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环保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7-27 15:58:59
生态环保的问题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保温;保温建材;保温节能技术;生态环保建材

一、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能源储量逐渐减少、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不断攀升的严重现实。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很突出,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储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需求量会很大,已跻身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建筑物除要一次性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外,还要长期消耗大量的电能、热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用煤和夏季空调用电与南方夏季空调用电高峰时,部分城市实行限时、限量进行拉闸限电,以保证电网安全和维持正常供电。遵照国务院 “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工作方针,各省市政府针对建筑节能问题,相继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加强对建筑保温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管,这对促进建筑保温节能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筑保温节能系统的材料与工艺

1.保温材料与保温层结构 建筑保温节能系统,无论是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其保温节能效率,主要取决于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保温层的厚度,这也是能否达到保温节能的关键因素。保温材料又分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有机类保温材料如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等,无机类保温材料如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保温隔热层与墙基层和外墙装饰是融为一体的,底层是建筑主体外墙壁,中间是保温层,保温层上是抗裂砂浆、外墙抗裂腻子、外墙涂料或饰面砖。

2.辅助材料与施工工艺 辅助材料是聚合物粘结砂浆、界面处理剂或界面砂浆、专用膨胀螺钉、耐碱玻纤网或钢丝网、抹面砂浆等。 保温层采用板材(聚苯板、挤塑板)的施工工艺一般是先粘后钉、贴网、抹面砂浆、贴饰面砖或刮腻子、刷涂料;如保温层采用颗粒类浆料(聚合物砂浆与聚苯颗粒、中空玻化微珠、膨胀珍珠岩、闭孔珍珠岩等的混合物),其施工工艺一般是先抹界面砂浆、保温浆料、再贴网、抹抗裂砂浆、贴饰面砖或刷涂料。

三、保温节能系统的生态问题

保温系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将保温层、建筑装饰、主体建筑构造等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即“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在生态建筑方面,我国的著名两大古代建筑,一是建于公元1368-1644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二是建于公元1406-1428年,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宫,现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两大享誉中外,甚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建筑,就是生态建筑的精长城的城墙是用天然石材、人工烧制的青砖与人工合成的以天然物质为原材料的粘结材料而建成的,现代建筑砌筑用的粘结材料都是采用水泥基的水泥砂浆或水泥基聚合物砂浆,法国拉法基发明普通硅酸盐水泥至今约180年历史,我国应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历史也有近100年,而当时修建长城时就没有水泥,也没有化学胶粘材料,而是采用糯米浆与石膏等天然材料配成的粘结剂,而故宫建筑外墙、城墙装饰所用的抹面材料、涂层包括建筑物防水工程方面也是天然材料配制,所选用的材料及施工工艺不仅很科学,而且相当严格,(长城除部分因战乱、人为损坏、山体滑坡自然损毁外),特别是故宫外墙(红墙)装饰用的红色涂料,墙体及涂层表面并没有出现过裂缝、龟裂纹、空鼓、脱落、涂料褪色等现代建筑质量通病,经几百年风雨,至今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天然材料本身具有抗老化和良好的透气性,其透气性就是具有适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特征,墙体材料大都呈碱性,其微细孔有助于墙体吸收利用环境中的水气进行自我保养(养生),墙体中多余的水份分与潮气也可通过微细孔向外界释放,在释放水份与潮气的同时,还可将从墙中分解出来的盐碱类物质通微细孔晰出,能吸能放,自动平衡,研究表明凡能自动养生的建筑会更加结实牢固、经久耐用,此外建筑物的浅表微细孔还具有吸收一定量雨水的能力,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而现代建筑材料,又特别是化学合成材料,如油漆、涂料、胶粘剂,在建筑装饰工程上广泛应用,因这些材料成膜后膜质较密实,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能很快封闭建筑物浅表的微细孔,使建筑物丧失上述生态功能,不仅导致产生大量的建筑质量通病(如抹灰层产生裂缝、裂纹、空鼓,涂层涂料褪色、起皮),而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保温节能系统在达到保温节能效率、实现效益的同时,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资源,而有机保温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是用不可再生的能源所制造的,一旦外保温层因技术问题或因其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被废弃、或因火灾(可产生致癌性剧毒物质和大量浮尘)等原因,就会严重地污染环境(废弃的聚苯乙烯泡沫包装与发泡塑料快餐盒,曾经引起白色恐慌,教训特深刻)。目前保温材料中的发泡聚苯板、挤塑聚苯板、喷涂氨酯、聚苯颗粒等,辅助材料中的砂浆、玻纤网、钢丝网、膨胀螺钉等,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再利用价值。保温系统中的无机保温材料如膨胀珍珠岩、中空玻化微珠、闭孔珍珠岩、无机复合类保温材料等的生态功能要比发泡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聚苯颗粒等有机保温材料的生态功能要好;颗粒粉状保温浆粒的生态功能要比喷涂聚氨酯、聚苯板等板材类薄抹灰系统的生态功能更好。

四、保温节能系统的环保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技术推广上,特别在选用保温材料和辅助材料、达到节能的目标时,不可怱视其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笔者认为有的外保温工程选用经粉碎的废弃泡沫塑料包装来生产保温浆料的做法;利用聚氨酯废弃物可乐瓶、油壶等经过醇解、胺解、水解或热解后用于保温节能工程;粉煤灰、膨胀玻化珍珠岩、无机矿物材料等无机复合发泡材料、农作物秸杆作为保温隔热材料等等。这些产品及其技术在建筑保温节能工程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又特别是高效无机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具有可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约成本,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保温系统的环保性应该从保温材料的性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其保温隔热性能、防火能力、安全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附:不同类型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态功能、环保性能等技术分析表(供参考)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生态 环境 保护

一、概述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们要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二、当前环境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严峻的,可能你根本不会在意,可是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向我们袭来。而白色污染更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已同汽 车尾气、有磷洗涤剂一起列被为今年我国环保治理三大重点。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口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最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3篇

人类发展离不开和大自然打交道,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时而和谐时而矛盾的斗争史。人类,之所以能从类人猿转变成人是劳动的结果,更是使用各种工具的结果。工具的制造、生活的需求、居住的需求以及文化的需求,包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每一件都是在向自然界索取。

2从敬畏上升到主宰

2.1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从畏惧对大自然的无奈,到逐步了解自然,进一步去征服自然、向大自然进军,人类与自然像一对夫妻打打闹闹、分分合合、但是始终不离不弃。在古代,知识的匮乏、工具的极端简陋、导致人类生产力的低下。先民们对自然的是恐惧的、敬畏的,向自然界索取更是有限的,甚至有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几乎没有结余。但,依然怀着对自然的感恩的心态,怀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2.2启蒙后期的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

是启蒙解救了人类,把人类从对上帝的崇拜、束缚中解救出来。人类才认为彻底了解了自然。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界的主宰。自然和外在环境都是人类的附属物,是人类的财富;动物植物、矿物土地山川、河流,人才是万物存在是否“合理、合法”的标尺,才是丈量万物生命实体和非生命物质唯一价值尺度。而利益优先性原则的出现更是单纯夸大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切已能满足人需求为终极目标;为了人类的利益向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几乎把生态这一概念置于脑后,甚至不顾环境恶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可见,增强我们的生态理论意识,加强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呵护,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生态理论意识的必要性

3.1生态理论意识是建设美丽家园的必须

增强生态理论意识,是建设生态家园、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要知道:自然界包括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它的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受到破坏,就很难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把欲望的无穷性加以克制,那么必然向自然界无穷尽的索取:各种矿产品的无序、无节制的利用、开发、土地会污染、土地会沙漠化、动植物栖息地会被无限制的压缩、垃圾就会任意丢弃,气候就会异常性变化、极端天气就会再度出现。到时,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中国的梦想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切皆成浮云。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理论意识需要回归,需要加强,生态理论意识必须回归到道义、道德的约束上,乃至上升到法律的位置,这是对一些人、一些团体,利己性,私立性必要的约束管教。

3.2加强生态理论意识需要自然的担当

加强生态理论意识是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需要。尽管我们为了生活,为了发展为了进步,为了解决首先衣、食、住、行的需要,不得不向我们的自然索取“生活费”、“发展费”及必须的“费用”。但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就必须考虑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可以“担当”的情况下去“索要”,用最少的索取、最少的环境代价、做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把生产效率、生态效率、经济效率发挥的极致。建设一个科学的资源利用制度,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用最科学的、最环保的理念来护佑人与自然

4解决环保问题的新思路

4.1解决环保问题首先要向儒家观念看齐

“天人合一”的儒家观念”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是生态伦理的典范。《易经》提到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气势宽厚、仁慈、和顺的尊重和敬畏。所以《皇帝内经》告诫人们阳春三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万物以荣,不可杀伐,只应当奖励或者鼓励动物去繁衍、让草木森林去繁茂、让鱼儿欢唱、让鸟儿去鸣叫,自己去播种。为了自然和人的和谐共荣,为了保护生态古代的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必要时会对“伐木丁丁”的盗伐者和“鱼丽于罶”的捕鱼者等给予必要的刑罚,去遏制对大自然疯狂掠夺的伪君子。古人为了环保需要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会受到污染去效法自然,西汉时期的先人就制作了精巧的雁鱼灯以大雁为型,点燃灯火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居室的污染。这种环保的理念是先人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解决环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4.2解决环保问题就要加强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意识、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宣传环保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环保宣传就要告诉人们吃、住、行样样都与环境密不可分。我们的生活行为、消费行为每一样都关乎到环境的状况。稍微不注意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伤害到自然环境。小到生火做饭、大到开车旅行,小到随地吐痰,大到开办化工工厂。这些莫不与环境有关。如果不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去思考,提高环境节能意识,繁荣环境文化,了解环境恶化的危害,认清目前环境保护的急迫形势。那么,对环保意识的强化就无从谈起,谈解决环保思路的正确,谈环保问题的解决;谈环保事业的发展,谈环保的深入人心。就如同缘木求鱼,就如同南辕北辙。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的美好愿望,也将会成为泡影。

4.3解决环保问题就要有具体的行动

坐着谈不如起来行,行动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做一次环保的行动胜过一百次的纸上谈兵、空洞说教,坐而论道,指手划脚。不如去关掉长明的灯、长流的水、不如在干净的大街上捡取一片纸片、一片枯叶。做好环保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紫我做起、从家庭做起。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寸布,都是在为环保事业的大厦加了一块砖,都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训的刻骨铭记的体现。空手羡鱼,何如退而结网,只有对环保行动的真实践行,环保行动才能浇灌出环保事业绚丽之花。

4.4解决环保问题就要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时下,违反环保法的成本过低。而守法的成本却很高,原因简单那就是违法者只需要交罚款,不需要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修复和必要的生态赔偿。而守法者却要上设备、上设施费人力、物力。设施的维护和运行还要出血费钱。因此,只有抬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再一次降低环保犯罪的入罪门槛,细化、量化违法标准,让环境执法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让违法企业了解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对违法者产生强大震慑,逼迫违法者返回到守法的正途上。

5环保问题的责任主体在政府

时下,少数基层政府为了自己小团体的私利,对开办的有污染的矿山、工厂、企业加以保护。要么,在环保部门执法时予以通风报信、或者讲情,乃至出面干扰其正常执法。许多违反环保法的污染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当群众举报或者上级追究责任时,板子却反过来打在执法部门身上。这必然导致造成环保执法行为缺位、错位、不作能为。让上级恼火令群众生气、让受害者、痛苦,让我的生活环境难堪,让我们的环保事业受辱、受挫。政府只有负起责任,敢于担当,敢于向环保违法者亮剑才能让我们的环保事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护神。

6结语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更加重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在满足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应该实现精神文明的环境需要。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更渴望回归自然,生态旅游作为人与自然互相结合的最佳载体,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旅游行业的焦点。但是,我国在生态旅游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并不到位,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妥善地解决好这一棘手问题,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1.生态旅游产生环境污染。游客在旅游时携带的塑料袋、食品袋、一次性餐具、果皮纸屑等随地乱扔,造成白色垃圾污染;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引起大量工程的修建,在修建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所有废水、废气、废渣都会对水质和空气产生严重污染;导游的扩音器,游客的大声喧闹以及景区附近商贩的叫卖声都是噪音污染的来源;旅游公司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砍伐森林、毁坏树木,使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的问题。

2.生态旅游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有两种:第一,旅游景区内过多的游客活动会对生态产生一定的压力,超过一定容量会使得旅游景区超负荷,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游客对植物的攀折和践踏等不文明行为,让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都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第二,生态环境很容易受到周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生态旅游长久发展。如,在自然保护区里对一些珍稀动物随意捕杀、对珍稀植物乱砍滥伐,使得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盲目开发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问题,地区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论证就开展实施工程,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

3.生态旅游造成景观破坏。最近,我国很多风景名胜景区逐渐向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其中还包括一些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的自然保护区,这些景区遭到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一些景区对名胜古迹任意改造,在深山古庙里连接电器设备,铺就人工大理石或地砖,人工修葺景区的现象严重,使景区丧失了本质的自然和淳朴,不符合生态旅游的理念。部分景区不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随意修建寺庙、佛像甚至不符合景区的主题乐园;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有的景区大规模地建设旅馆和饭店,片面扩大旅游景区面积,盲目修建旅游设施。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1.旅游立法工作不健全、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旅游业开展的一系列立法活动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尽管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占据较大比例,但是依旧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作为规范。而且,旅游行业中的某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真空现象,游客的很多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在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如旅游资源。虽然目前已经有法规对旅游资源问题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当前的法律条文肯定难以满足日后的旅游规范需求,然后渐渐丧失实效性。

2.旅游立法工作存在立法层次低的问题。我国在旅游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件多半是一些规章制度,旅游法律由于立法规格偏低而缺少该有的权威。比如一些地方性旅游法,根本没有面向群众展开,仅仅是局限于内部的主管机构进行执行,这对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都是很大的障碍,不能促进旅游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顺利进行工作。

3.旅游管理中的执法工作显得没有秩序和章法。执法工作混乱无序是当今旅游管理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现象,旅游执法的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对旅游执法行为作出公正公平的制约。目前,我国面对群众组织的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执法工作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内容枯燥、过程繁杂,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参与才能有效实施。即便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行业中的监管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法律对有关部门的关系和行为作出明确规范,旅游法自身存在的不足导致旅游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三、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几点法律思考

1.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健全、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将生态旅游法的地位置于整个旅游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必须经过国家国务院和旅游主管部门肯定并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有权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开展法律工作的拟定和起草;当地旅游景区必须同时遵守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与旅游活动相关并为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等。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是顺利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目前,应该以旅游行业的目标为发展基础,针对现在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而实现有效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

2.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首先,建立旅游评估制度。评估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些旅游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旅游地区居民和旅游行业间的关系;旅游业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旅游总体规划和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效性。

第二,建立一定的环境影响制度。不管是在已经存在的旅游区域建立新景点还是基础设施,还是开发新的旅游景区,都应该对环境影响作出相关评估工作。比如在设计旅游项目主体工程是,就必须明确规定对废水和废气的处理。

第三,建立一定的限期整改制度。所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或设施都不能在景区内建立;在建立工业项目或设施时,必须对排放出的污染物严格控制,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以后才能排出;污染物排放量一旦违反法律法规内容,必须对其进行限期整改,要是整改之后仍然不符合国家标准,就应该根据法律规定让其关闭或搬迁;在旅游景区内的违规建设,必须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3.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执法监督工作。目前,根据景区管理实践活动显示,科学合理的开展景区管理工作需要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具有的职权转给景区相关管理部门,进而建立景区综合执法的有关机构,该机构能够实现工商、税务、交通以及林业等多方面的职能。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景区的综合执法工作,不但可以精简机构,还能满足景区管理工作的相关需要。另外,有关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注重对旅游法律法规的学习,对破坏自然资源的人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让他们相应地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科学安排旅游管理执法人员的工作,全程对旅游活动实施监督。而且,在安置旅游管理执法人员时,应该优先选取法律意识强、管理能力好、责任心强的人员。除此之外,还应该安排一些旅游管理执法的兼职人员。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工作必须包含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方面,全程监管,同时兼顾。

四、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促进了我国的旅游行业也飞速发展,尽管当前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国家已经逐渐对这类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开展,和谐稳步运行,最终达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媛媛,汉思,冯蕾. 探究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思考[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64.

[2]王珊珊,梁蓓蓓. 浅论我国生态旅游中的环保法律问题[J]. 企业技术开发,2008,12:85-87.

[3]李君,倪婷,杨晓萍,刘晶.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现状剖析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93-94.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5篇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述

 

随着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和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更新换代的旅游产品,也很快发展了起来。长期以来 ,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也 日益突出。面对 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 ,人们对生态经济的呼吁度也就越来越高。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及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 、度假等各种旅游需求的目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 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 9.5 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

 

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

 

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 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 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三、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1、加强研究力度,做好环境监测

 

为了能够真正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区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科学合理规划以及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等。当旅游的人数超载时,就很容易对旅游方面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所以就必须要对所要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的环境加以定位,以此来做好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和评测[3]。这就需要做好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科学性研究来确定其所具有的真实承受能力。

 

2、加强政府的调控功能

 

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 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 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 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 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 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 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

 

3、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 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 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 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 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4、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 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 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 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 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 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5、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 ;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着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6、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结束语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农业旅游中,就必须认识到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保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而推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农村环保 存在问题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农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的新风尚。村民自身应尽量控制农庭垃圾数量,简化、减少包装;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减少“白色污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随地倾倒垃圾。

生态环保的问题第7篇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短缺、农田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减少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总量,土壤中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使原来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留给后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灌溉水资源被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农业灌溉用水造成极大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乱砍滥伐现象导致森林、草地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一些青山变为了荒山,蓄水涵养能力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多样性的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多种与之相连的生态物种。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生态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毕竟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模式很难一时改变。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需要政府和广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政府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舆论宣传就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参与的事情,鉴于此,要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避免因盲目种植带来的供过于求、产品相似的负面影响。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可以适当减少,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发挥了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吸取国内外成功方面的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已有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