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体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15 07:24:19
传统体育论文

传统体育论文第1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传承家庭教育体系概括为3个方面:即长者对后代的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承和家族(师徒)传承(见图1),他们共同实现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启蒙教育。1.1长者对后代的传承。家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家庭对每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氏族家庭中长辈的地位至高无上,家庭中的长者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影响着晚辈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家庭长者通过营造本民族体育文化的氛围,年轻一代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每一位民族成员从幼儿接受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者的启蒙教育。1.2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承是以特有的血缘关系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家庭内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丧葬祭祀、节庆活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等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和影响着后代,如瑶族长鼓舞的代代相传。1.3家族(师徒)传承。在南岭民族走廊,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还占有一定的分量,特别是一些传统武术的精华内容、摔跤运动项目的技巧、一些杂技类,如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活等,必须经过拜师仪式后方能习武传承,这种师徒关系往往是父子关系或爷孙关系,一旦被少年一代顺从接受,一般都能完成继承与延续的使命。

2学校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校教育传承的任务是实现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认知教育(如图2)[3]。2.1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它具体是通过校园的文化设施、日常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集中表现出来。其中教育、健身、娱乐和激励等是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有功能,它无不闪烁着教化的强大,文化的光芒,在校园建设方面,设置民族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及空间,安置民族体育项目或人物的雕像,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文化馆、民族体育传承实训基地等,是培养本地区各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2.2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编制当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通过深入挖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别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对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中,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这种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植根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当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南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提供文化土壤。2.3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建特具当地民族特色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瑶族(长鼓舞、摔跤)俱乐部、壮族(抢花炮)俱乐部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以会员的形式参与某个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2.4民族体育艺术节的常态化。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节是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比赛、游戏、绘画、摄影、征文等多种内容形式。其内容可以通过策划民族体育专题演讲比赛、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学校民族特色课题展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晚会等来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5民族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品牌的效应即榜样引领作用,民族体育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品牌。南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可分为二类,一是表演类,其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如瑶民族长鼓舞健身操使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领悟到民族风情,精神得到升华;二是竞技类,超越对手是体育永葆发展的不变的主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能否成为运动品牌,必须做到项目的科学筛选,选择一些与地方接地气的项目,如抢花炮、射弩、打陀螺等,避免同质化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2.6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制度的改革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自发的、松散的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为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瑶族“盘王节”在祭祀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搀杂了许多原始的、落后的、迷信的成分。要发展就要改革创新,创新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因素、迷信落后的成分,通过比赛制度的改革促进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沟通。

3社会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真正潜入少数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使它变成一种习惯,必须通过社会这一大舞台践行传承教育。其社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的路径也具有多维性(如图3)。3.1节庆习俗平台的传承。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以节庆习俗为平台进行自身的宣传、推广,致使民族体育的传承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瑶族的“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整个场地一片欢腾,瑶民男女身穿瑶服,吹响唢呐,腰挎长鼓,时而轻舞,时而跳跃跨步。表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打长鼓”、“盘瑶拳”、“跳黄泥鼓舞”、“跳盘王”等。其中“打长鼓”是他们祭祀祖先的重头戏。在瑶族达努节上人们还进行斗鸟、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4]。可见,民族节日庆典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依存,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给年轻一代。3.2宗教活动平台的传承。宗教与南岭走廊民族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渗透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宗教活动无论是从表层还是深层对民族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宗教活动中,民族体育一般只是以一种身体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在祭祀仪式以接龙舞为主祈求来年衣食无忧、风调雨顺。3.3社会组织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在社会组建各单项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促进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组建的规模灵活,组建基层单位以社区、街道、县、市等,各单位依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有代表性单项民族体育协会,如太极拳协会、瑶族民族舞协会、打陀螺协会等,各协会按有关规定制定各自协会章程,制定本协会的训练内容、时间,开展竞赛活动,经常组织以社区协会为单位参与区域性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3.4与旅游业联姻的传承。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游客更加热衷于“新、奇、乐”原汁原味、主题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情的游玩当中,南岭民族走廊环境优美,传统体育民族风格显著,是我国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节日习俗和民族体育项目有机融合发展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肯定能够让来自海内外休闲旅游的人流连忘返,大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壮族的“三月三”传统节日定为广西节日。激起民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开辟一条新路子。3.5结合精准扶贫传承。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土地贫瘠、土壤沙性中、崇山峻岭隔绝、当地居住着瑶、壮、苗、侗、畲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主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和健身养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南岭走廊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得到活态传承。3.6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传承。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施展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使南岭走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能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彰显出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繁花似锦的绚丽光彩,激发各少数民族人民继承、发展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主动性。3.7利用现代传媒的教育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不少家庭还拥有电脑,通了宽带。电视、网络、手机等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眷顾的主要东西,青年人还通过手机使用微信,因此,电视、网络、手机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因此,对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4结语

利用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从传承家庭启蒙教育、学校认知教育和践行社会教育三方面全方位的实施传承教育,进而达到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南岭走廊各民族成员产生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真正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人,培养出具有优秀中华传统品格的一代新人,从而达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世代相传的目标。

作者:岳君 梁楹 叶羽翌 单位:贺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09-116.

[2]汤立许,蔡仲林.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67-72.

传统体育论文第2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传统体育论文第3篇

1.1传统体育文化的时空结构

时间与空间作为我们认识传统体育文化所必需的基本尺度之一,毕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呈现不同状态。因而,时空特性必然会渗透到传统体育文化中,共同形成文化的时空结构。首先,时间结构决定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盛衰更替,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以及走向衰落的时间节点。例如,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曾在北宋时期盛行一时,但宋以后蹴鞠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此外,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业都有其表演或完成的时间规定或需求,例如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大都是以习俗节日作为载体的,而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都有其开始、高潮以及结束部分的时间需求。作为“国内惟一的、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原生态特质的溱潼会船,始终固守着“选船”、“试水”、“铺船”、“赴会”、“赛船”5个特定的程序,数百年来基本不变,其中“赴会”是溱潼会船的主体活动,经人们精心装扮的各类会船云集湖面,等待赛船口令的开始。“赛船”则是溱潼会船的高潮部分,参赛的篙船每两船结对比赛,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随着竞赛号令发出,参赛船只如离弦之箭发出,蔚为壮观。其次,空间结构是承载传统体育文化开展场景的物理场所,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具有相对约定俗成的表演或完成空间。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是在陆地上,有些是在水中;有些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些是在城市的舞台广场;有的需要的表演空间很开阔,有的则只需要狭小的空间。例如,作为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江南船拳”就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武术拳种,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的拳术,广泛分布于江、浙、沪地区。船拳的起源与古时太湖流域渔民保卫家园不被侵犯相关,是内陆地区的武术与江南渔民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船头面积仅为一张八仙桌大小,决定了船拳的招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地蹿、跳、蹦、纵、闪、展、腾、挪。小小的船头、潺潺的河流等共同组成了船拳的表演空间,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当然,时间与空间结构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的时空结构,赋予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自然属性。

1.2传统体育文化的符号结构

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文化哲学或人类学哲学最要紧的问题是:“我们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卡西尔强调,哲学所要研究的既不是抽象的文化,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要研究具体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本身。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现象卡西尔认为是“符号现象”,这种活动也就是“符号活动”,并且“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尽管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符号作为人的外化、对象化的哲学观点确实开拓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此后,关于符号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门学科。从现代研究的语境来看,符号是指代表任何实体、事物及语言元素等的记号,任何社会的文化体系都是由社会的象征性符号来表现的,并成为连接人们内心文化观念的纽带。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符号是指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能指即符号的表达面,而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面。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一体两面,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关系又具有随意性,并不存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从符号学的角度讲,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是由一系列仪式程序、表演动作、语言文字、衣着装扮等符号组成的系统,各种符号相互联系,有序排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抒发着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这其中,能指则是指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见、可听、可感的形式存在,如龙舟竞渡的船、鼓、旗子等等;所指则是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概念、意义等等,如龙舟竞渡项目的开展是祭祀屈原仪式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一种怀念之情。当然,符号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随着环境的变换不断变异的,在不同的时代或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下,同样的能指符号可能具有不同所指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所指发生了变异,除了具有传统的符号所指,更多地演变成为人们追求愉悦身心、健康快乐的重要方式。

1.3传统体育文化的心理结构

我们通常所讲的心理是指人的大脑机能,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心理则是指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人的思想与感情的表现。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心理作用,并通过它固有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创造对象发生关系,特别会把思想、意识、情感和精神赋予对象之中,这样便有了文化的心灵范式。而这种范式正是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反映和复制,称之为文化的心理机构。传统体育的文化心理结构既包括表层的心理结构,还包括深层的心理结构。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浅度反映,同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是有所不同的。以龙舟竞渡为例,龙舟竞渡经中国的龙舟竞渡在以往是零落松散的仪式活动,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如今龙舟竞渡经过现代体育赛制的包装,融合了人类现性的元素,反映了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深度反映,也是人类表层心理的升华与沉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往往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广泛存在于我国东部民间的大刀舞,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大刀舞的整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说典故、忠义廉耻、礼仪规范以及纲常伦理等,是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文化系统。

2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多重文化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多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既包括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身体心理,起到健身愉悦的强身健体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又包括间接地作用于人类身心,寄托人类信念诉求的信仰寄托功能,还包括作用于人类社会,并被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功能。

2.1健身御敌的功能

人们在习练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肌肉与骨骼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些规定动作,逐渐变得发达与结实,因而身体也日渐变得强壮。事实上,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成为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至今的关键因素。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说各类拳术、技击套路就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的成功经验和实效动作的总结,成为一种服务军事实战的技艺!无锡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风格比较迥异,称为“渔舟剑桨”,剑桨外形看似渔民们行船的划桨,但不同的是桨柄中暗藏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平时渔民们用剑桨练功习武,强身健体,危机时期就成为抗击散兵流寇、湖匪恶棍侵害的工具。此外,摔跤、石锁、飞钹以及大刀舞、盾牌舞等等,也逐渐被引入到军事训练与战争中,成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2休闲娱乐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古时的人们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巧妙对各种生产技术、技能进行提炼与升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使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也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如江南水乡的“摇大橹”,表演时各个角色之间互相逗趣,配合默契,表情丰富,在行进中逢店必唱,唱词随着店铺行业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体现了水乡人们的生活情趣。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更加凸显。特别是对于历史上比较注重祭祀、信仰功能的民间舞蹈、仪式等等,人们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逐渐由娱神、敬神转向娱人、娱乐的群众活动,成为集祭祀、娱乐、旅游、消费等于一体的理性文化形态,例如各地出现的传统体育文化节等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载体与平台。

2.3寄托信仰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符号结构以及心理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必然与人类的价值观念产生关系。事实上,信仰的行为调节和意义寄托,赋予人们生活的秩序和价值取向,通过庆典中信仰行为的尽情投入,人们在这非常时间里,以仪式的庄严和节日的欢腾见证和感受,生活因此变得有念想、有追求、有敬畏、有荣光。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产生于古人的庆典仪式,如各种民间舞蹈、各类龙舟竞渡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传统体育文化从本质来看就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寄托着人们驱避灾疫、祈求降福的信仰与追求,并经过代代相传,最终形成现在的各类传统体育项目。所以,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是人们寄托信仰的重要手段,如我国各地都有的民间傩舞,如常州的“跳五猖”,该项目始于西周,是在祭祀神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五“猖”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虽然目前我国受现代体育文化的浸淫,但一些传统体育文化仍然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与信仰寄托,成为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现代文化立足的内在动力。

2.4维持秩序的功能

民俗具有社会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它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有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的民众群体利益。社会人类学认为:“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都通过外在强制和内心觉悟两个途径达成”。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统治阶级无力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的时期,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是社会精神与意识的体现,代表着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认同。这种情景下,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价值信仰体系、符号象征体系,都能形成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社会成员的自我觉悟,从而弥补统治阶级管理的不足,有效维持地方的社会秩序。例如礼、德一直是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法定规则,“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礼仪也成为封建社会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天地关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调节生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结构与功能范式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路径

3.1营造文化生态环境,保障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空机会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特征,因此赋予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令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开始在春节放假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法定假期,由于我国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是以节日为载体存在的,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制定为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时间保障。地方政府可以立足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这些项目专门设立时间、节令,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周而复始的连续循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确定10个部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可以根据分布情况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的“生态文化保护村”、“生态文化保护园”等等,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传统体育文化设立最安全的保障,又能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3.2建立活态传承机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保护

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往往还凝聚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表演,才能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整体性。正如吴文科委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态性’,必须进行活态的保护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构建活态传承机制首先需要寻找及培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只有拥有自成体系的传承人队伍,才能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持‘活态传承’状态。”一方面,针对已具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技巧的传承人,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与精神奖励,减少他们的成本开支,提升他们的传承工作的意识与热情;另一方面,针对传承人缺失的传统体育项目,政府应积极遴选适合传承工作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表演技巧,主动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其次,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文件,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资金配套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等,只有构建不断完善的活态传承机制,才能使传承体育文化具有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被世人所了解,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3.3重视精神内核建设,积极提升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传统体育论文第4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上,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传统体育论文第5篇

(一)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内部因素

1.特定物质和文化背景改变引起的需要缺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奔跑、攀登、跳跃等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传承和发展这种生存技能显得理所应当,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在高科技产品和现代工具替代了人们原有的各种劳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再是生活必需,人们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需求减少,其生存空间逐渐被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形式所取代和挤占。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研究的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成为教学内容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使其能够在教学条件下传授给学生,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再加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还处于落后、封闭、无序的原始状态,科学性和规范性尚待研究,直接将这些科学性、规范性缺乏的身体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引入学校体育中,势必会引发问题,项目的开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高校中顺利地传承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并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3.传承途径和方式的约束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以文献资料、文物古迹记载、口传心授为主,这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在传承时依然观念保守,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口传心授,有些体育项目“不传外人,只传子女”,如“达瓦孜”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如蒙古和新疆游牧民族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因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而日渐减少。与此同时,一些记载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介(口头媒介,如维吾尔的木卡姆、柯尔柯孜的玛纳斯等;非口头媒介,如书籍、壁画、岩画等)业已残缺或失传,使原本传承途径较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日渐萎缩。

(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外部因素

1.土洋体育之争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传入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以西方体育为标准和模式来衡量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显得不伦不类。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多数是西方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风气等在高校中失去了立足之地,没有了传承的土壤。再加上西方体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占据优势,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劣势使其在学校体育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造成中西方体育在高校体育中比例的失调,很多传统体育失去了在高校推广和发扬的平台,走向萎缩,面临着失传。

2.技术与理论之争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其课程考试只考技术,没有理论。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而是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在技术上又有过多依赖竞技体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而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如果只学习技术而不了解其内涵,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武术,绝大多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拒之门外。由于大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和老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体育教法,不能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4.教学条件缺乏

当前高校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氛围等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多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是武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胜任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材陈旧枯燥,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不能有效地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缺乏相应的场地和器材,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在特定的场地上有效地开展;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摩课、普及课、专题知识讲座、兴趣班、培训班、俱乐部等缺乏,没有相应的获取渠道,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不了解,无法产生需要的动机和兴趣等。

二总结

传统体育论文第6篇

研究方法前期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了解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对汶川县农村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影响以及体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随后进行调查问卷科学编制选取小学生体育兴趣量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通过分层和随机抽样法来选取样本实施调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法。依据2011年汶川县各乡(镇)人均GDP的排名进行分层,按GDP排名高中低依次对汶川县12所小学3-6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课堂纸笔测验加课堂指导的形式,在45分钟内实行随机选班当场发放和回收的办法来取得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在调查中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率为96.7%。发放教师24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回收问卷得到数据,并对调查对象的体育学习兴趣内容开展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小学生进行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状况分析

小学生选择参加现代体育项目锻炼为主的占32.99%,比例男高于女;对于主要参加的体育项目而言,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两者的和单纯选择前者的小学生共占67.01%,这对比于单纯选择后者的小学生在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体现了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受到汶川县农村小学生的欢迎;比例女高于男反映着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在女生群体中更有人气基础。表2中数据显示选择参加中、小运动量强度锻炼的同学的比例占整体的89.14%,这数据相对于选择参加大运动量强度锻炼同学的比例10.86%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小学生选择参加中、小强度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是已经得到证实了的,而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大多属于大众化的中小强度运动娱乐项目,适合于小学生的锻炼。表2也反映出小学体育运动的性别差异:男同学为大强度趋向,女生则为小运动量趋向。这在平时上课中也体现出来:男同学更喜欢表现力量和勇敢的竞技性游戏,例如大象拔河、古朵、格吞、藏式举重或举沙袋、斗牛、角力等;女同学更喜欢活泼、文静的表演性游戏,例如,羌族推杆、甩皮封、藏羌锅庄、民族舞蹈、抱蛋、跳皮筋游戏等。

2.2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学习兴趣的情况分析

所调查的汶川12所农村小学中,丰富多彩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特点各异,流传于不同的地域范围。目前阿坝州地区上百项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依附于民俗活动,与节庆庙会、宗教祭祀礼仪等事项同时出现,不可避免渲染宗教迷信色彩;内容丰富纷繁,规则多为惯约习俗而定,口授身教而传,道具装备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地方高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学者研究认为,那些技艺要求高、负荷强度大、危险系数大、物质条件要求严格或成人化程度高的项目,如赛马、射弩、爬天杆、释比祭舞、道舞等,则在转型改良前不适合于小学生中开展;而那些人们喜闻乐见且简便易行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如藏羌锅庄、大象拔河、羌族推杆、古朵、甩皮封、格吞、抱蛋、藏式举重或举沙袋、斗牛、角力等可作为小学体。调查数据表明,选择现代体育项目的学生得分又要高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那可能是因为现代媒体如网络特别是时下自媒体的发达,对现代体育项目宣传与普及,使得学生们对之清楚了解而运动参与程度较高,然而流传民俗中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直缺乏宣传与管理优势。而同时选择现代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他们的体育积极兴趣最高,是因为两种项目一起锻炼带来的体验乐趣发挥到更大的限度。多种项目的选择能够触发心理远未成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加情感体验吸引力。另外,统计数据表明,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学生,他们对体育的积极兴趣要高于选择现代体育项目,这是因为前者丰富多样,简单易学,趣味贴近生活,更加着重于对人的身心和情感的满足。并且在开放性规则上,参与者和组织者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来制订和修改规则。这些以娱乐性和游戏为主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灵活,内容生动活泼,少年儿童在参与其中能很好地体验到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陶冶情操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在消极兴趣方面,三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2.3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反映出,运动强度的大小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比较大,整体上来说,选择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学生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更高。在运动参与维度上,以得分高低排列分别是大强度锻炼学生、中等强度锻炼的学生和小强度锻炼学生,三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了能进行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兴趣最高。这应是因为学习相应运动技能中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才能更好习得并强化,对体质的积极影响更为突出,体会到运动的益处进而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热情。三者在积极兴趣维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得分却提示进行中等以上锻炼强度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要比小强度的高。在消极兴趣维度上,得分依次为中等、大、小强度锻炼学生(p<0.05),形成原因可能是中等强度以上锻炼的同学体育梦想寄托于难于满足需求的学校体育,现实的状况包括软硬件条件如设施、师资和管理达不到学生的心理期待值。关注体育维度上,得分顺序为大、中、小强度锻炼学生(p<0.05)。喜欢强度越高的体育运动的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更高,无论是网络(含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还是实物广告都影响他们体育兴趣向广度发展,并可从课内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的体育锻炼。利用锻炼强度、运动项目与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分析前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其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作用甚微,四个维度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体育教育对较低心理成熟度的小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的影响是不全面的,提示体育教师要营造全方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积极促使小学生运动兴趣和成功体验的良性循环,培养运动知识和技能和体育自学及创新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表1、表2提示小学生选择运用现代体育和中等以上强度进行锻炼的比例较低,可见藏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竞技性现代体育的推行相对落后。

2.4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异同点

应主要从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比较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主要解析运动需要的满足、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成功体验的获得这几个方面。从表1数据显示小学生会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的高比例说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在小学生认同中是与现代体育运动等值的。性别差异开始体现于小学儿童游戏中:小学男生趋于选择体现力量与速度、刚毅与勇敢的竞技性运动,如球类、角力、跑跳等;小学女生更喜欢天真活泼或文静优雅的表演性游戏,如舞蹈、踢毽子、跳皮筋等。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更受小学女生的青睐,这可能是与其运动兴趣倾向简、趣、新有关。这与女生相对男生的体格体质、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成功体验让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兴趣较高。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强,生理负荷要求较高,技战术能力要求也较高。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乐趣多而规则简单,技战术要求不高,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参与其中。但项目对意志力要求不高就会导致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相对较短暂和浅表。而针对技术要求、难度和运动强度都较低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练习频率或分组竞赛等方法来适当增大运动负荷,同时注意把传统优良的内容和流行的东西相结合,注重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转化,这样才会有良好效果。协同、融合是现代体育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的对话方式,只有在全球化语境下解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顺应世界前进趋势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确切意义。自产生以来,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始终烙印着族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的印迹,世代相传的锤炼、优化,形成神形兼备、韵律优美、注重内修外炼且内容特点、形式表现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和现实都将要求并证明藏羌族群不能在世界社会进步中闭关自守做井底之蛙,同样要接纳人类文明的现代体育。而在藏羌民族地区农村,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互交融,应用于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共同来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小学生有兴趣爱好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且比率较高,说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体育项目运动强度的选择上,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体现性别差异、力量和勇敢的竞技性游戏为男生所喜好,而活泼、文静的表演性游戏为女生所青睐。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因其娱乐性、趣味性、简便性和安全性都适合于小学开展,但也有宗教迷信色彩浓厚、规则定型差等不良因素,需要对之进行改良,而且锻炼效果也需要科学审定评估,去劣存优。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合理架构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使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和谐共生,交融发展,为学生的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3.2建议

传统体育论文第7篇

我国有56个民族,在世界民族史上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除汉族这一主体民族外,其他均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占地广阔、文化盛行,很多民族甚至有比汉族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在文化进步、时展下,把漫长的历史创造和积淀的文化底蕴与华夏文化进行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和异同,这使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即得以保留,又得以发展,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多文化共进的特有格局,并且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理想。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体育无疑是最能体现民族特征和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因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比赛的规则直接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个人信仰以及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且是与人文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所以民族体育运动也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的人文遗产。

2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体育的必要性

2.1课程发展目标的设计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系数而设计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贯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体育运动的文化修养,使体育与文化相脱离,未能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更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高职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再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改,使体育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对于走体育强国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2.2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明确指出要强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要在体育教学上突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对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等,但这些具体的要求只依靠简单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观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即体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2.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即不受学生的欢迎,又没有对学生的特色培养,很难教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在接触、感知和操作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而且不同的竞技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接触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3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具备的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了高职院校低成本教学的教学路线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限,因此经费比较紧张,而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又不是主科,学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走低成本路线,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简单的体育锻炼为辅,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并未发挥出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有很多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教学操场有局限性,无法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即没有场地,又没有器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锻炼。但高职院校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授课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限制问题,又可以通过课程的推广,并且会迎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种,关键在于选择哪些项目进行传承和推广引入教学。不同的院校会针对生源选择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考虑体育项目的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使其在院校推广具备较强的优势。如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等,即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功能性,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共同成长,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竞技形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娱乐要求

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集群众性、趣味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课程上,通过不同的规则,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更能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如苗族的脚较劲,即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和协调性,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氛围。再如壮族的抢花炮,虽然是广西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但却可以双方16名队员参加,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极适合在高职院校组织进行。这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做活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