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笔记(合集7篇)

时间:2023-07-16 08:24:01
传统文化笔记

传统文化笔记第1篇

关键词:生命意识 “圆形思维方式” “有无相生” 意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93-01

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主体的解放,个人话语的确立,文学逐渐向本体回归,走向“美文”,在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却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和东方美学趣味,还包含一定新的文体实验的意向,影响很大,时人称之为“新笔记小说”。 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韧,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新笔记小说作家群体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新笔记小说与传统生命意识

从新笔记小说作家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他们重视作品的质量,追求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并极力避免使自己的作品被时代的浪花所淹没。

孙犁早期创作非常重视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抒情风格,在四十年代以《荷花淀》蜚声文坛。五十年代,受到环境和历史的影响,孙犁创作出一些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的史诗性作品。进城以后,孙犁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以纪事为主、注重理性的厚重风格。从孙犁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家时刻保持着一颗对艺术恒久魅力的探索之心,最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大多数新笔记小说作家在创作小说作品时都经历了与孙犁同样的艺术探索的历程,刚开始是向西方借鉴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接着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最后回归到本民族的传统形式中,最终找到了与自身气质相符的小说创作形式,创造出一批非常优秀的新笔记小说作品。

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的探索正是重视作品质量和作品生命力的表F,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和中国传统生命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新笔记小说作家受到传统生命意识的影响,他们大多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濡染,因此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子。而古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即他们都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因此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意图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质量。强烈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得他们特别注重营造心灵的一方净土,注重生活的情趣,如追求琴棋书画的雅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古代文人追求生命不朽主要是通过立言来实现的,立言也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以此来与短暂的生命相抗衡,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等,这些文人都希望能通过立言即著书、写文来使自己“名垂千古”。

新笔记小说作家承袭了这种传统生命意识,希望通过立言以追求生命的不朽。但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地使自己名留青史,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有些小说虽然能受到当时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但是并不长久,数年之后便会失去读者,无人问津。因此,他们都对艺术探索有着无限的热情,希望使自己的作品散发恒久的艺术魅力,能够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爱。

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不懈地探索正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艺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二、新笔记小说与传统“有无相生”观念

在新笔记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笔记小说作家受到“有无相生”观念的影响来进行创作,例如林斤澜的小说《“夜半歌声”的歌者》,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三十年代著名歌唱家盛家伦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将人物的人格品味和精神气质巧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在写人物时运用了“聚焦于无”的艺术视角。作者没有着意写人,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人格世界。其精神人格附着于“江水滔滔,山风拂拂”的风景之中,使人物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林斤澜将刻画人物的笔墨聚焦于飘逸的环境,这种飘逸的环境表面上是对人物刻画的暂停,实际上还是在写人物的精神人格,是作者营造的艺术空白。这就是从“无”中把握“有”,林斤澜在这里就很好地把握了“有”、“无”的关系,在“聚焦于无”的视角下,创造艺术空白,使读者获得艺术想象,表达出了“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汪曾祺的作品也多通过着意于环境、风俗、气氛的描绘来刻画人物,表面上写的是环境、风俗、气氛,但实际用意却是在写人。如汪曾祺的《晚饭花》对晚饭花开的情景“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的描写,实际则是在写主人公王玉英如晚饭花般美丽的青春以及其相反的凄凉的命运。

“有无相生”的观念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而存在。老子首先提出了“有无相生”这一重要的哲理概念,接着一些古代的文学家、评论家在文学领域也相继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文学观点。司空图说“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在“有无相生”观念的影响下,新笔记小说作家总是力图表现有限物象背后的无限深意,重视营造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他们非常喜爱传统的文学、艺术,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同时,他们领悟到创造艺术空白的重要性,如在作画时,古代画家都不强调把画布填满,而是要留下足够的空白,使观者在看作品时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新笔记小说作家在“有无相生”的观念影响下,往往使用“聚焦于无”的艺术视角,重视创造小说中的艺术空白。

三、新笔记小说与传统意象、意境

新笔记小说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意象的描绘,新笔记小说作家经常运用意象叙事来增添作品的意蕴。

如孙犁的小说《罗汉松》,罗汉松是富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它代表着高洁、坚强、不畏严寒等优良品质,往往用来比喻人格高尚,富有操守的人。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与罗汉松形成截然对比的人物老张。老张是一个没有坚定操守的人。老张爱好文学,但态度上却不太严肃,在革命年代也吃不了苦,常常不避嫌疑,居住在地主、富农家里。进城以后经常赴宴,很会看风使舵。在文中罗汉松和老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意蕴。

其他如孙犁的《鸡缸》中的鸡缸的意象象征着人事的沉浮,李庆西的《钥匙》、《锁》中的钥匙、锁的意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心态世相,象征着复杂的人际关系。

运用意象叙事比直接写人物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映像,在意象的烘托或反衬中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多的艺术感受,从而使小说具有更丰富的意蕴。

杨义认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N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李陀也指出:“意象的营造是几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积淀在中国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

新笔记小说作家往往用充满诗性的笔墨描绘环境,让读者感受到如诗般的意境。如汪曾祺的《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对王淡人钓鱼、喝酒、吃鱼的动作的描绘都非常具有情致,最后描写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王淡人的鱼竿上,为画面添加了生意和情趣,使得整个画面具有诗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最早是诗歌中的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包含了诗人的情意和神思的物象,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些批评家评论作品优劣的评判标准。慢慢地,意象和意境也被一些叙事作品所学习和借鉴,在叙事作品中对意象叙事和意境的追求,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品味,使作品具有无穷韵味。新笔记小说作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很喜欢古典文学,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意象叙事和意境的营造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新笔记小说作家学习古代传统中意象和意境的手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来,使新笔记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钟本康选评:《新笔记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曰凯编:《新笔记小说选》,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文存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传统文化笔记第2篇

摘 要:移动学习因其在支持自主学习方面的显著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移动学习融合MOOC技术的应用模式也成为了教育技术新的研究热点。文章针对移动云课堂现有笔记系统与学习资源关联不紧密、记录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学习的知识关联笔记存储模型方法并研发了基于知识关联的混合媒体式移动学习笔记系统。该系统具备易与学习资源建立关联关系并兼容移动设备自身优势等特点,实现了在移动学习平台中随时随地记笔记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移动学习;知识关联;学习笔记;混合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87-03

一、引言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无线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呈上升趋势[1]。例如,华中师范大学融合MOOC技术与移动学习构建的移动云课堂已上线试运行并开展了云学习实践。该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学习者利用PC与移动通讯设备开展各种优秀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实现了个人与课程知识间的有效联通。在实践中,移动学习平台拥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由于移动设备的诸多限制存在无法及时消化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的情况,因此,笔记系统的引入就至关重要。通常,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课堂笔记整理细碎的知识点[2]。然而传统纸质笔记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移动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日益显著[3]。基于此,笔者探讨针对移动学习情境的新型学习笔记系统的实现方法,目的是满足学习者在使用移动平台时随时随地记录笔记的学习需求。系统重点解决资源与笔记之间关联不紧密的问题,同时也改善记录形式单一的现象并构建适用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新型笔记系统。

二、知识关联学习笔记概述

目前除了采用纸质笔记方式,网络上已有笔记类型主要分为独立式笔记与组件式笔记:独立式笔记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虽然功能比较丰富,但是由于与网络学习资源关联不紧密,学习过程中需要频繁切换屏幕记录相关笔记,因此学习者较少选择此类应用作为移动学习的辅助工具;组件式笔记可以嵌入到学习资源中的应用,例如Google Notebook、backpack等,但是此笔记大多需要翻墙使用,功能较为简单,只支持文字记录,并且暂时不支持移动端使用[4]。各种笔记方式具体功能对比如表1所示。分析可见,新型的移动学习笔记需要与学习资源建立关联关系并兼容移动设备自身的优势。

知识关联本质上体现的是知识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知识关联是我们普遍熟知的一些知识关系,而隐性知识关联可以分为知识本身的关联、隐性知识拥有者的关联[5]两部分。知识笔记大多是一些细碎、无序的知识碎片,利用这些知识间的关联关系对已有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化管理,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有序的个人知识体系。由于移动学习特有的学习环境,课程资源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微小,资源之间具有明确的关联性[6]。利用笔记与资源、资源与知识点间的显性关系,挖掘出笔记与知识点间的隐性关联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知识关联笔记存储模型

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改变了以往“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标准遵循微型化、碎片化、交互性等原则[7],大多资源与知识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资源之间以知识关联为纽带形成了明确的结构关系。然而,学习笔记是以课程资源为单位的碎片知识,为了保持知识点与学习笔记间的笔记长久关联,需要将笔记与知识点间的关联关系记录到数据库中,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关联的笔记存储模型。

存储模型包含笔记的关联知识点、相关属性和笔记主体内容三个部分。所以,在结构设计上,整个存储模型结构分为标识区、属性区以及内容区三个区块。不同区块对应不同的数据内容并用不同的区块ID进行区分。为了方便系统快速检索出数据内容,每个区块需要包含一个唯一的标识属性,如标识区的“标识属性”对应的是笔记ID。而除了标识属性,其他的相关内容需要记录在区块的“数据内容“部分。最终为了方便系统读取数据,区块在结构设计上还添加了”终止标识“部分。

标识区主要将笔记ID以及对应的知识点ID、资源ID统一保存,保证笔记、相关知识点、资源三者间的关联关系;属性区存储了笔记的相关属性信息,包括笔记标签、笔记时间帧/页码、笔记标题、笔记公开范围、课程类型、记录者ID等内容;内容区存放了笔记的媒体类型、笔记的主体内容以及媒体地址。笔记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系统整体的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四、关联笔记系统功能设计

由上述模型,系统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要素:①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回忆已有的学科知识,移动学习笔记系统在设计上需要包含上传学习笔记、管理个人的笔记以及浏览笔记等诸多功能。②为了兼容移动智能设备自身的优势,打破以往笔记形式的束缚,针对智能设备特有的传感设备,笔记形式包括混合媒体的内容,如文字、图片、音频等。③关联了学习资源的笔记最终目的为更好地还原学习情境,强化知识点学习。

针对以上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系统笔记包括4个功能模块,分别是笔记上传、笔记关联、笔记共享与笔记呈现(如图2所示)。

1.笔记上传

学习者可以选择某一种笔记类型进行记录并通过资源呈现界面上传个人的笔记内容。记录时,学习者需要填写一些相关的笔记信息并按照学习者个人的意愿对笔记进行合理化的归类。上传时,将笔记信息按照关联笔记存储模型格式,通过对应接口上传至云服务器中。上传成功后,会将新上传的笔记内容标注在课程资源的关键位置上,如视频类型的资源,会在对应的时间帧上显示笔记内容,同时为了方便学习者快速定位到笔记内容,系统在播放进度条同样也加上对应标识。

2.笔记关联

关联存储后,为了体现笔记与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学习者可以通过单独的笔记内容直接跳转到对应资源的关键位置,帮助学习者更方便的回顾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者在学习某一资源时也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关笔记列表中。这样的方式减少了页面间切换次数,学习者可以更直观的回顾知识内容,从而避免降低学习效果。

3.笔记分享

对于不同知识点内容,学习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认识,学习别人的学习心得,会促进学习者自身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因此在移动学习笔记系统中添加笔记分享功能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功能实现步骤如下:学习者上传前需要选择笔记的共享范围,即选择“个人”或“公开”。共享后的笔记内容则会列举在对应资源中并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给所有学习者。对于优秀的笔记内容,学习者决定是否收藏,收藏后的笔记会统一呈现在收藏笔记列表中,方便统一查看。同样,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收藏笔记的内容,跳转到对应的课程资源中。

4.笔记呈现

在笔记呈现上,为了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笔记采用资源呈现、总体呈现两种策略。资源呈现分为同屏呈现与资源笔记列表两种方式。其中,同屏呈现主要是将笔记类型以及笔记标题标记在课程资源上,对于文字类型的笔记,系统将笔记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对于多媒体类型的笔记,系统需跳转到内容界面进行查看;资源笔记列表则是在课程资源的一侧列举出该资源所有的笔记内容,笔记按照关键位置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学习者点击列表中的笔记内容后,课程资源进度会调整到对应位置,方便学习者快速定位。

总体呈现主要是将同一课程下的所有笔记内容以列表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列表分为个人列表和收藏列表。个人列表中学习者可在搜索框里填写关键字,系统根据关键字快速搜索到相关笔记,同时列表包含文件夹、日期、笔记类型、章节内容四种分类排序方式,学习者根据学习目的选择相关排序方式。收藏笔记列表主要列举出学习者收藏的笔记,并按照收藏时间排序。

五、关联笔记系统功能实现

本文现了基于知识关联的混合式媒体的移动学习笔记。系统采用C/S结构,服务器端主要提供笔记的服务接口,方便客户端调用。服务接口是基于Restful Jersey结构框架设计的。客户端整体架构采用MVC 设计模式,该模式将显示数据与业务逻辑分离,降低了功能间的耦合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重用性、可读性及维护性。

服务器与客户端间的简单数据请求采用基于htttp协议下的HttpClient框架,包括从服务器端获取学习者的笔记数据等,由于HttpClient关于文件上传下载功能存在一定局限性,系统采用了xutils开源框架,不仅支持大文件上传,也实现了文件的断点续传功能。系统通过Internet调用Android的多媒体数据库,从而实现利用安卓底层设备记录多元化学习笔记的目的。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随时记录笔记的功能,系统利用自定义的PopupWindow半覆盖在课程资源Activity上,效果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笔记列表部分采用ExpandableListView控件,实现二级列表显示数据内容的效果。为了优化用户体验,在笔记列表部分添加了缓存机制,将服务器端获取到的JSON数据解析后封装到List对象中,然后遍历List将数据写入相应的本地数据库中,以后每次向服务器发起请求之前先在数据库中检索,如果有结果直接返回。因此,在一定时限内,系统不需要为了获取数据多次与服务器端进行网络通信,减少系统响应时间。

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关联的混合媒体式移动学习笔记系统实现了笔记与知识点、资源关联、笔记共享、笔记多元化呈现等功能。系统不同于其他移动平台的笔记系统,它既保证了笔记与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又加强了对笔记的自身管理,同时多元化的笔记类型简化了以往的记录方式,初步测试验证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移动学习更加高效。目前整个系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包括:当在线用户数增多时,由于服务器端设计问题,导致客户端加载速度过慢,影响用户体验;系统缺少相关数据分析论证其有效性。上述问题将在后续工作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3.

[2]伍奇.课堂笔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龚朝花,陈桄.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9):89-94.

[4]陶宏,欧阳雪颖,陈亚雯等.网络学习笔记系统的设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5):104-105,107.

[5]高继平,丁遥潘云涛等.知识关联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8):135-140.

传统文化笔记第3篇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3]孙晨钟.论博客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传统文化笔记第4篇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转贴于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 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传统文化笔记第5篇

2012年8月-2013年1月,花城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由麦小麦担任责任编辑的《夜・色》(黄佟佟著、黄薇绘)、《西关花月夜》(黄爱东西著、卢延光绘)、《花颜》(袁倩著绘)等整套笔记书,这种介于绘本书和笔记本之间,既可读文字和故事,又可当绘本来欣赏,还可做笔记本使用的新的图书形式,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夜・色》在推出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只得加紧重印,当当网还主动为其量身订做了专门的推广网页,《西关花月夜》一出厂,荔湾区政府宣传部便定制用作礼品,《花颜》也得到了北京斯勤美容品牌的全方位赞助。微博上,见到这几本书的读者都喜欢主动晒书晒图,与人分享其精美的页面。书买回去,除阅读外,还有人在书的留白部分写情诗、抄格言、写心情日记,有人在上面记事,甚至用来抄日常菜谱,最终将其变为打上读者私人烙印的珍贵作品,这不但充分发挥了笔记书作为笔记本的功能,也体现了其普通图书所不具有的“互动性”。除了像普通书一样买给自己,很多人还买它来当作礼物送给朋友或亲人,男性热衷于买《夜・色》或《花颜》送给太太或女朋友,还有人买来送给妈妈,显示出了它们极高的市场接受度。

书的责编麦小麦先生将这套新型图书命名为“趣品”笔记书,意即“人有趣,书有品”,体现其本人做人做书的目标追求。而这套图文精美,宜读、宜赏、宜写、宜把玩、宜收藏、宜送人的万能笔记书,不但突破了传统图书仅仅“可读”的限制,其“把书的一半留给读者”的互动性设计,也比传统图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整套书的美丽、质感、功能等,又都是电子书所无法企及的。

所谓“笔记书”,其实是以笔记本的设计方式,糅合了全新手绘插画和日记体跳跃式文字,在传统图文搭配的“图文书”的基础上,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拥有表达自己灵感的空间,另外专门设计空白部分,以供读者随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随笔”或随性“涂鸦”。笔记书在欧美早就风行,最近几年在台湾地区热销,继而又带动在临近的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走红。在我国内地,“笔记书”面世以来也颇受关注,读者群多为年轻人。据悉,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有十多种“笔记书”问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公司此前推出了慕容引刀绘著的《无声爱――刀刀的爱情笔记本》,一上市就引发了“稻米”们的购买收藏热潮,一万册新书两个月内销售一空;哈尔滨出版社推出的“系列图文笔记书”《善待自己》第一版印数13000套,高出其他普通书籍一版数量近一倍,并在两个月内就登上“开卷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在互联网和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记书为何能“破茧而出”,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市场接受度和不俗的销售业绩?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以出色的创意和精美的设计为核心,再辅之以一系列包装和营销手段。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意独特。创意的好拙,往往关系到一本书的成败。笔记书瞄准年轻读者这一特定消费群体,针对年轻人喜欢读图的特点,抓住读者阅读中常常有感而发的习惯和心理,既颠覆了一般图书的概念又颠覆了传统笔记本的概念,似书非书,似本非本。作为书,它的文字很少,大量留白;作为笔记本,它又有书号和版权页,能像书一样销售,这样一个跨界的东西,别人拿到的时候一定会问:“咦,这是书还是笔记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一些读者表示:“看这样的书本身就很愉悦,何况生活匆忙,用笔的时候越来越少,而这么漂亮的笔记书会诱惑我多写多记。”

二是设计精美。首先是封面设计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中国青年出版社此前推出的“张咏茨笔记书系列”,这一套八本的新颖“颜色”笔记书,按红黄蓝绿紫等八种颜色组合,封面也都按色系印制成不同颜色,能很快引起读者的注意;其次是针对特定消费群体,装帧个性,印刷精美,犹如艺术品一般,让人爱不释手。

三是图文契合。笔记书文字虽少,但句句精彩,图片也个性化、私人化,而且图文契合,相互增色、互相提升。

传统文化笔记第6篇

摘 要:新笔记小说是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持续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一反以往当代小说追求宏大叙事和鲜明政治诉求的趋向,转而开掘独特的人性深处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新笔记小说自觉借鉴中国古记传统的写作和审美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小说艺术的表达范围以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 生成机制 概念界定

作者简介:袁晓斌,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76-01

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单就小说而言,“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等,这些小说主潮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在文学史的表述中占有大面积话语或与这些主潮小说存在交叉的小说类型。它们也参与构成了8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的繁荣。新笔记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而不是一种创作潮流。类型,是针对小说文体的共同写作特征所进行的归类划分,往往最终落实为某一特定的小说文体。新笔记小说并不是紧密围绕着作家创作的特定理念形成的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而是以小说文体为核心,思考小说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种建树。从新笔记小说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应该把它界定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

新笔记小说,顾名思义,继承了中国古记传统的美学风范。对于不同作家来说,他们对中国古记传统的汲取是有层次区分的。首先,有一部分作家确实在自己对古记的阅读中受到了启迪,或熏陶出了新鲜的创作方法。汪曾祺说:“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世说新语》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庵的《记王隐君》,我觉得都可以当小说看。”孙犁也说:“我学习小说写作,初以为笔记小说,与这一学问有关。”另外,1980年代的年轻作家中陈军也表示过:“文学观先喜洋玩艺。卡夫卡、加谬及法国新小说,拉美‘爆炸文学’和福克纳等,都看了些,不精。但总觉得洋拳术偷不来,与气脉打不通,才发觉自己的秉性还是黄种的。于是再回老祖宗处请罪,读《诸子集成》,品历记,渐渐地,觉得大小周天似乎有了些气感。于是尝到点文化的醇味,也滋润出小小的野心。”陈军对中国古记的借鉴也与对汪曾祺等作家的阅读有关。他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点出了受到的启发:“而读汪曾祺、老舍、古记则不然,他们懂得‘知白守黑’这画理,作品也似青花瓷器般空灵有后味。”

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一经树立,就会为其他作家提示一种现存的写作经验,一种小说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也会吸引其他作家的兴趣来尝试这种文体。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往往并非专擅这样一种小说文体,而是在许多不同的小说文体上都有所涉足。这些默默写作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的创作,构成了理论宣讲之外的对新笔记小说强有力的创作支持。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类型,新笔记小说有着自身独特的文体要求。汪曾祺说:“凡是不以情节胜,比较简短,文字淡雅而有意境的小说,不妨都称之为笔记体小说。”其中的“笔记体小说”,就是本文所谈的新笔记小说。汪曾祺的话对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概括得比较全面,但是还稍有纰漏。笔者认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首先反映在篇幅上。新笔记小说一般不支持短篇以外的创作,所以标以这一名目的作品几乎全是短篇,中篇非常罕见,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长篇了。一般的新笔记小说,字数通常控制在10000字以内。除了篇幅上的要求,新笔记小说的内容往往非常广博,包罗社会历史的时事变迁,不同地域的风物人情,或志人,或志怪。这一点也恰是汪曾祺没有提及的。广博的内容,有时被作为人物活动的外在环境,但却往往是作者审美观照、审美表现的重点和核心,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担当塑造人物、烘托心理的工具,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驳杂的内容可能是对某地民俗的静态陈列,也可能追踪某些习俗的动态变迁,但广博多样的背后通常传达了厚重的传统中国的乡土经验。汪曾祺笔下故乡高邮的酱菜园、米铺、得月楼和如意楼、各种家乡小吃,何立伟笔下的偏僻闭塞的小城,林斤澜笔下矮凳桥纽扣市场的人物乡情,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具备了内容上的特征也不一定就是新笔记小说。比如邓友梅的《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之类的作品就很难归于此类。原因在于,新笔记小说不以情节的繁复取胜,往往要求淡化故事的含量,更多地表现出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它更强调淡化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人性张力和文化蕴涵。另外,新笔记小说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尽管不同作家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或简洁明了,如孙犁,或古雅老道,如汪曾祺,或生涩有怪味,如林斤澜,或地域色彩鲜明,如何立伟,总之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语言逼真描绘功能的要求,追求语言水墨淋漓的写意效果。这四个方面的综合,才构成了新笔记小说作为文体类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遴选新笔记小说的标准和依据。

有的论者也提出过新笔记小说与一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与短篇小说、小小说等是依据不同的逻辑尺度进行的分类,而不是同一标准下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属,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展开地位对等的区分比较。新笔记小说的划分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依据,而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分依据主要是小说的篇幅。由于在不同向度上划分类属,因而新笔记小说就会很自然地与短篇小说、小小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大多数新笔记小说就是短篇小说,一些文字少、篇幅小的作品就是小小说。而一些与“寻根文学”的观念相呼应或受其影响才应运而生的作品,也就是“寻根小说”。所以,本文将不再对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层面上的小说概念之间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区分。综上所述,新笔记小说是一种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的,受到中国古记传统影响的,篇幅短小,内容广博,淡化情节和故事,有着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并努力追求写意化语言的小说文体类型。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贾平凹:《太白山记》,《上海文学》,1989年第8期。

[3] 汪曾祺:《故里杂记》,《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

[4] 冯晖:《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云梦学刊》,2001年第3期。

[5] 孙犁:《谈笔记小说》,《孙犁全集 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陈军:《小说氛围初悟》,《西湖》,1990年第4期。

传统文化笔记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笔记 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课堂笔记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科学、简洁的课堂笔记能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复习所学内容,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知识点琐碎,记忆内容繁多的特点对生物课堂笔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地优化生物笔记,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2 思维导图简介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文字、数字、分析、排序、语言和逻辑,而右大脑负责韵律、颜色、形状、方位、想象和幻想。思维导图是由东尼・伯赞创造的可同时利用人的左右大脑用可视图表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的方式将信息量庞大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化。使用者还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图案、文字、色彩的多层次刺激记忆起各级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构建出原有知识体系之后继续发散延伸。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一步加深,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有效提升。而传统笔记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仅仅利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传统笔记使用者的记忆效率和理解效果自然不及思维导图。因此,近几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

3 使用思维导图制作生物笔记的步骤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记忆学习方法,要把它运用到优化生物笔记上,就要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步骤。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介绍思维导图的具体绘制步骤。

(1) 取A3或A4尺寸的白纸横放,横向格式要比纵向的格式给使用者更多的自由和使用空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在白纸的中央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央绘制了一个细胞的图形,并确定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主题关键词。

(2) 以图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粗线条绘制相连的主分支,在分支的末端放置关键词,分成了“水”、“无机盐”两个主分支。

(3) 创建2、3级分支,绘制的线条逐级变细,各级分支上的关键词要基于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层次扩散。不同的二级分支采用不同的色彩绘制以便区分,主分支“无机盐”的4个二级分支分别采用蓝、橙、绿、红四个颜色区别,但“水”和“无机盐”相同的二级分支,如“存在形式”又采用相同的颜色绘制。这样,学生在复习思维导图时又能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进行比较记忆,达到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4) 提炼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在于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最符合个人思维逻辑特点的关键词。但是,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一定要简洁,短语或词组会混淆记忆,降低记忆效果。

(5) 尽量使用图案、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既能提高记笔记的速度,又能使思维导图更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图案加深了对大脑的刺激,使得记忆效果更加提升。

4 “细胞中的无机物”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比较

下面同样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对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的特点进行直观、具体的比较分析。传统笔记见图1,思维导图见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笔记中,文字内容十分详尽,但记录笔记耗时较多。学生在课堂记录笔记时,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被动地记录笔记上,而不是放在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分析上。有的学生甚至疲于记录而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在课后复习笔记时,反而不能理解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传统笔记也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记录,学生只被动地接收,而不是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笔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结构松散,重点知识不突出。在复习笔记时,学生也很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记忆起来也更加困难。

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生物笔记文字少,层次结构分明。思维导图笔记高效省时,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且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能根据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继续在原有思维导图上进行补充发散,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能够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高中生物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其记忆理解的能力和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例如,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准确描述记录的生物实验操作就不适合制成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注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

总之,与传统生物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效地优化生物课堂笔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学生正确利用思维导图来优化生物笔记,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也要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师生共同协作,才能利用思维导图打造高效的生物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