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9:39:00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一)煤矿生产及煤炭洗选企业现状

全区现有地方煤矿38对,总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2008年生产原煤223.05万吨;现有洗煤企业71家,总设计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其中:入洗原煤60万吨/年的2家,30万吨/年的37家,30万吨以下10万吨以上的13家,10万吨/年以下的19家,2008年生产洗精煤138.86万吨;全区大部分洗煤企业分布在三岔河沿岸,其中:荷城街道6家、凤凰街道1家、德坞街道1家、老鹰山镇17家、大河镇9家、汪家寨镇9家、大湾镇9家、月照乡19家。

(二)煤炭洗选行业存在的问题

擅自开工建设、生产,报(批)大建小、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污染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环保和洗选设备简陋、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

受原煤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现大部分洗煤企业在有原煤供应的条件下进行间歇性生产,部分已停产半年以上,少部分长期停产。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提升我区煤炭洗选行业集中度,上大压小,充分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推动我区洗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安全、环保、高效发展,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治理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全区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另文)。

四、治理整顿工作对象

(一)未取得合法审批手续、相关证照,擅自开工建设和生产的煤炭洗选企业;

(二)全区范围内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规模小、污染重及环保设施简陋、环保未达标的煤炭洗选企业;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煤炭洗选企业;

(三)建设规模报(批)大建小的煤炭洗选企业。建设规模未达到市、区煤炭洗选行业产业政策要求的煤炭洗选企业,即在2006年后建设的、规模小于60万吨的煤炭洗选企业;

(四)煤炭资源紧缺或没有煤炭资源供给且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煤炭洗选企业;

(五)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影响城乡规划的煤炭洗选企业;

(六)列入国家淘汰目录中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生产工艺及生产技术落后的煤炭洗选企业。

五、工作步骤、时限及目标

全区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通过两年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区煤炭入洗能力控制在500万吨/年以内。

第一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底)

对市环保局《关于近期选煤行业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市环报〔2008〕31号)中所列拟取缔关闭的我区范围内的5家煤炭洗选企业进行取缔关闭。对未批准建设、违法用地建设、产业布局严重不合理、无环保设施、环保未达标、不符合城乡规划且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煤炭洗选企业实施取缔关闭。

(一)各镇乡(街道)、区有关工作部门按照规定对全区煤炭洗选产业进行摸底自查。区煤炭局负责提出全区30万吨及以上保留和30万吨以下取缔关闭煤炭洗选企业及符合产业布局、具备整合条件的煤炭洗选企业治理整顿实施意见。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自查报告和调整布局方案。

(二)各镇乡(街道)、区有关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煤炭洗选企业的取缔关闭工作。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各镇乡(街道)治理整顿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第二阶段(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底)

对现有符合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具备技改或整合条件的30万吨/年以下煤炭洗选企业可通过技改、整合达到不低于60万吨/年规模(一个独立生产厂);对通过治理整顿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关闭。

(一)待市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区政府提出的30万吨/年及以上保留和30万吨/年以下关闭及符合产业布局、具备整合条件煤炭洗选企业治理整顿落实意见进行核实和验收后,报请市政府批复取缔关闭或保留。

(二)对各镇乡(街道)自查整顿阶段中清理出的不易确定是否保留的煤炭洗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核实,需整改的按区领导小组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验收合格的,报区领导小组备案后,经区政府报请市政府批复保留;整改不合格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三)各镇乡(街道)、区有关工作部门在2009年12月底前对全区30万吨/年以下煤炭洗选企业全部实施关闭,并处置好土地等问题。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底)

取缔关闭入洗能力60万吨/年以下煤炭洗选企业。现规模为30万吨/年的煤炭洗选企业,符合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具备技改或整合条件的煤炭洗选企业可通过技改、整合,于2010年12月底前达到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一个独立生产厂)。同时,推广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六、治理整顿工作职责划分

(一)各镇乡(街道)是治理整顿和关闭工作的主体,要成立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对本地煤炭洗选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负总责,落实目标责任制。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单个生产厂洗选能力进行界定,主要从备案审批文件及设计相关资料、实际建设规模、生产工艺、设备型号、煤泥压滤处理能力、企业实际入洗量统计表册、相应规模所需工业场地等方面综合界定。

(二)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我区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工商分局负责洗选企业的名称变更登记、名称预核准、洗选企业筹建营业执照和工商营业执照审核发放工作;查处煤炭洗选企业的违法经营行为。

2、*国土分局负责对洗选企业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配置,审批建设用地;查处违法用地、占地行为。

3、区煤炭局负责对洗选行业进行整顿,对煤炭洗选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实施监管;负责煤炭经营资格证的审核上报发放工作。

4、区环保局负责洗选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核工作。受理审查批准煤炭洗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煤炭洗选项目作环境影响评估,对项目建设的环保设备设施进行监督;对煤炭洗选企业生产作业环境影响跟踪和监管,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5、区水利局负责洗选企业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核和取水许可审批工作。

6、区地电公司根据区领导小组出具的证明恢复对煤炭洗选企业供电,配合相关部门对取缔关闭的煤炭洗选企业实施停止供电。

7、区发改局负责对洗选项目的立项审批(备案)进行把关,严格执行准入条件;督促洗选项目按核准工期进行建设,并组织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8、区建设局负责对煤炭洗选项目的选址进行审定,对开工进行批准;查处影响城乡建设规划及实施的违法违规洗选项目。

9、区乡企局负责做好煤炭洗选企业的备案登记管理。

10、区经贸局负责对洗选项目的技改审批进行把关,严格审批(备案)准入条件,督促煤炭洗选建设项目按核准工期进行建设,并组织验收;对洗选工艺、设备进行监督,淘汰落后设备,推广先进设备及工艺。

11、区监察局负责对各部门在煤炭洗选行业清理整顿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各行政审批部门应按照各自业务管理范围内所明确的办理程序和时限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办理洗选企业相关审批手续。

七、工作要求

(一)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典型违法案件进行曝光,为治理整顿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治理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干扰、阻挠整顿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惩处;对在治理整顿工作中领导不力、失职渎职、营私舞弊的国家工作人员,坚决予以查处。

(三)对治理整顿工作中做出的各种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要明确专人督促落实;对治理整顿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坚决予以纠正,并尽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治理整顿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领导小组报告。

(四)在治理整顿第一、第二阶段,暂停审批新、改、扩建洗选企业(型煤等煤炭环保循环利用发展项目除外)。今后,对拟新、改、扩建洗选企业,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环保局、*国土分局、区水利局、区建设局等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的洗选企业一律不得审批建设。

(五)区煤炭局、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建设局、区乡企局、*国土分局、*工商分局、区地电公司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组成联合督查组,加大对全区煤炭洗选行业的执法力度。

(六)新建、改扩建煤炭洗选企业规模不得低于60万吨/年,且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采用重介等先进的洗选工艺。

(七)煤炭洗选企业布局合理。严格控制单独建设煤炭洗选企业项目,优先支持和鼓励延伸产业链项目配套建设煤炭洗选企业;对符合建设煤炭洗选企业条件的坑口、矿区,优先建设煤炭洗选企业;对辖区内现有煤炭洗选企业具备整合条件的要进行整合,提高生产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产品质量;对新建或改扩建煤炭洗选企业,精煤产品质量要达到国标规定。

(八)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新建和改扩建煤炭洗选企业必须全部实现水闭路循环、节能减排工艺,对煤矸石等副产品要有可行的利用措施。对相对集中的煤炭洗选企业,必须联合配套建设煤矸石砖厂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2篇

一、全区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一)煤炭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区煤炭预测远景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第2位;累计探明储量8080亿吨,居全国首位。区内十二个盟市均有煤炭赋存,东部地区主要赋存于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霍林河,其中:呼伦贝尔市1400亿吨、锡林郭勒盟1250亿吨、通辽市霍林河121亿吨,均以褐煤为主;西部地区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其中:鄂尔多斯市5106亿吨,以长焰煤、不粘煤为主,乌海市34亿吨、以焦煤为主,阿拉善盟19亿吨、以无烟煤为主。

(二)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全区煤矿现有生产能力8.92亿吨,2012年生产原煤10.62亿吨,其中东部3.39亿吨、西部7.23亿吨,占全国产煤量29%,居全国第一位。比2005年净增加8.2亿吨,年均增长25%。煤炭外运量6.55亿吨,占全国跨省煤炭净调出量的40%以上。已经建成东胜、准格尔2个亿吨级矿区和胜利、白音华等5个5000万吨级矿区。

全区共有煤炭生产企业365户,生产煤矿563座,其中中央企业所属煤矿60座,产能3.48亿吨;外省企业所属煤矿60座,产能0.85亿吨;地方民营企业所属煤矿443座,产能4.59亿吨。

(三)煤矿项目储备充足。全区已规划煤炭矿区60个,资源储量4200亿吨,批复矿区35个,资源储量2710亿吨(不含勘查区),上报国家待批矿区14个(不含3个修编),资源储量1919亿吨(不含勘查区),二者合计建设规模16亿吨,另有11个矿区正在编制总体规划。

国家煤炭“十二五”给我区安排的新建煤矿规模2.68亿吨,总产能12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区在建煤矿项目68个,规模3.99亿吨。其中:核准煤矿项目32个、规模1.89亿吨,未核准煤矿项目36个、规模2.1亿吨。国家同意我区开展前期工作未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共17个,产能1.28亿吨。我区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开展前期工作的煤矿项目共17项,生产能力8500万吨。

(四)产业集中度较高。通过大力实施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建成千万吨级以上现代化煤矿17座,生产能力2.76亿吨,占总生产能力30%,12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70%,30万吨以下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煤矿平均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形成亿吨级企业1户,5000万吨级企业3户,千万吨级以上企业15户、总生产能力5.42亿吨,占煤炭企业户数和产能的4.1%和60%。

(五)煤矿生产面貌改观。2005年以来,自治区加大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煤炭资源整合、改进采煤方法、提高煤矿资源回收率、推行机械化采煤为手段,持续关闭整顿小煤矿,全区煤矿由1387座减少到563座。所有煤矿全部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生产能力、资源回收率和安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对新建煤矿提高准入门槛,全部为120万吨以上大型现代化煤矿。目前,全区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露天矿资源回采率达到9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1。采煤工艺、自动化控制、安全生产均居行业领先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产量严重供过于求,违规建设、生产较为严重。2012年国家下达我区煤炭生产计划9.2亿吨,2013年9.6亿吨,而我区2012年实际产量已达到10.6亿吨,其中全区违规建设产能规模近2亿吨,违规产量1亿多吨。受产量过剩和需求不足双重影响,煤炭价格自2012年5月份开始下跌,西部动力煤比上一年同期平均下降100元/吨左右,东部下降50元/吨左右。产量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不利于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煤炭资源配置政策、矿业权管理仍需完善。在资源配置上,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承诺的转化项目兑现率低。目前政府为78个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约600亿吨,其中已建成投产的转化项目仅36个,正在建设的转化项目32个,还有10个尚未开工建设,转化项目兑现率不足50%。

目前设置矿权1017个,总储量约4500亿吨;其中采矿权592个,资源量680亿吨;探矿权425个,资源量3820亿吨。在探矿权中,政府(自治区、盟市、旗县)掌握293个,资源量2580亿吨,企业(央企、国企、民企)掌握132个,资源量1240亿吨。到“十二五”末期规划煤炭产能12亿吨,按煤矿设计规范和60年服务年限测算需要的储量约2000亿吨以内。企业掌握矿权总储量1850亿吨,加上采矿权680亿吨,企业掌握矿权总储量2530亿吨,远超过设计规范规定的产能需求量。

(三)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清洁生产比例低。我区煤炭就地转化主要是电力和煤化工行业,2012年电力和煤化工消耗2.7亿吨,就地转化率仅为25%。全区建成投产的洗选煤厂178处,设计洗选能力5.26亿吨,原煤洗选量3.44亿吨,洗选率仅32%。

(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全区累计煤矸石堆存量5亿吨,每年新增煤矸石约7000万吨,煤矸石利用率只有15%,大量煤矸石堆弃自燃占用了土地,造成大气和土壤污染;全区焦炭产量2569万吨,产生煤焦油100万吨,焦油加工率为40%;焦炉煤气46亿立方米,利用率为30%以下,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准格尔矿区年产高铝煤炭1亿吨左右,周边就地发电用煤4000万吨,产生高铝粉煤灰800万吨,高铝粉煤灰中的氧化铝基本没有提取。

(五)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矿区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植被受损、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据中科院地理所关于煤炭开采对环境破坏的测算,每开采1吨煤炭要破坏2.54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008年底环境保护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达到8420平方千米,我区采煤沉陷区面积33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9%。

(六)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征地、拆迁、移民、生态补偿等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企业、当地群众共享资源开发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不配套。矿区当地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呈上升趋势。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及举措

主要目标有:

(一)煤炭生产。生产能力达到12亿吨,煤炭产量控制在12亿吨以内。新建成投产3.08亿吨,结转“十一五”产能1.43亿吨。其中1000万吨(含)以上煤矿28座、规模4.22亿吨,500-1000万吨煤矿40座、规模2.5亿吨,其产量占总产量的56%。增加洁净煤产量,原煤洗选率达到60%以上。

(二)完成企业兼并重组。由现在有365户煤炭企业减少到80-100户。形成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20户千万吨级企业。

(三)技术进步。全部煤矿实现机械化开采,其中:大型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100%,中型煤矿达到90%以上。平均单井规模150万吨以上,井工矿回采率达到7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3以内。

(四)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能达到200万吨/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产量达到2.5亿立方米,利用量0.8亿立方米。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焦油、焦炉煤气利用率100%。

(五)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煤炭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高标准建设5-6个绿色生态矿区;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井工矿塌陷区和露天矿剥离区的土地复垦整治率、植被恢复率均达到100%。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煤田重点火区全部完成灭火任务。

主要举措有:

(一)严格控制产能产量过快增长,维护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落实国家下达的煤炭生产计划控制机制,严格按煤矿核定的产能能力生产,建立超能力生产、违规生产的约束机制。使核定产能能力与产量大体一致,遏制煤价下行。严格控制煤矿建设规模,严格建设程序,新建煤矿项目没有自治区政府为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文件,一律不予申报开展前期工作;没有转化项目投产情况、自治区经信委对转化量的确认手续和剩余资源处置协议书,一律不予申报核准;继续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关停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生产煤矿,禁止以煤田灭火、水土保持、灾害治理等名义变相采煤,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二)用好煤炭资源配置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特色产业。对已配置煤炭资源的78个转化项目进行专项清理核查,推动转化项目的实施,同时要维护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转化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投产,但建设规模未达到配置量的剩余部分,项目未建且不继续建设的,所配置的煤炭资源由政府依照规定和协议委托国资公司代持政府权益或重新配置给新上的转化项目,撬动和扩大转化项目的投资,健全煤炭资源配置的约束机制。

通过煤炭拍卖所得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产业多元发展;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的配煤政策,制定产业转移准入标准和布局规划,对符合产业转移准入标准和布局要求的铝及有色深加工、陶瓷、汽车零部件等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及多晶硅、光伏制造、生物制药、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园区为单位打捆计算投资总额,配置煤炭资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壮大新型产业。

(三)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炭集中集约开发,全区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80-100户,重组后的煤炭企业生产规模要达到120万吨以上,确保2013年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业权整合,严格控制矿业权投放,对于尚未开发的煤田,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新建井工矿规模120万吨以上,新建露天矿规模300万吨以上。东部褐煤区除特殊赋存条件外,井工矿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矿规模不低于500万吨/年。对已设置矿业权的尚未开发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引导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中央与地方煤炭企业、国有与民营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形成10个左右煤电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总量70%以上。

(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洁净煤生产比重。积极争取国家对煤炭深加工规划和“煤电用”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批复,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围绕推进鄂尔多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三大煤电基地的矿区开发,形成7条“煤—电—用”产业链,构建多元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大型企业配套的煤矿建设,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以此带动能源基地发展方式的转变。

继续加强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提高洗选企业准入标准。推进现有洗(选)煤厂升级改造,加强煤炭质量监管,提高动力煤洗选比例,原煤入洗能力达到6亿吨。

(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新上电源项目优先安排矸石、煤泥电厂,鼓励矸石、煤泥电厂与大用户重组、联合直供电,或建设异地自备电厂,力争新增矸石电厂1000万千瓦,总装机达1700万千瓦以上;扩大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保温材料的规模,增加煤矸石井下充填、复垦和筑路利用量,力争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保护性开发准格尔矿区富铝煤炭资源,控制新增产能,推行定点燃烧,加快大唐、神华、中铝、蒙西等企业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示范项目建设,在大路工业园区建设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能达到200万吨,为形成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奠定基础。实施“十二五”煤焦化产业规划,坚持焦煤、无烟煤全部就地转化原则,严格控制焦煤、无烟煤等稀缺煤种产能,重点建设“乌海—乌斯太—棋盘井”新型煤焦化基地,构建焦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焦油、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100%。加快煤层气资源勘查,推进煤层气地下抽采、瓦斯发电和液化及综合利用。

(六)加快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探索建立煤炭开发中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环境治理、综合利用等强制性标准和刚性保障措施。新建矿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坚持“边开采、边复垦”,确保新建矿井达到绿色矿山的标准;加大沉陷区、废弃矿区的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

认真落实我区煤炭物流“十二五”规划,围绕矿区铁路建设,重点建设铁路现代化、环保型煤炭物流场站园区,逐步实现在矿区内配煤、集运,逐步取缔沿干线公路小型、露天洗选厂,构建煤炭现代物流体系。

(七)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神华、大唐、中科部级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技术攻关作用,在开采领域重点研究和实验薄煤层、特厚煤层开采、废弃房柱回收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推进“自治区煤炭深加工实验示范规划”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规划”中确立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加快产业化试验项目的投产,推广成熟的技术,利用煤炭开发、深加工的大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争使我区在煤炭开发和利用中新技术研发运用保持领先水平,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3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要求;实施步骤

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依据煤矿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围绕企业的生产、人才、采购、成本、质量、营销、财务等业务建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合理、优化地安排企业信息化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业务的计算机化,还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煤炭企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它不可孤立地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操作,实现信息采集、处理、适用过程的集成化。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准确定位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主要部门业务的发展目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方向;了解同类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把握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资源状况。根据煤炭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其次,以层次化的结构设计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成更细的层次。信息技术标准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或制定标准,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最后,对信息化总体架构中的各功能模块及相应的各项煤炭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评估计划,把它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项目。明确各个项目的功能、预算、时间等。按具体项目重要程度和煤炭企业财务情况做出安排

三、保障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涉及的技术难度较大,内容较多,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按时、保质、保量进行,煤炭企业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机构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企业信息化组织协调及技术支持层和实施执行层。1)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他们为领导决策层,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以及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保障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煤炭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环境。2)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牵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设置一个组织协调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工作。3)专家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要有本企业专家,同时,还必须邀请社会专家、IT专家与经营管理专家以得到智力支持,共同组成专家组。5)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实施执行组织要按照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进程,具体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项目组是实施执行小组的执行单元,由项目负责人直接领导,选择若干专家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组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项目负责人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物,要选拔德才兼备、威望高、信息工程技术过硬、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

2、制度保证

1)煤炭企业管理措施保障。采取强制措施清除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各种障碍,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制定和规范煤炭企业业信息化的评审制度、实施模式等保障制度。3)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稳定一批懂企业管理又通IT 的中坚技术力量,特别是选择几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精英,他们在信息化规划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煤炭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建设队伍。

3、技术保证措施

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态,吸取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训。如:一些应用系统分别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分散开发,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选择几个长期的IT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另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各个应用系统,由项目实施小组与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如:面向全体使用人员的使用培训、维护培训和面向领导和管理干部技术业务培训等。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的工作,信息化规划是这一工作的指向标,通过信息化规划可以确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步骤,通过分阶段实施来降低信息化工作的风险。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年松,曹维运.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4篇

1.新疆煤炭企业发展模式不适应生态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13年9月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煤炭消费总量目标,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目前这一比例在70%左右。“控煤治污”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大政策因素。同时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新疆大部分煤炭企业现行经营模式虽然从表面看符合一体化的要求,但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一体化的最佳效果,专业子公司通常只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很少从宏观层面优化配置资源,造成优质资源低质利用,稀缺资源低效利用,在高热值煤炭外送、黑山优质煤利用方向、有限水资源分配等方面难以形成最佳方案,不利于煤炭资源的生态开发,可持续发展。2.新疆煤炭企业专业化优势不能体现。专业化的优势在于形成规模效应,通常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市场环境较为完善,二是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盈利能力大,风险低,易于形成规模经济,三是资源专有性较强,企业创新能力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煤炭实施专业化模式,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一是本地市场有限,煤炭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外送通道和水资源约束,短期内煤炭大规模输出与转化的条件不具备,开展专业化运作的手段与方式受刚性条件制约,成效不明显。三是新疆远离区外主要煤炭消费市场,即使输送瓶颈解除,但由于煤炭输送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不可能实施无限制的规模扩张。四是煤炭开发利用的资源专有化程度不高,极易被模仿,专业化经营的超额利润难以形成。3.新疆煤炭企业现存经营模式不适应新疆煤炭开发的大环境。新疆是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中具有特殊使命。但是新疆区域内的煤炭企业大部分都对新疆特殊的历史、宗教等矛盾问题不能准确掌握,不能对突发事件更能够准确预判、妥善处理,甚至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新疆能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制约较为明显,这一发展方式难以在稀缺资源争夺上形成合力。

二、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促发展

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经济运行不容乐观,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持续负增长。新疆煤炭企业必然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就此,新疆煤炭企业必须优化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得以浴火重生。面对当前的困境,新疆煤炭企业就着有利于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原则;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原则;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设计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才能使企业蓄势积能丰羽翼,强体固基再扬帆。1.强化煤炭产业在企业中基础地位。煤炭产业是新疆煤炭企业发展的基础,煤基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用煤炭产业催生煤炭深加工产业,用煤炭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带动煤炭产业。根据国家对新疆能源发展的规划,新疆将建设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和什托洛盖五大煤炭基地。吐哈区以疆煤外运为主;准东区以就地转化为主,;伊犁区和和什托洛盖区以支撑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为主,;库拜区以满足周边地区用煤需求为主。2.促进煤电、煤化工联合发展使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升级。随着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结构的调整,多元化、大型化、集约化的煤炭企业将是未来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在新疆主要矿区建设大型坑口煤电、煤化工基地,推动煤电、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大规模工程项目。从而提高新疆煤炭利用效率,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因此新疆将在准东、哈密和伊犁等地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在伊犁和准东地区集中规划建设以煤制天然气为主的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3.完善一体化经营的支持配套措施。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做支持。新疆煤炭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转型,相对应的对配套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资源转化必须依靠调水工程,而调水工程又难以兼顾每个矿区,因此只能在靠近调水工程的某个区域集中发展高耗水的煤化工项目,矿区的煤炭必须通过铁路运送到化工园区,通过管道输送到国家干线管网,由此,新疆煤炭企业进行煤电、煤化联合发展实际上是包括煤炭开采、调水工程、煤化工程、铁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煤水化路综合开发工程,缺少任一环节,都难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因此统筹参与调水工程建设,为煤化工项目规模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以及以服务煤矿生产外运为目标,完善矿区支线铁路,确保煤矿、煤化工项目正常生产和外运,参与准东、吐哈矿区内国家干线铁路的建设将是新疆煤炭企业首要的任务。

三、结语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5篇

1.煤炭企业ERP实施的现状分析

1.1ERP的概念介绍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基于Internet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和及时生产JIT(justintime)的基础上,通过前馈的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结合在一起,体现完全用户需求制造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一种新型功能网结构管理模式。

ERP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er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面向整个供需链的管理。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闭式MRP到MRPII再到ERP三个阶段,也是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并用于企业(主要是制造业)管理实务的过程。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ERP软件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证明,ERP的应用可将原来分离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加强部门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整体产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是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而产生的,它历时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其运营效率的一个有效工具。ERP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将企业的计划、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系统集成实现综合的优化管理。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ERP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①生产能力提高10%~15%;②库存下降30%~50%;③制造成本降低12%;④停工待料减少60%。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在中国企业的兴起和逐步应用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而ERP在中国企业的实施,尤其是在煤炭企业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1.2煤炭企业运用ERP的现状

1.2.1煤炭企业特点与实施ERP的必然性

煤炭企业具有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性,井下地质条件的不断变化,投资规模庞大,煤矿工人生产作业主要在地下,环境相对恶劣等特点。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煤炭生产过程是其重要的活动,它在煤炭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般这个环节的费用支出占其总成本的70%。煤炭生产过程受自然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十分突出,在地下开采的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实际上是开采对象和环境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煤炭生产的产品种类一般比较单一,但是其生产过程复杂,环节多,采煤和掘井有钻眼、爆破、运输、支护等工序,矿井有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压风、照明、通讯等环节。这些工序和环节配合不恰当、功能的失效和内部机制的失衡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的违纪职工的安全和健康。这就要求煤矿管理控制现场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为每一道工序制定标准并使每一道工序结果符合规定的标准。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工序管理适合并要求ERP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ERP要求煤矿管理以规范化为核心,以系统化为目标,在煤矿基础管理标准化,专业管理系统化,现场管理严细化,综合管理现代化。ERP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软件能够使煤炭企业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佳组合,以最小的投入,最佳的转化,实现最大的产出,追求煤矿资源的最大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因此要使ERP系统在煤炭企业中有效应用,就必须对煤炭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去除冗余和无效的工作环节,取消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使各个环节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数据,这样才能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才可能构建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能力。由于管理机制创新会改变企业普遍存在的层次臃肿、作风官僚的“科层制”的组织机构,必然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困难很大,必须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2ERP在煤炭企业实施现状

采掘业的ERP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企业ERP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很少,也很浅显。ERP在煤炭企业的实际应用也还处于尝试阶段。例如,兖矿集团从安达信公司购入SAP的ERP软件,开始实施ERP其中的财务、库存和采购、营销管理等3个子系统;神华集团使用用友ERP软件,尝试以财务为核心向其他功能拓展。上述ERP在煤炭企业的实际应用,都缺少以市场为驱动的主生产计划功能,而主生产计划是ERP的逻辑起点,所以严格地讲,离开主生产计划的ERP系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ERP。

据资料显示,在实施ERP系统的煤炭企业中,一般只有10%~20%能按期、按照预算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约有30%~40%的系统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只有部分实现集成;约有50%的实施项目遭到失败。而在实施成功的10%~20%项目中,能够使企业明显见效的可能更少。ERP系统与亚洲企业的相适应差于欧洲和美国,因为ERP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受欧洲和美国企业流程的影响,欧洲和美国企业又不同于亚洲企业,更主要的是ERP是基于流程而不是基于职能,而我国的煤炭企业管理是基于职能的。

2.管理机制创新对煤炭企业推行ERP具体方案

2.1管理机制创新的概念与作用

管理机制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机制”一词,最早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后被引入生物与医学领域。“机制”被较早引进管理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管理机制”在我国管理界被广泛应用,则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时期。今天在煤炭企业推行ERP的进程中提出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管理机制创新,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合理,煤炭企业的整个系统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管理机制的改进与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对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标准化及规范化再造;(2)建立规范的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3)对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化变革;(4)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促进员工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纵观国际500强,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定是具有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现代企业。而从我国实际情况上看,这恰恰是我们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不少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未能有效协调以形成合力。因此,毫无疑问,能否基于我国国情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成为决定我国企业能否继续发展并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采掘行业的煤炭企业在这方面更是任务艰巨!

2.2煤炭企业ERP实施受阻的根源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认识到ERP的成功实施是以进行管理机制创新为前提的。而影响中国煤炭企业ERP推进的阻力来自于对管理机制创新的认识和进行的力度不够。想要成功地实施ERP,必须实施企业信息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是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与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发展成熟后推进信息化相比,我国则是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信息化,这样就会使推行过程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企业信息化一般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技术主线,就目前情况看,这方面的技术已基本发展成熟,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信息化的投资不足。另一条是由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主的管理主线,而这方面煤炭企业的问题更大,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单个企业情况看,其关键问题大都在于管理。由于管理信息化不仅涉及信息标准的规范化还涉及到管理体制,甚至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领导体制、管理方式、陈旧的管理观念等都严重制约着信息化的进程。然而煤炭企业尚未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而是盲目跟风,大有一哄而上的倾向,这当然只能给煤炭企业带来更多的难题,最终导致ERP实施的失败。

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复杂的软件安装只是冰尖,而真正的冰山却是煤炭企业的管理机制与ERP系统的相适应性。成功的运用ERP系统不仅涉及到复杂的软件和先进的计算机的技术,尽管ERP软件有其普适性及其灵活性,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更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能够适应这种管理理念。不可否认导致应用ERP受挫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煤炭企业对ERP认识不清,混淆了ERP软件和ERP系统的概念;没有对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或者是重新设计流程。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原先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只有取消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使各个环节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数据,这样才能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才可能构建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三是煤炭企业缺乏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以及ERP应用理念的教育和培训。

2.3基于管理机制创新的煤炭企业ERP实施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只有把煤炭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作为根本点深入分析研究ERP的实施与推进,才能使ERP在煤炭企业扎根结果。以煤炭企业管理机制创新为契机,强调煤炭企业对整体的管理机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在此基础上推进ERP的实施。

第一、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标准化及规范化再造。

中国煤炭储量占世界的1/3,而煤炭出口仅占5%左右,中国加入WTO,煤炭市场国际化,对煤炭出口相当有利。而面对机遇,煤炭价格成为一个严重的障碍。价格偏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煤炭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煤炭成本居高不下所致。而降低煤炭成本是一个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的系统问题。从材料的采购、入库、库存、领用消耗和回收复用,以及煤炭产品的销售,无不影响煤炭成本。所以,要降低产品成本,必须整合从供应商、采购计划、采购、运输、库存、领用、回收、分销商等整个供应链资源,从而发现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关键问题,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显然,这涉及到一个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而供应链管理正是ERP的核心思想所在。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依据,具体根据订货合同、订货意向、市场潜力等因素,提品短期及长期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和模型,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速的统计和分析,确定生产预测结果,提高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根据主生产计划驱动的物料需求,采购部门必须按物料规格、数量、需求时间及质量要求提供给生产部门。保证物料的按质、按量和按时的敏捷供应,供应商的管理是关键,建立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成为企业整个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采购人员集成物料采购计划、用款计划、价格及供应商信息(包括客户档案、资质评价、销售信誉、财务状况、信誉等级等)、选择外包商和供应商,并下达订货单进行采购。对于关键物资,建立准确的库存模型,保证正常生产;分析资金占用,确定最佳进货批量及周期;入库必须进行验收,严格盘点制度,准确记录库存。集成仓储、生产、销售等信息,保证材料和产品的适时配送。

第二、建立规范的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煤炭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内部业务流程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实施ERP应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管理模式与方法。具体来说,企业供应链及流程重组规范外部供应链,从市场需求分析、采购供应、原煤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企业“作业链”。按照扁平化、哑铃型现代企业的构造要求,对煤炭企业内部进行过程重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实施,实现企业的战略结构调整。煤炭生产是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下作业,要与断层、岩石、水、瓦斯、粉尘、地温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且生产场所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煤炭企业的可计划性比较差。煤炭生产的不可预见性,制定准确、及时的计划,需要ERP。现代管理是完全以计划为驱动的,准确、及时的计划是管理的关键。对于煤炭企业的管理,应该可以针对不可预见的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各部门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财务预算等),使得供应、采购、库存、财务、销售等都能快速地反映并密切配合。而调配、控制、平衡企业各方面资源,使企业各部门构成有机整体,达到信息畅通、反馈及时、计划敏捷,这也正是ERP利用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达到高度信息集成的目的。第三、对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化变革

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业务流程重组,需要ERP。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形成了多阶梯状的塔形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效率低、反映迟钝,一条重要的信息从基层反馈到高层管理者需要很多环节和部门的参与,当到达高层管理者时,这一信息很可能已经无效、过时。完成某一工作或业务时,各部门职能单一,需要经过许多手续,效率相当低。例如,某煤矿的领料需要经过基层提出领料申请(申请人签章)、供应站批料(批料员签章)、供应站划价(划价员签章)、内部银行批料(批料员签章)、供应站发料(库管员签章)和领料员签章等繁琐的手续,有的煤矿领料经过的环节更多。很明显,这种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已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必须改目前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彻底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而这正是ERP的理念所在。业务流程重组需要ERP作指导,同时只有有了ERP,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促进员工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酿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煤炭企业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6篇

[关键词] 煤炭物流 能源安全 保障措施 政策建议

福建省无油气资源,水利资源的开发已近饱和,新能源正在兴起,煤炭仍然是福建省的主要能源。

2010年,福建省一次能源消耗为98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57.5%、石油24.6%、水电11.9%、其他2.6%。经预测,福建省2015年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14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52.2%、石油20.6%、水电7.7%、核电9.8%、天然气7.3%、其他2.4%。“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耗年均增长7.6%。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从2010年的57.5%下降至2015年的52.2%,但绝对量从2010年的7116万吨上升到2015年的10000万吨,年均增长7%。福建省是产煤小省,2010年全省产煤2400万吨,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资产煤炭保持在2300万吨。福建省70%以上的煤炭需求必须从省外或境外调入,这是由我国煤炭产运销格局产生的,由于境外调入容易受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和气象等因素影响,煤炭物流成为保障煤炭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

1 福建省煤炭物流存在的问题

1)我省现有接卸煤炭的泊位19个,7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5万吨级以下的泊位10个,深水泊位不足,这与我省丰富的港口资源、水运资源不相称,也与国际上大船舶、深航道、深泊位、低运费的航运趋势不相适应。

2)煤炭装卸泊位分布不均匀,13个泊位为电厂专用码头,公用煤炭泊位无专用码头,都是散杂货码头,基本无配煤等深加工能力,这使得煤炭物流企业进行煤炭深加工和物流服务受到很大局限。

3)煤炭应急储备机制尚未建立,尚未建立大吨位可调配的运输船队,以提高应急状态下的煤炭海运保障能力;尚未建立全省并辐射周边省份的电煤应急储备体系。

4)我省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走出去”规划早,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目前还没有占有任何省外或境外煤炭资源;我省福清、长乐等地民营企业,虽然占有一些省外煤炭资源,但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缺乏政府或商会的引导和联合,对福建省煤炭需求影响不大。

5)尚未建立全省完善的煤炭物流信息中心。

6)尚未建立煤炭物流园区和煤炭储备基地。目前省内干散货港口众多,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建立大型煤炭储备中心,煤炭深加工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港口的疏港铁路支线不足,影响海铁联运,影响福建省港口对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的辐射作用。

2 促进煤炭物流发展的对策措施

2.1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立可靠煤炭供应来源

一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牵头,加强福建省与中国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等大型煤炭供应企业以及山西、内蒙古等产煤大省之间的良好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合作关系,主动争取与他们签订煤炭供应框架协议,确保每年相对稳定的煤炭供应量。

二是积极开拓国外煤炭市场规模及供应渠道,积极鼓励企业根据国内外煤炭市场形势和需要,多渠道进口煤炭,为企业进口煤炭提供各种便利。通过采取规模化集中采购方式批量进口煤炭,形成进口煤价格上的优惠。

三是推进省外煤炭供应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开办煤矿,寻求与国内大型港口、码头的经营与合作,确保港口适当数量的煤炭库存,逐步形成产运一条龙发展;发挥闽籍私营企业在内蒙等地办矿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成立闽籍商会,帮助他们协调和解决生产及运输过程中的困难,凝聚他们的力量,逐步实现所产煤炭集中供应福建。

2.2 构建信息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

建立福建省煤炭物流信息中心,统筹煤炭生产、经营、运输调度、储备、供应,加强煤炭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合理确定生产、销售经营权,降低成本,平抑煤价,化解风险,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2.2.1 整合运输市场,降低运输价格。加大力度整合运输市场,通过运输企业间收购或重组的方式,形成大、中型的运输公司,并通过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范或条例,对煤炭运输市场进行规范操作。以合同、契约的方式与煤炭企业及用煤企业约定运量、价格、质量,保证运输市场的平稳发展。制订规范煤炭销售、运输、储备合同范本,加强合同管理经批准后生效。在经营中,以物流理念为核心,以双赢为目的,通过对运输路径、运输方式进行统筹安排,以降低物流成本。

2.2.2 建立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在罗源湾、湄洲湾、江阴港、古雷港、三都澳等水路运输条件优良的港口建立大规模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针对各客户的煤炭需求进行配送。由于港口设施设备先进,可以进行大规模化运作,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由于水路运输具有运输成本低、运量大的特点,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价格。通过水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以较低的价格、较快的速度配送给煤炭需求企业。

2.2.3 推进煤炭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新技术在煤炭物流中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对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联网以及各项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和应用,提高煤炭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煤炭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煤炭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煤炭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

2.2.4 政府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积极给予扶持。推动有关部门、重点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煤炭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煤炭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煤炭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安全管理、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交换和集成应用。调整完善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具备条件的煤炭物流企业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推进煤炭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煤炭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促进煤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和联动,提高煤炭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2.3 加快海上通道、港口、铁路建设,建设煤炭物流跨区通道

一是加快海上通道和港口码头建设,大幅提高煤炭吞吐能力。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水运资源,加快海上通道和码头建设,尽快建成一批能通航、接卸大船舶的深水海上通道和深水码头,如罗源湾可门港、湄州湾东吴港、江阴港、厦门港、古雷港、三都澳等港区的大吞吐量的煤码头,到“十二五”末建成能吞吐9200万吨煤炭的能力,使我省能充分利用国家北煤南运的“海上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我省煤炭物流的竞争力,确保我省的煤炭供应安全,并能辐射服务海西内陆省份的煤炭中转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港口协作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完善疏港铁路支线、公路建设,完善海铁联运、水陆联运、水水联运和多式联运体系。

2.4 建设煤炭储备基地,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确立科学、合理、优化的煤炭资源储备,建立立足本省、辐射周边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在可门港、江阴港、湄州湾东吴港、古雷港、海沧港区、三都澳等主要港口加大煤炭储备场地建设,加快建设可门港、江阴港、湄州湾东吴港、古雷港等现代化、高效的大型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将可门煤炭应急储备中转基地、湄州湾东吴煤炭应急储备中转基地尽快建成我省省级煤炭应急储备中转基地,并争取将其中之一逐步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部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集中煤炭储备,集中部份销售权,依托省内市场,开拓省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统筹经营,从煤炭采购、储备、运输、销售各环节,降低成本,有效提高煤炭供应保障的安全性。

2.5 发展壮大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一是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煤炭物流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切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促进煤炭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各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支持其做大做强,发展壮大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二是大力支持国有煤炭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煤炭物流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大力支持福建省能源集团等国有企业建立大型煤炭物流中心、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大型煤炭运输船队车队等;大力鼓励、支持其发挥市场引领和导向作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我省现代煤炭物流的骨干力量,承担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煤炭保障的任务。

三是建设、整合煤炭物流企业,使煤炭物流企业实力明显提升,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更加融合,综合运输体系、物流节点、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显著进展,物流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煤炭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煤炭物流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四是支持煤炭物流企业建立大型现代化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并以之为依托,保障我省煤炭供应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辐射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和台湾等周边市场,发挥海西煤炭物流储备中心的作用。

3 促进煤炭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

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以及煤炭物流园区等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要在加强和改善管理、切实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煤炭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纳入规划的煤炭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对各地区煤炭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煤炭物流项目用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对政府供应的煤炭物流用地,应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出让。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煤炭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收入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2 确保煤炭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撤并不合理的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对已出让经营权的繁忙路段,应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逐步回购经营权。尽快研究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统筹发展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抓紧修订完善《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管理办法》和《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规范道路交通管理和超限治理行为。按照依法、高效、环保的原则,促进符合条件的煤炭物流企业加快规模化发展;研究调整挂车交强险征收政策,促进甩挂运输发展。

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第7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世界各国的煤炭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导致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对企业内部进行了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之后,各国企业纷纷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合本企业,有利于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强化武装自己。企业资源规划对于促进煤炭企业现代信息化建设,提高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今,企业资源规划已成为了各国煤炭企业图求可持续的武器,成为了煤炭企业进行行业交流、共享资源的管理平台[2]。然而,在世界各国纷纷利用企业资源规划来强化武装自己的同时,中国的煤炭企业发展依然沿用旧的管理模式,没有在企业内部开展信息化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不重视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缺乏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的主动性;再加上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不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3-4]。

2信息化建设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2.1循序渐进的推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在建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超之过急,否则最后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在财务管理系统建立之前,要对本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在建立时,一定要严谨慎重。

2.2设计明确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评价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三个重要评价指标是财务信息的有效性、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及财务管理的可靠度。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要有效用,而且在收集和整理财务信息时也要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收集和整理财务信息的高效率有利于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很多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财务管理的工作高效率都没有得到保证,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设计一个明确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首先收集财务信息,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对整理好的信息在进行精确,精确之后再进行上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否促进企业的发展是根据对财务最后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精确地财务数据。另外,财务数据还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决策制定,所以,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可靠度和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出来的,它有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人员收集与整理的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是明智之举。

2.3建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中的核心部分,财务管理的清楚分明是很重要的。煤炭企业运用企业资源规划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资源规划中,财务模块能够有效地与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子模块相接,还具有让模块之间相互集成的功能。而且财务管理模块自身具有的自动处理功能和备时分析功能,财务管理模块通过运用自身的自动处理功能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它在财务管理中能够对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并且将分析出来的数据自动的归入财务总模块中,生成财务会计报表。财务管理模块的这种自动化功能有效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率。但是,传统的财务软件在处理财务管理时,几乎都是运用手工来处理完成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大,而且在对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出错的可能性。可见,运用企业资源规划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优化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和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煤炭企业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