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合集7篇)

时间:2023-11-29 17:26:40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环节;世界500强企业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3)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全面考察的学生学习情况。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 中国 本土化

1.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

1.1 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第二,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

第三,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及产品调整的需要。

第四,本土化经营可以更好地适应东道国市场结构。

第五,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规划。

2.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2.1 人才本土化——英特尔

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大陆设立了16 个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本地员工6000多人。具体说来,英特尔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聘用本土员工;开设研究院;培养人才幼苗。

2.2 产品本土化——肯德基

产品本土化,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上开拓疆土的一把利器。根据中国市场定律,谁愿意迎合中国消费者谁就能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2005年,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句看似平淡、貌不惊人的广告语—“立足中国,融入生活”,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传播。这平平常常的一句广告语其实包含着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持之以恒的本土化策略。

2.3 品牌本土化——宝洁

品牌战略属于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品牌是商品的灵魂,名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跨国公司—向十分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非常成功,在宝洁公司的各种媒体的广告中,消费者不但看不到“美国”的字样,而且二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产品名字都是广泛调研后产生的,也有不少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3.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及展望

3.1 跨国企业在文明古国的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策略时,灵活的运用以上案例所列举的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战略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率的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文化特殊性也注定了在华跨国公司对这个文明古国独特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营销。

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并采取相应本土化策略。如,针对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这一要素,中国这种东方文化国家,家庭责任与义务通常延及外甥、侄儿、侄女等。亲戚之间很容易为对方的孩子置办物品。再如,主动与被动因素,在美国,人们对问题的解决倾向于采取一种“行动”导向的态度,而在中国则强调“三思而后行”。

3.2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的阻力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营销也还存在一些阻力。首先,中国的广告行业运作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相比之下,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十分细化,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和省份之间还存在地区保护主义的现象。因此,跨国企业的战略制定者应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各种政策规则,以便及时根据政策来调整本公司战略。

3.3 展望未来,跨国企业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3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 供应链整合 整合策略

引言

跨国公司发展将“走出去”作为一种核心的战略思想,强调利用不同国家的经济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经过几十年国际化经营,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经营多元化和决策全球化,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并购能够很好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配置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资源使用效率,而并购后能更好实现各项资源协同效应的关键则要看供应链整合的成败,因此针对本文将针对跨国并购中供应链的整合策略进行研究。

一、 供应链整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和运营方式,供应链从客户的需求开始,通过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原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将产品送达至终端客户的手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让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经营理念的改善、流程的再造和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 跨国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有一类并购被称为“整合失败的并购”,这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并购,但后期供应链整合失败致使企业亏损甚至陷入险境的并购。典型的失败案例要数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的案例。另一类是“供应链整合决定的失败案例”,最典型就是联想成功收购IBN的PC业务,下面就对这两个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2004年TCL集团表示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手机,然而在合资企业运行的开始这一并购就出现了问题。2004年业绩下降,2005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其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轻视跨国供应链的整合是最重要的原因。联想的业务基本上是在中国开展,但是在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以后,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就成了联想整合工作的重点,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下表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数量和交易额都在不断的上升,根据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统计显示,我国企业2010年我国海外并购量和并购额分别达到了2057起和1696.43亿美元,随着并购量和并购额的不断增加,针对并购后的整合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思考

(1)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

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供应链的整合必须符合企业的定位。所以,很多的企业都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优势的区位,把物流中心和生产能力原本生产成本较高的区域逐渐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区域。同时,企业也依据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设计出最好的并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能力,这时,供应链的设计既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又可以体现差异化的特征。

(2)建立高效领导小组和整合计划

企业应适时设立供应链整合小组,并且选定领导人,及时确立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整合计划来追踪观察执行结果。供应链整合小组及相关领导人必须由并购企业的高层决定,小组成员要有丰富的跨国并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能清楚理解和传达企业战略思想。

(3)信息共享和沟通

我们需要从战略、操作、技术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的共享和沟通,供应链稳步、高效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这对于跨国并购企业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联想公司在实行对全球供应链系统的整合时,就是因为没有能及时建立起满足自身需求和市场要求的信息平台,才导致了其低效率的供应链整合。

(4)实现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整合,在整合中创新机制

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新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收集资源,提高效率,构建人才高地的多种不同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结语

跨国企业为了获得真正有优势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集团供应链的整合,扩大经济规模,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保证资源的共享和沟通,从而增强国际化经营战略。因此由此可见,加快我国跨国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势在必行,希望本文对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策略的研究,能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博.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6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4篇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特征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市场营销的工具、背景和战略策略。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跨越了传统的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内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应成为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体系变化的基础上,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方式和进行过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

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

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

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

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

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

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

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

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李成钢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 国际市场营销; 变革; 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

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6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海外并购;贸易壁垒;政治

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跨国公司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指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并购的领域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投资者2016年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 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 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 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并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领域成为热点,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 072亿美元,涉及7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例,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跨国并购的常见动机分析

跨国并购的动机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跨国并购后企业整合的方式,并影响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能获得多大的效果。根据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跨国并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动因,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具体为:

(一)外部动因

1.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跨国并购迅猛发展

近年来政府不断地推出了种种政策来鼓励企业的海外发展。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健全和完善境外投资鼓励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快了境外投资管理职能转变,为投资主体实施境外投资项目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联合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商务部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促进和规范了境外投资,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2.科技的进步为跨国并购提供强大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利条件,使跨国公司的产品供应和销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支持了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技术的巨大进步,导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管理信息在组织内的传导速度和信息准确率大大提高,并使得组织更容易适应科技进步。

3.宽松投资环境为跨并购提供了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促进许多东道国逐步取消了对跨国并购的法律和政策限制,跨国并购的监管和审查放松,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资本的自由流动、活跃的市场中介、新兴的金融工具为跨国并购投资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国内经济的稳中向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会。

4.充足的外汇储备为跨国并购提供有力保障

有着庞大的出口和外汇储备,国内资本供应能力强,中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充裕,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跨境收支具有良好的稳健基础。

(二)内部动因

1规避贸易壁垒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大量的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出口国家的生产企业经营、就业及国际收支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不少国家开始举起反倾销、环境保护的大旗,人为设置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为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比如TCL收购施耐德电子、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2.获取核心技术

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之一,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接收外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是中国企业尽快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获得先进技术,一部分资金较为充足的企业便选择了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增强竞争力。这方面主要案例有: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浙江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的CD2MA业务等。

3.获取销售渠道和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的加入,原来的市场份额被挤占,国内企业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危险。中国企业通常采取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尽快建立起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并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既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能迅速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中国际遇派(天津自贸区)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日本株式会社CONTRAIL,正式进入日本通用航空市场;“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UAI公司,利用其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增加自身产品的销量;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取得了直接进入全球市场的通道。

4.获取战略性资源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需要,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初级形态的资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必然选择。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五矿”并购世界矿业巨头加拿大诺兰达公司。

5.多元化经营

分散经营本身可以通过区域多元化、产业多元化来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跨国并购较之新建企业减少进入不熟悉领域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和高成本压力,有效地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实现多元化经营,并且企业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取得原料的有效途径,生产技术,原有N售渠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已占有的市场份额,顺利进入新行业。这方面主要案例有:万向除UAI外已吸收兼并国外16家企业,涉足海外金融保险业。

二、跨国并购的常见风险分析

(一)国际政治风险

主要指东道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以及政治与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会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干预国外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并设置各种政治。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偏见使得许多西方国家动则以“能源威胁”、“国家安全”等种种借口阻挠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一案,引起美国众议院禁止批准表决,中海油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

(二)对目的国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的风险

西方国家为了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常常通过立法对并购活动进行规范,制定了诸如兼并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企业在设计并购活动方案时,一旦对相应法律政策认识不足而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就会使并购方案无法实现。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中集集团披露将间接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75%的权益,随即受欧盟反垄断机构调查,以宣告失败告终。

(三)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风险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如果企业跨国并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而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并购时机、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将很难成功。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失败。

(四)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风险

在并购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使好多企业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日本三菱地产并购洛克菲勒中心时未充分尽职调查使得洛克菲勒中心并购前为两家房地产公司出面担保融资13亿美元成为三菱地产一个沉重负担。

(五)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主要体现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和定价上,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成败。评估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别越大,并购企业将面临支付成本过高的风险。企业并购作价需要具有权威的技术机构进行评估,合理的计算被并购企业的实际价值。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首钢并购秘鲁铁矿过程中,首钢在投标中一下子就开出了远远高出对手的1.2亿美元高价,这导致首钢在以后多年中长期存在贷款规模过大、偿付能力偏低、每年支付银行的财务费用过高等问题。

(六)整合风险

并购双方签订合同后,其法律意义上的并购已经结束,但实际上的并购活动才刚刚开始,企业并购后面临中西方国家间的管理理念、文化差异、工作习惯、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企业并购之后,无法产生经营、财务、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效应,或者并购之后规模过大,管理跨度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未能实现并购目标,就会引发整合风险。并购的“七七定律”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这方面的主要案例有: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后整合的失败。

三、跨国并购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企业在并购前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并购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之后根据战略目标甄别、选择市场上的并购目标,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不受与自身战略目标不相符的偶然机遇或因素的诱惑,以战略性跨国并购为主,尽量减少投机性并购。

(二)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在并购中,并购方必须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会计标准,对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出售动机以及出现的负债情况进行可靠的财务评估,对并购后的盈利前景做出准确预测。要注意设立并购止损线,在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交易双方可接受的交易价格。

(三)组织优秀的项目团队,建立一套有关跨国并购交易的完成流程

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知识附加值高,技术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需要企业调动企业内外投资、法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专家人员,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重要作用,组成优秀的项目团队,在方案策划、沟通游说东道国政府、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有效沟通、业务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项目融资、法律手续交割等环节全面通力合作,积极努力,促进并购的成功。

(四)提高整合能力

首先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整合计划,妥善而有效地整合目标企业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要稳定军心,做好并购后的人员沟通,让企业员工清楚未来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消除员工对适应新环境的担心,取得员工的认同;要谨慎整合企业文化,跨国并购整合中最为关键就是文化背景差异,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民族文化、管理风格、行为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要把握好整合力度和整合策略;要重视企业内部的业务、技术、管理、组织、人事等的整合,发挥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协同作用或规模经济性,增强企业的真正实力。

(五)遵守和利用好跨国投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投资时,应当注意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导致的跨国并购投资失误;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及世界银行的保险政策,规避和分散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重视跨国经营能力的开发和储备

在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战略前,应该将相应的跨国经营能力开发、跨国经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放到企业战略资源能力储备的高度予以重视。尽快培养和引进大批通晓国际金融投资、法律乃至跨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综合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做到对东道国商务环境非常了解和熟悉;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环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具备基本能力的条件下,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不断把提升能力作为目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当结合企业的特点做好战略规划,明确跨国并购的动机、时机、目标、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跨国并购。在此同时,更须充分认识企业跨国并购全过程的风险,做好应对防范措施,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力,使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枝.国际背景下的企业并购动机,企业导报,2011.04

跨国经营战略案例第7篇

关键词:外来者劣势;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化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地之间的信息、资源、人才等各种交流变得简单与便捷。在新的全球市场形势之下,中国在打开国门、欢迎外资企业的同时也积极号召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却屡遭重创,如何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制约企业成功的条件、促使企业遭遇“滑铁卢”的因素很多,而“外来者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LOF)――企业在跨国经营时所面临的种种劣势――是最受关注和重视的。已有对于LOF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产品或服务、渠道、供应商、信息、资源、价格以及成本等市场因素,以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市场行为和策略来克服LOF,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经营绩效。但是对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和对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克服LOF的影响(Husted & Allen,2006;Levis,2006)却显得较为不足。本文则正是关注于这些非市场因素,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集中体现非市场视角的概念入手,研究“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克服LOF的影响和作用。

二、 文献回顾

1. 外来者劣势。基于交易成本理论,Hymen(1976)将“海外经营成本”的概念引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将其定义为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外经营时,必须支付的那些对本土企业而言并不存在的成本。Zaheer(1995)在此基础上扩展了该概念,提出了“外来者劣势”,并将其定义为:于本土化公司相比,跨国企业子公司在外经营时支付的一切额外成本。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关于外来者劣势来源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外部环境、跨国公司本身特征及母国-东道国的差异(图1)。Hennart(1982)从资源基础观(RBV)视角出发,提出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克服外来者劣势方面有显著作用。Petersen(2002)运用组织学习理论研究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来降低因不熟悉环境而造成的额外成本,并同时增强运营能力。Sofka和Zimmermann(2005)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发现跨国公司往往在对自己比较重要而且外来者劣势较少的市场中采取激进的战略,而在对其不那么重要而外来者劣势较明显的市场中采取保守的战略。Klossek等(2012)通过对进入德国市场的七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采取绿地投资(较高投入进入模式)的企业通过安排中国员工担任关键管理职位的策略来应对外来者劣势,而采取收购(低投入进入模式)的企业更多是通过建立声誉、与当地管理者分享控制权、雇用当地员工等策略来减弱外来者劣势的负面影响。

2. 战略性社会责任。最早提出战略性社会责任(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CSR)的Burke和Logsdon(1996)认为CSR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商业利益,并将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划分为五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使命的一致性”、“企业社会责任专用性”、“依环境规划行为的前瞻性”、“不受外部制约的自愿性”及“赢得认可的可见性”。就国内的研究而言,杨东宁(2007)认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即是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内涵。许正良、刘娜(2008)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目标管理的框架分为分析、设计、执行及控制等多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将会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探讨实业界对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并归纳出相关结构维度。

3. 相关研究评述。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将外来者劣势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结合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将如何影响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也并不清楚。我们将通过五矿集团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寻找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并将其形象化与具体化,根据目前存在的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

(1)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会对企业面临的LOF问题有什么影响?

(2)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影响企业的LOF,其作用路径是怎样的?

(3)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是否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就本文的研究问题而言,我们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如图2。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内容分析对数据进行编码。首先由1名小组成员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从中寻找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相关的词语,进行独立编码。其次由另1名成员就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就此差异在小组内部形成一个包括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维度的共识。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寻找战略性社会责任与克服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内涵关系,并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本文选择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五矿)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立于1950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国际化的矿业公司。公司主要从事与金属矿产品相关的生产、制造及贸易服务,同时涉足金融、房地产、科技等业务。公司主要海外机构遍布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员工17.7万,旗下共有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015年,中国五矿以52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第198位。本文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虑中国五矿具有典型性,其在国内及世界范围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遍布亚欧非和大洋洲的海外市场给它的跨国经营呈现了层出不穷的外来者劣势,其所遭遇的困难不计其数。其次,中国五矿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社会责任,已连续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获得了海外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最后,与五矿集团相关的各种资料众多,能保证研究数据的丰富、详细,而各种信息之间也可以互相印证。基于此,五矿集团很符合单一案例研究中的要求,我们因此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四、 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的识别;其次是对战略性社会责任对外来者劣势的克服作用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的分析与探索。

1. 战略性社会责任维度识别与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资料分析,经过整理和编码后共获得了139个条目,其中二级编码确定了10个要素,并通过进一步的归纳形成了二级编码共3个维度(见表1),分别为战略导向(条目数26)、利益相关者驱动(条目数98)及可持续发展(条目数15)。而根据资料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在涉及“战略性社会责任”这个词语时,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除了上述的三个维度之外,还包括经济效益的实现等。因此我们在本文将战略性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战略层面关注、制定并执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行为活动,以关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寻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

2. 战略性社会责任与外来者劣势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五矿集团在海外运营时所经历的外来者劣势并不是很强烈,而这与其各项应对措施的实施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密切相关。基于对于资料的分析及总结,我们发现:

(1)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克服外来者劣势。在美洲、非洲及亚洲市场上,五矿集团始终履行社会责任,将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成长作为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通过提供员工关怀、向当地社区捐助等手段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各矿业公司建立了紧密联系,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建设运营。五矿集团将社会责任放在战略的高度,帮助企业获得了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并能逐渐融入到当地商业的大环境中,而这有助于企业克服诸如“水土不服”、“局外人身份认同”、“文化壁垒”等外来者劣势。五矿集团的上述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其对海外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的克服。

(2)企业社会责任在克服外来者劣势的作用发挥中,主要是借助于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各种良好的关系。五矿集团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在各个行为活动中对某个细致领域的关注与重视使得其后续的经营活动变得方便与稳定,我们将这些行为要素归纳为“利益相关者”概念,其构成在克服外来者劣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见表2),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通过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实践有伦理标准的社会行为,为实现社会融合奠定了基础,对于克服外来者劣势作用显著。在与政府方面的交往过程中,五矿集团通过贯彻实现伦理性标准的企业行为,坚持沿用公司原有员工和管理团队,实现了人员方面的平稳对接,同时充分地帮助实现当地的就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政府一道为推动和谐社会而努力。上述行为对于客服外来者劣势有着显著的作用。

②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与对资源的爱护,实现了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本降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克服外来者劣势具有积极作用。五矿集团选择节能建筑作为其在墨尔本总部的办公场所,并在内部设计中积极贯彻能源效率和可回收利用原则,将公司办公环境建成澳大利亚最节能的场所之一。五矿集团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从长远来看,帮助其降低了运营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克服在海外运行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③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通过对当地居民的关怀、对员工利益的关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逐渐地变自己的“外来者(圈外人)”身份为“圈内人”,构建了强大的社会网络,增强了社会资本,进而帮助克服外来者劣势。五矿集团在经营中关注员工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允许一些员工实行弹性的上班时间,以便能够顾及家里的事务;其通过招聘、激励、关怀当地居民为企业的员工,逐渐地得到了这些人的认可与尊重,并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这些行为增强了企业的社会网络能力,使得各种管理和运营活动的进行变得简单,进而帮助克服外来者劣势。

④企业的战略性社会责任中,通过构建与社区的良好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网络,并且利用当地的资源,克服外来者劣势。五矿集团通过社区计划、社区咨询等活动,不仅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膜,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各种资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财产的使用使得五矿集团能够克服外来者劣势所带来的经营障碍和发展困难。

(3)制度原因、文化差异、经营模式等因素在企业的战略性社会责任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影响重大。当五矿集团在进入每一个地区的时候,都会提前对所要进入的国家、地区进行一个全面而综合的考量,从而帮助其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首先,五矿集团在海外承担社会责任,具体的不同的环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其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根据其制度差异针对经营模式做相应调整;最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的影响,五矿集团在制定社会责任战略时会充分考虑。因此,制度原因、文化差异及经营模式等要素对企业的战略性社会责任发挥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整合外来者劣势和战略型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对大型跨国企业--五矿集团的海外经营活动进行了探索性案例分析,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实践结合的视角给出了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在战略层面关注、制定并执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行为活动,以关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寻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本文将战略性社会责任构念分为三个维度:战略驱动、利益相关者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识别了外来者劣势在五矿集团海外经营活动中的表现,并分析了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作用发挥机制。我们通过探究政府、环境、员工和社区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发现了尽管都是海外经营活动,五矿集团却可能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营地域面临不同的困难,而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作用发挥也可能会有些差异。

参考文献:

[1] Ghoshal,Sumantra.Global strategy: An organizing framework.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7:425-440.

[2] Kostova T, 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64-81.

[3] 郭沛源,于永达.公私合作实践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世界,2006,(4).

[4] 任兵,郑莹.外来者劣势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