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9:38:59
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1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建模技术;UML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7-02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设计理念

根据本行业特点,注重专业素质教育;

倡导项目驱动,强调动手实践;

整体目标明确,教学组合灵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训练;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1.2 设计思路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照岗位流程、项目分析和设计规范,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实际学情,进行项目内容设计,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讲练结合模块、独立实践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采取教、学、做训练形式,一个综合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提高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建模技术为核心,进行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设计。

1.3教学方法设计

1)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6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验收时按照小组,采取小组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编码的积极性。

2)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 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机考)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考核(50%)、最后机考(50%)。其中平时项目考核含学生上课出勤和态度、完成效果等。

总评成绩=项目考核(50%)+机考(50%)。

4 结束语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用例图设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活动图设计、状态图设计、顺序图和协作图设计、功能模块图设计等学习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UML和Visio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工具的应用;整体掌握面向对象的用例图设计;掌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方法;掌握软件分析和设计中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的设计;掌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整体设计;能使用UML用例图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使用UML类图、顺序图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各类图形化设计;会阅读和绘制多层软件设计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严谨、规范的软件分析设计风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习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

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完善课程的项目练习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武雪芳, 班娅萌. UML统一建模项目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王爱国, 陈辉林. UML基础与建模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 殷兆麟. UML及其建模工具的使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微电子人才培养教学大纲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63

0引言

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核心命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明确指引,“三全育人”理念被确立;明确提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高校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里提及的“其他各门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等课程,表明高校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人为割裂德智体美诸育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其目的是避免将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的的思政理论课程置于“孤岛”之中,要确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全方位。

“微电子技术”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晦涩,本文就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为有效载体,将思政元素高效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行思考。

1“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微电子技术建立在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之上,其特征在于“微小”,关键在于将电子元器件通过特殊的微细加工技术微小型化,以实现电路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快速响应。[1]“微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理解集成电路设计(IC)、制造和封装测试的关键流程;掌握微电子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在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或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电子技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中兴事件”“华为备胎计划”等一系列中美间在高新科技至高点中的摩擦,引发了国民对“中国芯”的热切期盼,作为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核心理论“微电子技术”课程激发了了众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如能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理论知识为主线,结合重点难点分析,挖掘核心技术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创新性丰富课程体系,必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与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使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2]

2“微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上以在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情怀。[3]在“微电子技术”中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是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夯实课程的育人本质;其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基础;第三是要优化教学大纲建设,选好“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最后是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技巧,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微电子技术”在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的教学情况,提出该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1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定位课程思政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和方式。[4]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知识体系各具特色,专业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但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学时以及上课学期等要素设置完全一样,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思政课程的设置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规范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模块设置下,造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为了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涉及“微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重点要以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支撑,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培养计划中所有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不同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在教学全过程中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的布局,通过专业知识中隐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2.2在教学大纲中细化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对课程授课内容、时间节点、重点难点、考核要求等要素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等要求。[5]课程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具体安排,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约定,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权利。[6]对于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课前对教学细节做精细准备,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做好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因此,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布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微电子技术”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的章节之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高校教师意识上重视课程思政

教师是课程建设、课堂授课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期间主要的启发者、指导者和陪伴者;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价值引领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也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在看似平常的教学全过程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视野,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养,深刻理解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切实领会“以本为本”的本质含义,不断自我学习,与时俱进,严守课堂纪律,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责任。自觉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使专业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学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义不容辞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4深度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微电子技术”课程是否能真正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根本保障,而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盐溶于水”般地融入课程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微电子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强国的“卡脖子”工程,是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早已融入人类从高新技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坚定学生信念的爱国情怀、啟迪学生思维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陶冶学生情怀的人文精神。课程核心知识中隐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只要教师课前认真品味内容脉络,提高挖掘和和融合思政元素的紧迫性和敏感性,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沐浴中,提升完美的人格,陶冶高尚的精神境界,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目的,使专业课程真正成为与价值观同频共振之课。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quisite Course Construction Mentality

ZHANG Ru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Zhumadian Vocational School,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 the thinking and process, and points out how to make talent cultivation effect not only satisfy the graduates, and make the post skills required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quisite course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实践教学条件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1 精品课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主要考虑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和课程的管理。

(1)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要回答在教学设计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要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考核而进行的策划。

(2)课程内容改造要求: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渗透到项目教学中,要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连接起来;教学活动主要以项目形式,紧密围绕职业能力目标,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相一致;课程内容取材职业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安排应 “源于职业活动,基于工作过程”,要从“知识的逻辑线索”中解脱出来,课程内容前后顺序要形成能力支撑关系;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育可持续发展,将人才培养的能力观与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2.1 课程建设定位

高职课程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制定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适应性确定能力培养方向。

2.2 课程建设的原则

(1)市场化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服务于区域经济,根据产业发展定专业、根据行业工作能力设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建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紧密围绕专业知识实用、职业技能高超、职业素质全面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2)先进性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具有前沿性,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3)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研究、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实训场地、教材编写、资源建设等方面都要体现“工学结合”。(4)适应性原则;课程建设以素质教育和高技能人才要求为前提,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学校自身的功能、定位以及师资、实训等教学条件。课程的具体设计要在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制定自主学习、师徒传带、订单定向、干中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不同的模式。(5)系统性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课程建设要把课程需要掌握的工作态度、理论知识、职业技术、操作技能和关键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测试评价之中。(6)特色化原则。精品课程的设计要个性化、多元化,特色课程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适应,不仅需要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相吻合,而且需要以复杂性思维方式引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教与学方面,强调多样化、多层面体现先进的课程理念。

3 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是课程建设问题的系统思考,体现了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

(1)解读岗位能力,重构学习任务: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全面研究课程涵盖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的体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选专业;基于当地企业工作过程定课程;依照岗位职业需求训练技能。

(2)依据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课程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高职高专人才。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理论讲述的深入浅出,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专业能力,丰富校外活动,通过基本技能比赛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化实践积累推进实地培训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学生进一步适应和融入社会,扩展校外实验和实习基地,突出专业人才的应用型特色;保证深度交流拓展网络交流,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师生互动,建立本课程的动态跟踪机制。

4 精品课程建设的流程

(1)制定课程建设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岗位群或某科技领域为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建立应当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建立,高职教育开始引入“人才本位”教育质量观。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涵盖职业资格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场境。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要求。

(3)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4)建设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切合社会实际。

(5)建设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总结提炼课程的创新点与特色:用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四个先进性来反映归纳出课程教学

的创新点和独具的特色。总结的特色不多于3个。

5 精品课建设经验

(1)领会精神才能把握课程建设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中,众家之长,在精品课建设中,“做中学”,体会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和专家的教育理论。

(2)自己制作才能把握网站表现力:包括:精品课网站规划与页面制作、说课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录像的采编。

(3)长期积累才能把握资源丰厚度:至少要有三年以上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修改教材,不断积累多种教学课件,实训指导,测评体系。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版教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教学过程录像、实训课程全程录像、工程案例和教学参考资料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有了重大变化,更多体现高职课程改革导向, 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师资与实践条件建设要求。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的综合能力表,构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的课程(模块)体系,然后再按课程规律把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握好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改革培养体系和结构,要把现代化技术引入课程教与学,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韩震,方瑾,李宁.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4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课程建设;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高职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按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

按照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这个应该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有点盲目的跟从本科院校的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上还是参照原来艺术类和设计类、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完全不能适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此我们就思考能不能走适应市场需要,适合商业动画制作岗位的教学之路。

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我们设置课程为:动画剧本――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里面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工业设计(动画道具)――画面分镜头――制作软件(做动画所需要的软件,比如:FLASH、3DS MAX等)――后期制作。

(二)根据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体系

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在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完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我们安排的专业课程第一课就是专业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画专业到底是什么,我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我们要学什么课程和什么软件等,以及学习动画的方法等。这样让学生对专业有个大体的认识了。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动画概论――动画片赏析――动画剧本――影视语言――动画制作――动画设计――动画创作。

软件的学习,我们也是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的:平面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特别是三维软件,我们也有比较详细的分类进阶:三维基础――三维制作――三维场景――三维角色――三维高级语言及动画――三维插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创作。

作为平面软件,我们只是矢量图软件和位图软件一样学会一个,这样便于学生为3D做贴图和后期,也能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二维动画我们主要学FLASH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入门,所以就重点放在利用这个软件进行电脑二维动画创作方面了。三维软件,我们主要学3DS MAX这个软件,从大一就开始学,一直到大三,其主要目的是学会、学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才安排MAYA的学习。

(三)强调课程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我们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计划要让每一门课程都是相互联系,而又是独立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每门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非常紧密的,从市场需求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体系,又要符合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岗位。比如非线编课程,我们除了学会用非线编做动画剪辑外,还要学会电视台的后期剪辑,和一些必要的非线编软件,这样学生以后可以到电视台找到编辑方面的职位。从动画公司的岗位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要符合动画公司岗位的要求,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门职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否达标,我们也是按照动画公司该岗位的要求来考核学生。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课程联系与独立,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就业问题,从艺术培养角度看,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而每个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及特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个人的培养计划。这个也是我们课程设置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安排了很多方向的课程,适合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选课,与个性化的培养。

二、从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看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专业加强了主干课程建设,设立了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动画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四)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五)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5篇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思路

一、引言

当前,人们对微课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微课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手段已经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微课发展较为迅猛的是职业类院校,无论是对微课的理解、制作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传统课堂讲授的有益补充。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实际中灵活应用。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主题突出等特征,笔者特选择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的建设,以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特点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实践性强,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课程涉及的基础性内容宽广、知识点之间共性与个性融一体以及课程的内容具有发展性等诸多特点。(一)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基础工业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作研究,其又可以分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又各有自己特定的技术方法。方法研究部分主要分为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各部分内容又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地形成一个过程,有相应的技术工具分别予以实现。作业测定方面则又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等内容,直接测定法主要是秒表测时法和工作抽样法,间接测定法则包括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和标准资料法。而上述的方法研究以及作业测定的技术方法都是基础工业工程特有的内容。(二)实践性强基础工业工程又称为经典工业工程,它最初是由生产实践经科学化、标准化后得到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不能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真正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实质。鉴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就需要结合教学进程及时地进行实际训练。(三)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比如,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般是在良好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作业测定才有意义。又如方法研究中程序分析部分的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前者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概略分析,后者则是对一道工序或一个零部件的较为详细的分析。(四)涉及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宽广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基础比较宽广,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学、物理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这些广泛的先导性知识是学好基础工业工程的良好保障。(五)共性与个性融为一体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之间具有共性与个性互融的特点。如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符号、设问技巧以及改善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后者更加深入和细致。再比如,程序分析、操作分析以及动作分析的共同点是优化作业、操作或动作,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六)课程内容的发展性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自产生以来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需要,其内容也在相应地发展。

三、基础工业工程微课的建设思路

对基础工业工程进行微课建设可以改变传统正常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门课程的微课建设。(一)做好微课知识点的精选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上述不同特点,结合微课及传统课堂授课各自的优缺点来选择适宜用微课表达的知识点。具体到该门课程来说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均是基础工业工程微课需要选择的知识点。(二)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加以选用。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这门课程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幻灯片讲解式的微课,其特点是操作起来简单,如果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教材上的讲解也不够清晰时则需要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例展现等方法来表现相关的知识点。(三)微课素材的精心组织设计既然选择了相关的知识点,那么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合众多的素材进行精心组织,从而使相关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具体来说微课素材的组织包括片头素材的选择和设计,知识点之间图像、图片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单个知识点呈现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四)微课推广平台的选择微课制作完成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推广和应用。根据微课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推广平台,如各大视频网站或者网盘等。而对于仅用于满足本校学生使用的微课,可以选择学校内部的网站予以推广。笔者选择了学校的教务系统Sakai(赛课)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五)微课应用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要随时跟踪其使用及反馈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微课的应用效果。如在每个微课视频之后设置针对该微课知识点的思考题以帮助使用者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就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的初步尝试,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考虑将工业工程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微课的方式进行呈现。随着对微课教育理念及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在已有微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采用更高层次、更加深入、更加形象的表现手段进行呈现,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佳.探究微课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6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科思想;课程网站;课程研讨会

“高等代数”是一门传统课程,是大学本科数学各个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是数学在其他学科应用的必需基础课程,又是数学修养的核心课程。厦门大学的“高等代数”课程,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主要的课程建设思路和做法如下。

一、以代数学的思想,理解“高等代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数学以分析,代数,几何作为主干课程。代数学是研究一个代数对象的结构理论与表示理论的一门学科。群、环、域、模、格、线性空间、李代数、结合代数等,是不同的代数对象,它们都是在一个集合定义若干运算,且满足若干公理所构成的代数系统。线性空间则是本科生所接触,所学习的第一个代数结构。笔者认为,“高等代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工具部分,不但是学习高等代数的基本工具,也是学习其他数学学科的工具,同时是用数学来研究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工具。它包括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特征向量、正交向量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理工科、经管类、医学、农学所学习的“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这部分的内容经常可以用解线性方程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来叙述教学内容。另外一个部分则是研究线性空间,包括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相似标准型等内容,这就是研究代数对象。在“高等代数”课程中是怎么研究线性空间的?笔者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研究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即作为线性空间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线性表示、线性相关性、线性无关极大组、基与维数等,难点与重点是线性相关性。第二个层次,研究线性子空间,即从子集合的观点考虑线性空间。内容包括子空间与子空间的运算(交与和)、生成子空间、直和分解。直和分解是核心。这两个层次都是从线性空间内部来研究线性空间。第三个层次是从外部来研究,即从两个线性空间之间的线性映射来研究。线性映射的核与像是基本内容。数域的n阶全矩阵代数与n维线性空间v的所有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之间的同构,即是结构性质,又是表示性质。欧氏空间则是附加了度量的线性空间。所以,研究线性空间,是数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代数结构的第一例。对于其他学科的“线性代数”而言,是否重视空间理论,是否以空间理论为课程构架基础,有各种观点。对于数学学科的“高等代数”课程,将研究线性空间放在重要位置,则是不应质疑的。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以空间为纲领,突出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在课程内容的主导地位与分量,将主要内容放在线性空间的框架下展开,同时对必要的代数方法也作详尽的介绍。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处理好线性空间理论与矩阵理论的关系。空间理论属于几何性质,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矩阵理论则属于代数方法,是我们要掌握的基础方法。其中,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理论的灵魂。在取定n维线性空间的基的前提下,向量对应坐标,基变换对应过渡矩阵,线性映射(变换)对应矩阵。要把握空间与矩阵的关联前提与对应,要把握将问题互相转化,特别要把握用矩阵方法解决空间问题。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重视Jordan标准型的内容与相应的空间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高等代数课程中研究线性空间结构理论的最高境界与最优美的结论。证明它的结论应用了课程所学习的几乎所有工具方法。用λ-矩阵处理是代数的方法,同时又介绍利用根空间、循环子空间来叙述的空间分解定理。

二、突出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

我们认为,“高等代数”课程中体现的代数研究基本思想方法主要有:(1)空间的直和分解方法;这是代数对象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2)同构方法。特别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应用同构对应法则。(3)等价分类方法。等价关系和等价分类,代表元和标准型,这是非常典型的代数的思想方法,也是今后学习代数对象的商结构的基础。

用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指导教学活动,我们注意做到:(1)把握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重点,以抑扬顿挫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用构造习题和考题巩固重点;(2)化解难点。用思想的高度理解难点,用详细的语言讲述难点,用分散的方法化解难点;(3)澄清疑点。用适当的例子理解疑点,通过内部联系澄清难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安排了以下学习活动:(1)攻关性的难题求解。每次作业,布置一道体现思想方法的“挑战题”,供学生选做。(2)探索性的专题讨论。在矩阵的秩与相抵关系,n维线性空间与n维向量的同构,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对应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课,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加深理解。(3)总结性的专题报告,在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思想方法,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

为了突出思想方法,我们还在三年级短学期(6周)中安排“模论”课程,介绍主理想整环上有限生成模的分解定理,再次解读线性空间Jordan分解的优美奇妙之处。同时,鼓励新生学习应用数学软件解答代数问题,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MATLAB选修课,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建设课程网站,资源共享

我们精心建设福建省精品课程“高等代数”网站,(IP地址:59.77.1.116:域名:gdipkc.xmu.省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做到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内容丰富,从教学内容(教案、教学录像,课件)、课后练习(滞后作业解答、课程试题及讲评、基础练习训练)、拓展知识(参考书目、应用背景、教学论坛)、高代实验(MATLAB介绍,练习作业)、考研辅导(辅导书稿,全国1987―2007年高数ABCD线性代数部分分类公布,部分重点大学考研“高代”考题)、师生交流(BBS)等不同层面上为学生和访问网站的用户服务。既加深对高等代数课程的理解、消化,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为兄弟院校的教学交流提供方便。我们将书稿《高等代数方法选讲》挂在网上,将代数基本思想方法的体会心得与学生,读者共享。从网站管理统计数据看,省内外学生上网点击率和下载率很高,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网站倡导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整个网站完全开放,自由下载。以“高等代数,精品课程”为关键词在三大搜索引擎(google,yahoo,sina)进行搜索,我们的网站均居第一位。截至2007年8月15日网站被点击218050次,下载88 102次,观看教学录像10 331次。在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后,网站的点击量大幅度上升。在2007年9月和10月连续两月月访问量突破2万基础上,11月月访问量突破3万人次,12月份截止15日已经超过2万人次。

课程建设的思路第7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精品课程 建设思路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1-03

我校是建国后最早(1951年)创办的石油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油气田开发工程是我校58年办学的优势学科及专业,《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在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准确定位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目标与方案,实质上集中体现在《采油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设计好《采油工程》的建设方案,对保证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校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办学已有近58年的历史,其主干课程《采油工程》的教学经历了大专――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变革,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都紧跟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成果,如“油气田开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获得了教育部的示范称号。但是,随着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油气田开发工程本科专业办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时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作为体现石油工程学科及油气田开发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采油工程》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我校石油工程学科建设的特色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本文从专业特色出发,探索《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目标及方案。

一、专业特色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我校58年来的办学一直是紧紧围绕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国内外石油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中国,把我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符合我校的发展要求的。但在普遍追求上层次、建设高水平本科大学的形势下,准确定位优势学科及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是众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普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追求新的水平和特色,紧紧围绕我校油气田开发工程特色学科的目标。为此,我校《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是:在3~5年内,建设一支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技术应用特色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水平的实验室、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体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体现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要求

特色专业下的主干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要体现专业特色,只有有了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路线,才能把握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主要建设要求有: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学术、实践”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高职称,更要教师具有工程应用技术教学的能力。

2.特色教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本好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做到“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工程性强”的特色,而目前缺的就是这样一本工程性强的教材。

3.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在资源,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共享、更新”的教学资源,把每个教学环节的资料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4.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而琐碎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队伍、再好的资源也将是一盘散沙。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建设――完善”的扎实开展,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5.特色创新。所有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要想让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能够在众多石油院校的同门课程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教师、教材、资源三维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创新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创新,才会有特色和发展。一门课程只有立足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从芸芸课程之中脱颖而出。我校的《采油工程》课程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占据地位,将使我校的油气田开发专业失去特色,甚至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三、建设方案要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精品《采油工程》的建设步骤设计为:

1.转变教学思想才能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新的课程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髓。基于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起课程的精品意识。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关键在我们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定位:满足石油工业国内、国外市场对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区别于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一线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安心一线工程技术工作的不怕苦精神。我们必须转变本科办学强理论、轻技术应用的思想,更新普通本科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根据《教师教学岗位基本要求》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特别是制定出每一位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进步计划,需要针对课程要求明确每位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环节所需经历的教学辅导、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操作实训、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素质要求,促使教师从窄方向向宽专业的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生产实践教学型的转变,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其次,针对我校近五年新进教师占50%的新情况,他们基本都是博士、硕士,专业方向分布均衡;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新教师年轻活跃,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但专业方向窄、教学基本功不足、生产实践经历缺乏。因此,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文凭层次、专业方向的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把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派到油气田的生产一线去,从事生产技术应用,掌握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特别是针对教科书中没有或者难以描述的技术细节,只有通过科研途径多到生产一线去收集、总结,才能使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成为采油工程教学的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这也是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建设“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实习教师”队伍体系和老带新机制,是强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管理、培养新教师的科学途径,在我校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进行岗位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观摩教学和示范性教学,探讨和交流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行“老带新”,就是要把我校的优良师德师风传统在必须经历的辅导、课堂讲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主要教学环节中去形成、发扬,既要成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老师,又要做到教学环节的工作认真、严格。

调动教师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是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3.进一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

我校的石油工程本科,是在58年应用技术专科(包括16年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工程应用性强的特色。保持和发展我们的应用型特色是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建设的方向。我校李文华主编的教材《采油工程》,通过多届师生使用反映其具有理论适度够用、工程性强的特色,也受到油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目前,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具有我校石油工程学科特色的新版教材,该教材的第二版已列入出版计划。

4.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模式。以专题讲座、名师课堂、网上互动以及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培养团队协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统一备课、教考分离、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1)实行院内教师竞聘上岗,考核方法公开、公平、公正;

(2)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实施安排;

(3)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督为辅,以导为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质量监督;开展课程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包括对基础课程(高数、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教学的质量评估;

(4)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5)尤其注重一些教学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实验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犹如“木桶理论”中的最短木板,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还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不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注重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注重专业课程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环节。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在《采油工程》课程建设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油气开发系统校内实习基地”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新生入校后就开设了《石油工程导论》课程,在《采油工程》开课前安排油气田生产实习五周外,课程中安排了10个学时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占总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14%),还分别安排了80学时的采油工程基地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极大地强化了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

四、立体保障课程建设

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人力、财力和相关条件的保障,强化以下方面的建设:

1.继续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年轻教师,包括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2.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培训双师型教师。

3.加大投资建设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交互系统。

4.保障建设资金的落实及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负责人需要按照计划对精品课程进行逐项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将立项评估、中期检查、验收评估衔接起来。在评估自查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学校应组织督导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建设的课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课程,终止其经费使用,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只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监控,才能真正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养杭.基于高等教育理念的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8(6)

2 王越之.改革石油工程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6)

3 孙国红.论高校精品课程与课程的“精品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4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

5 张光明.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3)

6 张仁兰.基于能力培养下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