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网络课程分析

时间:2022-12-08 14:53:47
网络课程分析

网络课程分析1

0引言

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并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活动流程[1],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能够为教学改革以及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予以一定的理论支持。受到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变革手段,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继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2]。因此,有很多研究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刘雷[3]通过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概念,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从而实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对于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来说,这种方法不足以使学生准确理解授课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安利[4]以一元高次方程函数作为知识载体,通过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帮助信息类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思维,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该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因素时,容易出现学生学习不积极的情况。综上所述,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可视化模式创新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现如今该课程的教学问题,通过引入可视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继而为培养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数据通信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是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5]。21世纪的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各类网络问题也相继出现,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独立解决各类网络问题的能力。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所述。

1.1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还包括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专业词汇,例如网络协议、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联等[6]。这些专有名词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对于初步接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相关动态网络内容已固化在已有的硬件设备或软件设备中,并不能直接对其进行观察。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图片所能传达出来的内容只能体现出静态知识的可视化,而在传达网络协议、网络原理等动态运行过程时,需采用动画仿真手段使课程内容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表达或是单一的静态可视化表达,是很难让学生实现网络知识的深度学习,学生也很难想象出直观的动态网络工作原理和机制。

1.2学生个人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平时所接触到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多数以理论通识教育为主,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操作能力并不强[7]。此外,多数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全英文,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不高,使得其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语言不通而导致概念难以理解、操作难以掌握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1.3信息化手段单一,缺少与实践的结合当前,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多是以理论教材为主,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涉及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以及教师个人社交账号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窄,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信息化手段也仅局限于课后的沟通方式,对于课堂中的信息化程度较弱[8]。此外,受到课程课时的影响,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够提供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实践操作则会受到课程时长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所脱离[9-10]。

2基于可视化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基于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根据上述目前该课程教学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基于可视化模式的教学创新策略。

2.1可视化教学模式

“思维可视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使信息内容的加工能力和信息内容的传递能力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通常是指运用一系列的图示技术来表达抽象思维,将“抽象思维”可视化对于知识内容来说,更容易理解和记忆[11]。可视化教学,指的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使用图片、动画或是视频的可视化手段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搭建具有立体化特点的认知平台,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和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网络思维[12]。一般情况下,图示技术和图示生成软件是实现可视化教学的两大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运用可视化教学模式,不仅要使其应用于课程准备阶段,还要应用于课堂中和课堂后,将“思维可视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以“多环节助力,全程化贯通”的方式来提高“教与学”的效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以实际教学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兴趣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内容通过动画仿真手段进行动态可视化处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触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从而改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课堂互动角度来看,动态可视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动画形式的动态场景,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取不同空间感知的知识框架,能够通过动画表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计算机网络课程可视化模式创新探索

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抽象性的基础课程,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已无法使得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因此,通过结合“思维可视化”,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13]。主要的模式创新探索内容如下所述。

(1)网络仿真工具的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属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的辅助环节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技术能够使学生感受三维场景,增强理论知识感悟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14]。利用网络仿真工具为学生提供虚拟实验环境的架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虚拟架构进行修订,既能够保证实训进度又能够节约设备成本。

(2)动画教学资源的设计。除了要合理使用网络仿真工具以外,还要利用动画教学资源,形象化、具体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原理概念。动画教学资源设计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动画教学资源的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包括适度原则,要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专业性,适度控制教学信息量,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和超负荷的压力状态;还要注意科学性原则,要保证动画所讲解的内容都是严谨且清晰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美观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可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引入视觉动画教学的新形式,通过积极有效地运用网络仿真工具进行动画演示,得到可视化教学模式架构如图2所示。为了达到可视化的教学目的,基于图2所示的可视化教学模式,可以结合视觉修辞方法可视化一些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难点,或是容易出现差错的概念等,通过视觉修辞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法,利用动画的生动形象进行示范,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实际情况的论述对原理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原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类专业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学习效果。至此,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可视化模式的创新研究。

3结语

本文进行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可视化模式创新研究,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当前该课程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并引入可视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动画教学新形式,将该课程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用更加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索。

作者:郑洋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课程分析2

0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该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课程围绕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塑造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为学生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一,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3]。本文以西安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探索“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情景教学模式[4-6],以更强代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行合一,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境界有所升华[7]。本文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进行情景化教学方法探索,并通过三个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展示情景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以此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共创的目的。

1课程教学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传感器、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于一体,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8-10],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这就导致“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建设充满了挑战性。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法,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内容,但这样做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教师来讲,现有专门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教材较少。教师在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需要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和学生特点,理顺现有教材各章节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关系,增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把握当前技术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样才能深入透彻地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知识点,进行较高质量的教学。其次,对于学生来讲,理论知识必然是枯燥的,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能始终聚焦到课堂上,学习效果差。除了讲授法以外,教师还会采用“对比”启发式教学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许多理论和技术都是在现有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背景下,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限制和组网的特点改进而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介绍现有无线通信协议和技术,然后让学生判断是否能够直接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如果不能则要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时常提出问题,并不断追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能有所提高,主动性得到加强。虽然上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学生的参与感仍不够,所学知识始终在想象中构建,无法让学生实际体验协议和技术的实现过程,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课内实验环节能够对学生参与少的不足有所弥补,但在有限的学时内还是不能涉及到所有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授课教师不断探索出一种高效的、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协作完成网络覆盖范围内监测信息的探测、处理和传输,最终到达汇聚节点并转发给用户[5]。将课堂教学类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把学生当成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把老师当成汇聚节点,如图1所示。按照教学大纲,再结合巧妙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使整个课堂像无线传感器网络一样运作起来。枯燥的路由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关键技术等理论知识都可以情景化地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完成理论演示。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会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采用这种情景教学法,无疑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真实运作,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获得进步和成就感。

3教学设计案例

3.1定向扩散路由协议

(1)定向扩散原理汇聚节点通过兴趣消息发出查询任务,采用洪泛方式传播兴趣消息到整个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兴趣消息在扩散的过程中也反向建立了路由路径,与“兴趣”匹配的节点通过路径传送数据到汇聚节点[6]。定向扩散路由机制可以分为周期性的兴趣扩散、梯度建立以及路径加强三个阶段。(2)情景教学设计角色:汇聚节点、传感器节点。角色扮演:教师作为汇聚节点;学生作为传感器节点,如图2所示。(3)模拟步骤如下:(a)在兴趣扩散阶段,教师周期性地向邻居同学广播兴趣消息,兴趣消息包含任务类型、目标区域、数据发送速率、时间戳等参数。每个学生在纸上做一个兴趣列表,包含发来该兴趣消息的邻居学生姓名、数据发送速率以及时间戳等信息,以建立该学生到老师传递数据的梯度关系。学生要根据收到的兴趣消息更新兴趣列表。(b)教师按照兴趣消息中的任务类型任意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把自己想要传递的数据发送到梯度关系上的邻居节点;由于该学生有可能从多个邻居学生处收到兴趣消息,所以该学生向多个邻居学生发送数据,教师可能收到多个路径的相同数据。数据传递路径中间的学生在收到其他学生发来的转发数据后,要先看自己的兴趣列表里有没有匹配的数据项,如果没有,就丢弃数据;如果存在,则检查是否发送过,发送过就丢弃,否则就向列表中的邻居学生发送该信息。(c)教师收到数据后,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路径加强。(4)控制变量:节点数量、信息的生存期、节点的通信距离、节点的分布。

3.2基于分簇网络的MAC协议

(1)基于分簇网络的MAC协议原理所有传感器节点被固定划分或自动形成多个簇,每个簇内有一个簇头节点。簇头节点负责为簇内所有传感器节点分配时槽,收集和处理簇内传感器节点发来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汇聚节点[3]。(2)情景教学设计角色:汇聚节点、簇头节点和簇内传感器节点。角色扮演:汇聚节点由教师或班长扮演;对教室进行区域划分,各区域内学生自动形成一个簇,并推举一名学生作为簇头节点,其他学生为簇内传感器节点,如图3所示。(3)模拟步骤如下:(a)扮演簇头的学生负责时间帧的划分和安排,并与所有簇内同学通信。(b)簇内学生有四种状态,分别为感应、转发、感应并转发、非活动状态。簇内学生根据状态完成相应功能,并根据簇头学生制定的时间帧安排与簇头学生通信。(4)控制变量:簇内节点数量、节点能量、拓扑结构。

3.3距离向量-跳段DV-Hop定位技术

(1)DV-Hop定位技术原理在距离向量定位机制中,未知节点首先计算与信标节点的最小跳数,然后估算平均每跳的距离,利用最小跳数乘以平均每跳距离,得到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之间的估计距离,再利用三边测量法或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未知节点的坐标[3]。(2)情景教学设计角色:未知节点、信标节点和其他节点。角色扮演:教师指定三个以上学生作为信标节点,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择几位学生作为未知节点,其余学生作为其他节点,如图4所示。(4)模拟步骤如下:(a)扮演信标节点的学生向邻居学生发送其位置信息,包含跳数字段,初始为零。(b)接收到信标信息的学生,要记录到信标学生的最小跳数,忽略来自同一个信标学生发出的较大跳数的信息,然后将跳数值加1并转发该消息。以此类推,班级所有学生都能记录到每个信标学生的最小跳数。(c)扮演信标节点的学生要根据步骤(b)的信息来计算平均每跳的实际距离,然后将带有生存期的这条信息转发出去。(d)扮演未知节点的学生只记录接收到的第一个平均每跳距离,并转发给邻居节点学生。(e)未知节点的学生利用已有信息计算自身未知。(4)控制变量:信标节点数量、信息的生存期、节点的通信距离、节点的分布。

4结语

通过在西安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中进行情景教学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激发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主动性,更加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针对应用场景,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安全、健康、法律等因素,深入利用关键技术,为设计优质的应用系统打下基础,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作者:潘志刚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

网络课程分析3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是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植物生产类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人类、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1-2]。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短期集中授课模式,侧重课程的理论教学,关注学生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掌握,课堂集中授课时间相对较短,课程内容较枯燥。而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年龄差别大,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基础相对较弱,原有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不高。继续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能适应继续教育人才的培养。

1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有:①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②教学形式单一,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活跃度不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③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注重理论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相对较弱,学生运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④考核体系不够全面,考核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之前的考评方式主要以期末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试题侧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考查,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记忆,不能体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考前突击,考完基本全忘,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发展为做好高职农业生产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名师微课、小视频、教学课件、典型案例等)以及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3-5]。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合理利用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势在必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录制的微课保存在学校网络平台上,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将教学课件展现在网络课堂中,线上学习资源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继续教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用线上课程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课后及时回顾以及进行自我检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又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5]。围绕高职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建设目标,本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改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实践基地建立、改革考查模式等方面进行农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2农业资源环境概论网络课程内容优化

2.1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践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环境资源利用保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研发出的新技术,突出该学科的新发现、新发展和新技术,并且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学内容更新拓展的重要基石。

2.1.1组建课程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基本理论+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团队授课教师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力是开展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核心[6]。为此,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把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向课程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一是通过专题研讨会的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二是鼓励团队中的教师积极参加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赴相关行业进行调研;三是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召开课程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获取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中的热点关注实例,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7]。

2.1.2构建“模块化单元”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岗位职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导向,课程将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学科理论与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9]。按照“农业资源环境基本理论模块+应用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模块,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按照微课形式录制视频,主要设置:模块1———土壤、水、大气资源;模块2———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模块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模块4———生态农业。每一个模块单元按照背景知识、理论方法、应用案例的形式组织相关内容,形成农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体系。配合基本理论的教学,逐步建成课程案例库并实时更新,把农业资源环境概论最新研究和相关案例引入课程体系。

2.2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2.2.1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会觉得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与工作实际、生产实际脱节,不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10]。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和工作背景,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4],如讲座、案例教学法及现场教学法、讨论法等,重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作、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2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式。教学组织上,借助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开展线上课程(微课录制)与线下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学习[3]。微课教学目前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学中教师制作的课件可以包含多种形式,除课程大纲、课程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外,可以加入相关的视频短片,通过视频短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如水资源与水环境章节,水资源部分插入介绍国内水资源利用保护现状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对目前国内水资源分布、污染状况及评价方法一目了然。结合线下教师的讲解与答疑,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学习线上课程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反复观看课程的重点难点,从而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线下讲授环节除着重讲授课程重点难点外,增加小组讨论、辩论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通过集体备课对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讨论,确定最优方案。积极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重视在传授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理论的同时,从生产实践出发,联系实际进行教学,适时结合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获取问题答案的学习习惯。如学习土地资源这章时结合目前关注的“三农”问题讲解如何从乡村实际出发切实保护耕地,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对有污染的土地采取切断污染源,根据污染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融合,建立课程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将线上课程资源的学习功能与对学生的管理监督有效结合,不定期精选和更新优质微课内容和与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的生产实际案例,将该课程的线下课堂教学与学校网络平台的线上课程资源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最终的课程考查挂钩,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2.2.3线下教学增加实践内容,建立实习基地。线下教学环节增加实习教学,农业资源环境概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懂得了客观事物发生的本质及其规律。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得学生在实习环节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习中升华学习[11]。通过实践环节,学生真正学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参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基地,加深学生对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及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知识的深入认知和具体操作,理解具体农村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工程设计及运行结果。实地参与农村垃圾的收集、预处理和处理等相关环节,增强学生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入了解。学校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12]。2.2.4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课程建设和改革需要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适当降低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例,将教学过程各环节都纳入考核体系,增加平时成绩考核范围比例,包括线上课程学习完成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质量、参与讨论等方面。从访问记录、视频观看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定线上学习成绩。线下学习考核增加实习报告考查内容及课堂讨论发言等。考试内容除基本概念外增加材料分析题目,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高等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完善。针对高等继续教育农业资源环境概论网络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及案例教学方式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使课程更适合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通过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核形式的改革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避免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继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形成主动和终身学习习惯提供支持,同时为提高继续教育课程建设质量提供借鉴。

作者:李江遐 张军 徐启荣 房文娟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