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合集7篇)

时间:2023-07-09 08:34:34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1篇

关键词:学习小组;预习;互助解疑;训练;巩固;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1-01

3.1模式教学理论是在我校多年来教学模式老化、课堂效率较低的背景下,以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情况,以我校为实践基地的高效课堂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习载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三有一不”(有指导、有巩固、有训练、一分钟都不能停)教学原则的进一步升华,是以课堂高效为宗旨,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高效、让每位学生都高效、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效为目的。

一、“兴趣学习小组”建设

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各位任课教师每节课要具体落实“3.1模式”中的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因此,我就将本班学生以科目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A同学的数学好、则在他/她的身边安排一个数学较差的);以座位集中的原则(一排两人、三排为一小组、组长坐中间);好中差平均分配原则(将本班学生根据学情分为好中差三等级并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制原则(将本班内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十位学生选为组长);将班内学生分为十个学习小组,每组六人。学习小组的建设特别是在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小组之间以每次的月考成绩做一评比,并辅以相应的奖惩制度。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3.1模式”的第一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也有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有了这一环节,作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来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了这一环节,对于课堂的主导老师来说才能增加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从而提升课堂的高效。但怎样做才能使课前预习更有效呢?首先老师对学生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具体、要预习到什么程度、量要适中,太少则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太多则学生无法完成,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内讨论解决。关键的是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跟踪检查,或让学习小组组长定时检查,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把它当做一种形式、敷衍了事。

三、互助解疑

互助解疑是“3.1模式”中的第二环节。小组成员将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到小组中来相互展开讨论,一方面即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个人的问题在组内共享,如遇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解决。通过口头讲解、书面展示、黑板展示等形式互助解决,在组长的负责下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老师在小组之间来回做宏观指导。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组长将组内共性的问题收集、统计,然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则加以整理,如有机会尽量在关键问题上加以点拨,给予机会启发学生自己动脑逐渐形成动脑的习惯,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在学生已经弄懂了的问题上无谓的浪费时间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岂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当然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知识点知识层次和框架的能力。同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讲解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以防好学生“吃不饱”现象的出现,力求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是“3.1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一节课的有效巩固。首先老师要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训练题精心设计或挑选,而且还要在课前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先设想,同时根据课堂中每个小组,甚至每个组员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分析也可对达标训练题做一微观调整。达标训练也是把课外作业提前到课堂上,这样个体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小组和老师的帮助,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六、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是是有效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理论。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所解决了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及时的加以巩固,同时老师要在已后的课堂上针对个性或共性的问题加以提问或以专题训练的形式加以巩固。看是否学生达到真正的巩固。从而将外在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2篇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天天谈高效课堂,什么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才是我们要明白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全面互动的过程,是从高效教学出发而落脚于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条件下,高效课堂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中,学者乐于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教者乐于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3篇

【关 键 词】 学习金字塔;动学习;参与学习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这个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由于地理地位低、教学时间少,很多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认为既节省时间又能应付考试。课堂上教师讲知识、讲实验,把学生当作“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用教;学生可以互相讲明白的,老师不用教;学生看不懂的,老师再教。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有些知识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地球的形状,就不用再讲了。有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生自己看课本完全可以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老师以习题或问题的方式检测。有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让讨论之后明白的学生讲一讲。在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问题与漏洞,加以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学习金字塔之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且,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反应速度具有相似性与同步性,效果更好,也避免了学生听老师讲,一听就会,但做题不会,没有真正吃透的原理。

二、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中可以运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或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PPT等,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这种全信息的表达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做中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实际演练/做中学”强调的就是体验学习。体验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参与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参观与实验,实际进行讨论或发表见解,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学习不仅包含学习的结果――经验,也包含学习的过程――体验。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做”、“调查”“实践”“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重在情感激发和心灵感悟。整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他们自己在行(下转79页)(上接77页)动中概括总结。这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是为了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教别人”是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讲给别人听。与其一味地采用讲授、读书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倒不如让学生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并能传授给他人,即“学进去,讲出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合乎规律的途径教授给他人,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师生共赢的局面,不正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追求吗?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很有效,这种模式转变了学生的角色,由被教者变成了教人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居高临下”,考试自然能考好。

五、当堂训练,“马上应用”

课堂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有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两大类。口头练习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插入进行,易于搡作。书面练习检测知识的面相对比较宽,学生参与也比较广。书面的课堂练习通常放在一节课的结尾,内容也主要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将练习放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具体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总之,以上所用的方法并不是有效教学方法的全部,这些方法也不能运用到所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仍然占重要地位。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结合学生记忆规律和注意力特点,教师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之凤.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甘肃科技,2010(10).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4篇

理活动;语文课堂;构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1―01

关于“学习”是心理学中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操作”;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实践”;以奥苏贝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内化”。

同样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问题:认知主义者强调了学习作为一种外在于思维的刺激所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内化的过程;行为主义者突出的是学习作为一种能动的反应,在其之后产生的外部刺激,即强化的过程;而实用主义者突出强调了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机能活动,即外化过程。很显然,这三种学习理论之间是不能互相包容和被对方理解的,而且用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的反射弧理论也很难解释这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环路理论

德国数学家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思想,他指出,“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如上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的学习过程,即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的行为变化,亦即R- S;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亦即S-O;实用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刺激适应过程中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亦即O-R。如果把这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学习反馈环路图。

二、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阶段与构成

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过程亦适宜于学习反馈环路理论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学习活动反馈环路理论图清晰地显示出了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当学习者的感官以听或读的方式接受有目标指向的知识刺激以后,大脑便通过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有关信息,效应器官再根据大脑的指令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之后再以说或写的方式把信息输出,这种机能反应再反馈到原来的学习目标,通过检查、矫正,使得反应结果和我们学习之初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便完成了。

三、基于学习环路理论的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首先,在知识刺激阶段,必须确定具体而又清晰的学习目的,并设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先确定知识刺激点,然后针对学习目的回忆或补偿有关知识内容,以形成学习的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学习的情感前提。而确定学生学习目的,进行前置性反馈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对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而言,在上课伊始就向全体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无疑是形成学生认知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途径。

其次,思维操作阶段即学习者通过听取学习目标提示和强化之,并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新的学习材料(文本),使得学习者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发展的过程。如,《〈名人传〉序》一文, 笔者给学生的目标提示是“通过对文本的诵读,用笔勾画出能体现作者创作《名人传》目的的句子及表明作者英雄观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接到学习指令后,便开始了本节课的“读一读”旅程,开始了与名人的心灵对话旅程。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5篇

【关键字】数学课堂;多媒体;学习金字塔理论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工具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的确对传统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部分数学教师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地位,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依然不高,这时常造成师生身心俱疲,收效甚微的结果。因而,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仍是当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给力之处

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和工具似乎只有书本、黑板、粉笔和一些具体的实物模型,这很难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数学图形间的变换和情境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深入到数学课堂,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定程度上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动画演示、音乐或故事等,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不自觉的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换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师更方便、灵活的进行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观察所学知识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学生通过动手画、剪纸等活动来探索三角形的全等的条件,经常会出现测量的误差或者难以测量等困难,而通过教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较为形象直观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使教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来描述这些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负面影响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通常使用一些图片、动画和声音等,但是,如若使用的量过多过杂,则会导致一种“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将容易集中在动画、图片等上,导致对所学知识应有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播放速度相比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要快很多,一些教师注意不到这些,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了“走马观花”,导致学生上课似乎都听懂了,课下做题做不来。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失去实质性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片以及勾股定理的发现、推导过程等,本来这可以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这些课件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发现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是的”、“嗯”、“对”等的机械回答中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的一堂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虽是现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时要尽量避免和克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也称为“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结论跟埃德加·戴尔的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学习金字塔(上图)揭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所能记住所学内容的量(平均留存率)不同。据图可知,学生通过听讲方式(最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通过阅读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10%;通过视听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20%;通过演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30%;通过讨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0%;通过实践方式学习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75%;通过教授给他人方式学习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90%。

我们可以发现,两周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为被动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分别是听讲、阅读、视听和看演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分别是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

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多种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教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

合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的机会。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给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教师要谨记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导教学,只有合理适度的运用多媒体才能更好的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视、听、思和做等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必要途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主动的学习方式包括讨论学习、时间学习和教授他人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生互动平台,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甚至产生“头脑风暴”,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而且时常还会有新的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适时适度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或合作者,数学学习多有抽象和难懂的知识,教师要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当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度的进行点拨,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时放手,与学生互换角色

学习金字塔塔底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给他人,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平均留存率高达 90%。由此可见,适时放手,让学生担当“小老师”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为保证数学课堂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培养学生担任“小老师”时,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题”,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并说出对所要解决问题的题意、解答及拓展等方面的思考,实现在以生生互动为主的交流中完成目标的教学方式[2]。“说题”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做题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丰富,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建强,“说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2 ,( 2 )。

 

 

 

作者简介:于莉,女,出生年1990年,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 2011级研究生,专业领域:学科教学(数学)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6篇

关键词:地理 高效 课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马九荣.生生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09年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第7篇

图1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给生物教学的启示

由上图可看出,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效率很低,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常常是“强按住牛头喝泥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师可将生物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以直观、可视可听的方式呈现,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由于生物地位低、教学时间少,很多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认为既节省时间又能应付考试。课堂上教师讲知识、讲实验,把学生当做“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对生物失去了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中笔者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把学习金字塔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后,发现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现就笔者的感悟与同仁分享,以求探讨。

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或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PPT等,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这种全信息的表达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2.小组讨论,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可将个人的独立学习转化为集体的共同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使学生从别人身上汲取知识、经验,从而拓宽思维,激发创新,调动学习积极性。

3.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从做中学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杜威也有经典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教材中很多结论都是直接给出的,学生被动接受感悟不深,如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江苏卷第40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笔者就带领学生做这个实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很明显就看到答案是①,分析原因:胭脂红是大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但可以透过细胞壁。有学生质疑:把胭脂红换成红墨水会怎样呢?教师立刻让学生实验,结果现象和胭脂红的一样。讨论后得出结论:大分子能透过细胞壁,这时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但又有学生指出他们看到的部分细胞全部是红色的。对此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认为那是死细胞,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红墨水进入了整个细胞。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该知识点,而且还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中我们要多让学生实践,如制作模型、做实验、参加生活实践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4.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笔者以前一直认为上习题课是件很痛苦的事,讲一遍两遍学生没反应,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身心疲惫,学生似懂非懂,昏昏欲睡。后来笔者调整了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6人,每组选出两名“小老师”,每周轮流一次。习题做完后笔者及时批改并校对答案,让学生纠错,让“小老师”提前“备课”。每次习题课前一晚笔者召集“小老师”,针对疑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对重难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习题课上,笔者将本组同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两位“小老师”讲解,“小老师”不懂的地方大家讨论,学生讨论仍有疑点的再交给老师解决。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笔者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很有效,这种模式转变了学生的角色,由被教者变成了教人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居高临下”,考试自然能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