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的基本要素(合集7篇)

时间:2023-07-27 15:58:59
体育的基本要素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1篇

有关“快乐体育”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转变了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中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倾向,体现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需要,突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快乐体育”的基本要素

1.优化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活动的空间组织、场地器材设施、课堂气氛等因素。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将愈来愈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器材场景的布置、氛围的营造,不仅要有利于教学,还要更接近生活、展现生活,使学生获得体验,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那么,体育课堂就将成为学生情绪开放的场所、智力发展的场所、愉快生活的场所。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想象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和快乐地生活。

2.身心快乐

快乐就是感到幸福或感到满足,与之相伴的是身心愉快、满足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快乐的学校体育是使学生在参与运动、增强体质、发展身心的同时,获得快乐的享受,形成积极参与又乐在其中的氛围,体现一种主动性和快乐性的协调发展,使运动真正成为学校体育追求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喜欢、喜爱和体验快乐的热情来上体育课的,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快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才喜欢你,才喜欢上你的课,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课中教师新颖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大增,出色的体育教学,可展示体育运动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教师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感受体育、表现体育、学习体育,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4.评价的作用

体育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评价。科学、恰当、及时的评价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当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如出现课堂纪律松懈、学习不认真等,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评价纠正,规范学习行为;当学生练习受到挫折时,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动作而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完成动作较好时,如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动作较好,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要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在获得成绩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当学生骄傲自满时,如当学生连续取得较好成绩骄傲自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剖析评价,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如某学生动作做得规范,或练习中具有独创性,教师应从技术上给予肯定的评价,或是提出来为其他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另一方面,对身体素质较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激励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5.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体育意识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情感、行为、个性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合作方面的认识、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核心问题。虽然终身体育要求自动、自发参与,随意性较大。但学校体育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实施的教育教学过程。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在学校体育课中应注重培养自我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即:掌握体育保健基础知识与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自我设计、检查、评价体育锻炼活动能力、培养自我组织管理集体运动能力和培养自我有效的创造体育锻炼环境和应用体育锻炼条件能力。同时在学校及社会体育活动中要善于了解自我,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学习、锻炼,只有通过这种反复实践的方法,才能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真正实现快乐体育。

二、实施“快乐体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快乐”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是课中的“放羊”,而是在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良好的组织下获得的运动体验中的快乐。

2.对“快乐体育”的含义不能仅从字面上片面理解,“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并不是没有失败和痛苦。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教育;必备素质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导和必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必然给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基本素质提出新的目标和更高要求。为此,体育教师在必须具备良好基本素质基础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更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

体育教师扎实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教育立身之本,良好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前提。为此,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五具备”。

1、体育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强体,而且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促进智力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而,一名体育教师,仅仅掌握和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边缘学科,使自己知识渊博、涉猎知识面广,在学生中才有威望。然而,课堂教学时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来实现的。而主动性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以知识引导学生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光传授本领,还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培养学生学习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挚的爱,对业务要精益求精,科学知识的面要广而博。而教师对知识渴求的广度和深度,对引导学生发展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现有意义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体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教会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保健技能;学会自我医疗、自我制订运动处方;培养学生健身习惯和能力、终身锻炼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这一手段,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就能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体育学科相互渗透和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融洽。作为体育教师,既要一专,更要多能,尤其是正确的技术动作示范,是融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的体现和衡量教师素质的又一特征。俗语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体育的技术学习和动作的掌握而言,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教授跨栏的过栏动作时,教师讲解和图示后,不做现场演示,学生将出现的“怕”心理,一怕“栏”这个障碍物,不敢起跨;二怕栏架高,出现摔伤、碰伤等心理反应。相反,如果教师讲解过栏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特点后,接着示范半程或全程栏的技术动力,再让学习者练习,学生将不仅消除“怕”的心理,而且争先恐后地去学、去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有正确的、优美的体育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育者爱护学生最好的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学习者,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认知上或行为上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方式。切忌情绪波动、急躁或讽刺、挖苦学生。当学习者出现怕苦、怕累等意志薄弱现象时,教师应身体力行,以事实诱导他们,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实践证明,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体育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既主其事,又治其事。管理是教师根据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与效率。例如,对学生的出勤、学生态度实行量化操作,对旷课、迟到等等要适当扣分;对学习认真、认识正确、主动为同学服务的等要适当加分;要制定一套完备的、长期性的考核办法,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技能的成绩评定中感受自己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是自己的学习热情、项目成绩、综合能力有一个持续性提高,从细微入手,从细节把握,全面、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的事业心

事业心对于体育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心的强弱,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为此,上课时,教师必须杜绝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等不良现象。要对每位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例如,要求学生上课时穿运动服、运动鞋,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否则,教师在学生中将失去威信。同时,教师要有进取心,要经常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这是干好事业的前提。

2、教师必须把德育教育贯彻教学的始终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良好行为、锻炼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本身就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例如,观看体育竞技训练与比赛,以培养为国家和集体争光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中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要不仅钻研教材,而且研究学生,使每项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点落实在教学之中,并把德育教育贯彻教学的始终。

3、体育教育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是体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只有职业技术精湛,才能达到教书育人和在学生中有威望。由此,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应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应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并能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天职是教好学生,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努力搞好教学,而且要善于教学,要善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刻苦钻研业务,学而不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规律,精通教学技艺,才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精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自我身体的锻炼情绪、信心足、兴趣浓,心理才能健康,同时,体育教育应及时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适时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于体育课堂,加大科技含量,更新教学形式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任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德育素质为先导,以高超语言素质为手段,以娴熟的业务为前提,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基础,以良好的管理素质为保证,才能成为一名思想政治合格、教学业务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体育老师。

参考文献: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既要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评价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其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能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川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参考书,教师通过教材全面、具体地理解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以它为依据进行讲授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以它为依据进行学习,通过教材掌握所规定的知识、技能。高水平的教材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教学要求,即使教师讲课中有些不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也很容易弥补。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C27因此,在制订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上述精神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保证教学效果。

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

学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人的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据上海一调查表明,在小学时体育是学生最欢迎的课程,有58.7%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示满意;但到了初中,体育降至第二位,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学生也降到34.8%;而到了高中,体育已降到最后一位,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学生只有11.9%,这无疑对体育教育是一个警钟。如果让学生上完体育课的结果是使他们讨厌了体育或者告别了体育,那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我们千心万苦维护的健康水平和增强的体质会很快下降,一点点教会的运动技能也会很快丧失殆尽,这样是谈不上终身体育或全民健身的。 但由于当时学校体育学刚从体育理论中分离,国内理论研究较少,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该教材的大多数材料缺乏本土性成果的支撑,因而没能充分反映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闭随后出版的几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固然有其某些特点,但都沿袭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教材的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教材的种类形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仍然值得探讨。

2、评价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要素

学校体育学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些群众性运动项目的广泛普及,以及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突飞猛进。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探索教学的创新。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优质途径,也使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学校体育学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重点研究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校体育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联系最密切,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圈归根到底,其核心就是要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编成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和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一本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绝不是愈深愈好,愈全愈好。川不能单纯以科学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标准。教材不是专著,评价一本教材的质量,应当主要看它是否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适合本领域读者对象的特点。在编写学校体育学教材时,应当首先认真考虑: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属于基本要求范围?哪些不属于?凡是能较好地实现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基本要求、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就是好教材。

就目前而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应当具备以下要素:

首先,定位准确。一是学校体育学教材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中的价值和地位,反映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特点,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改革思路与目标相适应,体现当代新的体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快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公共体育课足球绕杆射门的教学,射门练习时加人射门比赛,具体方法是在球门线上插人两根标杆把球门分为中间4.32M,两边各1.5M的三个区域。每个学生射门5次,射中1.5M区域得2分,射中4.32M区域得1分,得分高的学生名次列前。运球练习时加入45M往返运球比赛,将学生分为10人一组,一人一个球以足球场边线为起跑线,教师发令后快速运球到足球场另一端边线后返回。比赛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在同等条件、同等环境、同等要求下,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的活动,也是检验、展示自己实力的最佳机会。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层培训计划、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重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力。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来看,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就已涉及到这项内容,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倡导教师通过自学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做到与时俱进。

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件、硬件建设,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观摩、现代教学经验研讨以及教学评价活动,使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体系得当。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注意逻辑清晰、降低台阶、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学校体育学教材既要讲究学理的渊源、继承、发展、创新,自成内容体系,具有科学的严密性,更要讲究方术的方法、技术等应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学校体育学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选编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等方面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知识理论和心理学方法、技能,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3、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内在逻辑要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高水平的教材,不仅需要深人地掌握技术内容,还要深人地研究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特点。以往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编排方式基本采用“专著式”的模式,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重灌输轻引导、重演绎轻归纳的不良传统维持至今,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行的“专著式”的教材(或称“简写式的专著”)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需要。

要让学生用最小的代价重新体验知识积累的全过程,以便掌握此领域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律,同时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人整个知识框架,并在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与学生一同经历充满挑战的知识探索历程,从中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的目标在于降低知识传承的难度,其内在逻辑必须符合教学而非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发现知识的顺序与教授或学习知识的顺序往往是不同的,如果教材的编撰者不能在写作时将自己摆到教与学的时空位置,就必然会模糊甚至破坏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4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研究是一种重要方式,观察者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的观察学习,用专业化的方式、方法详细阐述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以此帮助体育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观察 基本要素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缘由

(一)学校体育教研现状

在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在一个学校开几节公开课,组织全县市的体育老师来听课、评课,以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是教师开的课表演成份很多,观察者很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其二是在课后的研讨评课中,每个教师在评价时总是表扬的话比较多,说客套话,批评的话几乎没有,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那就要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涵义

体育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种课堂观察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课堂观察的要素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目的

体育新课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在别人的课堂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到缺点,通过交流并能化解这些问题,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观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由此四个维度,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问题: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结果如何?2.教师是怎么教的?组织手段与教学方式是否得当?3.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4.观察者对这堂课的整体感受怎样?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认识了它们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师生之间如何进行紧密的连接。

(一)情景要素

体育技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后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根据外在信息,会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和“转化”,建构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实例1:在高一技巧课中教师学习直腿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情景1、向学生提问:直腿后滚翻与普通的后滚翻的区别是什么?

情景2、学生在翻转中的能量怎么来的?直腿后滚翻时阻力臂加大了为何还能滚翻过去?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社会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各小组或者集中讨论时,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上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二)教学方式要素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气候、场地器材下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很可能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要更加丰富,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关注上课者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化解的?各个小组利用何种方式讨论?结果如何?

教学实例2:水平五《田径》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以4*100米为例。

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种类、方法、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挂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为何4*100米的成绩比四个人100米的成绩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内侧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侧跑?3.教师按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集体讨论4*100米跑的策略;4.组织学生在跑道上分组练习;5.教师根据学生交接棒的情况进行点评,各个小组进行总结;6.教师在各个小组改进后组织练习,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评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论。

(三)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课程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模块教学,但在各个模块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要创造多种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等。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水平五《足球》模块教学,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学习步骤:

1.教师利用教具介绍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方法(图3);2.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3.两人通过传球和跑位练习,熟悉双方的特点,如传球时机、路线、力量和落点以及跑位的时机、路线和速度等;4.两人达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对空门配合进行射门练习;5.增加一名守门员,提高各组进攻射门的难度;6.小组讨论: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节奏、射门前观察、射门动作……)

评析: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练习,充分意识到能否射门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射门动作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两人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素

体育新课程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场地、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课者应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会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学校场地。因此观察者要认真观察上课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实例4:在《田径》模块跨栏跑教学中,为了能够说明栏上的技术动作,教师仅仅凭靠示范动作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了挂图和多媒体上职业运动员的动作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他们技术动作的学习帮助很大。

评析:学生对跨栏跑的接触不是很多,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师的示范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挂图和多媒体可以反复提供给学生观看,特别是放慢的栏上技术动作。

三、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好观察点

在听评课中,课前准备好观察点是观察者要提前准备好的,可以让每一位观察者重点观察这堂课的某一个内容或环节,就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观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能否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能否与同伴分享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集体的成功等?有了预设的这些观察点,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观察者就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也容易发现本堂课的优点与缺点,评课时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二)课中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带着准备好的任务走进课堂的,这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的记录一些听课的数据,以便在在课后进行分析,在评课时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尽量准备好秒表、量表、计算器等器材走进课堂,比如,本堂课教师示范了几次?提问了几个问题?教师是怎么进行分组练习的?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了哪些练习?学生练习了几次?学生之间怎么交流的等?

(三)课后的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观察者要在第一时间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结论,然后和上课者进行交流,让上课者清楚本堂课的表现是否和他预想的一致,本堂课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观察者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来观察课堂互动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地点、时间和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成表。

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这就要借助观察者在听课中收集到的数据,反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应该单纯模仿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而应该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出发,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观察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团队合作,每个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应对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管理,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展,如果课堂观察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27.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5篇

关键词:体育 教学过程 要素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就不可能只存在由一对矛盾所构成的决定性的双边关系,而是构成了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们之间又互相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教学时,教师的学识、技能、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钻研, 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教”。为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两者的和谐结合,而且应该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即便是由学生自由进行的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和科学组织。所以,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伴随着与学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习,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信、可敬的,从而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教导,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好学风。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赖以产生的推动力,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同为认识的客体;只不过体育教师总是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解决自己与教材的关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明确各教材的目的、任务、内容、分布和要求,深入了解各项教材在不同年级出现时的不同任务。如:跑,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但在内容和距离上却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就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节奏。

(三)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主要是依靠这一认识过程来达到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精讲”,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深入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出全新的东西。事实上,作为体育教学现象,学生同教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有意识的主体,教材是知识物化了的客体。在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动机,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之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一旦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变为动机时学生变成了矛盾对立的双方。从总体上看,学生与知识间的矛盾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知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教学活动中三对基本矛盾的转化与换位

在教与学矛盾运动中,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三对基本矛盾之间也会出现矛盾转化与换位现象。例如: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能的时候,出席那“位差”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于突破,此时,学生同教材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出现转化与换位,知识技能成为了主要矛盾方面。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消除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同所学教材知识技能的“位差”,学习才会前进。为了消除这种“位差”,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与教材知识的“位差”,通过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内在规律的启发、点拨,使学生突破障碍,获得新知。教与学三对矛盾对立双方出现转化与换位,只是矛盾发展变化中的“一定阶段”和一定“发展过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矛盾发展总体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位置,不能使内因和外因从根本上颠倒。

三、教与学矛盾发展过程中,真正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事实上,这也可以变相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者立足点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教还是学?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诸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那么主导因素就只能存在于学习着的每个个体学生身上。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学习教材和人是教师的主题。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题,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程度的深浅,参与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常常决定着体育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系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更为确切地说,真正起着核心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由于其基本要素的各自地位与作用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材的科学性,使各因素协调运作,互相促进,教学过程良性发展, 增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过繁.教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6篇

 

教育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根本所在,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高校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基于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构建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教育各环节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关文件,并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教育活动。一般来说,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由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质量信息监控三大方面组成。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潜在性,所以难以采用固定、客观及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这也是高校对自身教育水平进行监控的最大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杰出人才,管理教育活动,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教育活动的环节和内容,确定适当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对教育全过程进行动态有效的控制。

 

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要素

 

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是其基本要素。

 

1.监控者是指高校中实施教育质量监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监管层次分校、院、系三级,监管主体主要由校教务处、各院负责人以及各系负责人组成。校级监管者主要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以教务处为代表的主管教育教学的机构,校级监管在高校教育质量监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务处是监管高校教育质量最直接的机构,负责全方位安排和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校级监管是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主要职责是制定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调控活动的运行过程,开展教育质量调研,进行教育质量测评,进而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监管制度。院级监管者主要是以院长为代表的学院领导以及以教务办为代表的二级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依照校教务处的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相关活动、监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适时解决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系监管者是系、实验室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对所属课程进行改革和管理,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反馈和总结课程或项目的成果,是高校切实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单位。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管理者,与高校教育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2.被监控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受控者,包括人和物。教师、学生以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是人这一方面的受控者,教学中使用的建筑模型、仪器、资料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受控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人和物的因素需要相辅相成,协同发挥作用。监控者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控者进行严谨管理、合理安排,受控的各因素才能紧密结合,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3.监控活动是指在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监控者对被监控者的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监控活动主要由教育基本建设、教育运行状况以及教育管理状况组成。教育基本建设包括高校学科课程安排、教材采用状况、学风建设等;教育运行状况是指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对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及反馈等;教育管理状况是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的职责、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监控活动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直接作用形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4.监控目标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要达成的目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监控目标为指向,教育质量的高低以监控目标为标准。监控目标往往是高校的理想化追求,这个目标引导着高校的持续发展,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四大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协同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决定着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二、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重点

 

从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环节、标准制定环节以及管理环节来重点探讨教育质量监控,为打破高校监管教育质量的瓶颈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协调教育质量监控各方的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组织协调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其产生协同作用,可以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监控者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被监控者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配合者,被监控者应与监控者经常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监控者和被监控者才能够基于同样的监控目标,完成相应的监控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宏观上协调好教育质量监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条理分明,责任清晰,不仅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工作的推进,而且有助于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运行。

 

2.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前提,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不仅有利于监控者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也有利于被监控者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虽然各高校已意识到制定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大都含混模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巨大隐含性的动态活动,这给教育质量监控带来了极大阻碍。其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缺少纲领性文件的保障,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也为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尤其要建立具体的条目文件。

 

教育质量文件体系包括不同层次的标准文件。首先,应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的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理论性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起始阶段就确定总的纲领性文件,有利于指引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较为准确地预计教学成果。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来确定开课计划,指导后期的课程设置,指导教师安排课程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纲领性文件,可以确定不同专业的实验安排和实习计划,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具有推动性意义。其次,应制定与教育质量监控方案相对应的措施性文件,对教学环节中的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以及检验考核等做出相关规定,对监控工作的开展制订具体方案,方便监控者采取应对措施。最后,针对记录方式、经验总结制定文件,这是指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对各环节具体情况的记录方式、各方的工作经验总结等都要有相关规定,以确保教育工作各环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教育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给教育质量的监控带来巨大的阻碍,因而,制定条理化、明确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必不可少。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就是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目标和相关规定纳入文件,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标准可循,有规定可依。

 

3.切实落实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对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有助于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在构建框架的基础上,严明及高效的管理和监控是重中之重,即对教育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给予制度层面的保障。学校教育管理、教师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是生成教育质量的三大主要环节,这三大环节的管理、监控制度化,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检查制度,对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抽查,对活动的开展状况、课堂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总结汇报,这将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审核新进教师的制度,以确保新进教师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是教师课程教学监管制度化。对于日常教学的监管,教务部门应例行开展教学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在每周的教学例会上,集中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另外,在教学督导制度中,应由学校教务部门相关人员、优秀教授、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能力检测,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督导,这将帮助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学生学习质量监管制度化。制定跟踪调查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就业情况的制度,即教务部门通过应届生就业率以及对应届生工作初期的跟踪调查,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方法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另外,教务部门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些都是监管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三、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主要应从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大子系统展开。

 

1.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而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是构建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环节。

 

首先,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主管教育监控的人员要注意收集信息,如学校教务部门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对教师日常教学的检查记录,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报告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实行分类管理。教务管理系统现已成为高校教务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力,它记录着所有教工及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大量的有效信息使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有据可循,使教育活动的监控更加透明化。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教务管理系统,更好地利用它的优势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其次,教育质量信息的整理。高校院系众多,教育信息繁杂,所以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信息的整理主要分为信息归类整理和信息价值整理。分类整理是将相关联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有助于教育质量信息的有效反馈,有利于教务人员对教育质量信息的整体把握。价值整理是对收集的信息按价值高低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保留能够真实反映教育质量的有效信息。

 

最后,教育质量信息的分析和总结反馈。教务人员对已归类整理的教育质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并讨论整改方案,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案,不断总结,不断改革,从而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2.构建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就是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需要有明确的教育质量标准,对众多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实验实践、学生学习、教职工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而教师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心。

 

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校、院督导、教师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之外,还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学生评价,如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座谈会、问卷等不同形式开展调查。除了关注评价主体,还要关注评价方式,学校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如每季度召开教工大会,对优秀教师、优秀课程进行表彰,大力鼓励其他教师以其为榜样,对其进行学习;另外,系列教研活动及赛课活动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而且还能有力推动课程改革。

 

教育质量是考察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各高校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迫在眉睫。现如今,高校纷纷面临教育质量标准含糊不清、教育质量监管不力、高新技术对教育质量监控的支持不足等困境,高校教务管理在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把握重点环节,明确教育监管各方的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教育质量标准,规范教育质量监管制度等。在构建和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注重教育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大子系统的构建,高校应该不遗余力地不断完善重点环节,进一步加强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砥砺自身,谋取发展。

体育的基本要素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2-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2.研说课。

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评课。

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