约了约为一半的成本支出,而且带来了超过两成效率值的提高,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企业文化背景下加强品牌建设的策略

1.从战略层面重视企业品牌建设。从战略层面对企业品牌的建设高度重视是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地根本。从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可以对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建设流程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并立足于公司治理结构下以构建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和配套制度。之所以需要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下对企业文化及品牌进行梳理,是由企业战略的总领性、全局性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软实力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的品牌在企业的竞争中充当着良好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在发展中要有品牌意识,依托企业文化,不断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树立品牌、维护品牌,将品牌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企业在发展中要运用好自己的品牌。只有当品牌被消费者认同并且接受的时候,企业的品牌才具有了意义。曾经有很多人认为,企业的品牌就是打广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广告对产品、服务进行宣传,但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是否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当初因广告而风靡全国的公司,现在还屹立于市场竞争中而不倒。

2.加大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加大相应的投入。只有加大了的相应的投入,才可以更好的开展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企业的品牌建设要融入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如果不能够持续有效地投入,那么所谓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过是一句空话、套话。企业品牌与企业经营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并不是立马见效的,企业品牌的建设产生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到成效。因此,企业在推行品牌建设时,应当具有耐心,反对急功近利。

3.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推行品牌建设时应当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根据近几年来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为此提出了新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中的运用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具有市场渗透性。

4.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式。第一,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等特点,确立一个品牌战略,也就是要树立一个怎样的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能为企业带来的成效。由于企业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应当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创新,以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想树立一个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维护,而毁掉一个品牌则只是瞬间的事情。一个企业要时刻存有危机意识,不断地改进品牌战略,整合品牌战略资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百年企业。

四、结语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城乡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而成的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协调资源紧缺与人口膨胀之间的矛盾是城镇管理者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已经意识到采取文化策略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炼城镇本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城镇本土特色的“文化牌”,是城镇发展的新风向。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大都渗透在城镇世世代代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它充分体现了城镇人类过去生活状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城镇文明发展的印记,是固有的城镇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城镇的“根”和“魂”所在。

新型城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根源本土文化。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趋同化现象严重,特色、个性化越来越少。文化是城乡文明的基石,是城乡发展留下的印记,而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中包含的风土人情、艺术作品和历史建筑等是城乡特色及气质的重要载体。保留城乡的文化记忆,保护可贵的城乡文化遗产对每座城镇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传承和发扬城乡文化和精神,把城镇发展提升到文化精神层面。文化遗产不是城镇建设的包袱,而是城镇中不可替代的财富,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体现城镇历史的原真性、风土人情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挖掘城镇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提炼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保护思路,才能打造内涵丰富的城镇特色,从而增强城镇的标志性和文化气质,并促进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原则

党的十以来,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逐渐拉开了序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在下一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并进行了重点部署。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又可理解为原生性、原真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想要全方位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其产生时及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地,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要理解和利用原真性原则,需要充分认识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性指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当代人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远远大于使用和消费的权利。要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公平地传承,确保文化的延续,就必须坚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继承权。

3.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一系列环境因素而存在的,整体性保护原则指保护不仅针对其本身,还包括保护周边的环境,尤其对于城镇、街区、地段、景区等,保护是以整体环境来开展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整体性还应该包含文化内涵和形成要素,如历史街区保护就应该包括居民活动及与此相关的环境因素。

4.可读性原则。任何历史遗存都有其历史时代特征,可读性就是让人们能读懂它的“年龄”,承认它的历史。任何盲目的修复和保护都会破坏历史遗迹的可读性,破坏它的时间印记。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文物古迹的修复技术水平,完善修复制度,为子孙后代留下真正的古迹。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几种模式

据统计,目前由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81个,历史文化名村169个。这个数目(特别是后二者)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幅员并不相称。2014年3月26日,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在《人民日报》第8 版发表了《新型城镇化中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一文,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1.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不同的环境现状及建筑状况进行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实效性评估并分类,大致划分为传统风貌保护区和协调开发区两部分。传统风貌保护区保护整体格局,完整地保留历史街区色历史遗存、空间格局、独特风貌等物质环境,完整地延续历史街区中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生活场景,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协调开发区继承城镇价值特色,为城镇未来发展营造核心竞争力。城镇价值特色包括三方面:历史地理特征、城镇文化特征和城镇建设特征。通过继承城镇特色指导协调区发展规划,在文化产业,建筑特色,环境塑造等方面体现城镇的独特个性,并引入适应区域发展的产业和先进生活方式,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起到保护和继承的作用。

2.对传统街巷进行保护和整改。保护应从传统街巷的特征出发,对街巷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走向以及立面和环境予以保护。尤其应结合街巷中的历史遗迹、环境特色、生活文化习俗、街巷名称及其由来典故等重要街巷文化信息进行保护和开发。对拥有本土特色文化群众基础和发源地的街区,应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和设施建设,继承和培育本土特色文化,使特色文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扬,并成为街区保护的亮点和凝聚点。通过调查居民生活习惯和居住意愿,改善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并引入具有时代感的设施设计和社区管理,使城镇人居环境得到综合改造和提升。

3. 对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的保护

按照文物建筑的功能分为:文物古迹、居住建筑、公用设施、商业建筑四大类。

(1)文物古迹类:指有特殊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建筑,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这类保护采取原样保护原则,主要用于旅游参观,保护修缮的费用也主要依靠参观旅游等收益。

(2)居住建筑类:指有一定保护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由于其原先使用功能为生活居住,为了继续沿用其居住功能,在列入保护范围后,由政府或建筑内居民出资,对建筑进行日常维修和保护。若经过评价已失去居住功能,难以维修,迫不得已采取重建或拆除的方式,应根据其建筑价值采取有效的手法使原有建筑文化要素得到保存和重现。

(3)公用设施类:指居民活动、休闲休憩、社会教育、历史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护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保护和维护方案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基础,延续其非盈利性的特点。

(4)商业建筑类:指原有居住功能建筑遗产和产业类建筑遗产经过功能改造后形成的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功能的历史建筑。保护方案需以满足原有商业功能为基础,并引入适合时展的管理模式,为商业发展增添历史文化底蕴。

按照上述分类,分别对文物建筑的历史要素、所在区位、建筑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功能需求、基础设施及配套情况等方面,进行功能、质量和价值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对文物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和文化要素提取。根据文物古迹保护级别相应采取维护、修缮、改造、拆除重建的处理方法,在历史遗产保护的同时,为文物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4. 环境景观特色的保护与更新

(1)传统景观特色的保护。城镇景观规划首先应对传统景观特色环境进行保护,特别是能体现城镇特征的标志景观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内建筑高度,保护原主要景观点及驻留地段,保留景观视线走廊。

(2)园林绿化与景观再现。结合城镇自然地理特征,利用原有的特色植物群落、街区绿化带、公园、广场等单元开展保护式改造,对景观尺度和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还原自然景观本色,形成适合原有城镇生态机理的园林景观系统。通过保护原有的植物资源和增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并在景观中渗透城镇风俗和文化特色的设计,使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渗透在园林景观中,使自然景观和绿化环境得到再现和改善。

(3)环境水系的恢复和利用。恢复和完善原有水系统的风貌和功能,并使其适应现代城镇的发展步伐。利用自然水资源和现代技术使水系统能满足自洁、生态、防洪、排洪的功能。通过增加文化、自然景观提升水系统的景观功能,使整个景观系统更能体现城镇的水文化特色。沿着水系的走向带动周边的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使整个城镇景观系统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能助力城镇文化和经济的复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中积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和城镇建设,已经导致不计其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大拆大建的城镇改造模式不利于城镇文化和特色的延续,继而探寻既适应城镇发展又利于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改造模式,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保护好已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城乡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彭忠益,李畅,夏全珍.城乡一体化的“关山模式”研究――来自湖南省宁乡县的地方治理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2期.

[2]王哲,李国成,余茂辉.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第3期.

[3]崔琰.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唐都学刊 , 2015年第1期.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6篇

关键词: 和谐文化 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具体到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高职院校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去探索和实践。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是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它必将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新的冲击和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时尚潮流的影响,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为学生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也对学生上网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的校园文化如果不能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势必会被网络文化所冲垮,因此面对建设和谐文化带来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校园文化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对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基于不同文明土壤的各种民族文化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扩张,对高职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好的人文素质,就会产生民族自卑和民族虚无的颓废情绪,就无法以开放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分析和判断多元文化,无法抵御腐朽的文化糟粕,吸取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无法真正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人文科学是网络时代中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转化离不开人文科学。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犯罪现象越来越多,不难想象,没有人文精神滋养的纯智能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社会将会走向什么轨道。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其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就越可能是一架高能量的破坏机器。良好的人文精神在个体上的体现就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一个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代,一个更需要人文精神支持的时代,如果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最后,网络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创造能力与人格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的,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样,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网络时代我们的校园文化要迅速占领网络阵地,并且要在互联网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鼓吹,英语是国际互联网上的标准语言。西方文化正凭借这一语言优势,疯狂地“网络”世界,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特异性为此正受到严峻挑战与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不断加大网络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与频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各种多媒体文艺作品软件,使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由此使得高职院校生充分认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我们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与功能,把高职生吸引并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改变传统校园文化的状况,通过开展一些全新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网络知识大赛、动漫作品大赛、创新小发明、青年才艺大赛、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活动。另外还可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科技知识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抵制和抑制作用,以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满足高职院校生求实求美求真的审美娱乐需要,帮助高职生在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环境、氛围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传播自己的本民族文化。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网络时代,校园文化不仅是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关系到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包括校风、学风、校园的整治、校内的舆论导向、学术气氛、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位、师生关系等。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在网络时代,更要大力弘扬爱党和爱国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高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材为志的学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才会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进行显性和隐性塑造,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使高职院校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激发和激活他们的创造性;②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使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③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使师生们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状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对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四、利用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网络时代下,校园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质的高科技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们的艺术品、鉴别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对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和促使道德升华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校园里高大的科技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别致的盆景、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开拓进取的美学特征。置身于环境优美的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迸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利用山水花草对校园环境巧装饰,既能美化育人环境,又能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和人文个性特征,人们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艺术熏陶。利用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对策去应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建宁,杨成.加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2]侯波,辛香玲,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文化建设的背景第7篇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指导理念,将的系列讲话精神融入到建设指导方针中。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不断事先基础体制改革,增强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依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情况,健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利。加大市场督查力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扬农村的优秀健康文化。做到有选择的继承,摒弃不良文化,如封建愚昧思想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实践

(一)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机遇,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不断实现文化管理阶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针对现有的文化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发挥出农村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性与有效性。强化文化激励机制建设,增强各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积极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成为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极大对于农村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下拨专项资金,为这些地区配备相关的文娱器材以及文化设施。同时提高文化人才奖励力度,大力提倡创新人才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部分的文化建设作用,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加强农村文化教育首先,学习其他优秀农村的文化模式,把这些村子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以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坚持不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奉献、敬业、诚信、团结、合作等思想融入到村民的价值观。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业务,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技能大赛,积极鼓励新型农村人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村民的业务能力。四是建立农村模范人物,用先进人物来树立榜样,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发展性。五,强化基础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为村民自主行为的健康发展,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

(三)不断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掘当地农村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持那些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农村文化社团,带领村民抵制低俗、落后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事业站所作用,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和整顿不合理的文化市场。对于那些无证经营,涉嫌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违反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要坚决予以取消。加强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对于那些严重损害违反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治。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对于那些非法传播各种谣言、色情、暴力、迷信等书籍、影碟等要予以销毁,对于相关责任人要坚决予以惩处。同时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盗版书籍、光碟、影像资料等要坚决予以打击,从有效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