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合集7篇)

时间:2023-06-15 17:11:27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航空项目;风险管理;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航空项目技术复杂,产品系统庞大且结构较为紧密,这就造成了对航空项目进行分析时无法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众多且风险因素较为严重,这就增加了对航空项目风险分析的难度。因此,需要做好航空项目的风险管理,确保航空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在航空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需要解决好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对策的制定这两大难题,由于其牵涉到众多的变量和计算。使用原有的风险统计分析方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而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对航空科研项目科研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下文将就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应的介绍。

1 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分类与分析

航空科研项目的潜在风险种类繁多,而且各部分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复杂,一般的科研工程项目无法与之相媲美,同时需要根据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多样性和多层性的特点,对航空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的识别,同时需要根据航空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项目建议书、项目的设计或者是工艺等文件,将航空科研项目中所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全部罗列出来。同时,在航空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其所遇到的风险可以从经济、技术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风险。而航空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则主要是对以上所列举的各种风险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分类,并以及其对航空项目的风险的影响不同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2 航空项目风险管理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简介

航空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当主要解决风险因素的识别与风险对策方案的制定这两大难题,其中,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够通过明确问题、通过建立起结构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构造相应的矩阵以及进行层次的排序等几个步骤来对各个层次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并计算出其在于航空科研项目研究中所占据的风险比重,并以此为依据计算不不同的应对方案所具有的综合评价,从而为后续的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1 层次分析法中的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对于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识别主要是指需要辨别出那些风险因素会对所需研究的航空项目造成一定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整理分类。现今,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流程图和访谈等。以上这些方法都各有特点和其所适用的范围,其中使用检查表法能够较为方便的对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归档,而使用流程图法则能够更好对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访谈法则能够更好的找出航空科研项目中所具有的风险。同时,由于航空科研项目中的风险不是单一的,而是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这就造成单一的使用以上分析法无法对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良好的整理分类,而是需要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

2.2 对于航空项目风险层次的分析与建模

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层次的分析与建模主要是指在完成了对于影响航空科研项目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对于风险因素的整理分类,依据不同的特性将其整理分类成若干个组,从而形成不同的层次。依据其重要性,上一层次的风险因素对于下一层次的风险因素有着一定的制约支配作用,而其最高的层次被成为目标层,中间的影响因素被称为准则层,而最底层的风险因素被称为决策层。依据其不同的风险特性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层次分析结构。

2.3 对于风险层次分析结构的建模

通过以上对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其特性可以通过层次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决策层。其中目标层表示的是对于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的目标,而准则层则表示的是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所会对航空科研项目所造成的损失这两方面的准则,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而因素层则指的是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由于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将具有同一属性的风险因素归结为一类风险因素。方便后续的分析计算。

2.4 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整理排序

2.4.1 对于风险因素的层次单排序

为了得到相邻层次相关元素之间的相对权重,还必须对得到的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进行排序。

2.4.2 航空科研项目风险的层次总排序

完成了上部的层次单排序后,为了得到同一层次的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的比较,需要在层次单排序的基础上做出层次风险的总排序。通过层次总排序可以较为方便直观的分析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需要多次重复层次单排序与层次总排序这一工序,直至将所有的影响航空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一一列出,从而实现了所有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

结语

航空科研项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对航空科研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对航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并根据其在风险中所占据的比重进行一定的排序。航空科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对风险分析法中所列举的相关因素进行一定的参考,从而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规避或者是解决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处理风险分析中所遇到的定量或者是变量问题时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能够顺利的完成好航空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范玉青.现代飞机制造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2篇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analysi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 assessment in China, then expounded reasons why the risk analysis is difficult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industrial projects evaluation,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关键词:风险分析;项目决策;投资;工业项目

Key words: risk analysis;project decision making;investment;industrial project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225-03

0 引言

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中国制造”在给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在致力于调结构、转方向,特别是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来,一时间,工业领域几乎成为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其中涉及的化解产能过剩是五大任务之首,也是最艰巨、影响最重大的任务,产能过剩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爆发。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国家以各种文件和法规对许多行业的产能结构做了限制和制约,然而,许多行业的产能还是不断扩大,其中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产能在限制中不降反增,以近乎几何级数的数量级在增长。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致使产能严重过剩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政府和行业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微观管控的力度方面的问题;②企业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决策不科学的问题即企业的决策机制性问题;③重大工业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这是导致决策不科学的重要原因。综合以上所述,我们认为提高重视和加强风险分析对重大工业项目的有效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开展项目风险分析的历程

参考各类文献我们发现我国投资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基本建设程序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基本建设程序的执行与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建设程序的调整与完善等过程。在这些阶段中项目评估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在不断地完善,项目评估中的风险分析也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其中也经历过从有到无的倒退。目前项目决策中的风险分析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值得业界的深思。

1.1 无风险分析项目决策阶段(建国之后到1986年)

风险分析应用于投资项目源于可行性研究。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尚不知可行性研究为何物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有可行性研究概念,1983年国家计委制订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才使可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一时期的可研主要应用于工业和交通业项目,人们知道项目有风险,但风险分析的概念尚未建立,这一点从办法中对可研内容的要求上可以看出。《办法》中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没有任何内容与风险分析相关,就连勉强可归类为风险分析的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也不在要求之列。所以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无风险分析的项目评估阶段。

1.2 简易风险分析的项目决策阶段(1987年至2001年)

1987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这是对可行性研究的重大充实和完善。方法与参数明确规定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有条件时应进行概率分析[1]。”其中的概率分析就属于风险分析,对其做法要求也只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及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的累计概率,也可通过模拟法测算项目评价指标(如内部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这种要求只是定量风险分析中最简易的分析之一,而对定性分析只字未提且是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在有条件时才开展这一工作,而不是普遍性的一种要求。1993年4月国家计委建设部修订出版了《方法与参数》(第二版)[2],其中有关风险分析的内容与第一版完全一致。这一时期中国的项目评估主要依靠敏感度分析法,但敏感性检验对于分析项目风险是不够的,导致仅仅使用敏感性检验产生了许多问题[3]。

1.3 有规范和依据的起步阶段(2002年至2003年)

2002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文件的形式了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南》),首次要求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要进行风险分析。然而,当时我国仍处于物资较为匮乏的时代,虽然也有产能过剩的说法,但那时是属于人均指标极其低下的产能过剩,且当时的投资体制仍属于审批制,项目的可批性远重于可行性,加上对风险意识淡薄,致使项目决策中的风险分析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甚至于没有更好的状况。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中对可研报告的要求并没有按照指南的规定执行,可研报告中不管有无风险分析的内容,只要按以往惯例达到相关要求并通过评审,就可以审批项目;②各行业多年形成的可研报告的格式并没有按《指南》的要求及时修编或重新调整,业内仍在执行老的规范编制可研报告;③对风险分析的认识不够,风险分析在项目决策阶段的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投资主体、主管部门、审批部门以及咨询设计单位有些了解风险分析的概念,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风险分析是何物;④工程咨询设计行业熟悉和掌握风险分析的专业人员太少,实际操作过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指南发行后,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也开展过一些培训,但因风险分析是一项专业性的技术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鉴于此,虽然《指南》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风险分析作了要求,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绝大多数可研报告根本就没有风险分析的内容,极少数虽有其内容,但也基本流于形式。所以,这一阶段的风险分析虽有规范和依据,但还是难以有效地实行。

1.4 政府不作要求的企业完全自主风险分析阶段(2004年至2005年)

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我国投资体制进入新阶段,即由单一的审批制改革为审批、核准、备案三种投资管理方式。但是,与之前的没有规范和依据相比又有较大的差别。原因在于《决定》还明确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投资决策的风险是由企业承担的。也就是说,政府虽没有要求企业对投资项目开展风险分析,但企业投资决策风险承担的责任却明晰了。按理说,风险分析应该引起广大投资主体的高度重视,即使不在可研报告中开展风险分析工作,企业也应自己或委托相应的机构来开展风险分析工作,但实际情况并不像推理的如此简单。在工业领域,投资项目风险分析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流于形式或根本不开展风险分析就决策或实施的项目数不胜数,至于可研报告中含有风险分析内容的项目就更是罕见。究其原因,除了前述各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

首先,投资决策的问责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决定》中提出的“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前三点做到了,而且效果不错,但“谁承担风险”这一点没有做好。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怎么承担?以及如何界定损失是否为决策所致、运作实施所致还是其他因素所致?问责的机制并不缺乏,但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尽人意,导致问责难和集体担责实际就是无人担责的状况。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主体不作风险分析或轻视风险乃至无视风险的项目评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其次,各级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的投资和决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地方GDP的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而投资是保障GDP高速增长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千方百计争取各方投资,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最重要的工作,简化审批、限时办理甚至于先建后补手续的项目一度成为大家学习的典型。在这种大环境和气候下,强调风险分析似乎成为“逆潮流”之举。即使有些企业因决策程序需要开展风险分析,也是分析的结论基本为风险较低且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措施手段得力。再次,风险管控的机制尚未建立。风险管理在某些行业运用较早,例如银行和保险行业,但在工业领域却较为罕见,这与观念、人才、制度不同相关。在工业领域尚未有任何有关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出台,要靠企业自主建立这种机制是十分困难的。一种机制的建立要么有外部压力,要么是内部直接的经济利益驱使或惨痛的经验教训所致,风险管理这种既无外部压力又无内部利益驱使,且只会耗费企业成本的措施是不可能靠企业自主形成的。

1.5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起步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内容,还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定义为企业风险,并对风险做了简易的分类。应该说这是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所制定的最为全面的规定,其中虽然没有明确决策阶段如何开展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但完全涵盖了相关原则要求。因其发文单位职能职责限制,实行的范围只限于央企,对地方国企仅供参考指导之用。虽然《指引》的范围有限,但它标志着我国中央企业开始步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

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印发了修订后的《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将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并列写在同一章中,也就明确了风险分析独立于不确定性分析之外。在这一章中着重对风险分析中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应对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对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述,并对风险分析操作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专题风险以及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作了一些规定[5]。《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发行,不仅强化了风险分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对全国范围内的投资项目评估起到了有效的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对《指引》实施范围作了巨大补充,但因《方法与参数》主要在可研中使用,而可研不是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要件,所以风险分析的规范作用还是非常有限。

此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了《项目申请报告范本》及其说明,其中明确了可研报告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仍应编制,但内容和深度可由企业根据决策需要和项目情况相应确定。企业因风险意识、技术水平的原因,很少要求可研报告包含风险分析,而咨询设计单位由于人员水平原因以及成本和工作内容原因能省则省,基本很少在可研报告中开展风险分析工作[6]。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深受其苦,先是一些有海外投资、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然后逐步波及到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企业的风险已成为人人都可感受并切身体会的事实。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有关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但是在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开展系统的风险分析仍然较为少见。

2009年7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实行。规范中用单独的一个章节,就风险评估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风险评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7]。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实施风险管控的企业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基本涵盖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大中型企业。

总体来说,虽然国资委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范围有限,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风险分析规定也不具有强制性,但这些规定的出台使得风险管理在工业领域已不再只是空洞的概念。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门的规范出台,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的实施又扩大到了大部分的地方国企和大型民企,使得我国企业真正步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起步阶段。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只是起步阶段,在工业领域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还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例如,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五大任务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产能过剩是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工业领域中的重大难题,风险分析并不能完全避免产能过剩,但产能严重过剩是风险分析中的重大高风险因素[8],如果切实开展了风险分析和风险管控工作,并建立了有效的风险决策机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一些缓解。

2 项目决策阶段风险分析的现状及建议

分析国内外有关风险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其内容十分广泛。美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目前采用的是多元分散型科技计划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三大科研系统: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工业企业研究机构。英国许多学者很注意把风险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型工程项目,实行严格的评价制度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9]。法国的研究成果偏向于经营管理型,而德国则是从风险管理政策的角度来开展研究,需要提出的是德国的科技项目采用联邦分权制,他的安排一般是根据政府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确定的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10]。查阅我国学者对于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方向也不太统一,没有突出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多是在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的应用型研究。例如,我国的风险分析已在项目管理中开展应用,且大多用于项目的准备、实施以及运行阶段,而在这些阶段中又主要用于安全、社会稳定、社会影响、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尽管风险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只有少数项目在策划阶段成功地运用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11]。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过不少有关风险分析、风险管控的政策规定和应用规范,但由于其非强制性和执行力不够的原因导致风险分析在项目决策阶段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12]。

目前,投资决策的依据仍是可行性研究,但可研中的风险分析基本流于形式,加上风险分析一般只是可行性研究的一个章节,定量分析以概率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基本雷同甚至千遍一律,这导致了风险分析的结论难以有效支撑决策,更无法引起投资决策者的充分重视。

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工业领域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较为严重,就风险管控的角度看,最近几年项目的重复建设严重加剧了产能过剩,从本质上来说应属于投资失误,企业自然应承担其经济后果。但是,这种投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何止是简单的经济损失,更多的还是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失业问题、企业人员分流、员工收入下降等引起的区域性社会稳定问题,而这些后果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少数个案及小范围的投资失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已经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4],行业性大范围的投资失误所带来的社会隐患问题更是影响深远,这些社会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群体性和大区域性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相关经验表明,政府为处理这些问题所花费的代价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超越了或数倍于这些投资项目所创造的税收及社会效益。党的十以来,中央和政府多次提出了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等一些列政策,正是从宏观层面对以往一些行业投资失误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但是,如果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谁能保证在新一轮转方式调结构投资中不会出现再次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学者认为“在风险现象普遍化的现代社会,政府,只有政府,才是实施有效风险处理的行为主体……企业作为风险监控对象,必须强制其规范自己的行为[15]。”因此,为从根本上防止行业性投资失误导致的社会风险,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强制性的风险管控措施来配套规范投资决策,强化风险管控,并尽快建立地方政府投资监管的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中国计划出版社,1987.

[2]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3]林伯强.项目评估中的风险分析:应用和主要问题[J].金融研究,2003(11):49-63.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5]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三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6]汪忠,黄瑞华.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2):25-31.

[7]汪克夷,董连胜.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3(1):141-144.

[8]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24-25.

[9]张振刚,白争辉,陈志明.绿色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协整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1).

[10]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7).

[11]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01).

[12]曲立,吕晓岚.国内外科技项目评价方法比较[J].企业经济,2005(09).

[13]陈磊.浅析项目管理中的界面管理[J].建设监理,2013(03).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3篇

【关键词】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AHP分析法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农业科技生态园区是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淄博高新区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虽然到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对于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然而潜在的这些方面的风险对于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具有较大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论文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入手,通过实例对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农业这一特殊领域中大型综合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框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大型农业综合项目的相关方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启示。

1.3 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

(1)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说明,并且通过文献法对于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2)对于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3)以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为例,对于该项目的基本情况、风险识别和进行评价。

(4)对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的风险应对与控制进行策划。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量分析法、归纳法。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将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制作成以下的技术路线图,供阅读者可以清晰的对于本文技术路线进行了解,具体参见图1.1:

2.相关理论综述

2.1 项目风险概述

阐述风险的概念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美国人Chicken和Posner提出:

风险=损害×暴露度 (式2-1)

D.B.Hertz和It.Thomas在1983年提出项目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识别、计量、评价、再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R.W.Hayes等人在1987年提出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对策构成的一个系统。

通过以上对于风险概念的进一步了解,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

2.2 项目风险管理内涵

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在管理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小的成本保证安全、有效、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总目标。

2.3 AHP分析法

2.3.1 AHP分析法概念

AHP译为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那些同决策总是有着关系的一些元素进行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等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

2.3.2 AHP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单层次模型分析

决策者在这个目标的意义之下对于这n个元素进行系统的评价,对于他们进行优劣排序并且做出相对应的重要性的权量

(2)递阶层次模型分析

对于实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依照与不同的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为若干个层次,同一层次的诸多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

3.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风险识别

3.1 项目基本情况

3.1.1 项目概况

淄博高新区都市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位于淄博高新区石桥办事处朱庄村,由朱庄村注册成立的淄博高新区丰盈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运作。该项目处在城郊结合部,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地段。基地周围交通便利,南距高速公路1公里。项目总占地5250亩,总投资8000万元。

3.1.2 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初步规划

(1)项目开发的目标

充分挖掘项目的生态资源优势,立足精品和科技农业的生产示范(瓜、果、蔬菜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郊野休闲度假等),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将其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达到省级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

(2)功能分区

基地规划分为功能区:

①丰盈市民农园项目区;②优质草莓种苗繁育项目区;③甜瓜标准化生产项目区;④现代农业技术孵化园区;⑤牧草产业化项目;⑥籽种产业化项目;⑦特种经济作物示范项目;⑧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区。

3.2 项目风险识别

3.2.1 技术风险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的技术风险主要指技术可以顺利的转化成为生产力,以及可以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3.2.2 市场风险

主要说的是因为供求形势方面变化,从而引起了市场竞争范围、竞争方式、竞争程度,以及市场性质、市场发育和市场结构等变化,从而导致了风险

3.2.3 经济风险

该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项目的资金不可以及时性的供给,从而将会导致项目发生损失,甚至说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大。

3.2.4 管理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主要说的项目管理者经验和素质、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对于投资工具的选择、阶段化动态组合、采取的投资规模策略、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价和筛选、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方面的不确定行因素从而引发的一些风险。

3.2.5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指因为外部的环境方面的一些因素变动从而给项目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主要包含有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以及自然风险。

4.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风险分析

4.1 AHP评价方法构思

对于该项目AHP评价方法的进行,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组织项目评价小组,对于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对于项目风险权重指标进行确定;

对于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对该项目最终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评价。

4.2 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将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汇总成为表4-1所示:

4.3 权重划分

依据以上的相关权重划分的理论,以下将对该项目的权重进行划分:

4.4 评价结果

4.4.1 各指标影响程度评价

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小组对于个指标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参见表4-9:

4.5 该项目风险指标最终评价

通过以上的基于AHP分析法对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各风险管理的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该项目的风险指标当中,排在前几位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资金需求不确定性、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情况、资金成本不确定性,风险程度分别是0.0282、0.0215、0.0214、0.0188、0.0149、0.0139;其他的风险都比较小,在总体上来看,该项目的风险比较小。

5.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的风险应对与控制

5.1 风险规划的基本任务

对于风险进行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将风险后果尽量限制在可以接受的管理水平之上,风险后果是否可以接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损失的大小、另外一个是规避风险从而采用的一些行动。

5.2 主要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规划

5.2.1 主要风险因素的回避

项目风险的回避是各种项目管理技术当中最为简单,同时也是最为消极的一种风险解决的方法。

5.2.2 主要风险因素的转移

转移风险又被称之为合伙对于风险进行分担,主要指风险承受的主体将一些无法进行承担,却又无法可进行回避、控制,或者说是自留的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了他人。

5.2.3 主要风险因素的自留

风险自留有同时被称之为是风险承担,主要说的是风险的主体自己承担风险可能会带来的各种损失,当然也独享可能带来的一些经济利益。

5.2.4 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散

风险分散是介于风险转移和自留之间的,属于是风险转移的策略范围。

5.2.5 主要风险因素备用的相关措施

确定了项目风险规避的对策以后,就需要考虑到后备的措施,一旦说项目实际计划和进展有所不同,就可以采取一些后备措施,从而来确保项目实现预定的目标,项目建设的后备措施主要应该包含有3方面的内容:进度、技术和费用:

5.3 项目风险管理

5.3.1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在对于项目风险管理进行规划的国臣各种,可以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书,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控制风险,那么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书。

5.3.2 项目控制与监视

(1)风险控制

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也就是在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的时候,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计划书中约定的一些规避措施。

(2)风险监测

项目风险监测主要项目实施过程当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主要是需要监测风险实际是监视项目的进展,以及项目的环境,也就是项目变数的变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核对风险规避的策略,以及措施的实际结果是否可以同预见的相同。

5.3.3 相关方面的主要措施

在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启动之前,需要邀请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对于该项目的规划,以及建设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论证,认真的分析研究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让项目的风险可以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在农业科技生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整套以专家和计算机作为基础的人机风险信息管理的系统。

对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去正确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分析,促进其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性、也是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强化教育和宣传,尽快的改变农民们那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强化他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建立促进成果转化成为科技师范的推广体系。提高科技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强化科技推广的作用,建立科技师范的推广体系,尽快将现有的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

进一步强化利益契约机制建设,系统企业和农户、企业和政府,以及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对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来说,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经常性会遇到一些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应该采取一切办法,充分性的利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将风险控制在预料之中,成为项目风险管理的驾驭者。目前,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体系还处在了一个研究和实践阶段,然而,目前已经比较明确的是,对于其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从而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将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综合性建设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非常有利,从而将会较大的促进和推动我国的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文研究不足在于对于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建设项目不能进行全程的跟踪,从而对其风险研究所提出的策略采用以后的效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对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所起到的效果就无从知晓。今后对于此类项目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更加系统化,应该不但识别、评价和策划,还应该对策划以后的具体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将评价纳入到研究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学会.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问题的研究[N].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6.

[2]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4,17(1):38-44.

[3]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4篇

一、投资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与根本标准

投资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形式存在的,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投资预算的规定标准,尽量减少资金的使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控制好整个项目的实施,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或国家创造价值。不管何种形式的投资决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项目的投资效益。由此,要选择正确的投资项目,应该围绕投资效益的基本核心,综合评价和分析,规避风险,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首先,投资项目不仅仅针对企业而言,在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投资项目的目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投资目标,根据本身的自然条件,借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对可行性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了要对投资的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微观的项目经济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综合投资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分出优劣,选择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其次,对研究报告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不同的投资项目,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的先进、经济与合理性,是否具有实施的必要。同时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预测,对其投资与资金回收的安全性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可以说是投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是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性信息,可以作为选择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在进行项目的决策与分析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要同时进行,综合利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提升整体投资决策水平,创造有利的价值。

另外,投资项目的确定,其本质的标准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出发点,应用系统分析原理,提高决策水平,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实现投资的既定目标,从项目环境入手,对整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与决策效率,实现经营目的。另外,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分析过程中,要对产品的各项成本情况与市场销售状况及价格进行分析与预测,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才能使得整个项目投资运作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识别方法与防范对策

1.在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风险的大小是由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决定的,采用恰当的投资选择,使风险分散,实现投资的资产安全性与多样性。所以,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必须要考虑清楚与其的回报值,仔细分析投资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风险,做出优质的投资决策。根据投资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将其主要分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几个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项目进度,项目投资风险可表现在决策失误、方法不对的问题,建筑施工阶段的工期延误、管理不严格和质量的问题,以及项目投产运营环境出现的不利变化等因素。以上诸多,都会造成项目投资风险的出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和可行性决策的准确调查分析,就会给企业和国家的效益带来严重的损失。

2.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国内很多企业存在对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不重视,忽视了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测,对后期的整体投资决策提供错误的导向,造成效益的损失。甚至有些企业局限在对所要投资的项目做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凭借经验和主观臆断,忽略自身的发展背影和条件,盲目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必须不断强化投资的风险意识,做好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风险预测工作,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保证项目的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企业对投资的准确抉择、风险管理以及投资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前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风险存在于整个投资过程中,从最初的决策到最终获取收益。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降低由于决策不当而导致的失误,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投资方向与力度,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进而实现效益的提升。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好投资风险防范措施,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促进企业的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09).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5篇

1.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研究欠缺公共政策是一种话语与价值表达,风险评估是科学判断的过程,首要的就是建立关于不确定性(如数据、语言、系统、推断、变异性、模型、决策等)的类型学[3]。不精确的政策语言及社会的不确定性预期既潜藏了风险,也决定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特殊性。例如,公共政策较之于项目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无经费的支持,前者是一项相对宽泛的规定,后者则是体现经费开支的具体行动过程。对这两者进行风险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现有研究很少对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几个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如公共政策评估、项目风险评估、绩效管理、政策试验等做出区分,这将难以为实践提供操作指南。

2.基于实践体悟的研究成果不多“三段式”是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常用写法,即先对具体政策做一介绍,然后从最一般意义上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或者预测,最后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对策建议。该研究路径泛泛而谈,较为陈旧,研究结论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即便是借助量化的技术模型(如RBCS模型等)[4],现有研究也基本未超越政策———风险———对策的套路。实际上,研究者要是无法参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就很难全面把握具体公共政策可能运行的系统,提炼风险评估的核心指标则更加困难,遑论风险源的识别并以此提出针对地方需求的对策建议。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文献到文献的“原地打转”,很难有新突破。

3.整体性风险评估框架尚未建立随着整体性治理理念的推进,西方政府普遍建立起整体性绩效评估(管理)框架以推进绩效管理的发育成熟[5]。这种做法同样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体现治理理念,也可将其提供的操作流程与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使用指南。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一般应包括原则、主体、流程、指标、方法、问责机制等核心要素。理论研究对上述要素都有所涉及,也充分认识到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提出了“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制度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伦理风险”等指标[6]。然而,零星、分散的研究并未构建起整体性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框架。

4.跨界研究处理不善毋庸置疑,源自管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能够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便利。与此同时,基于风险识别和评价强数理、强技术的要求,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也必须利用其它学科的方法。由此,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及其研究就成为一种跨界行动,如何实现政策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效对接是一项颇具难度的挑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将风险评估引入和应用于政策分析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确实提供了很大的益处,但偏重技术分析的政策风险评估与规范意义上的政策分析之间的鸿沟也日益显现[7]。现有研究已经开始移植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等尝试方法技术上的挖掘,但效果并不理想。将管理科学关于风险评估的做法引入政策分析时形成了“两张皮”,一者是公共政策风险要素的分析,另一者是套用技术模型从宏观上谈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离极具操作性的风险要素识别、监测、控制等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有些研究者对技术模型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这样的研究肯定无法深入,只是做表面的花哨处理而已。

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局限的成因

就上文的分析,公共政策风险评估虽已引起关注,但研究并不深入,高质量的成果相对有限。剖析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将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和突破策略,推进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引。

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政策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政策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环节和分支,也日益得到重视,旨在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8]。有学者提出,如果政策评估的标准或方法不科学,那么具有明显的负向排斥性政策将可能评价为好的或者合乎正义的政策[9],这将引致很大的风险。然而,他们只是点到为止,把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作为政策分析的一部分,淡化了其重要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问题意识不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定义什么是公共政策风险,而是如何找到风险源,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需厘清公共政策风险的特殊性、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其它项目(活动)等的风险评估有何本质区别,哪些可靠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花了大量的笔墨为公共政策风险下定义,以无争议的粗线条方式阐明公共政策的风险源在政策系统内外部或者政策过程。如此一来,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并非基于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把公共政策和风险评估进行简单叠加。理论上的“自说自话”显得空洞乏味。

3.研究者学科背景受限从现有情况看,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主体大多来自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较少受过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专门训练,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意思的是,部分研究者具有经济学、管理科学的背景,在公共项目风险评估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公共政策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可他们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政策分析训练。然而,更好的风险评估比较来自于信息交换,而不是依赖技术模型进行定量信息的比较[10],选择适当的技术之后需考虑如何对结果做出解释。所以,研究者的学科背景限制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将价值理念、语言表征及技术工具进行有效地整合。

4.研究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大体形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个人基于兴趣、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考虑进行研究尝试,以文献研究居多,重复生产的意味较重,质量不高;二是研究团队获批纵向课题后开展研究,虽说引入多学科的方法,也运用了大量的模型,但是理论解读和推导居多,基于实践的总结与提升较少。因为纵向课题通常只需提供公开出版的论文、著作等就可以申请结题,深入实践的压力几乎没有,动力也就无足而生了。当然,这跟研究者鲜有机会接受政府的委托进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有关。以教育政策的风险评估为例,由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组成临时性风险评估团体是政府的惯常做法,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是依附于政府参与评估工作,无独立性可言,压力和动力自然也有限。缺乏实际操练机会的现状很难促进研究者投入力量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成员进行研究,这又怎么习得风险评估硬本事?如果研究者还是按照前文所述提提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这又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专家、科研机构独立评估的不信任,研究人员更加难以深入到“评估市场”中去。

三、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的突破

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跨界对接工作,理论研究更加需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理论成果真正指导评估实践,增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工作的成效。借鉴项目风险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等较为成熟的做法,研究者从“黑板”、“电脑”走向“政府”、“市场”将是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这个大方向,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以实现突破。

1.树立研究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政策是一系列方针、策略的统称,是党和国家的治理工具。任何的执政理念都要靠各项公共政策来落实。很显然,对公共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关乎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社会质量的改进。通过对未来的预测,把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等于政府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预见,政府将越来越重视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者应该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不仅可以有所作为且可以大有作为,提高研究激励。共识一旦达成,就可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为研究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2.增强“市场”意识从前文分析看,研究者因承接政府委托项目少,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实践有限等导致了理论研究不充分。要想推进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研究,还得回归“市场”。这里的“市场”并非纯经济的买卖市场,而是基于政府是委托人,研究者是人形成的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市场。在这个特殊市场中,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研究者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等承担具体政策的风险评估工作,这将促使他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要想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研究者必须改变“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做法,主动接触政府,“推销”自己的成果,寻求与政府的对接。只有增强市场意识,受到市场的刺激,研究者才会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研究,体悟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在理论成果有所转化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充实、完善已有的研究结论。此外,研究者需与政策制定机构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沟通以增强信任感,因为价值判断是专家风险评估途径的内在特性,目的是提供关于危害的综合信息以满足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对待不确定性决策问题[11]。这有助于提高获取市场操练的机会。

3.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公共政策风险评估既需要政策分析(评估)的理论指导,也需要风险评估(管理)技术的方法支撑,这很难靠学科背景既定的研究者个体单打独斗来完成。除了政策分析的多学科研究途径,公共政策分析评估尤其需要得到理工科技术方法的支持。由此,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吸引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工程等学科的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例如,风险评估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审议的程序,将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之四大参数———社会信任、制度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作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就可被广泛应用[12]。这既可以弥补政策学家方法运用上的缺陷,也可预防风险评估技术人员价值理念上的偏差,因为风险研究往往没有质疑事实(包括某些有害后果的概率期望)和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13]。此外,公共政策涉及合法性问题,应将有法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吸纳进研究团队。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6篇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模糊优选决策模型

自1981年第一家创办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迅速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存在主观和客观等因素制约,使其具有高风险,寿命短而不能长期稳定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科研风险首当其冲,制约着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从科研开发的角度考虑民营科技企业风险过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据调查我国95%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属于规模小、底子薄的中小型企业,企业资源稀缺致使科研风险极高,无法维持科技持续开发,且科技行业本身复杂多变、风险因素诸多难以克服;二是主观因素,民营科技企业未对科研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没有综合地评估风险,以致民营科技企业盲目决策。因此,本文从主观因素出发寻求具有综合、科学、有效的评判方法为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一、风险决策模型研究

1.风险决策模型适应性分析

目前企业在进行科研风险立项决策时多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而这三种方法对民营科技企业并不适用。众所周知,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往往是新兴的、高层次的,且尚未完全成熟定型,故其发展变化快,不确定性高;此外,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是全新的,市场也是全新的,这都决定了其在科研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因子多计算复杂,不便于企业实际操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目前民营科技企业使用最普遍的风险评价方法,但由于该方法是一种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的各方案评判值趋于平均,评判值相差不大, 数值离散性小,难以做出决策。因此,在充分考虑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风险特点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选取模糊优选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

2.模糊优选决策模型

模糊优选决策模型是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为一身的多目标评价模型。它与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相同之处:都是从方案集U中的n个方案之间做出优与劣比较,具有相对性。不同之处:除了对既定的项目(方案集)确定评价指标(评价集),计算各个方案的相关指标的“优”的隶属度以外,还要建立目标函数,计算出各个方案的综合相对“优”的程度,从而对方案进行排序,选出最优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方案集U={u1,u2……un,评判集:V={v1,v2……,vm},建立指标特征矩阵X=(xij)m×n,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或德尔菲法等获取权重;

(2)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U中ut与V中vj之间关系可用隶属函数建立关系矩阵;

(3)将评判矩阵每行的最大的和最小的隶属度选出组成最优评价模糊集G={g1,g2,…,gi}

和最差评价模糊集B={b1,b2,…,bi},并计算加权优等距离和加权劣等距离;加权优等距离:(公式1);加权劣等距离:(公式2)

(4)建立目标函数,求出综合评价值(公式3)

由相对优属度模型求得各方案的相对优属度向量A={A1,A2…An}。在满足约束的决策集中,决策相对优属度最大的决策为最满意决策,即。Aj从大到小的排列序列成为满意排序。

二、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图评价指标系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立直接影响科研决策评价结果。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技术和效益两个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牵动力,资源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这些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基于此,潘杰义等人将科研项目标价指标体归结为:技术价值分析、效益分析、资源分析、法律分析、需求分析、科研开发条件、市场分析和组织管理八项,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王悦等人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诠释了科研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传统科研项目管理铁三角标准(时间、费用、质量)不能成功地控制和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技术和知识本身的变化带来的新情况,以及没有考虑科研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的特殊性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科研成功指标,即进度、费用、技术创新、潜在获利性和风险投资人满意度五个成功标准。但都没有考虑科研项目评价指标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指标体系和民营科技企业科研立项特点的基础上,本着科学、适用的原则建立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三、应用实例

某民营科技企业现有五个科研项目需进行科研立项决策。对这5个项目进行科研决策,就是确定每个项目的最“优”的隶属度,隶属度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套用前面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利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分析法对科研项目进行调研,确定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如表

(注:实际操作中各个项目指标权重选取可能不同,本文为简化选取统一权重,但不影响模型的操作性)

(2)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U中与V中之间关系可用隶属函数建立关系矩阵。

设专家组对这5个项目方案的12个指标在(0,1)之间进行评判打分,其中数值越接近1,则表示项目在该项指标上的表现越好;反之数值越接近0,则表示项目在该项指标越差。然后利用模糊统计法来获得隶属度矩阵(如右):

(3)根据公式1、2计算加权优等距离和加权劣等距离。

加权优等距离DG=0.27400,加权劣等距离:DB=0.26595

(4)计算综合评判指数:将加权优等距离和加权劣等距离代入公式3:得=0.4851。

同理可得方案Ab=0.2286,AC=0.473,Ad=0.6354,Ae=0.5137,所以最优方案为项目D。

四、结 论

模糊优选决策模型方法作为一种优选分析理论,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文将其应用到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决策方面,是一种应用性研究。该模型是在充分考虑了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决策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其科研风险特点选取模糊优选法建立决策模型。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给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为风险管理实际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提高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维持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福宝王德明李正军: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评判的模糊优选决策模型法[J].中国矿业大学.2002(3)

[2]潘杰义刘西林:科研项目标价指标体系及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3]王悦孙树栋:科研项目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7)

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第7篇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

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晨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