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体系的优势(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04:06
课程体系的优势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体系 评价 优势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在一个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中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明确课程分工。这里的分工是基于不同能力培养需求下的分工。例如,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学生方法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这些在一体化课程体系里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讲求相互配合。这里的配合是指各课程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以此共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文化共同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服务,三者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反映出三大课程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它已成为一体化课程体系思想理念的基础。三是突出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共同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课)、顶岗实习比例关系上,强调共同课“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突出一体化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一体化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具体地讲,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就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文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装备是否实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并据此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整顿教学方案,修订教学文件以及加强师资培训等,这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称为教学评价。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类型

1.教学目标评价

广义的教学目标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实训方案、教学标准等评价。狭义的目标评价包括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

2.教学条件评价

包括教学媒介、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教具、教材、教师水平、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评价。

3.教学过程评价

一是教学过程总体性评价,二是专业教学评价,三是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4.总结性评价

一是教师自评、互评,企业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等。二是对二年、三年(或四年)全面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馈。

5.企业评价

主要收集企业、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评价。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优势

一是在评价功能方面。既重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又注重教学评价的教育、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

二是在评价标准方面。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实现三个接轨,(1)评价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接轨。将评价标准转化为企业用工标准,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评价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使毕业生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专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3)评价标准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接轨,通过在评价标准中融入考查学生方法能力等要素,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是在评价内容方面。既重视专业技能的评价,也重视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对社会能力的评价;既重视量的评价,也重视质的评价;既重视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从而使评价内容更加客观、科学、全面,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四是评价方式方法方面。既有传统的笔试测验,也有产品制作考核,还有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既有定量评价方法,也有定性评价手段,做到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五是评价主体方面:既重视自我评价又重视他人评价,既重视学校主管部门的评价也重视企业的评价,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六是评价对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学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方针。评价是手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才是一体化教学评价的目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引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并制订整改计划,以不断完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教学评价,将对学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断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2篇

关键词 园林植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四位一体;内容;优势

中图分类号 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4-01

园林植物栽培学在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重在学生动手实验、实训和实习操作,而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主要以学期结束前某个实践技能操作为主要依据得出成绩,这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造成学生在平时实践性操作过程中存在得过且过、重视不够的现象。

“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自评、小组测评、项目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的“四位”,学生整个实训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体”。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每个实训项目要求的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课程任课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动手能力[1-3]。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天津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中职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4∶6,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公司进行1个月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其中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校外实习时间为1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全方面覆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表现,再现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使教学评价从单一的考试考核转变成为整个学习阶段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1.1 学生自评

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求学生个人撰写实训实习报告,把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技能要求、动手训练、个人体会进行叙述,重点阐述个人的体会和感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得失。在学期结束之前把所有实训报告进行汇总,由学生个人进行自评得出成绩。

1.2 小组测评

在实训过程中每5个学生分成1组,让每个小组组员之间进行测评,即从服从安排、团队协作、吃苦耐劳、主动参与、态度认真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小组其他成员实际打分情况进行平均,即得出测评成绩。

1.3 项目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以学生平时出勤率、上课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实训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操作过程是否细心、动作是否规范、是否遵守实验场所纪律规定以及实验过程自我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上把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包含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作为教师评价成绩。

1.4 企业师傅评价

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园林绿化、园林苗木种植、园林植物养护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教学实习,让学生实地了解园林绿化相关的知识,体验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操作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习企业会安排实习师傅进行传授和帮带,指导学生完成这1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对实习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的自主性或求知欲、团队协作、纪律意识、文明礼仪、个人操守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即为企业师傅评价成绩。

2 采用“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势

在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从始至终都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松懈或懈怠的现象,使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改变了以往学期结束前考试考核的方式,彻底扭转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强化技能操作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平时用功学、认真练以获得较好学习成绩的习惯。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模式[4-5]。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夯实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同时强化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学生今后就业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参考文献

[1] 朱益湘.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性研究[J].教师,2013(17):101.

[2] 张建玲,姬彦红.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22-26.

[3] 张守兴.高职课程改革凸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46-48.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公平性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作者简介]郭雪营(1988-),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崔勇(195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陈雪翠(1988-),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河北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19-03

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在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展开的。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家精品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向全国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又重点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3000种国家规划教材,以配合当前高职领域内的改革。

截至2010年,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建成1023门精品课程。对建设过程中体现的公平性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课程建设中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对口援建”等举措缩小不同教育类型、不同院校、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大类间的差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平性意蕴

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公平性意蕴,即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效率促公平,以发展促公平。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与共享。

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就指出公平和效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形式,“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这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上,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高层次的公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取法于邓小平的公平实现路径,“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的投人适当向先天条件好的教育系统倾斜,利用优势系统充分发展形成的辐射作用。

二、“效率优先一兼顾公平”模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选择效率,以效率促公平,该模型(如图所示)的构建符合党中央提出的“以发展促公平”的思路,是邓小平公平效率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一)“效率优先一兼顾公平”模型呈现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将资源的大部分投入优势子系统,使其优先发展,形成与劣势子系统间的“势能差”,利用政策倾斜实现资源在各子系统间的“二次流动”,优势子系统构建的共享平台,可以减少和避免劣势子系统不必要的投入和重复开发。通过初次的“分类分层投入”和各子系统间的“二次流动”,提升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实现各系统间的公平。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模型解释

1 “效率优先”,强调发展性。该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发展不均衡”的教育系统。如果优势子系统是本科院校,那么劣势子系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如果优势子系统是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那么劣势子系统就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如果优势子系统是制造、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大类,那么劣势子系统就是法律、环保气象与安全专业大类。通过优势子系统的优先发展,辐射带动劣势子系统。

2 “兼顾公平”,强调公平性。模型中优势子系统和劣势子系统用不同的几何图形表示,说明两者的发展水平和目标不同。应该制定向劣势子系统倾斜的政策,保证资源顺利完成“二次流动”;制定不同的分类评价标准,促进各子系统自身特色的发挥,最终实现各个子系统间的公平。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下的举措

(一)挖掘特色促进高等教育各子系统间的公平

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之初,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处于劣势,2003年本科申报通过的国家精品课程数量是127门,而高职高专只有24门,所占比例仅为15.89%。此后,评审工作对高职高专的关注日益提高,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所占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特色不明显,有“压缩”本科的痕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都处于“劣势”。然而,2003~2006年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与本科共用一套,这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各子系统间的公平。2007年起,高职高专独立的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建立。2008年,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课程设置”,对高职教育精品课程的定位和设计提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此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和教学效果等各项级指标也越来越强调高职特色,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驶向“快车道”。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挖掘高职教育的特色,才能建成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使高职高专不仅在规模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且在质量上与本科教育“并驾齐驱”,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各个子系统间的公平。

(二)示范辐射促进高职院校间的公平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100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水平高,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先天”优势,加之评审的流程是“在院校建设的基础上,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地方教育部门推荐”,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由“优势转移”导致的不公平。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林宇处长针对这种情况指出:“部分推荐不是以质量作为衡量课程优质精品的唯一标准问题。且这个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实际的操作中,地方在推荐时往往以支持示

范校为名,增加示范校的精品课程推荐数量,产生不公平推荐的情况。”有学者统计,2003~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数目排名前10的只有1所不是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数排在前10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到2009年建成的部级精品课程共计160门,占总数的19.66%,出现精品课程的建设过分集中在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均衡现象。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课程教学资源库”,强调社会服务的功能。自2009年起,高教司按年度对精品课程的网络开通及资源共享情况进行复核,按照复核结果决定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保留与否。这一举措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带动了一般院校精品教材的开发、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资源的“二次流动”。同时,一般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及“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同促进院校间的公平。

(三)对口支援促进区域间的公平

据统计,精品课程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相适应。2003~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总数排名前三的是广东、浙江、江苏,共计332门,占全国的32.45%。而排名后十的安徽、云南等省份共计41门,仅为全国的4%(如表2所示)。再以具体省份为例,广东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优势明显,几乎每年都有大幅度增加。而云南、海南从2006年才有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通过审批,新疆、甘肃、内蒙古2007年才实现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青海第1门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在2009年,宁夏是2010年,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区域间的差距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展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行动,结合不发达省份的特色资源,帮助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精品课程的建设。2006年1月,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导向、开放联合的原则,实现双方自身发展能力提升。对口支援不仅帮助许多西部省份实现了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带动了西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区域的公平。

(四)限额分配促进专业大类间的公平

为合理规划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的专业分布结构。教育部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新的形势和任务,制定了“2006~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分专业配额表”,供各申报单位参考。配额表中计划建设的精品课程共计1000门,其中机动指标185门,根据基本配额数来看。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位列三甲,这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是对产业倾斜的具体反映。实际入选数排在前三的是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按完成配额情况排序,前三名的依次是材料与能源大类、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完成率均超过150%。2010年入选的精品课程较2009年有显著增加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基本配额的有生化与药品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文化教育在类,完成平分别从2009年的72.97%、67.80%、54.00%增加到2010的113.51%、98.31%、82.00%。总体来看,各专业大类完成率仍有较大差距,如材料与能源大类基本配额为19门,实际完成_人选的是34门,超额完成78.95%。而公共事业基本配额为30门,实际完成12门,完成率仅为40%(如表3所示)。

由于课程设置和目标的不同,专业大类间资源流动比较困难,通过限额分配的方式均衡各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然与应然仍有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资源的投入上,优势专业大类占用了较多的资源;二是优势专业与劣势专业结构相差较大,难以形成资源的“二次流动”。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投入适当向公共事业、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等专业大类倾斜,探索通畅的资源“二次流动”渠道。同时加强专业大类内各个专业间的合作,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4篇

1.1 竞争优势的概述

竞争优势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所提出的,主要用于商业,其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以及其他的商业工具去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后来逐步演变到各个领域中,即通过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在此领域的竞争力。

1.2 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

1.2.1竞争优势是独特的,是构成组织或机构竞争力的一部分,只有该方面超越对手很多的时候才有优势,否则不可能形成很大竞争力。

1.2.2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竞争优势只是某些方面的独特表现。拥有一个方面可能整体的竞争力也不是很强,没有竞争优势,整体的竞争力也可能很强。

1.2.3竞争优势在竞争中是能够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的。

1.2.4竞争优势是不是随意就可拥有的,需要在长期的竞争环境中修炼而来。

1.2.5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地维持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优势,可以通过打破市场均衡来破坏竞争对手的优势。

2、 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的竞争优势

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合体构成了远程教育的竞争力,在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一种强势状态。

2.1 教学模式优势

远程教育是教师―网络平台―学习者交互的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数据库、云存储等在教育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教师――学生单项路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师―网上资源―学习者简单互动模式带来了根本的变化。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全方位、能动性、实时交互功能。而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一直在该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相较普通高校的教师的面授教学,教学模式更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

2.2 教育教学技术和资源应用优势

远程教育师资在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上,因为要为多种形式学习搭建平台,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技术和资源应用上的优势明显:一是接触的各种教育教学技术比较多,能够掌握和采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移动传输网,实施微课资源的建设;通过慕课系统和团队合作开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利用云教室,实施课堂教学实时、多点、多区域传播。二是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能够掌握和使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录课系统,可以将课件、录像等分屏展示给学生。

2.3 师资队伍优势

2.3.1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面授”。因此,师资队伍主要形式是:“专兼结合、动态开放”、“专职主导,兼职主体”的态势。支持服务的模式下,接触学生和获取学生的信息开展教学,教师的学生支持服务意识要强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尤其是信息素养和网络教学能力要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

2.3.2教师的岗位认同方面,远程教育对于教师的信息处理和更具客观指标的考核,能够更好做到专兼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尤其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教师工作的绩效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考评提供依据。此外,由于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形式,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还有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辅导等,其能够参与到整体的建设。因此,在公平、公正的考核体系下,教师的岗位认同较普通高校教师强。

2.3.3协同教学,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移动终端(微课)学习、虚拟课堂等进行教学;或由教师运用云教室在网上进行实时教学,通过该系统,只需该专业有一位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生动的优秀教师授课,学员在任何地点、时间都可以听他的课,从而节约和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远程教育可使著名学者的讲课不再受所在高校、地区或者国家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可以解决地域差距导致师资标准的不均衡问题。

2.4 教学评估方面的优势

教学评估上,评价及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是件困难的事情,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远程教育过程中,学习方面的讨论和交流都可以在网上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资源、虚拟小组的组织、教学整体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信息、阅览的资源、参与的谈论、形成型考核),都有系统记录,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平台进行处理,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开展实时的答疑。

3 、保持和增强远程教育师资竞争力的建设思路

虽然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在教育教学技术上的学习和资源的开展,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势逐步被平衡,因此,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根据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特点,提出“针式突破”的建设思路。

3.1 针式突破理论的基本思路

按照针的构造和突破能力构建的一种以点带面的突破,即通过最具竞争优势的点带动整体的突破。依照此理论构建的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为“网络融通”为针尖,带动“网络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式”、“科学研究创新”等面的突破,实现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竞争力的提升和重塑。

3.2 网络融通

实现网络融通,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3.2.1通过多链路多网在负载均衡、安全管理、资源共享等的融通提升远程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网络更新和知识传输上的优势。

3.2.2建设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高清互动高清电视网、卫星传输网、广播传输网等的网络融通建设而成的远程在线教育网络系统。

3.2.3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六网融通”(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全网络环境的移动学习模式。

3.2.4大容量、高性能并具的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系统,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模式,通过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服务云,建设存储的虚拟化,网络信息与各点应用系统的深度融合。

3.3 教学方式的创新

3.3.1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聘请大批教授、学者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术支撑。根据教学发展需要,聘请大批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主持基于网络的导学、助学活动,建立开放大学师资联盟,实行师资互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教师共享机制,凝聚远程教育人才资源。在实现全社会关注和行业专家的认同基础上,随着自身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的加强,尤其是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从“借船出海”,最终实现“造船出海”。

3.3.2网络教学团队构建,通过网络融通平台和教学协同,构建网络教学团队,远程教育各平台、点上、系统外的优秀专家、学者都可以加入到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由远程教育专职教师进行管理,以优势学科、特色专业、重点课程为基础,遴选学科、专业、课程带头人,组建系统化、动态化、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团队,以精通远程教学设计、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发挥远程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性作用。

3.4 科学研究创新

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科研创新包括信息化科研、协同科研、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相关平台、工具等,结合远程教育的科研特点,科研方式的创新主要思路为“四创”,即包括: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创新科研手段和工具;创新科学研究角度;创造科研平台课题。

3.4.1 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协同科研

由于历史的积淀,远程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高校对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关注,而科研工作方面做得显然少了一些,因此在科研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模式。再者,远程教育教师在各点的师资配备数量上,相比普通高校也比较少,因此,开展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团队建设上都略显能力不足。从更好的发展远程教育科研的角度上看,再单独建设一支专业队伍,可能性极小。协同科研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协同科研,相应增加开展科研的人员,提升整体的数量;其次,通过协同科研,可以将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合力优势,实现很多较难由单个点完成的课题;再者,通过协同科研,逐步形成一个专业研究远程教育的大团队,以便实现远程教育的“高精专”研究。

3.4.2 创新科研工具和手段

通过远程教育的网络融通优势,可以实现在科研工作和手段方面的创新,如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多专业的数据分处理分析工具,如采用云存储功能,提供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虚拟技术,可以对一些模型进行构建,此外,通过提供共享的信息处理工具,如统计软件Eview、SPSS、STATA、SAS等,图形处理软件.S-Spline,通过科研工具和手段的创新,可以提升整体的科研质量。

3.4.3 创新科学研究角度

近几年,随着远程教育教师在研究上的滞后,反而普通高校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远程教育教师为了职称更多的注重专业研究,忽视了其优势研究方向。因此,要保持远程教育研究上的优势,就需要在科学研究角度上进行创新,加强在本领域的研究力度: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微课、慕课课程录制的脚本设计;远程教育网络融通等。如现在国家开发大学研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指标》等几个课题已经注意该方面的转变,此外,通过研究角度的转变,其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强,如《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评价系统》是由《在线学习平台课程体验指标》成果转换而来。其阶段性成果可以用于完善国开课程平台用户体验,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4.4 创新科研平台

构建各点之间的合作研究中心,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远程教育的最新研究动态,提供该方面的研究资源;提供平台,办好开放大学学刊,培育有质量、有水平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利用各级远程教育学会、协会、论坛等平台,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学术活动,形成远程教育研究的浓郁学术氛围;做好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远程教育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研究,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研究,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优质资源研究,提高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5篇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优势;第二个层面是要发现、发挥、发展教师的优势,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第三个层面是要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环境及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学校。

“优势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对内能够凝练学校文化,有助于发现、发挥、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帮助教师掌握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和不足的认识;为探索在不同学科和不同任务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策略,把基于学习优势的教学日常化,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提供帮助;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和文化体系。对外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走出学校自主品牌发展之路。

“优势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讲,学生学习方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而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的营造,就是要把我们学生观、教学观的变革以特色的形式、辅助以一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固化下来。

学校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路推进“优势教育”:(1)进行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与学生优势的分析方法研究,帮助学生立足现实,科学规划未来;(2)构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倾向的课程体系;(3)实施导师制,开展个性化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4)形成校本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5)梳理、提炼学校文化,利用多方资源,探索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办学优势的发挥,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学校在推进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中,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人物。课程文化建设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这条主渠道来开展,而教师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角色,所以,教师能否充分地、科学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成败得失。近一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优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意识当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不断增加的教师发表、获奖的论文数量就能体现出来。

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在理论运用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不足,学校开设了“青年理财与创业”、“JA学生公司”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校本课程,教师们不断地学习、阅读相关书籍、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政治组的教师们还整合收集的教学资料,共同上课,撰写研究报告,先后聘请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校友来校给学生讲解股票知识,与JA中国志愿者一起开设了学生公司的相关课程。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6篇

【关键词】双创能力;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

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核心架构,具有内容更新快、技术成熟且相对复杂以及学科实践性强等特性。目前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始大量开设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检验与实践的专业能力,进而适应时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趋势,并且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总体成效显著。但是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伴而生的,虽然总体呈现的趋势良好,但其中仍然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医学检验专业进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表现较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出现的这两点现状来看,主要导致的成因归根究底是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陈旧及院校学科发展比例不平衡息息相关,进而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于医学检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将加大力度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凸显双创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优势说到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应当对我国医学领域内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二者的区别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由于综合类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科融合性强,而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具备较好的资源,因而在医学检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医学检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二、在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双创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全面落实“两个提高”和“三个重点”合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所谓“两个提高”指的就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素质,而“三个重点”则是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新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中,要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发展的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加强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将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要想有效的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革新。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较好的反映出检验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前瞻性思维。基于此,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应始终遵循社会制定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才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医学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医学检验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之中解决的能力,调动学生对于医学检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课程体系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Teach Freshman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Zhou Jiehui

(Department of Chinese, Yunnan Pu 'er College, Pu'er, Yunnan 665000)

Abstract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of gui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teachingobject, freshman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end to show strong interest, deepen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curriculum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course"situation and polic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the curriculum, discusses on thefreshman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strategy, aims to illustrate the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reshman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Key words freshman;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1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1.1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的不足,教学体系建设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无论教学大纲还是理论体系都有待规范。有的学校不把形势与政策课排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的不按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教学,随意缩减教学课,随意调整教学安排,都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理顺课程体系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

1.2 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教学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单一,生硬灌输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此种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大一新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1.3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也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陷入困境。从师资力量方面来看,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不固定,也对实现课程目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任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较多,专职教师较少,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欠佳,教学能力整体相对薄弱。加之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较宽、跨度较大、涵盖面较广,教师驾驭能力不足,难以做到深入浅出。

2 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策略

2.1 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

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是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匹配的课程目标,完善理论体系和教学大纲工作的研究,如可确立打造立体教材体系的方针,即教材宜采取“活页式”的形式,基本理论部分集中在前,做指导思想,属固定部分,要经常检查,时事部分要及时编写,及时变动,再辅以相关报刊、音像等资料,争取形成一整套广大学生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广泛参与的立体式、系列化教材体系。

2.2 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对于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也至关重要。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从大一新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用学生熟悉易懂的事例、科学史和研究背景等,引出相关理论和实际应用,通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

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也是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环节。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对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 结语

总之,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项综合的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应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更新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整合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不断探索上好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超群,李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2(6).

[2] 殷明明,赵海月,许鸣.理工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 安丽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教学实效[J].科技信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